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1
1 物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不同视角的创新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并探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1.1 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课堂秩序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对互动时间把握不准.高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调查显示小组讨论过程超过三分钟,部分小组讨论的内容就会脱离课堂.部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要求理解不准,机械地认为小组讨论时间越长,问题探讨的更深入.其二,教师对学生自主发言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采取放羊式管理模式,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点评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应建立在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如果以放任式管理代替开放式学习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1.2 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法、实验论证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毫无疑问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差异化表现的管理.对物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新课程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如果缺乏教师必要的知识引导和基础铺垫,往往对新课程教学方式不知所云,适应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对物理实验现象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理论解释,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特别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磁场、电场等方面的知识时,如果死板地强调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1.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
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的产物,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有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虽然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但对学生素质的测评仍以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物理实验、现实应用的要求也很高.然而在现有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对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从总体上讲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考核内容必将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重点.考核单一就会导致物理教学的单一.用新瓶装旧药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化的新课程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路径的改革.
2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路径
物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物理实验,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物理课.
2.1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开展互动式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塑造.在新课程教学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鼓励学生互动讨论、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负责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对讨论学习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小组互动应在教师既定的问题下开展,并由教师限定时间,要求每个小组给出一个主观意见,以此督促小组讨论集中于课堂问题上.另一方面,对自主学习下学生给出的意见进行有区别的点评.对有创新、有思想的观点予以表扬,对无关问题,漫无边际的观点予以否定.从而构建鲜明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掘个别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学习潜力,更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言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物理基础分为A、B、C三类,A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对知识应用灵活的学生;B类是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拓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C类是物理基础差,难以跟上自主教学步伐的学生.在设立课堂讨论小组时应将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实现以优带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或课堂知识讲解时应全面考量班级整体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2.3 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2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
素质拓展教育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整合深化了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能够增加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近年来我校开展的专业调研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素质更为看重。然而,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生源的快速下降、招生制度改革,高职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给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一、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对江苏高职院校而言,目前招生主要包括6个层次:普通招生、普通注册招生、提前单独自主招生、中职对口单独招生、中职注册招生、中高职分段培养,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上述6类学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招生形式,事实上已经并有力地“倒逼”着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势必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
(一)多元化教育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和层次差别化现象日益突出,高职院校的素质拓展教育的固有模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参与对象差异较大,素质拓展教育的学生个体内在动力也必然存在着极大差异,其兴趣点、能力点有较大差异。内生动力决定了素质拓展教育的质量,而外在的激励机制则决定了素质拓展教育的深度。因此,开展素质拓展教育,不能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二)素质拓展教育缺乏个体内在动力进一步减弱
生源多元化的现实,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下降,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素质拓展教育产生消极作用。学生对自己职业取向、素质要求千差万别。不少学生对素质拓展认识上存在误区,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而忽视甚至无视素质拓展。尤其是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学生个体对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在动力整体较低、个体差异较大。在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导,综合素质测评和各类评优评奖为辅,但专门针对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导致覆盖面狭窄
项目设计是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各校基本实行的是大类管理、项目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机制性的问题。例如:素质拓展教育项目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无法体现差别化教育;积分项目又以竞赛、评优、评奖挂钩,能够参与和获得奖励的学生是少数,导致多数学生退而远之、望而却步,项目的覆盖面不广;素质拓展教育评价机制重结果、轻过程、无跟踪,重名誉、轻实效。因此,素质拓展教育,要与专业的教育体系区别开来,体现生源的差异性。
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模式的探索
差别化育人,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差异。许多国家都从教育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利用差异资源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生态资源来看待,充分发掘这种生态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3 ]。我校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改革,从生源调研入手,创新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完善保障条件,初步构建了教育项目“管理模块化、定制菜单化、指导全程化、评价个性化”的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新模式。
(一)开展生源素质调查研究,把握学生人生追求与行为能力脉动
从2010年起,我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特长、自我学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生活习惯、职业发展倾向等6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有近三分之一学生不认同自己所学专业;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够;87%的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68%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从调查层次来看,各层次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职业倾向、人生追求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开展生源素质调查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脉动,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的机制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素质拓展教育模式,增强差别化教育的实效性
素质拓展教育是需要学生主体投入并参与的工作,从过程看,教育行为要经过学生主体在感情上的共鸣、理解;认知上的接受、转化;行为上的调整、约束,并落实在主体的“内化”上,才能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差别化的素质拓展计划设计实行“模块化管理、菜单化定制、过程化指导、个性化评价”,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管理模块化
管理模块化就是将原有的素质拓展计划由大类管理进一步细分,形成有机统一的模块化管理(表1)。细分后的素质拓展模块,更有利于精细管理,也有利于设计制定差别化的“菜单式”素质拓展项目。
2.项目菜单化
项目菜单化就是由各模块归口管理部门统筹设计素质拓展的项目,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菜单”。项目设计充分采纳生源调查和学生研讨会的意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规定菜单中学生参与设计开发的项目必须达到60%以上,项目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名称、内容和形式。学生根据定制规则每学年必须至少选择三个菜单中的项目,参与素质拓展训练,其中一项为必选项目。这样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素质拓展教育的“可口”的菜单。学生选定的菜单项目,只要全程参加,均可获得相应基本学分,评价优良者附加奖励相应学分。
3.指导全程化
指导全程化就是学生根据菜单所列项目,在对应模块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训练。每个项目均有导师和助理全程跟踪指导,提高训练活动的实效性。导师是各模块管理部门根据教师的特长在全校精心挑选的,也可以聘请校外的兼职导师,助理则是由项目评价“优秀”学生担任。全程化的指导,有利于导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一步改进素质拓展项目的训练方案,从而差别化地定制指导计划。各管理部门定期邀请指导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对应模块的知识讲座或组织开展学生研讨,相互交流体会,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力,促进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开展。
4.评价个性化
评价个性化就是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评价分为自评、学生互评和导师评价,三者评价均公开进行,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频率、参与宽度与深度开展三方评价。过程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检讨参与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或完善。事后评价是以学生参与的效果进行的评价,根据项目内容可以是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定性评价。事后评价主要帮助学生总结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能力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素质拓展教育之中。评价结果按一定的权重折算积分,实时计入学分档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重要内容。
(三)创新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提升师生参与的内生动力
激励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4 ]。也就是激发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地工作,并创造好的绩效。构建素质拓展教育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催生改革创新动力,激发素质教育活力。
学生实行学分激励。即通过适时奖励、鼓励和折算学分,让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激发积极因素,促进自我追求习惯养成。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我校改革传统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学分制考核评价,并将必要的素质拓展学分数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新的学分制导向性凸显素质拓展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顺应了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成长成材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教师实行绩效激励。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抓手(表2),将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纳入绩效考核范畴,避免过去“干不如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开始充满期待,最后心灰意冷”的恶性模式,通过相关管理部门评价、学生所在院系评价、学生评价、实效评价等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保护教师参与素质拓展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认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的激励。
(四)大力支持素质拓展教育的条件建设,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
条件保障是开展素质拓展差别化教育的必要基础,应当大力加强建设。学校建立了素质拓展教育网络平台,素质拓展活动相关资料信息,学生活动积分榜,师生互动论坛等;建立了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个性化管理档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学校大力支持软硬件条件建设,软件条件建设包括:各级领导及师生的观念转变、相关制度方案的制定、素质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师资业务素质的提高等;硬件条件建设包括:学院文体活动场地和器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践创新平台等。
三、结论
生源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在开展素质拓展教育中应当允许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我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生源状况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针对生源的差异性,创新差别化的教育方案和活动模式,同时搭建利于素质拓展教育的活动平台,提供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保障。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我校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覆盖面达100%,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著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大幅上升。在尊重差异、激发活力的原则下,通过模块化管理、菜单化定制、全程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开展差别化的素质拓展教育,为促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2]14号.
[2]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9).
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范文3
一、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观念引领。今年,我区和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先后共同举办了“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和“构建高效和谐团队”论坛,全区近六百名学校领导、教师一起参与了论坛活动。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就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谐教育实验、创新学校管理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在积极的对话中,开阔了视野,加深了认识,提升了素养,更新了观念。
二是强化名师培养。开展“十万教师大比武”、“第二届名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组建3个名师工作室,带动和辐射全区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并实施《名师后备研修班实施意见》,名师队伍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并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提高名师待遇的若干意见》,名师回流初步显现。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尊重学校用人自,实施用人单位到重点大学直接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模式,年直招优秀大学毕业生67名;启动兼职教研员制度;引进区外名校长加盟我区;与西南大学和华中师大合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班与进修班,现已有4名干部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学历班。
二、强化素质教育,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普及心理教育。与西南大学实施战略合作,成立“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月,成华实验小学被列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并作为全市小学唯一代表在命名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二是强化艺体教育。艺术教育成果丰硕。月,成华实小、北新实小等学校艺术团对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春晚”,获最佳组织奖和展演特等奖,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2月,建设路小学舞蹈团、合唱团又应邀赴香港、新加坡参加“魅力校园”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展演获金奖;月,培华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书法实验学校”。阳光体育全国领先。2月,教育部就我区阳光体育成果以“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简报”的形式向全国通报表彰;月,我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先进经验入编《百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交流材料》;月,列五中学学生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
三是开展科创、实践教育。结合灾后教育重建,大力实施综合实践教育。月,成功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双林小学和双庆中学的科创教育、建设路小学的想象教育、49中的绿色教育、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的沟通教育、双水小学的若水教育和龙潭小学的礼仪教育等在区内外都取得了积极影响。月,双林小学参加亚太地区机器人锦标赛荣获五项金牌,打破一项亚洲纪录,创造了四川省中小学科创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
三、强化内涵发展,区域教育品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内涵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落实《八条规定》,切实做到把教师留在课堂,让干部下到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校内涵提升。浙江、重庆、台湾等省市教育考察团先后来我区考察教育工作。二仙桥学校通过承办生命教育现场会,短时间内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生命教育特色学校。
二是构建课程超市,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超市”,建立健全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运行机制。成华实小、石室初中、双林小学、成华小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是实施有效科研,提升教育品质。以课堂为中心,以课题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科研融合,提高教科研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朴实、真实、扎实的科研文化。由教育局和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的区域课题《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研究》作为省级重点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一等奖,创下我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历史最高奖项;成华小学的《教师尚美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和龙潭小学的《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二等奖;区域幼教课题《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政府表彰三等奖。年,我区初级中学发展平衡,中考成绩良好,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区中考上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线人。今年高考,我区公办学校本科硬上线77人,艺体双上线6人,本科硬上线率49.%,居六城区第一。
四、强化改革创新,教育一体化步入深水区
一是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国知名教育品牌“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正式落户成华,成功引进“石室”、“树德”两大优质教育品牌,高起点、高定位建成“成都市石室小学”、“成都市树德小学”,区域优质教育总量大幅增加;双林小学、成华小学、列五中学集团等一批现有品牌形象大幅提升;电子科大附小、北新实验小学、双水小学等新兴品牌学校发展态势良好;石室初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加州阳光幼教集团等引进名校品牌优势凸显。月,成都49中在成功成为树德高中生源基地基础上,成为“成都树德成华中学”。今年月,列五中学、双林小学等6所公办优质品牌学校与南华实验学校、才艺学校等6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新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三全”战略。首先,全域思维,全域布局,努力促进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其次,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区依据《民办教育法》,加大了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建筑职中、蜀兴职中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工民建”专业成功申报为市级特色重点专业;幼儿教育强劲发展,十三幼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园。第三,全程管理,全程育人,打破条块分割、学段阻隔,实施优质教育跨段延伸服务,积极构建幼、小、初、高不同学段有机融合、无缝衔接的全程育人模式。十三幼与二仙桥学校、双水小学与实验中学、成大附中与成都大学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三是继续探索“三走”机制。首先,继续实施学生“走班制”。以电子科大附小、成都双语实验学校等为试点,打破班级界限,推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定班制”与“走班制”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其次,实施教师“走校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全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均衡。继续实行校际教师交流制度,交流到优质学校的教师保留远郊补贴,交流到涉农学校的教师享受远郊补贴;建立走校和送教教师业绩档案制度,将教师走校与送教的业绩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第三,探索校长走段制。打破学段、体制界限,由优质高段学校带动一般下段学校,由优质高段学校的校长出任相邻学段一般学校的学监或总校长,纵向集团、组群、成片,在以往教育集团平面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集团立体发展。
五、强化应用推广,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全面优化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我区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实验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以及城域网等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全区学校全部达到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装备标准,全面优化了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二是切实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我区坚持“以用为本、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常态化应用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集成研究实验,开发和应用了学校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学生学业水平网上阅卷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网上心理测评系统等,促进了全区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年,实施数字化校园行动计划,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校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
三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工作。今年月,我区启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工作,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合格率为0%。9月,我区顺利通过成都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验收。评估组一致认为,我区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装备日趋精良,师资队伍迅速提升,教育管理日臻科学。
六、强化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化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更好地提升成华教育品牌发展,今年3月成立了“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并制订了《成华区教育对外交流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
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外国语、双语学校。积极支持成都实验中学与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合作,努力打造公办精品外国语学校。4月,成都双语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并与中国双语教育学会合作,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今年月,该校成功承办“全国小学英语暨双语教学研讨会”分会场会议,并在“中国(成都)教育国际化论坛”中交流了双语教育的办学经验,受到了好评。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加强与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区列五中学、华西中学、成华小学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已经与国(境)外学校结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努力创办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充分发挥我区教育资源后发优势,积极寻求国际交流合作。在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东方新城片区引进中英、中欧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努力打造成都一流国际学校和国际化学校。
七、强化教育保障,区域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创新机制,实施惠民政策。成立“成华区爱心教育基金会”,全年共募得各类教育资金近千万余元,有效拓宽了教育资助、灾后重建经费的筹措渠道。依托“成华区教育资助管理中心”,全面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常住人口子女以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子女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政策,对符合政策的涉农专业和农村困难家庭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免除学费共计32.万元。全年为“宏志班”和“爱心励志班”学生共拨付资助资金92.96万元。
二是重拳出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成华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重拳出击,重点治理了随意增减课程、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师有偿补课、校外兼职、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现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坚决治理和杜绝了教育乱收费行为。迄今为止,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规范办学行为”各级通报中,我区是唯一“零查处”区县。
三是严格执法,治理学校环境。启动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创新成立全省首家“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执法巡逻大队”。目前,该大队已成为我区教育系统集应急抢险、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平安维稳于一身的准专业化队伍。今年,我区面对综治维稳的严峻形势,各中小学、幼儿园迅速反应,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密监控,有效地维护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稳定。
八、强化创优争先,成华教育优质发展成绩喜人
一是教育成果走上国际舞台。今年月,我区应邀参加联合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大会和环太平洋地区早期儿童教育第十一届国际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月,在第七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上,我区师生将共同创作的彩墨长卷《和谐家园》赠给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并作为特别礼物送存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二是承(举)办各级现场推进会。今年月,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月,承办全国教师教育改革论坛暨成都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现场会;月,承办“成都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年月,举办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