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1

关键词:自理能力;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6-01

幼儿园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在家庭中,儿童会得到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的照顾。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则需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形成必要的自理能力。儿童只有具备自理能力,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行为,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因此,利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是每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优化儿童教育环境,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关注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对于儿童自理意识的形成较为重要。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这是许多教育人士的共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关注儿童的个人健康与安全,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更要关注儿童所在环境的情绪特点。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一些儿童在入园之初会产生退缩心理,而这种退缩心理不利于儿童自理能力的形成。在儿童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要从教育环境入手进行创新,营造有利于儿童自理能力形成的环境,用无形的环境给予他们高效的引导。儿童喜爱生动与形象的事物,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利用形象性强、直观性强与综合性强的教育环境实施自理能力教学,有利于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利用物质环境的改造,让幼儿园像家一样温馨和轻松。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扮演好爸爸妈妈的角色,让儿童有安全感。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尝试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

二、优化儿童教育方法,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讲解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小班学习阶段,儿童具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喜爱听故事、看动画。培养儿童自理能力,教师可以从儿童喜爱的事物入手,对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加以创新。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示范法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儿童对于各类行为的判断。比如,在引导儿童学习每天进入教室换鞋子这项技能时,教师需要每天为儿童作示范。在示范时,教师要利用语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进入教室时,教师可以询问儿童:“老师要进教室了,需要做什么呢?”这样,有意让儿童提醒老师“换鞋子”,能加强儿童对此事的认识程度。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歌谣法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在刚刚入园时,一些儿童并不会自己洗手,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方式,教师可以将洗手的技能与要求编成一首轻快的歌谣,让儿童一边洗手一边唱,按照歌谣的要求去洗手。像“卷起衣袖,打湿手。拿起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搓搓手指,干净净。冲冲干净,甩甩水,毛巾拿来,擦一擦”的小歌谣能够让儿童快速记住洗手的步骤。教师积极利用丰富的方法引导儿童养成自理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教育目标。

三、加强家园合作,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家园合作,是让儿童掌握自理技能、巩固自理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儿童自理能力时,重复与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儿童的情绪不稳定、行为不稳定,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起伏变化的问题。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是幼儿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加强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合作,利用家园合作为儿童提供一体化教育,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家以幼儿园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让家长了解儿童在园内学习了哪些新的生活技能。同时,教师应当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自理能力培养方法,并指出儿童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让家长从溺爱孩子的陈旧思想中走出来,给儿童机会去自主实践,并允许儿童犯错。

四、利用主题活动,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借助主题活动,让儿童建立自理意识,为个人自理能力的提高感到高兴,能够给儿童提供积极自立的动力。自理,是自立的前提条件。结合主题活动打造更加宽广的舞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自理积极情感,有利于自理能力培养效果的优化。正常来讲,两岁的孩子已经具有自主吃饭、喝水、穿衣的意识,三岁的孩子可以独立吃饭、穿衣。但幼儿园中的一些儿童没有达到正常标准,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儿童教育的阻碍。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设计主题活动。比如,在吃中午饭时,教师可以利用“喜羊羊吃饭”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自主用餐,让儿童争做最棒的喜羊羊。为了规范儿童的用餐行为,也可以借助“小公鸡和小漏嘴”的活动引导儿童做到吃饭不掉饭菜,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关注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提高儿童生活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自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儿童积极自主地建立自理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2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卢梭 《爱弥儿》 儿童教育思想

《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撰写的一本教育专著。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爱弥儿》批判了当时教育中强迫灌输道德和知识之危害性,开启了自然教育的新时代。在《爱弥儿》中,卢梭对儿童教育有着较为深入的论述,其自然教育的思想更是体现于儿童教育之中。其中有关儿童教育思想的论述至今对我们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儿童教育的目的观:回归自然的教育

卢梭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在自然秩序中,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而教育,从生活开始,从生命出发,在自然初懵状态下,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教育。“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①

教育,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卢梭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之路前进,家长和教师的爱护和干预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的进程。“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这是自然的法则。你为什么要违背它呢?由于你想改变这个法则,结果是毁了孩子,阻碍了它对孩子的关心照料取得成效,这一点,你难道还不明白吗?”②卢梭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符合自然性的,因此,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教给儿童正确的知识,提早学习或延后学习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你为什么硬要他牺牲适合于他今天学习的东西,而去学习他未必能够长成到那样大的年龄的人才适合学习的东西呢?……就我所知,要提早学习是不可能的”。③“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③

卢梭之所以主张顺从儿童天性的消极教育,主要是因为他培养的“自然人”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这一人性学说基础上。“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④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有天赋的良心。卢梭把良心看成是天赋的趋善避恶的道德本能,是优良道德的先天原则。他认为若仅仅以理性来作为道德的基础,常会使人在自爱和爱人相矛盾的时候徘徊不定,若有了良心的指导,就会很快做出决定了。[1]可以说,卢梭关于人性的学说构成了他儿童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二、儿童教育的师生观: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条件和职责

卢梭认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当教师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高尚的灵魂和美好的德性。卢梭将教师称为导师,“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⑤

教师不能是医生、哲学家和僧侣,因为卢梭认为,这些人会改变人之天性,“使人自甘堕落,忘记了应该怎样死去”。⑥

(二)师生关系

1.教师不应该使用权威,让孩子屈服。

“当你试图说服你的学生相信他们有服从的义务时,你在你所谓的说服当中就已经是掺杂了暴力和威胁的,或者是更糟糕的是还是掺杂了阿谀和许诺。”教师使用权威使孩子屈服的后果只能是使孩子越来越害怕和逃避老师,不再和老师有信任和朋友的关系,甚至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而采取奸诈、说谎和虚伪的行为。卢梭主张,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学生,不能对他采取命令的方式。“要使他了解,使他的行动受到拘束的,是他的体力而不是别人的权威。”⑦“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在经验中得到教训。”⑧

2.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

卢梭明确指出,只有充分了解儿童,才能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⑨究竟怎样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呢?紧接着卢梭提出了了解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让儿童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他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⑩

3.教师需要获得学生的信任。

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从这一情感产生出的第二个情感是“爱同他亲近的人”,因为,儿童对人的认识“完全是根据那个人给予他的帮助和关心”。{11}所以,卢梭特别强调教师与儿童的密切交往,以赢得儿童的信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儿童,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12}

4.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当你的学生一看出你对他的爱护照料价值的时候,只要你自己不说有多大的价值,他是会感觉到它有多大的价值的,从而使你在他的心中享有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威信”。{13}要把学生造就成“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就必须“用情感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

三、儿童教育的教学观:兴趣和方法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

卢梭在爱弥儿的儿童时期(2―12岁),主要进行的是体育教育,目的是为了训练身体的感官。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方面虽有提及,但内容鲜少。

1.德育。

(1)抑制愤怒、固执等不良情绪;

(2)嫉妒和黑暗的恐惧,使之不做坏事,学会宽容和忍耐。

2.智育。

教授营养学、几何等科目。

3.体育。

感官训练。不止锻炼体力,还要锻炼一切指挥体力的感官。

4.美育。

教授美术、音乐等科目。

(二)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法。

卢梭主张“做中学”的思想,爱弥儿的许多知识和概念都是从劳动和实践中获得的。卢梭认为,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为人所充分地接受和理解。“孩子在乡间生活,就可以获得一些田间劳动的概念;只要他有观察的能力和空闲的时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14}卢梭试图让爱弥儿通过种植蚕豆这项劳动,自然地产生财产这一观念。{15}

2.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卢梭认为:儿童不但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本身也因年龄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人们应该注意儿童天性在个体间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主张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要知道哪一种培养道德的方法最适合于他,就必须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6}卢梭还认为,如果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儿童的天性、个性特点去施教,就可以培养出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健康,道德完善,有良好修养,具有新价值新信念的人。

因性施教是卢梭因材施教的另一个方面的体现,卢梭认为,男女虽然都具有人类的特性,但是两性之间毕竟有所不同,他主张要尊重两性之间的差异,根据性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男女健康的成长。他以第五卷为例,专门论述了苏菲的女子教育。

3.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卢梭主张将体育和智力结合起来,他认为只有身体健康,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办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动,能凭他的精力做人,能凭他的理性做人”。{17}

4.激发学习欲望,增进学习快乐。

卢梭认为,如果勉强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就好比给孩子施加了一项刑罚。但是,如果你能够用学习去增进他的快乐,那么他就会立即喜欢上学习。卢梭在《爱弥儿》中举了个例子:爱弥儿接到父亲或母亲的请柬,邀请爱弥儿去划船或游玩,可是爱弥儿不认识字,又找不到可以将请柬念给他听的人,久之,爱弥儿因为不认识字而错过了游玩的时间,在这种现实利益的驱动下,爱弥儿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识字的欲望,即使老师不要求,他也会自觉地读书和识字且不产生厌恶的情绪。

四、启示

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中包含着自然教育的思想,他主张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在快乐和实践中学习。这些思想在当时虽然遭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反对,但是恰恰适应历史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更是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而,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学校将生源和升学作为办法目标。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玩的权利,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能被逼迫着去学习。这种无视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兴趣及爱好,不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做法,正是“不把儿童当儿童看”的典型表现。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溺爱,有求必应,造成了孩子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差、道德败坏,这些都是不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不顺应儿童的天性、不了解和尊重儿童的表现。

对于现实中儿童教育的不少问题,卢梭在《爱弥儿》中都给予了回答,其中不少教育儿童的做法至今仍值得人们去借鉴。因此,对《爱弥儿》中儿童教育观的研究是值得人们关注的课题。

注释:

①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13-14.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23,235,91,88,31,3693,94,97.

⑩{11}{12}{13}{14}{15}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97,290,35,235,104,106.

{16}{17}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97,138.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工作介入

1、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产物,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了5800万人,并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高度密集在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区。在这些地区中,留守儿童结构以完全留守儿童或母外留守儿童为主体;母外留守儿童与单亲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地区,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的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分离,家庭的基本教育得不到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学校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不能很好的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父母监护的缺失,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农村学校无力转变教育职能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观念淡漠,使得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直接照顾子女,很多家长都采取了隔代教养的方式,将儿童交给祖辈抚养。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儿童通常在祖辈那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也有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往往对儿童重养轻教。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特殊关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两种强烈反差,要么娇宠溺爱,要么放任不管,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监护人或忙于家务,或年龄偏大、思想落后、身体欠佳,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觉性,具体表现为经常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违反学校的纪律、漠视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荣辱观淡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失去信心,难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2.2 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监护人的角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隐患,近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心理健康的发育易出现缺陷,严重影响了儿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且脾气暴躁,容易动怒,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不愿意主动交流。李庆丰在2002年研究中指出,代行监护之责的亲人或朋友,他们自身素质和心态对儿童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3 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因为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许多小学教学设备缺乏,甚至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其次,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经费的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这样,农村的教育经费来源就决定于县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只能勉强支付教室的基本工资,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由此造成师资的严重流失和缺乏。“单向流动”也是造成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农村的中小学里,一个教师身兼多职,需要带好几个年级、同时带几个班。同时,优秀教师向上流动,进一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发展缓慢,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因为长期缺乏新鲜力量的注入,一些比较年轻、比较优秀的教师向上流动,导致农村小学教学队伍严重老化,情形日益严峻。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3.1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针对上述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介入,去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5

【关键词】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8-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from five aspects: paying attention to early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appropriate home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Being based on which, then elucidate the considerations on the idea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Key words】Yan ZhituiChildren educationConcept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说:孩子的早期阶段,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元也处于形成阶段。当孩子学习说话、感知、行走和思考时,他们用以区分好坏、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正在形成。不可否认,孩子早期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阶段。因此关注儿童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1] 当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众多的西方儿童教育理念的涌进,诸如蒙台梭利感统教育;华德福教育;瑞吉欧音乐教育……这些教育理念曾一度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成为一道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儿童教育理念的经典。在这些经典之中,笔者认为挖掘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理清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因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教理论的代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备受推崇,而且他的《颜氏家训》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内容丰富,体例完备。[2]

二、颜之推的儿童教育理念

1.重视早期教育

颜之推认为幼年期的教育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要及早进行。其在书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 这句话指出,幼年期的儿童,精神专一,思想纤弱,心底纯净,极易受环境“侵染”,因此早期教育对孩子而言,成效是易显的,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孩子长大后,再给以礼乐教化,则成效就如秉烛夜游,微微弱弱。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对此,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吾七岁时,诵读《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这是从侧面说明儿童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当然,也是对孩童时代学习情况的总结,精神专一很容易记下所读、所学。心理学上所说的关键期,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给予适当的教育,对其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会持续一生。关键期的教育好似为儿童准备的精神食粮,营养全面且可口美味,会让其更茁壮地成长。[4]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教育目的是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均衡全面发展,而不是忽视儿童身心实际发展水平的逾越式发展。重视早期教育不是用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方式培养他们。就儿童早期教育而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才是首要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汇其中,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教育的良好开端。

2.重视语言教育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心灵契合的表达方式。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的语言教育,把它视为儿童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以自己子女的教育为例来说明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指的是,一事一物,未经考证,不随便称呼。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在孩子学语时期授以正确的发音,可以规范孩子的语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如何扮演好对孩子人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教师,是每位家长都应思考的。从在孩子面前规范自己的语言做起,不要认为幼儿不知晓成人的言语。其实语言这项技能往往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完成学习的,很多时候不太理解的词语也能被深深地刻在拥有“白纸样”大脑的孩子心中。[5] 所以,家长们应当慎言慎行,为下一代树立好榜样,让下一代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以促进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3.适当的家庭教育

现今的孩子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实际了解和观察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超过教育所应持有的态度。许多事情父母都一手操办。诸如,上了幼儿园,吃饭时桌面上撒的饭粒比吃的还多,不会系鞋带的小朋友大有人在;孩子跌倒了,大多数父母会立即上前扶起孩子,而不是由他自己站起来或爬起来;出于安全考虑,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过多地干涉他们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在点滴的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太多人为的不必要的“帮助”,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父母或许没有考虑过孩子们心理会呈现一个什么状态。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到怎么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父母。父母会为他们做好这些事,父母俨然成了他们手中的拐杖。这些被给予过多帮助的孩子,长大后,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种状况在都市孩子群中尤为明显。所以,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当孩子懂事时,放手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宽松的环境造就独立、自主的孩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空间,给予孩子们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长大,让他们享有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父母、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的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辅导,其所产生的效果要比过多“保护”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5]

4.重视环境教育

生于官宦世家的颜之推继承儒家思想的内核,孔孟的“慎择友”思想在他的家训中有所彰显。颜之推重视为子女生活选择较优良的邻友环境。因为童蒙幼小,思想极易被外界侵染,古时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证明。童年稚子,学习的过程多数是一种模仿,身边邻友的影响可能大于父母实施的教育,所以,环境不能不考虑,朋友不能不体察。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的成长环境,造就着他们的性格。就如丝之染色,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周围的环境正如染色的颜料,给予孩子和谐的环境,孩子的成长会多一些甜美。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多温和,善于与人相处。而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多有暴力倾向,有的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并有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父母,努力为孩子构建快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过程添加更多美好的记忆。环境可以改变,但孩子的成长过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务必在不可逆的人生历程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优良的环境。[5]

5.重视道德教育

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非常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以“风化”为主,父母对子女多一些身教,少一些长篇大论。长辈们要多用榜样的方式示范,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鉴于当时士大夫子弟多纨绔的现象,他指出要教导子女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高尚的气节。因为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才能经得起磨难,才能成大器,“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儿童的首要任务,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投入的精力越多,收效也就越大。当然,对待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不能绝对地树立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期待儿童拥有超越年龄段的高智慧,是不现实的。儿童的成长,其道德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在儿童的眼中和心里,其一直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着周围的事物,其往往会看到大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就算这些东西是呈现在大人眼前的。如一个小孩上街玩,有人说了句脏话,父母当时并未在意,孩子当时并未模仿,但后来的某一天,当他生气时,突然说出那句脏话,即儿童对事物印象的形成,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孩子能成长为有自制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一直需要被人监督和管教的人。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学习进行。强调学习,关注考试。孩子所有心思都必须用在学习上,除了义务教育的在校学习,还要上各类辅导班。[5]总之,颜之推认为,要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长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出表率。

三、对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颜之推有关儿童教育理念的分析,笔者认为,儿童教育是他实现改良衰微的士大夫教育的前提,颜之推提倡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士族阶层的统治者奠定基础。但摒弃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其关于儿童教育的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过度重视早期施教,让我们步入了孩子语言学习的误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家庭类型。现代家长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比以前更多,但也存在着盲目性和互相攀比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学习外语,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外语。有些家长盲目的认为语言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就教孩子学习外语,但却忽视了母语教育,殊不知母语学不好对后继的语言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鸣是一位中西贯通的大学者,他并不是从小就学习外语的。实验证明早期母语语言教育与儿童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呈正相关,良好的早期母语语言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为个体后继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关注儿童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能力的培养,不要忽视了儿童早期母语的教育反而注重外语的学习,这样反而得不偿失。[6]

其次,我们的儿童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家庭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长围着学校考试转,学校老师也是围着考试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风等。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尽管颜之推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封建社会儒家的孝悌人伦为基本目的的,但其所倡导的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仍值得我们借鉴。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成了全家的中心,全家的重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被爱包围的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结果造就了他们自私的个性,他们不懂得如何爱他人、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作为现代家长,有必要考虑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有必要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严格的磨练和挫折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学会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这才是我们教育目的之所在。[6]

注 释

1 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4)

2 秦海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 颜之推.颜氏家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6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家长基本秉承着“长者本位”观。家长们素来认为他们对幼者有一种“恩”的关系。但是有“授恩”,就有“报恩”。鲁迅讽刺道:“他们以为父对于自由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说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在“长者本位”观的驱使下,使得几千年来的父子关系变成了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对此,鲁迅在1919年10月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文中提出了“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观点,对“忠”“孝”思想的批驳并提出以“爱”代“恩”的思想。同时鲁迅举例说“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是以为将要放债”而一味说‘恩’”。对“恩”观进行了否定,即是否定了长者对幼者索取“恩”债的权力,使得长幼关系趋于平等。唯有家庭的平等,儿童才会在未来追求社会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二、“父范”思想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之父”呢?鲁迅提出了“父范教育”的思想。要想培养优秀的孩童首先应该从自己着手,鲁迅对父母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爱己”。唯有先爱己,才能爱他人。父母还要具备完善的精神,“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了过去的色彩,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兴趣,高尚的娱乐”。不能以自己精神上的缺陷来影响儿童,父母要给儿童以健全的体魄,保护他们的天性使之免受封建伦理的戕害。因为,唯有具备“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孩子们才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以自己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为幼者“服务”。这正是对“长者本位观”把幼者作为自己“幸福的材料”的颠覆。

三、尽力的教育

1.正确理解儿童独特心理

儿童的心理特征不同于成人,具备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呈现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思维状态。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一味蛮做只能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在百草园得到许多知识,观察了自然界中生命现象,到三味书屋询问知识得不到解答,“‘怪哉’是怎么回事?”教书先生不予解答与课本无关的问题,挫伤了孩子求知欲。《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责当年对弟弟粗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2.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是多样的,鲁迅曾说过:“施以虎狼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的时候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唯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鲁迅竭力反对两种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除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牢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等他将来走上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书本和先生就会告诉你。”

3.完全的解放

鲁迅说:“孩子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要想实现儿童的解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前人的模范,因为那只是继承,而非超越。长者在这一过程中“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因为是命令,所以无论对错,儿童意愿与否,都会被强制执行,这即抹杀了儿童行为的自主性。而“指导”和“协商”,则是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并且以儿童自身的意愿为主导,教育者只是起到点拔的作用而已。儿童对成人所提供的内容有选择的权利。在这一点上,解放与教育是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