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1

1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的环境保护观念缺失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巨大的财政压力使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收益回报大的产业中,面对投入多见效慢的环境保护问题,决策者们长城不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民众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1.2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尚未制定科学性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职能保障某一项问题的解决,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依然处于恶化的状态。例如,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下大力度狠抓工业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带上的遏制,但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村的忽然问题都呈现出日趋严重的状态,没有系统上的科学性的治理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1.3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

现阶段很多对生态环境有着危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对于生态资源的额掠夺没有得到及时的智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由于资金的缺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植树造林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4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层次,对于资源的开采,以及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上的加强。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对策

2.1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必然联系,所以,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借以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只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对抗环境问题是不过的,还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环保宣传加大力度,积极培养全民性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以及生态企业。不仅要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逐渐的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教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约束力,借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产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赞美和宣传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批评并曝光产生严重的污染设施和单位,借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人人保护环境状态的形成。继续推进普及教育试点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保,增加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环保的法律法规,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全社会都要坚决抵制。坚持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服务机构图,科研院所,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社会组织,建立的各方面执行,各个领域全覆盖的执行情况。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积极选择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力求经济控制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2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想要加强,必须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介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逐步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发者负责保护,污染者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环境保护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系统监管体系,做到国家对地方,地方对企业,企业对自身以及自身对生产的层层监管负责制度,国家要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督促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时刻紧抓不能放松,积极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到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监管问题,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污染,防治污染。企业要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3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都应该投入较大的帮助来扶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政策推动手段,实行经济上与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另外,从投资力度上也需要加强,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财政投资的重要部分,对污染方面加强治理,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监管和投资支出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上来,股利民间投资,扩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经济体制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工作,积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融资体系的建立。

2.4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的极大驱使,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起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劈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原则,使其共同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指标的考核,弱化经济指标,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取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成就,积极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共同进展,消耗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借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2.5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节约能源,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努力创新生态科技,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环保技术的以及生态节能的研究方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环节资源上的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建设,积极促进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培训。

2.6生态环境保护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符合现代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改革,使其可以与现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想协调。于此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惩罚力度,严重惩处产生环境破坏的行为,加强工业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必须着眼于污染减排任务,对重点行业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的整治。污染防治应以钢铁,电力,建材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执法和监督的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每年选择一两个环境污染重点行业来进行集中性整治,借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1)为了巩固整治目标的有效性,开展专项行动环保监督检查。由于环境法规措施落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案件的侦查专项行动中,对全国113个环保保护的重点城市其饮用水源地,已关停企业实施(生产线)停电,停水,设备拆除等措施,开展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治。推进污染减排目标,开展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借以严肃的查处建设成为污水不处理就直接排污的行为,以及超标排污、污泥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污水处理厂;彻底的调查已经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渗滤液排放等各个环节。(2)设置项目“防火墙”。环保部门对于不符合建设的法律规定的项目,设立了“防火墙”。涉及不能进行审批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项目,另外还涉及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批准,更不能越线。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保部门需进行源头控制,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质量要求的,以及不符合企业总量的控制要求的,必须停止建造。环境保护部将很快出台考核办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所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部门绝不应该放松管制。

3结语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2

水土流失严重截止到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412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11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81519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19%。中度水力*1了二沉池,将池底污泥回流,增加生物量提高了处理效果;②调节池中分设均质、均量池,鼓风机将空气送入池底通过袋式曝气器进行增氧搅拌,既确保了好氧微生物的需氧量,又将回流的污泥充分与污水混合,解决了污水处理的均质、均量问题;③操作简便灵活,处理效果有保障。曝气增氧量、污泥回流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便于选择最佳的组合效果;④部分污泥自身消化,减少污泥排放量,降低运行费用;⑤残留污泥经干化后掺入燃煤中燃烧,减少了二次污染;⑥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强化了企业环境管理。侵蚀面积为1120341万hm2,强度水力侵蚀面积为1115696万hm2。极强度水力侵蚀面积为21220万hm2。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庄稼减产,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112资源状况恶化近几年,通化市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乱砍滥伐、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使森林资源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其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全市原始森林极少,人工林、次生林多,且人工林多为纯针叶林,结构单一,异质性差,难以形成生物群落的稳定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薄,郁闭度小,森林生态功能降低。113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人们对肉、蛋、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规模化畜禽养殖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粪便、污水相对集中,并就近排放江河湖泊,造成土壤和地表、地下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中COD、氨氮、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占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禽养殖还会排放NH3、H2S、甲基硫醇、二甲胺和多种低级脂肪酸等恶臭气体,使附近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据2002年的通化市农村生态环境调查,规模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8166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土壤、水体受到污染。据调查,通化市农药的使用量由1990年的1862t上升到2000年的1901t。2000年,全市化肥用量63564t,比1990年的51623t增加了11941t。地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地膜埋入土壤之中,难以降解,降低耕地土层透气性,阻碍土壤水分输送,影响种子萌芽,降低根系生长,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地膜残留农田使作物产量下降,入水体造成河道堵塞,成为“白色污染”。据调查,通化市农膜用量从1990年的2234t,上升到2000年的2929t,增加了595t。露天燃烧秸杆带来环境污染。一是造成农村严重的空气污染,直接影响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二是造成大量宝贵资源的浪费;三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蓄水和保肥能力降低。

2影响通化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主要因素

21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当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使用价值发生矛盾时,总是牺牲生态环境,让位于经济。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12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忽视农村农业生态规律。通化市是吉林省重点林区,有很多特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不认识这种特异性,乱砍滥伐,是造成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如森林采伐技术落后,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而在造林方面,对造林技术和造林成活率重视不够,轻视管护,从而使成活率、保存率、成材率都不高,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林木加工上,一些小企业多是初加工,卖原料,资源浪费惊人。

214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近几年,通化市以长白山药物资源为优势发展起来的医药工业很多,全市大大小小药厂有84家,而且大部分建在郊区,甚至是农村,占用了部分农田,破坏了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薄弱,管理不力,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31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像宣传计划生育一样,向农村干部群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特别要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的认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教育,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自觉同乱砍滥伐、偷捕盗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31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农村和农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要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凡是制定重大决策,如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等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都应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环保部门要承担起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新上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做到“三同步”,对可能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坚决禁止。

31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认真编制好农村生态功能区划,以指导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及特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注意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利用通化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乡镇企业的集约程度和技术含量,确保资源的合理和永续利用。

314提升城镇规划层次提高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城镇规划是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城镇发展的蓝图,对城镇发展的方向与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份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重要因素就在于是否融入了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的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应逐步提升农村城镇规划的层次、范围、方法,拓展规划思路,运用生态学原理,科学谋划区域发展。

315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发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发挥“天敌”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推广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的耕作方式,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加速研究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研究便于回收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短期早揭膜技术,降低农膜残留率。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畜禽粪便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养殖场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辟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

抓好秸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玉米秸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肥的能力;二是玉米秸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这是发展畜牧业低成本、高效益的优良饲料;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首先,制定出符合当地乡镇企业特点的环境政策和法规,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将已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应用于乡镇企业管理。

如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调整乡镇的产业、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因地制宜地向

一、三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乡镇企业。可利用通化市气候宜人、水资源充足、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总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尚好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严格资源开发管理,大搞生态建设。对江河源头、重要湖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等特殊功能区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恢复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坚持不懈地开展改良土壤,抑制荒漠化。

31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还要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317加强引导,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1)大力推广沼气的应用,既可清除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污染,又能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2)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3)积极倡导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堆肥等综合利用,同时积极寻找适合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和办法等。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挑战;策略

为助力我国生态建设,我国林业部门先后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4]。当前,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木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尤为重要[6-7]。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面对的困难,进而对新时期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1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原因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0-16]。1.1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中的枯枝落木吸收水分,具有一定储备地表水的能力,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具有凝聚力,在暴雨等天气时,减少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往的林业工程也充分证明,扎实地做好林业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水灾发生概率。同时,这对自然地理环境原貌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生态也因此得到改善。1.2应对沙尘天气。森林可作为沙尘的屏障,对沙尘形成阻隔作用。森林可形成防护林有效降低风速,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多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有效改善,防护林改善了下垫面的植被状况,树干枝叶对局地小风场可起到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局地扬尘,林业资源对防风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效果较为明显。1.3调节气候。森林对气候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每一处森林都具备小气候特征,这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森林对周围地域的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气温。相关研究发现,林地日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地外日均气温。一方面,林地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另一方面,林地比热容大,增温慢。此外,森林中的小气候系统可通过水循环向环境中释放水蒸气,提高生态环境中的湿度,从而使周围的气候更为舒适。1.4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再释放出氧气。有研究表明,1hm2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森林中的多数生物也因此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也因森林面积的扩大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用较为明显。

2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

2.1林业资源保护机制不够健全。为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前已形成相关监督保护机制,并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林业资源的复杂性,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很多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受人力物力限制,尚未结合当地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尤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用于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资金较少。此外,由于林业资源保护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难以从法治层面进行惩治。基于市场利益的刺激,有的企业或个人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凸显了加快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性[17-18]。2.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虽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部门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还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监管。只有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对林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保护。但是,在当前不少地方的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当中,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控制度,增加了毁坏林业资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所在[19-20]。2.3林业资源保护投资总额不高。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实现途径之一。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往往经济不够发达,难以承担林业生态工程所需资金,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划暂时被搁置[21-22]。

3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3.1做好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林业部门需要充分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普及林业资源保护对生态及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的基本认识,从而减少林业资源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24]。3.2采用农林结合方式,加强部门联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例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25-26]。3.3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完成生态保护目标。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时,应充分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对林业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实时对林业资源进行防火防灾监控,从而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方案。林业资源保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让林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7]。3.4采取多样保护措施,实现林业持续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的地域不同,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植树造林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现有林业植物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当地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尽量实现当地林业资源树种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这不仅能丰富林业种植资源结构,还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8-32]。

4结语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4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林业主要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用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以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来发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林业的良好发展能促进人口、社会、环境、经济以及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的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林业经济是林业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处理林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组织协调林业生产诸要素和追求林业经济效益等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有造林、育林、护林、林木采伐和更新,木材和林产品采集和加工等。以往,为了追求经济的高效益,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过度开发资源、消耗资源,以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事实已经证明,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使之没法及时更新,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会对林业资源的匮乏和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家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要科学的处理好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来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积极的效益。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发展林业可以带来多方面效益,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林产品,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意义重大,发挥显著的作用。林业资源是有双重作用的:一方面,林业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它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和平衡作用;能够为多样的生物物种提供生长发展的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很有帮助,还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由此可见,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林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另一方面,林业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方面的功能。它能够社会的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能有效的改善人类的生活生产天,这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林业资源能够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以及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就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来看,近些年以来,虽然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也因林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依靠林业资源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弊端日益凸显,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依靠林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林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被广泛应用,目前依靠林业资源而发展建立的企业还存在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方式,对科技的利用度明显不足,没有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在管理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老套僵化的方式,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规划和战略,对先进的林业开发技术和创新技术掌握很缺乏,无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高效使用,没有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这种发展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对林业的生态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在经济增长方面,是建立在对林业资源的过度消耗基础上的,以巨大的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这是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表现。我国林业企业相较与国外先进的林业企业来说,经济规模还比较小,资金投入利用率比较低,严重忽视了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平衡。多采用简单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消耗的林业资源非常巨大,使林业资源消耗的量远远超出了森林的生产更新能力。对林业经济发展缺乏先进的科研能力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协调好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观,切实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和林区的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3提高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研究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建议;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0引言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一方面还有助于改善农民收入。然而由于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中仅关注经济效益,疏忽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城镇建设也存在整体规划不足的弊端[1]。由此可见,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小城镇参与到建设与改造行列中。小城镇得到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于一些小城镇还未有开展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定位、功能、性质等缺乏有效认识。具体而言:

(1)过于求大求全,片面朝外扩张。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的产物,在小城镇发展初期,一些地方对小城镇定位、功能、性质等缺乏有效认识,过于求大求全,片面朝外扩张,不科学地对过去形成的旧集镇予以抛弃,转而选择开展新一轮的征地建设,同时存在极为普遍郊区农田土地弃耕现象,由此使得小城镇超负荷占用土地面积,引发严重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导致农村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部分城镇下水道建设不规范,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备等严重缺乏。另外,城镇防灾、减灾设施还十分短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环境引发自然灾害的隐患。

(3)环境破坏。小城镇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十分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对沙、石等建筑原材料的大肆开采,导致农田、河道、森林等受到极大的破坏。

2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措施

全面小城镇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在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各项措施着手:

2.1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

依托对生态知识的宣传、普及,强调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推进人们特别是决策层人员的观念更新,形成科学的生态保护价值观。唯有拥有科学的生态保护价值观,方可使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还应当配备充足的资金及排污设备,培养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并不可一蹴而就,务必要借助政府有力的支撑、国家法治的协助、全民意识的提高,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有序进行[2]。

2.2以乡村景观为核心,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疏忽了农村周边自然景观在建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乡土景观多种多样,包括有地方的风土民情、文化历史古迹、天然的山水等等,然而,一些人片面的认识乡村景观即意味着落后,唯有花园洋房、高楼大厦方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志。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中,一味对大城市进行模仿,肆意乱砍乱伐、夷平山地,使得绿色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小城镇建设特色不足,建设面貌大同小异。鉴于此,应当强化对乡土景观环境的有效保护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不当认识予以清除,在对小城镇绿地进行规划过程中,切忌仅关注绿地率指标,而疏忽对绿色植被的保护利用。即便一些小城镇依旧是农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基本上没有绿地率,然而,种植于房屋建筑周边的茂密树木绿茵,同样为良好绿化覆盖率提供了可靠保障[3]。规划过程中应当对绿地率指标开展科学调节,一方面要开展好公共绿地布局,一方面要强化对村落植被的保护利用。

2.3加快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编制,是开展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小城镇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推进建设、健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卫生厕所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2.4开展好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有序发展

开展好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起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达成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相互间的协调利用,推进农业用地的优化整合。实行村庄合并,依托村庄规划、行政规划调整、土地入股等形式,使农村人口逐步朝中心村、城镇聚集,并依托村镇居民点用地指标,实现对乡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调节,改善土地利用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成功与否,生态环境规划是重中之重,必须要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整体生态环境规划,实现经济循环化、社会文明化、自然持续化。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环境问题会不断凸显,为了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全面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生态保护价值观的重要性”、“以乡村景观为核心,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加快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好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规划,推进小城镇生态环境有序发展”等,积极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探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J].江西建材,2015(06):32-33.

[2]杨意志,赵兵.生态约束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以芦花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5(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