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1

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创造性,是克服当前困难最亟需的。为此,依靠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来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以服装、家纺等产业链终端产品为驱动器,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已努力向创意产业的方向进行“二次创业”。

长期以来,由于当地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不少纺织企业的面料产品以引进和模仿为主,低档同质化的生产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常处于国际中低档次。反观意大利、法国等纺织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由于重视纺织面料的设计、开发,重视自主品牌建设,无一不以切合品质高、功能全、流行时尚等突出优势获得高额利润。而所有这些,都与他们拥有一大批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面料设计师密不可分。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总从业人数达1960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14%。但其中从事面料设计工作的人员仅占纺织服装行业总从业人数1.5%,创意大师、设计精英等高层次人才则更为稀缺。搞图案设计的不懂印染技术,搞面料设计的不熟悉后整理,搞后整理的不了解纺织工艺等,抄袭成风,鲜有原创……面料设计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整体堪忧。因此,要实现纺织面料的高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进而树立中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形象,必须增强自主创新与设计的能力,必须引聚、培育一大批具有设计创意能力、市场分析和开拓能力的面料设计师。

面料提升,人才先行。一个以促进中国纺织行业产品创新为宗旨的FabricsChina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绍兴县人民政府等的共同助推下,再度登场。该活动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纺织面料及花样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倡导将流行趋势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产品开发理念。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是大赛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活动将持之以恒地促进纺织设计专业人才的成长,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加强产业与设计的结合,推动纺织行业的持续进步。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2

摘 要 本文从对“囚徒困境”的思考谈起,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和讨论,阐述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并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及政府提出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囚徒困境 重复博弈 中美纺织品贸易 合作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

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的加快对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两国贸易摩擦不断。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双边协议到期终止,我国贸易风险也随之增加。据中国海关资料显示,2009年1―3月中美纺织品贸易总额为50.1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为49.1亿美元,同比减少0.5%;进口1.03亿美元,同比减少32.3%,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理论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思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非零和博弈的例子,讲的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并分开囚禁,并规定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获刑2年,沉默者将判监12年。若二人都沉默,则都判监3年。若两人同时认罪作证,则都判监10年。两名囚徒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且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坦白,结果都服刑10年。但是,该例中如果两人是一对经常合谋犯罪的惯犯,他们有一个长期的攻守同盟,被抓捕受审时就会考虑,这次我被判了,他下次他一定会报复我,共同抵赖的合作均衡就可能出现。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变

近年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即与这种情况类似。早在2003年11月美国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2004年又发动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同时继续对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5年5月,我国财政部宣布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规定对2005年1月1 日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 日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的这种降低出口关税针锋相对,双方的博弈关系走向囚徒困境。但由于中美都期待双方长期的贸易合作,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利并非建立在另一方完全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了两国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逐渐走向双方合作的重复博弈过程,从而在摩擦―博弈―再摩擦―再博弈的过程中走出囚徒困境。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现实分析

对于中美纺织品贸易,若两国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最高价值,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与程序,在不损害或尽量少损害博弈对手切实利益或获利潜能的情况下,就能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与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贸易双方是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

首先,20多年来中美两国越做越大的贸易额充分说明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国外输入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能够有力地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升级,在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中国的同时,美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发、制定标准以及优化产品结构。因此,国际化分工中的合作将给中美双方都带来更大好处。

其次,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美双方互为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互利双赢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研究表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不仅为美国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提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美国就业。维护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继续促进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从而,中美两国在长期的贸易博弈中保持“合作”策略,双方加强互信与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博弈赢得、有利于稳定和促进中美经贸关系、有利于共同的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力成本高。

四、建议和策略

中国必须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贸易中从被动应战转变到主动出牌。

(一)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应加大企业的科研投入,大胆进行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扩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生产型的技术人才,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型人才都应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二)拓展多元化的市场空间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企业应发展多元化的产品和贸易方式,有效拓展市场。其次,企业应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应在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面向全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走全方位、多视角、多渠道、多元化的出口道路,降低因出口过于集中的风险。

(三)政府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有可能发生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在已经取得的合作博弈的基础上采取主动,避免再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以最小的博弈代价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政府应加快我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纺织服装品业的应

参考文献:

[1]柯宗俊.新形势下再议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国商贸.2009. 11.

[2]陈炜,张琼.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5.

[3]叶枫,吕世平,重复博弈:“合作”实现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双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6).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3

为期一天的大会节奏紧凑、信息量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首先做《2009/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报告,随后,中国色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副会长朱北娜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九次理事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九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并鼓掌通过。会议向会员单位通报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变更情况、增补理事、会员名单以及2009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结果,并进行了2009/10年针织用纱“用户信得过产品”、2008全国纺纱知识大奖赛颁奖活动。

工作报告彰显协会公信力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与企业关系密切,举办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被采访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协会组织的会议每次都会来,可以了解大家的情况,还可以把企业的想法共同探讨,而且,越是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协会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向政府反映行业呼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升级方向、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谋重要中介。

中棉行协工作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2009年,仅就棉花市场问题,中国棉纺协会就先后四次、分别于4月、6月、10月、11月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应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建议措施,起草了“关于要求尽快投放国储棉和发放进口棉花配额意见”、“关于棉花原料供应问题”、“关于请求协调棉花原料供应的紧急报告”、等文件。多次参加发改委关于棉花宏观调控(收储和抛储)的会商会,协助对企业和纺织企业进行资格审核并协助全国交易市场起草了“关于对已达到竞买限量的纺织企业不再参与国储棉委托购买的公告”、等,协会还就棉花滑准税、增值税问题,组织座谈会,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说明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研讨行业发展方向,中棉行协以“落实纺织科技发展振兴纲要”、“棉纺织行业市场发展”、“金融危机下棉纺织产业的振兴――调整、升级与创新”等为主题召开大会,其中第六届(2009)小国国际棉纺织会议的成功举办更为全球棉纺织行业所瞩目。在技术服务方面,“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浆料和浆纱技术年会”、“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培训班”、“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全国纺纱知识大赛”等等专业活动的举办极大推动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棉行协在为企业的长期服务中树立强大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协会自身机制也越来越完善,理事会也成为自由发言、民主集中的大会。此次大会的理事会换届思路就是在2009年11月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八次理事会”和“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八次理事会”上确定的

由于会员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办会发起的各种调研和问卷调查,使得协会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现状和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脉搏。2010年,中棉行协将在继续进行市场调研,召开市场分析会议、技术研讨会议、开办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强国纲要的编写工作,并继续推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鼓励淘汰落后。

两化融合成果引人注目

在此次理事会议程当中,特别安排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棉纺织ERP与节能减排、棉纺厂空调节能改造等专题报告,这些主题鲜明的报告为棉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实施节能环保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关注的重点已经从装备、产品的改造升级扩大到产业信息化和环保领域。

棉纺行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第一个试点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全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纺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纺织行业中工业管理基础最好的子行业,对棉纺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

此次会议公布的《棉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目前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评估工作组组长翟燕驹主任表示,企业从信息化起步阶段向局部应用阶段发展的进程中,有几个生产流程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化应用空间,其中,计算机辅助配棉和促进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据无锡一棉周晔总经理介绍,无锡一棉传感网系统利用分布在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执行装置,采集数据,发出指令,可以提量、质量、机械状态9类168个参数。在配棉环节,信息化可以完成自动监测棉花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并根据产品要求自动调配所需棉的品种。

节能环保课题浮出水面

在两化融合专题报告里也多次提到信息化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化融合,在节能降耗方面,实施了供电系统优化节电改造,全面细致地对公司供电系统进行监测分析,调整供电电压,及时调整负荷,保证三相符合平衡,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同时选择优良的系统节电器,实时监测电器负载变化的情况,节电率达到5%左右。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对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4

纺织服装业素来是我国的民生产业。浙江,作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强省和出口重省,纺织服装业是其支柱产业,年出口量占据了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享有“中国纺织看绍兴”的美誉、中国“丝绸之府”、“纺织之乡”、“轻纺城”众多美称,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和纺织品贸易中心。经起步、发展、崛起,绍兴纺织服装业已日趋成熟。现今,占据了市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纺织服装业,几经变革和发展,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屡屡创造纺织业奇迹,现已成为绍兴国民经济命脉中十分重要的传统制造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出口产业。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分析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规模数量及地位

浙江一直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出口一直位居各省市之首,在全国占比较大。其中,绍兴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一直以来,绍兴的纺织服装业的规模数量增长迅速,在全省各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中位居前列。如表1所示,其出口额由2009 年的105.6878 亿美元一跃而升至2013年的188.9713 亿美元,首创历史新高,短短几年,出口额高出83.2835亿美元。近五年中,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整体上不断上升,且出口地位稳固,2010 年出口额达到了最高点为99.1%,依然是浙江的出口大户。2013 年,出口有复苏的趋势,实现了平稳增长。与全国其他的省份比较看,历年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在省乃至全国的出口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态势分析

“纺织兴,绍兴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是绍兴对外贸易的主导出口商品。如表2所示,近五年来,绍兴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稳定,出口总额实现了近两倍的飞速发展,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近五年中,仅2009 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4.08%和0.41%的负增长,2012 年整个绍兴的外贸出口总额也下降,且同比萎缩1.67%。外贸形势严峻,但仍逐步企稳回暖,2013 年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9.82%较为强劲的反弹,使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首次突破180 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近乎增长了两倍。从近五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情况看,总体呈现了前段起伏后端趋稳的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很多。

与浙江其他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比较,绍兴历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出口稳定。由表2可知,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整体上呈逐年上涨之势,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的状态,到2013 年,占比达到了67.7%,这说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绍兴的重要出口产业,纺织服装在绍兴所有出口商品中仍唱主角,仍是绍兴的主要出口商品。

(三)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析

据统计,2013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遍及亚洲、东盟、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共194 个国家和地区。(1)美国、欧盟依然是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传统市场和主流市场,也是绍兴纺织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出口基地和重点拓展的高端市场。然而,近年来绍兴出口欧美的纺织服装在数量上锐减,在产品结构上裹足不前,出口额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2)亚洲市场对推动绍兴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五年中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量累计最大的市场,也是绍兴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出口总额在该市场逐年都有增加。其中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是绍兴在亚洲的重要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印度始终是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也是亚洲市场继巴基斯坦之后进口绍兴纺织品排名第二位的国家。

(3)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绍兴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都很符合非洲市场的要求,均在该市场占一定份额,但所占市场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拉丁美洲是纺织服装出口产业不能忽视的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大。随着拉美国际化脚步加快,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在其供应链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布虽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上,且依赖程度较高;拉美、非洲的一些新兴市场份额占有率依然较低,开发不够充分,部分出口市场甚至逐渐萎缩。这说明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依然过于集中,对这些国家出口依赖度较高,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易遭致命打击。

二、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中的障碍分析

(一)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不稳

受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美国等市场继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需不振,对消费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消费需求下降,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订单锐减,出口数量下降,拖累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增速下滑,对外市场份额回落。2012年,欧盟成员国如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多国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大幅下跌,同比跌幅最高达48%,其中英国和西班牙等进口额虽有上涨趋势,但涨幅不大,仅分别为2.75%和4.58%,市场占有率低。德国是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的最大市场,2012年,德国虽排到了前10位,但其同比下跌了4.36%;再如美国,2011 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84913 万美元,同比增长是16.14%,然而2012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94293万美元,较之上年总额虽有增加,但同比增幅不大,仅为5.07%。2013 年出口总体形势虽有好转,但对爱尔兰、卢森堡等市场的纺织服装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2.29%、-88.89%。

(二)纺织服装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从市场结构看,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虽遍及全球,但出口国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出口过于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很容易受其利益集团的攻击,美国常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双重标准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使绍兴纺服企业出口成本突增,出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既要面对国内同行业间的激励竞争,又要面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如越南、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的挑战,由于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出口市场国等方面与之有太多的相似性,反而会出现更多激烈竞争性因素,对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和阻碍。

(三)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因素不稳

随着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进口绍兴出口产品的国家或地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纺织及服装产品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检测标准,这对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绍兴没有相应的、较高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出口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测,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另外,出口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生产和经营上只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而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未能兼顾消费者利益,结果酿成了影响较大的质量安全事件,损毁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

(四)纺织服装产品检测技术落后

绿色壁垒下大量不合格纺织服装产品的检出率迫使绍兴相应机构积极建立和完善检测体系,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检测队伍不断壮大,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省部、市、县级检验机构和检测体系,甚至有些实验室已达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的检测技术依然和发达国际有较大、较多的差距,还无法完全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安全检测标准和要求,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检测不合格而面临频遭召回的尴尬和损失。

(五)企业出口成本综合上涨,出口利润下滑

一方面,随着检测指标增多、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纺服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项认证,大大增加了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检测等出口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绍兴对欧盟、美国等出口总额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为稳定和巩固市场,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企业只得狠下功夫,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加之生产成本要素高,而丧失传统价格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趁机抢占市场。如越南自2011 开始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使之出口纺织品服装变得更加便宜,比绍兴纺织品服装更具备价格优势,与绍兴争夺中低端纺织品市场,从而逐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出口利润萎缩。另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能源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原因削弱了企业低成本优势,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进一步下滑。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弱

一直以来,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都比较重视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目前,全市的纺织服装设备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然而,在关键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以及营销等薄弱环节的重视仍显不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很明显。因此,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创建能力尤其亟待提高。三、加快提升绍兴纺织服

装业出口的措施和建议

(一)推进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已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国际化经营二者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要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总之,绍兴纺企应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寻求发展,整个行业还需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经营运作水平,让质量、品牌、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出口结构改造升级,积极加快企业自身转型的步伐。

(二)推进自主品牌创建、提升产品知名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在品牌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创建自主品牌、增强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为打造自主品牌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彻底转变产品“低度化、同质化”的传统劣势,积极建立名牌重点培育基地,重点创立自己的优势品牌,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打造国际品牌,积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等销售网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境外办展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快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以影响力名牌为依托,着力提升产品的国外知名度、美誉度,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

(三)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

要切实保证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我国科技实力不强、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等特点,与国际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设立的多数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都未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检测机构和检测标准没有权威性,纺织服装检测标准宽松于欧盟标准,检测水平又低于主流出口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和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因此,面对许多发达国家设置的频繁多样的绿色壁垒,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国际贸易大多采用的是ISO,AATCC或ASTM标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标准。标准偏低和研发落后,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我国应紧跟国际形势,在纺织服装业上加快标准修订和制定工作,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同时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四)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开拓,建立多元化市场

面对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市场和日益饱和的东南亚市场,绍兴纺织服装外贸产业急需开拓出口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多元化市场建立:一是继续巩固欧、美等传统主流市场外销份额,积极维护与该地区的客户关系,并虚心向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多开国外分公司、专卖店、专柜和连锁店等加强自身的出口市场渠道建设,稳定原有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加速推进扩大外销份额。一方面以全球营销策略,巩固东盟、中东、南非、西非市场份额,开辟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份额,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国与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自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对该地区的出口,提高其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三是各出口行企积极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做好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组团前往欲拓展的目标市场国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拜访同业组织、进口商、积极调研当地市场、经贸情况,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促进出口企业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绍兴各纺织服装企业应顺应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趋势,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企业应首先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观念,进行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资源,积极开发和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其次是积极提倡推广清洁化生产,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研发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应用,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再次是加强原材料检验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加强质量监控,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积极推广使用生态环保纺织品原材料,坚决杜绝使用低劣有害颜料和化学助剂;最后是依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积极革新、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推动绍兴由纺织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需要。如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纺织服装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等。同时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鼓励废水梯级利用和废热回收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等。

参考文献:

[1]程惠芳,余杨“. 走出去”战略与中国纺织服装业[J]. 国际贸易问题,2005(5)

[2] 牟光宇. 外需下降背景下绍兴区域纺织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4)

[3]曲世敏.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金融 支柱产业 现状 对策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吸收和运用能力,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贡献者。而金融支持是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金融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主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和支柱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有效金融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途径。就苏州市而言,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支柱产业。自《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出台以来,苏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提高信贷审批速度、创新信贷业务和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等途径,对当地纺织业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但是,相对于《苏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暨转型升级规划》提出的纺织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言,金融业支持纺织产业的能力尚存在完善提升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之现状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完整,产值占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约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对外经济中,苏州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总额约占苏州市出口总额的9%。因此,金融支持纺织产业发展和转型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务院、江苏省、苏州市各级政府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作为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之一。其中,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贷款支持”。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五个部门制定的《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建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利用自主品牌作抵押,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融资,探索建立企业自主品牌信用担保制度”。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苏州市商业银行采取积极而稳妥的融资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增大信贷额度和提升工作效率,苏州市商业银行有效支持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升级,实现了银政企多赢。成功的银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效益和增加国家税收,也能够增加利息收入和稳定的资金结算量,还有利于树立银行良好的市场形象。在纺织业市场行情好转和政策环境有利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市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银行信贷业务。例如,2010年,在吴江市13家商业银行中,其中10家商业银行增加了对纺织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还有11家银行通过工作流程创新,加快信贷审批速度,提高服务效率(注:和增加授信额度银行有重复交叉),纺织企业满意度大幅提高。

银行信贷对纺织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显著效益。例如,光大银行通过为港申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及新厂区建设。港申纺织产能大幅提高,环保节能成效显著业。农商行运用信贷支持福华织造引进1520台津田驹喷水织机。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该行存款和结算量都明显增加,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收入、财务管理费收入、资金监管收入、存款收入。

其次,苏州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发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支持纺织企业发展。过去三年中,有多家银行曾经针对纺织企业推出了多项信贷创新业务。除了一般性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信用证、订单贷、票据池、税融通、商票贴现、联保联贷等信贷创新业务外,苏州市商业银行还针对当地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例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有5000多家商户,成交额逾700亿元,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和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充分利用东方丝绸市场规模经济和专业性的优势,分别推出了东方丝绸城产业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通过创新实现高效的银企合作,有利于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申请企业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变化为标志,苏州市多家银行均表示信贷创新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发挥信贷融资作用,积极推动市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苏州迪登制造整理有限公司是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公司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民生银行采用联保授信方式,发放2000万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确保该公司设备顺利更新和添置,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再例如,苏州吴江市商业银行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对纺织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转型绿色制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银行服务纺织企业发展能力之对策

尽管,苏州市银行通过增加授信额度、改善贷款服务效率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积极效益。通过贷款结构调整,对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纺织”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但是,相对于纺织产业发展和调整的需要而言,银行功能和服务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还需做出多方面的改善。

(一)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体系

银行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银行更有利于克服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利用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过程的信息搜寻、处理费用和风险。银行对纺织业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对该行业授信的自信心和风险控制能力。专业化的知识与管理经验可以使银行对于复杂创新项目的评估相对容易。

苏州市纺织业贷款中的一些现象,一定程度也是银行业对纺织业发展把握能力不足的反映。例如,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被认为市场潜力巨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纺织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发展重点。《吴江市丝绸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提出“着力开拓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到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要由2008年的3%,提高到15%。但是,2010年吴江银行对其贷款增长程度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虽然给予了该行业较高的信用评级,但也是银行间分歧最大的行业。再例如,“产品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没有被认为是影响贷款的重要因素,而更加关注当前的财务、经营和担保状况,也不利于纺织品存量结构的优化。从相关性来看,2011年贷款质量变化和纺织业信用评级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2010年贷款增长程度和2011年贷款质量评级和纺织企业信用评级却存在弱负相关,前后明显的不一致性也反映了银行业对纺织产业发展能力的判断能力尚待提高。

此外,兼并重组被认为是纺织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纺织行业进行调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兼并重组不仅能促使产业由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提升行业的定价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兼并重组也能使优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向整合后的企业辐射,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并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各级政府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计划)”中都把纺织业并购重组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积极大力推动并购融资发展。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纺织业收购兼并金融业务明显开展滞后。

为了加强对纺织行业市场景气变化和运行规律的研判,苏州市银行业应在贷后质量监控和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监控体系。作为上级行预警体系的补充,该监控体系有利于实现银行从传统的内部管理转型为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模式。银行应充分挖掘系统信息,应科学制定纺织产业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避免信贷业务的保守或冒进,防控行业系统风险。

(二)深化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

尽管,苏州市信贷创新能力和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但总体而言,苏州市金融创新,特别是中间业务和新产品市场推广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发展空间。例如,在苏州吴江有近70%的银行认为“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之一。这一结论具合理性,也符合银行业内贷款一般规律,但是,通过合理利用信用工具和金融创新,可以改善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工具就有利于减少企业现金支出。还有通过降低库存,采用现代金融交易方式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流动资金占用。

首先,东方丝绸市场设立了丝绸化纤指数、纺织专利交易平台、聚酯切片交易平台和乙二醇电子交易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这一成熟的交易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便利性,苏州市商业银行应在总结推广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等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在更多纺织产业集群地进行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针对纺织行业外销占比较高的情况,深化信贷融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苏州市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出口买方信贷、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的国际贸易金融需要。此外,苏州市银行还应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培育纺织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实现双赢。

第三,在未来,包括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咨询等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是未来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和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存在较大行业特殊性,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信贷品种、流出、组织和风险管理创新,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三)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之间存在最优适配性。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经营目的,决定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基础功能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其经营的目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由此决定了苏州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和较强的偿还能力,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品。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纺织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是,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某三大公司研究,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和经济成功率分别只有60%、30%、12%。事实证明即便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与财务风险,其不确定性往往也会超出商业银行的可控范围。这也是苏州市银行对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贷款增量程度相对较低和信用评级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商业银行固有的功能和经营目的也决定了苏州市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抵押担保对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大小,而贷款项目风险较大则是银行拒绝纺织企业贷款的第五个因素,因此,市场化尚未成熟的产品很难成为贷款的重点投向。

此外,《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主要的对策措施之一。从苏州商业银行贷款现状来看,房产设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担保是银行最普遍的贷款方法方式。在这种典型的银行经营模式下,处于经营初创的企业、以品牌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企业和遇到困难调整阶段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贷款融资困难。

可见,推进纺织企业品牌渠道升级、总部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需要拓宽融资领域,改变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的传统思想。苏州市应在积极发展商业银行和稳步推动小贷公司、多层次担保机构体系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融资渠道,实现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健全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业务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

信贷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支持,而信贷信息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直接反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重要依据。人民银行应牵头和地方政府合作,构建银、政、企和行业协会四方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机制。一方面借助贷后监控和行业预警体系,发挥银行内部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优势,银行应积极及时掌握纺织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提供决策依据,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另一方面,作为支柱产业,苏州市各级政府对纺织业发展高度重视,当地行业协会(或商会)层次健全,并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是优化信贷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四方沟通机制,既可以进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新产品推广,增进纺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理解信任,实现银政企之间的主动合作。还可以及时通报信贷运行情况,以及金融服务纺织业发展中难题,寻求各方的支持帮助,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

苏州市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增加授信额度、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和产品、服务创新等途径对纺织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通过银企良性互动,苏州市商业银行实现了控制金融风险、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促进纺织业发展的多重目标。但是,相对于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的支持能力尚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对纺织业市场的把握能力,通过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信贷支持纺织业发展的主动性。在积极创新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认识到中间业务创新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针对苏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政府、企业都应认识到商业银行组织功能的局限性,信贷并不能承担金融支持纺织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全部职责,需要不断丰富当地的金融机构类型,或进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健全苏州市金融功能体系。最后,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也是共创良好信贷环境和银行服务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贝政新.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贝政新,王世文.金融服务于出口企业的三大路径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4).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纺织产业市场分析范文6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以下简称贸易纺企)的接单状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通胀和节能减排的持续压力。一度以要素增加繁荣起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以加工贸易贴牌(OEM)为主要特征的贸易纺企作为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则首当其冲。根据中投证券的分析,由于成本的上涨,纺织服装行业中有70%的企业利润率在4%以下,大多为中小企业。前不久,江浙一带更是传出中小出口企业因不堪负重而破产倒闭的消息。为此,如何在国际产业大转移、国内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内外环境演变的情势下,谋求生存与发展,实现战略突围,成为千万产业大军的核心关键。笔者基于供应链价值创造视角,结合多年从事贸易纺企的经营管理实践,着眼于有效应对变化跌宕的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立足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竞争优势的构建,谋求贸易纺企实现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以期和同行及专家学者共鸣。

贸易纺企大多处于供应链价值分解图的中游(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如图1所示)。因此,本身微薄的盈利水平在内外挑战的冲击下愈发风雨飘摇。而供应链是由客户(或消费者)的需求开始,贯通从商品设计到最初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直至品牌以及渠道建设等过程,以及通过中间过程或经过运输、仓储,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各项业务活动。供应链及其管理是整个企业系统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供应链的上下游则包含了附加值较多的增值空间。同时,不可逆转的是未来的竞争将愈发集中体现在供应链的竞争上。因此,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价值创造的同时,深挖中游的潜在价值,获取价值增值,从而推进贸易纺企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当然,不可否认,国内贸易纺企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规模、实力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因此,对于中小贸易纺企来讲,量体裁衣,顺势而为,在整条供应链上找寻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入点,差异化运作,发挥自身的优势,是每一家贸易纺企必须要做的功课。

一、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加强原料把控和并购研发

对绝大多数贸易纺企来讲,供应链上游多为薄弱环节,笔者以为可着重从大宗原材料走势的把控、以并购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主题化系列化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不失为可行之路,具体讲:

(一)加强对大宗原材料走势的把控

面料成本是贸易纺企业务经营成本的主要部分,在服装产品当中,面料占总成本的比例约为40-50%;而在家纺产品中,基于产品品类的差异,面料成本所占的比例则高达60-90%。由此可见,控制住面料成本是保证一定盈利空间的关键。随着大宗原材料价格的高企震荡,应大力加强对大宗原材料特别是棉和化纤走势的分析判断和研究把控。现在这个阶段,企业如果不注重、不研究原材料波动规律,恐怕后期有再好的管理、再好的产品,也很难做到持续经营。根据对接单情况的预测,以及对原材料价格走势的研判,提前锁定一部分原材料价格,从而锁定收益,应是一个追求稳健发展的企业不错的选择方案。

(二)尝试以并购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贸易纺企一方面可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以服装产业链为例(详见图2),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整合纤维原料、织造、染整等上游供应环节,打造系统产业链,形成整合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亦可同时实施横向一体化发展,应有意识地选择具备专业人才、渠道、客户或供应网络的同类企业,采取收购或控股、参股的方式进行扩张,以并购方式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正如香港利丰研究中心指出的,回顾很多企业的合并经验,大部分的收购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业务的飞跃,但为什么利丰贸易数次收购合并均能大大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业务效益?这是因为贸易业务十分强调规模效益,而利丰专注其核心的商贸业务,其所做的收购均是从加强企业的优势出发。实践证明,香港利丰先后实施并购40多次,大大增强了核心竞争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收购对未来产业的做大做强将会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主题化系列化产品研发能力

纺织服装行业是看样成交的行业,这就对“一盘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学者指出的,面对“十二五”的挑战,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很多公司可能仍会生存下来,但可行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转移至全球经济的不同区域,或者是升级至国内的高附加值生产链条。也就是说,要么升级,要么出局。而高附加值则是通过“一盘货”展示出来的。因此,增加设计研发投入,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加强主题化系列化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同时,借助快速反应能力的打造,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可供选择的产品设计方案,是提升产品档次,优化客户结构的必由之路。

二、向供应链中游扩张,加强实业技术和产能网路

虽然,处于供应链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愈发不被重视,简单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正在加速向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在简单产品制造上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仍然具有复杂产品制造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不容置疑。再加上我们大多数贸易纺企比较熟悉甚至擅长供应链中游环节。正因为如此,对于整条供应链,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过犹不及,而是仍然需要加强生产制造环节。笔者以为应加快自有实业提档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进军中西部,三轮驱动。

(一)加快自有实业提档升级步伐

按照研究机构的提法,在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不论是人口结构变化还是劳动人口增幅,都意味着低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国家人保部提出要实现劳动工资五年翻番。因此,对于贸易纺企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贸易纺企来讲,加快自有实业的提档升级刻不容缓。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自有实业的专业化制造能力,提升自有实业的运营效率。并重点加强质量管理能力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以专业化的能力提升产品品档次,升级客户结构。着力将自有实业建设成为“四个中心”:核心产品的生产中心、技术中心、质量保障中心、辐射产能的总部中心。同时,对资金实力较为厚实的贸易纺企来讲,可以兴办自动化程度高的、人均产出高的精品工厂,做精品项目,提高进入门槛,亦为蹊径。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如今仍然活跃在市场中的贸易纺企,大多具备一定的贸工技相结合的能力。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紧缺,提高生产效率势在必行,而技术创新则是关键。贸易纺企要想成功转型,能否实现技术突破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与攻关,建立支持开发和运用新技术的政策机制,在功能性和替代性面料开发、复杂款式的批量生产、新型设备引进、模板化生产、生产工艺改进、小工具运用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尤其是EPR信息技术建设。因为,信息技术是平面化世界的中心,它使乐团里的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演奏同样的篇章,它使所有成员在演奏中同时前进,不论他们在世界什么位置。因此,贸易纺企要着力让新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突破效率瓶颈的有效方式,以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进军中西部加强产能网络建设

随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纺织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西部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热土。对贸易纺企来讲,小部分产能自供,大部分产能外包,愈发成为趋势,例如:红豆集团目前只保留20%的生产,而把80%的生产外包到500多家协作企业。贸易纺企要紧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在充分研判中西部地区承接的重点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劳动力供给和价格、交通物流成本以及产业配套情况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发挥贸易纺企在企业品牌、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开辟新的采购供货基地。根据企业的实际,采取建立办事处、自建工厂、合作办厂、配套加工等多种适合的途径,渗透布局,整合中西部社会产能资源,扩大并形成稳固的产能网络,在消化订单的同时降低成本。

三、向供应链下游拓展,突破营销和进军国内市场

对绝大多数贸易纺企来讲,受能力体系所囿,供应链下游环节要么缺失要么脆弱,而下游却是发展方向和未来竞争的主战场。笔者以为,洞察前沿市场、进军国内市场和开展电子商务是为向供应链下游拓展的可行之路:

(一)提升目标市场洞察能力

2009年,国外订单不足,2010年,只要有厂就有做不完的订单,2011年初又是没订单,这就是近三年来,贸易纺企的行业现状,犹如过山车,预期的不明朗让众多的中小贸易纺企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贸易纺企对国外前沿市场的洞察能力不足。未来几年内,最有可能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将是那些对引起变革的市场力量进行积极回应,并从根本上了解客户偏好发展趋势的企业。贸易纺企大多主要依靠参展和拜访客户的传统营销方式,缺乏相应的目标市场分析机制,对国外市场洞察相对较浅。为此,要建立目标市场的分析机制,深入目标市场和销售终端,贴近客户和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挖掘市场和客户需求信息,分析和预测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提升对市场的敏锐度,不断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能力,争取直接与品牌商、零售商对话,力求从根本上了解客户偏好的发展趋势,努力成为客户洞察的领先者。

(二)大力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拓

在当前高通胀预期和紧缩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形势下,扩大内需和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虽然面临重重压力和考验,但国家实施内需发展的战略是坚定不移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是清晰的。据国家商务部推算,2010年,中国内地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远高于出口总额,到2016年可能超越美国,达到34万亿元人民币,在2020年之前将超过50万亿人民币。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国隐含的巨大纺织服装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国内市场即将步入消费的黄金时期。因此,贸易纺企应顺应大势,在稳定发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一是深入探索和把握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和国内贸易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国内知名品牌为目标客户,充分发挥贸易纺企在供应链上积累的优势资源开展国内贸易。二是可着眼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创建自主品牌。当然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过程。对于贸易纺企来讲,创立和发展的品牌属于后入品牌,后入品牌想要突破先驱品牌,主要有三种战略,一是快速跟进战略,二是差异化战略,三是创新战略。笔者以为,不可一味模仿,应立足实际,综合考量品牌发展之道,可以探寻的路径有:与国际知名品牌深度合作、与国际著名设计师合作以及借助资本市场支撑品牌建设等,努力打造和提升自主品牌的运营能力,创造品牌价值。

(三)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营销

央视焦点访谈在今年4月份曝光了淘宝网店售假行为,一度引起了热议,的确网上销售存在着售假、侵权及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加强和规范,但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网上营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和迅猛的势头。郎咸平先生指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要改变身处产业链的最底端、利润最低下的局面,就一定要利用好电子商务,将整条产业链,包括产业设计、原料采购、销售等等产业链和制造,透过电子商务以及资讯系统进行高效压缩,这样才能帮助中国制造从国外巨头手中要回定价权。当今世界休闲服装零售五大巨头之一的优衣库(UNIQLO)于2009年4月在中国的网络旗舰店正式上线,开店不到两周,销售量就突破了3万件。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已经有1亿6051万,网购的交易规模达4610亿元。更有专家测算,“十二五”期间,网购规模将2万亿元,潜力巨大。业内预计,未来几年,网上销售将保持100%以上的速度增长。有道是不破不立,作为习惯于传统思维的贸易纺企,应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抢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结合自己的专长产品,充分利用各类较为成熟的网上营销平台,开展国内和国际业务的网上销售,一方面扩大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培育自主品牌,从而建构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是笔者基于供应链价值创造视角,就贸易纺企当前及今后的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和看法。限于篇幅,所勾画的战略路线图也仅是粗线条的框架思路。在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各环节,贸易纺企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突破,一个环节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广大的贸易纺企也应充分认识到,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即使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市场动荡、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本大幅攀升以及行业内部洗牌等诸多挑战,但衣食住行的根本需求决定了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万年青”行业,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在向时尚产业转变,更加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此时此刻,恰恰需要改变和调整的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相信,在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里,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创新求变,加快转型升级,贸易纺企依然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依然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日]杉田俊明:《利丰:从“中介人”到供应链主导者》,《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1期.

[2]沈伟民:《周海江:破“刘易斯拐点”》,《经理人》2011年5月刊(第202期).

[3]利丰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美]麦克尔・斯宾塞:《中国发展之变》,《财经》2011年第10期.

[5]杨永清:《探求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型之路》,《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8期.

[6]冯国经、冯国纶等,宋华译:《在平的世界中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7][美]Saul Berman等,华晓亮等编译:《未来企业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