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1

2006年,服装生产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情况,与此同时,尽管众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面对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购买行为,仍然无力扭转服装市场常年以来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持续看跌。

零售专家黄国雄教授曾说,“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2007年,还有很多潜在的市场值得中国企业去开发。

2006全景分析

2006年我国服装市场依然呈现较快发展势头,生产持续增长,市场供给充裕,品种丰富,销售稳步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较大增幅,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成了销售旺季。但是由于服装生产的快速增长以及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国内服装市场压力加大,尤其是中低档服装供过于求的局面在2006年进一步加剧,导致服装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走低。

2006年,随着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的妥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可预见性增强,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仍保持一定的稳健增长。但不容否认的是,2005年国内服装生产企业产量的跨越式增幅背后已经存在盲目扩大生产的现象,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同时加剧了服装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利润受损,因此2006年服装生产企业产量增幅与2005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

服装类商品作为社会消费品中的重点大类商品之一,其销售额的增减直接影响着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减变化。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整体繁荣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就是服装市场销售的快速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也说明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二者互促共增。

2006年我国服装市场的竞争程度较之往年愈演愈烈。服装生产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情况,与此同时,尽管众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面对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购买行为,仍然无力扭转服装市场常年以来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持续看跌。

影响2006的重大事件

消费品市场的运行态势是与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宏观政策息息相关的,服装市场也概莫能外。2006年,这些重大事件对我国的服装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家“十一五”规划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006年作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意义重大。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促进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等等,均对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200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为这些人员消费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2006年服装市场总体看好也与这些有利于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国际贸易摩擦

2006年,在中美、中欧贸易摩擦解决以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点关注和防范的对象,其中反倾销也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到国内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热情,进而冲击国内服装市场的供给量。国外的反倾销也会加剧我国服装市场已经存在的出口转内销趋势,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例如,200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21种设限商品中,裤子、棉制针织衫、男式梭织衬衫等服装类商品在1、2两个月单价全面上升,且增幅明显,这与配额成本的高企有很大关系。由于配额价格太高,部分订单已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2月份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服装较去年同期已经减少25%。

原料市场价格波动

作为生产服装类商品的重要原料,棉花与石油的价格一直对服装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有着很大影响。

2005年12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发表的《部长宣言》宣布,发达国家将在2006年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由此引发了2006年国际棉价的波动。

此外,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化纤主要原料严重短缺和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纤原料市场,也是最大的服装加工生产地。上游原料价格上扬直接吞噬了下游服装生产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而价格的波动则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

由此可见,2006年国际棉价的波动和国际油价上涨带动下的化纤价格上涨,均影响了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服装市场运行产生了一定干扰。

纺织服装服饰展会频繁

2006年,国内外举行的各种纺织服装服饰展会较之往年更加如火如荼。我国国内开办展会达28次,其中不乏像“第87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暨中国国际针纺织品博览会”、“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6服装业国际采购商大会”这样的高规格展会。在国外举办的纺织服装服饰展会达32次,我国亦有不少相关企业参展。这些展会为产品供求双方提供了交流的良机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发展预测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为2007年服装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有力的政策保障,具有刚性消费特点的服装市场在2007年有望达到25%以上的增长速度。

1、供给与需求总量预测

从2006年的市场发展基础来看,2007年我国服装产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品积压的服装生产企业大多已经进行了产量调整,产量增幅势必趋缓。产量的上涨将会带动服装销售随之增长,2007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将继续维持20%左右的增幅,而服装类商品零售占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有望超过25%。

2、价格走势预测

与服装市场销售状况变化相反,2007年服装价格受到产量继续增长的影响,将会继续表现出微弱的下滑趋势,衣着消费价格指数和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在100以下徘徊。由于服装市场上中低档服装供过于求的局面有所缓和,服装价格的降幅将缩小。

3、六大类服装市场分类预测

市场需求状况来看,2007年我国服装市场仍然会是需求约束型的买方市场。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仍将取决于自身的产品能否符合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女装风格的多样化决定了女装在面料的选用上更加丰富。鲜艳的色彩在2007年将会继续流行。国际服装休闲化潮流的经久不衰,也使得“经典+休闲”的设计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女装市场的各个领域。随着女装向低龄化延伸,女性内衣也有向低龄化靠拢的趋势,并将朝着时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女性内衣的产品功能也将更加多样,除了现在的美体功能外,健体功能也将有所发展。

童装设计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水平也将有所提升。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消费者对童装安全性、舒适性需求的提高,使童装对面、辅料的选择更为严格,另外如可有效防范儿童夜间发生意外的反光、荧光等材料,拒油防水的纳米材料等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将成为市场新亮点。

对男装而言,由于男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较理性的特点,其对服装品质的要求普遍高于女性消费者,但是近年来男士对服装风格、款式也越来越看重,因此男性消费者的审美标准不容忽视。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运动的喜爱,为休闲服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服装也将继续关注款式的设计和面料的创新,并注重与时尚元素的结合。

冬季应季服装将继续根据南北方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产品的区域差异化设计。由于参与冬季应季服装市场竞争的企业将会更多,产品重复现象必将加剧。企业除了在款式、技术上不断创新外,应借鉴女装发展经验进行市场细分。

就针织内衣裤而言,消费者对保暖性能和舒适程度的关注超越了对面料本身的重视,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也应注意这个趋势。

总之,2007年服装市场很可能将再度细分,根据年龄、职业、区域和文化等方面会出现更精准的产品定位。

4、农村服装市场更加繁荣

2007年城市服装市场将持续活跃,依然引领并决定着服装类商品销售的总体发展态势。但随着我国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农村市场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6年农村服装零售价格指数已经接近100就可以充分印证这一趋势。农村服装的需求逐渐向城市靠拢,品牌化意识加强,销售渠道也将向着正规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5、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市场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格局,但有效供给尚显不足,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有很多潜在市场亟待挖掘。比如大童童装、中老年服装等都是目前服装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此外,为老年人、特体、产妇和医疗等特殊需求而设计的内衣产品尽管在市场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再如,适应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场合穿着的女时装市场需求提升很快。这些潜在市场如能在2007年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对服装市场总体销售的贡献将十分可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2

一、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的统计,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纺织服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口纺织服装产品并没有对本国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严重的冲击,进口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控制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外包企业与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已经远远大于竞争性,美国国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已经退出了产品生产环节,转型成为贸易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负责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而是聚焦于协调和管理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生产外包以及密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之间绵密的协同合作关系。纵观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总体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

根据BE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8年国内纺织品总产值为578亿美元,比2000年的851亿美元下降了32.1%,服装国内总产值下降的幅度更大,由2000年673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342亿美元,降幅高达49.2%。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也进一步降低,由2000年0.83%下降至2008年0.35%。从就业情况来看,2009年美国登记在册的纺织和服装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5万人和17万人,分别比2000年的行业从业人数下降了66.9%和65%,在整个制造业的从业人口中,仅有1.03%和1.04%比重分别来自纺织和服装产业。

从贸易收支来看,美国对国外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纺织品进口渗透率(纺织品进口占国内总产值的比)从2000年的20.2%上升至2008年的29.1%,而同期服装进口渗透率则从51.1%上升至76.5%。数据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不断下降趋势,纺织服装产品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行业萎缩趋势较为明显。

(二)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来源地更加集中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孟加拉以及越南等低工资成本的发展中大国成为对美国出口的最大赢家,尤其以中国最为瞩目。2000-2009年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14.9%和13.6%,2009年中国占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35.4%和39.1%,超过了印度、欧盟27国、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规模的总和;另一方面,加拿大、墨西哥、CAFTA、EU-12、泰国等传统主要进口来源市场由于受到多边纤维协定(MFA)终止的影响,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大幅萎缩的趋势。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分类,2000-2009年期间,美国纤维、纱线(3131)以及纺织纤维(3132)两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下降了38.6%和29%,而织物整理制品(3133)、针织服装(3151)和纺织纤维(3132)、服装附件(3152)以及羊毛服装(3152)四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41.4%、59.5%、4.3%和22.5%。在进口金额下降的两类产品中,纤维、纱线(3131)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而纺织纤维(3132)主要源于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在进口保持增长的四类产品中,只有织物整理制品(3133)价格大幅上涨,其他三类产品均是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数量增长产生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美国进口金额最高的纺织纤维(3132)和服装附件(3152)两类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2009年仅为45.4和89.1,而进口价格指数大幅上涨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表明尽管美国纺织服装市场对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但主要都是一些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弹性较高的终端消费品,而垄断性强、价格弹性弱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进口需求很少。如果不考虑出口价格因素的影响,仅从进口价格变动趋势来看,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贸易条件在不断改善。

(四) 美国纺织与服装产品差异化特征更加突出

首先,从资本化特征来看,美国纺织相对于服装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美国纺织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指数从2002年的100%上升至2007年的119%,而同期服装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为95%。美国纺织企业资本化比重提高的事实还可以从资本设备更新投资的增长得到印证。2004年-2008年,企业对纺织设备更新的投资额占到纺织品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92%增长到2008年的4.54%,四年翻了一番。而该期间,服装企业无论是在设备更新还是企业生产规模上都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其次,从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美国纺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远远高于服装企业。以人均产出为例,2009年美国纺织企业的人均产出为110890美元,超出服装企业人均产出水平的56.3%。这表明纺织业的生产率在提升,而服装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五)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微型化特征更为明显

从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2008年纺织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5.4%、15.9%、13.0%、20.3%和15.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服装产业方面,企业微型化的特征更加突出。2008年服装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43.7%、19.3%、15.9%、16.5%和4.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9.7个百分点。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4人以下的微型企业,这与他们采用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二、“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

(一)通过增强价值链的 治理能力来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

依据Humphrey and Schmitz(2004)所提出的有关全球价值链的四种分类(市场导向型、均衡网络型、俘获网络型以及层级型),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俘获型”价值链。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零售商以及品牌经销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控制着产品设计、质量标准、产品交货、库存以及价格等关键的“价值链”结点,并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主导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制造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一方面,他们加强对资本、技术以及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的买方垄断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借助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终端和制造商之间构筑“护城河”,确保垄断利润最大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经退出传统的产品制造领域,转而聚焦具有高附加值的非生产环节,通过强化设计、工艺、环境标准,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并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空间。

(二) 产品生产和销售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

纺织服装作为最具时尚性的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价值链的空间分离,将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价值链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将配置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结点”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快速响应,而且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棉花和氨纶的生产在美国、纺纱在印度、缝制在孟加拉、缝纫制衣机械来自德国、品牌设计在意大利、拉链来自日本、零售商是法国、贸易商在中国香港,而市场则遍布全球。事实上,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一种主导的生产模式,他们开发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FMS),通过电脑、数控机械、机器人、自动化仓库等先进工具实现自动化的加工、制造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动化系统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网上“按需定制”。美国企业积极借助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成功地向数字化时代转型。

(三) 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纺织原料出口的对外扩张

为了配合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整合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美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对进口美国纤维、纱、线等原材料的外国产品给予特别优惠的进口关税,以推动美国上游纺织品的对外出口。美国自1985年以来先后与其他国家签订了11个涉及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另外美国还通过签订《非洲增长与机会协定》、《加勒比海贸易伙伴协定》、《安第斯贸易促进和禁毒法案》以及《海底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定》等特殊的贸易安排推动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地区的出口。

在一系列自由贸易机制的推动下,美国主要纺织原料的出口依存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旨在推动纺织服装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美国织物整理制品(NAICS3133)的出口依存度高达65.9%,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安排的国家成为美国纺织原料的主要进口国。例如,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塞尔瓦托、多美尼加、洪都拉斯等国对美国纺织品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81.7%、63.1%、92.4%、82.8%、74.8%和94%。美国通过签订有关纺织品服装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上游纺织原料制品的对外扩张。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企业“价值链”整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底端”,缺乏对产品标准以及市场价格的主导能力,全然沦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跨国公司的廉价代工者,整合价值链体系,提升“价值链”治理能力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顺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构筑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面临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残酷“遏制”和“围堵”,因而构建依托本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将是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可行路径。而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依托本土市场所提供的需求空间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级产品要素将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第二,对纺织和服装产业采取不同的结构调整政策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纺织业相对于服装产业具有更加密集的资本和技术特征和更顽强的生命周期。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要素的替代弹性更大,一旦因工资上涨导致成本压力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对劳动投入的依赖,从而有效弥补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服装产业所固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很难通过强化资本投入进行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工资成本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部分纺织原料产品(NAICS3133)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服装领域基本退出了生产制造环节这一事实即是印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面临成本压力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设备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服装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蜕变为服装贸易和品牌经销商,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第三,采取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

根据美国佛罗德-沙利文咨询公司的调查,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批量生产已经下降了1/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适应消费者定制化时代的到来,积极采用柔性制造系统,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实现由生产者驱动向消费者驱动的市场需求模式的转变。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3

我国经过十几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后,必须充分认识到新阶段、新形势、新体制下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领域中,更应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坚定不移地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产品领域、扩大就业等。新形势下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开创纺织服装设计研究开发中心的新局面;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促进全国纺织服装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目前纺织服装领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企业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服务。

1.产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竞争态势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武器。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重点抓应用研究,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水平,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应用前景,开发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新路子,使我中心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协助纺织服装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

1.坚持利用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通过我中心的协助,鼓励广大企业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性创新,以其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推动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建立引进重大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咨询和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设计开发替代进口的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协同企业从国外引进重大装备时,实施单位制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方案,明确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

2.加强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按照纺织服装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围绕纺织服装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在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服务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针对制约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课题项目参与全省关键领域重点招标,突破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以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利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纺织与服装设计检测中心等公共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批专业产业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为创新服务的骨干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自律规范的行业协会。

三、强化中心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本开发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同企业建立共同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使我中心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使我中心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服务,努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

2、通过我中心的引荐,使企业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高等学校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技术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汇聚与融合,开发市场急需使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和帮助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成为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

3.给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中心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通过服务、联营、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4.加快建设研发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建设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社会化的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面向企业的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产品分析检测中心。设立一批示范性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加强企业中试基地与我中心的紧密合作,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系列新开发产品。

四、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1、协同开展合作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帮助和支持湖北省服装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合作,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

2、帮助企业到市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到市外和境外科技先进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或科技企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人才、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产品科技水平。

3、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外服装企业来我中心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在本地实现技术化,把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入中国。密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有组织地协助我省有实力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本省合办企业,使我省更多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并进入它们的销售网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培育和发展纺织服装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创品牌方面的战略,争抢技术制高点。

1、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支持和帮助开发有前景的专利实现产业化。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支柱产业、行业与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数据库。加快知识产权的申报和服务人才培养,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2、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让企业充分利用标准数据资源库、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规范信息库、标准支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检测平台等机构来制定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为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为驰名商标出谋划策。促进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商标等地区品牌的发展。培养服装企业借鉴国际品牌成功模式及向服装行业专家顾问取经;融合自身企业特性,由品牌的定位、经营策略、运作模式、商品开发,结合人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快速反映等,通过品牌服装、店面形象、服务质素,创建具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进而引领时尚潮流。

六、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企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

1.为企业培育科研团队,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优化专业技术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培育全方位高级技术人才,优化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加强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

对我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而言,要将适应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则要求作为人才培训的方向,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培训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二要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如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

2、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的优秀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工作水平。为我省的纺织服装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协同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变人才流失的现状。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4

关键词:面料;设计;应用

1 引言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步伐的不断前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提高,这就很大程度的表现在服装的追求上。可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服装市场的空间正在逐步扩大。提到时尚服装,大家总想到服装设计最重要的四大要素:色彩、款式、面料和工艺,它们在设计服装中的作用是旗鼓相当的,四者只有达到一个完美的配合平衡点,才能设计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们在设计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试想在电脑普及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决定成败的服装款式设计,是设计中对技巧和经验要求最高的要素,工艺设计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而当电脑CAD设计系统被应用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服装款式就像霞光满天飞,满满地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适应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款式后,注意力就会被转移,重新关注服装的质量及品质,即工艺设计了。同样,在设计师总体水平还不高的最初服装审美阶段,色彩这一要素被普遍看重,随着大众的审美观的成熟,它与其它要素的地位也就相差无几了。

2 现代社会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及未来市场的方向

在当今科技与经济迅速腾飞的21世纪,我国的服装业在经历多年的探索、开拓、进步后,设计技术已经逐渐上升到一个平台,达到成熟阶段,再想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已经非常困难,目前各个牌子的衣服款式有相似之处已经是常见的事,多数服装款式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所以现在在服装设计成熟后,服装市场就几乎停滞在一个阶段,为寻找走出去的道路,很多业内人士已经在做很多努力,并关注到服装设计的另一个要素:面料,在某些方面它可能关系到一个品牌的成功与否,各企业应该领悟到要利用各种新型功能面料生产独具自己特色的品牌,在服装业走出自己的道路。

现代社会,大家对服装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色彩的艳丽和款式的独特上了。更看重衣服对身体是否舒适、功能性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等,而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由衣服材料的质地、手感、柔软度,服装是否适用于人们进行现代的各种活动,如远行、旅游或其他健身活动,以及是否安全、易于养护等。此外,还有部分人还会追求服装的个性美,他们更希望通过服装来展现个人的文化内涵、个性,甚至是服装是否高品牌、国际化,这就要求纺织企业顺应大众的需求,开发新的服装面料,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还要不断进行技术和设计的创新,丰富面料品种,提高品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强自己服装品牌的竞争力。关于开发新型面料、纱线与纤维产品的方向,有研究者总结新产品开发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以及在国内外一些大型纺织展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提出以下几点:轻质化、光泽及闪光、花色、质感、舒适、功能与环保,已经有人预言:利用新型面料设计出美观舒适,外加多功能的服装,将是未来服装市场设计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希望所在。

3 新型服装面料的主要品种

好的面料可能关系到企业的成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面料也层出不穷,目前纺织行业开发新型面料的主要关注点都在化学纤维、天然纤维、新型生物化纤维等,在第13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出现的纺织新材料及新型面料就惊现人们的视野,它们注重在面料的服用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主要有:竹炭纤维及其织物、PTT纤维及其织物、可降解聚乳酸(PLA)纤维及其织物、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织物、牛奶纤维及其织物、新型医用纺织材料--甲壳素纤维及其织物。它们所展示体现的流行趋势更具有现代气息,如采用色彩鲜明的各种花纹和各样式的花式线的素色类的面料,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给人以简约、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还有现代人一直追求的抗辐射、防霉防蛀、透气透湿等功能性健康型面料,以及辅料展中的各种钮扣、挂件配饰,它们所带着的复古、中式、夸张、现代等多种特点,将被融入设计作品中,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都相信,环保和健康的面料将是未来人们的最爱。据报道,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和德国知名纤维公司的合作,将完全以天然木浆为原料的Viloft和羊毛混纺,开发出保暖型环保面料。该面料不仅保暖性能上比全毛面料有较大的提升,且同时具有了羊毛和纤维素纤维优良的舒适性,还可以通过天然条件降解,不给环境造成任何负担。类似的,湖北迈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了防UV辐射系列面料,抗紫外线能力较一般产品有所提升,且对皮肤无刺激,不引发过敏反应,且多次洗涤仍可保持其抗紫外线系数不变。

4 结语

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开发推动服装产品的更新,对开拓市场、更进一步的挖掘市场潜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纺织企业要在服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把握住现代的流行,加强产品开发力度,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内外部加强合作,努力提升开发产品的技术,关注市场需求走向,加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原料、花色、风格、功能等各方面设计出独具自己风格的产品,引领时尚不断向前行。

参考文献:

刘华,许树文.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型面料、纱线与纤维.现代纺织技术. 2004,12(4):43-46.

王彬妮.谈面料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纺织.2004,12(4):40-41.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5

1纺织服装物流特点

每个纺织服装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纺织服装业的物流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流程长而复杂在纺织服装产品“生产批发经销零售”的流通渠道中,批发与的渠道方式,加长了物流的操作流程,同一个仓库的配货对象从中心城市逐步扩展到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批发与零售概念的交叉与模糊,总、区域、经销商、加盟商等多种营销形式,更加增添了纺织服装物流网络的复杂性(图1)。

1.2区域跨度大,时间周期长由于经济、能源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纺织服装业正在从“发达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二、三级城市及广大农村的消费能力也正在快速扩张,但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纺织服装产品仍占据着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物流的运作,是一个不断从东部向中、西部搬运的类似“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一样浩大的工程,物流的区域跨度很大,耗费的时间周期也相对较长。

1.3产品退换调补业务频繁,对数字化物流要求迫切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长,这使得产品从出入库到门店交接等物流环节的业务也非常繁琐。产品在批量生产后运至仓库时,需一件件严格审核、登记后才可出入库,效率低下,程序复杂。一个仓库有时要面对全国所有的门店分拣配送,不仅工作量巨大,分拣效率也非常低。而盘库工作往往要动用仓库全体员工花上一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仍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此外,由于产品单品的个别差异性和消费者地域需求的差别都很大,门店与门店之间,客户与门店之间退、换、调、补的频率很高。经销商、商等对工厂的订货、补货、配发、调配、退货、对账、结账等手续繁多也容易出错。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数字化物流的要求和对物流信息化重视的程度都将会越来越高。

2纺织服装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纺织服装物流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在纺织服装业的综合应用,被称为我国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块高地”,物流在纺织服装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2.1加速流通,降低库存,增强市场反应能力纺织服装产品是一种时尚性极强和生命周期较短的商品,产品压库一直是一个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散或转移,将会造成严重的空间资源浪费和资金积压,影响终端市场的及时上货和销售,从而引起资金周转不灵,市场反应迟钝,危及企业生存甚至有破产的危险。据统计,中国每年服装的库存量约为生产总量的20%左右,可供每个国人约10件或可供全球人口穿一年。通过实施现代物流管理或借助专业物流平台的力量,可有效地整合业内各领域和企业的资源,大大加速物流流通频次,缩短商品流通时间,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

2.2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纺织服装产品可细分到品种、色、款、号、价、码以及面料成分、洗涤说明等特点,使得繁杂的单品退、换、调、补等业务操作频繁而复杂。据测算,纺织服装产品95%的时间都用于储存、装卸、等待加工、设计和运输等环节,平均直接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不足总成本的10%,而储存、运输支付的费用却占到生产成本的40%。在库房租金、过路费、货物损毁费、物流运作不当的赔偿费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每年有30%~50%的利润被侵蚀。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或让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商、物流规划服务商、软件系统供应商等加入运作后,可使物流活动逐渐从纺织服装企业中分离出去,提高货品周转效率,增加物品调拨频率,简化人工操作,降低滞销产品的库存数量,加快畅销款的补单效率和物料需求计划,大幅度节约人力和提高市场营销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2.3减小商品经营风险,提高服务满意率将部分作业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把储备费用、交通工具损耗、物流中心管理等压力分流、转嫁,对不同纺织服装产品采取不同的包装运输方式来保障有效运输,即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有效防止商品的遗失、破损等事故的发生和提高安全准点送达率。如“定曰达”服务项目更使其网络辐射范围内快递准点率高达99%,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市场经营的风险性并提高服务的满意率。

2.4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中国纺织服装业进入品牌化、国际化竞争的时代,企业需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自设物流中心、采用第三方物流、委托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等多样化交叉模式,会使企业的物流运作更加专业化。外包成本优势、责任优势和专业优势明显,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5迅速“集”、“散”产品当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市场营销中的“集聚”与“集市”效应越来越明显,专业市场的辐射和销售能力逐步增强,在我国纺织服装市场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型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在网络经济不断丰富和“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物流对产品“集”与“散”的作用越加突出,已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有效发挥产品“集散”作用的强大支撑。

2.6应对突发社会事件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社会事件甚至战争来临时,纺织服装产品与食品、医药一起,共同构成基本的“三大救灾与应急物资”。而在短时间内快速的集结、输送、分散数量巨大的这几类救灾和应急物资时,现代物流强大完备的配送与管理体系,雄厚的库存和集约化的吞吐量,高效快速的物资“集”与“散”的能力和运输效率,都是调配、输送和营销纺织服装产品的重要手段。

3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我国纺织服装物流业发展的历史短、速度快、集中度低,所有从事纺织服装物流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都不足2%,距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物流现代化的要求和市场营销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建议改进的主要措施如下。

3.1提高专业化与自动化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专业化的物流相比,中国纺织服装业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与自动化程度不够,而使产品相当一部分价值流失在运输过程中。因此,各种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如机器人搬运和装卸、单元化堆码、自动化包装、自动分拣、立体自动化仓库、多功能配送中心、网络仓库门店直送(DTS)、直通转运(X-D或DC中转)等应在物流中得到广泛采用。

3.2平衡地域集中度中国目前物流市场的80%收益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域集中度过高,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纺织服装物流业的发展。对此,政府应强化对物流业的组织和政策引导,加强对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现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和工程的投入与建设;加强中西部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的物流合作和信息联系,督促工、商、税、交通、海关、铁路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企业则应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使物流效率、费用、服务和效益均能够达到最优化目标。

3.3培养与使用专业物流人才物流是个新兴行业,目前纺织服装业物流专业人非常匮乏。企业应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在纺织服装产品生产、检验、销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员工操作专业物流管理软件和使用先进物流技术的技能。同时应引进专业人才,或通过向高校提交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及专门的培训机构联合进行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等,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物流素质。

3.4提高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虽然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对产品市场营销的信息化、物流化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信息系统薄弱,如销售、库存、财务间的数据脱节等多方面的缺陷。企业应多采用电子商务、网络仓库、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跟踪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等物流新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应用的程度。

3.5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合作纺织服装产品物流批量小、批次多且季节性要求严格,因此物流配送必须快速、及时。企业应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合作,把流通过程中条码、吊牌等附属品加工及包装等二次加工工作及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减少产品在库时间、缩短物品配送周期,减少运输载体非满载和回程空载带来的损失,实现产品在途、在库、在店时段数量和时间的科学控制和专业的订单、库存、物流追踪和退换货管理。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范文6

关键词:市场需求 服装教学活动 现状 前景

对于市场来说,服装不仅是一件消费品,更是能够体现自己品味的东西,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他们想要从衣服上找到自信,找到自己以前从未有过的品质以及特质。加入一件服装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那么服装的内涵意义也就存在了。

一、市场需求展开服装教学活动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服装是从建国以后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没有一定的基础,在教育方面,也没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近几十年才开设服装教学活动,以前的时候这项根本就没有,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教学。全国出名的院校中,德州大学是最早出现服装纺织院校的,也是最早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活动的[1],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要的对象,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的纽带,教师师资队伍作为主要的中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

市场需求历来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场才能够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目前的市场需求的方向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还不是太完善,虽然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服装学院,但是真正的主要的面向市场的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专业。这也就是目前服装发展的一个障碍,只有建立起自己的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才能够完成自己的模式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也是没有,没有专业的老师来引领会使得教学活动不够完善。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已经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所以我们的服装模式已经由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品味来征服世界,未来的服装模式将是由中国自己来决定,这就是行业发展产生的需求。对于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来说,市场的重要性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只有了解市场,才能够设计出自己以及市场所需要的目标[2]。

各地区所占比例

二、未来的市场需求引领的教学活动

服装设计专业在整个课程中所缺的结构,结合以往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学活动在市场需求方面应该进行改进。充分的对市场进行了解,遵循市场应该有的规律,可以根据需求将课程调整为以下这样:

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来的课时的基础上加多,增加的可是为具体案例市场需求分析课,这样才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了解,对于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学校启动,但是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讨论,相信将它加入到专业课中的日子也将来临,只有对于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出现自己的独特的而又准确的见解。

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3]大学生的身边的事情出发,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只有身边的事物才更加能够让自己接受,身边的事物就是市场,特别对于女生来说,市场就更加显而易见,教学系统应该从我们的身边做起,必要的时候可以将教学活动设立在教室外,通过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只有教师提前做预案,提前了解市场,才能够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服装市场需求分析单独的设立为一个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4]够培养的起相关专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新产品设计策划方案的独特的见解,才能够保留原有的服装设计的核心理念,才能够将设计方案完全的应用到教学内容上,它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其中有,产品的主要定位、产品的品牌定位、产品的开发的思路和突出的特点,以及能够在市面上流行的根本的原因,找到它能够吸引市场的最关键的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动,在企划方面,要将企划做到市场的每一个细节,服装设计[5]产品开发的流程要尽可能的详细,这样才能够对以后的设计工作有本质上的帮助。

服装设计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的,也就因此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大增加,但是现在的很多的大学生不注重市场调研的作用,这也就失去了设计服装的灵魂。所以,开设市场分析科目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市场,学校才能够培养出更加优异的人才。教学活动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未来的服装市场能够因此而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于小刚,马大力.谈我国服装商品营销管理的创新[J].纺织科技,2010(8).

[2]徐寒锐.基于产品设计研发的服装模式[J].现代制造工程,2009(6).

[3]孙颖.服装产业在市场需求的活力[J].连锁,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