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1
科学要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引导幼儿随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或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严谨性,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比如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重点让幼儿探索让纸张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和通过操作实验初步感受了解纸的承载力。教师首先请幼儿操作,一张夹在木块之间的纸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幼儿操作并记录。接着,激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请幼儿先写设想再实验。幼儿开始了各种探索、操作、体验和发现,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记录,幼儿还发现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书的重量,于是又引发了对各种方法的探索和讨论。“记录”让科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更多地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总结,从而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突破活动的重点,也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更深的科学思考。
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
三、结语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启蒙教育;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关系到国家的振兴与强大。
一、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科技教育目标
以往对科学教育的概念也不是太清晰。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比原来的常识教育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新内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仍很模糊,教育实践没有改观,仍然用上常识课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研究,我发现科学更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活动。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科学作为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检验。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教师首先受益,教育观念更新了。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我们首先提出的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其次是激活幼儿思想,而不是向幼儿传达知识。我们把知识点留给老师,把探索、发现留给孩子。教师观念转变后,幼儿内部的潜能与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打破了以往“常识教育”的模式,把教师教、幼儿学,重在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让幼儿做科学、玩科学,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强调幼儿在学习中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幼儿科技教育的目标。
例如,我在组织科学游戏活动“吹纸比赛”时,我并不是像以前的常识活动那样先教给幼儿怎样吹才吹得高吹得远,然后再让幼儿实践,最后老师总结,而是先让幼儿玩,让幼儿做,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把纸折来折去,吹过来,扔过去,自己探索使纸飞得高非得远的办法,有的孩子甚至又撕又粘,把活动室搞得“狼藉一片”。幼儿兴致十分高,玩得十分开心,不管哪个孩子发现了一个好的方法,他都十分积极地把方法介绍给大家。有的孩子还不服气,要试一试别人的方法是不是比自己的好。我鼓励每一个幼儿的发现与成功,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之中我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失败,逐步培养幼儿自信、创新、自制等良好品质。
随着观念的转变,思路也开阔了,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常识教育的部分教材内容已不适合现在幼儿的需求,电脑的普及、科技飞速发展,幼儿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开阔了视野。如:认识苹果、认识橘子等内容,我就放在日常生活中吃点心水果时让幼儿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就把这些内容删去了。
二、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科技教育三原则
有许多学者提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确实,人生的长河中,学前幼儿与科学家的相似之处最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许多影响和压制,相似之处越来越少了。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探索、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正因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越是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孩子们就越想探个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如下雨之后,我们越是告诫孩子踩进水坑会弄湿鞋子和裤子,孩子们越是要往水坑里踩,他们在验证教师给予的知识,在感受水将鞋子、裤子打湿的感觉。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绝不亚于科学家,可以说,科学家们在以专业的方式从事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在做的事。根据幼儿这些特点,我们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三前三后的原则,即:操作在前,结论在后;发现在前,讨论在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的概念,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表达不出来的,可能成人看来是幼稚的,但幼儿却在探索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科技环境创设
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科技环境创设包括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教师应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积极参与多加表扬。不要因为幼儿的失误或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出入而批评否定孩子。对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加以引导,鼓励幼儿的新发现,使幼儿感到轻松无压力,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充分保护幼儿的积极性。
丰富的物质环境使幼儿能有足够的材料进行感知、操作。如活动“我的降落伞”中,教师准备有:录像片、幻灯片、塑料薄膜、手帕、蜡光纸、塑料夹子、木头夹子、三股粗棉线、透明胶带、雨伞等十余种。首先教师组织幼儿看花样跳伞表演的录像,那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一下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对降落伞的探索欲望,然后通过幻灯片的画面向幼儿介绍降落伞的组成部分:伞衣、伞绳和重物,接下来的实验是让幼儿观察有伞和无伞情况下的重物降落的过程;布伞衣降落伞和塑料薄膜伞衣降落伞的对比。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活动的成功开展与物质材料的准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使参与活动的每个孩子都能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使每个幼儿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指导手段上的转变
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变“注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激活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使知识获得的过程充满活力和激情。例如,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各种活动,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幼儿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我们进行了“踩鸡蛋”的活动,当教师慢慢跨上用几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那样破碎,此时幼儿兴趣激发起来。接着,教师又拎起两桶水放上,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的重压之下,仍完好无损时,由衷地拍起手来,说:“哇!老师还会气功”这时,教师却神秘地说:“老师并不会气功,这里有秘密。”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简单的操作,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根据这些特点,大班开展了“用蛋壳做不倒娃娃”“沉浮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在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最难忘的。
幼儿的科技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学科学,玩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我们要把科学教育活动的改革置身于幼儿园整体教育改革之中,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创新意识,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为幼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枝.创新与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3
一、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我园是以“科技教育”作为原本课程的,平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动。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客观地向幼儿介绍了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周围世界,使幼儿观察到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观察到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领略大千世界的本来面貌,获得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相互关系的感性经验,不仅使幼儿感兴趣,可探索,还使幼儿从中得益,接受科学启蒙教育。
其次在形式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科学教育内容,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一般新授内容时较多地运用集体教育形式,把共性的,基本的东西在老师指导、引导下集体学习,共同探索。在教师提出要求或幼儿反馈学习情况时用集体形式。三种形式的运用要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地综合运用。
最后要充分的利用有利的条件。利用相应的功能室、周围的工厂、农村、商店、园内的种植、自然角等,大自然的景象,这些都是开展科学活动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例如:科学教育活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仔细的听听有什么声音,敲打这些东西又会发出什么声音?教师在总结幼儿的发现后,进一步诱发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探索和发现科学的热情,享受科学带给他们无穷乐趣。
二、在科学区内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欲。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中没有教师过多的指导、组织、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活动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体验、感知、操作进行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要提供合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条件。活动中,幼儿自由地选择提供的各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动。教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观察幼儿,碰到幼儿自己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适度介入,并鼓励诱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完成探究任务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探究结果,以此不断激活幼儿的探究。教师把区角活动中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探索内容预设为一个主题让全体幼儿去探索研究,使每位幼儿都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如:在幼儿在科学区玩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冰块在热水中融化较快些,在冷水中融化的比较慢。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活动兴趣越来越浓,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可见幼儿通过自由地操作、摆弄,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的。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对建构游戏兴趣十分浓厚,他们总是能在搭搭拼拼中发现一些科学小秘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建构区里我们除了投放了大量的积木外,还投放一些大大小小的纸箱,瓶瓶罐罐等。如在建高楼的工程中,在操作初期,游戏缺少新意。游戏中搭建物的倒塌,反而刺激了幼儿,他们感到格外的兴奋,由于自控力较差,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倒塌,怎样解决。幼儿对游戏中出现的困难,已有寻求自我解决的调控能力。游戏中我们抓住教育锲机,教师及时地介入,指导幼儿探索。
首先关注幼儿需求,引领幼儿探索,把游戏活动的权力还给孩子。如在游戏初,幼儿只会随意用纸箱垒高,游戏反复重复,没有新意。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并提出问题:“高楼没等建好就倒塌了,太可惜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孩子们尽量把纸箱垒齐或扶住快要倒塌的高楼。孩子们观察到纸箱的大小和秩序问题,并在实践中证实他们的想法。在教师的参与下使游戏有了新的进展。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4
1、科技教育大背景
(1)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说过:“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布满矛盾、竞争的世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确,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和否。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看的、具有一定操纵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
(2)《中国青少年指导纲要》中针对我们面对的0——6岁的孩子更是提出了符合孩子年龄特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相关目标,涉及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这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单纯是以往的常识活动,而是把对孩子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3)幼儿园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较前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科技教育同样如此。幼儿科技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又要求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为地感知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学科学的喜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科技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技”广泛、持久的喜好,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喜好,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往获取知识、熟悉事物。
2、科技教育动态概述
(1)全教协会的会刊《幼儿》刊载了美国幼教专家玛丽和特丽萨撰写的文章,题为《幼儿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教学方案如作甚好》,反映了美国幼儿科技素质培养的教育动态。她们以为,科技在孩子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中,孩子不但可以使用计算机、显微镜和计算器,而且还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机器,或拆开一些已有的机器往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玛丽和特丽萨提出的全面实施幼儿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课程、室外课堂和家长参与。
(2)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概念界定: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四周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纵、发现新题目、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低级科学概念,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喜好,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教育。
二、我园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
1、科技启蒙教育的起步
《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将“学校要办出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此,我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在市、区、局有关领导把“幼儿园办成具有科学特色的幼儿园”的建议,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进行了“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初论”的课题探究。经过几年的科技教育探究,使幼儿园初步形成了科学特色的教育氛围。
2、科技教育内涵的重新熟悉
在二期课改的今天,为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园教师正开始尝试多元的活动样式的探究,积极寻找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了实现“科技启蒙教育”的办园思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今后构建园本课程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和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老师必须对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有重新的科学的熟悉,所以我们翻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书籍,并在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3、科技启蒙教育目标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5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点燃 幼儿科学探究 生活 探究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目标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活动应利用幼儿生活;应提供条件让幼儿喜欢探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捕捉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就是要让幼儿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儿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获得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虽然师生一起将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可是当葱和萝卜长出叶子时幼儿还丝毫未察觉小植物发生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叶子会长出来吗?”用照片记录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它们要喝水吗?”用照片和标记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比较前后时间段里瓶中水的变化,从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观察,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主动关注多了。观察力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随之浓了。自然区隐藏着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为孩子科学探究的乐园。
二、呵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动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永远保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阳阳从农村爷爷奶奶家里带来蚕宝宝进行饲养,班级里关于蚕宝宝的话题顿时成为讨论热点。他们有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蚕宝宝有爸爸妈妈吗?”“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长大了是什么样的?”“丝绸怎么会是它变的?”……更多的时候则在触摸、尝试、喂养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我们围绕幼儿的问题及时生成了“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宝宝在茧子里会闷死吗?”等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观察、探究和等待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好奇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提高幼儿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解放幼儿探究的双手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在认识降落伞的活动中萌发了制作降落伞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适材料的基础上人人都尝试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先行完成,动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勉强完成。可是在组织放飞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伞面打不开,有的线缠绕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励幼儿改进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己动手改变伞面、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选择,并多次尝试- 改进- 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放飞科学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创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丰富的物种,生活中奇异的现象无不刺激幼儿产生种种猜测,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幼儿探究创造的冲动。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想象,引领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蚂蚁忙忙碌碌爬来爬去的样子所吸引,随即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作了种种猜测,然后用记录纸记录了多种猜测的食物,并用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用实验来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蚂蚁的饮食特点。当探究蚂蚁家内部结构的问题遇到阻碍时,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蚂蚁的家,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有分工不同的蚁后、蚁王等,虽然想象的家与真实的有些差距,但这是孩子们探究的结果,正是幼儿的大胆想象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孩子在科学的教育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这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礼物。
五、扩大科学探究的空间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幼儿;科普;科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74-01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科学教育创新,发现幼儿的科学潜能,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创新科普主题,培养幼儿科学认知能力
随着幼儿科学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渐向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转变和发展。教师在科学教育中通过科普主题的创新,将幼儿作为主题设定的主体,结合幼儿发展的心理和特性,设定紧贴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一次“分豆豆”主题活动中,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带入活动主题,讲述做饭阿姨不小心将黄豆和大米混在了一起,请求小朋友帮助将它们区分开,幼儿助人为乐的情绪和精神被激发,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这时,老师拿出一把漏勺,让大家猜测这漏勺是如何帮助阿姨将黄豆和大米分开的。通过老师的演示及部分幼儿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分析为什么大米会从漏勺的洞里漏出去,而黄豆为什么不会。最后,举行分豆豆比赛,将幼儿分为2~3组,看哪组分出来的黄豆最多、最干净,使幼儿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变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整个活动的开展按照引出、演示、操作、分析、巩固的流程,突出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反应、动手操作及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的培养,有效地针对该阶段幼儿以行动思维为主导的年龄发展特征,用直接行动思维取代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帮助他们最快、最好地获得科学知识。
二、改善科普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改善科普环境指通过为幼儿创设多样性的科普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每块墙壁都能发现无所不在的科普知识。在走廊、楼梯、过道等地,和幼儿一起利用图片、文字、绘画、小制作、照片等,进行科普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如自然角中琳琅满目的果实和种子;动物角中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科学角中有趣的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等;植物角中各式各样的盆栽、蔬菜等。我们曾在植物角摆放了几个空花盆,然后和幼儿一起种上白菜、黄瓜的种子,让幼儿亲自浇水、打理,观察种子渐渐发芽、逐渐长大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探究乐趣。在图书角,放置了许多科技图书,如《科学小超人》《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中兼具知识化,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三、优化科普资源,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
科普资源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充足、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资源,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幼儿通过丰富的科普资源载体进行观察、感知、质疑、探索、操作和创新。例如,让幼儿认知酸、甜、苦、辣味道的时候,将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满柠檬汁、糖水、苦瓜汁和辣椒水,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让幼儿通过品尝直接体验。在学习不同动物的叫声时,将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录音,在课堂中播放,让幼儿通过听来辨别小动物。在学习动物的角时,以卡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小鹿、羚羊、牛、山羊等不同的角,通过观察对比,说出动物们头上的角有哪些形状、功能。这一训练还延伸培养了幼儿对周边事物外观特征的观察。科普资源丰富多样,只有通过做好科普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开发,才能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观察能力、体验能力及科学认知能力。
四、丰富科普形式,提高幼儿科学动手能力
科普资源的丰富多样使得科普形式逐渐趣味性、多样性。动手做、游戏乐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体现了幼儿的爱游戏、爱活动的天性,完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拓宽幼儿对于科学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在“小小艺术家”活动中,让孩子收集形状、颜色各异的树叶,然后观察叶子的形状,通过简单的拼贴、裁剪做成一幅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拓印的方式,将树叶涂上颜色,然后在白纸上根据树叶的形状和纹理印出不同的花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让数学中枯燥的图形认知,与科学教育紧密联系,使图形直观化、形象化。再如“快乐千足虫”活动中,让孩子模仿虫子在草地上爬行,有的向前蠕动,有的匍匐前行,有的纵向爬行。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不仅形成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还锻炼了身体反应和活动能力。
因此,应该继续重视科普教育,为幼儿创造多层面、全方位的科普环境,不断创新科普主题、科普形式,使幼儿在体验科学研究乐趣的同时,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创新科普主题,改善科普环境,优化科普资源,丰富科普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指导幼儿主动探索客观世界,培养幼儿科学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科学动手能力,进而初步理解科学,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灵,卢清,刘尧.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