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1

案例:

小宇5岁了,上幼儿园大班,白晳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聪明又可爱。但据小宇妈妈反映,小宇性格内向,言语木讷,在家很少说话。有时一上午不说一句话,一个玩具可以反复摆弄很久。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不积极,一点儿也不活跃,怕生,胆子小,不爱搭理人。小宇妈妈很担心孩子性格太内向,将来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分析:

经了解,小宇的父母性格都比较内向,不善交流。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从外地嫁过来,和周围的人不熟悉,所以家中很少有客人来往,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

指导师:你是不是不太喜欢孩子的性格?

母亲:对,我不喜欢他的胆怯、内向。很希望他做什么事都能胆子放开,多说点话,不要老是不和人说话。

一个人的性格中有先天的气质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多少会带有父母性格的痕迹。但是,先天的因素只是生物前提,而后天的环境才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沉默的家庭氛围——夫妻不善交流,朋友往来少,自然不如活跃的家庭氛围更容易使孩子拥有外向、活泼的性格倾向。

指导师:你为什么不喜欢孩子的内向性格?

母亲(沉思了一会):可能是我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吧,所以不希望孩子像我。我小时候也是很内向,不爱说话,很文静,而且特别胆小。现在孩子也特别胆小,怕生。家中来了客人,他就躲在我身后,让他叫叔叔阿姨,怎么也不肯叫。幼儿园的讲故事课,轮到他上去,就涨得脸通红,结结巴巴地好不容易才勉强讲完,但我心里一点也不满意,别的孩子多大方啊。

母亲认为内向不好,所以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格,自然也不认同、不接纳孩子的性格。母亲以为孩子也会和她一样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所以想帮孩子改变他的性格。这是投射心理在起作用。

负面影响:

由于母亲把性格内向当作缺点,从内心不接纳它,所以特别担忧自己的不足在孩子身上重演。她比一般人更在意孩子的内向、胆小等特点,导致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身上的特点,无意中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从而紧张焦虑,担忧害怕,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小宇讲故事,小宇在先天带有内向、胆怯的性格特征里,能够突破自己,最终把故事讲完,已经很了不起了。母亲应该鼓掌才对,但母亲却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她忽视了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抹煞了孩子有先天性格特征的一面。母亲只是一味地想看到一个活泼大方、主动胆大的孩子。对于小宇来说,要求相对高了,同时也太性急了。

指导建议:

1、要先接纳自己,再谈接纳孩子

内向与外向,无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它并不是缺点。母亲要接纳孩子的性格,只有在接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教育好孩子。而要接纳孩子的性格,首先要先接纳自己的性格,只有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孩子,欣赏孩子。

2、扩大社交圈子,说话多靠锻炼

在尊重孩子性格的基础上作适当改善。比如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走走,多跑多玩,邀请别家的孩子到自家来玩;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主动和孩子说话,引导孩子多说,可以陪孩子玩语言游戏,比如在家开“演讲会”、玩绕口令、背儿歌、讲故事等等,以锻炼孩子的口才。

3、打造温馨家庭,活跃交流氛围

家庭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土壤,要让孩子变得活泼外向,首先自己要多说多笑,营造一种具幽默感的、富有朝气的、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受到感染,变得乐观、活泼,富有朝气。孩子对环境因素的吸收能力很强,孩子始终生活在细节中。即使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也可以通过增加每天通电话的频率,或者网络视频语音聊天等方式创造活跃的家庭氛围,并让孩子参与其中。

4、不贴负面标签,多用正面教育

平时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给孩子负面评价,不要采用负面强化,比如不要对旁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也不要说教、指责孩子“你要多说话”“你怎么这么胆小”,而要多采用正向的教育,即采用鼓励、赏识、表扬、正面暗示等方法

5、父亲多陪孩子,培养阳光性格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激励教育 积极性 物质 精神

在如今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状况下,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愿自己累点,也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优异。可是,在教育的同时发现孩子没多少兴趣去学习,力不从心,不知道原因在哪,从何下手。

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未受到激励时,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们受到有效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甚至更高。因此,激励教育是在有效教育中的一种良好措施,在实际过程中也确实能达到一种比较好的效果,不过要方法得当,因人而异。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例如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叫其中一位同学站在前面唱歌,可能第一次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虽然下面的同学没怎么听出来,不过老师在他(她)唱完的时候在全班面前表扬。之后在下次随机抽出上来唱歌的时候会发现他(她)唱歌时比第一次要自信很多,这个便是进步。

其实这个就是激励教育,它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形式,在很多家庭中,家长更加注重物质激励,而在学校里老师着重的是精神激励。不过,在进行激励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为每一种方法不是完全可行的,因此这要求老师的应变能力,投其所好地激励教育。

在学校中有很乖的孩子,自然而然也有调皮的孩子,上课捣乱纪律,课下“欺负”同学,破坏公物,我想这样的孩子都是有的,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呢?

其实这样的孩子也是他们的个性所在,我们不能把“差学生”的帽子扣在他们的头上,现在的社会讲究培养不同的人才,每个人的身上的个性(特别的恶劣的除外)只要好好培养和利用,这个无疑会为孩子的未来添上光彩的。往往有时候“调皮”的孩子是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他们往往活动能力强,交际应变能力也较强,这种学生在今后进入社会会比那么内向的孩子更受欢迎。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批评他不好的地方,同时也充分肯定积极的方面。

一、物质激励教育

所谓物质激励教育,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是教育激励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们学前教育的孩子其实很小的东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因此物质激励更是效果显著,不过给予孩子的物质应该是他(她)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这个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或者交谈比较明显的反应出。当然对于所定的目标也要切合实际,是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在此努力中可以反映孩子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要注意奖励必须要及时。现在在电视上,常常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妈妈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答应孩子做好后给予他某样东西作为奖励,当孩子做完后欣喜若狂地向妈妈要奖励时,妈妈却又用另一种说辞来推脱,达到自己的一种目的后便哄哄孩子。作为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便答应一定给予奖励,并说这个是诚信教育。其实在现实情况中也是如此,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是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他们往往会把身边的一个人(这个人是他们所崇拜或者喜欢的)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很多习惯和行为潜移默化地被他们学去了,而老师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是形象比较高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激励的及时。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祖国花朵的负责。

二、精神激励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一个多向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将心比心,虽然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多,但是如果两者可以通过很真诚的感情进行交流,让学生喜爱老师,那么,这将激发学生对这个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也比较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在师生感情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讲话。特别在学生犯小错误或者有其他困难的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关心,以此会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大家之间不应该不想揭短的,特别是有很多同龄人的场合下,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希望被身边的人否定,更不希望“丢脸”。所以,老师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在公众场合下的被批评,不过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正如前文提高的一个例子,其实当孩子能每次非常自信地站在台上时,他(她)就是一个进步,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也就是老师几个字的事,请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巨大的精神激励。

三、自我激励教育

1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认识自己。不过这个需要老师不断引导,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这个通过对比竞争可以起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在互相竞争中不断提高。

2 相信自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不要知难就退,即使感觉很难做好或者完成,也要相信自己,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做,哪怕结果不怎么令人满意,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每一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不过要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同时,自己也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事例进行总结,加强和完善激励教育的方法方式。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比较内向的,而且胆子又比较小,作为老师,肯定不希望一个男孩这么内向,我通过谈话,点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和表演节目,当看到他有进步时会去表扬他。可是久而久之,这位男孩似乎对表扬产生了依赖,如果没有得到表扬的话又会变得那么内向,甚至更糟。之后,我又通过许多其他方式,慢慢地让他变得勇敢。

在幼儿教育中,这是个对孩子今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老师除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持优异外,更多要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年龄比较小的时期,激励教育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位老师和家长能以较远的眼光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不仅不要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3

任何人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倾向。儿童也不例外。当一个儿童内向性倾向占优势时,我们就说他属于内向性格。外向的儿童可能活泼、主动,可以较快融入新的环境,内向的儿童则可能安静、听话,能够踏实地完成成人布置的任务;但外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主意,而内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侃侃而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向与外向既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型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占到1/5~1/4。难以想象,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外向型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

家长莫多虑

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经验的影响。即使是先天决定的部分在后天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表”,就算家长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不会一成不变:原先见到陌生人就“藏猫猫”的孩子忽然变得滔滔不绝,逢人便主动打招呼:原先“自来熟”的孩子有一天却变得安静、内敛。作为家长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就是顺其自然,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避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人为“改造”。尤其要提醒那些有内向型孩子的外向型家长,不要对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强制“改造”,你们应该做的就是理解、理解再理解。还有就是内向型的家长可能饱受“内向之苦”,对自己孩子性格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家长应当多多反思:一直以来只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和内向性格的不足,是不是帮你摆脱了内向的“阴影”呢?恐怕不是的。如果你能够更多地发现和肯定内向的长处,很多困扰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调教要得法

家长为内向孩子提供的教养环境也不该是以改造为目的的。而是要适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与人交往方面,在大家庭里“见过世面”的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时就会比较轻松,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家庭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孩子有更多机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交往方式,孩子会发现活跃开放的人更受欢迎,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并强化巩固。所以家长应当多给孩子创造类似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多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聊一聊、和老师经常沟通;在小区里和邻居们多谈谈天;常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走动;邀请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要强求孩子怎样表现,只要给孩子机会看到、模仿就行了。当家长和周围人成为熟人,甚至朋友的时候,一旁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不再把他们当做陌生人,和这些“熟人”或“朋友”打招呼、说话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学习,通过观察同龄孩子,同样可以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试想,如果家长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做,一旦孩子做不到、做不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很可能失去耐心而对孩子露出冷脸,其结果势必导致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退缩甚至逃避。

其次,多给孩子提供独立生活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内容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饭前帮助家长摆放碗筷,吃完饭收拾碗筷;在家长的指导下收拾自己的玩具,简单整理自己的房间;去书店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去游乐场时,在家长的建议下自己安排游乐的顺序等等,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再例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他给客人拿水果;小朋友来做客时,让他带着小朋友参观各个房间;看到买菜回来的邻居奶奶,家长打招呼的时候,也让他帮忙拿些东西。内向型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更倾向采取实际的行动,家长要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与周围人熟悉起来。动手能力的增强,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和主动性,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很可能没等你发话就跑着去做了。

有一个叫阿龙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让他上台表演。他总是拒绝,和邻居打招呼也总是很被动。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单位的新年联欢会。宴会上有1 00多人,每桌同事轮流派代表上台表演节目。前面一桌是一位和阿龙同龄的小姑娘上台表演舞蹈,表演后作为奖励,小姑娘得到了一个小玩具。阿龙的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上台表演还有小玩具做奖励呢,你想不想要?”阿龙回答说:“想要。”妈妈不大相信阿龙会为了奖品上台表演,就追问他:“要奖品得上台表演节目,你去表演吗?”没想到阿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众目暌睽之下,阿龙上台表演了一首在幼儿园新学的儿歌,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表演结束后,他不仅得到了小玩具,也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件事让妈妈意识到,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内心的渴望,一旦动机强烈,就会努力去争取。家长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能够激发孩子行动的动机。正确加以引导。如果阿龙的妈妈没有发现孩子对小玩具的渴望,就很难对自己的孩子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更难以激发出这个内向型孩子的另一面。

最后,强调两点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游戏;幼儿;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70-02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强壮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幼儿喜爱游戏,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可以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幼儿具有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等年龄特点,将教育融入幼儿园游戏,是提高他们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缺乏自信有以下因素:

1.孩子们的天生内向、胆小的性格决定了孩子不敢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不愿与小朋友交流,在被遗忘的角落,孩子会失去自信。

2.成人的批评,同伴的歧视,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失去做事的勇气和毅力而失去自信等。

根据以上分析,通过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品质,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鼓励幼儿,提供环境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易受暗示,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总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如果他认为自己讨人喜欢,比别人强,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事情。因此,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幼儿,多用鼓励、肯定的语言与幼儿交流,为幼儿创设赏识的环境,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班里有位新来的小朋友,最喜欢到音乐区活动,可是节奏经常拍不准,常受同伴的埋怨,渐渐地他的活动热情低落了,看到他脸红、难过、沉默的样子,真怕他身上蕴含的音乐火花被打灭,于是我就经常深入到音乐区,与他合作打节奏,并及时鼓励他:“你能拍对的,再拍一遍怎么样?”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渐渐地对自己又充满了信心,经常露出自信的微笑。现在他不仅能拍准节奏,还能用表情来表现歌曲。信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愿望,现在,他还被小朋友誉为“小老师”呢!

二、创设条件,体验成功

成功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也能使幼儿更加充满做事的信心。因此创设条件,让幼儿获得成功,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非常有效的。

1.合作是获得成功的催化剂。在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给予幼儿结伴的自由,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幼儿合作活动。幼儿间的合作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提高做事的兴趣,更好、更快地保证每位幼儿获得共同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他们做事的信心。

2.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应注意到幼儿能力的特点,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不同要求的起点上,鼓励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不同的快乐,获取共同的自信。如在“气象角”活动中,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我没有作统一的要求,而是把活动内容分为三块,一块讲解天气预报,一块画天气预报,另一块剪贴天气预报云图,同时提供了适合每项内容活动的活动材料,并分层次指导幼儿,满足了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保证了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体现了成功的乐趣,获得了自信,从而能够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争取新的成功。

三、提供机会,表现自我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老师应深入了解幼儿,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做拿手的“活儿”,提高幼儿在群体中的地位,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小朋友,做什么事都不敢,对自己没有信心。通过观察,发现她的剪纸技能特别好,于是教师就和家长联系,为她开办了“剪纸作品展”,让她在家长会上大显身手,这样同伴们愿意接近她,她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在班级活动的范围也日益扩展,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帮助成人做事是每一位幼儿都很喜欢的。通过做事,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积极性,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老师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可适当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添放角区材料、整理作业区作品等活动内容,使幼儿感觉到老师的信任,感受无比的荣幸,从而充满更加愿意做事的信心。

四、快乐游戏,学习技能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和学习。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各种能力,并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技能技巧,如拍球、折纸、画画、系鞋带等。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

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排队,用开火车、过山洞、学习等游戏,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幼儿走、跑、平衡等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美工区里的“小小设计师”,为幼儿提供糖果、衣服的空白模版,让孩子们为它们设计图案,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绘画的技能;“小商店”角色游戏,营业员热情地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与人交往;在生活区中为幼儿制作一些练习生活能力的玩具,如小衣服、鞋样等,让他们练习拉拉链、系鞋带,是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好办法。

有了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技能后,幼儿自然就对家人少了依赖,很快地适应环境,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五、扬长避短,积极评价

教师在孩子的游戏的过程中是支持者、引导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地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做出反映。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老师的鼓励和赏识是他们走向自信的第一步。凯凯是个内向的孩子,在一次区域活动中,他拼搭积木时非常有耐心,而且拼搭了两件作品,一件是恐龙,一件是枪,造型非常形象。区域活动结束评价时,教师表扬了凯凯,并且把他的作品放在了展览柜上。凯凯非常腼腆地笑了,小朋友也投去非常羡慕的目光。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都向凯凯请教拼搭的方法,凯凯也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师,认真地帮助小朋友。在和小朋友的交往谈话中,凯凯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关注每个孩子自身的纵向比较,点滴的进步都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游戏,可以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弥补自身原有的缺陷,增进信心。如户外体育游戏中,内向胆小的孩子能变得勇敢、活泼开朗,运用游戏中的规则特点,对于那些顽皮好动的孩子来说,又能培养其遵守纪律的品质。

六、家园共育,树立信心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教育。为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体现主动性,家园互动活动必不可少。如“三八”妇女节举行亲子游戏,邀请自己的妈妈或奶奶、外婆等来园共同参与各类游戏。利用家庭、社区为幼儿创设更大、更广阔的游戏活动空间和环境,让家长陪伴孩子共同游戏,鼓励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共同游戏。对于少数能力发展慢的幼儿,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更放松地学习,使他们能和其他幼儿同步前进,既锻炼了身体,又使他们每个幼儿的自信得到了培养。

“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一样,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他们都快乐、健康、自信、阳光!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它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和适当的教育形式才能形成。因此老师要在幼儿最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中鼓励孩子试一试、做一做,让孩子由“我能行?”的思想转变为充满自信的“我行!”,充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信心十足地迈出每一步。

参考文献: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内向;逆反;认知;沟通;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在生活上、学习上、人格上以及心理情感的发展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能否让留守儿童受到正常的健康的完善的心理教育,能否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内向,情绪消极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其人格建构。幼小的“留守儿童”和父母分开,与其监护人缺乏正确的沟通,遇到麻烦时可能情绪消极,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孩子情绪焦虑、抑郁、敏感、寂寞、孤独等,甚至可能导致性格内向懦弱。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 “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尤其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人际能力差,社会适应不良

低自尊的留守儿童会出现社会适应的困难。自我概念差的人常常会遭到他人的拒绝。接受他人,被他人所接受,尤其是被最好朋友所接受,这些都与自我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自我接受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农村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困扰的信号之一就是他们无法建立友谊或无法与新人进行交往。与低自尊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适应不良,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表现。低自尊的儿童在社交场合极少露面。他们很少受到别人的注意,也很少被选为领导,并且也常常不参加班级活动。他们在事关自己利益的事情上并不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孤立感和孤独感。

由于父母外出,农村“留守儿 童”内心的烦恼矛盾可能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留守儿童”不愿和别人交往,表现出不爱说话,比较孤僻。“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而导致自闭,出现人际人际关系的障碍。害羞的留守儿童在社交场合常常感到笨拙,不自在,这又使得他们更加难以和他人沟通。由于他们想讨人喜欢,所以他们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支配,并且因为缺乏自信而常常让他人做决定。

(四)认知水平较差

儿童对社会主流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学习,最早来自父母,然后内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如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等。这些因素都导致儿童自卑感强烈,更加内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威胁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对父母是否关怀他们的判断,是以父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少,支持他们的想法及在需要时给予帮助等为依据的,父母给予的积极支持是和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关系亲密、高自尊、学业成功以及道德发展水平高联系在一起的,缺乏父母的支持则完全导致负面的影响:低自尊、成绩差、行为异常、行为或犯罪。“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和陪伴,他们特别怨恨经常不在家、“隔代教育”给留守儿童的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父母若不及时和孩子沟通,不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隔代教育”的实施者一般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心灵沟通困难,他们只会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有许多:首先,“隔代教育”容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次,祖辈家长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再次,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最终导致孩子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甚至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二)农村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但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仍是唯考试至上,重视分数,轻视德育,他们更多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采取能管则管,不能管就放任自流的态度。“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了老师的爱护和温暖,心理问题自然更加严重。尤其在农村,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等多种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农村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落后于城市,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升学率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三)社会性教育的不完善

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同时,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网吧娱乐场所等,不能自拔。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称职的父母,不但要具有爱心,更要有教育理念及知能,在善意的基础上,激发孩子正向发展,乐观进取,同时要有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扶持孩子,随时吸收新知,建立一个相互悦纳、和谐、幸福的家庭,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要给予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学习至上的观念。父母双双外出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等一些较浅层次表面的问题,更要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并做到常回家看看,做好孩子的感情支撑。现在大部分家长工作都很忙,平时孩子大多待在爷爷奶奶家,感觉老人有时候比较溺爱孩子,可说又说不得;全凭自己带也不现实。这个问题时当下父母们面对的棘手问题。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 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孩子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孩子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孩子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孩子,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孩子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二)农村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全面了解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鼓励他们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培养他们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老师对于学生的期待和厚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一份情怀,偏爱差生是教师的一种境界。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友爱、和谐、民主向上的环境。在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重点引导家长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身份,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家长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学会妥善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要学会把握爱、严结合的科学教育方法;要经常性地、主动地与学校沟通,到学校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的要求,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家长还应该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大计建言献策。

(三)加强社会援助,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青少年校外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地方上必须制定建设规划,明确资金来源,制定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资金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协调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文化活动阵地向少年儿童开放,确保少年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群众团体和关工委等社会团体以及社区、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政法系统加大少年儿童维权岗的创建力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和健全各级社会化帮教机构,形成社区、家庭、学校、政法部门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帮教网络。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6

“价值不在问题,在于勇气”,这个老师的心中是怎样装着学生啊?他爱学生是多么的细腻啊!?初次听到这个案例,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教师的一句话,却带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甚至可能从此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还记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真的让我震撼!也知道教师很重要,但重要到“可以制造痛苦”“可以让人活得悲惨”“可以让人丢脸”“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是从没有想到的。平时总是想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没有想到“她”不仅神圣,也很罪恶;既能制造人才,也能扼杀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那么案例中的教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是不简单!

是的,我们应该尊重知识,但是与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相比,后者显然更为重要。试想,如果这个老师此时仅仅以知识的正确与否、是否有价值来衡量学生的回答,也就是说此时老师的眼里只有知识,没有学生,那么即便他把知识讲得多么完美,把问题提得多么有价值,但却伤害了一颗上进的心,一个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人!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一点来说,也就是今天的课程改革更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今天的课堂应该是人文化的,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

“价值不在问题,在于勇气”给了那个内向的孩子多少鼓励啊!当“这个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内向男孩”在公开课上举手发言,他应该是怀着怎样的勇气啊!?当他回答完“已经把头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试想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既紧张,因为他怕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又后悔,应该把自己埋藏得更深一些也许更安全。而此时老师一句斩钉截铁的话语:“我认为有价值。价值不在于问题上,而在勇气上。”这一句话仿佛一道灿烂的阳光照射到孩子的心房!不然孩子的脸不会被热血涨得通红。

简单的一句话温暖了一颗需要关怀、需要爱的心灵;简单一句话挽救了一个孩子、甚至改变了孩子的一生;简单一句话让同学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看待别人;简单一句话看出那位老师极高的素质与修养!简单一句话震响了天下所有的教师们:用真心去关心你的学生,欣赏你的学生,用心灵与孩子们碰撞、交流……简单一句话真的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