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 利用空间 城市环境 影响 关系
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城市面积正逐步扩大,并倾向于“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而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城市建设已经拓展到郊区,对土地占用、环境建设等产生一定影响,加强对该方面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乡郊区以及乡村人均土地越来越多,城市的郊区化发展也就是开发在城市边远地区的土地,这样会对郊区以及农村的农田、湖泊、森林、河流等产生影响,对国土资源造成破坏,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住宅区、办公楼或者商业中心,不仅对环境产生影响,也挑战力环境的影响力,破坏郊区特有的环境污染自净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规模的扩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大量人口的集中,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而高层建筑将对周围建筑造成遮挡,不利于良好的光线保障作用。过去,一些住在远郊乡村的农民身份转变为新城市居民,而失地农民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容载压力。
2、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矛盾
2.1 征服理论和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
在传统的征服理论中,以“人”作为世界发展的核心,人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设计或者利用,飞快的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长此以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界通过反馈机制,向人们提出抗议,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开始融入“自然理念”、“低碳理念”,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理重点。
2.2 价值观和资源环境的矛盾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也没有任何价值,如空气、水或者土地等,都是大自然的免费供给。因此,人们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大肆开发土地、破坏自然资源、任意占有和利用,直到如今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强调高享受、高消费,以此带动经济投入力度,实际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只能让人们陷入囹圄之地。
2.3 生态伦理与环境发展的矛盾
人们只有合理处理与土地的关系,才能奠定生态伦理理念基础。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将一些理想转变为现实,但是也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而不能企图控制自然、摆布自然,否则必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繁荣景象。
3、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3.1 树立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观念
人类若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应确保处于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人类自觉约束自身的污染、浪费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节约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大力度挖掘全新资源;保障废弃物的排放量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其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人们在注重消费、注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同时,不能提前享受后人应具备的同等消费权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同代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3.2 试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以当前实际发展形势来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以供给为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将“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上升为基本国策层面,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有机融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3 妥善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必然面临郊区和农村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城市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环境、资源造成肆虐般的影响,否则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健康性发展。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中心以集约化建设道路为主,势在必行。
总之,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中,必须加强对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更好地实现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战社.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略[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
[3]赵燕青.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J].规划师,2007(6)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2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当前,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能够促使它们和谐发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国内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对土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提高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预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规划方案的实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目标与方针;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分区,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水源保护区、确定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土地规划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评价,并能采取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方案措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在于土地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能够减少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改善的一种方法。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处于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城市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通过类比调查、现场勘查和访问以及专家咨询等工作,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开展、环评要点,以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二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及分析
由于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在规划区域内,其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就是对规划区域的现状评价和规划方案的评价。为了能够得以实施,就必须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识别及分析。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方面,要能够正确认识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即环境影响具体指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对人类社会的反馈效应。要科学准确的对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就要确定哪些因素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计划性,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分析工作的可靠性,为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不利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进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识别时候,要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权重不同,选择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这些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及方针、土地规划的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用地范围的规划与布局, 保护区等其它用地区的划分。在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土地类型的改变,如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的三废污染,严重威胁了自然环境;未利用地转化为其它类型用地会导致土壤侵蚀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域面积、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交通用地阻碍了动物迁徙、农田被占用,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三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占用、土地组织与布局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林地、水域等环境影响。土地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和方针、结构调整和土地分区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因此,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就应包括:土地规划的现状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城市建设等的关系分析;土地规划调整方案及相应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案。
四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组织开展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可操作的技术规程,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强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示范,逐步完善并推广,加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其进行培训,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并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替代方案或环保措施进行协商。其次,要进行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土地规划的生态环境改善方案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再次,要学习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与方法。最后,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要重视公众参与,通过鼓励相关专家与公众的参与,充分考虑到社会各层面的利益与观点,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自然环境现状,能够做出更加准确与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随机走访、座谈、听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更好地推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五 构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首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要选择具有灵敏性、主导性指标,要制定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如预测性和科学性原则,能够反映自然环境现状及未来变化;综合性和主成分性原则,能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指标;易于资料搜集和具有可操作性;时间和空间上敏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次,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有层次性,即总目标层、环境目标层以及指标层。最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可以利用定性排序确定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利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
六 结论
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等处于发展阶段,根据相关案例的实践经验,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工作路径。土地规划是对用地宏观结构布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现状评价,通过规划治理环境问题;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最优的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介入时间为土地规划方案的形成期间,具有前瞻性预测,通过分析土地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来改善土地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土地规划涵盖了各个建设项目,从规划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角度对所有建设项目的交叉、累积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实现规划区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的影响力度比较大,能够对规划区域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可以拟定替代方案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公众参与的程度方面,由于土地规划方案草案具有机密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度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孙艾青,吴克宁,曹端海. 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太原市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1)
[2] 周嘉,高丹,常琳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06)
[3] 李艳超,朱胜标,曹秋平,彭志刚.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以湘乡市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1.(12)
[4] 荀文会,李玉芳.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01)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3
关键词:新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乡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却不能松懈。在相关研究中,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讨论的还比较少,没有成立一个系统的方案。就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要总结以往在乡镇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法。现如今我国对于乡镇土地规划的研讨一般都停留在其特征、目标、内容、方式、制图领域,都有涉猎但不深入。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在科学技术手段、规划方法、合理利用、大众参加、规划监督管理和改进等方面做些深入的研讨,这样才能让土地规划编制进一步提高,并且让土地管理更加井井有条,让新城站建设中的土地规划有着进一步的发展。
1新城镇土地规划的现状和特征
现如今,在我们国家的五个层次的土地规划系统里面,城镇土地规划已经在这些阶段的最底层,在国家、省级、市级、三个等级的土地规划中,其目的、责任和各种调控标准都一定要取决于县城和乡镇的土地规划是否能够合理,并且还要真正的落到实处。[1]所以说,城镇土地规划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鲜明的特征。县城和乡级的土地规划也有区别,乡级和县级土地规划相比较来说,乡级土地的规划是进行土地规划管理中最基本的一个层面,应该有着加实际操作的特点。县级和乡级土地作为土地规划的最后一个等级,主要用在实施性阶段,它们所规划的内容能够与调控性具体的需求相一致,也是提供土地最基本的一个等级。与其他等级土地规划的特点比较来说,县城和乡村的土地规划具有着较大的难度,同时在工作中的工作量也不少,在性质规定、位置规定和数量规定的要求上都非常的严格。
和以上三个等级的土地比较来说,城镇等级的土地是运用土地调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造成了其硬性要求和宽松要求之间激烈的矛盾,所以说很多研究人员也在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也曾把城镇作为土地最底层所能运用的技能、人力资源、资金等不利条件和因为这些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基本材料不充分的特征也考虑成了城镇土地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城镇土地管理现如今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2]
2新城镇土地规划利用的目的
在《土地管理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条款:县城和乡村的土地规划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土地利用区域进行规划,保证所有的土地有着自己的用处。基于这点,有关研究界也有着其多种更多样的解释:
第一种是说新城镇所使用的土地是在上一个等级划分利用之后才进行进一步分割的,这样可以明确不同区域不一样的界限和在此界限内的土地具体承担什么作用,从而确定新城镇土地使用划分要提前想好一个所分区域土地用处的管理规定,而且在此基础上要对这些土地的大小进行测量和记录在案。
第二种是说县城和乡村的土地利用在大体上要遵照“四定”来完成,也就是说规定质量、规定位置、规定性质和规定顺序,这四个标准缺一不可。还有人说城镇土地利用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上级土地怎么划分,要在市级土地分配总数调控和使用土地划分区域的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城镇土地划分,更要确定用途是什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把用途分的太详细,这样才能给市场调控留有一定的余地。[3]
城镇土地利用结果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把城镇土地规划示意图做好,这个图标即是对土地具体要做什么的管理最根本的展示和最基础的依据,是实现目标和具体内容最主要的工具和保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城镇土地在规划中使用图编制并没有太高的水准,具体表现在数据、图片、表格、文字不能很好的匹配;因为分配时候没有很好的操作性从而随便修改也造成了分配目标和任务不能达到预期要求。
3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现如今的主要手段
对于新城镇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现如今有着很多的途径可以利用,最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有下面几个:第一,上文所说的规定质量、规定位置、规定性质和规定顺序这四个标准在总体统筹中或不可缺,而且这也是城镇土地使用大体上规划编制的详细的程序和方式;
第二,有些人则认为城镇土地利用应该和上级,也就是市级土地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还要让县城和乡村土地保障同步进行,互帮互助。所以说,在各个城镇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市级规划小组应该对所有市级人口空间布局进行初步预计,重点单位用地需要预计,土地生产力要承担的人物进行分析,土地详细情况和土地在现在的阶段实际上所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土地合适性评价和功用使用地域,土地详细层次协调思路和目的定位是城镇土地规划整体编制作为主要的技术指导的方法;[4]
4注意处理好乡镇土地和城镇土地的协调
各种等级存在互相不协调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所有制度和规划在实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阻碍,乡镇的土地使用也是这样的。有关专家说乡镇级别的谋划是乡村与乡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的融汇点,使其在体系与制度上做到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就一定要对当下的城镇谋划与土地的使用,让乡镇同一级别的村镇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融并成一体,从基层消除矛盾。其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表示,城镇的全局规划和土地的使用规划的连接重点应该处理好基本数据库,其中包括城镇在如今的情况下使用土地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图像表示等的连接情况的问题。
学者刘志刚在著作中说过,因为大多数小的城镇在大体上规划具有比较少的投入、没有具体的系统指导、没有对应的基础信息、没有专业专职人员状况下各个地方围绕着政治和政策形成的,在时间、空间上面和现实中有着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基本土地应用大体上规划编制能力不是特别完全,这就让土地使用在大体规划上非常的主动而在小城镇大体规划相互连接中一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5]
还有一些学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因为现如今土地规划,不论是哪个等级的规划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各个等级之间的不相协调。这个不相谐调当然也让城镇规划和总体上的规划显得非常的不一致,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原因:规划在思想认证上不一致、土地在利用上的分类标准不一致、土地在建设中和面积的定位上不协调、在规划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建设保准不一样、城镇人口统计时候不是完全的准确。[6]认为两个规定连接重要内容包含了经济社会推进的目的、基本建设布局、城镇面积纵观图等,在这其中要注意资料的完善,在资源上进行共享,更要在思想上进行指导,让城镇土地建设局或者是有关部门和土地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腾,王小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66-6167
[2]刘桂芳,田广增;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2):159-166
[3]张合兵;资源约束型乡镇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技术研究——以梨林镇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8-51
[4]梁俊红,念沛豪,樊芳;基于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质量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37-39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定位 特色和优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69-01
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在综合思考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实际,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适应城市建设、土地规划、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本专业为理学专业,属于非师范类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办学将结合地球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合在国土、矿产、水利和城乡规划部门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成为区内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变化与环境治理三个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适应广西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整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争取成为北部湾开发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办学定位在各级各类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仍面临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在广西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由于产业转移将带来发达地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同时,广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例如,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日趋严重。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办学定位将继续保持原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领域,针对专业名称的更改,未来专业主要定位于培养从事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契合广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我校总体专业定位吻合。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
学院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矿山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通过详细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对以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国土资源、矿业勘查、环保、农林、水利和城建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从事管理、规划、评估、设计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二、专业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人才培养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矿山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毁和环境的破坏,而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专业紧紧围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做好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目前,本专业具有土地规划乙级资质,能从事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业务。
特色方面,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软件教学,注重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开设了土地整理等6个专业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重视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和Arc View(地理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的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教学和软件教学能够满足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评估、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的人才要求。同时,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引导和激励专业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5)、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资助。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5
【关键词】县城;土地利用;园林意识
园林花木在城市中担负着清新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污染的重要生态功能。园林城市是今后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在汉阴县城土地规划利用中,要树立园林城市意识,根据汉阴县城“一湖两岸”不同的功能分区,在县城土地规划利用上,通过扩大道路花木、广场园林、小区园林、民居花园、单位园林、公园绿化面积,将森林花卉引入县城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县城生态品位。全面建设“陕南宜居园林县城”。
一、县城土地利用生态现状
1、汉阴县土地利用概况
汉阴县地处陕南,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系横贯全县东西,汉江、月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国土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城镇用地229公顷。2009年耕地保有量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1.69亩,森林覆盖率达57.6%,总人口29.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8万人、城市人口3.2万人),属典型农业县。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1人。
2、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情况
为优化县城土地利用,构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汉阴把打造山水园林县城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以城区绿化为重点,加快月河川道、316国道沿线绿化步伐。一是抓好县城北部龙岗园林绿化。依托退耕还林,以菩萨泉景区为中心,按照生态、经济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合理布局的原则,投资600万元,建成退耕还林示范点1005亩,完成千步梯和水窖等基础设施工程。目前园内植被茂密,鸟语果香、曲径通幽,已成为居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二是城南开发与绿化并举。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加强现有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快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省级大木坝森林公园投资近800余万元先期开发了凤凰山庄、龙寨沟等部分景点,突出绿化美化,大力培育农家乐等服务行业。三是加大城区治污力度。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加大县城穿境河流——月河的治污力度,竣工投入使用的一号、二号截流坝打造出的人工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沙鸥翔集,形成了天然的山水美景。四是城区绿化因地制宜。南区开发坚持绿化与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路修到哪里,绿化就到哪里,新建的凤凰大道、凤凰广场和文化广场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新建绿草坪2万平方米,栽植桂花、紫薇等名贵树种200余株,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北区绿化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扩大林木覆盖面,栽植香樟、紫荆、桂花和垂柳等名贵树种2万株,对北城街、环城路、广场路等主要街道实施全段绿化,对背街小巷宜绿化路段绿化近10公里,面积达5万平方米;滨河世纪花园、憩园小区等新建居民小区绿化率均达30%以上,城区2.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达8.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汉阴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陕西省园林县城”等称号。
二、制约县城土地生态利用的因素
汉阴县在国土生态利用方面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制约县城土地生态利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汉阴县人口增长快,1986年人口有26.65万人,1996年人口增长到28.28万人,2009年人口达29.88万人。人口与耕地矛盾逐年加剧,人口密集的地方耕地少,耕地较多的地方人口少。建设用地需求日渐增大,且主要集中在人多地少,土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月河川道地区耕地数量减少幅度大于山区。
2、县城土地利用生态结构不尽合理
县城绿地规模不大,林份质量不高,林木蓄积量少,花卉利用效益差,绿地重植轻养。国土生态规划缺乏超前意识。现有的《汉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汉阴县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年)》已经届满,难以适应县城国土开发、“城镇靓县”、园林旅游的要求;《汉阴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草案)》正在修编之中,县城生态绿化规划设计面积不大,亟待调整、更新、充实、完善,建议方案超前,在未来20年不落后。
三、加强国土绿化的深远意义
1、珍惜土地,造福人民
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汉阴人口增长,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必须关注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效预防土地资源破坏现象,务实解决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珍惜土地、绿化国土、持续发展、造福民众,意义重大而深远。
2、绿化国土,生态文明
为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协调部门、产业、居民间的用地矛盾,务必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国土绿化区域布局,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有计划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绿化和保护,使汉阴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汉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四、拓展县城国土绿化的思路
1、提高县城土地园林规划设计水准
自然资源与土地规划范文6
关键词:土地资源;规划;开发;超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地理位置固定、数量有限以及不可替代等重要特征,因此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极度缺乏的资源之一。土地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结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如何提升土地的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规划良性循环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建设规划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布局起着总体指导的作用,土地资源作为城乡格局进行布置的最为基本的承载体,关系到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土地资源规划和开发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超规划先行,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浪费,甚至对城乡格局布置以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布局产生影响,对地区环境、生态进行破坏,最后对本地区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2.1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相对来说,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在结构上较为分散,容易导致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无法突出主体性,每一个部门在进行问题处理时,尽量推卸责任,从管理体系上来说,缺乏一个较高层面的宏观调控,土地管理中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统一协调。
2.2 土地资源管理不协调
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规划还存在规划手段较为落后的情况,其中涉及到的相关规范也是较早以前就已制定的,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不协调。除此之外,相关用地指标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甚至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力避免出现城市建设大举推进,人民住房建完没几年就拆,拆完再建的情况。
2.3 耕地占用面积和城市建地面积的制度冲突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就目前而言,耕地依然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在对农业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对土地开发的目的进行明确,为了保护耕地,达成节约耕地的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最终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效和增收。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为了大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规划中建筑占据较大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为了确保农业用地,制定了一条最为基本的保护制度,即是当城市建筑用地占用农业耕地时,占用耕地面积的单位要对被占用的耕地作相应的补偿,以此确保农民的权益不被占用,确保耕地的数量不会减少。然而,按照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耕地的补偿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无法在确保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上进行补偿,因此为农业耕地留下了隐患。
2.4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所有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对土地综合性和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以此确保土地资源被合理利用。按照土地开发和经营的特点,我国在土地方面的投资具有周期长和资金大的特点,所以很多单位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投资时,极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往往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对未来的、长远的利益进行考虑,没有对土地开发对本地区环境以及未来环境的不利影响作充分考虑,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许多地区出现围湖造田、毁林造地以及开荒的情况,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的同时忽略了河流湖泊、丘陵山坡等生态对土地规划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有益的,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在短时间内得到利益,而埋下的隐患在不久后的将来最终暴漏出来。
2.5 违规扩大用地面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无法有效确保农业耕地。数据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每年约1000万亩的速度减少,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城市化扩张模式,对周边农业耕地造成挤压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出现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面积的减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造成耕地面积和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开发商在购买完土地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土地被放置,没有运用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导致土地植被被严重破坏,导致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总而言之,在对耕地进行破坏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2.6 占地面积控制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尽管我国也已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土地资源规范和管理制度,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规划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无法严格而有效的执行,尤其是一些政府单位,只看重眼前利益,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利用时,缺乏科学的开发利用手段,甚至是采用违规的、非法的手段。除此之外,还存在非常多基建项目用地未经批准就私自用地,导致占用空地、劣地以及荒地的不良占地情况。尽管这类事件已经被多次曝光,然而还是无法有效控制和管理。
3、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的应对思考
3.1 从紧规划、从严管理
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是为了对土地资源更好的被利用,对土地有效利用,以及科学利用的重要前提,这是土地利用的最前沿的手段。因此,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并促进其有效实施,首先要切实严格把关,从严规划、从紧管理,尤其是在土地规划的预审环节,对预审的原则和内容进行确定,对建设用地审批施行厅内会审制度,对建设用地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查,避免与声疲漏,真正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确保用地单位能够按照土地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
3.2规范审批程序
城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这是一个涉及到本地区发展总体设计和未来布局的规划,在城乡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着重注意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其中,规划的内容包括发展和保护两大个方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所以,在城乡建设和规划方面要制定高起点以及适用强的方案,而且要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容易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城乡建设和规划要防止出现粗放和外延的扩张现象,着重注意集约和内涵科学扩展手段,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对山水景观和地方特色进行借助,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对村镇进行规划方面,要先对村庄的布局进行规划,对村庄规划进行科学编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并对与周边村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进行综合考虑,共同塑造现代文明农村新社区。
3.3.注重人才、科学规划
我们要明确的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然而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土地的开发过程前要切忌土地资源的浪费,摒弃简单粗放型土地开发,主题思路回到集约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土地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实践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切实加强学习,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规划时,对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进行综合考虑,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推广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比如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和方法,建立土地资源监测体系,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和利用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所有和土地资源开发和规划是主观的,规划理论既有其可取之处也有缺陷,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时,要充分借鉴西方土地规划理论,并结合我国土地规划开发的实际情况,对各方利益获得者进行积极动员,促进其参与到实际土地规划当中来,对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制定的规划制度能得到各方的支持。本文对有关土地资源超规划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积极改进和面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于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平.引进沟通式规划理论弥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缺陷[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04)
[2] 朱海珍.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3] 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4] 欧壮胜,温长洲.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分析及应对措施[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5)
[5] 刘娜,张雨姝.保护开发区内农用耕地资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03)
[6] 龙花楼,李秀彬.美国土地管理政策演变及启示[J]. 河南国土资源.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