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完善; 环境保护机制; 必要性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hot subjec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 the ancient society, the low level of productivity, people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small. But the extent of damage of ancient ecology is a small, does not affect the whole environment. In modern times, promote the change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so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highlighted.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words: perf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概述

(一) 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周围的条件。不同的对象和学科,环境的内容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环境就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一地球。

地球结构有内结构和外结构之分,内部结构由同心状圈层组成,由地心至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外部结构则包括四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由于岩石圈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该圈层在固体地球部分中被现代地球科学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土壤是地壳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础。因此,地球环境中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土壤、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而这些圈层也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人类对这些圈层的破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开始改变生物圈并创造出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随着人类发展和数量增加,人工生态系统的范围不断地扩大。相反,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地缩小,导致野生生物物种不断地灭绝。另外,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树林、草原的面积不断的缩小。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生物圈。在工业革命阶段,从人类幵始开采矿石并使用化石燃料,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工农业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向水体、大气和土地排放,造成大气圈、水圈和土壤质量恶化。

(二)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方法有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手段等等。保护环境的目的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的来说,环境保护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二是人类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具体分析如下:

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第一,保护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第二,防止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农业生产和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和恶臭;交通运输产生的有毒气体、液体、噪声以及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物;人们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污染。

建设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公路铁路项目、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大型水利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围湖造田、人工填海、海上油田开采以及海岸带、沼泽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新工业区、新城镇的建设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人类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出了环境所承载的范围,通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不能自我恢复时,对环境的综合治理便不可避免。

(三)环境保护机制的概念

机制原意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广泛应用于f土会现象,指内部组织结构、法规政策和其运行变化的规律。社会系统中的机制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理想状态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社会系统接近于自我调整系统:当外部条件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迅速地反应,调整原来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优化目标。

环境保护机制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根据环境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需要,调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政策、行政和经济手段以及该手段运行的总和。

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必要性

(一)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法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所需原料的来源,只有自然环境状态良好,生态得到保护,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第一产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采集业,这些都是依靠自然环境才能存在的产业,如果没有自然环境,这些产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存在,何谈发展。第二产业工业,自然环境为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工业将没有原料来源,更谈不上发展。比如,电力产业,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煤炭,河流,那么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都将是空谈,所以工业的存在也依赖自然环境而存在。第三产业服务业更是离不来自然环境,比如旅游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怎么去开发旅游资源,怎么去吸引游客。

(二)国内社会建设的要求

社会建设指政府为了提高公众的福利,满足大众的共同利益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从事的公益性建设,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等。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难题都不同程度的与环境污染恶化有关。一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事业才会顺利发展。

第一,职业病高发和重金属污染要求我们改善工厂环境;饮水难要求我们切实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并防治水污染;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总之,人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

第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环境建设的要求。j半随城乡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城乡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城市垃^^在农村的堆积和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科学合理的处置城市垃圾并避免对农村的二次污染,加强对农村企业的环境监督对城乡环境的共同改善意义重大。

第三,社会建设要求政府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合法履行职能。政府职能之一便是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职能。政府通过环境罚款创收的观念显然已经过时。政府应树立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执政理念。政府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有效遏制环境的恶化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环境保护单凭政府的努力显然不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协作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自从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在经济贸易中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们应该按照发达国家的高环境标准要求自己,履行相应的国际贸易规则义务,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必然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的绿色条款。这样就限制了我国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市场,对我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造成了障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要求我国企业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环境监管制度。然而,按照高环境标准生产的产品成本偏高,产品竞争力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我国商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平衡绿色生产产品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质量控制 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40-02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行为中的重要一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对促进环境保护发展,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在环境保护中,要明确环境监测的作用和必要性,要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来看,考虑到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特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可以按照数据分析情况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质量控制。为此,我们要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特点,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1 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分析

目前来看,环境监测主要采取了标准方法、统一方法和等效方法。这三种方法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要想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就要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1.1 环境监测中的标准方法

在环境监测中,标准方法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开展的监测方法,包括了实验室内的监测手段和实验室外的监测手段,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环境监测的实际效果和整体质量起到了决定作用。

1.2 环境监测中的统一方法

环境监测中的统一方法是通过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依靠现场经验总结出的环境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如果运用的好,能够逐渐成为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之一,对提高环境监测实效性和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环境监测中的等效方法

环境监测中等效方法主要是指在实际监测中利用试样替代法等手段,采用标准方法之外的手段,最终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之为等效方法。目前来看,环境监测中的等效方法在监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2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从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来看,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两部分,要想取得环境监测的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做好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工作,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

2.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要点

2.1.1 全程序空白实验

空白实验主要就是对试剂进行检验,检验其环境因素和实验条件对样品测定的影响。在进行实验时,首先应熟知检验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工作。其次,应做好全程序空白实验的准备,保证全程序空白实验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再次,应在全程序空白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根据实际监测数据进行空白实验,保证检验效果的准确性,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全程序空白实验是重要方面,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全程序空白实验的质量控制。

2.1.2 平行双样实验

平行双样误差测定能够减小随机误差,而单次分析结果,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离散程度进行判断。为了保证实验室内对取样物的准确分析,应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平行双样实验,采取多次实验和更换对比物的方式,提高整个取样物的分析实验质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中,应采取平行双样实验的方式,积极开展实验室内的取样物分析,保证取样物分析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达到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促进环境监测效果的提高。

2.1.3 加标回收实验

在样品的测定时,在同一样品的平行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并将测定的回收率与标准回收率进行比对,以此获得样品所需测量数据的结果,满足实验要求。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加标回收实验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质量控制内容,如何提高加标回收实验质量,成为了衡量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从这一点来看,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中,应对加标回收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加标回收实验质量。

2.1.4 标准物质对比分析

标准物质的结果是可以检查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它是经权威部门进行的。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内的系统本身难以发现自身的误差,考虑到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在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的整体结果满足实际需求,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在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中,应积极采取标准物质对比分析法,提高实验分析质量,满足实验分析的实际需求,提升环境监测标准物质对比质量,促进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发展,使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

2.1.5 密码样分析

质控员在所需分析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样,并将编好的密码样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最终分析比对工作的开展,提升样品分析质量,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来看,密码样分析是重要的控制手段,对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促进环境监测发展,提升环境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中,应认真做好密码样的分析工作,使环境监测的整体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2.2 实验室外质量控制要点

2.2.1 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除了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之外,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来看,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应从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开始,应结合现场采样过程,明确采样过程原则,制定具体的现场采样工作流程,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提高实验室外质量控制要点,满足实验室外质量控制的实际需求,达到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工作。

2.2.2 薄弱环节的监控

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相对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难度要大,主要是因为实验室外的环境监测行为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如果不能实现对薄弱环节的有效监控,将很难取得环境监测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分析,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对薄弱环节的监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提高薄弱环节的监控质量,提高整体监控质量。

2.2.3 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在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中,如何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成为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来看,环境监测的结果最终都是以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能有效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将会导致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中,应加强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3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

从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出发,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就要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在环境保护中开展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3.1 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必要措施

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基于环境监测的现实特点和具体内容,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必要措施,对环境保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发展的必要手段

环境保护要想取得积极效果,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就要认真分析环境保护实际,采取具体的环境监测手段,满足环境保护需求,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水平,提生环境保护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环境监测是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必要选择

通过采取具体的环境监测手段,环境保护的要求达到了满足,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认识到开展环境监测的必要性,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作为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并认真做好质量工作,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 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加强环保公众参与的有效监督,环保部门在环评文件的受理和审批中,对公众意见的调查、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判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意见,从而对周围环境作出相关规划影响评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受到许多环境的干扰与影响,国家对某区域有效环境规划影响评价越来越重视,且2009年10月,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起正式实施,根据条例要求,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均应当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随着环境重视,环保法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越来越完善。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目前国家所进行的相关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含建设目标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三类,其中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遵守的原则包含:“整体性”、“一致性”,这两个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应该把政府新规定的相关政策、规划计划作整体性与一致性的考虑,达到规划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目标的关系,目前每一个规划与环境的指标关系虽然没有表述出社会规划目标涉及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环境影响目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形成环境目标的产生,如减少某种能量的消耗、寻求、能源来源的多样化、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目标,减少规划区域或二氧化碳的排放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可能包含一个目标或者多个目标,但是针对多个目标的实施以后,必须与原来的目标达成一致,如在区域内要达到环境空气指标合格,必须减少多种气体的排放,因此规划环境评价中涉及到许多气体处理达标排放合格的目标原则。

2 规划环境影响性评价内容与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属于区域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结合,具有一定预估评价性、超前控制性等,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目前规划区域内出现的环境冲突,分析某一个区域存在环境影响因素,并从多方面详细诉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政策与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在建造实施前期进行方案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可研报告,使得该部分建设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效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 、叠图发、网络法、系统流图法、情景分析法、投入与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法、对比评价法 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累计影响评价方法。各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可能受到规划行为的影响、规划目标的影响、区域特征目标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环境成分影响、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方法的影响如有些环境评价需要经济数学模型的影响等。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可能产生相关影响需要表现在各个清单中,并对环境影响清单作出相关定性与半定性的评价,才能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是环境有效预防或者环境的重要措施,是预防规划实施的有效环境因素,构成许多生态系统,保护环境不受到威胁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规划环境评价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有效的一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国家制度的影响,但是目前随着各种环境保护的法则不断的晚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越来越达到目前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通过相关文献总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从经济形势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体现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需要内容还不够完善,“调结构、促减排”是推进规划环评的着力点;(2)从社会形势看,由于环境问题的引发大量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包含社会经济及环保问题,为了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我们必须大力开展规划环评,增强各种规划之间的环境协调性,减少由于规划不当导致的环境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从环保形势看,维持目前环境保护的政策、发展环保综合措施依然非常重要、并且一直体现科学谋划,以及中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需要,促进环境保护和大力发展环保战略相关规划,并结合环境保护、推进规划环评的关键点。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经济评价与管理

环境影响性评价中需要根据建设规划环境评价几套方案给予一定经济性评价方案,一般选择简单,投资较低的工艺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中还需根据企业,按照总体要求建设运行的管理方案和监控方案并送地方环保局审核备案,遵守环境保护的方案与原则。同时后期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由专人负责污染控制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记录耗材购买和更换时间,购买量,整理台账,并保留相关采购发票复印件,每月定期向环保部门备案。重视环境处理装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确保方案的正常进行。

5 结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案的进行对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推进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方案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环保部门对规划环境评价的建设、构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有效的环境评价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雯雯,程久苗,王翔.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2]曹东福,张元刚.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3]马玉林.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方法探讨[J].青海环境,2008(03).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环保教育;实施策略;高中化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因为经济发展而被破坏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也日益地突显出来,环境污染、污水的排放、空气的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高中化学课中开展环保教育是一件与时俱进的教学任务,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学习了化学知识,也让他们通过知识了解到了现实中的环保问题,使学习更接近与生产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高中生对基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在我的并不是很好,在调查中发现,比如像酸雨的主要构成是什么?温室效应的种类有哪些?臭氧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很多高中生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虽然这些方面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在课本里都有讲过,同学们也都学过,但是因为对环保的意识不是很重视,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就没有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到环境问题上,引到具体的应用上。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化学元素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引导学生们更多地关注环保问题,关注环境保护问题[1]。

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一)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和穿插环保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的传授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化学课本则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依据,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根据课本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还要在具体的设计到环保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宽知识面学习,将环保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传授给了学生。这样在正式的课题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会给学生打下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学生们通过学习和理解,加深了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学到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老师在高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和穿插环保教学内容。

(二)在高中实验室教学过程中灌输环保基础知识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梦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来加深学生们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提高环保意识,因此通过高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来灌输给学生们环保的基础知识。

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向同学们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给同学们讲解具体的实验过程,开发和引导学生们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来完成实验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鼓励学生们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应重视结果与环保的联系,把环保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引到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到这些枯燥的化学实验原来都与我们现实每一天所谈的环境问题有关,主要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加深了环保的概念。

(三)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增强环保教育

课文的教学活动也是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也是高中生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和放飞思维的重要教W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化学教学形式,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学习一些环保项目,组织开展一些环保活动、参加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讲座等来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他们的环保知识,通过活动的组织,也让学生们参与到了具体的环保的志愿者工作中,让同学们通过活动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在参加各种环保活动过程中,既拓宽了学生们的环保认识,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化学知识,老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比如将化学知识与要开展的环保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总而言之,给学生灌输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的思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把环境保护的思想灌输到化学课的学习中,通过化学学习,来了解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

三、结束语

过去的人们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忽视了生态的保护,利用很多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给学生们基础的化学知识,更要灌输和教授给他们一些化学与环保相关联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思维和树立环保意识,这既是高中化学的教学任务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现在的高中生就是国家未来的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灌输环境保护的教育,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学生们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将化学的教育有机地与环保活动联系起来,对高中生的环保素养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117―01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这一举措在落实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教育改革之后,倡导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在这一目标中,让学生具备环境保护意识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学生具备了这一意识之后,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环境保护,进而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但是就实际的环境保护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很多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这样就导致环境保护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们具备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之后,就会从自身做起,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而在初中生的带动下,将会有更多的公民注重环境保护。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初中生物教育中环境教育渗透措施

(一) 立足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育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教材来开展教学工作,生物教材中的每一n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且其中都蕴涵了丰富的环境保护知识。鉴于这样的情况,初中生物教师想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开展环境教育。

比如说,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列举具体的例子。例如,目前熊猫等生物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而恐龙等生物已经灭绝。导致这些生物无法生存下去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环境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教师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

(二) 结合教学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在开展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活动来渗透环境教育。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语言讲解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教学技术来创新教学活动,这样环境教育的渗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教学《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制作一个课件,在课件中需要重点突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然后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这一课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要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

(三) 通过主题班会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想要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有效培养,不仅要从生物教学入手,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与环境有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主题为“动植物濒临灭绝”这样的主题班会,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并且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组员课后可以结合教材利用网络来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然后由小组长负责整理并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资料。在班会上简明扼要地为其他同学阐述有哪些动植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灭绝,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建议进行总结。通过开展这样的主题班会,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范文6

一、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以人为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经破坏,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56/212)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系)。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4.在景区景点设置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在景区景点游览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提醒游客各个景点的具置。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景区景点设置许多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善待花丛树木,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比如,在坦桑尼亚门雅拉湖国家公园有这样一则告示:“我们不想提醒您,那样会使您羞愧;在你来到这里之前,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当然,这些标语告示的设计和在景区的具置需要景区开发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理论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