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教育环境

[DOI]10.13939/ki.zgsc.2016.35.2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 “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严重社会新问题。我省经济欠发达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省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省,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新问题。通过对我省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三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新问题,亟须引起全社会的正视和关注。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和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 社会重视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新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新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新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重新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索和高度重视。

3 文化教育环境的缺失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老实守信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假如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布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布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3.2 用爱激励孩子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代养人要像父母一样经常和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3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非凡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轻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和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和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上网,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

3.4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喜好爱好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喜好和爱好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3.5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2

关键词:延边地区 留守儿童 社交回避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33-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住所,无法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未成年儿童。一些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社交和人际关系不和谐,抑郁和孤独,自我评价不高,应用能力相对较差等方面。社交回避是人在社会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逃避交往、害怕拒绝的不健康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部心理体验。王艳梅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回避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没有外出打工的父母组社交回避得分均低于外出打工的父母组。[1]研究发现,孩子的性别、年龄、家庭教养方式、学习困难程度、健康状况、老师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的质量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2]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性格形成的重要场所。研究者对家庭的功能与儿童的行为比如:打架斗殴、喝酒吸毒等行为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暴力、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

延边地区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研究延边地区留守儿童具有的社交回避等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开展教育。[4]

一、 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吉林省延边市某小学的学生。本次研究采取整体取样的研究方法,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0岁,本次调查学生总共有280名,实际获得的有效问卷为264份,有效率为943 %,其中留守儿童为168名,其中男87名,女81人,非留守儿童96名。

(二)研究工具(材料)

本研究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家庭功能问卷(APGAR)和生活质量量表(QOL)。

二、研究结果

1.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的情况

对168个被试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两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留守儿童的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留守女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显著高于留守的男生。

2.不同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差异比较

根据APGAR评分标准(总分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4-6分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0-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将家庭功能状况分为家庭功能良好(A)、家庭功能中度障碍(B)和家庭功能严重障碍(C)。

从表4中可以得出,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 讨论

(一)留守儿童社交回避原因

儿童在青年期最容易出现问题,留守儿童则因为很少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在面对青年期的问题时,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障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则只能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抚养,父母只顾着挣钱,而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孩子性格也会变得内向,会渐渐地产生孤独和抑郁;另一方面,家L教育观念出现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学习上能够有很好的成绩,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就达到目的了,但是父母的这种思想会无形之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人生观。[5]

(二)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及生活质量与儿童社交回避的情况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偏低,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监护人往往会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的状况较差。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差,分析可能有如下的几个原因:延边地区的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或者是有亲戚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身体方面不是很好,这样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监护不到位,或者忽视对孩子的关爱,长时间下去,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失望、抑郁的心理状态。[6]

(三) 留守儿童社交回避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家庭功能的状况和家庭生活的质量很

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社交回避和焦虑。家庭功能差的相对于生活质量差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更差,有更加明显的社交回避。

家庭功能是影响延边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他们的父母出国打工,延边地区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处于一种情感缺失的状态,他们无法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心理上多多少少会感到寂寞没有人陪伴,有很大的失落感,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孩子们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7]而且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就会觉得家里冷清,长期下来导致他们对家庭的情感淡化,产生失望情绪,从而孤立自己,产生焦虑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2):8-11.

[3]谢宝富.城乡结合部流动子女属地化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政策研究,2010(5):16-18.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57-258.

[5]刘先华.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3):70-71.

[6]金晓丹.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3(4 ).

[7]张永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以延边州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2).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家庭功能状况之间的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功能状况的留守儿童,其社交回避与苦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在社交焦虑维度上,家庭功能状况较好的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要显著低于家庭功能状况较差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3

【关 键 词】朝鲜族;隔代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感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22-0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家庭和家庭教育不仅对人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凭借特殊的人缘与地缘优势,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到国外(韩国、日本、美国等)或外地打工,致使本地区涌现出大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等隔代长辈们抚养。据保守统计,朝鲜族留守儿童已超过了朝鲜族学生总数的55%,有的县市达60%以上。儿童对隔代家庭教育的感知状况究竟如何,本文拟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隔代家庭教育背景

本文采用有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三名朝鲜族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叙事、比较。同时,本着自愿、保密的原则,在文中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名,使用了代号。

1. A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A为延吉市中央小学四年级学生,女,现年十岁,性格开朗,父母均在韩国打工,至今已去近一年的时间。A与奶奶居住在一起,奶奶的工作是在老年活动室做饭,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好早饭和午饭,中午时A自己回家吃饭。

2. B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B为延吉市中央小学四年级学生,女,现年十岁,性格偏内向,其母亲于2009年在B六岁时赴韩国打工,一年后其父亲也去了韩国。B与爷爷、奶奶一同居住,爷爷、奶奶均已退休,爷爷曾是舞蹈教师,奶奶曾从事会计工作,奶奶几年前出了一场交通事故,现基本卧病在床,并伴随轻度老年痴呆。

3. C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C为延吉市中央小学四年级学生,女,现年十岁,性格外向,其母亲于2007年在C四岁时赴韩国打工,父亲于2010年在C七岁时也去了韩国。C与爷爷、奶奶一同居住,爷爷、奶奶均已退休,爷爷曾是数理化教师,奶奶曾是幼儿园教师。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教育的感知状况

1. 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学业辅导的感知状况。B与C的隔代长辈中都有曾从事教师工作的,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B在家中要与爷爷一同早上5点起床,只要回到家,爷爷就会反反复复地要求B好好学习,有时也会教她舞蹈,爷爷希望B成为一名舞蹈工作者,但B的梦想是服装设计师,在这方面她感觉有些强制性的压迫感。B每天不能看电视,更不能玩电脑,因为爷爷对学习成绩要求高,爸爸妈妈在身边时,自己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看电视、玩电脑,所以B认为爷爷对学习的要求过于严格。C的爷爷对C的学业要求及期望也很高,在家中有时甚至提前向C讲授五年级的数学,爷爷平时允许C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偶尔周末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C认为爷爷对自己的学业要求过于严格,期望过高,自己有时无法达到。A的奶奶对A在学业方面的要求则不是如此严格,仅仅要求A吃完晚饭后再看电视、玩电脑,A的奶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的学业并不了解,仅仅询问A是否完成今天的任务,A的父母在时,要求A完成作业后看电视、玩电脑。A的学业压力不是很大,她认为奶奶即使不检查自己的作业情况,她也能很好地完成。

2. 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情感慰藉的感知状况。3名研究对象均认为自己处于较幸福的生活状态,A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理由是自己每天过得很开心;B、C则认为自己一般幸福,但进一步问其原因,B、C则说不出。B的奶奶身体并不是很好,B认为奶奶很不喜欢自己,只认为爷爷是爱自己的,奶奶也从来不会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本次访谈发现,有些孩子会用长辈给自己的零用钱多少来衡量对自己爱的程度。B很希望与父母在一起居住,因为爷爷很少给B零用钱,爸爸回来时则给B每天10元的零用钱,她认为爸爸更爱自己,而她认为奶奶不爱自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奶奶从来都没有给过她钱。B与爷爷从来不争吵,因为爷爷在她心目中很威严,每次都是她为避免与爷爷争吵将自己的想法忍到肚子里,爷爷说什么,她也只是听着,所以她一般不会将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一告诉爷爷,有时会打电话与父母交谈。A与奶奶则经常进行交流,她很愿意与奶奶交谈,她们偶尔会在日常生活的锁事上发生冲突,但生气几分钟后奶奶就会逗A笑,两个人就马上和好了。C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与爷爷、奶奶争吵,但马上就会自然地和好,她也愿意与隔代长辈沟通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与隔代长辈居住的儿童普遍缺乏一种安全感,采访中A与C都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未来如果奶奶生病了,自己能够医治奶奶的病。C的奶奶身体不是很好,C最大的愿望就是奶奶能够长寿,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她很担心失去奶奶。

3. 朝鲜族留守儿童对隔代家长日常生活教育的感知状况。A与C在家中基本不做家务,偶尔会帮忙扫地、洗洗自己的袜子。B在家中偶尔会洗一些自己的衣物,有时帮助爷爷收拾碗筷。可以看出,隔代长辈一般对留守儿童的家务要求不高,只要自己能为孙辈服务到的,都会尽自己所能。三位儿童的隔代长辈均对儿童进行大量的礼仪和日常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儿童们认为隔代长辈过于啰嗦,强调的事情总是反复强调,有时会令自己很生气,但又不太敢于表达。C的爷爷、奶奶有时总是在她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要求她做这个做那个,这是他们在生活上偶尔争吵的原因之一,也是她很不喜欢的一点。

三、分析与讨论

1. 隔代长辈给予儿童自由的空间不够。根据之前的研究,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长辈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辅导的任务,多数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身体条件有限,通过本次访谈发现,隔代长辈若曾从事教育工作,或者文化程度较高,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了解,会对儿童的学习要求格外严格,有的甚至高过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儿童在感知隔代长辈的学业辅导时过于严格,会造成儿童的强烈的压抑、负担感。《皮革马利翁》一书指出:“对被管理者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当其竭尽全力也不能完成时,他们就会泄气。”[2]

在学业方面,有些隔代长辈对儿童要求过于严格,在家庭环境中,让儿童的学习完全取代其他课余生活,没有与伙伴们的玩耍会令童年黯然失色,会令儿童的童年蒙上阴影。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提供了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为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础。[3]

本次访谈发现,隔代长辈对电视以及电脑这些传媒工具有着很大的偏见,过于严格地管束看电视、玩电脑的行为。综上,在日常生活中,隔代家庭教育过于限制儿童的生活,给儿童的自由空间不够。

2. 过于威严的形象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语言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应该的,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约束,但是不能一味地板起面孔来教育孩子,而要根据不同场合对孩子适时地给予关心。[4]

父母的离开,给子女带来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们常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接触社会,从而对良好习惯的学习表现较冷漠。[5]

隔代长辈本身具有威严感,如果再给孩子留下过于威严的形象,会使孩子产生惧怕、不愿意沟通的心理,有些想法、负面情绪不敢于表达,最终,性格会偏于内向。同时,儿童回到家中会对家庭应带来的幸福感感受较小,对隔代长辈也失去了分享自己一天生活的兴趣。长此以往,儿童失去了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沟通,长辈失去了分享儿童喜怒哀乐、了解儿童心理的机会。

可以看出,若隔代长辈过于强势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情感慰藉感知能力,会让他感受爱的能力变弱,同时不愿与外界进行过多的沟通。

3. 反反复复地强调会引来孙辈的反感。日常生活的教育是隔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占据很大的比例,但隔代长辈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儿童感知时会出现感觉长辈啰嗦、令自己很反感等问题。

老年人反复地强调一件事情是很正常的,但仅仅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难以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6]

本次采访的3名儿童,均认为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教育的差别在于爷爷、奶奶很啰嗦,让自己做的事情反复强调,引来自己的反感。

儿童希望爷爷、奶奶能够适度强调,也不希望在自己在家中做着其他事情的时候爷爷、奶奶进行干预,告诉他们:“你快学习”。这些都让儿童产生反感。

四、建议

1. 适度给予儿童自由的空间。隔代长辈可以选择在儿童学习任务都完成后,或者周末的闲暇时间,同意儿童与伙伴们玩耍的要求,如若不出去玩,也在家中适度地让其选择自己想要的放松方式,不要一味地在家中告诉儿童学习、复习功课。

让孩子适度地观看电视、玩电脑,有助于孩子接触新鲜事物,认知世界,开发智力,同时,针对于朝鲜族儿童来说,日常生活中处于朝鲜语的语言环境中,汉语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强,电视、电脑这些媒介可以很好地帮助朝鲜族儿童提高汉语能力。

2. 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隔代长辈应与孩子建立起比较民主的关系,营造一个民主的隔代家庭教育氛围,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并说明原因,孩子如果违反了,要进行及时、适当的惩罚和批评,同时引导他什么是正确的;也要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孩子的优秀表现予以适当鼓励。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同时也给予了家庭教育应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

隔代长辈对儿童适度严厉的同时,也要将自己内心的爱转达给儿童,如果一味地要求严格,则会令儿童感知爱的能力变弱,渐渐阻碍了祖孙之间的情感沟通。隔代长辈若能够一周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心,让他毫无畏惧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相信会对祖孙之间的情感有所增进。

3. 寓教于乐代替唠叨。建议隔代长辈们先与孙辈进行交流,是否认为在自己进行教育时也出现过于唠叨的情况,哪些地方是孙辈不太容易接受的,同时隔代长辈要耐心地告诉孙辈,人上了年纪,都会有些啰嗦,告诉他们这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试着让他去理解,同时也向孩子说明对于孩子不太容易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内容等自己也会努力去调整,但是毕竟年龄大了,有些做得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孩子能够多多理解自己。这样孙辈即使有时心里埋怨、反感,但也是会抱着一种理解的心态。

同时,教育的方法可以结合讲故事、或者一些有趣的事情,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地接受教育,不要一味地说教、讲道理,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更易于他们从心理去接受。

注释: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2]兰文杰,宛容.浅谈现代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2:2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3.

[4]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92.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责任 学校教育 政府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由于户籍、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不能将子女带入城市接受教育,由此而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的学习缺乏相应的辅导和督促,因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指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单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但是,由于父母亲远在它乡,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上辅导,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1)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强。一些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2)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3)自制力差,自暴自弃。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4)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1、留守儿童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留守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机制的完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留守儿童自身,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生活和学习中,留守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留守儿童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

2、强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对留守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应该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完善家庭教育功能。第二、代养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被代养的留守儿童,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代养人需要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转变思想观念。代养人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要学会和留守儿童沟通,并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式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认真履行代养人的义务和责任。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仍然是留守儿童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第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第四、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4、明确政府在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方面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在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一,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渐增多,第二、取消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留守儿童是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第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建立农村教育与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的保障机制。其次,宣传与普及《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及时督促进城务工人员学法守法,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将辍学率降到最低点。最后,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而言之,让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是整个社会应尽的职责,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多方面配合长期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才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郝良玉,胡俊生.公共政策视野中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是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妈妈”、“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6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