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1

【关键词】信息系统;城市土地规划;应用

1 前言

土地原本就是一种十分可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我国,这种可贵表现得尤为明显。土地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谨慎,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质量较低以及缺乏土地后备资源的国情,更加要求我们在认真谨慎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布局。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土地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土地的发展保持可持续的态势。这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精准掌握,而对土地资源的精准掌握便需要认真详细地调查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划分,明确某个区域的土地特征(例如历史特征、自然特征等)。

土地规划是进行土地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原则上讲,在使用土地的所有环节当中,土地规划这一个环节坚决不能够越过,没有经过土地规划,不能够使用土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利用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区域土地规划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历史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共同要求。

2 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结构概述

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系统主体和系统数据库两个部分。该系统基于日益成熟稳定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非常优秀的数据存储和读取、空间信息输出以及空间信息描述等功能。

第一,系统主体。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单元,即地理信息查询功能单元、土地资源管理功能单元、房屋拆迁信息管理功能单元以及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首先,地理信息查询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主要包括当前土地的利用情况、建筑拆迁情况、管线情况、地形图、影像等。同时,该功能单元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检索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之下可以有效发挥出信息查询、信息定位、数据(包括图表)浏览、数据统计以及数据计算等。在该功能单元的协助之下,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处理等,同时也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不同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情况尤其是变化动态。以上这些功能都能够有效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土地资源管理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当前的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现状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规划信息、土地用途统计、地类划分、征地分析以及征地补偿的预测等,能够对土地利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再次,房屋拆迁信息管理功能单元。该功能单元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拆迁管理部门需要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主要包括拆迁建筑以及建筑规划等。同时,该功能单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检索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查询、信息定位、数据(包括图表)浏览、数据统计以及数据计算等功能。第四,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地下管线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均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对城市的地下管线进行管理,迫切需要将其融入到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当中。地下管线管理功能单元实现了城市对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下管线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也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是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和源泉。系统数据库当中的各种地理信息(例如行政区划范围信息数据、地下综合管线图、拆迁房屋信息数据、现状宗地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2000地形图以及1:500地形图等)均采用的统一的空间坐标系统,保证良好的兼容性和应用的普遍性。

3 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基本上是一种静态规划。然而由于寸_地利用需求,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也要不断地随之调整。同时,随着规划的实施执行,也要对土地的利用现状作出相应的变更。但传统的规划方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在数据更新、方案调整、用地量统计、动态决策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功能,从而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研究开发了这套基于GIS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设计包括一般GIS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录入、修改;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分区图等图形信自、与属性信息的双向查询(规划信息、管理与查询)。系统具备规划项目选址预审功能,同时还可进行专题地图等的自动制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朝着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面发展,需要对日益增多的土地信息进行管理,以利于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在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当中,土地规划发挥着“龙头”的作用,是做好土地规划工作的重要前提,更是整个土地工作的核心环节。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区域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在严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科学设计土地规划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言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冬炜,杨松林. 基于GIS的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J]. 北京测绘,2004,(01):119-120.

[2] 戴建旺,张明达,蒋文彪,李相一,陈国金.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应用[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03):366-367.

[3] 武雪玲,任福. 基于MapInfo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 地理空间信息,2008,(02):166-167.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2

【关键词】 土地规划管理 测绘技术 应用分析

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将一定区域内的土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以及空间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充分的将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简称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全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技术)等技术应用到了土地规划与管理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土地规划管理中测绘技术介绍

1.1 遥感技术(RS技术)

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遥感技术在进行测绘应用时有其独特的优点,能全天候的获取信息,并且信息量非常丰富,费时短,尤其是当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出现后,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如社会资源的规划、灾害防治以及土地的利用等等领域中,具有相当的时效性以及高精度的特点。遥感技术不断的成熟,也使得现在国内外的许多部门将其应用到土地动态监测分析中,遥感技术能够准确的掌握土地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获取的信息也能为土地的规划管理提供必需的帮助。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GIS技术能够对地球表层空间的图形数据、空间定位以及遥感图形等数据进行处理,各种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够对某片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为技术人员提供必需的参考资料。GIS技术充分利用了空间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它能够在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等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我们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GIS技术能够对特定区域内的土地建立数据库,将空间图形与属性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与图形一体化,我们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时更加方便,形成了一种信息化、数据化的管理。

1.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全天候、实时的进行全球的定位导航。它也从最初的纯军方运用发展到民用的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GPSRTK技术的出现,它具有作业时间短、精度高以及实时定位的能力,在资源调查、地质勘测以及城市的规划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 测绘技术的土地规划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 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调查

当前已经利用的土地现状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通过采用遥感技术来完成,一般有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通过对调查区域的测绘,我们能够获得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随时对其更新,这也能为我们的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必需的基础。

在进行土地调查工作时,我们可以对农村及城镇土地进行分别调查,操作过程为:采用RS技术获得制定区域的遥感图像,然后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进行遥感的内业工作,对该区域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汇总,根据获得的信息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进行管理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土地动态的监测系统。

2.2、土地的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设计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来完成。因此在进行设计前,必须要对区域内土地的详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在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才能进行设计工作。我们在对土地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区域内土地的质量以及性质,然后能精确的对土地进行划分。

目前来说,通过3S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对土地的信息进行准确实施的收集,并且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先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区域内土地的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能获得土地的图像及相关的属性信息。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该区域的土地进行空间信息的建模,在未来土地进行规划时可以有具体的数据资料提供依据。

2.3 土地勘测定界

对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其范围的界定,如出让、开发、征收等相关程序,需要测定其具体的界定位置,测绘土地的现状,计算土地面积,这就是土地的勘测定界。当前,我们国家已经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了相当先进的技术,为用地审批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支持,也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与精确。

土地在进行具体的勘测定界工作中,先是要进行外业的测绘数据收集工作,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内业工作的数据处理及绘图工作,当前,内业与外业工作都能通过3S技术来完成,这些技术在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在外业的勘测定界作业时,GPSRTK技术能够精确的测绘土地的各种数据,同时,测绘数据能通过基站向流动站发送,完成对GPSRTK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定位技术对坐标进行集中的计算,完成测绘工作。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3

【关键词】RTK技术;土地规划;测量;运用

引言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措施,主要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以后,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这就需要精准的规划测量工作的来予以保障。RTK( 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一种将数据传输技术与GPS 测量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测量手段,具有全天候、高效率、高精度显著优势,可以明显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因而受到测绘工作者以及测绘单位的青睐

1 RTK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简称RTK)测量技术将GPS测量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是在GPS测量技术基础上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技术运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的GPS测量方法,与传统的静态和快速静态测量方法事后进行解算获得可用坐标数据相比,RTK可以保障野外作业时实时得到较高精度数据,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RTK 测量系统一般是由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和软件系统这三部分组成,其中数据传输设备在实现实时动态测量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包括基准站的发射电台和流动站的接收电台;软件系统的功能是实时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RTK的工作原理是:RTK 测量要求至少有两台GPS 接收机同时工作才能完成。在有两台接收机的RTK测量系统中,把其中一台指定为基准站,将另一台接收机作为流动站。通常情况下会把基准站接收机置于一个经纬度和高度都己知的点上,这样可用卫星的原始数据可以被基准站系统采集到,它再将原始数据处理后送往无线电发射器,由发射器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广播,这样流动站电台就可以得到基准站所接收的GPS 原始数据,经转换后转入流动站接收机,同时,流动站处的GPS 接收机也可以获得其当前位置的原始数据。这样来自基准站接收机和流动站接收机的原始数据都能够汇集在流动站接收机中并得到处理,从而得出两个接收机之间比较精确的基线向量。流动站接收机就可以利用己知基准站位置和基线向量这两个关键数据计算出流动站的位置坐标,最终得到所需的三维坐标。

2 RTK技术在土地规划测量中的运用

规划测量是工程测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不仅担负着服务土地规划的使命,更是保证土地总体规划正确实施的关键要素。RTK技术在土地规划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查土地利用情况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为了促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所进行的一项工作,以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借助于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并要求符合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采用新的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从而建立完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数据、现状相一致。在土地调查中,RTK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能够高效快捷实时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并处理编辑采集的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管理自动化,很好地解决了土地调查中工作量大、工作效益低、精度差以及数据分析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2.2 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因而,在规划设计前,与土地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需要很好的完成。这些信息不不仅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而且了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不可使用用地和可使用用地、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土地规划设计中,RTK新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具有精度高、实时高效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这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工作人员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就能够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从而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

2.3 勘测定界测量

城市不断向外开发,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也就经常出现,借助RTK测量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点坐标,从而确定土地的使用界限范围,并快速计算出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和权属调查时, RTK技术的应用可快速测量权属界限,从而提高测量速度和精度。

2.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在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事务中,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耗时耗力的工作,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快速并准确获取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搜集变化的信息。但是传统方法往往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被动依靠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来了解变化情况,这样获取数据的精度相对来说较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需要借助于新的测绘技术――RTK技术。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含有地理坐标,因而利用其的精密定位功能就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并能够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再将变化信息和历史信息汇总即可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从而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3 RTK技术在实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RTK技术在土地规划测量中具有很多常规测量仪器所不具有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定位精度较高,数据相对安全可靠,并且没有误差积累;(2)不需要两点间通视,只要两点间满足“电磁波通视”即可,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降低了作业条件要求;(3)作业集成化、自动化的程度高,功能强大;(4)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视性较好,数据处理能力强大。

在土地测量中,RTK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RTK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大量的实践应用表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对策:

(1)实时动态RTK的测量主要与卫星的分布和数据链的性能有关,可是由于各观测值都是独立观测得到的,这样就需要在观测时判断观测数据是否可靠。因而在开始观测前需要先联测己知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流动站和基准站的相关参数设置的正确性以及数据链通讯正常与否。一般情况下,在观测一段时间以及观测结束前都需要进行这一检测,可以有效地判断测量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从而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在使用RTK作业时,如果出现数据链不稳定的现象,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流动站附近存在外界无线电,并且无线电的频率与电台频率相同,干扰数据的传送。这时测量人员应通知基准站重新选择发射频率,流动站也重新调整接收频率。

(3)房屋密集区域内,为避免由于“电磁波通视”条件的限制,RTK无法准确确定其坐标位置,这种情况下应采取常规测量方法。

(4)为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流动站选择使用带支架的对中杆或三脚架比较好,这样做不仅流动站天线稳定性好,而且对中整平误差小,同时采集数据时应等数据跳动变化在设计要求时再进行采集。4 结束语

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测量领域已应用多年,并成效显著,继其之后,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测量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它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在不通视的条件下能够远距离传输三维坐标,并能实时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RTK 测量的应用使得需要的测量人员较少,而且所需作业时间大大缩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RTK测量技术灵活而快速的作业方式需要借助于稳健的数据链、足够多的卫星数和较少的多路径效应等外界条件,因而无法正常作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对RTK技术的完善提出了要求,从而探讨更为先进的作业方式。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使其成为未来土地测量的主导测量手段,从而开辟土地测量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聂上海,殷立琼.GPS RTK 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上的应用实验[J].测绘通报,2005(3).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4

一、城市土地规划的不足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土地制度一直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那时土地分配是通过对人口、经济的级数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以确定,无法适应消费模式、人口流动的变化造成土地需求的影响,使得土地紧缺和滥用现象并存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土地经济市场开始起到巨大作用,市场调控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这种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难以预测性,市场凭借价格为杠杆进行调节的手段调整着低效率用途和高效率用途用地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有利的提高了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促使土地配置达到经济最优。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之后,开始推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用市场经济机制推动城市发展,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使用低效率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促使了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城市环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机制又有很大局限性,完全的不受制约的自由市场同样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二、土地利用规划SEA体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SEA体系的内容与程序

战略城市环境评价SEA体系解决了传统的EIA难以体现生态城市环境影响的协同、扩散和累积等效应的困境,进行全过程规划实施控制,从而从前端主动地控制规划的生态城市环境影响效果。SEA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五项,(1)阐述并分析战略内容及其应急替代方案,(2)科学、及时、准确的预测城市环境影响,(3)列出城市环境影响因子并确定各项权重值,(4)确定单项城市环境影响和总城市环境影响,(5)提出SEA结论并进行建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SEA体系工作程序包括三方面,首先,评价方案制定、实施和总结,即准备阶段的对象确定评价;其次,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主体、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和评价基准值并提出评价方法,制订具体工作步骤;最后,实施阶段评价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处理预测、结论结束阶段并做工作的总结。

战略评价指标SEA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涉及资源、经济、社会指标和城市环境几个层次,即分为当地城市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环境状况和全球性指标城市指标。SEA报告书内容明确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涉及规划的各个方面,必须细致清楚,具体包括总论、规划地生态城市环境现状及评价、规划战略分析、规划的影响识别、规划的生态城市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论证、规划的生态城市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实施生态城市环境检测的建议、结论和相应的附图、附表与附件和各方意见建议组成的附录。

2.土地利用规划SEA体系方法探讨

战略城市环境影响预测使用回归分析法、Delphi法等预测方法进行,但是由于战略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新发展起来的模糊预测、混沌预测和灰色预测方法开始大量被采用,运用前景受到肯定,例如协同学的模型的采用能够定量的考察土地利用系统空间和时间配置有序度。采用熵定律来解释可持续发展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将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作为系统输入的负熵,可以有效抵制系统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无序度加大难题。战略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无对比法、加权比较法、可持续发展能力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和费用效益分析法等。土地利用规划多目标决策方法中,采用逼近理想解的TOPSIS模型排序方法,能够良好的排列方案解和多目标决策问题的“负理想解” 和“理想解”的距离顺序,从而做到择优录取,起到良好的效果。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采用成为当前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之大势所趋。目前城市环境影响方案评价的进行因受投资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方案的良好处理处理,关乎方案真实效益的体现,例如敏感性分析的采取,即将城市环境同人口和资源等要素的变化影响考虑到决策体系中去,增加可信度。

三、结语

本文基于土地规划利用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规划利用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阐述了土地规划利用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简要介绍了土地规划利用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选取的许多评价指标。在土地规划利用对城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时,通过众多方法的对比,方便科研人员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卞正富; 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21-28.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5

关键词: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GIS;国内外比较;发展趋势

Progress and Tren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Land Use Planning*

SHEN Ming

Guangdo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Abstract: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lanning is a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in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decades, GIS, DSS and other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applied gradually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T progress of land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analyzes features in theoretical method, system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in China and the tren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rends

一、引言

规划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龙头,土地规划是其核心工作内容。土地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土地的未来用途的计划和安排。从管理的角度,土地规划可以分成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两部分。土地规划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和地理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是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的基础与平台。土地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其管理信息系统属于GIS的分支领域,三者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土地规划管理系统三者关系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可以从源头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其理论与应用研究历来受到各国重视。

二、国际相关研究及特点

自全球信息化浪潮以来,世界各国重视应用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向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在以西方学术界为代表的国际研究中,土地规划较多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并与土地管理、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领域有紧密联系。土地管理系统已从侧重于地籍记录的数据处理系统转向侧重于支持规划决策的智能用户系统。目前,发达国家大多数城市已建设基于Internet,集成RS、DSS等新技术的GIS综合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成为许多机构必备的工作系统,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在理论方法方面,西方学界提出了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简称PSS)理论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土地规划支持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在当前国外战略性规划研究中得到了初步尝试。PSS支持多方参与规划的模式,可以为代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价值观参与规划各方(决策者、专业规划师、普通公众)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规划过程的可参与性,适用于规划编制管理[2]。

在系统应用方面,GIS、DSS、RS等技术主要在规划编制、决策支持、环境和社会问题模拟等环节采用,应用领域包括土地植被和土地利用、景观保护、土地使用管理、区域与城市规划、综合管线管理等。土地管理系统以空间数据作为核心,不仅提高了土地登记的准确性和精度,而且为制作土地交易、资产评估、征收税款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发展空间。很多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已经实现了操作行为的计算机化,正逐步使用完全集成的GIS进行资源勘查、现状分析、规划模拟、方案拟订、方案选择、规划实施、规划评估、监测与反馈等,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在技术规范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地理信息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极为重视。ISO于1994年成立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ISO/TC211)。同年,美国总统令,要求全国执行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标准(SDTS)和元数据标准。近几年成立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盟(OGC),致力于研究推出地理空间数据互操作规范,使不同的GIS和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达到在线实时共享与互操作空间对象的要求。

三、国内研究最新成果

中国的GIS与规划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国土工程”与“数字城市工程”陆续启动建设,城市建设、土地规划等部门与技术团队合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建立了城市建设、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等管理信息系统[3]。

在系统应用方面,管理系统已由档案管理导向、日常办公导向发展为以“办公―决策―服务”为导向的综合、多层次信息系统。根据管理业务范围,可大致将些系统划分为综合性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和房地产建设、交通建设管理、综合管网建设、土地规划管理等专项业务系统[4]。

在技术规范方面,国家于1997年成立了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先后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编码标准、地球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等国家级标准。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行业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理空间信息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初步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数据基础方面,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完成,技术路线较成熟规范,成果较丰富完整,数据现势性强,为城市建设、土地规划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四、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面临问题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规划管理研究与应用水平仍相对滞后,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理论方法上,适合我国体制和机制的土地规划支持系统需要在理论、方法上开展研究;在系统应用上,主流信息技术整合、多源数据整合相对薄弱,需要融合更多最新的专业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集成方法;在技术规范方面,土地信息化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各个部门及行业之间的标准互相独立甚至存在矛盾,造成数据难以共享,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与协调[5,6]。

此外,采用统一标准可能需要更改内部程序,变革实施将致昂贵花费,而且工作对部门没有直接利益。另外文化和法律上的异议也会妨碍数据的,如军事部门可能会限制对一些测量和绘图数据的访问。

2、解决思路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试点先行、统一标准、全面规划”战略,根据当前规划管理的现状和信息化水平,以最新的地籍、地形数据为基础,以规划流程为主线,满足规划编制、成果管理、辅助决策等管理需求,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省、市、县、乡四级规划信息的管理为核心,以规划的实施管理为主导,构建自上而下控制和自下而上落实的省、市、县三级规划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开展省级管理系统和县级数据库建设。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框架见图2。

图2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框架

在具体技术上,进一步扩展GIS集成,尤其是与PSS的集成,从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平台集成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基于空间元数据的集成、GIS与应用模型集成、GIS与知识规则库集成、GIS与超媒体的集成、GIS应用平台集成等多项技术。

五、前景展望

1、系统支持下的实施管理、评估修改和综合监管

我国规划修改是下级报上级批准,规定“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但未对修改幅度进行限制。随着信息系统的实现,数据精度显著提高。传统的规划管理和用地管理模式已难适应规划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否符合规划、是否满足规划修改条件,亟需确定合理的数据内容、数据质量与数据精度等一系列技术规范。规划修改既要考虑规划的弹性,有利于依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又要尽量避免随意改变规划内容而损害国家或地方的长远利益。明确限定规划修改的程序、范围和幅度,有利于维护规划的相对稳定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合调查技术、遥感技术,系统可以用来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随着现状调查、遥感影像、土地规划等三个数据库的完善,系统可以此为基础建立综合监管体系,今后将广泛应用现状调查图、遥感影像图及其它专题图叠加在土地规划图上,可检查土地开发是否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

2、以WebGIS的公众参与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是近几年的新发展,它对土地规划会有很大影响。将图像、视频、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声音等多种媒体和GIS结合起来,可帮助规划人员和决策者更全面地了解所面临的问题[7]。互联网对设计思想在专业人员之间的即时沟通有所帮助,也便于向公众传播,提高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在将来,公众可以在办公室或住宅里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规划的具体内容。借助互联网络,可以开发出基于多媒体的协作式规划系统,便于公众参与规划的GIS,并有可能影响到公众参与规划的模式和规划管理的体制。

(*本文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2006BAJ95A10。)

参考文献:

[1] Paul A. Longley,Michael F. Goodchil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olume 2,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John Wiley & Sons,Inc,1999.

[2] 叶嘉安,宋小冬. 地理信息与规划支持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陈述彭,鲁学军.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张新长,曾广鸿.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龙瀛. 规划支持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龚健雅,杜道生. 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宋小冬,钮心毅. 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J]. 城市规划,2010,34(10).

现状土地规划条件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土地规划;执法监察;

1、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下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传统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是由人工土地利用调查来完成的。人工土地利用调查费时、费力、耗资、效率低下。当今,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与日益成熟,充分利用“3S”技术集成,对土地资源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并为人 们所共识,在此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RS)快速获取地面宏观信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 感影像快速发现变化图斑; 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外业数据检查,对土地利用监测现场调查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 存储、 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可根据查询与分析将 信息真实、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也可以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各级管理部门作决策参考。

2、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数据、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

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其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泛采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能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信息化测绘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成功用于土地执法监察,有助于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