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1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缺陷误区;植物造景;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全省各地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公园以及庭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短短几年,成绩斐然。衡水,也于2011年12月跻身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已初具规模,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园林建设上,衡水的基本市情是“底薄、地碱、干旱”。衡水是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城市。虽经多年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衡水仍然是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2011年生产总值8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65亿元,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均居全省末位;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特别是城市绿化起点低、绿量少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用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观点去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领导决策和有关专业人士的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谨就衡水本地的情况分析阐述如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误区

1.1设计思路传统落后,城市景观大同小异,大多缺少地方特色

笔者去过很多中小城市,感觉许多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尤其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面貌的城市广场和街道绿化,欧陆风味甚浓,大多是灯光喷泉、浮雕壁画、欧式柱廊、冷季草坪、模纹花坛,彩色铺装地面,欧式铁艺栏杆……而且各市之间互相攀比,追求气派豪华,为美而美,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因素,忽视了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和地方特色,很难见到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除去古建筑这一块尚存之外,其余所剩无几。

城市之美,贵在特色。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在于它的山水景观独一无二;周庄古镇正因为保留了江南水乡原貌而名扬海内外。作为一种自然地貌类型,即使是荒草丛、芦苇荡、沼泽、沙丘,也具有它独特的保存价值,也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内唯一的湖泊湿地类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蓄水面积75平方公里,湿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和南北候鸟不同路线栖息地,有各种植物383种,各种鸟类314种,被国际湿地组织、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和"华北之肾"。衡水市始终把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确立了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的发展思路,在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几届政府对衡水湖的保护性开发使得衡水湖这颗"东亚蓝宝石"始终焕发着它年轻耀眼的光芒。衡水虽小,建市较晚,但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城市的土气而自卑,而应为保存了自然生态系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衡水老白干集团大门造型的设计创意就很好,用红色大理石筑成酒瓶型的门柱,其造型和颜色很贴近企业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衡水本地的传统特色。习三内画博物馆也同样用其独特的造型诠释着内画艺术和衡水的传统风格。

1.2 重草坪,轻乔木,重美化,轻绿化,重形式,轻功能

近几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更新改造,草坪热风依旧不减,我省各地的草坪铺设面积突飞猛进,无论是公园绿地街道广场,还是居民区单位庭院,凡是能够种草的地方绝大多数已经种完,做到了绿茵如毯,对于美化市容街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各地大量推广的进口冷季型草种(其原产地是丹麦、美国、新西兰等海洋性湿润气候),并不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陆性半干燥气候条件种植,它高耗水、高耗肥、高修剪强度,寿命短而病虫害多,养护成本高,给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政府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为了养护这些娇贵的草坪而带来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化肥农药消耗等等,都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环境负担,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违背的。

其实,我国原产的结缕草、野牛草和狗牙根等都是很不错的抗旱力极强的乡土草种(杂交狗牙根的父本是中华狗牙根),完全可以部分取代进口草种。它们的耐践踏能力特强,适合用于运动场和疏林草地,几乎不用浇水养护,仅仅利用自然降雨即可以生长正常。乡土草种缺点是冬季有3—4个月的枯黄期,但这并不影响其生态防护和使用效果。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草种对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降低园林养护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衡水用于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新开辟的绿地明显增多,人民路、大庆路、中心大街等道路大树枝叶繁茂,为市民带去浓浓的树荫,和平路、育才街的行道树,经多年的精心养护,撑起了枝叶交错的绿色华盖,河北路的法桐遮天蔽日,已形成完善的林荫系统,东湖大道绿化带、榕花大街绿化带绿化层次分明,色相富有变化。初步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道路绿化格局。然而几年前,衡水市拓宽改造人民路、红旗大街等街道时要砍伐原有的大树,曾引起市民群众的集体抗议,许多人都扼腕叹息。市民纷纷质问:为什么拓宽道路就得砍树?据说有的领导认为道路中间有树有损于道路的气派,不利于行车安全,于是,就有了今天虽然宽阔但光秃秃的无花树少的人民路和红旗大街。我们投巨资进行城市改造和绿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真正能够对改造城市生态环境起作用的是什么?虽然大规模种草也能起到一些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毕竟无法与树木的作用相比。有资料显示,同等面积的树林的绿色枝叶量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而植物的生态效益是与其拥有的枝叶量成正比的,也就意味着树林发挥的生态效益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道理很浅显:种草是平面覆盖,种树是立体覆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要想少投入、多产出,就应该在有限的绿地内多种乔木,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尽可能增加叶面积系数,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能。

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人人皆知的,但在实际的市政建设工程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所谓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际运作当中,绿化大多只是建筑的陪衬而已。以常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国标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要达到30% ,实际上各房地产开发商在衡水市开发的小区的绿地率都不达标 。即使是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园林工程项目,也往往是将投资重点放在园林建筑,小品设施上,真正具有生态效益的绿化种植投入少得可怜。挖湖堆山、建亭台楼阁、喷泉、雕塑灯光装饰、地面铺装硬化等花去了绿化总费用的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用于植树、栽花、种草、浇水、养护的费用寥寥无几,这是本末倒置。衡水人民公园的改建工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要求城市绿化应先普遍绿化,再重点提高;先绿化,后美化;绿化是美化的基础,美化是绿化的提高;有了生机盎然的绿化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如果我们不重视普遍绿化,没有建成一定的绿量,就起不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没有生态功能的美不能叫做美。

有些城市为追求美化效果把小乔木作为行道树,他们认为为了追求美化效果牺牲一些绿

化的基本功能是值得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无行道树提供遮荫、防风、减噪、防尘的功能,也许对于各级官员、企业老板、外企白领等有车族来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夏天坐在有空调的汽车里一路有花可赏,何乐不为?而对于骑车上班的居民群众来讲,他们要头顶烈日,在高温酷暑下穿行,哪有心情去赏花观景呢?我们的城市绿化优先考虑的服务对象应是最需要遮荫防护的普通群众,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园林不能理解为纯视觉艺术,观花赏景只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游憩使用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才是人民群众更需要的。

衡水市的前进街做的就非常好,该道路全长5700米,道路绿线宽度为120米,一条人工河道将道路分为上行和下行车道,沿路还建设了26个亲水平台、30多个小型林荫广场。使道路绿化与城市游园融为一体,绿化面积17.67公顷,种植乔木(法桐、红叶椿、美国白蜡、栾树、国槐等)4.6万株,种植灌木(碧桃、百日红、连翘、大叶黄杨球、金叶女贞等)40.4万株,草花地被4.1公顷,草坪6.64公顷。园路广场3.84公顷。在规划时注重凝练文化底蕴、体现人文特色,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合理布局,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先有的河道,因地制宜,在各景观节点则设置小型广场及休闲逗留空间,构成景观设计的,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在植物配置法桐作背景树种,搭配红叶椿、金叶槐、大叶女贞等园林树种,并在缀花草坪上种植了大规格的乔木,增加了绿带的空间景深效果。设计中还注重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花期的组合,努力做到三季有花,季季都有景可赏。成为衡水名副其实的“迎宾大道”和靓丽景观。

二、 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几条建议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观赏造景和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只是近二十多年,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三废”污染增多,城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形成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园林学术界陆续提出了“生态园林”、“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等新的规划思想,用城市生态理论来认识和指导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逐步得到重视和落实。由于历史欠帐的原因,尽管近几年我市绿化建设成就巨大,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有的经济财力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完全按照生态平衡的理论要求大面积扩展建设绿地,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自觉地从生态园林理论高度去认识和指导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的质和量,如何在建成区有限的土地上尽力提高园林植物的质和量(有的专家把它叫做植物的枝叶三维量),还大有文章可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2.1、 从规划着手,将各类用地的绿地率落实到位,严禁挪用挤占。提高园林生态效益的基础是提高城市的总绿量,而增加总绿量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绿地率。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下决心清理一切蚕食侵占绿地的不法行为,拆除违章建筑,见缝插绿,使绿地真正绿起来,还绿与民。

2.2、 多建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等中、小型公共绿地,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这些小绿地应尽可能做到均衡分布,做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方便居民游憩使用,不求设施齐全,着重绿化生态效益,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配置以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藤、草、花合理搭配,在满足居民群众游憩休闲和观赏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植物的叶面积系数和枝叶的三维量,做到游憩效益、观赏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

2.3、 狠抓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质量关,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的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面,其绿化覆盖面积占市区绿化覆盖总面积的60% 以上,因而城市总绿量是否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面上绿化的好坏。这部分绿化不需要政府投资,各主管单位也比较重视,大多乐于花钱搞绿化。只是不懂行,又缺少规范化的规划设计,往往是在不太大的院落内假山、喷泉、雕塑、花廊、亭台楼阁等应有尽有,在建筑小品设施上花钱很多,真正用于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的费用则寥寥无几。无法形成足够的绿量,也就不能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来改善其环境质量。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教育,以法治绿;培训各单位的园林管理、技术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专用绿地园林绿化的设计审批和管理,全面推行绿化设计和施工的招投标制度,使之从盲目走向有序,从粗放走向合理,彻底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

2.4、 重视城市大环境绿化,以外补内要继续开展城郊森林绿化工程,加快西部生态园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大通道绿化建设,尽快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以森林包围城市,以外补内,大幅度提高城市总绿量。

2.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践证明,绿化搞得好的居住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建住宅楼一律修建地下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把居民的杂物存放和各种车辆的停车场设于地下,腾出空地用于绿化。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开始进入或者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变化,心理上的烦恼使得这个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因此,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又被人们称为“危险期”。在他们人生的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往往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部分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折射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不断强调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学生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但在对我校123名学生的调研中,约8.5%的学生仍然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约23.0%的学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较少。因此,总体来说,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法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法制教育形式有所突破,但有效性不高

相较于过去传统理论灌输教育,现在法制教育形式明显增多,课堂的教学、法制辅导员的专题讲座、法制宣传片的播放、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较过去有所增加,但是,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对我校学生调研中,约4.4%的学生对所列的法律非常了解。形式虽然增多,但是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法制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目前,由于我国初中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因此没有一个独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开展还是主要依托于思想品德课、历史、地理等学科。虽然教育部门年年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进展过程中,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教条主义、功利主义还继续抹杀教育的实际功能,直接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法制教育常态化,但缺乏规范性

虽然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了一些法律知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也在中考范围之列,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教育也逐渐进入常态化,但是还不够规范。比如评价方式。既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教育,却缺少一套合理的、独立的评价机制,怎样去评估学生的法律素养,怎样对学生的法律观念进行摸底了解,经过一定学时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知识有怎样的进步,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还是无法做出科学的界定,甚至直接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

(四)城乡法制教育存在不平衡性

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困扰教育公平的一个难题。这是由区位因素、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不得不承认,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对这种不平衡性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最为典型的是父母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上,调研中农村学校有70.2%的学生家长没有与孩子谈起过法律方面的问题,城市却有61.3%的家长会给孩子讨论法律知识。

此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教育条件与教学效果的不平衡上,城市中学法制教育条件优于农村中学,无论是学校的硬件或软件设施,城市中学都具有优势,法制教育资源相对来说也比农村中学丰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平衡。

三、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

(二)重视家庭法制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长的法律意识情况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家庭在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动员家庭的参与,才能巩固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大力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能动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渠道,形成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3

››开学讲话 2011年春学期第一周国旗下讲话稿››文明礼仪伴我行,学校常开文明花 初中国旗下讲话››第六周国旗下讲话《老师对我说——你很聪明……》...››国旗下讲话:珍惜生命健康,远离温柔杀手››六一儿童节 国旗下讲话演讲稿››学雷锋系列活动——国旗下讲话《永恒的精神》高二...

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大家还是一个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个准公民。所以,当文明学生,做守法公民,接受健康的思想,并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监督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这既是国家、社会、学校、父母对中学生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学生成人、成才、成学、成业的重要前提。因此,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首先必须遵章守纪,其次,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简而言之即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违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首先得坚决摈弃不良习惯,做遵纪守法好学生。青少年充满朝气,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但又思想单纯、幼稚,思想防线薄弱,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因此,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和不良习气,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应该是我们青少年共同面对的严肃课题。我们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就应该时刻不忘记纪律这一“阶梯”,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将守法精神落在行动上,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例如不在教学区吃零食。同学们要爱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到勤俭节约,当花的节约开支,不当花的分文不浪费,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二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不吹口哨,维护学校的良好秩序;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按时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要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择友而交。要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要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以强欺弱,不戏弄他人。要尊敬老师并主动问好,要善交益友、不交恶友。四是多参加有益活动杜绝不良嗜好。五是不要上网吧,沉迷游戏,不带通讯工具进入校园,要充分地认识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弊,认识中学生热衷于交往和娱乐、沉湎于虚幻世界给身心健康成长、给成就学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最后,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诚心、孝心、爱心的人,对自己无愧,对父母无愧,对母校无愧,对社会无愧,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人。

>>《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人 中学国旗下讲话》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人们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愈发突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由此可以认为,法律意识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环节,深谙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高中学校思想教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我们作为高中生,已经成为了需要对自己行为能力负责的完全行为能力人,所以只有加强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作出重要的铺垫。

1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法治社会的实现。人们都应该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将法律的重要作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是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我们获取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并且耳濡目染的听取一些法律事件,观看一些法制类的节目,才逐渐形成了法律意识。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我们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所以为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更加应该重视起法律意识的养成,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但是因为在高中生活中,我们的学业比较繁重,经常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事情,只将重点放在学习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目前高中生的犯罪率持续上升,这就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受重视导致的。造成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与家长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没有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教育。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潜在着法律的约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维护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加应该在高中阶段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学习课程,使同学们都具备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法律是实现现代法制型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份子,更加应该树立起相应的法律意识,这是现代高中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的举措,是今后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生,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个健康的人格,而这一前提条件就是对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2 高中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

法律意识在高中学习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是影响同学们缺乏必要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人都应该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开展各项社会活动,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对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性作用,虽然学校在思想教育课程上开设了法律学习这一板块,但是这些知识却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做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也无法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范围,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同学们法律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法律的作用是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如果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那么再健全的法律也培养不出我们健康的品格,更不必说为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了。所以在高中阶段要想树立起法律意识,还需要学校进一步提升重视程度,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中出现犯罪率的可能性,这是本人的一些拙见,但是也是广大高中学生的心声,希望可以得到重视。

3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3.1 强化自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通常我们对不同的事物都有分界的观念,因此也就有了界限的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界限,有的是有形的规则,有的是无形的约束这些界限的存在,就好像是内心的道德法庭一样,让我们坚守着内心做人做事的底线。有了规则,生活才有了遵守和自律,社会才有了井然有序、安定和谐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学会自律,坚持自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高中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有界限中绽放光彩。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对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2 利用法制课堂,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只要你关注法律,法制课堂就在身边如利用学校开展的法制课堂,吸收一些法制信息,并将法制与道德紧密相联,让我们树立一种尊重,一种责任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事件,让学生自觉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利剑,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它是人民行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有法律能够使人民获取自由、安全、权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法律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3 学会尊重生命,增强法律素养

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对于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曲折、不幸等,住住缺乏必要的应对准备,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也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因人际关系及情感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白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等等因此,对高中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应当成为高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每一个高中生应当牢记终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

结束语

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作为一名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而言,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抛弃的义务在。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如不正确引导便会误人歧途。我们要加强自律,关注法律,尊重生命,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做新时期知法、守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江小敏.中学法律意识教育浅析[J].新课程(中),2015(10).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阶段;青少年犯罪;法制宣传教育

一、高中青少年犯罪因素分析

1.1主观因素分析

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受到外界不良思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出现法制观念淡薄,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强,对社会中出现的诱惑难免会出现犯罪行为。再者,很多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较好,在家庭中得到家长的爱护,其包容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心里膨胀,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计较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同时其行为约束力较差,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放任自我,为了追求心理的满足和自身的欲望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1.2客观因素分析

周围环境在高中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周围环境可以让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熏陶,有助于培养起正确的行为习惯,但是不良的周围环境容易引导青少年接触到诱惑,从而影响其价值观的树立,甚至会因为一错再错而走向人生歧途。尤其是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或者是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就会造成高中生迷失了自我,对违法犯罪没有清晰的认知,甚至存在着极端的“敢作敢为”的心态,很多青少年都沾染了不良社会风气,不知不觉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二、高中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学校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对违法犯罪有清晰的认知,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高中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应当做到:

2.1提高学生是非对错认知能力

学校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因此在学校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发挥学校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从高校或者社会中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把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提高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是非对错认知能力;再者,学校要调整其教育重点,不但要重视学生应试能力,同时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2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

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青少年是犯罪的主体,是犯罪发生的实施者,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青少年往往是处于无知的意识中,因此青少年犯罪防治要从青少年自身教育人手,为青少年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提高其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制。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世界和社会,教会其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再者要根据未成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在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坚定青少年投身社会的理想,让青少年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此外,要教会青少年善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说不,并积极抵制犯罪因素的诱惑,构建一道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思想防线。

2.3将法律科目纳入到必修科目中

为了提高高中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学校应当精选一些法律科目,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炼,将其纳入到必修科目中。规定未修习该门课程取得课程学分的高中学生不得毕业,并且在高考政治科目中增加对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考查。尽管将一类知识纳入考试范围对其普及而言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即在普及和推广知识的同时可能会引发学生死记硬背、只注重应付考试这一弊病,但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只有借助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高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视。

2.4优化法制宣传的教学方式

高中生法制宣传要做好方式灵活、内容趣味性强,才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同时增强宣传效果。因此,学校要创新宣传机制,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法律宣传活动,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储备,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戒毒所,旁听庭审,开设模拟法庭,通过一个个活生生案例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再者,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材料,把一些法律影像、法制节目和宣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并对法律的概念本质、特点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和批判性思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范文6

关键词:考试招生;依法治国;中学法治教育

一、案例聚焦

2016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期间,青岛胶州市考生常升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据警方调查证实,篡改者为其同班同学,篡改目的是增加本人被录取几率。截止8月中旬,事件的最新进展为篡改志愿的考生被公安机关以破坏计算机系统罪依法批捕。

几乎与此同时,菏泽单县也发生一起篡改同班同学高考志愿事件。不同之处是,被篡改的一共是4位同学,而篡改者与被篡改同学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据交代,纯属嫉妒、泄私愤,篡改者目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近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高考志愿遭篡改的事件屡见不鲜。2012年7月,商丘市高中学生苏某出于嫉妒心理,将同学高考第一志愿的大学全部删除,并在选报了另一所学校。2015年7月,山西省万荣县考生贾某高考志愿由一批A类五所院校被篡改为二批A类仅一所院校;河南周口市考生杨某的提前批军事院校志愿被改为一所二本院校;浙江萧山第二职高十多名的高考志愿被同学以恶作剧的目的篡改。2016年7月,福建漳州高职考生徐某原本填报的十个高考志愿被改的只剩第九个,其他全部消失。

上述案例中高考考生篡改志愿的行为,严重干扰了高考录取工作秩序,损害了国家教育考试公信力,使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理应受到法律严惩。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考生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高考的每一个工作程序都必须有严格的规则制度作为保障,从而保障考试公平,体现教育公平。此类事件频频发生,而相关考生对自身行为的严重性缺乏明确的认知,说明了目前中学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法治素养急需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将“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更加凸显,其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 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支持体系和评价机制。因此,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三、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治教育内容缺失,缺乏系统的法治教育体系。从中学课程的设置来看,目前的中学法治教育尚未作为基础课列入课程标准,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规范、系统的法治教育教材,中学生所接受的法治教育知识,主要来自政治课、班会课或者思想品德课,同时,在这些课程中,相关法律内容并不集中,多以案例的方式呈现,限于基本的警示教育,学生可以接受的法治教育极为有限,而且也不够深入,不能够从法律意识方面进行教学。而且,由于法律内容在考试时一般涉及较少,不是所谓的重点、热点,所以在教学时也很难有所侧重。

(二)教育方法欠缺,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目前的中学法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以单向性、填鸭式、灌输式的的教学方式为主,依赖课本较多,没有结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缺乏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及时关注与深入解读。方法单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内化与领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使得学生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也严重不足。

(三)师资力量不强,法制教育缺少专业性。目前的中学,很少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中学在招聘教师时,也极少会有法律专业的需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公务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薪酬更为丰厚、发展前景更符合个人理想与公众期待的岗位。这就导致了中学的法治教育,无法专业化、深入化。仅仅靠配备兼职的法律顾问,或者由思想政治课老师甚至专业完全不相近的老师来授课,无法起到有效、系统的传播法律知识的目标。

(三)学生法治意识缺乏。中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够成熟、稳定,自我心理建设不够完善的阶段。目前中学法治教育的欠缺,使得学生在认识社会、解决问题时,显示出法律意识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缺少足够的保护意识。以篡改他人志愿的考生为例,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密码关系到他人将要报考的学校,而这个学校是综合了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将影响一生的关键。但是,仅仅是出于私利,或者嫉妒、报复,甚至恶作剧,就视他人权益于不顾,就因为对相关政策法规疏于学习,缺乏了解,导致基本的法治意识淡漠,从而触犯了相关法律规定。

四、中学法治教育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加强中学法治宣传教育需要有相对系统、完善的课程设置。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将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目前正在全面推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改革目标。“高考命题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将中学教学中法治理念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提炼、整合出来,使法治理念的考查能够贯彻到有关学科的试题中去。”①法治知识纳入升学考试,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家长、学校重视法律、了解法律。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从而在中学教育阶段有计划地架构科学、系统的法治教育体系,保证中学法治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一个相对完善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法治教育水平。《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至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法律专业毕业生因为接受过较为系统、深入的法律教育和法律训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讲授法律知识,更有权威性。对于兼任法治教育课老师,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完善相关人员的法律和法治素养,对于改善目前中学法治教育现状也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拓思维,创新多种法治教育途径。中学法治教育决定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对于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要丰富法制教育途径,突破目前单一、滞后的教育方式。一是加强参与感。“要建立民主法治的教育环境,按照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要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法治的力量,逐步形成对法治的信仰。”②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案例、制定相关校园公约、班级制度、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对规则、权利、义务等有更直观、更明确的体会和认识。二是体现开放式。学校可以与当地法治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司法专业人士作报告的方式,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司法部门进行实地参观,更直观地了解法治工作。也可以邀请高校法律专业教授、专家举办校内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法治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深入。三是重视互动性。一方面在课堂讲授中要重视互动,将枯燥的、严肃的法治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交流。通过专题家长会、家庭教育辅导报告、家长调查问卷等各种方式推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交流,提高家庭法治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中学生法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