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学科评估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1

[论文关键词]评估方案 图书资料 高校

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若在进行高校评估时对高校图书馆仍一味地强调纸质图书,就会严重脱离时代,违背人们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意愿,评估也就成了缘木求鱼。2010年7月出台的、适用于未参加上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高校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中(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方面的指标“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的数量标准仍与2004年8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C级即合格标准完全相同,并且仍然只是单指纸质图书。笔者以为,新的评估方案应该对图书资料这项指标认真加以改进,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真正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评估方案指标设定存在的不足

1 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缺少读者满意度的测评。由于《合格评估方案》没有读者满意度的指标规定,高校图书馆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会处处在形式上开展迎评工作,而对读者的实际需求会很少考虑,背弃图书馆的办馆宗旨。二是缺少对馆员素质的考核。现有的对图书馆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对图书馆人员素质的要求,而“人”恰恰是图书馆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如果不重视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 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合格评估方案》中只设立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并且只针对纸质文献,将电子资源排除在外。这纯粹是一种重规模、重投入的传统管理观念,会导致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评估达标,突击滥采乱购,拼凑馆藏总量,购进劣质或价格低廉且利用率低的特价图书,任意增加复本量,甚至将已经剔除的鲜有人再看的旧书进行再加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实际并未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需要,没有达到设立评估指标的初衷。

3 缺乏对地区差异的考虑。根据《合格评估方案》的指引性规定,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合格标准分别为70~100册、3~4册,这里并没有区分地区间的差异。现实中,由于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也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应该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图书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底子较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指标规定的数字明显过高。

二、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改进

1 考察读者满意度。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评估的目的也应是促进图书馆以优质服务获得读者满意。因此,应将读者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列入《合格评估方案》之中,切实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对馆员素质提出要求。图书馆员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图书馆的内涵发展息息相关。图书馆没有高素质的馆员,就没有高质量的馆藏,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服务。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认为“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时,对图书馆的评价,必须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对馆员素质的评价,可以从学历结构、职称状况、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情况等方面加以考虑。

3 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如今,读者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多样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成了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适应时代变化,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呈现出文献载体多元化、馆藏文献数字化、文献传递高速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电子资源建设已是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虚拟文献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已远远大于纸制文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条中也明确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因此,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设定应转变观念、努力创新、积极变革,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不宜再继续单一地强调纸质图书的藏书量,而是应当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以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防范胡拼乱凑纸质图书馆藏量的恶劣局面再次发生。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2

2017湖北二本大学排名榜

2017湖北二本大学实力排名

2017湖北二本大学排名介绍

1、中南民族大学(191)

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中南民大(SCUEC),学校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囊括除军事学之外所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学校以民族学,文学等传统人文优势学科见长,是“中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重点高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科研体系。

2、三峡大学(216)

三峡大学坐落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水电之都宜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湖北省重点建设大学。

3、长江大学(222)

长江大学(Yangtze University),简称“长大”(YU),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是部省共建重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同时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

4、湖北工业大学(243)

湖北工业大学(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武汉,是一所以工学为特色,覆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2010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0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5、武汉纺织大学(261)

武汉纺织大学坐落于“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地处光谷腹地,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纺织服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6、武汉工程大学(285)

7、湖北中医药大学(353)

8、武汉轻工大学(368)

9、湖北民族学院(406)

10、湖北经济学院(410)

11、江汉大学(436)

12、湖北师范学院(457)

13、黄冈师范学院(466)

1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466)

15、湖北工程学院(509)

16、湖北科技学院(528)

17、湖北第二师范学院(566)

18、湖北文理学院(566)

19、湖北理工学院(589)

20、湖北医药学院(600)

21、荆楚理工学院(651)

22、武汉商学院(659)

猜你感兴趣:

1.2017武汉纺织大学排名

2.2017武汉轻工大学排名

3.2017武汉纺织大学专业排名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4

图像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图像预处理,其目的是对图像去除噪声,突出目标;②图像分割和目标提取,主要目的是从图像中获得感兴趣的区域;③特征提取,是要获得对目标的有效特征表达和描述;④目标分类,是在提取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判别和分类。

在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处理中,往往需要进行平滑、增强、边缘检测和去除噪声等处理。在多数空域预处理算法时涉及到领域处理,典型的算法有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等。近年来数学形态学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里有了广泛的应用,它以集合运算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用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元素去度量图像中的形态以解决问题,基本算法是扩张、腐蚀、开启和闭合。

其中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主要应用于纺织品分析和测试中的以下一些领域:织物图像的滤波、无纺布中纤维取向和织物纹理方向的测定、织物表面性能评定和织物结构参数的测定等。

常用的图像识别方法有:灰度匹配法、形态法、神经网络法、纹理模型法四种。其中,神经网络法的缺点是,可能因为特征值选择的不合适或者不足,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可靠;纹理模型法的不足在于仅仅通过随机场模型并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图像分析的计算复杂度和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因而还不能实现织物疵点的快速自动检测。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品测试中的应用

2.1织物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是影响织物服用性能的重要因素。在测定织物的起毛、起球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测试方法,如与标准样照对比评级的方法,所得的结果主观性太强,没有定量的描述;如果采用在显微镜下对起毛根数进行计数的方法,则劳动强度太大,耗时过长。

而采用数字图像处理计数的方法则实现了客观化和定量化的测定评判,从而克服了传统测定评判法中的主观性强、误差大和实验劳动强度高等诸多缺陷。数字图像处理计数法的步骤为:首先采集织物起毛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再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最后利用二值化图像进行起毛计数。

在此过程中,二值化处理中的阈值是关系到二值化图像效果,并进而影响到最终起毛计数精确性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东华大学的陈霞等应用一种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织物起球等级的客观评估,首先获取反映织物二维轮廓数据的距离图像,通过一组匹配滤波检测毛球,应用分块阈值法进行毛球分割,选取毛球个数、毛球面积和毛球体积建立等级评估方程,并采用模糊逻辑系统作为最终的等级评估模型。

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实际起球的等级评估。国外的许多专家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Konda等人提出了一种客观评定起球性能的方法,他们对图像进行阈值处理,然后与标准图像进行比较,建立小球数量等级。Abril等人采用图像分析方法测量标准织物图像上的小球面积。

2.2悬垂性测试

织物悬垂性研究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开始,目前存在的几种悬垂性测定仪器,不能获得悬垂性多方面特性的指标以及全面表征悬垂性的综合性指标,并且这些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往往也很不一致。

有关文献探索了应用微机图像处理技术测试织物悬垂性的方法,从采集的二维图像上提取表征织物悬垂性程度大小与悬垂性形态特征的两方面指标,由于二维图像中隐含着三维信息,故又可为主观评价提供具有三维信息的目标图景,从而实现在一次悬垂性测试中同时取得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数据。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先由CCD摄像头采样,摄取织物悬垂的物理图像,然后经过图像采集卡A/D转换成为数字图像,以灰度图像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内。计算机对此灰度图像进行一系列的图像预处理,如滤波、二值化、边缘增强等,除去噪声、背景等无用信息,保留与悬垂有关的信息。最后,对悬垂图像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提取各种特征参数,计算表征织物悬垂性能的相应指标。

2.3织物图案自动识别分析

图像识别的一般流程,如下图1所示,由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分类组成。在预处理中,进行像素值的规格化。在提取特征值中,例如,对于图像,在像素值的基础上用向量来表示特征、或者提取出角边缘的几何特征。

在匹配中,把那些特征与预先存储好的参照图案(样板或模型)直接进行比较匹配,然后利用统计上的图案识别方法等进行分类,输出识别结果。

除此之外,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还大有潜力。例如,长期以来,混纺纱的混纺比绝大多数采用化学分析法及显微镜横截面观察法等进行测试,但随着新型纤维的不断涌现,有的就缺少适合的化学分析方法,结果不令人满意。

采用计算机提取特征参数自动识别纤维,测量混纺比,是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混纺比的新途径。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工作流程如下图2所示(纱线混纺比测试图像处理与分析工作流程):

图2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工作流程图

其中的关键是提取混纺纱中不同纤维的特征量。目前对棉/麻、丝/毛、麻/涤、毛/涤混纺比测定已经较成熟。

在现有的织物仿真CAD系统基础上,与纺织检测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从对纱线实物的检测到最终织物的模拟仿真,不仅可以评定纱线的质量,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而且可以预测用该纱线织成的织物外观质量以及最适合用该纱线织成的织物等等。

2.4测量机织物经纬密度

传统织物经纬密度的测量方法是借助照布镜或密度镜,用人眼数出单位长度内的经纬纱的根数。这种方法虽然需要的仪器简单,但是花费时间较长,人的眼睛疲劳以后容易漏数或多数,特别是来样尺寸较小时,误差较大。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织物密度测试的过程:通过输入设备输入织物的图像,对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将织物图像在空间中的二维灰度分布变换成对应的二维频率域中的频谱,进而提取图像的频率域信息。频率域中频率所代表的物理涵义是单位长度上正弦状灰度浓淡变化的重复次数。

织物图像反映了织物的表面形态,它在经纬向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灰度分布,包含了经纬纱线排列的密度信息。织物图像频谱图中点的灰度值代表了该频率成分的相对能量,半径和角度对应于周期性能元素的尺寸和方向。灰度最高的点称为峰点。从频谱图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方向上都有峰点存在,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峰点,就是要寻找的经纱和纬纱的频率。

对这些频率进行分析和计算,即可得到织物经纬纱线的密度。不过这只是单层织物的密度,如果织物是双层的,还要根据表里经纬纱的排列比算出织物的总密度。此法的优点是测试速度快、准确度高,且不受试样大小的限制。

较好的例子有叶炜[2]等人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机织物密度测定”软件,配合扫描仪、计算机进行机织物密度的测定。

2.5测定纤维长、细度

纤维的长、细度是反映纺织原料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测定纤维长度的传统方法是采用梳片式长度仪进行的:将纤维按长度分组称重,计算出纤维平均长度、均方差和离散系数以及短绒率。

其局限性:①无法得到纤维“根数”长度。对于毛纺行业的制条复梳和纺纱加工来说,仅按“重量”纤维长度制订工艺参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各类针梳机、精梳机、粗纱和细纱机上的隔距参数,是依纤维“根数”长度分布而不是依“重量”长度分布来确定的,因此“根数”长度分布对于生产更有指导意义。

②测试结果误差较大。测试过程中分组称重,易使纤维流失。③对测试人员的要求高,检验人员不仅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而且要经常对其手法进行比对或校核,以保障评定标准的统一。

常用的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有显微投影仪法和气流仪法两种。显微投影仪法的测试原理是将纤维段轮廓用显微投影放大500倍

用标有刻度值的楔尺测量其宽度,逐次记录测量结果,算出纤维平均直径值。其缺点是操作繁琐,结果计算复杂、精度略低。

气流仪法是利用纤维表面积影响流动空气动力的规律来间接测定纤维细度的。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快速简便,数据稳定。

缺点是:①不能测试羊毛纤维的异质毛细度。②准确度受纤维吸湿性能的影响。

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试纤维细度的过程:利用哈氏切片法,得到纤维的纵向切片,纤维样品经过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其图像直接投影在工业摄像机的光电转换器上,转换成数字化的电子图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图像的柔化、二值化、去除干扰等处理获得较满意的实时轮廓后,再对纤维的细度及长度进行测定。

图像柔化处理就是对图像进行低通过滤,删除图像中的高频部分,减少要操作的像素点和相邻像素间的差别。如果图像对比度明显,通过二值化可以将不同灰度区区分出来,然后设计阈值,把源图像变换成仅用两个值分别表示的目标和背景。

在经过二值化的图像中,有很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有可能阻碍图像的正确处理,必须去除。用膨胀和腐蚀方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处理,通过腐蚀去掉小颗粒,再通过膨胀回复原来尺寸,然后求出图像的轮廓,轮廓边缘就是图像中灰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边界。

边缘检测算子可检查每个像素的领域并对灰度变化率进行量化,利用已有的处理结果进行有目的的代换,跟踪并找到纤维的两个不同边缘。利用3×3强邻接像素模板检测出纤维图像的边界再用长度标尺计算出纤维的长度及细度。

这种方法的优势:①操作简便,测试时间短,不需人工处理数据,准确度高。

②对纤维的适应性强,任何纤维均可在该仪器上进行测试,不受纤维吸湿及比重变化的影响。

3、结语

纺织品图像分析检测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领域,它包括了光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纺织科学、精密微处理技术等多领域的知识内容。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使得鉴别更微小纺织品结构特征和数学特征成为可能,从而发展并完善了纺织品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环境信息 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80—02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国务院2009年审议通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市场统筹、技术改造、财税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发展。同时,纺织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能产生影响周边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负面影响。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是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的主要对象,纺织业也不例外,其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多的问题。

一、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水平有待提高。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特别是主营纺织、印染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重污染行业中的众多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自身所负的环保责任与社会责任,着手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虽然纺织类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各媒介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且披露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披露的总体数量水平依然不高。大部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只有简单的文字性描述,信息字数少,多具正面性,实用性较低,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根据披露信息对企业环保工作、业绩等状况作出客观有效评价的需求。

在沪深两市纺织类上市公司中,使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系统性披露的只有少数;在企业招股说明书及年度报告中也没有实现环境信息100%的披露。这个结果与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提出的使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以及“在2010年底全行业中建立企业管理体系CSC9000T的企业达到500家”和“按照纲要进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达到100家”的目标,仍有数量上的较大差距。

2.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欠佳。虽然在行业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下,纺织类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从2008年开始有所提高,但是企业在信息披露模式与方式的选择上,仍较多地偏向从简披露,进而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欠佳。在样本纺织类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模式是招股说明书模式和财务报表附注模式,主要方式是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为辅,尚没有形成企业独立披露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在这样的现状下,企业间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又相对零散,缺少详细的货币量化信息和非货币量化信息等实质性内容,信息有用性低,难以进行企业间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所以,相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90%的企业采取环境信息独立披露模式以及较广泛地使用量化信息进行披露的现状,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环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较低。我国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缺乏企业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方面的辅支持,导致信息可靠性较低。例如,在环境会计理论上,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对象,但是在纺织类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报表中无一实际使用该理论成果,大多是在财务报表附注或董事会报告中对环境信息作出定性化或货币量化方式的简单说明,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与披露;在环境审计方面,也没有在审计报告别披露对于环境项目的审查和鉴定声明。与此同时,纺织类上市公司通常会对自身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披露较多的则为企业正面信息。例如上市公司会较多地详细披露企业在“营业外收入”中获得环保方面的“政府补贴和奖励”,却较少披露企业因违反环保规定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所支付的“环保费”、“排污费”等“营业外支出”明细内容。这些企业负面信息的隐藏,不利于建立行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不利于发挥环境信息披露环节所应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由此可见,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缺乏政府和企业外第三方审计等外部有力、规范的监督,信息可靠性至今依然较低。

二、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对证券市场的进程发展、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制度完善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会一定程度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然而,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存在的正面性披露、披露缺乏实质性信息等问题,阻碍着信息通过资本市场来正常影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价值。一方面,社会各方的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高质高量的环境信息等其他企业信息,难以对企业经营现状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价,以支持其投资或撤资决策;另一方而,证券市场披露信息的长期不完善,又将导致政府部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缺少认知,进而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相关信息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增加了投机倒把、非法哄抬股价等不良现象在证券市场中的产生。可见,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问题,将不利于纺织类上市公司股价的正常波动,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竞争。

2.不利于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缺少定量信息披露、信息可比较性差等问题,不仅仅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的需要,还会减少企业自身对环境信息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具体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企业积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产品模式、推行节能减排项目、加大环境投资等行为,是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但是这些行为都需要基于企业对自身环境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总结。如果缺少相应的支持性信息,管理层将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上的现状,这不利于企业开展资源效益的优化工作,不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提高。

3.不利于政府推行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纺织类上市公司等重污染行业企业不能较好地披露其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三废污染及治理情况等环境信息,政府相关管理与执法部门就不能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对企业所履行的环境责任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价,也无法迅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来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工作,从而实现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另外,纺织类上市公司刻意隐瞒的负面环境信息,也可能致使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治理状况盲目乐观,从而延误对策制定时间,对周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需要提醒的是,政府部门人员在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监督之余,也应超越单纯地审阅文字资料,深入企业实地基层,对其具体的环保工作进行切实考察。

三、完善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

1.继续推进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我国学术界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理论探究中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走在研究前端的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吸收其研究成果中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理论,并将进一步发展与验证,使之成为切合我国企业现状的理论成果。并且,环境会计并不是仅仅涉及会计学与经济学两类学科,还交叉关系到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这需要各领域的学者加强学术交流,来共同推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前沿研究。

2.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实务研究。从当前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看来,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已经日趋完善,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推行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更为不足的是相关的实务研究。即在推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同时,还应该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实务研究,分析与检验理论在企业运用中与实际的贴合度,推断出实务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出相应在理论或实务方面的改进措施,以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目标。由此可见,加强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之问的信息交流,建立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试点企业,将会成为促进环境信息披露实务研究的有效途径。

3.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研究。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一系列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但是从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仍有许多路需要走。只有将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成熟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升华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并强制性推行,才能真正有效地规范与监督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于此同时,需要将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细化,例如针对不同行业切实制定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模式和方式等,这将促进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实现信息披露的目标与作用。

(二)加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宏观监管

1.强化政府环境立法与监督。政府是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强有力约束力量,应充分发挥政府立法在环境信息披露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监督,使纺织企业更为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明晓其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评价标准,制定出符合政府意愿的企业环保方针,环境信息披露中强制性因素的上升将有利于企业依法制定出更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会计制度、企业环境目标等,迅速提升企业层面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2.完善社会第三方审计。与环境会计相对应的环境审计在理论研究上更需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出相应环境项目的审计。例如,在审计纺织类上市公司时,需要特别重视此类重污染行业企业在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环保投资等环境项目的履行与落实情况等。逐步引导和构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环境信息披露监督体系,将环境会计及环保知识等内容纳入到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中,引起社会与企业对环境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管理的共同重视,这样才能使环境会计体系走向完善,从而最终保证环境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工作

1.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纺织类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首先从管理高层出发制定出企业更为完善的环保方针、战略、项目计划等具体措施,不断探寻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从宏观上指导整个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同时也应在年度末及时展开环境绩效考核、环保项目进度报告等反馈性措施,以此评估和调整企业环境管理J:作,并实施关于环保工作的内部奖惩措施,以此激励每一位员工,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环境工作在细化中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环境管理水平。

2.提升企业会计和内审人员的素质。纺织类上市公司应积极组织企业内部的会计和审计人员关注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等与环境相关的交叉领域学科的继续学习,积极将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落实到企业日常会计管理当中,并对企业环境信息出具独立的计量、审计与披露,如将环境会计科目加入财务报表,出具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保项目的内部审计等,使企业在相关人员更新传统会计知识后,更加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让披露的模式、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不断正规化、系统化,以便更好落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提H{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四)培养与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度

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而在我国,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环境表现的关注意识尚不明显,在证券市场上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中除了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学术研究、政府与企业的管理,还应该努力培养与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发挥公众的力量来规范与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只有社会公众提高了关注环境信息的意识,才能让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的合法性管理作用更加显现。具体而言,当利益相关者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也关注其环境效益,这意味着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环保行为和业绩等进行同时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这将一定程度上使有着优质环保行为与良好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上市公司更加得到公众的喜爱,证券市场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量将随之上升,这会长期提升企业价值,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与进一步发展。同时,环境信息在公众关注下发挥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将促使资本市场上其他的上市公司顺应潮流完善自身环境信息披露,这对规范市场整体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而在社会层而上建立公众参与并监督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也是有好处的。

纺织学科评估范文6

目前,我国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放火阻燃、抗玷污、易去污、防水透湿、免烫 、高吸湿等。然而,目前行业面临着一大突出问题――检测难。

市场虽大 无奈检测困难

一项调查显示:在功能性纺织产品的消费人群中,买过防皱(免烫)整理产品占54%,买过拒水整理产品占31%,买过防污整理产品占25%,买过抗菌整理产品占4%。表示会再次购买的,防皱(免烫)整理占96%,拒水整理94%,防污整理占93%。这表明,功能性纺织品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虽然需求巨大,然而,大多数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消费者不能凭自己的视觉和触觉等进行判断,即看不见、摸不出和嗅不到,其功能的优劣程度,要靠一定测试方法和仪器才能进行评定。功能性纺织产品既没有色彩和图案那样直观的吸引力,又缺乏柔软飘逸等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只能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品味其功效了。因此,其与其他纺织新产品一样,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也呈现出了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的局面,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科研机构、高校、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不断有一些成果面世,部分功能性评价方法也实现了标准化。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功能性纺织品仍然缺少权威的、能被广泛接受的、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简便易行的、重现性和准确性较高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市场上王婆卖瓜式的吆喝成了消费者的主要信息来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这些高科技面料进行仿冒,真正的功能性纺织品面临珠混于鱼目的窘境,这对功能性纺织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功能性纺织品的生态安全性。众所周知,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主要是通过在纤维材料中添加或在产品的后整理中使用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但目前在功能性纺织品上使用的这些化学物质有相当一部分并未经过严格的生态安全性能的评估,特别是未经过长期跟踪分析的安全风险评估。

典型功能的检测

抗紫外线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不断地遭到破坏,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量大增。紫外线是指太阳所发射的波长200~400nm的电磁波,它对人类皮肤能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中的UVA、UVB波段会助长黑色素生成,导致皮质老化,甚至造成白日稀⑵し舭┑炔”洹H缃,抗紫外线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层出不穷,防晒霜、晴雨伞、太阳镜等等,无不打上“UPFXX”的标识。然而,在户外特别是进行登山之类的活动,由于高山的海拔相对较高,紫外线的辐射相比平地上要强很多,这时候着装是人们抵抗紫外线辐射最直接的屏蔽物,因此,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显得至关重要。

织物防紫外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织物本身屏蔽紫外线的能力。屏蔽主要通过吸收光线和散射、反射来完成。影响织物防紫外线辐射性能的因素分别是织物结构、织物颜色以及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吸收率和反射率增高,透过率就降低,防护性能就优越。

另外,短纤维优于长丝纤维,加工丝产品好于原丝产品,细纤维织物比粗纤维织物好,扁平异形织物优于圆形截面织物,机织物好于针织物。过测试我们发现,机织或针织结构越紧密UPF值越大。而在质地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取一块浅色和一块深色面料,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测试,可以发现染色织物比未染色织物有更高的UPF值,并且织物颜色越深,其紫外线透过率越小,也就是说防紫外线能力越高。而织物的UVR吸收性能取决于织造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如漂白、染色、施加消光剂等,这些加工过程都会对织物的UVR吸收性能产生作用。

为了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紫外性能,织物的后整理很重要。采用各种方法将无机和有机的紫外线整理剂分别或共同对纤维、纱线或织物进行处理,并使之牢固结合,这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纳米纺丝技术的方式。在切片聚合过程中,添加紫外线隔离因子(纳米氧化钛Ti02),使纤维及其制成的产品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紫外线透过衣服,保护人体因紫外线过多照射而引起各种皮肤疾病。同时可以反射可视光线和红外线,降低太阳热辐射所造成的温升,保持衣服内部的凉爽感觉,让穿着更舒适与安全。这种方法具有抗紫外作用持久、永不消褪的特点。

防水透湿

人体由于运动以及新陈代谢,会通过皮肤表面蒸发水汽散热,如果这些水汽不能通过织物及时排出,就会在织物和皮肤之间产生高湿热区域,使人体感觉闷热不适。

织物的透水汽性是指气态水透过织物的能力。透水汽性与织物的原料,纱线的结构,织物组织结构及其紧密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当织物的一面所受水蒸气压力大于另一面时,水蒸气会透过织物。织物的透水汽按单位时间内透过水蒸气的量来表示的,它对人体的舒适和卫生影响甚大。目前,国际标准中对织物透水汽性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ASTME 96,BS 7209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面料置于装有定量蒸馏水的透湿杯上,密封后称重,再放在标准规定的测试环境中(固定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速度),经过24小时后取出再称重,通过试样前后质量的损失来推算透过水蒸气的量。

防水透气织物是指水在一定压力下无法浸入织物,而人体散发的汗气能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织物传导到外界,从而避免汗气积聚冷凝在体表与织物之间,以保持穿着的舒适性。它是一种高技术、独具特色且极具实用性的功能性织物。防水对于面料行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如何实现透气与其兼得并且实现超强防风。像雨衣、击剑服、登山服等要求不透水又不发闷,须采用微孔型织物或用传递水汽性能好的纤维制的织物。

防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继水、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以往对它的认识。早期的防电磁辐射或抗电磁干扰研究和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军事、国防或工业领域。随着个人电脑、计算机网络通讯、移动电话、视听设备、微波炉等电子技术和产品的日益普及,电磁辐射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开发和使用具有抗电磁辐射功能的纺织产品则是最简便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电磁辐射是由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多种类型的电磁波形成的,其频段范围可从3Hz到3×1012Hz不等。由于抗电磁辐射材料对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的反射和吸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目前被采用的抗电磁辐射性能的测试方法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抗电磁辐射材料的性质和实际用途加以选择。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屏蔽面料直接制作的服装,另一是将屏蔽面料作为内衬或内胆制作在服装中。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针对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的功能评价测试方法和标准,市场上大量的抗电磁辐射纺织产品基本上都在沿用一些常规电磁屏蔽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通常,抗电磁辐射产品可以用反射率R、透过率T、吸收率A和屏蔽效能SE来评价其抗电磁辐射的效果,其中采用最普遍的是屏蔽效能SE。研究表明,在低频时,材料的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反射。由于电磁波的反射与材料表面的阻抗有关,因此,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反射就越强,屏蔽效能就越高。而在高频时,屏蔽效能主要取决于电磁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的吸收损耗。这种吸收损耗与材料的厚度、电导率和磁导率有关。

完善测定制度 引导行业发展

将高科技运用于纺织品生产中已成为当今纺织品开发的主流, 新型纤维的应用和纺织技术的革新,使纺织品不仅美观、保暖,而且柔软富有弹性,并且发展了吸湿、透气、防雨、防风、防污、防霉、防蛀、抗紫外线、防辐射、抗静电、 保健、无霉和环保等多种功能。功能性纺织品已跳出传统形态,完全深入家用、装饰、医疗、环保、农业、建筑、地质、交通、工具、包装、休闲、防护等众多应用领域,且受到化工、汽车、机械、纺织装饰、服装等行业的高度重视。“未来的衣服能够按环境影响而向我们发出预警,例如内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衣服,能以光速交换数据的外套,或瞬间改变外貌的外套,Hans-Jurgen Hubner更预言纺织品能启动药物治疗。”著名功能性纺织品供应商Schoeller公司的CEO Hans-Jurgen Hubner说。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消费者都喜爱不需要过多打理的服装,但不同国家的人对服装的某些具体功能偏好不同。抗皱和易于打理始终是全球消费者较为了解和期望获得的两项特性。此外,对于天然纤维,例如棉,消费者也表示出始终如一的喜爱。至于全球消费者认知度较低的,例如吸湿快干,防紫外线,除臭,抗菌也有一定市场。消费者不仅了解这些功能性并进一步转为购买行为。

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品种相对齐全、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其研发和应用正向着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产业化和产学研协同的方向发展,已涉及环保、医疗、卫生、矿业、热带农业、产业用纺织品、纳米、化工等领域。如电磁辐射、防护服装及其标准的研究、户外运动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印染废水处理、天然染料及植物功能染料、镀银纤维、防蚊纺织品、功能性微胶囊、桑皮纤维、医用循环减压袜的研制等。相信随着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性纺织品将是未来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目前国内基本还没有专业专注于开发多功能纺织品的企业,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炒作概念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