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1
关键词: 现代通信技术;混合式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7-88-03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Zhang Ruimin, Zhou Tao, Zhong Furu, Lu Pei, Zha Zh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our colle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by using the blended learning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network learning and fusion wit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object and learning objective, using the exist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is explored o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ear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lended learn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require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F代通信技术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并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通信网的规划设计以及通信网技术的发展等知识。该课程理论难度较高,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多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现状
目前,我校面临着班级人数增加,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较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开设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形式,教师这种讲“评书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方法单一,模式一成不变,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课程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随着时代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在高校普及,目前在校本科学生普遍是九零后,学生热衷于网络新媒体,对参与度更高的新的学习方式有好奇和偏爱,更愿意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1]。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困难的两难现象的出现。
2 混合式学习理念与网络教学平台
混合式学习是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和手段,并结合传统课堂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2]。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3],目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突出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学习形式,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和团队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适应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开展,我校教务信息化平台引进了THEOL网络教学平台,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环境。以往的课程教学平台基本以教师为课程创建的网络课程为主,这种教学平台只针对特定课程,考虑面比较窄。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通用网络教学、研究型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教学资源库等多个平台[4]。实现一次课程建设,满足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模式教学过程和环节信息化支持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教师摆脱为创建课程平台而进行编写代码的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也为我们开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而且培B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目标
⑴ 对象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开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等课程,对于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现代通信网络组成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我们开展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大多数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网络工具和移动互联网工具非常熟悉。而且非常喜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平台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善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获取新知识。这些特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组织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⑵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类和特点;掌握现代通信网传输、交换和通信路由等技术的原理和规则;掌握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以及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特点等课程的专业技术知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混合式学习给学习过程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学生可以通过研讨式课堂表达和表现自己,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以及测试学习效果,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学会知识点的总结。
3.2 课堂教学组织
在进行混合式教学中,课堂仍然是主要的教学阵地[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明确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应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述多路复用技术、移动通信中越区切换、分组交换网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制作视频动画来形象的模拟整个过程,让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枯燥的理论。
同时,将研讨式教学法引进课堂,以问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整个课程设置多个探究式课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资料查找,提出思路,通过引证、举例得出结论,然后在每次课堂时间中会留一定的时间,小组制作幻灯片并选出代表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和阐述,各个小组可以对观点提出疑问并给出成绩。
3.3 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的开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来进行。自主学习阶段,以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载体,将课程讲义、微课视频和常见的疑难问题解答等资料到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随时查阅。并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教学平台,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后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在线测试。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QQ群、微信等实现与学生的在线答疑或讨论。很多不愿在课堂提问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课程的看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还通过知网、图书馆、论坛、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以项目教学法为驱动,开展团队学习,将学生分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探究式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小组在课下查询资料,面对面讨论和QQ、微信讨论,并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汇报幻灯片。学生在完成探究式课题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主的学习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使整个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课下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提高了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4 学习评价
传统的考核评价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懈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我们采用章节测试、试题库进行分章节考核和综合考核,随时抽题、随时考试,阅卷灵活,可对几个知识点进行考核。我们在最近的两个学期,每学期开展4-5次考核。另外,还采用任务式考核方式,针对老师布置的探究式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综合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案,老师根据每组的表现决定考核分数。并辅以学生自评和互评考核等方式,全面测试学生水平。
根据课程教学活动我们调整了整个课程的评价体系,调整后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线上网络学习成绩(查阅资料的情况)(10%),课题论文成绩(上传论文的质量及汇报答辩的质量)(10%),分组讨论表现(10%)和平时作业成绩(10%)五大方面。在这种评价标准上,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为考量,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总结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对比了我校电信2102级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电信2103级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现:学生对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了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以后,基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从课堂教学的组织,网络学习的开展和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几方面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既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又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进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加强课程改革实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也具有借鉴意义。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细化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内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铁虹,吴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分析学混合式教学的
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
[2] 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
语电化教学,2011.5.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m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 高志杰,范亚东.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
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0.4.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2
>>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析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教育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网站建设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析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移动通信课程群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WCDMA移动通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高职《电视摄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移动通信技术背景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伍学珍.高职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09(12C)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伍学珍,黄跃华,邓海鹰.高职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12C)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3
关键词 通信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信息化产业不断开发,电子通信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和普及不断扩展,电子通信技术更新和提升速度不断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对即将从事该行业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大的挑战。与电子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电子通信类课程教学、学生掌握和运用电子通信知识的能力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课程偏重基础理论,缺乏当今电子通信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单一;(2)课程教学内容与当今电子通信实际运用脱节,实用性不强。因此,在现代通信新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科技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需要新型人才,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知识能力的载体。如何使人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复杂的环境、将自己所有的才能发挥出来,这需要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清醒的头脑、严密而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场所。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传统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这些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二是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应致力于把每门学科复杂的知识集约化,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g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课程设置必须综合化使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本质上处于消极、被动和盲目服从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上重视不够。通信类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求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对于通信类课程而言,实践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理论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典型的理论可实践验证
在通信类课程进行过程中,比如短波通信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还要求能够把理论用于实践。我们在给学生讲短波通信的时候,通过对电台的实践操作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学习自适应通信技术、跳频通信技术时,通过电台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的情况。在电台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条件或环境可以影响通信的质量与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于创新,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基础理论讲解加实践操作的学习模式,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学由所用;通过实践,也使得课程内容和通信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实践,摆脱了传统教学死板枯燥的模式。实践和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是传统纯理论课程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应用不脱节
课程是沟通社会、知识与教育主体三者之间的纽扣,是理论付诸实施的根本途径。现代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及智能网技术等等。现代通信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仅包括经典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考虑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学生就业创新的能力需要。课程和教学是教育改革成果与否放任关键所在,其质量和水平体现了大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除了讲述课本相关章节的基本内容,还要大量收集与介绍相关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应用,与学生一起分享最新的通信技术进展情况。比如对于光纤通信技术内容的讲解,增加一些光通信方面的视频教学,多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光端机的结构,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光纤通信系统在小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3课程考核方式应该使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空间
耶鲁大学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试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融会贯通,从不同视角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和传统教学的课程考核不同,我们通信类课程的考核采取多样化的原则,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为主。常规的试卷考核方法,学生通常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了通信技术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对通信技术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考核方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4重视学生能力,重视学生的创作发明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要成为发现人才、呵护人才成长的摇篮。在专业前景和专业学习方法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增强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加快创新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课程设计,增加实习实训的课程课时,使学生有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实践能力。部分专业课开设小型研讨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发明。在某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也要在学生深造和创造发明所需条件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4
关键词:光纤通信,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信息通信业是目前发展最快、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之一,光纤通信是构建现代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手段,尤其在通信带宽快速提速的背景下,光纤通信的作用尤为明显,具体地,三网融合、FTTH、互联网+、云计算、4G移动通信、高清视频电话等等这些应用均需要光纤通信技术的鼎力支撑,展望“十三五”时期,随着互联网服务与应用在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通信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会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也为高职高专的光纤通信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当前高职院校光纤通信教学现状
光纤通信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课程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内容繁多复杂,理论基础难度较深,与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快。光纤通信技术从传输到接入都发展很快,传输方面从SDH到现在的PTN、IPRAN和OTN,三网融合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接入技术被广泛应用,光纤到户已经接入网中的主要手段,接入网中的光纤通信技术在目前的教材中比较欠缺,光纤的熔接也增加了冷熔,而目前大部分教材上知识陈旧,偏重理论,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仍然在主要讲授SDH系统,缺乏对光接入知识的讲解。光纤通信实践教学也有很大的滞后性,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有限,一般只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光纤参数的测量实验,应用系统实验一般基于SDH系统的长途传输进行设计,最新技术应用类实验涉及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对光纤通信知识的需要。这些都给高职高专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急需对光纤通信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补充。
3职业院校学生光纤通信就业分析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通信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通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在逐渐显现。高职院校应该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机遇,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通信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光纤通信的人才需求主要有:光缆工程施工与维护、光纤接入设备安装与调试、光纤线路工程设计、光纤通信系统配置与维护。光缆工程施工与维护主要是关于光缆的敷设、熔接与日常维护,光纤接入设备安装与调试主要是接入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接入线路的敷设、光纤线路工程设计主要是关于传输网、接入网的工程线路设计、概预算的编制,光纤通信系统配置与维护主要是光纤传输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随着宽带提速的不断推进,以及4G网络的全网铺开,对上述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
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一方面是光纤技术相关就业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其他通信岗位的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主干基础课程,需要讲授基本光纤技术以及光纤通信传输系统知识,因此围绕着光纤通信课程所起的作用,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根据具体就业方向制定相应培养目标,做到技术要求的层次性和通信专业的基础性,及时调整授课重点,更新教学内容。
4 光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光纤通信课程改革应当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满足现阶段通信行业技能的需要,结合现网中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保证基础理论扎实、够用,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教学实验与企业工程相结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构建创新训练平台,将自我学习能力和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光纤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根据通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网技术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注意选取技术新颖、注重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教材,现有的光纤教材相对陈旧,知识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补充设置与现网应用的相关教学项目,将现网应用转换为课堂教学任务,使得学生能及时掌握光纤通信领域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例如,当前的光纤传输设备已经是以PTN设备为主流了,而课本上基本还主讲SDH系统,需要进行补充。另外,光纤接入技术也已经成为光纤的主要应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补充光纤接入的相关知识。
(2)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验内容
光纤通信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光纤的仪器设备都比较贵,更新换代较为困难,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3]。在利用好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相关企业,制定有针对性和应用型的实验教学计划,拓展实验内容,弥补光纤教学仪器的不足,并且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实际的工程操作步骤和测试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光纤线路工程实验我们与本地企业合作,以实际的小区接入网项目为教学内容,现场勘查,讲解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工程线路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点评。对于光纤特性、光纤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基本的实验,还组织学生到工程现场,观摩实际工程中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的实用性。
5 结论
新形势下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对通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推动了光纤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根据现网应用优化理论知识,结合工程现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出合格的光纤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琳,施正一,朱 武等. “光纤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2,34(4):73-75.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5
关键词 信息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6-03
Basic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Wang Rongl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analyz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eoretical Informatics and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Fiel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Applied Informatics. We described three-level frame about tools, information and people, and explained the cor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basic education
在基础教育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年轻课程,仅10余年历史;上溯到计算机课程,也只有近30年历史。作为一门年轻课程,学什么、教什么,一直在探索与实践。本文从信息科学发展视角讨论信息科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1 信息科学发展历史考察
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阐明信息过程的机制和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1]。
在信息科学的发展史中,香农(C.E.Shannon)于1948年发表《关于通信的数学理论》是现代信息科学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尽管“信息”一词早已有之,但人们开展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实现讯号通信而发现效益与可靠性之间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极限,电讯通信的实践促使相关数学理论的发展。1928年,哈特莱(R.V.L.Hartley)提出有可能用信号数的对数来作为信息的度量,信息是可测的,可以用数学方法对信息从数量上加以测度。香农以“信源—信道—信宿”为模型,提出信息传输和度量的数学描述,也有力地支持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当然,香农的信息论是狭义的信息论,只考虑了信息的形式与消除不确定性的范围;只涉及统计信息与信息传递,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与价值;不分析模糊现象与非统计信息;未揭示更广泛更重要的其他信息过程的原理和规律[2]。信息论有待进一步发展。
与香农狭义信息论几乎同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因其对数据处理具有高速、自动等特征,能够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输、存储、加工、控制等功能,成为信息处理工具。至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科研、军事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信息学研究也涉及多方面的应用领域。典型的应用有:20世纪50年代DNA发现后,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同时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模型、模拟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促进生物信息学高速发展;60年代,计算机在文献检索方面闪露曙光,极大地刺激了图书馆学的发展;70年代出现了以医学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医务工作者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医学信息学。
人们在解决信息处理的“个性”应用时,也开始研究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以通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成为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提出“信息科学”的概念,用来代表一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计算机走进课堂,并用来解决各领域内各种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信息理论,也包含了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在香农信息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斯尼科夫(L.H.Resnikoff)和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等学者先后创立了自己的信息科学理论,分别在模糊信息、概率与非概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问题被突出,人类尝试用电子装置去完成人脑的某些信息处理、认识和思维过程,人的因素引入到信息理论研究之中,使得信息问题的研究更加普遍化和复杂化。
信息论的另一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超越狭义信息论的经典命题:“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第一次将信息论映射在哲学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邬焜教授等学者开展对信息哲学的研究,从而使信息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了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两个大的类别。
考察信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现代信息科学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信息通信、信息工具、多领域信息应用、信息理论、信息哲学。其中,各过程也是交替发展。
2 信息科学框架分析
归纳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把信息科学分为两大部门: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理论信息学是对一切信息现象、对每一门信息学科都适用的公共理论,它能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领域的信息理论问题,是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在应用信息学中,信息科学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应用领域,所以也可以把这些具体领域的应用统称为领域信息学。随着应用的拓展,领域信息学也在不断扩容。同时,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通信理论地位特殊,因为这些学科是以信息处理为研究目标的,同时又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应用,使相应的学科信息化、智能化。因为三个学科具有信息处理工具属性,可归为工具信息学范畴,所以应用信息学可分为领域信息学和工具信息学(图1),工具信息学与领域信息学中每个领域有交叉。
纵观完整的信息科学体系,由信息哲学、理论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三部分组成其学科群,按学科抽象程序的高低和发展的先后顺序,形成如图2所示知识体系层。
分析信息科学基本框架,可能得出下面的结论。
结论1:应用信息学是在理论信息学之前发展起来的信息学科,它主要是信息技术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信息理论学是信息科学的理论核心,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而信息技术与相关应用都属于应用领域,是回答“怎么样”或“如何做”的问题,通常是具象的。应用信息学的发展需要理论信息学的指导和支持,并促进了理论信息学的发展。研究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非常清楚理论信息学和应用信息学的关系,以及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关系。在高校院系设置中,基于一般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信息学专业并不设立在信息学院,而信息学院下设的计算机系、通信系等都属于应用信息学特别是工具信息学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因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过程,造成相关人员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科技的误解。
结论2: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领域中信息的个性特征和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以及贯穿一切信息领域的信息共性和共同规律。工具信息学的发展促进领域信息学的发展,并形成应用信息学。领域信息学涉及生产、生活各方面,并不断拓展。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已不再是与数、理、化、天、地、生平行的一门学科,不再是主要以研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为主的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更加强调与社会、健康、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的紧密联系,它的外延涉及各个学科[3]。
结论3:工具信息学所研究的是信息在机械中的存在、传输、变换、行为及处理规律,工具即处理信息的机械。在工具信息学中,通信只是控制和计算的基础,目的是控制,信息过程的核心是计算。通信机械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传输和再现,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的处理和再生。同时,具备通用性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可以依据通信理论和控制理论,实现信息的通信和控制。显而易见,在三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处于核心地位。
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架构
基础教育的信息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自如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应该在信息科学基本框架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相应课程。源于信息科学的信息技术,恰好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以及结论1可知,在具体的应用信息学和抽象的理论信息学之间,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涉及少量的、必须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以外,应聚焦应用信息学。
根据结论2可知,由于领域信息学种类繁多,且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课程宜聚焦具有通用属性的工具信息学,并以学生学习生活作为领域应用背景。工具或信息处理机械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重点。
根据结论3,所谓工具是指实施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的电子装置及其相关规则和程序,计算机和网络是典型的、通用的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工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载体。
由此,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围绕人、信息、工具三者的关系展开(图3),信息是研究的对象,人是主体,可以处理信息,工具位于人与信息之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帮助和替代人处理信息。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第一层次,“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反映了人与信息的最基本关系,也是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该层次属于人类信息学范畴。人类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传播和交流规律,人类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是迄今为止所有类型信息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涵盖了信息的一切原始含义[4]。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涉及其中一小部分,由于人们处于信息社会庞杂的信息包围之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以后,更主要的是解决第二层次“人是如何运用工具处理信息的”,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层次反映了人用工具高效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有效使用工具的意识。目前,国内以信息素养培养为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就是反映了第二层次的学习要求。
站在认识论的视角理解信息,人作为主体处理信息,具有一定智能的工具也能处理信息。第三层次,“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反映了工具信息学的学科思想和方法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第三层次的教学要求有三方面的好处:其一,其学科思想可以迁移至其他应用;其二,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三,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学生提供基础。当然,第三层次的深度值得探索。
4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探索其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有意义的。本文从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构建信息科学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层次结构。从三层次内容结构,可以推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1)人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由于人们关于信息处理的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渐进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课程对这部分内容并不具有独占性,也很难像数学、物理课程一样系统论述。
2)常用信息处理工具使用方法。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体学习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部分学习内容最不稳定,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困惑所在。
3)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追求可以接近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这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学习的价值所在。尽管信息技术操作学习是低门槛的,但原理学习是高起点的,这就要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使其既适合学生学习,又体现学科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探索其相对稳定的教育价值是必须的。例如,算法思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就是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5];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相比算法思维,工程思维有两个特点:其一,更具有普遍性,涉及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多的学习领域;其二,更关注技术和工具,强调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解决问题[6]。算法思维和工程思维都是从“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视角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关于从信息技术课程三层次学习内容演绎学科思维和方法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信息科学在当代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信息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范式、一套新的研究方法,并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现实逻辑[7]。在信息科学中,无论是为信息建模提供的方法和工具,还是更深层次的虚拟现实方法,都会对传统研究领域的方法论产生影响。从信息科学视角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和教育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对信息在各学科领域进化过程中,以及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需要一个更完整的了解,但有理由相信,人们对信息科学乃至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更需对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与信息论[J].通信学报,1990(1):45-51.
[2]黄小寒.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15-19.
[3]李国杰.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中国科学,2010(1):128-138.
[4]闫学杉.关于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J].科技导报,1999(8):3-6.
[5]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学习的价值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8):79-8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范文6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