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养殖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9-02
食品卫生安全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相继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行健康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1 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殖场自身原因。因养殖品种单一,养殖场为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养殖期间滥用抗生素、激素且没有严格执行药物休药期制度,导致抗生素、激素含量超标。疫苗超量注射,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从而导致饲养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量大增。
(2)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新疫病频发,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禽流感H7N9等动物疫病让公众感到恐慌,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减少,直接给养殖业造成损失。
(3)政府监管不力,对养殖源头监管不到位,对流通于市场的畜禽及其产品监管不到位,对不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销售行为打击不到位。
(4)群众的维权意识不强,不敢对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行为给予举报。
2 对策
如何打破当前食品安全的困局,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源头方面,二是流通销售方面,三是转变养殖模式。
2.1 源头方面
重点在于养殖环节。应提倡科学化养殖,养殖户应提高自身的养殖知识水平,在畜禽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同时要转变思想,逐步从单一化养殖模式向多元化生态化养殖模式转变。单一化的养殖很容易就被突如其来的动物疫病影响,多元化养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的风险,但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养殖类别中多个品种,而是畜类、禽类、鱼类多重组合养殖,因为疫病不容易在不同类别的动物中相互转播,根据此特性调整养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养殖风险。
生态化养殖又是多元化养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它不但具有多元化养殖的优点,还具有低成本养殖优势。该模式前期投入比较大,不但需要更多资金还需要一定的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化养殖又分为广义的生态养殖和狭义的生态养殖。广义的生态养殖是以“农-林-牧-渔”为模型,种养结合,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发展循环养殖,提升综合生产效益,还有“猪-沼-果”、“桑-猪-鱼”等模式。狭义的生态养殖模式则定位于牧场,原则上只以“牧”为中心,以微生物生态技术为基础,打造环境友好、生态循环、低耗高效的养殖场,以发酵床养鸡、发酵床养猪为代表,加快生态化养殖改造是优化源头的重要途径。生态化养殖可以解决养殖的四大问题:资源瓶颈、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政府及畜牧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的养殖户分批分次进行生态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并邀请畜牧专家或养殖大户的技术带头人进行授课,在政府层面上对养殖户给以一定的技术指引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管养殖过程中违禁药物的添加和监督养殖场严格执行养殖停药制度,对生产销售违禁药物的企业和个人给以严厉的打击和处罚,禁止违禁药物进入养殖环节。
2.2 流通销售方面
重点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市场监管。虽然有多个部门监管市场,但由于分工不明确,遇到问题就容易互相推脱。为杜绝相互推诿,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巡查长效机制,经常性对销售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摊档、超市进行检查。积极应对群众的举报意见,对举报的信息认真处理,坚决不放过销售有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不法商人,加强源头追查,如发现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必须对其严肃处理。
2.3 转变养殖模式
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家庭化转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强化养殖技术、强化防疫制度、强化饲养制度、强化用药停药制度、强化疾病治疗处理制度,减少人为疏忽,强调制度管理。重视苗种的选择,选择父母代必须是无遗传病害、临床表现健康、疫苗注射齐全的种苗。如是从外调入,运输过程中保持通风,定时检查种苗挤压情况和车上表现的临床状态是否良好,种苗入场后须经一周时间隔离栏圈养后临床表现健康的才能进入舍内饲养。自我繁育应注意淘汰不健康的父母代,选育体格优秀、基因优良的父母代,并对其产下的子代进行体格、临床健康状态的筛选,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
新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司合作化模式:此模式适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应想办法指引整合,由政府牵头,村委落实,选好合适的技术带头人对一定范围内畜牧养殖场进行整合,形成公司合作化模式。村民以人力、资金、场地等形式入股或政府征收整合,由技术带头人聘请专家统筹规划场地,设定养殖品种,划分不同的养殖区域组成一个多元化、生态化、正规化的畜禽渔林规模养殖场,村民按照分工进行分片种养。公司保证村民最低收入,每月发放村民工资,年度按照绩效分红。此整合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抵抗养殖风险的能力,也降低了养殖成本。
(2)绿色小生态模式:只养殖单一品种,但充分运用微生物生态技术分解畜禽排泄物,不集约化养殖,重视防疫和畜禽福利,严格用药制度,运用中草药进行畜禽保健,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和不使用含有激素类药物的添加剂。如发酵床养猪,在发酵床中添加特定的可以高效分解猪排泄物的微生物,减少猪舍空气中氨、硫的含量,并且发酵床很柔软,不像传统水泥地板那样坚硬,猪只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自然长得健康。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1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品营养成分检测仪器
农业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含氮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氮元素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所以对氮元素的检测是测定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技术对氮元素的检测主要是利用定氮仪。定氮仪的应用使得食品中的氮元素被精确的检测出来,食品的营养程度的高低也可以利用定氮仪的检测结果来确定。食品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在测定氮元素的含量之后,进一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主要用凯氏定氮法,因此定氮仪也叫做凯氏定氮仪。作为食物中含量占有很大比例的糖类,它的检测方法是使用旋光仪,旋光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传播作用对食物中的糖类进行精确的检测,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体积小且读数方便,因此旋光仪的应用在一般的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对于其他的食品营养物质的检测,主要应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还有脂肪测定仪、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等。
1.2 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农药是用于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粮食安全与品质的化学药物的总称,它对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农药对农作物起到促进生长的同时,它在农作物的残留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却起到危害的作用。农药的这种对作物和人类作用的矛盾是一直以来人类未能解决的难题,直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未找到可以代替农药使用的保值方法。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虫害的天敌鸟类的数量大量锐减,进而使得人类对农药的依赖越来越强。现阶段的农药残留量检测仪主要为有机氯农残检测仪、有机磷农残检测仪、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仪、除草剂农残检测仪拟除虫菊酯类农残检测仪等。在有机氯农残的检测中,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检测法。在有机磷农残的检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酶抑制法和气相色谱法,酶抑制法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则会引起酶的失活。
1.3 有毒害物质分析仪
食品在生产及储存的过程中都会引入或多或少的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一般以有毒元素存在,它们在进入人体后将长期的积累在人体之中,人体中过多毒素的积累会严重的威胁人体的健康。有毒元素一般为金属元素,例如汞、铅、镉等,人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过多将引起人体极速中毒瞬间危及生命。在我们的日常食品中,铅含量高的食品主要是膨化食品,海带中含有少量的有毒元素砷。在对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主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法、电子耦合等离子法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法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这些方法的检测结果十分准确但广泛采用高科技的新型有毒害物质检测仪器价格较为昂贵,我国现金采用的有毒物质检测仪器有些为我国自主制造的新型仪器,例如我国研制的原子荧光光谱仪与液相色谱联用仪器的检测结果也十分准确且生产它的价格较为低廉。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2.1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它是利用蛋白质结构的独特性,分离食物中的蛋白质检测其结构,将检测出的蛋白质结构与正常的蛋白质结构作比较来分析所测得食品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蛋白质芯片技术与其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比具有单一种类试剂可以检测多类的产物,可以大量快速的检测多种混合成分的食品。蛋白质芯片技术需要的技术手段也较为简单易行,蛋白质的分离技术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中是较为纯熟的,蛋白质的分离对精度的要求随高但分离的提纯手段较为完善。蛋白质的性质在检测的过程中不易改变,只要控制好检测过程的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是生物体所独有的具有确定性的物质,基因芯片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基因的高专一性来对食物的安全检测作出高准确性的保证。生物圈中的每个生物都存在自己独有的基因,食物中所含有的物质都可以用基因芯片来检测其全部的成分。基因芯片技术结合了生物学、化学染料、激光、微电子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食品安全的检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点是高准确度,高精密度,这种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的进一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诸多的优点下,基因芯片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缺点,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设备的价格十分昂贵,在目前的基因提取技术也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
2.3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现如今的食品加工过程日益复杂,许多食品的加工过程要经过许多步骤,加工过程的复杂使得现代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为了使食品的味道鲜美独特,食品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有些对人类的健康没有影响,而一些特殊的添加剂却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危害的作用。对这些有害添加剂的检测就要选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缩短检测时间,还保证了检测的结果准确性。
结语
食品的安全是保证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升也依赖于食品安全的全面提升。虽然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只要在下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过程中注意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更新,结合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得到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将成为现实。食品安全的提高不仅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十分有利,还对我国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志刚,侯迪波,曹丙花,等.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太赫兹光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42 (12).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原子荧光,免疫分析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而引起了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是就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人民对新的食品安全的认知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贫乏,生产者为追求利益,不惜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和分析检测技术的水平低等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1、食品安全的概论
1.1食品安全的认知
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在我国,食品安全一般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活动中符合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后代的隐患。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
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成的原因
人们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不够重视,我国人民日常的饮食安排,存在着一些缺陷。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化学成分,使用劣质原料。这些并不是因为科技落后,而是因为部分生产者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淡薄,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生产规章制度来执行等,都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3、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3.1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怎样准确测定食品样品中的微量或痕量元素呢?关键是样品的前处理,因样品的前处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微波消解法,它结合了高温消解和微波快速加热两面性能。此方法具有加热速度快且均匀,无滞后效应,消解时间短只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溶剂用量少且没有蒸发损失,一般只需5-10ml,避免有害气体排放,样品采用密闭消解有效地减少了易挥发元素的损失等优点。
3.2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3.2.1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是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700-2500nm,一般有机物在该区的近红外光谱吸收主要是含氢基团(OH,CH,NH,SH,PH)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7]。近红外光谱常用的测量技术有透射法、漫反射法和反射透射法,近红外光线可以穿透许多透明材料,因此,无需打开玻璃瓶盖,可以直接对玻璃瓶内的物品进行测量,极适合于生产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等等。
3.2.2生物酶法和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酶不仅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应用广泛,而且还在食品检测技术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如在国际果汁市场中,苹果汁是仅次于橙汁的第二大果汁产品,苹果汁中添加苹果酸是比较常见的掺假象。免疫分析主要是利用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及半抗原发生自发的、高选择性的特异性结合这一性质,通过将特定抗体(或抗原)作为选择性试剂来对相应待测抗原(或抗体)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
4、结论
就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食品安全存在着如下问题: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认识不够;生产者对《中华人民共和食品安全法》不够重视;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技术水平落后等。
基于这个问题监管部门采用一些新的检测技术是必要的,如近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新的检测技术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实现了在线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多种组分同时进行分析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高阳,杨薇,王佳江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15-16
[2]陈亚成,赵德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监控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科技》,2009(9):281-2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1):14-16
[4]蔡支农,郑丰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6(9):88-89
[5]郑丰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l2),26(6):73-75
[6]蒋士强,陈万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分析测试技术.现代科学仪器,2003(1):4-7
[7]王多加,周向阳,金同铭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4(4),24(4):447-450
[8]王海水,汪冬梅,席时权.近红外光谱在品质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9),8(3):136-138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学校 食品卫生 管理对策
近些年来,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堪忧,学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也时常发生,如2014年4月17日,成都新都区新繁镇龙安二小的数十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吃过午饭后,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出现了头晕、呕吐、肚子疼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这些事件无不敲响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警钟。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我国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是:提供学生生长需要的营养膳食和严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本文主要对青海省门源县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情况就行调查,思考相关管理对策,旨在提高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状况。
1 学生就餐的食品卫生安全基本情况
1.1 学生就餐的类别
根据地域的不同,学生就餐的情况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县城及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市镇学校,学生就餐主要在学校食堂、周边餐饮店和个体流动餐点;第二种,农村乡镇学校,学生就餐主要在学校周边的餐饮店和校内零散饮食店;第三种,比较偏远的乡镇,学生就餐主要是自带饭菜,学校不提供餐饮。
1.2 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场所
经过对我县近几年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分析,发现最容易导致学生食物中毒的场所为学校周边的食品店,比例为50%,其次为学校食堂,比例为30%,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采食学校周边的一些带有农药的果实等,比例为20%。中毒原因主要有细菌性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农药中毒。
1.3 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1)卫生条件差。其主要体现在加工后剩余的食材不能及时保存及清理,地上多有污水,调料盒不盖盖,剩余饭菜不做冷藏处理,尤其是夏天,蚊虫比较多,更容易造成细菌的传播,这些现象在乡镇学校中比较常见。
(2)卫生设施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首先消毒设施不完善,对用过的碗筷只是简单的冲洗,无法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冷藏保鲜设施不完善,好多乡镇学校食堂就一台冰箱,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最后,食堂厨房的现代化设施不完善,厨房面积小,粗加工和亨调一个房间进行,既不卫生又容易出现事故。
(3)操作不规范。其主要体现在部分从业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工作的时候不穿戴工作服,切生的东西和熟的东西共用一个案子,对熟食不冷藏保存,餐具清洗不到位,工作人员整体卫生意思比较低。
(4)添加剂使用不当。添加剂中最容易引起中毒的是亚硝酸盐,而一些学校的食堂中,亚硝酸盐不用专柜存放,并且标识不清,极容易造成和食盐、味精等调味品混用,造成食物中毒。还有一个就是添加剂的滥用,某些工作人员为了追求肉类食品的鲜艳而大量使用亚硝酸盐,很容易造成中毒。
(5)食品及原料的来源问题。部分食堂采购的食品和原材料把关不严格,对食品采购索证管理制度不了解,进货验收台账等记录不规范,导致采购的食品产生不新鲜、不成熟等问题。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学校周围的餐饮店,为了赚取利润,采购一些劣质食材,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2 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没有绝对的重视。首先当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抓的不严格;其次学校只注重教学质量,对食品卫生方面的工作不重视。如有些学校将食堂承包出去以后,就认为食品卫生是承包单位的事情,以后就很少过问。
2.2 管理上存在漏洞。现行阶段一些学校还没有把食品安全责任制落实好,管理上面有很大的漏洞。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着漏管现象,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各级部门相互推脱责任。
2.3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府部门对学校建设的投入中,没有食堂专项建设基金,相比较教学楼、办公楼的建设投入,食堂建设明显比较简单。由于食堂的不正规,地方比较小,饭菜不合口等原因,又会导致部分学生去学校周围的小餐馆就餐,又加大了食品卫生的管理难度。
2.4 监督不足。食品卫生监管部门以及教育局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检查力度不够,很多都是走个形式上的过场,很难真正起到作用。这也是由于很多州县上的学校处于比较偏僻的位置,监管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到时时的监督。
2.5 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偏低。一些州县的学校食堂招工过程都比较简单,一般厨师即可,容易造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执行能力低。
3.几点管理对策
3.1 全面提高认识。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相关监管单位以及学校要对学校食堂以及周边的餐饮店的经营者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让其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领导也要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的健康负责,把维护食品卫生上升到一个政治的高度,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抓好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3.2 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度,把学校食堂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身上,并发动全体师生共同监督,一旦发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积极上报,严惩相关责任人。当地政府、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监督所以及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与学校食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从上到下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市、县、乡逐级审核,形成一种良性的长期机制。
3.3 加大对食堂的建设投入。在国家加大对学校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应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建设,改善食堂基本条件,增加一些基础的卫生设施,如消毒柜、冷藏柜等等;改善卫生条件与就餐环境,使食堂饭菜营养可口,这样就可以减少外出就餐的学生,提高就餐的安全性,并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3.4 提高服务质量,严查学校周围小餐馆。在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还要提高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对就业人员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讲座,以及对食堂服务人员一些基本的要求,用可口的饭菜,优质的服务留住大部分学生。不过无论学校食堂如何,也不可避免学生外出就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围饭馆的检查,对卫生条件不合格、滥用添加剂、无健康证经营的餐馆勒令其整改,整改无效予以取缔,严格维护学生的利益。
结论
当下学校食品卫生现状堪忧,食品卫生安全整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必须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这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中小食品企业;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标准; 现状问题 ;对策措施
引言: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三鹿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胶囊”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我国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食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也伴随着每次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食品安全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专家的话语虽不能被广泛认同,但也反映了政府和公众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起食品安全首要责任的期盼和要求。同时,每当出现重大食品安全危机,“食品安全标准”也被一次次提上桌面,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的确,标准作为食品企业生产和政府有效监管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对食品企业符合食品安全法,能否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担当起公众对其的重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标准是中小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基石
食品安全与食品在生产和消费所有环节存在的安全危害有关,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安全是所有食品生产和供应链参与者的共同责任。我国《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为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职,食品企业必须建立和运行基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良好生产规范,采取综合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提高和确保整个食品产业链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判定食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技术依据,更是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和有效运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与技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40多万家左右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中小食品企业占食品企业总数的90%以上。比起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食品企业,中小微企业由于其人员、专业知识、资金、资源、基础条件、食品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缺乏,理解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能力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基础薄弱,供应链安全防线脆弱,易造成食品安全风险。诚然,企业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建立在以法制、企业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基础之上,涉及公共政策和服务、社会风险控制、检测和政府监管等复杂的综合体系。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诸如标准缺失,科学性、协调性、通用性差,标准实施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是制约中小食品企业建立有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现状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新模式,真正从法律上提出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概念。建立了有卫生部担任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负责标准制定的管理体制,确立了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标准科学制度,界定了食品安全标准内容和范围八种类别。
目前,已正式制定了29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新的乳品安全标准、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使用、预包装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签、速冻面米制品等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原则,食品安全法施行前制定的我国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2000余项,行业标准2900余项。[1]
三、标准制约中小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现状问题
由于旧的标准模式、体制机制、水平和能力限制,标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标准的服务支撑等方面存在着众多问题。
(一)标准缺乏科学性难以保证标准的实用性
科学性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由于我国相关科学研究基础薄弱、能力和水平等因素制约,目前尚不能做到所有标准以科学性为首要原则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大量农兽药、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限量指标,基本没有通过消费者膳食调查研究、暴露量评估等风险评估技术而制定。许多标准内容或技术指标科学性差,不能适应食品生产和安全监管的技术要求。诸如对原料的要求严于成品要求;原料中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成品中却规定不得检出;国外可以使用国内禁用等等是标准内容普遍存在的科学性差问题。例如,酱油中的焦堂色,在肉制品中不得检出,但是对于加了酱油的红烧肉是否能够含有防腐剂却并没规定要求。
(二)重要标准和指标缺位难以铸就标准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整体缺乏完整性,重要标准或指标缺失,造成企业标准执行难。
1.重要产品标准或指标缺失
现有的食品标准,虽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但对于一些企业生产和市场监管迫切需要的标准和安全要求缺失严重。象生制即食水产品、无蔗糖食品及低糖食品等目前均无标准。食用植物油有GB 1535《大豆油》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多达31项,但是,食用调和油市场乱象已多年,酝酿8年的国家标准至今尚未出台,企业只能参照1998年制定的行业标准SB/T 10292《食用调和油》生产,由于该标准未标明配料油所占比例,造成生产商都按各自标准配比生产,给某些不法生产企业钻了市场监管空白,损害了合法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2.关联标准相互配套性差
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模式规定,对于食品安全限量等基础标准能够涵盖的通用要求,食品产品标准应尽可能地引用相关的基础标准。但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缺少与横向标准之间的衔接,不管基础通用标准是否已涵盖要求,盲目引用,使得标准内容操作性实用性差。如:稀奶油、发酵乳两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与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不配套。
食品安全产品标准与检测方法是一个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标准整体,作为食品安全符合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检测方法标准如果与产品标准不配套,标准就没有适用性和可操性。我国2400种食品添加剂,有检验标准配套的只占近四成。各类农兽药残留检验方法标准虽然标准数量多,但配套性差,缺乏对酶制剂、促长剂等精确有效的监测技术和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标准不配套,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检测和判定依据,降低了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多头标准各行其道交叉重复难能达成标准协调性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前,标准分管和制定主体多头,单就强制性国家标准就有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各相关标委会等机构或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更是涉及十多个标准制定和主管机构,造成标准体系杂乱无序,交叉重复相互打架,企业标准执行乱,目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
1.食品安全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不协调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称GB 2760)与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中的食品分类不协调、不衔接。
QS制度将食品分为28大类,是颁发生产许可证和市场监管的依据。GB 2760标准的食品分类系统按原料、加工工艺、食用对象等对食品进行类别识别,其特殊内涵是界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禁用范围,由于二个分类系统互不一致和协调,同一食品往往有不同的类别与解释。例如,馒头、青团和粽子在GB 2760分类系统中释义为粮食制品,不得添加任何色素,但QS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归属为蒸煮类糕点,根据GB 2760标准,糕点可以使用色素。
现有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中两大最关键的标准或制度之间的不一致和不协调,导致食品归属难,对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制品使用和禁用的理解和判断产生错位。
2.各类标准内容和技术要求交叉重复不统一
各级标准之间各自开车、各行其道,经常有同一种产品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共管,同一产品的技术特性有不同的标准规定其差异化的技术要求,相互交叉予盾。例如,白砂糖分别有GB 317-2006 和GB 13104-2005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共管。唑螨酯在柑橘中的限量GB25193 规定0.2mg/kg,NY 831 规定1mg/kg。国家标准GB/T 22165 《坚果炒货食品通则》的二氧化硫指标≤0.4g/kg,而GB 2760中未对坚果或炒货中的二氧化硫作出相应的规定,也即理解为不得检出。
相关标准间交叉重复、不协调和不统一问题,导致同一食品在此标准中达标而在彼标准中未达标,使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无所适从, 监管部门无从下手。
(四)标准超期服役修订滞后难于确保标准时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食品制造业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信息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实行标准动态修改维护。国际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均建立了基本的标准(技术法规)动态维护机制。例如,CAC确定的优先评价重点清单上50%是旧农药,根据最新的科学发展信息和更高的消费者健康保护水平,对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欧盟于1993年至2009年对全欧盟范围内植物保护产品进行为期16年漫长的重新评估。日本对实施的肯定列表“临时残留限量”标准规定每5年复审一次。
我国大部分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标准复审修订严重滞后,有些标准甚至二三十年没有修订维护。农兽药、污染物、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必须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程度、最新的科学研究数据和信息实行动态修改维护,以保持标准的时效性,但我国许多安全限量标准动态修订滞后,象兽药残留标准距今已10年。标准动态维护时效性差,难于适应食品行业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五)标准实施服务支持机制不到位难以保证标准执行及时性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唯一目标是让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以实现对消费者的高标准保护。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内容复杂、指标多、技术性强、强制性高,因此,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和服务保障机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小食品企业的宣传培训及释义非常不到位。
企业了解标准信息的渠道单一,新颁布标准没有相关的实施宣传材料,第一时间拿不到正式标准文本,也没有全面的、清晰、规范的共公信息查询平台。新制修订标准宣传解释不倒位,遇到标准比较模糊难以解释,缺乏相应的咨询途径,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标准解惑释义。相当多标准由于本身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差,存在着名词术语界定不清,产品分类错位混乱,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通用标准,如食品添加剂国家GB2760,牵涉到很多产品的定义和范围,但标准后没有相配套的释义和明确解释,造成对标准的理解不一,导致误读和误判,影响了企业的标准执行与符合性,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同时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
食品安全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毒害、腐蚀等性质,以及在生产、贮存、装卸、运输等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任何化学物质。危险化学品分类方式多样,在化工生产中,按照危险特性,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志》(GB13690―92)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可分为类:即爆炸物质、放射性物质、自燃物质和遇湿易燃物质、易燃固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腐蚀物质、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二、危险化学品造成化学事故主要特性
1、易燃易爆性
在常温常压下,若有摩擦、撞击、火源、热源等条件存在,易燃易爆化学品可能发生自燃、剧烈燃烧甚至爆炸。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当时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其燃烧爆炸的能力。
2、毒害性
化学物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无论是哪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都能渗入机体并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
3、突发性
危险化学品事故经常在很短时间内甚至是瞬间发生,时间短,威力大,没有先兆,猝不及防的事故会加重对人员和财产的伤害。
4、扩散性
有害化学物质溢出之后,会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密度比空气小的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扩散非常迅速,其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随着气流飘荡各处,会使危害蔓延扩大。比空气密度大的物质一般聚集在地表、沟河、角落等地势低洼处,如果长时间积聚不扩散,会存在潜在危险,比如迟发性燃烧、爆炸和人员中毒等。
三、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管理的现状
1、我国危险化学品储运现状分析
中国当前贮存危险化学品库房主要有平房库房存储、储罐式储存、立体库房储存、货场露天存储和货棚存储五种库型,其间平房库房占60%以上的比例,而且我国还规定危险化学品仓储禁止采用楼房库房。目前我国大型国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储运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大多数符合现代化规范,实现了机械化、科学化、自动化作业水平,仓储管理人员的作业素质和责任意识较高,安全作业保证较好。而民营和个体仓储公司一般规划不大,管理水平一般,危险化学品行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较差。这些公司没有重视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库、分区位、分类贮存养护,常会把化学性质不一样、灭火方法不一样的危险化学品堆积同一库房,致使应急管理无法实施,人员的安全责任心无法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容易导致发生事故。
2、我国危险化学品运输现状分析
我国危险化学品的运送每年重大事端频发,安全管理状况不佳,造成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严重损失,其间绝大部分是短少资质的个体运送户和非专业从事危险化学品运送的企业。剖析形成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主要原因:首要驾驶人员违规操作,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掌握较少,对事故的应急处置不当,违背危险化学品运送管理规定,行车过程中乱停乱放、超速、超载行车;其次驾驶人员未经专业安全培训,缺少专业运送常识,预防认识不足,险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差。
三、危险化学品储存与运输的安全管理措施
1、危险化学储存的安全管理措施
1.1危险化学品仓库选址
在挑选危险化学品仓库建造地时,应当在远离城市供水源、人群密集的居民区、城市主要路网和交通干线、江河湖海、农田等地进行选址,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放置在地势低洼处,桶装易燃夜体放在库内,而炸药和爆破物品贮存于专用的地下设备和防爆防热设备仓库以内,依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城市总体规划,挑选距人口密集地较远的空位选址。
1.2危险化学品库内安全管理
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办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明确指出了相关企业应当实行挂号和报告的责任,要严格实行出入库准则,健全完善的安全防控规章办理程序,依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特色,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分区贮存,分库贮存,分类贮存与养护的管理准则。在危险化学品入库时,仓库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仓库进出人员,细心核对进出人员和车辆的证件,核查危险化学品品名、标准、用处、包装、标志、数量等信息,在断定无误后做好挂号作业,值班人员做好交接作业。危险化学品出库时,仓库装卸车管理人员要仔细核对危险化学品信息,对营运单位车辆、人员信息要认真检查核对,必须按照危险化学品车辆的营运资质和车辆信息认真登记,杜绝向不符合要求的单位、个人及车辆进行危化品的装卸。在应急处置方面,危化品库房应当具备满的消防设施和稳定的配电系统,电源线路严格按照防爆要求设置,禁止仓库周围堆积其他货物或其他物品,保证消防通道的通畅,危化品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储运过程中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温度,对储存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隐患。
1.3装卸作业安全管理
在装卸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装卸工作的操作规章制度,要做到文明装卸工作,防止碰击、碰擦、震晃和跑、冒、滴、漏等清况。装卸转移危险化学品宜选在白天进行,在户外应尽量防止日晒。夏天宜在早晚进行,避开高温时段,如必须在夜间进行的危化品装卸车工作,应保证现场足够的照明,在冰雪恶劣气候时,应落实现场的防滑措施。各种装卸工具要注意每年定时检修和年审,保证满足的安全系数,每个器械须事前进行消除发生火花的办法。装卸操作人员应一致规范着装,穿带防护服装防止静电。当危险化学品库房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时,应立即向上报安全管理部门并组织现场人员疏散,采取应急措施。相关作业人员应定期对危化品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保证发生事故时人员的应急处置步骤对事故现场的有效控制。对废弃的危险化学品和包装容器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不得遗留污染危险。剧毒危险品、放射品、爆炸品等危险品被盗、丢失或误用时,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避免对社会发生损害。
2、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依据国务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从事专业装运危险化学品的公司、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从事运营,保证运送安全。运送危险化学物品要事前了解货品的性能和消防、环保等应急处理办法,对包装容器、物品和防护设备要仔细检查,禁止危险化学品漏、散和车辆带病运转。禁止将有理化特性冲突的危险化学品混装在同一辆车运送,各种机动车进入危险化学品库区、场所时,必须在消声器上安装阻火器后,方能进入。危险化学品运送的车辆,应对槽车罐体及安全附件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完好备用,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在清洁、消毒时,应主意危险物品的性质,掌握清洁、消毒办法常识,避免污染或引起中毒等事故。装运危险物品的车辆,应装备一定的消防器材,急救药品,黄色三角旗或危险品警示标志品等。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人员不得随意泊车。对于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各单位应当在上岗前经过专业部门培训取证合法经营、各单位定期组织对最新有关危化品运输管理知识的学习,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生产、职业道德、业务常识和操作规程的教育训练。
3、建立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在危险化学用品的管理上应当充分的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合作。传递和共享各种安全管理信息源,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常态合作协调机制,整合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网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在危险化学用品管理上的法律,确保从业单位有法可依,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执法必严。制定的法规一定要有长远眼光,法规应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依据变化应当及时的对法规做出调整。
4、对安全监管进行全程监控
要从法律上强调危险化学用品登记的重要性,利用法律制度强制企业对危险化学用品进行登记,将危险化学用品登记作为企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必须条件,生产条件不符的企业无法通过审计审核,相关部门可取消该企业生产、运出、存储危险化学用品的资格。危险化学药品涉及的行业多、环节多、部门多,因此监管过程繁琐,政府部门要对所有的危险化学药品登记,建立危险化学药品数据库,对管辖区域内的危险化学药品的生产、运输、运用、废弃处理等实施实时的监管。
5、建立急救应急体系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进一步的对预案体系进行完善,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围绕危险化学用品引发的事故建立急救应急体系,并不定期的进行急救演练,全面提高对危险化学用品引发事故的急救水平。国家应当加大在应急救援上的投资,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应当相互合作、分工明确、降低内耗。在我国的诸多城市已经成立了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加强了我国在危险化学品引起发事故上的应急救援工作,提高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水平。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我国当前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危险化学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达到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虽然目前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国家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工作人员的努力,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一定会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欢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288.
[2]丛尧,刘洪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工管理,2014,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