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1

摘 要:墙饰可以展示幼儿的所想、所知、所做,同时又为幼儿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天地。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主题,关注和倾听,使主题不断深化,把握主题的教育价值,并在每一个墙饰结束后进行整理和积累,通过墙饰互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关键词:墙饰互动;幼儿;主动发展;主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7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墙饰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墙饰“说话”,让墙饰为课程搭建一个与幼儿对话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发掘每一面墙、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激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体验。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主题,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前提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经验,通过墙饰促进幼儿获得相关经验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理念,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征,创设以幼儿发展为线索的墙饰,使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得关键、有益的经验,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小班幼儿,主要是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培养其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对于中班幼儿,主要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对于大班幼儿,则主要让他们学习自律,适应集体生活,能够面对有挑战性的W习任务。因此,教师在确立主题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关键经验。例如,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消除分离焦虑,教师确立了以“我的妈妈”为主题的墙饰。在爱妈妈的活动中,结合小班幼儿年龄及社会性教育的特点,教师改变了以往单纯让幼儿给妈妈做礼物的方法,从萌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入手,开展了“我的妈妈”“妈妈喜欢的”“妈妈是做什么的”“妈妈在家为我做了什么”等系列教育活动。为了满足幼儿与人交往的需求,教师创建了以“我是小小值日生”为主题的互动墙饰。短短几个月的值日生工作,幼儿们在劳动习惯、责任心、任务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关注、倾听教师的兴趣点,使主题不断深化,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基础

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是指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对于主题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方向的设想,主题的选择往往带有某种课程改革的意图和科研目的。例如,在组织幼儿们参观自然博物馆回来后,幼儿们关注的和感兴趣的点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取向引导。在众多的兴趣点中,“可爱的金鱼”这一主题更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和技能掌握。因此,幼儿在与这面墙饰的互动中得到了技能的提高、知识的拓展、情感的体验。以往的墙饰是静态的,只有开学时才会有变化。而互动墙饰则是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活动的互动中不断变化、发展和深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关键经验也随之不断增加和深入。如在“我的妈妈”墙饰中,最初幼儿们关注的是妈妈的外表和长相,于是一张张妈妈的照片、画像等出现在墙上。幼儿们经常来到墙饰边互相介绍自己的妈妈,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妈妈的外表,还有妈妈的职业、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自己一起玩的游戏,这些都是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依据。幼儿们的表达、认知、经验、交流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深入。

三、把握主题中生长点的教育价值,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核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每一个主题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对幼儿表现出来的需求、愿望、想法给予积极回应,并在将活动目标与幼儿需求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价值判断,挖掘其教育价值,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样既可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又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活动的教育价值。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幼儿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小蜗牛身上黏黏的东西是什么?”“小蜗牛死了吗?”“小鱼睡觉吗?”“小鱼为什么死了?”等等。教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布置在墙上,并引导幼儿一起去找答案。在幼儿们的发现中,教师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价值判断,选择一个可以进行深层次挖掘的主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技能。

四、每一个墙饰结束后的整理和积累

当一个互动墙饰即将结束时,幼儿们仍然在关注着,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幼儿们的需求和兴趣,首先,教师把从墙饰上撤下来的图片照片、美术作品等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别订成小图书,并投放到图书区中,他们可以随时来看一看、讲一讲。其次,教师还将这几本小图书放到家园联系中,让家长了解,以更好地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达到家园的互动及教育的统一。另外,这样做还有利于工作的积累、反省、改进,以促进教育技能的提高,为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实践、理论的依据。

五、结束语

墙饰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天地。这个平台的主题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在互动墙饰生成、深化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家园联系,实现了真正的家园互动。

参考文献: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2

论文摘要:装饰性劳动是一种葛成本低效益的劳动,有技能展示、材料加工和环节冗繁三种类型。社会风气、人的本能、教师理念及教育评价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它的出现。装饰性劳动这个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将会使教师赢得更多的解放,而它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努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总之.教育内外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幼儿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风气的激化物。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3

那么如何科学地培养幼儿的理财能力呢?

1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

1.1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在日常生活里让孩子明白“钱”的概念,教给幼儿正确对待金钱、运用金钱,从对金钱的接触感受中学习自尊、自立、责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培养:

1.1.1游戏: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全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钱的作用和建立起一定的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前途。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将大人的行为活动转化为游戏。游戏可分为“小舞台”、“幼儿园”、“旅游团”、“医院”、“理发店”、“商店”等区域。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区域便是“银行”,是它把各个区域联系到了一起,幼儿只有从银行提了“钱”才能开始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使用赚到的“钱”去别的区域“消费”,也可以把“钱”存入“银行”。通过这种货币流通的方式,使整个游戏有序的开展起来,从中也使幼儿建立了一定的物物交换,货币转换等初步的价值观念。

1.1.2故事: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朋友和老师。故事可把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成幼儿能懂的情节。因此,在故事中让幼儿去认识金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如“十一个爸爸”、“神笔马良”、“金银岛”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家长或教师在向幼儿讲述故事时,不妨告诉幼儿,金钱虽然宝贵,但应取之有道,用之有理,不应该过分沉迷于金钱。

1.1.3实践体验:生活是最好的社会学校,幼儿可以从有趣的景物,各式各样的人物中学到许多知识。买卖的过程更是幼儿认识钱的最佳机会。带着幼儿一起去购物,你可以让幼儿帮助挑选所需要的物品,在挑选过程中教会幼儿挑选的方式,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贵,哪些便宜,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拍卖。

1.2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1.2.1培养勤俭节约的作风:家长平时应用诚实的话语去鼓励孩子养成简朴的作风,父母要常给孩子讲一些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让孩子知道不该买的就不买,家里有的就不买,“觉得足够就足够了”的态度会让孩子自己从中学会节约。

1.2.2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家长可给孩子讲讲或带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让孩子知道家长工作辛苦、挣钱不易,同时让他们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教育他们珍惜父母的劳动。

1.2.3设立帐本,合理预算。孩子的通病之一就是乱花钱:不懂计划,不知节制,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个问题便是理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时可以让孩子设立“账本”;帮孩子制定一个零花钱的小计划,列出哪些是必须买的,哪些是可买可不买的;还可以用信封分装不同用途的预算:比如:10% 用来储蓄,10% 用来买玩具,10% 用来从事慈善活动——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预算的观念,学习有节度、有计划地使用金钱。

2培养幼儿科学的理财能力

2.1学会储蓄:开发儿童的理财能力宜以如何打理压岁钱和零用钱为切入点。储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幼儿拿到零花钱之后,家长就应该帮助幼儿先建立储蓄的习惯。储蓄也是少儿理财能力所不可少的一部分,。

幼儿三岁时,家长便可以用家里的钱和他们玩储蓄游戏,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积蓄存到家中的“银行”——储钱罐,并学会妥善保管。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和亲戚朋友的幼儿们进行储蓄竞赛。

当孩子6~8岁时,你就可以试着让孩子有个“银行初体验”。家长带着孩子去银行存钱,用孩子自己的名字开户。在这过程中,将步骤、细节以及一系列的专用名词如:开户、密码、利息等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银行和存款有初步的了解,这对他将来理财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家长应该让幼儿明白银行不仅是取钱的场所(把钱存到银行里,不是银行把钱“拿走”了),也是存钱生息的地方(是把钱安全地存放起来,并使之有所增加),这样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

2.2学会赚钱

2.2.1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工作与金钱之间的关系。父母的职责就是在任何时候:当你和孩子一同购物时;当你要缴水电费、房租时……提醒孩子工作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15-02

农村幼儿园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幼教改革的重点之一,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幼儿园在“生活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实,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及内涵,探讨其高效、多元的利用模式,在实践上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经验模式。

一、依据园区,创建生态空间

农村幼儿园往往有着天然而独特的生态条件,其周围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等,都为儿童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来因地制宜创设园区环境,为幼儿创建一个多样化、趣味性、益智性的生态空间。界牌中心幼儿园通过种植农作物、种植花卉、开辟菜园等活动,让儿童感受时令,认识花木,理解自然,使其在“播种―施肥―除草―捉虫―浇水―收获”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满足其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在菜园劳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自主建立值日制度,给萝卜、大蒜、茄子等时令蔬菜按时浇水并及时记录其生长特性。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并帮助儿童设计造型优美的水池,用来种水生植物,饲养水生动物,在校园里设置沙与土地等。这样,幼儿就可以在玩中建构游戏,从而了解沙土的特性,掌握搭桥、挖土等技巧。

二、发掘自然,推动手工创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界牌中心幼儿园利用其地处长江江畔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掘当地的自然条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并注重材料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索性。经过一系列的课程研究,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走出教室,使其关注周围环境,从中发掘自然材料,推动自身手工创作技能的发展。稻草、沙石、泥巴、种子等,这些自然材料在农村到处可见,且可操作性强,对此,教师可引导儿童挖来泥土做泥塑,挖来沙子做沙画,找来稻草编娃娃……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想象,或自主设计造型,或小组合作交流创意,创作出姿态万千的手工作品,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发展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当然,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农村幼儿园所处的自然条件又千差万别,在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定式,从园区自身的条件入手,遵循儿童身心生长的规律,对自然材料大胆选取、合理改进,使其融入课程活动中,用以启迪儿童的心智。

三、多元参与,促进教育互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家庭、校园合作对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共同环境,也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幼儿的工作负责,对学生尽心尽力,然而其教育投入与教育效果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家校联系较少,幼儿问题的个案交流反馈极少,幼儿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界牌中心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与利用方面,积极引导学校、家庭、社区介入,倡导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将家校沟通形成制度。在课后,教师及时与家长反馈幼儿的手工学习状况,并向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情绪、习惯等,开发出富有个性化的手工制作形式,从而为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同时,教师还针对家长反馈的情况对儿童因材施教,为儿童从中获得个性化的身体发展形成了积极干预与科学介入。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同时,有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界牌中心幼儿园还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邀请社区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或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形,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中的人和事,体验各种职业的责任、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四、融合民俗,渗透本土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源于生活的风俗民情、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形形的艺术形式,又使幼儿的生活与教育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本土性的文化素材,有效降低了幼教课程的理解难度,同时也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幼教中的渗透与发展,使其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江苏界牌镇是全国著名的灯具之乡,幼儿从小对灯文化耳濡目染,对此,界牌中心幼儿园在挖掘界牌的特色文化资源时,还充分利用外在环境,把幼儿带到真实的灯文化情景中去,通过参观、访谈等形式感受民俗风情,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本土文化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幼教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针对自身所熟悉的灯具文化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灯具上进行绘画,开展灯具的手工DIY活动,开发灯具的科学小游戏,使他们在主题活动中积极感受动手、动脑的快乐,充分获得文化的滋养与浸润。

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努力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整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并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形式呈现出来,使本土文化更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特色性,以促进幼儿教育寓教于乐特点的形成,为儿童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教育形态,进而为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素材。界牌中心幼儿园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促使他们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同时,在传统的民俗节日来临之际,教师还引导幼儿“做功课”,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及其流变,发掘与生活体验相关的节日活动。幼儿在春节时学习了包饺子,了解了与“春节”相关的拜年故事及压岁钱等典故;在端午节时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等,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锻炼双手的协调配合功能。

总之,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农村幼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走出封闭、保守的状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本着科学性、趣味性、经济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将园区特色、自然条件、家校主体、本土文化等融入课程资源整合的链条之中,才能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幼教课程。

参考文献:

[1] 孔敏.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向海英.幼儿园课程创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55-58.

[3] 罗竞,周咏波.中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以桃源县幼儿园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2):117-119.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5

关键词: 种植园地 幼儿课程 实践活动

一、合理规划种植园地的空间

种植园地的建设主要由园内种植园地和班级种植园地构成。对于园内种植园地的建设,老师可以对幼儿园的闲置土地进行充分利用,按不同的主题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靓丽农庄”、“播种精灵”、“田园风光”、“劳动丰收”、“分享成果”这五大主题;对于班级种植园的建设,老师可以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有计划地对班级种植园地进行规划,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对种植园地进行点缀装饰。另外,老师应该将种植园地的规划与幼儿教学目的有效结合,如将种植园地划分不同区域,其目的就是让种植园成为教学环境,使幼儿充分探索大自然的科学,以田园风光的景色激发幼儿探究和观察的兴趣,向幼儿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幼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实践中学到许多知识。

二、精心组织和管理种植园地

(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激发幼儿的兴趣。

由于种植园地与其他幼儿课程差异很大,不需要专门指导。它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观察探究,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例如,种植园内种植某种植物,幼儿每天玩耍时,经常会看这个植物是否发芽、长高、结果等,从而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又如通过自己的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知道植物的生长方式及生长状态。

(二)开展种植园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在种植过程中,老师应该开展多种比较有趣的种植园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探究学习。

1.亲自种植:种植时,老师可以鼓励家长与幼儿积极参与,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播种,体验播种的过程,这样有助于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2.分组值日: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分组值日”的方式,让幼儿按一定顺序值日,值日生不仅要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而且要做好记录,并分享给其他幼儿,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3.按顺序采摘劳动成果。收获时,老师应该让班级中的幼儿按照顺序轮流采摘劳动成果,主要包括采集植物的果实,并让幼儿品尝和观察,一起体验丰收的快乐。

在这种比较创新的种植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幼儿种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三)引导幼儿管理种植园地。

种植园地的好坏关键取决于管理的好坏。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浇水、捉虫、松土等,由于这些工作需要责任心比较强的人管理,因此对于种植园地的管理应该由老师完成。老师为了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应该鼓励幼儿采用多种方式参与种植园地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园地中种植蚕豆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对蚕豆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在除草过程中,很多幼儿都喜欢用放大镜观察事物,老师应该善于利用机会,培养幼儿交流合作、协调沟通的合作精神。

三、通过种植园地,丰富教学内容

(一)多多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幼儿的体验。

很多幼儿园开展的时间活动非常少,平均每学期只有一两次,因此减少了幼儿体验大自然的机会。种植园地为幼儿提供了实践活动资源,增加了幼儿的体验机会。幼儿在参与种植园地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直观感受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使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例如,春天使种植园地生机勃勃、风光无限,老师应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种植园地的景色,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又如秋天一般都是种植园地的丰收时节,老师应该组织幼儿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并利用这些开展美工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拓展能力。由此可见,种植园地为幼儿园提供了许多时间活动资源,老师应该对此加以利用,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种植园地的主体活动,合理制订教育计划。

其实大自然、社会是老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最好材料,让幼儿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启发幼儿的灵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在种植园地的过程中,幼儿参与后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幼儿在参与种植园地的过程中,会发现一条虫子,这时老师应该通过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另外的虫子,幼儿就会认真仔细地在园地中寻找,然后老师给幼儿讲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从而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体验到提出疑问―寻找答案―得到答案的学习过程,对于其中新生成的兴趣点,老师可以据此合理制订教育计划,从而有利于幼儿发展。由此可见,种植园地虽然很小,但是它是大自然的缩小版,为幼儿接触自然、感知自然提供真实的环境,帮助幼儿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使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提高各种能力,这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种植园地的重要性,不断开发和利用种植园地的活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范文6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劳动。而当前,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

一、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所以,有的教师不求功名,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教学中精神不足,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

 2.部分教师存在单纯的质量思想,育人意识淡薄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的是教师。但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幼儿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幼儿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幼儿园领导和党务政工干部的事,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

3.部分教师表率作用缺乏,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是幼儿的榜样,是幼儿的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离一个人民教师的行为准则要求有很大差距。有的老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接手机;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上课吸烟,举止粗俗;有的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幼儿做了很不好导向。

4.部分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了伤害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幼儿,把幼儿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幼儿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二、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幼儿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幼儿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

2、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幼儿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幼儿恶语中伤,重者对幼儿体罚。

3、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