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1
>>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接轨 赤峰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深度对接研究 农村劳动力与职业教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河北省劳动力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分析 重庆市岗位培训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需求差异分析 河北省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研究 衡水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职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探析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 区域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3.
[2][5][7]广州市统计局.2012年广州统计年鉴[Z].2013.4.
[3]广州市招生办.二一三年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报考指南[Z].2013.7.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自愿性失业;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入手,结合西方就业理论的各种研究成果,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站在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国情,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和综合整治的办法。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求职人数逐年增加
自从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大众化时代”。然而,高校扩招虽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可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也亟待解决。据统计,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关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预计规模将达到765万,创历史新高。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大学生的供给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这就造成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和断层。其中,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和地区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错位。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环境差别明显,地区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三)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内现状来看,近几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减少编制;非国营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的难题,同样走向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道路,精简人员,压缩招聘计划;加之我国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环境的疲软使不少外贸企业停工倒闭,大量裁员。三方面原因同时施压,导致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三、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引起的就业难
先从劳动力供给总量来看,大范围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如此,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国企改革、政府精简导致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这三者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三峰叠加”的局面。
再从需求方面看,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是三个: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政府机关一直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工作单位,可是由于机构的精简,政府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再者,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是岗位的空缺和失业并存。最后是自主创业,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未普及,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创业凤毛麟角。综上所述得出的结论就是名义需求量在增加,但实际需求量却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就业难
20世纪70年代初,Lester C.Thurow,P.B.Doeringer,M.J.Piore等人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学毕业生们往往倾向于进入条件更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必定会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但这一部分大学生并不会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为他们知道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有障碍,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想要再次回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会花费更高的成本。
具体到实际中,大城市工作条件好,劳动力价格起点高,发展前景光明等一系列因素都给了广大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理由,所以宁肯蜗居、蚁居在大都市也不愿意回到中小城市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逆市场”的行为,使得欠发达地区一直处于缺乏人才――经济不能发展――不能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有偏差的就业取向。
(三)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就业难
简单来说,结构性失业就是指虽然劳动力市场上有多余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劳动者具备担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我们从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可能同步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我国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明显增加代表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岗位需求增加,但是市场恰恰就是缺少这些人才。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的错位和落后。市场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劳动力和人才,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研究者、学者,而不是工作者。其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经过三到四年的投入与产出时间差,市场上的供给已趋向饱和,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迫成为失业人群。
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
如果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那么社会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也会提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首先,保持良好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第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民企比国企、外企更需要我们,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招聘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20人以下的微型民企以35%的同比增长排列第一位,由此看出,应充分发挥民企的吸收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二)创造就业空间,开辟就业途径
一个社会如果自主创业者增多,不仅可以解决自主创业者自身的就业,而且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供其他社会成员就业。因此如果高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踊跃创业,那么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就会更大。
当今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可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公共媒体这个途径,通过新浪微博、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方式,多宣传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例如最新在微博上央视新闻发起的“就业有位来”热门话题和央视播出的大型励志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等,都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官本位”和“精英”思想,打造出“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
(三)正视社会现实,找准自我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客观条件外,毕业生自身错误的就业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要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对照应聘的工作岗位去衡量自己适合的工作,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应聘。在很多时候,大学生们总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国企、大公司、银行等就业单位,却忽略了这种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清自我,对自己的院校名气,能力强弱,学历高低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有目的的去选择应聘单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待遇要求,这样才是务实的就业观念。(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万明,张胜前. 大学生就业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8.
[2]于长湖,闾振华.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8.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延迟退休;劳动力市场;“弹性”退休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5.34.196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国际学界对“老龄化社会”通用的界定标准是:当一个国家含有超过其人口总数10%的60岁及以上人口或者超过其人口总数7%的65岁及以上人口时,就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年底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到8827万人,这一人口数量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09%,同时,在我国大约有1.30亿60岁及以上人口,这一人口数量大约占到人口总数的10.45%。从普查结果看,我国在2000年年底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ZW(]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在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3.31%,这一比例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升了2.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8.91%,比第五次普查结果上升了1.82个百分点。[ZW(]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ZW)]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见,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有逐步加深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0.85%,届时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61亿人,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同时,专家预测我国在2020年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急剧提高,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将达到3.07亿,这一数量将占到整个人口比重的20.43%,这表明2050年在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我国社会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阶段。[1]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点
人口转变过程作为一个社会学重要概念,是指社会中的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由十分高向比较低的情况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具体发展阶段时必然会出现老龄化社会的现象。老龄化社会是一个逐渐发展并形成的过程,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逐步显现出来,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工业化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便导致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现象的发生,这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2]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不是一个自然发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我国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而与此同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较低,这些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特点。
1.3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在职人员的负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9.02%。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0.83%,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将达到33.38%,205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将达到74.21%;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是隐藏的巨大社会问题,这将给在职人员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其次,人口老龄化将激化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中存在的潜在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筹资模式转变形成的巨大隐性负债和高达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资金产生供不应求的问题。这可从“出口”和“入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出口方面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会促使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上升;从入口方面看,在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金覆盖率与遵缴率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加之当前我国实行的退休制度所规定的退休年龄过低,这些因素都将使得我国养老基金面临筹集不足的问题。[3]以上诸种因素都将加重社会养老问题的负担,最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2 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退休年龄缺乏弹性
当前我国退休政策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休年龄缺乏弹性。在我国,当在职人员的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单位或组织便会对其进行强制劝退,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模式对劳动者人力资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没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资本可发挥的实际价值。人们在劳动者人力资本观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青年人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但这种观点忽视了老年人通过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的从业经验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老年在职人员较青年在职人员相比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可靠,这是青年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可以达到的。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适应了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后,让其突然从原有的工作状态下停顿下来将会在一定程度对这类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进而缩短其寿命。此外,在我国,劳动者从业年龄后移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退休年龄依旧不变,这将缩短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从这些层面看,传统的强制退休模式因其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缺乏弹性,将使得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出现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也将在导致人力资本巨大浪费的同时波及社会的其他领域,进而产生连带性社会问题。[4]
2.2 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
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中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要比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早十年(即:女性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0岁,而男性职工为60岁)。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出于对女性劳动者的保护,有利于将妇女从繁重的社会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转变,女职工从事的工作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其从事工作的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并且,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女性抚养后代的压力,从这些转变来看,现阶段我国女性可以从事更长年限的工作。此外,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方面都不亚于男性,由此可以推断,消除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差距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反面看,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女性提前退休的政策,一方面使其获得比男性相对要少的养老金,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女性劳动者的职业歧视,对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压力。因此有必要缩短男女退休年龄之间的差距,使其接等。
2.3 养老金缴费年限偏短
按我国目前退休制度的规定,职工只要保证在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满 15 年,且符合法定退休年龄,便可以在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给付的养老金。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最低的缴费年限一般为40年,即:假设劳动者在20岁时参加工作,那么,他在年满 60 岁时就能顺利退休;而假设劳动者在25岁或者更高年龄的时候参加工作的话,那么,他就得等到65岁或者以后才能退休了。可见,这和我国目前政策规定的15年的缴费年限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劳动者在退休后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变得更长了,但其缴费年限基本是固定的,这便进一步加重了养老金给付压力,伴随我国劳动力供给日趋减少的情况,这一问题将导致社会养老基金缺口越来越大,进一步加重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适当修改或延长我国劳动者的养老金缴费年限。[5]
3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1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影响分析
3.1.1 延迟退休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
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后将使得原本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续留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这样将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待业劳动者的岗位。但也有学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不会减少待业人员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不一定适合于青年劳动者。但是,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乐观主义色彩,虽然延迟退休没有对待就业人员产生直接的“挤出效应”,但是从间接层面讲“挤出效应”是的确存在的。因为虽然从直观上讲,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可能并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但从间接层面看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间接替代关系。当老员工退休后即使没有适合其岗位的年轻劳动力来对其进行替补,也仍然会有其他适合的从业人员对其岗位进行补缺,于是这一人员便实现了就业,而该人员原有的岗位便会空缺,进而这一岗位可能会由年轻劳动力来进行替代,以此实现年轻劳动力的就业。可见,延迟退休在短期会减少待业者的就业岗位,对年轻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
3.1.2 延迟退休会弱化老年劳动者的竞争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在各行各业中,劳动岗位对于劳动者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在某些行业中,老年劳动力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无法满足该行业的特殊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劳动者所具有的禀赋、创新能力、对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等都已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老年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逐渐下降。在我国,某些行业的高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通常较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受教育水平与年轻从业人员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这也导致了老年劳动者与年轻劳动者相比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处于劣势竞争地位。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占有很大比重,这类从业人员往往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工作性质对身体体能状况的要求较高,当他们进入老年阶段,身体状况势必大不如从前,这将使得他们很难继续从事原有的工作。延迟退休将使他们陷入无法从业的不利地位。[6]
3.2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分析
3.2.1 延迟退休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
如上文分析所示,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加深,特别是因为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控制人口生长,使得新生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得不到必要和及时的补充,这将进一步使得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逐步降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并且减少退休人员的数量,这两个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总体劳动力不足问题,可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笔者通过分析国际上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的有关措施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通常也会采用延迟退休的政策来解决其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些国家实行延迟退休的经验表明,延迟退休政策对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2.2 延迟退休有利于积累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延迟退休有利于延长劳动者教育投资的收益期,从而使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促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加劳动者有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培训,这些方面对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是十分有利的。延迟退休也会使人力资本得到更为充分地利用。在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在不断增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教育年限的提升也进一步要求人力资本的利用年限应该与之对应的相应后移。如果不对我国的劳动力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仍然按照原有的退休制度予以实施,在保持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人力资本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行业中老年劳动者的工作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延长退休年龄将为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及单位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并减少新员工培训的高额成本,从而在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同时,使得老年劳动者及其雇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在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相关建议
4.1 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
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制度实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劳动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应坚持公平原则。具体实行过程中应逐步延迟我国女性劳动力的退休年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女性劳动者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劳动者的歧视。同时,不同从业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参与工作的时间起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应设置不同的延迟退休力度,避免“一刀切”退休政策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实行延迟退休时应不仅要仔细考虑历史投资给人力资本存量造成的不同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延迟退休的时机、采取的方式以及实行中的力度,同时,对于不同个体的就业差异以及人力资本产权参与利润分配的情况作为实行延迟退休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个体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从业人员往往其从业的时间较早,这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对体力有一定要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体力逐渐减弱,使得他们应较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时间往往也较长,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通常较晚,这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的释放期相对后移。采用“一刀切”的延长退休政策,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会很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减少人力资本所能创造出的实际价值。针对这一问题,实际施行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最低工作年限取代目前现行的以生理年龄界定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法。
4.2 有效推进“弹性退休”政策
在某些层面上讲,强制退休对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并且,有些老年劳动者完全可以胜任其所在的岗位,因此,现阶段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的划定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发挥劳动者对自身退休年龄的合理规划,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笔者认为,应该尊重老年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收入状况以及自己的养老金规划,选择合理的退休时间,这也有利于老年人从原有的工作角色向新的生活角色的顺利转变。同时,弹性退休制度做到了兼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兼顾了性别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等决定退休年限的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从而优化社会价值的配置效率,并且,这样做也是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一种过渡性措施,有利于解决实行延迟退休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弹性退休”政策不仅在退休年龄上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选择权,同时,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上也应坚持“弹性”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群体制定不同的法定缴费年限,例如:针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延长其缴费年限,而针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可适当减低其缴费年限,通过对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调控,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可以合理调节养老保险金储备,缓解当前养老金供不应求的状况。
4.3 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其覆盖率
养老保险制度是决定老年人是否愿意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若没有其支撑而单一地强调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则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应提高养老金的覆盖率,这样做不但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可以将其作为延迟退休政策的辅助措施,减少在实行延迟退休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养老金的充分供给,进而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为了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应加快解决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使得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大,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应结合现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就业方式,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且处理好有关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充分保障劳动者就业及退休的合法权利,同时以立法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缴费及支付的覆盖率。
5 结 论
本文对于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了老龄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当前中国退休政策中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阐述了延迟退休将会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在中国施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三点建议。本文认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应采取“渐进性”的策略,尽量做到适当的推延,在这个逐渐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之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这一现实。要想减小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使退休政策富有“弹性”,对于将要面临延迟退休的工作人员要采用一定的帮扶政策,这样才能促进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楠楠.中国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厉彦青.我国延迟退休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李付俊,孟续铎,张超.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25.
[4]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就业 效应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过剩经济的出现,市场的相对饱、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下岗与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已是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湖南作为中部一个人口大省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存在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FDI可以引致国民收入和国内投资加倍增长,从而在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中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增加就业机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与规模
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的0.0026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84亿美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50亿美元,增长20.8%。外商直接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8个,增长24.9%。年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总数达到55家。实际到位境内省外资金1733.13亿元,增长20.1%。其中,工业实际到位资金1089.63亿元,增长21.6%。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332个,增长64.3%;实际到位资金672.08亿元,增长86.0%。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湖南省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就业的效应分析
1.FDI进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十一五”期间,湖南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五年来,湖南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失业人员再就业1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大学毕业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75%以上;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4.8万户;转移农业劳动力480万人,至2010年底,湖南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320多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2.湖南外出务工人员“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有所缓解
随着湖南省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大力推进,省内就业岗位增多,工资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在逐步缩小,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省打工或创业。2009年末,选择省外务工的劳动力为667.92万人,较2007年减少28.25万人。省外就业劳动力比重2007年为71.1%,2008年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009年再下降1.8个百分点。省内就业劳动比重则由2007年的28.9%上升至31.6%。
3.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湖南省吸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国有经济不再是劳动者就业的惟一渠道 ,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的比重大大下降。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对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 ,吸收了大量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而随着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其就业比重也相应下降。例如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量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数为3.29万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8.37万人,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效应是积极的。
4.FDI通过带动进出口贸易来促进就业
引资之初 ,由于外商投资直接投资比重非常小,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也非常小,对经济增长和推动就业的作用有限。随着外商直接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扩大 ,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 ,提高了中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转变 ,也带来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5.FDI对湖南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流入, 其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给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由于FDI产生于计划经济之外,在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手段上大多采取完全的市场运作,劳动力可以自由充分地流动,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国内企业学习市场经济管理办法起到表率作用。其次、因为FDI企业具有相对密集的资本投入和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其会为东道国雇员提供较高的报酬和较好的工作条件,这对于改善我国劳动力长期工资水平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的现象有积极效应。同时也迫使本土企业加大投入以改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在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的过程中会采取对招聘的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营销、生产、质管等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高级人才本地化以及直接为本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等,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了东道国就业人员素质。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南就业的政策建议
1.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增加外商投资的数量
一要着力完善、规范法律环境。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外资的市场准入、财税支持、社会服务、金融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与完善,对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主要内容或个别条款,要按权限和程序予以废止或修改。二要着力营造 “高效、公开、公正” 的行政环境,推进“绿色审批机制”、“一项一策”、“一企一策”政策和“项目审批制”,从而提高相关事务办理的专业性和效率。三要建立“交通通畅、通讯快捷、供水充足、供电及时” 的理想的投资硬环境,大力推进物流运输与通关模式的创新,推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以节省通关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2.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利用产业集群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并重。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能犯“技术饥渴症”,一味地将外资投放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根据我国的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这样可以达到以劳动密集型扩大就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的引资目的。二是鼓励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采购和使用国内企业生产的投资品,采取有效手段限制公司内贸易,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和关联效应,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从而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利用外商投资要与地区优势产业结合, 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增强外资的就业创造效应。例如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在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对外开放,为外商投资农产品深加工业开辟通道,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3.正确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利用区位优势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一是在充分利用好国际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及国内产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当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可以利用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区位优势,做实引资平台,扩大外资吸引,创造就业机会。例如湖南可以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的建立,形成长株潭城市群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向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申报新的出口加工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增强就业创造效应。
4.加快发育劳动力市场, 让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培育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打破计划经济遗留的终身制和铁饭碗,完全按照市场方法遴选人才,通过市场招聘劳动力,同时设立市场化的FDI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企业主与劳动力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 201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葛公文 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世界地理研究 2003(12)
[3]黄传荣, 陈小红, 刘德光 利用外资对江苏省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集团经济研究 2007(10)
[4]王焕培 湖南利用外商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外资 2010(1)
[5]蔡肪,王德文 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 财贸论丛 2004(1)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因素;对策;云南曲靖
中图分类号 f323.6;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47-02
1 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是珠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2 000 m,国土面积28 904 km2,辖7个县l个市工区124个乡(镇、街道),截至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603.04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数的13.6%;其中农村人口527.71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数的14.2%;有农村劳动力283万余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数的13.6%;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0万人左右,占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的16%。目前,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但是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水平较低,人们的“家乡宝”观念甚浓,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1-5]。从2010年起,全市每年完成各类培训都在20万人次以上,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每年呈递增趋势。但与曲靖市农村富剩余劳动力的总数相比,输出人员不足剩余劳动力的50%,若扣除劳动力返乡后再次外出,在统计过程中的重复计算,曲靖市劳动力转移比例更低。这足以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加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曲靖市劳动力转移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劳务输出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是解决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充分有效地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曲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
曲靖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曲靖市的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其他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却存在劳动力缺乏的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并没有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还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问题,部分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不依照法律法规,使得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工作未能得到完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削弱[3-4]。
2.2 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
曲靖市是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高,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全市农村人口增长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全市小学文化程度占人口比例的50.2%,大多集中在农村,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已登记的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转移劳动力的90.8%。
2.3 工业化程度低,企业发展缓慢,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
虽然与其他地州(市)相比,曲靖市的工业基础较好、门类较多,且经过整改后的效益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经营仍然比较困难,主要的利税都是几个大的产业产生的。利税主要由烟草加工企业、电力企业、化工企业等几个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实现。这就是说,由于几个产业效益较好,使得大部分企业的效益差的现象被掩盖,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低、产品生产开发技术落后。
2.4 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对外出就业的影响
一是曲靖市是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二级城市,城市化率较低,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综合能力不强,辖区除了麒麟区和宣威市稍大一点外,其他县城都很小,就业概率也就相对较低。二是云南人都是“家乡宝”。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生活节奏缓慢,缺乏致富意识和吃苦精神。大多数人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眼高手低,对转移造成很大难度。三是家庭责任大,转移成本高也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使得曲靖市乃至云南省的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差。此外,农村的很多劳动力都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了农业对劳动力
需求下降。
3 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曲靖市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曲靖市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招生难、办学难、发展难、就业难等问题。因此,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是提高曲靖市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不再以纯知识教育为主,要将抽象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市级职业教育与县级职业教育的分割局面,形成曲靖职业教育的梯度发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鼓励、支持企业、行业自办职业培训。鼓励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提高实践成果。行业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对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短期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准入技能和能力。
3.2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目前,曲靖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多,且知识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低,加之曲靖市教育的现状,现实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劳动力总量的20%以上,16岁以下人力资源中,文盲和半文盲也有一定的比例,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短期内很难见效,这一层农村劳动力是转移较难的一层。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且能解决大多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促进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产业。一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麒麟区的粮、菜、畜、奶加工,宣威的火腿、马铃薯加工,罗平的油料、生姜蔬菜加工为主,建成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业基地。二是进一步调整布局,加强卷烟生产和销售,建成全国著名的优质烟生产基地[3-8]。 3.3 加强组织领导,多层次、多部门联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输出
党的十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在新的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拓展就业空间。建立多层次、多部门联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统筹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组织,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学校(培训机构)联动起来,是促进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基于曲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程度低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值得肯定的是,受市委政府、各级主管部门重视,多级联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稳步推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潜在的剩余劳动力和现实的剩余劳动力,对潜在剩余劳动力开发的重点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文化基础素质和技能技术水平;对现实的剩余劳动力的重点是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应是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仲芸.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经济,2011(7):34-35.
[2] 李丽珊,朱克西.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张仲芸.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曲靖市为例[eb/ol].(2010-11-24)[2013-07-10].http:///renliziyuan/101124/14080441.html.
[4] 范静.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j].理论观察,2011,201(1):4.
[5] 孙雅娟.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j].黑龙江史志,2012(18):31.
[6] 魏国芬.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思路[j].职业圈,2007(10):46-47.
[7] 石霞.浅议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72.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与障碍
本文系郑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人的城镇化’背景下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编号:ZSLX2015035)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其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加快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对确保河南省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了解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现状,以及影响他们和谐融入城市的各项因素,我们没有局限于某一行业或区域,而是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密集的郑州市火车站、人才市场、物流园区、新郑富士康等地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8~30岁之间,于2015年7~8月实施,采用面谈自填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5.5%。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现状。经济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融入包括稳定的职业和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1、就业和收入现状。在职业分布上,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以从事服务业为主,占54%。此外,建筑业占15.7%,制造业占19.3%,其他行业占11%;从平均月收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10.6%,2,000~3,000元的占68.2%,1,000~2,000元的占15.3%,1,000元以下的占5.9%。调查还显示,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满意度低,他们工资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当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跳槽,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是通过频繁跳槽不断追逐理想的工资待遇。
2、居住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租房方式居住,处于“蜗居”状态。其中,在居住方式上,租房的高达60.7%,住单位宿舍的占20.5%,借用亲戚朋友的占8.7%,老板提供房子的5.4%,仅有4.7%的农民工实现了买房;人均住房面积上,5平方米及以下的占5%,6~10平方米的有44%,11~15平方米的48%,15平方米以上的仅有3%。
通过分析,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租房居住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我们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渴望紧随时代和时尚的步伐,过现代都市的生活。比如,在居住的家庭设施调研方面,过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手机、电风扇、空调、冰箱、煤气灶、电脑等都不可缺少。当我们进一步探问消费是否涉及名牌时,过半的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农民工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衣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不想像父辈一样,根据衣着被认为是城市的另一个群体。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社会融入”一词作为广泛流行的学术用语,已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选取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它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融入、社会交往的融入与社会关系的融入三个方面,社会融入是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心环节。
1、生活方式现状。当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基本趋于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闲时间生活方式多样。上网58.9%,看电视52.9%,看电影13%,学习培训35%,走亲戚20%,看书报13%,逛街35%,K歌24%,体育锻炼27%;第二,大多数人对郑州市的饮食与语言等生活方式比较适应。其中,63%的人表示习惯当地的饮食,31%的人觉得当地的饮食习惯一般;语言方面,83.7%的人能够完全听懂。可见,他们已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自觉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2、社会交往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呈现一种悖论现象。第一,他们与城市人交往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者中,仅有8%的人与城市人经常交往,85%的人与当地人偶尔交往,从不交往的也达到了7%;第二,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交往的情况大大好转。55%的人找过工会组织,68%的人与社区居委会打过交道,25%的人找过民政、劳保政府部门,31%的人找过妇联组织,找过法律援助机构的有15%,仅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组织打过交道。
同时,当我们问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交往的意愿时,大多数人都想与城市人交往,但他们认为有困难,只有9%的人不愿意与城市人交往。可见,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已显示出“愿望丰满,现实骨感”的情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解决之法。
3、社会关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依据血缘和地缘,他们开始寻求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比如,在城市中主要和谁交往的调研中,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进城后认识的农民工朋友、同事、老板、老乡、房东。同时,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开始尝试加入城市组织,通过法律与工会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遇到困难找谁”的调研中,他们求助的对象排名依次为工作单位37%;政府相关部门23%;法律援助机构13%,进城后认识的民工朋友12%;老乡6%;老板5%;亲戚4%。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更加趋于城市市民。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现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心理融入是关键,处于较高层次,它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的建立、现代意识的具备等。
1、城市归属感现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同方面,过半的人处于模糊和困惑状态。比如,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时,我们设计了“农民、城市人、半城市人、不知道”四个选项,调研比例依次为18%、6%、25%、51%;第二,城市发展与自身关系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城市发展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有不到10%的人感到自己也有贡献,并且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
2、现代意识现状。由于长时间受城市现代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比如,在“你回家与在家的同伴交流时,你会发现什么”的调研中,“很多看法已不一样”和“分歧太大,没有共同语言”者近80%。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加深,他们的现代意识比如创业意识、法制意识、权利维护意识等也在慢慢具备。比如,“你如果有钱,你会创业吗”,53%的人都给予了肯定。可见,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层面上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障碍
1、户籍制度限制。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沿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并最终形成城乡断裂的两个社会形态。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出现了较大松动,并且郑州市也在逐步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调研显示,郑州市已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长期定居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常住人口。然而,由于“身份标签”式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仍享受不了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保障带来的城市福利,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住房等。
2、劳动就业制度限制。多林格和皮奥里曾在他们1971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中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即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其中,首属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凡是能进入此种市场的人自然成为社会上的富有者,成为地位较高的阶层;次属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凡是在此市场上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低收入阶层。根据此理论,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获得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老乡熟人和非正规职介部门获取就业信息,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顾及力度不够;第二,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近些年,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现象也屡见不鲜,企业工会大都在用工单位老板的控制下,根本发挥不了实际效用;第三,职业类别方面,较之老一代农民工选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服务型行业,虽然职业类别发生了变化,然而他们仍被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也没有被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仍受到了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
3、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调研显示,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仍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主要对象仍是城市居民。比如住房,虽然郑州的住房保障已经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网络,然而主要还是针对在城市生活的而且有城市户口的群体。另外,我们还发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适合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能随农民工迁移而转移。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心理障碍
1、城市居民的歧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基本按照两种文化模式生存,他们在价值、情感、行为等方面差异巨大,这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城市居民在情感上对农民工不予接纳、甚至在行为上给予排斥。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只能享有那些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广场、道路和免费的城市景观,而对于排他性的领域,农民工则只能靠边站或部分享有。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并且很多城市居民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农民工年轻时来城市打工,贡献青春和活力;年老时再回到中西部的农村去。
2、城市社会组织的遗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中,呈现“交往的内倾性”,即他们往往通过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老乡会”等组织去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放弃了对城市文化、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接触和吸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认为,人的社会融合可以从人们对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的参与中表现出来,符合现代化专业分工体系的职业团体是实现人的社会融入或整合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郑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无归属、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极易造成城市社会组织对他们的遗忘、甚至排斥。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障碍
1、文化素质受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严峻的背景下,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仍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虽然他们具备继续学习的意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人担忧。
2、心理问题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正处在事业、交友、婚恋的黄金期。然而,由于有限的社会阅历,他们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交友、婚恋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刚走出校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情感交流需求强烈。同时,由于上班时间长、交往面较窄等因素的影响,交友、婚恋困扰极易成为他们首要的心理问题;第二,难以追赶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发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多方面差距,并且他们认为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很难追赶的,心理普遍无奈与迷茫,在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产生社会角色混乱、失范行为增多等问题。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是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现实依据,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国家与地方制定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尤其在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社会,我们更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平等地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包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以河南省为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