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精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1
关键词:茶学;特色专业;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38-0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3个茶学专业之一。茶学专业自1982年以来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专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历程辉煌
自茶学专业成立伊始,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和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茶学专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的先进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校茶学专业就一直是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核心教材的主编单位,在茶树品种选育、茶树高产栽培、红碎茶和速溶茶的研制等方面均处于当时的国内领先水平。自1982年以来,我校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我校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2006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我校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省部共建实验室。2008年茶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茶学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等较为齐备。专业已发展成为我校以本科为主,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农业推广研究生、举办各种茶学技术训练班等学历层次最多、条件领先的专业之一。
二、特色鲜明
我校的茶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模式上均具有明显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上,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知识结构定位特色上,致力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综合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农、工、贸、文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模式特色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国际培训领域,加大社会企业紧需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学校、企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紧密接轨国内国际前沿。
三、设施一流
实验室建设水平一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和申报省部共建茶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茶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茶学专业实验室近几年实验室共投入建设经费400万元,使茶学教研室和八个茶学实验室得到全面武装,进入全国同类专业一流水平。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仪器设备(500元以上)200台(套),价值600万元。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实验室面积1000m2,拥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教学实习基地条件优越。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经费以及学校的配套经费,共投入100余万元对原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茶场、茶厂进行了武装改造,完善了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设备,同时对茶园进行了科学改造。另外,茶学专业近几年新增湖南农业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个(云南茶叶研究所,白沙溪茶叶有限公司,贵州茶叶研究所,长春茶业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四、成果丰硕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坚持引进、自我培养、送出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培养教师,近4年,新进5位教师,其中3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硕士,师资队伍增加到32人,使茶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硕士13人。茶学专业教师队伍2009年湖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以茶学为骨干的《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2009年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专业以茶产业和茶学学科发展需求为根本,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4年来茶学专业组织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同类院校的企业家、专家对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讨论,本校老师进行了数次讨论,统一了思想,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同时,我专业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共同完成了教育部《茶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同时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茶学专业4年招收本科生235人,为社会企业培养2年制茶学专业48人,1年制茶学专业36人,培养茶艺师、评茶员(师)1080人,通过本专业申报的国家科技部“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4年为12个国家培养茶学专业人才100余人,全面提升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2010我校茶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全国首届茶艺技能大赛中包揽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获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专业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以茶产业提质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为目标进行调整,从课程体系上增加了茶文化学、创新学、交际英语、商务谈判、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学专题、现代茶学实验技术、茶艺与评茶技术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茶树栽培学增加了茶叶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茶生产、有机茶生产内容;在茶叶加工学上增加了茶叶深加工内容;在茶叶生物化学上增加了其功能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内容;在增设茶文化课基础上增加了茶艺技能训练内容,在茶叶审评检验课程上增加了评茶员训练内容。4年中,茶叶专业教师主编参编《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教材和专著16部,《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两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及《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英语生理与品质化学》两门茶学研究生学位课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茶叶加工学》同时获校级双语课程建设。朱海燕老师制作的《茶文化》课件2010年获得教育部高教文科组三等奖。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3年中我专业在全国茶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分别就我校茶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以及我校茶学实验班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18篇,得到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茶学学科成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植物功能成分优异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年中茶学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专利23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五、改革创新
为了确保茶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专业今后将根据专业教师大讨论形成的思路加快进度,同时确保新修订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茶产业发展和茶叶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为全国茶学专业提供有效参考;通过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加大对省级精品课程的支持。在已有4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学院应加大开展教学评优、教学成果评奖奖励力度。改变教师过于偏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异缘结构比例。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应被给予更大的支持。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事教学研究。对于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给予稍高的系数等支持。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2
临河里小学围绕“馨香致远,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这一核心办学理念,以奠基学生的“香远素养”为目标,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香远”特色课程体系。学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围绕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构建具有临河里小学特色的“香远”课程体系框架。
围绕育人目标和馨香致远五大素养体系,将原有课程分类整合后确定为两大门类五大领域。两大门类指学科类课程和融合类课程。五大领域指道德与修养、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两大门类和五大领域纵横交错,形成了立体的课程体系。
学科类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三类课程,三类课程直接指向本领域特有的学生培养目标。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学科课程,包括的五大领域课程分别是品生、品社;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信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拓展性课程指分领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它包括的五大领域课程分别是经典诵读,十德树人;翰墨飘香、青远阅读、绘本阅读;趣味数学、电脑绘画;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班级合唱、京剧、口风琴。发展性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特长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属于选修课程,它包括的五大领域的课程分别是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小主持人、校园小导游;汉字起源、千字文故事、英语故事、童话剧;科技小发明、单片机;功夫扇、空竹、围棋;爵士、琵琶、葫芦丝、陶笛。
融合类课程属于多学科的综合课程,直接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融合课程共分四大板块,分别是清香课程、韵香课程、茗香课程、书香课程。清香课程之保健与养生,使学生感受季节变换,了解自然常识,知晓节气时蔬,开启健康美好人生;韵香课程之中国京剧,通过手眼身法、唱念做打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穿梭在京剧文化中,做小小的国粹传播使者;茗香课程之中国茶文化,使学生闻茶香、品茶味、知茶礼、懂茶艺;书香课程之经典名著阅读,使学生徜徉在经典之间,浸润在名著之中,从小与好书相伴、与圣贤为友。
W校的课程开发在围绕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之后,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巧用外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程建设上,我们还会且行且思,不断完善,争取让学生在学校里得到最大的发展。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3
关键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8-03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闽东唯一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坐落在海西环三滨海中心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福安为全国茶叶产量第三的县(县级市),坦洋工夫等名茶驰名中外。作为闽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茶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设置于2006年,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前身为宁德市农业学校茶业专业,由茶界泰斗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创办于1934年,庄晚芳、李联际、庄灿彰等曾任专业课教师。茶业专业创办以来,培养大批茶叶技术人才,成为福建省茶业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能力专业,秉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成功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校企共建、科教并举、打造茶产业特色专业”的高职茶专业的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较成功的高职茶专业教育改革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高等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区域性”这一高职教育特征,以更新教育理念先行,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贸易、茶文化传播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茶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依据,以茶业领域实际需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在全国独具福建地方特色的专业。
2.改革的措施。(1)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过程紧贴生产实际,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结合模式,时间序列上,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空间序列上,校内与校外结合;数量序列上,由少渐多,由单项到综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2)专业与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茶叶专业教研室开展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的研究。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订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教学。
二、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建设,取得的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全面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本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茶叶病虫害防治》、《植物与植物生理》、《茶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茶叶病虫害防治》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至2012年与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实训指导》和校本教材《茶树病虫害实验实训指导书》、《茶叶市场营销技术》等6本。2012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两部验收,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基地获批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同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4年来共为企业培养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0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28期,受训学员2185人次,为茶业行业、企业培训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工种18期,考核鉴定516人;2013、2014年举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茶叶)大专班,招收学员219人。2013年6月成功协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明显提升了我院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结构配置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70%,中级职称教师6人占30%,其中副教授7人,硕士2人,8人担任茶叶相关工种的考评员,5人兼任企业顾问;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同时聘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层次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副教授、讲师、高级农艺师、技师、实验师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茶叶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0项,20余篇,其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生态茶园套种绿肥与病虫持续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工调控白茶萎凋室温湿度试验研究》,201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本成果获得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位教师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宁德市“十佳教师”称号;2013年两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奖。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09、10、11、12、13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分别达到94.12%、97.37%、96%、100%;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00%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生参加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3人3项三等奖的可喜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充实完善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同时,重建一个按茶叶企业QS认证标准的,融多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为于一体,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面积为600m2的茶叶教学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13个专业实训基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课程设计等;二是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训;三是校企形成质量契约关系,实质性开展“订单”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搞科研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企业员工。通过这四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育人服务双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三、创新与特色
1.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制+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育,推行“学员制+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立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为基础的实践课体系。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传统课程观。
2.针对茶叶有明显的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实训,突破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看,它不同于工业、商业,有着明显的生产季节性,误过生产季节,实训就无法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创新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茶季,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训。同时利用学院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合作企业在学校建立的“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学科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专业教师领办、学生顶岗实训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为集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和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4
关键词:项目设计实践;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一、背景与意义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数据表明,企业数量在行业持续发展、市场快速扩张、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大幅下降;行业的组织化、集中化程度提高,技术创新有了新的发展。行业、企业不仅要求有熟练技能的大批一线的工作者,而且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技术应用能力、熟悉技术转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中高级技术创新人才。
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及创意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必须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析,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构建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注重培养职业素养、岗位核心能力的新型综合学习评价体系。
随着文化创意、建筑装饰产业结构调整,素质要求高的岗位的需求量会增加,现有产业人才必须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进行自我升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符合产业升级转型要求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创意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企业转型的无缝对接。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构建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紧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意人才的提升。
(1)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创造与创意能力,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2)构建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的“五融合”方式(即基本技术技能融合、专业技术技能融合、综合技术技能融合、创新技术技能融合、企业真实项目融合)。以企业项目引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研发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拓宽“创意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在职业技能等方面与创意设计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3)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实行“知识+技能+素质”的考查方式;通过课程与职业资格证、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联合行业企业,构建新型的专业综合评价方式。
三、项目设计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双赢
(1)加强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职业技能大赛与项目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结合。推动教师即项目经理,学生即员工的观念和角色转型,训练项目即工作任务的实践过程转变。
(2)与多家建筑装饰企业深度融合,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开展有效的真实实践设计项目。凝聚师生优秀设计团队,构筑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具体实施方法
(1)虚拟项目训练+校企合办主题式竞赛。
一年级的专业基础项目训练主要采用虚拟的工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系列相关专业基础项目;并针对基本和专业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将基础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模型制作》等结合校企合办的主题竞赛“手绘职业技能大赛”和“型变天下模型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直接融入课程。
(2)真题仿做+职业资格认证。
二年级采用真题仿做形式,所谓真题仿做就是将企业的实际项目贯穿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里,仿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会展设计》等设计课程结合企业真实项目,用项目设计实践引领教学。针对综合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将《建筑CAD》《快题设计》课程直接捆绑建筑CAD制图员、室内装饰设计师(三级)职业资格认证。
(3)真题真做+省级、国家级竞赛。
三年级实施真题真做,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带领学生,针对创新创意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将企业项目真题真做,凡中标或采用的设计项目给予对应的项目奖励,学生不仅能在项目设计实践中学会专业的技能,也培养了职业素质,同步推动《综合技能训练》等实训课程与省级、国家级的设计大赛的相结合。
五、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学生基础差、动手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加强与企业的融合,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从原来由企业出人、出钱、出设备的合作方式同样存在一些体制的不足,改由项目实践入手,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促进人才培养、服务企业的双赢。
六、主要内容与成效
(一)近年本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持续增长。
(二)按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需求,加强项目设计实践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就业。
我校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累计通过率100%,同时获得“建筑CAD制作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双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在90%以上,高于国家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资格要求。自2008年以来,专业师生在各项设计大赛中获奖310余人次;专业学生自2009年起连续4年在省级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0-2012年,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8.67%(就业指导中心数据),高于广东省、国家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49%,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显示,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对口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三)校企深度融合,受益面广。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与广州思哲设计有限公司、广州三星装饰设计中心、广东星艺装饰集团等多家建筑装饰设计企业开展了有效的实训项目。在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招聘,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型。
如《施工管理与材料》课程等直接由企业专家讲授,并将课堂直接放在材料市场、建筑装饰施工工地,在安全管理的保障下开展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
我们将“课证赛一体化”的理念也同步融入到“创意工作室”中,通过支持教师带项目进工作室与带项目进教学的这种组织形式与平台,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还能通过工作室抓好师生的专业竞赛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真实项目与案例的实战中迅速成长起来。创意教学工作室建设已按照专业群进行优化配置、优化组合,并可与培优工程共享共用。
七、项目化实践教学成果
通过以项目设计实践为引领构建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职业技能大赛与项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结合。专业师生自2008年以来在各项设计大赛中获奖310余人次;学生自2009年起连续4年在省级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设计作品《茶艺禅意》参加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设计大赛,经过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教师室内设计作品《光的游戏-美家达办公空间设计》获得第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大赛双年展公共空间设计(工程实例组)金奖,此次竞赛不仅有金螳螂、集美组、水晶石等国内知名的设计装饰公司,还包括了清华美院、广州美院等著名艺术院校报送的作品。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5
关键词:中职 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 现代品牌专业群 必要性 建设途径
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要在三年内“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自2011年起创建了“现代品牌专业群工程”。
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建设是提升中职改革发展内涵的重要载体
专业是职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整个教学进程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不仅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以专业为基础,而且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和家长也是以专业为学校评判标准。同时,与普通中学的基础教育明显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要实施“专业教学”,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让学生掌握谋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从事特定专业领域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娴熟技能。而专业建设的水平则极大地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因此可以说,职校所设的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加强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意味着,职校的专业建设上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打造自己的现代品牌专业或现代品牌专业群,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职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接口,是职业教育在市场分析和职业分析基础上,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求而对实用人才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培养的重要措施。因此职校专业设置应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地方性、效益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3.发挥专业建设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提出要使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同时在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上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了行动要求。职校专业建设是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载体,因而以上改革和创新的任务都可以也应该在“专业建设”这个载体上得到体现和彰显,即通过“专业建设”这个载体来完成和实现。
二、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1.通过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调查确定现代品牌专业群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在确定需要建设的“现代品牌专业群”之前,把目光投放在绍兴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上: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的提升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包括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学校根据这一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基础能力发展的实际,确立了旅游服务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进行建设。
2.确定以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为主的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主途径是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四项改革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支途径主要有“教、学、做、工”一体化培养、“课、证、岗”直通定向式培养和分布式工学交替培养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模式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精品课程和研发基于教学项目的专业新教材等;改革专业教学方式的支途径主要有仿真或模拟职业情境下的项目任务实训法、利用电脑多媒体大屏幕显示技能动作细节和专业案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改革学习评价方法的支途径主要有实行专业学习的任务型过程评分法、按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分阶段达标考核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电子档案等。
而四项创新主要是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形式的创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支途径主要有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及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企业联办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工场和校园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建设校内含“技能教室”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创业园及园内学生工作室和建设先进对口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定期举办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技能作品展、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并与企业人才结对子和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含兼职教师)创作中心等;创新社会服务形式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技术支持中心为小型企业提供服务、长期为行业职工提供技术培训和考证服务以及为社会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等。
三、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为确保现代品牌专业群的毕业生达成培养目标,向地方经济社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教学中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除了要在“专业案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还应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融入或嵌入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
2.专业课要以工作任务定教学项目
在专业课程改革中,作为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专业应有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要以现代行业要求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着眼点,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从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中,确认“专业核心技能”的种类,再从专业核心技能出发,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门类,然后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工作任务确定一定数量的教学项目。
3.技能实训要开设重点项目强化周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在每学期都应安排2~3次的重点项目技能强化周,每次时间约为一周,每次进行1~2个重点项目的以实训为主的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在该周内完成重点项目任务的过程情况和结果(效果)都要进行考核,包括对产品或作品的质量检查评分和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对各个阶段效果的量化考核评分。作为重点项目,它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能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方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要求;能体现平时多种技能学习和练习后的综合效果;能体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相关要求;能与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主要或重大的职业活动基本吻合。
4.专业学区要常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让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创业属性的项目作业,更要注重在校园内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组合、模拟开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小企业。如旅游景点的小餐馆、小型旅馆、导游服务部、茶艺馆(旅游服务专业),家电维修店(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定期举办“优秀创业设计方案奖”“模拟小企业创业奖”等获奖项目的评选活动。
5.专业教师要下企业实践
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励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参加“下企业顶岗实践”活动,让教师将锻炼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自己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二是通过在企业现场的观察和请教,解决平时自己在专业技能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三是熟悉现代企业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工种)的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亲身体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鲁昕.凝聚共识,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2]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