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1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新课改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拓宽,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音乐教学活动,即尊重教材,也勇于拓展教材和跨越教材,对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敢于去粗取精,除旧创新。这便给音乐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

新教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效果,打破了学科封闭状态,体现了浓郁的现代教育观念。

教材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给学生思维以启迪、方法和引导,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成为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研究型教师。因而使我体验到,教师不能只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应是多元化的。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自然地开放地学习,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实践中学。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2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外;器乐课程开发;若干思考 校外器乐教学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与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意义。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器乐教学未能得到普遍重视,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安排中,器乐特别是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品质的培养,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利用校外教育平台和优势资源,实施民族器乐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既能弥补现行中小学音乐课程结构的缺陷,拓宽音乐文化认知的视域,又能丰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整体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品质。本文就校外器乐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性思考。

一、校外器乐课程开发的缘由解析

1.器乐教学的课堂缺位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1]民族器乐虽然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它仅占音乐教育课程的一小部分。根据笔者长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乐器的知识,主要靠图片展示、课堂讲解来传授。而作为教学主体内容的器乐作品的音响体验,则通过聆听欣赏来进行。除极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都选择了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课堂乐器,如口琴、竖笛等,至于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实践教学基本与音乐课无缘。可以说,民族器乐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课堂缺位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2.器乐教学的制约因素

“应试”压力导致音乐教学的边缘化。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主导着中小学教育的方向,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和教师一味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视英语、语文、数学为“主课”,音乐课则成为点缀的“副课”,甚至可被随意挤占,改上文化课;家长们也将大量时间、精力投放于孩子的文化学习上,课外开“小灶”,报名上许多文化补习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的偏误,制约了音乐学科教学特别是器乐教学的良好开展。此外,中国大班额的课堂建制和划一性的教学要求,客观上也难以落实器乐多样性的学习。再则,在升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一般也不愿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添置乐器类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只有小部分学校组建了民乐社团,购置一些乐器,让一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加入其中,但是仅为参加区、市级组织的比赛活动而已,并无器乐教学的普及意义。

3.器乐教学的师资不足

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不尽合理,教师大学期间大多是主修钢琴专业,主修其他器乐的很少。以无锡某个区音乐教师才艺展示(器乐类)为例,20多个节目中,演奏钢琴的占75%,西洋乐占10%,民乐占13%,还有2%为竖笛类,这一数据清晰表明了器乐专业教师的不足。中小学器乐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也成为影响器乐教学的重要原因,其压缩了器乐教学实践的空间。

二、校外器乐课程开发的价值认知

由于我国中小学校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弱势状况,无论是把学习乐器作为一种艺术修养的广大少年儿童,还是希望走上艺术道路的全国艺术类高考的绝大部分音乐考生,都只能够通过社会音乐教育的渠道学习乐器。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少年宫,自应承担起此重任,抓好校外器乐课程的开发便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1.激发兴趣,提升音乐审美品位

器乐演奏是一项手与心共同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校外器乐课程的开发不受时空诸因素限制,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纳入课程体系已成为可能。各种器乐因其音、形、色的不尽相同,撩拨着学生的好奇心,以引起他们认识、了解民族乐器的意愿和兴趣。与此同时,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校外器乐实践学习活动,给予学生不一样的音乐感知和音乐体验,不仅丰富了他们对于音乐音响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增强了他们的音乐探美情趣。

器乐学习,不只是器乐演奏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更在于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音乐审美阅历和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诠释作品,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品位。

2.培养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个体差异理论指出,人因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因素存在着智力差异。“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3]这里指出,后天h境能够激发未被显现的某种智力潜能。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有差异的,比如音高、节奏的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乐感等方面都因人而异;再如,学生在成长各阶段音乐能力和音乐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而大班额的音乐课堂教学很难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真正落实个性化教育,以捕捉智力强项,发挥优势智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校外器乐课程的开设为学生音乐潜能的激发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正视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的策略支持,满足了学生音乐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3.搭建平台,增强文化传承自觉

吹拉弹拨等各种形式的民族和西洋乐器,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外经典的器乐演奏曲目,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每个音符里浸润着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每段旋律里折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历史画卷。了解和认识各种乐器的过程,就是感知民族文化的过程;欣赏或演奏器乐作品的过程,也是体悟民族精神的过程。作为校内音乐教育的延伸,校外器乐课程的开发,无疑拓宽了民族优秀文化学习、认知的空间,使学生在多元民族音乐的感受中,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树立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提高践行自觉。

三、校外器乐课程开发的主要路径

校外器乐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学校音乐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其仍需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音乐审美体验性、实践性为重的基本出发点,着力凸显校外器乐课程的个性化、乡情化特征,使之更具地域文化张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1.地方音乐资源的充分利用

校外器乐课程的开发给我们留下了选择、运用地方音乐资源的空间。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7000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500年建城史,拥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地音乐,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通常是用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它的特点。它那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将吴地民间音乐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引入、融于校外音乐器乐课程,给校外器乐教学活动注入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澎湃的艺术活力。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随手一刮,则行云流水,清泉入耳。古筝的音色清丽委婉,与吴地音乐的格调极为吻合,也成为吴地民间音乐中深受人们青睐的乐器。结合“吴歌演唱”“古筝演奏”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内容,开展古筝教学,通过学习、认知、练习、表演等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古筝的特点、属性和演奏技术技巧,并开展以吴地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多种艺术文化展演活动,丰富学生乡音乡情的审美感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这是校外器乐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走“器乐课程开发与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之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优秀民族音乐的文化情怀,使他们在了解、学习家乡音乐文化历史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与学校音乐及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

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指普通学校课程设置中的音乐学科教学,校外器乐课程的建构需避免走入“两张皮”的误区,提高其与学校音乐学科教学的融合度,实现校内校外音乐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优化和功能提升。根据“学科整合”新课标理念,努力推进其与学校音乐及相关课程的结合,如舞蹈、合唱、表演、器乐、绘画、阅读等。结合校内音乐教学模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校外器乐教学中单一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同时拓展和优化校内外器乐教育课程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器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从而构建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校外特色器乐课程,通过总结形成课程的示范案例,逐步形成“开发―参与学习、整合―优化学习、评价―推进学习”的校外器乐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促进审美体悟的多感悟融合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士・莫塞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这种体验不仅仅有听觉的参与,还有肢体、触觉等多感官的共同参与,多感官的融合参与,拓宽了音乐审美体验的通道,促进了音乐审美体悟的深度。校外器乐课程的开发,要着力于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在听觉、视觉、触觉、肢觉等融合中调动审美潜能,激活审美情绪,丰富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如教授古筝曲《茉莉芬芳》慢板段落时,先让学生、品茉莉花茶,以生活情境导入,再组织学生聆听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茉莉花》,使其在对比欣赏中领略江南音乐的细腻委婉,充分体验“茉莉花香”的情景和意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多个感觉系统,促进多感官融合运动,加之示范、模仿、对话、引导、评价、实践等多个教学方法运用,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共鸣体验,达到审美能力的激发与提升。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4

一、规范教师任课方式。各乡校要通过单科专任制度培训,使广大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实行单科专任制度的重要意义,不断转变观念,努力取消传统的“包班制”任课模式,逐步实行单科专任,使小学教师任课走向规范。原则上语数英教师必须专任,其他学科力求专任。语数英教师可以跨年级任课,不再兼任其他学科。各中心校要针对全乡小学现状,制定教师任课方案,对各学校教师任课情况作出统一指导。在课时安排上,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任课时数以12至15课时为宜,其他学科教师任课时数以15至20课时为宜,教师间工作量可用校内其他兼职工作来平衡。

二、优化音美等学科教师队伍。推行小学教师单科专任制度,教师队伍是关键。各乡校要充分认识实行单科专任的深远意义,将优秀师资力量适当向音美等学科倾斜,要合理调配使用教师资源,做好部分教师的转岗工作。音美教师原则上不能超过40岁。中心校要统筹全乡教师资源,精选人员,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组建一支年轻化、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音美等学科教师队伍。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加强音美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抓好培训。在继续抓好暑期音美等学科教师培训的同时,开展音美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活动,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二是搞好教研。教育局、中心校要组织好音美等学科教师教学研讨和交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高音美等学科教学水平。三是组织活动。教育局、各乡校要组织好教学比武、书画展、艺术节及各种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四、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各乡校要认真执行《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尤其是音美等学科课程设置标准,不要随意增减课时,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严格执行教育局颁发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认真备课上课。要加强常规过程的督导和验收,中心校要经常检查督导,教育局不定期抽查音美等学科常规教学情况。

五、探索单科专任工作方式。本着“稳步发展、逐步推进”的原则,各乡校要积极探索小学教师单科专任工作思路。在现有条件下,可利用教师走教、缩减课时等手段,确保开齐课程,在开齐的基础上,力求开足开好,逐步实现单科专任。

六、强化教学质量验收。充分发挥质量验收的评价导向功能,确保各学科教学质量。在坚持原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期末质量测试的基础上,启动所有学科教学质量验收。思想品德学科期末进行统一考查,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采用抽查的形式,学期末集中进行质量验收。

七、建立音美等学科教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音美等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鉴于当前我县小学学校规模小、音美等学科专任教师少,不便于组织考核的实际,各乡校音美等学科教师考评由乡(镇)中心校集中组织进行。各乡校要在总结以前教师考核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本乡(镇)音美等学科教师考评机制,针对音美等学科教师的工作特点,构建全面、综合、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力求客观、科学地评价音美等学科教师工作。为加大工作力度,在评优评模上可适当向音美等学科教师倾斜。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音乐素质;教学理念;创新性

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在单项科目获取学科乐理综合知识的确是一重要方面,音乐教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探索。音乐课程中实施多学科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完善音乐课程内容,上好音乐综合性实践课程乃实现音乐教学宗旨的最好方法。

一、音乐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学手段体现在综合实践性

我国教育部在《音乐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即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以及综合传统的音乐综合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都把将构成音乐的元素作为教学目标来完成。此种。音乐综合课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课程内容知识,让学生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真正实现了音乐综合实践课的最终目的。

音乐的综合实践内容与音乐知识综合内容不大相同,它不只纯粹地构建音乐基础素材而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元素,其课程的本质与音乐艺术课亦不一样。音乐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较强,其教学内容总以音乐基础作为主体、综合多项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于音乐课课堂师生间――教与学产生互动情景;在学音乐过程中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在学音乐之时又得到其它方面的收获。

二、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在二000六年音乐教育论坛中指出: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感受、表现、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自发地参与音乐实践中去,学到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学生们感受音乐美的滋养及愉悦的心情。参照国外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就非常多,他们更重视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音乐实践教育活动于高师教学过程中产生很大作用,课外音乐实践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成效,促进了音乐的课堂教学,其实践活动能将课堂上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乐理实践中去。因高校音乐的学生入学起点低,现实课时量少,仅凭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了高校音乐教育,依照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实现培养新型、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的目标。

学生通过综合知识学习,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更能深深热爱中华音乐艺术;了解认识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增进对各类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关注。课堂内外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学生综合素养和艺术实践,它因其组织的多样化和精彩方式把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大大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经常性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开拓进取,开展多种音乐文艺活动,高标准、严要求地搞好本学科教育,使之相互作用,切实开展好高校的素质教育活动。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音乐教育理念应有所改进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学一项重要的形式和载体,它蕴含我国丰富多姿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家的“三个文明”建设。高校中针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思维体悟、演艺训练及创新性活动等,这将对大学生基础品质与素质素养产生巨大影响。

传统的音乐教学课程内容模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高校开展音乐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必须改变音乐教师的教学意识,真正树立好素质教育的目地要求。旧的声乐教学方式单方面强调音乐教学的 “双基”教育法,单纯为教音乐而教音乐,忽视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方面的真实涵意。

音乐的素质教育是文化历史性教育,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正确航向。这不仅能对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其关键是于学习音乐之中得到艺术熏陶,感染了学生情绪,增强学生的必胜信念,强化了审美观念。利用音乐学和其它科目的综合性学习,对学生个别的音乐体会和学法予以尊重,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而,学生的乐感大大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性理念大大提高。长此以往,人文素养逐步形成优良趋势,他们更在学习音乐中具有自主性,对学音乐产生爱好和新奇感。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大力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

四、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综合学科素材的潜力

高校中开设音乐教学综合实践课程,其素质教育的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总以声乐教育为主体,利用直观的音乐素材建立,还与相关门类科目及其它艺术学科关系密切。一是实行了多种学科知识理论的音乐综合实践课程,音乐教材内容的现时素材利用普遍化,主要有音乐课与思想品德的联系:此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首要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音乐与审美教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是声乐教学的终极体现,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彰显,其特殊功能形成了人文素养必要的教育手段。二是音乐学与文学艺术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它构成了乐曲的重要元素和歌词的特殊定义,乐章旋律总以歌词具体内容而定,词曲之间密切相关。在音乐学与地理历史知识关系上来说,其乐曲作品表现的具体思想情绪元素体现了时代性,歌曲内涵的表达涵盖人情世态、风土地理、历史人文等等。最后是音乐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模式最重要。上音乐课时,那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音乐演艺形式和艺术活动实践,启迪了学生炽热的表演情绪及创作灵感,激励了学生的丰富联想和创新作品的思维空间。音乐学构成综合的元素不计其数,高校前几年音乐课程教学中则运用的不甚广泛。

大学生综合学习多学科基础知识,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课,能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在音乐教程中的多项学科知识素材五彩缤纷,音乐教师须搜集各类音乐文艺元素,全力以赴备好音乐课,依据本学科教学特征与学科性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方针。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正确运用教学素材,使音乐课堂实践活动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们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在音乐中扑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五、音乐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校中的音乐实践活动以其组织形式富有千变万化的态势,和精彩连连的体裁著称,将其他类似的学科门类巧妙结合,行之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真正收到素质教学的最佳效果,加强了整体素质和音乐综合水平。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音乐学科 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音乐学科在很多中学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学科,学校没有认识到开设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课时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也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音乐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学校音乐教研工作也不能常态化地认真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学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努力开设音乐课程,把音乐学科校本教研工作当做学校教学科研常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开展。音乐教研工作相对其他学科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机制呆板。新学期伊始音乐教研组所有教师也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撰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小结,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但许多老师都是流水账似的写小结和计划,缺乏思考和创新,多半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即使开设公开课也是轮流坐庄式的,积极性不高。校本教研活动没有把学生、学情作为立足点,更没有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出发点而有效开展。

2.教研虚假。音乐教研组活动都是按照惯例简单评课,填写学校存档的表格,抄写和阅读学校印发的理论文章,音乐老师参与性和主动性较低,根本没有深刻的教研意识,甚至只是在一起聊天谈家常,这样的教学研究难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火花。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3.管理缺失。音乐学科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部分学校教研组长缺乏教研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学校音乐教研组寄生在其他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没有足够重视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认为音乐学科教学在学校起点缀作用,逢节日编排节目搞一台晚会就万事大吉,偶尔培养出一个艺术特长生,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组就获得充分认可。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音乐教研工作不能高效开展。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广大音乐教师要自加压力,努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一贯的教研方式,在教研的夹缝中求生存,开创适合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的教学研究新天地。我校音乐教师进行充分酝酿和深刻思考,创立了适合中学音乐学科教情的校本教研方式。

一、创设沙龙式的教研模式

每次教研活动都根据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兴趣特点推荐一个教研活动主持人,并由该主持人确定一个课题,全组教师根据这个课题进行教研活动。如对“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校本课程的开设”、“音乐教师基本功提升的思考”、“音乐高考分析”、“音乐欣赏课的模式探索”等一系列与教学工作相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

二、建立录评研讨课模式

根据我的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点评,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录评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开课录评模式,另一种是随机点录评课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打磨,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录评课为所有老师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影像资料,这套资料记录了老师们教学成长的历程。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对照录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了教学形象。一名音乐老师通过录像才发现自己多年的教态需要改进,他总喜欢坐在钢琴旁,不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学气氛沉闷。之后他不断地努力改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搞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同课异构展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音乐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气质内涵产生了截然不同教学风格。为了吸取他人的长处,我们决定经常性地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就是按照同一教材的同一课题,由全组音乐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重新备课进行碰撞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研讨,扬长避短,全面改进教学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们清晰地观察到每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同课异构”下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思路活了,话题广了,校本教研更加深入。“同课异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光照亮了他人,也使我们扬长避短,增长智慧。

四、学习是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的,音乐教师不能停留在原点裹足不前。面对现代中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们必须制订音乐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否则就会被迅猛发展的教育大潮所淘汰。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重温《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写作是音乐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板,音乐老师平时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总结经验,导致职称评定和提升层次之时缺乏有力的材料。音乐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找准写作切入点,从很微小的话题入手写一些教学反思和体会,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定的写作能力;网络时代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发掘,我们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省、市、县、校开展的各层次的信息化与教学大赛,通过教学竞赛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提升音乐教师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是音乐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题研究将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成果汇总进行推广,也可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通过研究能增强音乐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课题研究也是广大音乐教师个人的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