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下,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民工潮”的形成和发展中应运而生,且其规模还在扩大。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 多万。[1]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多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缺位,社会教育缺乏等“三缺”问题,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些年,社会各界主要从问题陈述,原因分析,策略提出的微观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很少有人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等方面对其进行宏观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 生命历程理论概述
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发轫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移民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的研究。生命历程主要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如上学,结婚,生子就是一组生命事件序列。生命历程理论主要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以及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艾尔德将生命历程理论归纳为四个核心原理,分别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个人能动性”原理、“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和“生活的时间性”原理。[2]该理论侧重于考察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互动的产物。
目前,生命历程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个案研究。很多学者认为个案研究所得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因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但刘中一曾说:“我们虽然也承认个案考察确实在‘代表性’和‘普遍性’方面可能存在着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某种欠缺, 但仔细记述和分析这些‘个案故事’,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却更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要害”。[3]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又有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影响。本文以艾尔德归纳的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核心原理为基本理论支撑,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案例:
小张,男,17岁,贵州某村曾留守儿童,5岁时,父母去广州打工,将他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管。在家里,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也很少打骂他,当和其他孩子吵架、打架时,他们也总是护着他。在学校里,他们班上有60人,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老师较少,并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等事务,较少关注他们这些留守学生。小学六年级时,他和一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混在一起,原本学习较好的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逃课。上初中后,小张觉得父母虽然没读书不多,但通过打工仍能赚钱,又常听到村里的人说,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也不好找工作,于是初二时,他毅然选择了辍学并外出打工。但几年之后,他意识到还是应该多读点书,可已经没有条件和心境读书了。
3.1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出生在哪一个年代,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基本上就可把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结合其生命事件序列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时间来看,留守儿童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从空间来看,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教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如在小张的案例中,在农村这个限定空间里,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失当,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良莠不齐,使其价值观、教育观发生改变,过早地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积极建立四位一体的、连续的教育网络,突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净化社会教育,加大政府教育工作投入,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2 个体能动性原理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情景定义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个人的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个体差异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出个体的行为表现,所以人的能动作用和自我选择过程对于理解生命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小张的案例中,尽管外部环境对其发展不利,但他没有主动去改变目前的处境,而是顺其自然,过早地选择物质化的生活。
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而不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要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命运。
3.3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个体的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一代人注定要受到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命事件的干扰。从生命历程理论的代际转换原理看,小张的父母进城打工,无意识中向他传递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使其认为父母读书不多,也能通过打工挣钱,并使他产生了“早打工,早致富”的思想。
(上接51页)
要减少父母外出务工给孩子造成的这种不良的代际传递,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加强联系,采取相应措施,如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职业启蒙的课程,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初步的职业理想。
3.4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认为,个体生命事件的发生必定存在一个社会性标准时间,可以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恰当时间,即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是一个最佳时间的概念。假如生命历程的发展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就有可能带来麻烦、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并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制裁”。[5]“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性标准时间”产生了较严重的消极影响。正如案例中的小张在留守生活中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进而弃学并过早地进城务工,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年龄,极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而误入歧途。当意识到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恰当时间。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EB/OL].
gov. cn/jrzg/2008-02/27/ content_903341.htm:1.
[2][4]李强,邓建伟, 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 社会学研究,1999(6):1-18.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是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妈妈”、“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3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郑璐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4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若想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将社会教育提前贯彻在教育中,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1.隔代教育代沟现象突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部分农村家庭的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会采取外出务工的方式。虽然该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但是给孩子所带来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开始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但是,部分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交付给祖辈来照顾,未能承担父母应当担起的教育责任。因祖辈与孩子有着较大的年龄差距,导致所谓代沟问题;孩子会产生相应的排斥心理,这也导致祖辈的教育无法在孩子成长中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祖辈的年龄日增,再加上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采取教育方式会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且束缚孩子的身心,致使孩子缺少创新精神[1]。另外,祖辈还存在隔辈疼的现象,对孩子溺爱,尽量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尽管有些要求不合理,长此以往,孩子形成“自我”“骄纵”的心理,对祖辈的管教不再服从,还会在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产生一定的扭曲心理及品行不端的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父母给予孩子物质满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尽抚育责任,还应当承担知识传授责任,给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后期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部分家长在外出务工时无法带领孩子进入新环境,将孩子留在农村家庭中。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对父母的感情也会慢慢变淡。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孩子不再对父母存在依赖感,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解决[2]。孩子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志后,父母的教育所起到的效用不再明显。父母即使满足了孩子物质的需求,但是因心理需求的缺失,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孩子性格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其他孩子谈及自己父母,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内心愈发封闭,若未能及时引导沟通,在心理的驱动下,其行为也会与常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也是不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
3.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无法起到有效的榜样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基本上未接受过系统教育,无论是教育方面还是文化知识,不仅无法给学生提供帮助,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父母转变为亲戚,他们以家庭为重心,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从另一层面来说,也可能是寻找不到沟通的切入点与契合点,在学习上也只能起到督促作用,无法为孩子提供辅导或者陪伴,长此以往,孩子将所有的依赖感隐藏起来,不再求助于监护人及教师[3]。因孩子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不具备明辨是非能力,模仿力强,而部分监护人素质较低,常常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爆粗口,孩子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养成不良习惯。
4.缺乏安全保障,儿童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真正了解孩子内心需求。长期缺乏陪伴与安全知识教育,孩子无法形成相应的安全意识,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被人作为施暴对象,而且大多数孩子在受到伤害时,不能及时告知父母,一般会以忍气吞声的方式承受此类伤害[4]。归根结底是孩子心中已经形成了父母无法提供帮助的想法。该问题是否值得父母深思呢?孩子的处境及教育问题,孩子不应该站在主动配合的层面上,而且外出务工并不是教育缺失的理由,父母的抚育与教育方式应是主要的因素。家长应调整家庭生活与教育观念,给予孩子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关心,需要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层面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给孩子心理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缺少完善性,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社会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全覆盖的趋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5]。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导下,监护人对家庭教育会有全新的认识,并掌握符合孩子心理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较为枯燥乏味,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丰富其生活,使其能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快乐生活、成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介入,如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者应当呼吁当地政府加强重视度,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解决。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扮演着参与者与实施者的角色,给予孩子在情感物质上最直接的帮助,更起到了有效的倡导与引导作用;倡导多个部门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推动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引导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学会面对并克服所有困难。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学校的责任;只有各方朝向同一个目标推进,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可行性社会工作本身就有着提供与配置资源、预防、复原的功能,并能够起到有效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在解决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社会工作者需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并将此类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其能够在复原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也就是调整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行为及学习上的错误行为,使其能够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让社会功能更加明显化[6]。而预防功能所指的是从多个角度介入家庭教育,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干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要因素,以防止问题持续恶化,造成难以收场的社会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孩子思想及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因此,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指出其教育方式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其正确其专业的指导,让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而这种直接与间接介入的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当前的社会资源,对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及时反馈到各部门展开社会性支持,进而在改善家庭教育现状中发挥出最大效用[7]。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社会工作者起到了桥梁作用,既给予其资源上的支持,又给予有效的干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孩子社会化方面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个案工作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针对现有的家庭问题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性指导。首先是做好全面调查及分析工作,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采用合适的语言及行为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在外的辛劳,并养成自立自强的良好习惯[8]。因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心理防线较强,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辅导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认真聆听孩子所倾诉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真诚的关心与帮助,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存的问题,以此来起到教育保障作用。
2.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小组工作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得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思想、行为、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不单单是父母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群体、监护人、学校都会对此造成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从多方面切入展开工作。首先针对父母,可在父母节假日返乡期间组织相应的活动,通过专业教育知识的传授来提升父母的实际教育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能够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并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实际所需,给予孩子最实质的帮助,拉近与孩子的关系,以此来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9]。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可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地理位置等进行分类教育,并定期举办一些与兴趣、学习、人际沟通相关的活动,并鼓励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团队及互助精神,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个人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父母务工时将孩子所托付的看管人,也就是所谓的监护人,因其在孩子的成长中责任重大,社会工作者可联系监护人,并成立相应的监护人小组,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将科学有效的教育及抚养方式教授给监护人,使其能够合理地抚养。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可联合教师组建教育小组,共同探讨留守儿童教育方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有效落实,鼓励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力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意,以增进师生感情,为后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社区工作方法留守儿童社区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人群的鼎力配合,并利用当前农村社区现有资源,为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学习活动场所,如阅览室、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多重学习环境,丰富其知识,保障其课外活动时的安全。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或者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社区内其他成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照顾,从不同的层面上给予其相应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四、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父母被迫离开家庭,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若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支持,弥补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缺失,达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瑶,景维民,张雪凯.留守儿童获得了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吗?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19,34(6):15-28.
[2]宰晓娜,罗玉华,李文靖.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实践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12):48-51+60.
[3]李惠兰,农志华,黄丽婷,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桂东南地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0):244-246.
[4]董颖红,孙艳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及其教育启示:心理弹性理论的视角[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86-90+96.
[5]罗春桃,佘静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留守小学生教育问题探析:以湖南省宁远县桐木漯瑶族乡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27(6):104-107.
[6]杜柏玲,陈维举.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基于陇南市32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数据[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1):80-86.
[7]王亚奇,娄辉.“社会工作+心理学”双重逻辑视角下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介入研究:以Z县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6):78-81.
[8]熊谋林,胡瑶,张琪,等.青少年越轨、犯罪与“社会一体化”预防理念:基于四川省三市调查的启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1):38-57.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问题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survives the 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 Zhengquan
【Abstract】Now,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quantity unceasingly increases, this for teacher, the school management brings many pressures, simultaneously educat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student's various aspects to be bigger. To grasp the outlying mountainous area the countryside to remain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omprehensively the child to li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basic information, through methods and so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psychological test, individual interview, case tracing, comparison research, carries on the multi-dimensions the material collection. After the inquire deeply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life, the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situation, analyze their growth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to i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influence. And seeks by this solves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Survival question
如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加上为了生存生活所逼,不得不外出打工,从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给孩子们的生存健康成长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以此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调研过程
为了全面掌握边远山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基本信息,在我辖区11个行政村中选取400名中小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个别访谈、个案追踪、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资料搜集。
调研内容包括对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生活、学习、心理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他们成长环境变化后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现状
2.1.1 学习方面
(1)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就我乡的寄宿制学校而言,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尤其是边远的、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他们能够体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和不易,以此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希望通过好成绩来报答父母。同时,与非寄宿制学校比较,留守儿童寄宿生在学校里教师可以统一管理,生活得到保障,并能解决了留守儿童家庭作业缺乏辅导的问题,这无疑是他们学习成绩较优秀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反,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重视不够的情况下,那些走读的非留守儿童回到家,缺乏督促和辅导,经常会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2)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成绩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50%的学习成绩一般,40%的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有70%的学生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这一方面是监护人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同时也存在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等因素。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要承担家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3)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督促、照顾和辅导,反而受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如: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外出打工赚钱等等。他们觉得来学校读书是父母要钱哄着甚至压着他们来的,而不是他们想要学的,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最终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就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接着一个。
2.1.2 人际交往方面: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能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并有很多或有一些与自己要好的朋友,可见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一种“群体认同感”,相似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殊的亚文化。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
2.2.1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自立、更坚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比非留守儿童明显要强。留守儿童面对父母不在的生活,比我们设想的要坦然得多,对于生活中困难,诸如生病时缺乏照顾、生活要自己安排、学习缺乏指导、晚上睡觉没有父母陪伴的恐惧感等,他们基本上都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有一名留守儿童告诉我们说:“父母不在,生活中我学会了自理,不需要别人呵护。”
2.2.2 留守儿童的生活艰辛,缺乏应有的照顾:在山区农村,从总体看留守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卫生习惯比较差,据学校教师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一件衣服连续穿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洗过,连续几天不洗手、不洗脸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部分留守儿童多数进餐是前一餐遗留的冷饭菜;尤其在生病的时候,如果老师没有发现,大多留守儿童只能默默地忍受。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承担的家务劳动和部分农活比非留守儿童多得多。年龄较大的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对于监护人如爷爷奶奶身体不好的,照顾老人的责任也压在了这些留守儿童的肩上。
调查中还发现,山村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同龄儿童相比体型小。这说明基本生活缺乏照顾,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这些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
2.2.3 部分隔代监护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欠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不完整的家庭。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十分心疼,因此对孩子往往过于迁就溺爱放纵,只要每天服从上学就行,至于学习情况、日常行为、道德品行则很少过问。据教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在开家长会时,对老师说:“孩子多调皮的话,请老师多担待,你们不要管得太严了,要不他们就不想上学了,那我们也没有办法……”
2.3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2.3.1 留守儿童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的,或者是父母外出以后很少回家,跟父母接触很少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这一现象相当普遍,其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案:有一个女孩3岁时父母就外出广东打工了,4年来一直没有回家,她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我们问她是否想念爸妈时,她说:“我不认得我爸妈,我不想,我只想奶奶。”我们又问道:“那每次你爸妈打电话过来你都没有跟她讲话吗?”她回答说:“我不认得的人,我怕跟他讲话,也不懂得讲什么。”
可见,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亲子情就这样一点点淡化了。
2.3.2 留守儿童内心压抑: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代替的依恋情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本能地依赖父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中有困难压力等各种心里话无法给父母诉说,再加上一些孩子比较敏感,把很多事都压在心里。经调查发现,多数的留守儿童不会将心里话对父母或其它长辈说,而是选择了朋友或同学,有的干脆憋在心里。
3 对策和建议
3.1 社会方面:尽管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对农村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政府、教育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关注不够。因此,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多宣传、多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
3.2 学校方面
3.2.1 学校管理层面: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有条件的学校,办好寄宿制,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便于统一管理。学校在管理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制度章程。规定学校应做到什么程度,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等。
3.2.2 教师层面
(1)学习上多关注: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监护人本身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或缺乏辅导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临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以避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
(2)精神上多鼓励:留守儿童更多的是精神上缺乏支撑,有了困难找不到人帮助,虽然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但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第二个父母,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其它形式的关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引导鼓励,少批评挖苦,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学习环境,既然看到了父母打工辛苦就要好好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和关心,他们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和依恋感。(3)生活上多过问:据调查发现,一些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周末时不愿回家,因为父母不在,他们感觉家里冷冰冰的,宁愿留在学校。作为老师,应该多过问,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或引导他们解决。如:作为班主任在星期天学生回校后,问问留守儿童周末是否回家了,在家做了些什么,有没有遇到难解决的事情等。
3.2.3 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范文6
>> 多维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户致贫因素分析 区域竞合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经济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 群体心理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新常态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对民族地区的影响研究 “以人为本”视角下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管理 社会适应视角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人际关系适应困境的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探析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扶贫开发视角下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沟通对策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探讨 社会网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职业指导视角下民族地区高职贫困生就业帮扶 职业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研究 新媒介环境下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新JLPT背景下民族地区日语听力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新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使用特点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振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