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1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家庭在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不容乐观,同时由于社会转型,一些政策及价值观念也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家庭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身心的家庭教育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表现在父母和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由于夫妻双方的素质教养与生活经历不同,而有时又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理解,导致在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大目标上的看法不相同,因此在施教时对于“爱”的理解会各不相同,投入爱的方式也就不同,特别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再婚家庭的增多,一些继父母与亲生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上难免会有所差异。
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好吃懒做,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自私自利等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并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是其家风的具体表现,而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单亲家庭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对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建议
1、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作父母的责任。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也是人之长情。严格的教育是应该的,但万事都应有个限度,不能让孩子去承受他们极限之外的事。如果为了达到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孩子的自身情况去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让孩子成天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困扰,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专长、兴趣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基本的生活能力。作为家长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经过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熟练到创造运用的过程,因此孩子的独立能力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去培养。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做或者经过指导能够做的事情,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让孩子感到自豪,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三、对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对策
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 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 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2、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3、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络感情。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的认可。有时,父母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感动一生,幸福一辈子。其实,家长与儿女有代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种代沟就迎刃而解了。
4、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家长的言行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把打骂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更不能放任不管,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5、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如学生在班级的环境隋况、同学交往情况、老师交往情况等等。学生家长应协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如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在家的 各种表现、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需要都应该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和困惑。
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是我们顺利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从而走出不良家庭教育误区。
参考文献: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3
要有正确的性教育观。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首先要去除落后愚昧的观点,克服认识的误区,破除“谈性色变”的,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给孩子以科学的性教育。大量事实证明,父母对性所持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对性所持的态度。学前孩子的性心理及行为的表现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家长要对儿童的生理知识、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性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小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别取向。
还孩子对性的知情权。对于性,孩子有知情权。他们有获得关于自己身体器官名称、用途、养护等知识与常识的权利。学前孩子对性的关心、探求和疑问,多是好奇心使然,就像渴望了解“天为什么要下雨”、“鱼儿为什么会游泳”一样,是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探究,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适当时机,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如当洗澡、穿衣服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人体结构,用平和的态度、正确科学的言语,教会孩子从一开始,就使用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这当然包括生殖器的名称,如、阴道、、子宫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让孩子认识到生殖器与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
把启蒙教育融于生活中。幼儿的性心理活动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盲目的,他们对性的好奇和疑惑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即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出现,情境一过,其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转移,此时再专门教育,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幼儿的性教育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应采取机智巧妙的方式,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进行教育。如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雌雄与生长,共同探讨生物繁衍生命的历程,看动物世界时进行巧妙讲解。把孩子对两性的认识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小插曲,如孩子尿床时进行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教育,当孩子对准妈妈的大肚子好奇时,可以与他谈谈我是从哪里来的。当看到男女亲吻的镜头时,可以告之,亲吻是成年异性之间表达爱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片,用比喻、故事、寓言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说明性问题,向孩子描述父母从相爱到父亲的和母亲的卵子相结合直至出生的过程,而不刻意回避。
教孩子保持性生理心理健康。从生理卫生的角度讲,要教孩子像保护眼睛、耳朵一样,保护生殖器的卫生,不要接触异物,不要碰撞,不能随便揉搓,不然,生殖器就会发炎、生病,生病要吃药、打针……在引导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同时,要引导孩子保持自体尤其是生殖器的清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我们要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并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同时,父母在向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时,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性心理教育。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角色形象及行为方式。
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有时会摆弄性器官,还会有互相观看、相互触摸等性游戏,此时,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不要呵斥、责骂,更不可以成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孩子。当然也不要熟视无睹,而应坦然面对,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如给孩子一件有趣的玩具,吩咐孩子干点别的事情或带孩子到户外尽情地玩耍,使之自然地分心,以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学前儿童开始喜欢玩婚礼、过家家、医生检查身体等性游戏,不少还进入“婚姻敏感期”,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可以趁势引导孩子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如可以告诉孩子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及责任等。
在实际生活中,应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活多样化、趣味化,如教幼儿学绘画、玩智力游戏等,培养孩子各种有益的爱好和技巧,尽量少让幼儿独自呆在屋里,减少孩子对性的过分关注。
引导孩子正确的角色定位。幼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初步进入性别角色并对性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男女性别是由先天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定位却是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一出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教育。学前儿童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定位,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应以与孩子特定性别相适应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如,给男孩起勇猛、强壮、展示威武的名字,而给女孩起体现柔美、秀丽的名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在孩子的穿着打扮、玩具的选择上都要注意性别差异。年轻的妈妈们要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孩用品、女孩用品。教男孩学做男子汉,教女孩要耐心细致等。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 德育 生命教育 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趋向,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在近几年的教育又提出了“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有这样几则案例:
一个小学生给自己的父母的一份遗书这样写到“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自杀的……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想不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3、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4、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5、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
2、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
3、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1、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案。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2、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4、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5、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5
心态一:“孩奴”心理
一年级与幼儿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孩子们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由于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各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期,因此要顺利地完成学业任务,就有赖于家长在各方面的协助与配合。例如,孩子每天回家作业的辅导与检查,整理教科书和教学用具,亲子阅读,手工制做,各门学科的预习指导与复习巩固等等,这些任务虽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并不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一年级家长面临的第一个转折就是,本来可以自我放松和调节的下班时间被孩子占去了大半,原来下班后的许多活动计划和安排也常常会因为孩子而不得不作罢。
有许多家长向我反映,本来上了一天班就很累,回来忙完了一堆家务还要再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仅要听孩子读书、给孩子做口算题、默写词语,还要给孩子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生怕万一忘了什么教科书或者作业,第二天孩子会被老师批评,家长也还要请假给孩子送到学校去,真是累得苦不堪言,简直成了孩子的奴隶。
其实,拥有上述心理的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调整到一个正确的心态。我们知道,教育子女是家长不可逃避的责任,也是为人父母者最基本的担当。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给予孩子各种关怀和鼓励、支持与帮助,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成长的乐趣,留下一段共同的记忆与坚持,这不仅是父母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支持,同时也是维持健康亲子关系所必需的。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校教育。因为孩子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在家庭中由父母继续影响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所以,拥有“孩奴”心理的家长只要换一种心态,就能收获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并从中体味到一番苦中有甜的滋味。
心态二:“解脱”心理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孩子读一年级反而是一种解脱。一般来说,这些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大都是从小娇生惯养、被宠坏了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自幼倍受全家人呵护,不受约束,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大人都会包容甚至包庇,结果养成了孩子骄横粗暴、蛮不讲理的性格,在家里完全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做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家中没有一个人管得住这个孩子的局面。
这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出了问题的家长最渴望的就是早点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寄希望于学校的老师能管住自己的孩子,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家长这样对老师说:“老师请你帮帮忙,帮我好好管管我们家的孩子。这个孩子脾气太坏,我们家里没有一个人能管住他,他就听老师的话,希望老师能对他严加管教。”
与此同时,在“只有老师才能管住自己孩子”的思想指导下,这些家长经常用来威胁孩子的话便是“再不听话,我就打电话告诉你老师!”
或许,家长的恐吓很管用,能一时制止住孩子的不当行为。然而,当老师成了家长用来威吓孩子最有力的武器时,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已然成为了一个对立面,一个假想敌,而不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和倾诉的对象。试问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又让老师如何去改变一个孩子呢?长此以往,也只会培养出孩子“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从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开始。那些拥有“解脱”心理的家长必须要明白,其实父母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而家庭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
完全将教育好子女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而不从改变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单想让老师管住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即便所有的老师都愿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管是哪一个孩子,总会有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那一天,到了那个时候,做家长的还能再指望哪位老师来帮自己管住孩子呢?因此,“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这绝对是一句值得家长们共勉的教育箴言。
心态三:“焦虑”心理
产生焦虑心理的家长,总体上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情况,而这些家长的孩子在入学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也都远远超出了许多同龄人。他们不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认识了不少汉字,能背诵几十首古诗,能独立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谈,能做一千以内的加减运算,而且还能有一到两种才艺和特长。
可以说这些家长的心理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在教育子女方面,这些家长也是绝对不遗余力的,其中也不乏许多的“狼爸”和“虎妈”。因此,当他们的孩子跨进小学校门的时候,这些家长一般都会频繁地向老师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除了经常与老师电话联系之外,这些家长还会不定期地主动到学校与老师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向老师讨教家庭教育和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当然,这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要求也是极高的,对子女在班级里甚至在年级里的排名也是非常关注,甚至是非常敏感的。
面对家长如此的高标准、严要求,他们孩子承受的无形压力也是巨大的。这些孩子虽然一般成绩都不错,而且与同龄人比较而产生的优越感也让他们非常的自信,但是每次考试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变得非常紧张,并且这种紧张情绪通常会随着考试成绩的优劣而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如果考好了他们会变得如释重负般地愉悦,如果考砸了则会显得非常的低落沮丧。
应该说,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也屡见不鲜。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所有的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而父母的期望通常也都会成为孩子的奋斗目标。然而,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就极易被焦虑的心理所困扰。在父母的高压下,这些孩子一旦遭遇失败,不仅会让父母失望,而且自己也会非常内疚,长此以往反而会滋生出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6
1.1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种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会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耿圩镇的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初中程度。作为父母,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苦于生计,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由于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作为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祖辈来讲,其文化层次更低,从认知、心理以及精力上都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好的管教。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这样,给孩子就留下了生活行为上的无限制空间,认知能力上的局限空间。这种家庭教育的突然缺位,潜藏着留守儿童产生性格极端、行为偏畸、心理障碍的危险。
1.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1.3社会方面的原因。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渴望尊重,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渴望被他人重视。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容易与校外的一些年龄相仿的小混混拉拢。他们整天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时间一久,这些人就容易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这个时期的少年对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管教,儿童就容易沉迷于游戏厅,网吧,受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的影响,性格容易变得暴力,不仅荒废了学业,整个人也堕落了。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在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精神需求,使留守儿童在就学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上的温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性,建立关爱扶助制度,由学校在本校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同时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留守儿童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