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得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得论文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1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2

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其次,教师必须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广义地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以语文课为例,欣赏“景物记,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诵读“英烈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讲解“名言录”,教师要让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受到哲理的启迪;传授“道德篇”,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评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要启发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腐朽没落、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学习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世界文学的窗口,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识破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本质,等等。

第三,教师必须讲究德育方法。文化专业课教学不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往往是更多地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暗示某种结论,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这个动机一般是隐含的。施教者愈体现出教育的无意识性,那么教育的层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其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尽管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不同的文化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下述一些基本原则却是共同的,不能违背的。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没有发掘尽,十分可惜;生硬联系,随意发挥,又不免牵强附会。二、是要使专业教学与德育渗透自然结合,有机统一。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特点、自然而然地、机智巧妙地、适时适量地渗透德育因素。过重过轻都不恰当;机械切割更不可龋(山西韩士生)""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现在的中学生是下个世纪的栋梁之材,爱默森曾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初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强适应新形势于所需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能力和意识。

一、在学生中迫切需要竞争意识。

竞争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保证、促进了教育的高水平,也使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机,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对学习成绩进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感,实践证明竞争世市场机制是经济现代化的共同经验,不论是课外竞赛还是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成绩排名都是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思想基础。

二、树立学生在科学上勇于向前人挑战的意识。

当今的科学日新月异,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一题多解,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在科学上向前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发前人所未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吝方面才智,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解题的找最佳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观察找到事物中的不足.设法加以改进,对所学知识中的疑点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处。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正是有这种向前人挑战意识,科学才不断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陈规、毫不创新的“本本主义’,而是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跃的有用之材。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3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环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许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学校环境相比较,且罗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环境不仅不同于学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不同于宏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不同于中观环境社区和中间环境社会传媒)。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只是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独立价值,而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分类说明。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

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对国外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作出总结,认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住拥挤、住房紧张、无适当的医疗照顾、发病率高、营养不良、家庭生活不稳定、环境不卫生、较多地接触有毒物质、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笔者认为,家庭经济上的不利处境大致可以导致的后果有:(1)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态质量;(2)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罗杰斯曾分析过美国青少年在抱负水平上的阶级差别:“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见到直接好处的情况下才肯努力学习,中等阶级的青年为以后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认为报酬在将来才能得到。对于下层阶级的青年来说,遥远的将来的报偿显得太渺茫,不能给他们提供动力”。[②]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均,家庭经济状况这一因素对教育所发生的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③]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家庭经济环境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经济对家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学业及心理的影响会有增强的趋势。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及发展进行家庭经济环境及其对德育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只是家庭环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环境又只是制约学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巨系统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学校德育对象的许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经济条件的制约,故家庭经济与青少年品德发展间并无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同时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影响较大的抱负水平一项上也不乏“少年孤贫而志存高远”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统计学上的大体结论,也不可将家庭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某些影响作绝对化的理解。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有人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社会网络缺少天然关系,会有自我认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任性、依赖性强、合群性差等,这种人格特征势必影响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难。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独生子女的社会网络天然关系缺损,但其“社会”性人际关系就比非独生子女多,因而网络规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作为个人早年社会化的经历的特殊性亦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在社会上将变为常态,其特殊性更显日趋消失。故“出生顺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经历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因素,没有什么理论研究的价值,也没有个人行为的影响……”[④]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策之下,独生子女作为普遍现象和特定个体都具独立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独特的家庭结构必将从两个途径影响学校德育:一是不管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独生子女作为学校德育对象肯定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学校德育须研究和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独生子女的家长队伍增大,家长对学校德育的关注增强。学校德育应引为变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机,求得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⑤]美国的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调查发现,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来自离异家庭。陈会昌等人(1990年)调查了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评定及原因,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评定,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远比完全家庭儿童差。被同学接纳程度高和较高的完全家庭儿童占64.6%,离异家庭儿童只有26.4%;而被接纳程度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达22.6%!对儿童同伴关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善交际、待人热情,离异家庭儿童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对同伴关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打人等)”两项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单亲家庭有的是因为离异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对于非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有关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家庭缺损缺乏关怀而导致心理损伤,出现与前述离异家庭儿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强化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品德发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儿童更为成熟和优秀。总的说来,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学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德育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研究证明,前者在提供学习的物质条件、学业及品德指导上优于后者,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响上较多地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后者则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及职业上的优势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个性之间只存在可能性联系,但这种可能性又是客观的,因此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显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长因素。

主观环境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过度关心”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气氛实际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独特德育价值发挥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理层而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倾向等),也易导至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或方式。研究证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我国学者丁瑜等人[⑥]证实了在“和睦”“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品德有明显的差异(见附表):

(附图{图})

万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则证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谈,2.赏罚分明,公正合理,3.择机而教,遇物而诲,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这一方式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P<0.01)。

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气氛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子女的学业成就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成就呈正相关。这已为实验所反复证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必须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在我国,独生子女日趋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已有过高倾向,且这一倾向还在强化。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家长的期望构成上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期望结构未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活动环境指家庭父代与子代间的道德活动方式所构成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学校德育的影响。我国有学者研究过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认为家庭德育代间情境主要有三种:传承性情境、建构性情境、调控性情境[⑧]。这一研究颇有见地,但将调控性情境与传承性、建构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适的。无论传承性情境还是建构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认知而无行为的调控。

笔者认为,借鉴代间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据人类文化史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将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所谓传承性环境指父—子代间在家庭德育活动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将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观念体系加以选择,然后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或传递给子代,并在子代行为上加以权威型调控。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父—子代间活动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对子代的绝对权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单向流通(见附图)。这一活动模式以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对稳定为前提,故在简单文化的社会(如中国古代)中较为常见。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东方国家仍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有研究论证,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构性的活动环境是指父代—子代间以互动方式共同建构子代的道德体系的活动模式。父代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自觉教育的形式引导、促成子代不断从“小我”而“大我”从“大我”而“小我”地形成归纳、演绎的道德心理结构。也可设置一定实践情境让活动本身或通过“移情”让子代获得规范化社会化的道德行为心理结构。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协商型”。故认知和行为调控的模式为“父代子代”,代间平等和双向勾通,已属家庭德育的“现代”模式。所谓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过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会在道德体系上的矛盾性进而在父代影响下主动超越现有道德规范的模式。其活动类型有二,一是发现矛盾到自主解决矛盾,二是解决矛盾之后的道德结论与现存观念的(父代为代表)进一步冲突。现代社会所谓“代沟”现象以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代间运转模式好属于超越性活动环境。超越模式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双向的,但以子代为主体的活动控制方式(见附图)。与建构性环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环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来的创造与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称谓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类别的活动环境对道德学习个体即学校德育对象的影响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与接受模式,同时在其学校德育影响年限内不断提供环境上的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同质)的强化或(异质)弱化。最重要的是儿童在家庭中最初铸成的道德认知、判断的操作模式、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我国,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动的建构性和超越性环境。

Ⅰ传承性家庭活动模式Ⅱ建构性家庭活动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动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对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影响。虽然家庭环境的具体作用的正负评价众说纷芸,尽管这一环境作用的机制尚需精细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重要与特殊,德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环境的深入研究则是责无傍贷的。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释:

①姜学清《国外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页。

②〔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页。

③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页。

④〔美〕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页。

⑤有关资料均参考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文,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页。

⑥同③,第507页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4

(1)要有谦虚的态度。

学校管理者要具备冷静、谦虚的态度,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认为向他人请教很丢面子。管理者需要听取学生与教师的意见,多向他人请教,更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让管理者的个人人格魅力尽显,增强管理者的威信,树立校长的良好形象。

(2)要具备宽阔的胸怀。

学校高层管理者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不仅需要虚心接受他人的赞赏,还要多听听他人批评和反对的声音,针对部分忠言逆耳的话语,管理者不应心生不满、打击报复。应感谢对方的热情大胆、坦诚直率,管理者只有学会倾听、多融入基层,才能够了解到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听到更多中肯的意见。

(3)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校管理者要多听听他人意见,对于部分学生、教师、家长各说其词的情况,管理者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明辨是非,不要好心办坏事。这还应该具备独特的思维、敏锐的眼光,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好每件事,对于事件所涉及人员的话语仅供参考,通过实际情况来正确、科学地解决问题。

二、对学校管理中倾听管理的几点思考

(1)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领导者在听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个适宜倾诉与倾听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与听觉都是有着极强影响力的,良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更好的倾听,还有利于倾述者敞开心扉的讲话,不会受到周围嘈杂声音的影响,倾述者和倾听者都不会转移注意力,以致整个双向过程不会出现信息的缺损,只有选择良好的倾听环境,倾诉者才不会有威胁与压迫感,才会敞开心扉地为倾听者讲述自己的烦恼、苦闷。

(2)在倾听中适当提问。

当领导者与学生、教师沟通时,不能仅仅让倾诉者独自在旁倾诉,还应该适时给予反应、适当提问。在提问时不要选择对方正激动的时候,待对方心情稍微平静之时,即可提问,提问时语速要适中,不宜太快或者太慢,倘若是倾诉者误解了某个问题,倾听者也应该在其情绪稍微稳定时为其解释,所解释的内容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要因为倾诉者误解了某个问题就很激动地告诉倾诉者:“你错了,怎么能这么认为,你这么想/这么做不对……”这样反而会让倾诉者对倾听者产生不满情绪。所以,领导在倾听时也要学会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提问,提问时忌语速过快或过慢。总之,科学倾听、科学提问,能够提升倾听效果和质量。

(3)掌握倾听技巧。

①回顾自己的倾听习惯,是否有总是打断对方说话,自己在此说个不停?是否存在当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在旁一味地责备倾诉者?②倾听者要学会适时闭嘴,不宜讲话的氛围里千万别说话,耐心、仔细地倾听讲话者所讲述的内容。③用局外人公平、公正的思想态度来倾听,消除自己对人对事的偏见。④倘若要发表言论,一定要让倾听者将想说的话语讲完,不要过早地肯定某个事情或者还未弄清倾诉者的意图就过早下结论。⑤对于倾诉者所讲述的内容,一定要学会抓重点。⑥对于倾诉者所讲述内容有疑问时,要选择正确、适宜的时机。

(4)有效倾听。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领导者,做好学校管理,首先就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并且在此过程中多与学生、教师谈话,学校这个读书育人的地方,最适宜的还是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了倾诉者所讲述的信息,及时地听取他人意见,并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分析、证实、评估,作出正确的回应,掌握说话人的语气、语调、表情等,在配合倾听者的肢体动作、在倾听时态度要冷静,不可当成儿戏,要让倾诉者将自己看成朋友,将自己的不满与难处尽量诉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倾听,才能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5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6

有的人说“:你说的话题是老生常谈。”我说不是的,就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学法而言,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是普通现象,我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此科目开始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几个来回发现,学生不乐于学此科目,并且家长不重视此科目是普遍现象。就此现状,我们怎样教会他们读书,特别是会读《科学》书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做法是,每开一课,必须让他们先读课文,读后能提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通过读科学书,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努力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后,都非常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们由原来的不看《科学》书到乐于并勤于读科学书,由原来的到堂开课时开始读到提前的预习。由家长对学生读不读此书漠不关心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此书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的是能提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为小科学家的基本功,有谁不想当小科学家呢?有哪位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呢?学生的读书能力一但形成,他们会终生受用。

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他们真观察,不能假观察。所谓的假观察就是没观察。刚开始教学时为了样子,为了课好看,常说孩子们要“观察”,也有时让他们走出课堂“观察”去,实际并无目的,学生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也就是没有观察。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进行《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我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认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土壤上面的植物长得好,而有的则不好?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土壤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地里烧柴草,这样好吗?……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孩子会更好地观察研究,最后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仅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

三、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让他们时刻有进步感

时时都感觉自己应努力、应进步。原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背现成的有答案的问题,为的是考好试,取得好“成绩”,评价学生时,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孩子,差则不然。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么现在我怎样评价学生呢?考试成绩只是评语的小部分,大部分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你对比以前进步了没有,你提出了多少科学性很强的问题,你解决了几个科学课上的问题,你会读书了吗等等。他们会时刻感到自己有压力,这种压力是进步的动力,而不是负担。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当时学习认真,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吧!

四、团结合作,携手共享自己和别人的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品质

现在的孩子是很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别人总不如自己。即使别人有了成功之处他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及家长没有引导孩子,让他们认识到此做法的危害性、合作的重要性。前文我说过土壤一课的问题,从提出到最终的解决,如果你只研究自己的问题,即使你研究出来了也只是懂得了一个知识,如果大家合作共享,不但问题容易解决,而且你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里的合作也有真合作和假合作的问题。我常听课,看到有的教师也用此法,提出了问题,让前后桌或者邻桌的一起研究,一会儿就研究出结果了(当然有的简单问题会得到解决),这样的合作我认为就是假合作。那么怎样才是真合作呢?首先,你要让孩子真心地去做,再就是真的大家想办法来研究。我还用《土壤》一课来说明,学生研究土壤的成分时,有的同学提出,除了用火烧能验证土壤里有腐殖质外,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及时把这一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大家集体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孩子们提出了还可以用水漂法,能漂出比较轻的腐殖质。

五、分兴趣小组,彰显各自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且这一特长优于别人,教师除了表扬外,还应让他们各显其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我先后成立的几个小组,如天文小组、读书小组、动物养殖小组、植物种植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各种活动,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

六、上好每节实验课,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增强他们的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