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纺织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07-0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造成世界经济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经济危机所引起的就业压力、流动性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等,使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这轮危机中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出口167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1%。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碳排放指标或成为欧美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 纺织品行业发展现状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行业,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产业,纺织业的发展对于吸纳我国庞大的就业大军、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然而我国的纺织行业发展极为不平衡,纺织品行业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我国纺织行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产能过剩,设备落后
由于欧美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我国大部分纺织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核心技术便难以取得。关键技术的无法取得,使得现阶段纺织行业使用设备落后,出口产品具有高度相似性,存在着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现象,这给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1.2 缺乏核心竞争力,议价能力低,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数目众多,且多注重“数量型”增长而不注重“质量型”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行业的低价恶性竞争。后危机时代,国外需求低迷,国外订单减少,外贸企业为求得生存,价格竞争更显激烈,这些又反过来导致了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增多。
1.3 出口市场集中,市场开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2009年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继2008年初欧盟取消纺织品配额之后,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协议业已到期,从2009年1月1日起美国也不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但是在欧美市场上,我国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有来自印度、越南的更低成本优势威胁,同时也有像墨西哥地源优势威胁亦有像CBI(加勒比地区国家)等的零关税优势威胁。
1.4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产业,纷纷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擦。2009年在WTO的贸易救济框架之下,国外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
2 现阶段我国政策的调整效应
为了保障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频频出台政策,连续6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同时又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促进轻纺工业发展的六项举措,从而遏制了纺织服装出口继续走低的态势。然而在我国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受美国等利益集团的鼓动,我国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近日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又有所加速。
现阶段,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已高达16%,其上升空间已然不大,而人民币在现阶段升值幅度较快,出口退税的效用已明显被降低。在假定其他影响出口的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王志强、陈阳生(2009)认为,汇率每变动1%,与出口退税率变动0.83%-1%对出口的影响是一样的,其替代关系随出口退税率的变动而变动。
根据田丰(2009)的研究,出口退税率的主要受益者是外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对我国纺织企业利润的增加作用并不大。同时国外进口商对我国的出口政策非常关注,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亦可能造成进口商压价,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企业应尽快调整自身已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3 后危机时代,纺织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需要我国政府、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3.1 宏观层面
3.1.1 在适度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投资、政府购买力度
在宽松政策下,政府投资、购买同样也可以达到支持产业发展的效果,田丰(2009)认为,出口退税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远逊于政府购买。现阶段,我国的出口退税缺口已经相当的大,出口退税率的不断上扬给我国中央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银行为支持企业发展而建立的退税账户也因此造成很多呆账,这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运行造成了隐患。政府应当在适当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出口信贷、投资等政策,不仅可以规避了这些隐患,也减轻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3.1.2 产业升级是主线,引导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还是扩大出口信贷等都不是我国纺织行业的长久发展之路,只有不断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我国纺织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3.1.3 发挥我国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内销的发展之路
积极开展、利用各种交易会,如广交会,为企业展现自身提供平台;收集各种市场信息,为企业转向内销做好调查,避免企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利用行业的力量,促进纺织行业企业的相互合作。纺织行业只有实现了规模优势才能形成低成本优势。
3.2 微观层面
3.2.1 企业应扩大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
由于我国纺织业对欧美经济体的依存度很高,在欧美经济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我国纺织品出口也难以恢复。我国纺织品企业应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做到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避免因一个市场的衰退而导致整个行业的衰退。
3.2.2 培养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市场,将部分外销转向内销
在目前纺织品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国家外汇储备较高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适当考虑将外销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把出口被抑制的部分商品转移到国内市场销售,这既有利于拉动国内需求,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也可减少贸易摩擦。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贴牌、定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较少,这严重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3.2.3 选择正确的方法以规避人民币升值冲击
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纺织业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应对,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工具,如即期、远期外汇,期货交易来规避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3.2.4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
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多数企业普遍缺乏适应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只有拥有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企业才能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结语
随着国际纺织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扬,出口退税率的作用将大幅度被抵消,价格优势已经不再也不能是是我国纺织品行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种有效手段,低碳型社会要求我国企业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永芬,吴倩,陈文宗.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2]田丰.提高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有限[J].国际经济评论,2009,(3).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2
中国纺织行业上半年运行分析及发展趋势
2007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从入世后的快速增长阶段回归到平稳增长阶段。并预期,2007年纺织企业能耗、用水总量将保持在2006年水平,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取水量将进一步下降。
2007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从入世后的快速增长阶段回归到了平稳增长阶段。尽管行业发展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贸易壁垒升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但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一、行业运行情况
(一)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良好
2007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233.98亿元,同比增长23.95%;实现销售产值10,928.13亿元,同比增长24.3%;产销率达97.28%,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2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分行业看:制成品、化纤、纺机等行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分别达到24.01%、29.85%和31.62%。
主要产品产量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07年1~5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化纤产量937万吨,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纱741万吨,增长20.6%,提高2.3个百分点;布188亿米,增长12.2%,回落1.9个百分点;服装71.8亿件,增长14.5%,提高3.2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平稳提升,运行质量有所改善
2007年1~5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91.90亿元,同比增长43.8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棉纺实现利润104.3亿元,增长50.52%;服装108.45亿元,增长29.54%;化纤51.16亿元,增长217.34%。全行业在劳动力、环境、资源等要素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注重产品内涵的增长和附加值的提升,行业效益平稳提升。而今年以来,棉花价格的相对平稳,国内外对部分化纤产品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为行业的效益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1~5月,行业利润率达3.66%,比上年同期提高0.41个百分点,其中棉纺、服装、化纤的利润率分别为3.58%、4.29%和3.43%。
在效益提升的同时,行业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使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7年1~5月,在统计的42,220家纺织企业中,亏损企业8984家,亏损面21.28%,比上年同期下降1.68个百分点;全行业的三费比例为6.39%,下降0.2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达25.67万元/人,提高18.46%;总资产贡献率达9.61%,提高1.21个百分点。
(三)内外部压力增大,纺织出口增速放缓
今年1~5月,受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汇率上升、国际竞争加剧、外贸环境不明朗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206.68亿美元,增长11.1%,下降约9个百分点;服装出口367.05亿美元,增长18.2%,下降约9个百分点。就单个月份而言,今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当月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9.65%;2月份,增长72.16%;3月份,下降23.93%;4月份,增长15.91%;5月份,增长18.45%。总体而言,出口增速呈放缓趋势。
受到巴西、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相继使用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壁垒限制,印尼、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市场转口渠道被限制或封闭,其他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增长贡献减弱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速明显加快。2007年1~5月,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85.33亿美元,同比增长31.0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9.91个百分点。
(四)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增速趋于稳定
今年年初,我国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反弹一度加剧,但很快趋于回落。2007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85亿元,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5.1个百分点;在建项目4505个,比上年增加1236个;新开工项目2389个,比上年增加619个。
就各个分行业而言,纺机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纤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较为突出。2007年1~5月,纺机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额达17.29亿元,同比增长50.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6.7个百分点;服装鞋帽业投资222.71亿元,增长39.1%,提高29.1个百分点;化纤制造业投资76.07亿元,增长36.8%,提高33.8个百分点。
而从投资区域来看,2007年1~5月,我国东部地区完成投资额568.64亿元,同比增长25.14%;中部地区164.28亿元,增长50.31%;西部地区52.07亿元,增长19.88%。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
基于1~5月我国纺织行业的运行态势分析,据纺织协会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全年,我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将达29,500亿元,同比增长18%;纱产量2081万吨,增长18%;布627亿米,增长14%;化纤2221万吨,增长9%;服装190亿件,增长9%;实现利润可达1046亿元,增长18.5%;出口额1650亿美元,增长16%。
二、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一)区域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成效,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从投资的地区结构看,纺织服装行业的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制约的加剧,纺织投资逐步向近邻的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国家导向型的措施也有望保证中部地区的投资发展速度,并驱动纺织服装行业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同步加快。2007年1~5月份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中,除浙江、北京、福建仍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之外,天津、辽宁、上海、广东、海南均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广西、云南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0.39%、88.63%、145.01%,甘肃、青海的投资增速甚至高达210.37%和888.69%。
在政策引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纷纷西进,很多中西部省区也都为迎接转移做出准备。如,河南提出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安徽全面打造“安徽服饰第一街”,建成安徽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市场聚集地;湖北纺织业启动“千亿”工程;四川拟建成西部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重庆计划建成西部服装之都等。2007年1~5月,我国东部地区新增投资的比重为64.23%,比上年同期新增投资所占的比重下降了2.45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的新增投资比重则由去年1~5月的25.68%上升到了现在的30.92%。
(二)市场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内需的增长正在推动纺织行业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模式转变。2007年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的方针引导下,内需市场的开拓成为纺织行业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07年1~5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18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额同比增长23.5%,提高2.7个百分点。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比重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达10,928.13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内销额可达8222.55亿元,占销售产值75.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的纺织品服装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促进了内销价格的提升。2007年1~4月,我国服装鞋帽、纺织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均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内需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正在成为纺织业实现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1~4月,我国农村地区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0.5%和0.3%,均比全国同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高。
三、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任务仍很艰巨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行业发展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印染用水量过大、能源供应不平衡等资源限制、环境约束。“节水、节能、降耗、减排”成为纺织行业任重道远的发展任务。
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更加重视,提出了“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企业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根据今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专项调查统计,在被调查的2080家纺织企业中,有67%的企业设立了用能用水管理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81%的企业制定有完善的能源、用水管理规定。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使用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等多项节能降耗措施来实现节能,74%的企业2006年单位能耗较2005年有所下降,70%的企业单位取水量有所下降,而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也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6年的31%。
预期,2007年纺织企业能耗、用水总量将保持在2006年水平,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取水量将进一步下降。
(二)出口退税率继续下调,对行业带来一定影响
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在3个月缓冲期后,该措施影响逐渐显现出来。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仍然持续增加,国家出口政策进一步趋紧,于2007年6月18日公布下调服装与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使得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纺织工业协会测算,今年下半年,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服装行业利润将损失48亿元,利润率将下降0.26个百分点。
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低端纺织品出口将成为我国实现贸易平衡过程中的牺牲品。有的专家断言,纺织行业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实现产业升级,但全行业效益增速下滑的阵痛在所难免。
(三)部分产品投资增长过快,值得关注
化纤行业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开始步入新的上升时期,以涤纶行业为首的新一轮投资冲动正逐步显现。2006年,化纤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涤纶行业完成66亿元,增长88%。而进入2007年后,因为氨纶、粘胶价格的大涨所引发的新一轮投资的盲目跟进现象异常明显,投资和产能扩张有逐渐加剧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氨纶产能增长仅有华峰氨纶的5000吨和佛山英威达的约7000吨,2007年新投产的产能便骤增至2万吨以上。粘胶行业同样面临新增产能可能带来的供给压力。
近几个月,锦纶、腈纶行业的投资增速也非常突出。数据显示,今年1~5月,锦纶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9.1亿元,同比增幅达190.3%,比去年同期加快209.3个百分点;腈纶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1.2亿元,增幅达160.7%,加快249.9个百分点。化纤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在高额利润吸引下不断扩大的产能对供需关系的影响很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能导致该类产品的过度竞争,影响化纤行业平稳运行。
四、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节能宣传和技术指导
要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一方面要收紧行业准入端口,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建立相应完善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贯彻准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治理管理工作,加强宣传,提高能源、用水的基础管理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的技术指导,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3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按照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建设纺织强国为主线,努力促进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当前行业运行面临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有些是因政策时局和外部环境变化等短期因素影响而愈显突出,有些则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且将长期存在,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对策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需求不足。今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日趋恶化,美国及欧盟实体经济缺乏有力支撑,失业率居高不下,进一步制约其国内消费和市场需求增长。国内方面,宏观经济不断下行,市场需求不旺,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下行,终端产品价格提升困难,导致当前企业普遍订单不足,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消费受到明显制约。1~7月,我国衣着类商品零售额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不足14%,为近年来少见的低增速水平。
2.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拉大。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及下年度丰产预期影响,近期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继续呈现较快下跌走势,与国内棉花的价差继续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相关市场数据,2012年1月4日,国内328棉价格为19183元/吨;国际市场棉价为100.35美分/磅,计征1%关税和增值税后价格为16169元/吨,计征滑准税和增值税后价格为16657元/吨,与国内棉花的价差分别为3014元/吨和2526元/吨。而到2012年8月12日,国内328级棉价格18393元/吨;国际市场棉价84.95美分/磅,计征1%关税和增值税后价格为13695元/吨,计征滑准税和增值税后价格为14611元/吨,与国内棉花的价差分别为4698元/吨和3782元/吨,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较年初明显拉大。目前,我国棉制产品出口全面负增长的态势仍在延续,1~6月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18.57%,棉织物出口额下降4.99%,棉制床上用品出口额下降9.63%,棉制服装出口额下降0.69%。
3.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拉大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加之我国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带动出口价格提升,造成了部分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份额转移至其他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6月,我国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为37.75%,较2011年同期仅提升0.85个百分点;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2.8%,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1.93个百分点,而同期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在美、日市场所占的份额均有所上升。
(二)行业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
1、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劳动力、土地租金、能源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呈现刚性、持续上涨态势,有效化解不断增加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已经成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任务。根据联合会最新的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各项要素价格继续上涨,其中用工成本增加最为突出,81.7%的样本调查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49.9%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10%~20%之间,12.4%的企业表示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同比涨幅达到20%以上。在此次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63.9%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中中部地区的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76.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棉纺行业抽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60.5%的企业认为“国内外棉价差拉大,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是企业效益下滑仅次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同时,纺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等因素与之叠加,虽然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多数企业仍然难以完全消化多重成本上涨因素,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提价空间有限,企业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不断加大。
2、企业经营效益分化明显。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需求增速放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形下,纺织企业经营效益分化趋势明显。例如中国家纺行业协会抽样调查的200家企业,2011年利润率高于行业均值的81家企业,实现利润占200家企业利润总额的76.72%,平均利润率达到10.08%,其中44家企业实现利润占总利润的47.50%,而低于利润率平均值的119家企业利润仅增长0.51%,平均利润率为2.46%,其中亏损的7家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41%,利润降低了16.55%。同样这200家企业,今年以来利润率高于均值的68家企业,实现利润占利润总额的78.40%,平均利润率达到10.36%,其中35家企业的利润占全部企业利润的49%,而利润率低于均值的132家企业利润降低了21.93%,平均利润率为2.12%,其中亏损的29家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78%,利润更是降低了265.70%。
3、产业链上下游行业效益状况不平衡。由于产业链上游行业去年效益较好基数较高以及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下游行业对终端产品消费市场变动反应较上游行业企业更为灵敏和直接,导致终端行业企业的经营效益要好过上游行业。今年,在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情况下,各分行业经营效益按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化较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规模以上企业中,棉纺、化纤行业利润呈现负增长态势,1~6月化纤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2.27%,105家棉纺织骨干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11%。而同期,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行业利润呈现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9.66%、18.43%、13.50%。
4、按所有制和区域分企业效益差异明显。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表现较差,利润下滑较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6月,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速按区域划分,中部地区表现最优,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4.21%;其次为东北三省,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0.07%;再次为西部地区,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0.19%;东部地区表现较差,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4.75%。据联合会最新的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东部地区45.3%的企业盈利出现减少,中部地区24.1%的企业盈利出现减少。同时,按所有制性质规模以上企业盈利情况表现为,民营企业的亏损面较小,而国企和外企的亏损面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6月,规模以上的私人控股企业有2.79万户,亏损面为15.36%;而同期国有控股企业有486户,亏损面为34.57%;集体控股企业有638户,亏损面为24.61%;港澳台控股企业有3961户,亏损面为28.35%;外商控股企业有2579户,亏损面为28.16%。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在行业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状态中,行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少,既有宏观外部环境影响而显现的问题,也有纺织行业受自身情况特点约束而形成的问题。对此,需要我们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沉着应对。
稳增长、调结构,努力促进纺织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从国际、国内的形势判断来看,要对外部形势的艰巨性、复杂性作长期的足够的考虑和准备,关键是要在把握好大的经济形势下,确定好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真正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根据行业情况,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特点,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调整产品结构与拓展新兴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东盟和非洲两个市场有新的亮点,上半年出口到东盟的纺织品服装增长22.35%,出口非洲增长18.23%。中国服装协会提供数字,今年6月份出口均价在5美元到11美元的产品单月出口金额增长13.65个百分点。因此,必须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寻找市场机会。
围绕终端市场需求,加大化纤产品开发力度。这对行业自身稳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对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化纤产品开发中,大企业要发挥更多作用,建立大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贯通的开发机制。化纤行业的发展要更多注重上下游贯通来控制风险,规模数量发展要谨慎,要进一步加强自律,避免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成本费用控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6%,其中三项费用提高了0.35个百分点,反映了成本费用提高而产品价格难以消化的情况。加强企业管理必须持之以恒,总会有潜力可挖。这次理事会上有些企业提到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家纺企业富安娜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在行业中领先,但今年依然把管理的目标集中到终端销售点上,通过改善门店,提升形象,提高销售量和价格,富安娜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24.83%,利润增长27.61%。无锡一棉打破传统的运转管理和作业方式,探索精细化劳动管理,万锭用工在25人以下。今年纺织联合会环资委开展百万节能义诊活动,许多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包括愉悦家纺、山东亚光、无锡一棉、安徽华茂等。在节能这一环节依然有巨大潜力,也充分说明管理无止境。因此,在困难情况下,加强行业管理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同时处于高技术和知名品牌垄断以及调整产业政策、寻求实体经济回归的阶段,而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周边东南亚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势必激烈。因此,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跨国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纺织工业人工成本进入持续高增长期,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大,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根本解决。中国纺织工业在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以及价值链高端竞争优势远未到位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国资源配置应该是一种趋势。在推进跨国资源配置中,要充分研究和用好国家“走出去”的政策,要充分研究和了解所在国的政治、法律以及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劳工等相关政策,使跨国资源配置能真正做到既积极,又稳妥。
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结构调整。近几年,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区域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推动纺织产业转移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支持环境。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7%,比2009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五省提高了3.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部五省继续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转移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包括龙头企业带动以及区域对接等好的模式。下一步在产业转移中始终要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把资源环境协调作为根本保障;二是把统筹产业链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着力点;三是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优化提升要同步推进。
要积极推进跨行业的联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纺织工业的原料涉及农业和石油化工行业,装备涉及机电行业,营销涉及现代服务业,以及纺织行业的环保和节能、产业用纺织品的终端涉及二十多个产业。纺织工业的供应链管理、产业链建设以及最终纺织产业的由大变强,必须更加广泛的进行跨行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要充分积极利用好跨行业的人才、技术、资本市场,做到充分有效合作,加快行业提升。
(四)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前提,立足长远创新经营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自身长远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
当前企业在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应时而起,包括电子商务、快时尚、高级和大众定制等,应该说这是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所采取的一些积极的措施。一些企业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对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要充分关注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国内尽管政治经济稳定,但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也会呈现阶段性特征。国际和国内竞争加剧,竞争对手如林,对此,都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从根本上来说,经营模式变化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既然是战略问题,就要把战略的目的、步骤,尤其是出了问题如何应对,都要想清楚,尤其要把自己凭什么去竞争要思考得更加周到。要真正掌握市场形势变化和竞争对手情况,要有效地营造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参与市场竞争,以己之长,补己之短,趋利避害,有效规避竞争风险,在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中健康发展。
(五)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建立企业间公平竞争格局,建立必要的和谐共荣的竞争关系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4
一、发展体育产业的作用
体育产业能够改善本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国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将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可进一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改善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带动本地区的服务、信息、金融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体育产业不仅本身输出经济产量值,同时对于其他产业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范围的疾病的传播给予我们很大的警示,在我们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尤其是各国工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是相当致命的。这让我们明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证本国的环境的发展。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其能够进一步培养人们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本地区环境没有造成不必要的污染。这对于本地区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地方企业品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区资金以及技术等交流较快,也就是说在本地区中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要想让本国地方产业推向全国,成为国家、甚至是国家品牌,体育产业无疑使较好的一条途径。通过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的树立本国的品牌。
(四)进一步改善地方人文环境。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健康、持续性的发展,本地区的人文价值观念会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可发展为本地区支柱性产业。 二、明确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地方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地方的人均收入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急需改善,文化娱乐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地方的体育产业也会不断的提高。
(二)地方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产业基础。也就是说要想发展体育产业,本地区本身经济的发展要有必要的产业基础,如历史资源、自然、人力等资源等,资源丰富才能够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地方要具备相应的政策。推进体育产业的政策要在本地区进行制定并进一步落实,本地区才能从中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优势将会促进当地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地方要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发展体育产业同时要需要会体育、懂体育的人们,因此,人力的培训以及培训机构的建立是必需的。同时在发展人力以及培训市场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必要的体育消费群体。
(五)地方要拥有发达的体育竞赛市场。在地方要更多的举办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 但是目前多数地方体育产业中还存在着问题:第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观念落后;第二、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第三、理论研究不够;第四、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还比较医乏。
三、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目前,体育产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须大力进行的。那么要想更好的发展经济,就有必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本国的支柱性产业。思想上与时俱进,给予体育产业发展一定的土壤,完成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政府在其中要起到必要的导向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体育产业就根本上来说,是指在体育运动之中蕴含有大量的经济价值。但是这在人们的观念之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要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让人们的对于体育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运动的层面上,而且要存在于消费的层面以及产业的层面。
(二)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制度,规范体育产业市场。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政策。体育产业和其他各产业比较来看,是新兴的产业,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必要的支持,还不是固守的阻止。让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协调一致,有效的推动体育产业的良陛发展。
(三)加强体育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一蹦而就的,要想发展就要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剖析,发展的可行性要经过详细的论证。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不断的创新。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工业统计方法;制度挑战;应对革新
中图分类号:F40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9日
自改革开放至今,革新统计方法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使得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探讨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面临的挑战
尽管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已得到明显改善,然而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工业统计上报时间与指标体系缺乏合理性。首先,所设计的工业统计指标繁杂、重复,进一步加重了工业企业的负担。虽然几经革新工业统计制度,但是基层工作量并未得到根本减轻,基本上没有变革报表种类,很多报表中所设置的指标依旧有增无减;其次,企业会计结算时间和统计报表上报时间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层层分解工业统计制度所规定的报表上报时间,要求相关统计局定期汇总并上报超大规模的工业企业B201表――《工业产品产量与产销总值》与B202表――《工业企业财务状况》。但是,对于业务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而言,定期无法完成产品产值产量的结算,尤其是经济指标报表,因税务部门与统计局部门存在不一致的报表上报时间,所以,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在对报表进行填写时就会困难重重,其余工业统计人员因为无法获取财务数据,就会通过估算方式敷衍了事,对工业统计基层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造成直接性影响。
(二)工业统计操作方式缺乏科学性。工业企业为不断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并求得全面发展,应该适时提高统计数据的精确性与应用性。基于这种情况,统计部门相应调整了统计数据实际情况,但因调整的手段缺乏科学性,造成工业统计工作依旧问题重重,具体表现在:第一,不明确的统计格局。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仍旧为条块分割制,每个统计主体都会有不同的工作职责,且这些主体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着,然而在实施工业统计时,这些统计主体并未彼此协调与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出的统计报表种类过多,包括工业、能源、固定资产及科技统计等类型;第二,因为实行的多头目统计,导致统计内容繁琐。因统计主体搜集过多,工业统计内容细致度过高,且资料陈旧,使得数据信息极易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三)过紧的报送时间,对工业统计数据质量造成直接影响。首先,统计人员面对过大的工作强度,根本享受不到国家法定节假日,使得他们有苦难言;其次,就企业本身而言,如果在规定期限前还未结完账,他们就会以测算的方式估报,对源头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造成直接影响。此外,因为统计机构工作时间过紧,所以他们往往会疏于审核,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工业统计的整体数据质量。
二、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的应对革新措施
(一)构建合理、科学的工业统计指标制度。根据市场环境与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依照实用价值低、实际精简重复的指标内容,为减轻工业企业基层负担,在改革统计指标制度时,首先一定要对减项予以全面考虑,构建与现行工业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构建一套组合功能强、数量少、可以真实反映市场运行状况且易于操作的科学统计报表体系,使其不仅能够衔接制度指标与表式,提升数据质量,而且还可以符合企业管理需求。
(二)推迟报表上报时间,有效对接统计软件与会计软件。因为上报时间通常具有紧迫性,统计人员在每月都要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通知报表上交任务,具有相当大的工作压力,所以推迟报表上报时间与否,便于真实掌握相关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趋势。为此,笔者建议,创建一套应用软件,有效对接会计软件中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与工业统计报表,在生成这两张报表后,方便统计软件获取数据,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业统计工作效率,同时还保证了数据源头质量。
(三)进一步加大工业统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力度。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统计工作也随之不断进行制度革新。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统计机构应该切实强化工业企业统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力度,不仅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岗前工作培训力度,而且还要定期对统计人员实施综合业务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统计法规、统计实务、计算机系统操作等。确保基层统计工作者能够不断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需求。
三、结语
对现行工业统计方法制度的革新并非轻而易举的,因为工业统计方法所涉及到的人员与内容比较多,制度革新后的具体工作也比较繁重,因此为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工业统计改革工作,需要各级部门、政府、统计人员共同努力,团结一心,彼此配合,将其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由此才能确保工业统计革新任务的顺利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