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1

[关键词] 两优三多;专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Q622文献标识码: A

一、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 优先规划,服务地方经济

1.1 超前谋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保电网建设适度超前,2010年核准了220、110输变电项目51个,471万千伏安,线路长度436公里,2011年核准了220、110输变电项目62个,652万千伏安,线路长度756公里,2011年核准或具备核准220、110输变电项目38个,556万千伏安,线路长度412公里,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

另外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慈溪、北仑地区用电负荷和用电量的急剧增长,针对宁波民营经济特色,不同中心镇配电网规划,如周巷镇、溪口镇等特色镇,编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城镇规划。同步滚动配电网规划,帮助地区政府协调招商引资供电问题,完成宁波化工园区供用电分析及对策措施方案的编制、慈溪横河35千伏用户增容、支持鄞州箱变迁移、宁海雁苍35千伏间隔等工作,解决区域供电矛盾紧张,服务地方经济。

1.2 统一规划,美化城市环境

由于变电站进出线众多,且存在分期逐步建设的现状,为避免变电站出口段线路交叉、斜穿的杂乱局面,要求在从变电站选址初期开始,就一并对变电站进出线走廊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推行变电站进出线出口段采用“直进、直转、直出”设计,优化变电站出线,美化变电站周围环境。同时充分挖掘现有通道资源,通过技术改造或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积极采用倍容量导线和同塔多回设计,提高单位通道输送容量,有效解决政处好通道紧张的问题,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

2 优化设计,科学建设坚强电网

2.1 优化设计,提前谋划新建项目

在大力开展电网基本建设的同时,科学优化电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建设建设用地、建设电磁辐射、减少设备噪音等因素,采用高标准、新型设备。在市区普遍推行GIS、低噪低损变压器、小型化设备、典型化设计、紧凑型杆塔、同杆多回并架线路、大截面导线等设备。

2.2 优化设计,加大对旧有电网的技术改造

对旧有电网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占用土地的情况下,提高电网输送能力,主要技术改造的方针是扩建、升压、换代。

扩建,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线路通道资源和站址资源,通过改造增加线路的输送容量和变电站的降压容量,并达到节约通道、节约土地的目的。

升压,就是通过改造,提高线路和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一方面提高电力输送和供应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道和站址资源,并节省投资。

换代,就是通过改造,推广使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电网规划建设和生产运行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电网升级换代。

2.3 优化设计,用绿色和谐理念选址

根据创建“绿色和谐电磁环境”工作要求,在电力设施选址选型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坚持电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按照“两型一化”标准进行变电站设计、选址、选型,按照“两型三新”标准建设输电线路工程,选用紧凑型、同塔多路、大截面导线等新技术,提高单位廊道输送能力,通过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减少电力设施占地面积,降低对周边影响。

3 多层次评估,预判项目优势与风险

除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从绿色电磁环境角度出发,校核项目是否满足要求之外,我们还引入了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估机制,全面评价项目对“绿色和谐电磁环境”满足程度。

对于项目环境评估,除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邀请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专业流程要求进行评价外,还根据项目特点、前期调研过程中公众对电磁环境疑虑与担忧进行重点分析与解答,在后期公示、听证过程中专门安排相关环节,对上述情况予以说明解答,向公众传达绿色电网建设理念,从预防为主的角度出发,提前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将工作方式由结果处理转向过程干预。

4 多样化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推广绿色电网建设理念

4.1 通过宣传、座谈、问答,提升宣传力度

为此,我局提出“宣传、座谈、问答”三步走理念推广工作,沟通对象从项目实施影响区域扩大到整个辖区,加大对输变电设施知识和我局环网方针、措施的宣传力度,向公众提供科学、客观、全面、均衡的电磁环境及健康影响的知识和信息,宣传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极低频电厂、磁场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结论,消除公众在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误区和疑虑,为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4.2 开展“创建绿色和谐电磁环境”主题宣传活动

为提高宣传力度与广泛度,我局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与特点,开展“创建绿色和谐电磁环境”主题宣传活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材料和印有绿色和谐电磁环境标志的纪念品,以及开展普及输变电设施环保知识活动等活动,向公众普及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度,进而推广绿色和谐电网建设理念。

4.3 向公众宣传绿色电磁环境理念,进而提升外部环境和谐程度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征求意见稿)中要求输变电环评公众参与对象为直接受影响的居民、单位、拆迁对象、利益相关公众等,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进行座谈,并听取利益相关方对工程的态度、对选线选址的态度、对主要环境影响的认识、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与要求等,以调研与综合评估结论作为依据进行解答,向公众宣传绿色电磁环境理念,进而提升外部环境和谐程度,并将结果以公告形式。

对于公众集中关心的几个要点问题,我局还以问答的形式增进交流沟通的深度,首先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至利益相关方,再收集汇总后筛选出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诸如在城市核心区建设电力设施、电力设施产生的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电力设施的审批流程合法性等,一一予以解答,做到重要问题、关键问题明确解答,在项目前期阶段进一步消除利益相关方的疑虑,为后续电力设施建设铺平道路,创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5 多方位推进,创建和谐电磁环境

5.1 确定在宁波城区实时电磁环境监测

在宁波已确定在市区实施实时电磁环境监测,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确定在220千伏桑田变试点,桑田变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民众关心度高。电磁环境监测可监测大多数电磁设施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因子,提供公开、客观和直观电磁场状态数据,到时市民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观测桑田变电站的电磁场强度。

5.2 人员培训,提升全员素养

提高自身工作人员素养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我局在内部定期展开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的学习、研讨和沟通,通过学习讨论,使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对绿色和谐电磁环境的认识,同时在于专业评估机构合作评估过程中,也邀请其进行专业指导,尤其是评估要点、方式方法以及预案编制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提高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此外我局还联合环保部门定期开展宁波绿色和谐电磁环境知识培训,跨专业交流学习,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专职人员技能与知识水平,以确保创建“绿色和谐电磁环境”工作有效开展。

5.3 完善管理流程与机制,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根据创建“绿色和谐电磁环境”工作要求,明确各个相关人员的管理范围,逐步建立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在各管理环节中加强电力设施选址、选型阶段对电磁环境影响的关注程度,增加调研科目,同时完善评估流程,深化社会风险综合评估,与公众沟通交流形式多样化,并增加评价考核环节,形成以预防为主、增进交流、及时回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2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概述

在现代电磁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叠加作用导致城市电磁辐射能量显著提升,同时城市电磁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并呈现了持续恶化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及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现代病,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部分城市在发展规划当中,对大型电磁辐射设备未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例如,很多广播电视塔就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甚至很多居民区环绕广播电视塔所建,导致局部区域电磁辐射场强偏高[1]。又如,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发展初期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使得无线通信频谱资源严重浪费,并加深了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程度。甚至部分地区无线通信基站密度过大,导致这些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影响了周围区域的正常通信,并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一定威胁。相关统计表明,医疗、工业等领域的高频电磁设施正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率持续增加。这些设施当中存在较强的电磁震荡源,且震荡源频谱质量并不理想,会产生宽频率电磁辐射,无论是对电子设备、操作人员,还是对城市环境,均会带来一定危害。总体上来看,城市电磁设备的持续增长对城市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电磁辐射影响变得愈来愈严重,应给予充分重视。

2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输变电设备。目前,我国电网输送的工频交流电频率为50Hz,输送电压等级较多,包括3kV、6kV、20kV、110kV、220kV、500kV等。110kV以上为高压。高压输电导线周边及变电站附近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工频磁场及工频电场。这部分电磁辐射强度一旦超出限定值,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变电站及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受外部环境影响,会出现电晕放电及绝缘子放电,这些电磁噪声会对正常通信及无线通信产生一定干扰。(2)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是目前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广播电视发射系统附近,存在较强的射频电磁场强度。特别是天线主发射方向。(3)城市交通设施。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这些交通设施所产生电磁辐射量也愈来愈大,其影响不容小觑。以机动车为例,机动车运行过程中,点火系统、电机等设备的大电流瞬时通断会产生电磁噪声,导致电磁干扰出现。(4)家用电器。在现代城市生活当中,家用电器也是主要的电磁辐射污染源之一。高频辐射源包括手机、微波炉等;低频辐射源则包括电脑、电视机等。正常情况下,家用电器产品都有明确的电磁辐射标准,合格的家用电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并不会超出限定值,也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某些不达标的家用电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会超出限定值,人们长期与之接触,必然会威胁到身体健康。

3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性

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愈来愈严重,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小危害,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3]:(1)城市电磁兼容水平有所下降。城市电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对城市整体电磁兼容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电磁干扰可能会造成数字系统信息数据丢失,影响收音机、电视机等设备的正常运行。若电磁干扰现象较为严重,则会造成仪器误动作,使得工业控制失效,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2)城市居民健康受到危害。电磁辐射通过非热效应、热效应及累积效应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人体本身就是电磁波的良导体,若电磁辐射能量过大,且辐射时间较长,人体可能无法通过自身调节将所吸收的电磁辐射散发出去,便会引起体温升高。同时,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会对正常的免疫、循环功能产生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4 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相关举措

4.1 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源监管

要有效控制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必然要加强相关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电磁辐射相关法规、标准建设。在城市电磁设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表现出了一定滞后性,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磁辐射管理要求[4]。因此,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事先控制为原则,从公众健康、城市环境保护出发,构建出完整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风险预防制度、辐射环境监管控制制度等。为了保证监管工作顺利实施,还需要构建出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及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促使电磁设备规范化使用,以此来控制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制性实施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制度,并要求相关部门切实做好电磁辐射监测工作,对电磁辐射污染数据库不断完善。这样就能够充分把握城市电磁辐射动态水平,一旦出现污染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进行快速处理,避免电磁污染范围扩大。

4.2 加大电磁辐射知识宣传

电磁辐射由于其潜在性特征,会被社会公众所忽略。同时,很多城市居民对电磁辐射知识并不了解,一旦出现电磁辐射污染,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进而造成电磁辐射纠纷事件[5]。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与新闻媒体及网络媒体共同合作,加强电磁辐射宣传教育工作,让公众能够正确地认识电磁辐射,并树立电磁辐射防护意识,掌握一些基础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对自身进行有效的保护。另外,在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监管工作当中,要充分贯彻公众参与制度,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共同创建良好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4.3 扩大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应用范围

首先,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完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地下埋线、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等方式降低高压线路及设备对地面辐射的强度。其次,对于一些电磁辐射强度较大的辐射源,可采取主动屏蔽或被动屏蔽的方式,对辐射源进行控制,避免其造成电磁辐射环境污染。另外,在住宅房屋建设过程中,可利用防电磁波玻璃、电磁波吸收涂料等来阻碍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保证居住环境的适宜性。

5 结束语

在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城市电磁辐射源监管,对电磁辐射污染进行控制。同时,要注重电磁辐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建设当中,缓解城市发展与电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提升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综合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岑丽.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问题与防治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5):394.

[2]陈志平.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中华建设,2013(01):108-109.

[3]孙遥,徐冠立,管登高.城市电磁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电讯技术,2012(04):604-608.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3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

(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第八条各类气象站四周应当开阔,保持气流通畅。

第九条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表1。

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表1执行。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表1执行。

本办法所称源体,是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第十条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5°,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范围内,不得大于2°。

在探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其他建筑物和火源与氢气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第十一条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

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第十二条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3°。

第十三条大气本底台站的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基本保护区、保护区,具体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按照附表2执行。

第十四条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严禁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场区内从事任何建设和改变场区内自然状态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是指利用辐射特性稳定、均匀的地物目标作为辐射参考基准,通过星地同步观测,对在轨运行遥感仪器进行绝对辐射定标或星上辐射定标校正的场地。

第十六条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60°下视角空间之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以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以内,不得有导电物体或者高于天线系统的障碍物。半径100米范围以外(含100米),障碍物与天线的仰角不得大于3°,电磁场干扰应当小于闪电接收机的阈值范围。

第十七条GPS气象探测站视场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10°,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各种无线电发射台与GPS气象探测站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公里,高压输电线与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0米。

GPS气象探测站附近不得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其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

第十八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标准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新建、改建和扩建气象台站和设施,应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标准。

第二十一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大气本底台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同级政府或者建设单位承担,并保证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第二十二条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应当由该站的所有单位委托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当事人应当签订《委托保管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4

关键词:基站;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铁塔公司

1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三家运营商颁发了三张TDD(TD-LTE)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4G时代到来,全面提高了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推入了白热化的境地。目前,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移动容量、频率资源、物理站址几个方面,虽然运营商不同,所用频段和网络不同,但从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使用过程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基站的管理角度来说,各个基站所经历的工作流程却是高度一致的。

2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

移动通讯业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难题。

2.1基站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多网共存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成熟,通信网络也从1987年的第1代移动网络发展到了2013年的第4代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替,产业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每年都要建设大量的基站项目。以南京地区为例,仅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就已在该地区建设了约13000个基站。这些数量庞大的基站遍布在市区及市郊的各个角落,网络建设情况更是各异,有的单网有的双网共址甚至三网共址。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面对分散各地的数量如此庞大且情况各异的基站,要一一掌握清楚每个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及基站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环境质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2基站建设和审核批次众多

2008年通过重组形成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三家公司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均花费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进行物理站点的建设。长期以来,他们将基站和管道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希望能拥有独立的网络及相应的网络优势。而这种竞争的态势,也直接导致了每年审批部门都会收到分别来自三家运营商的2G/3G/4G许多批次的基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每本环评报告都包含了成百上千个基站,由于多网共存,每个基站都需要完成上文提到的移动通信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运营商而言需要设置专职人员划拨专项资金完成环保审批工作。对于环境管理部门,每年受理、公示、审批、核查如此多批次的基站项目,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3基站项目变化多,加大管理难度

基站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的变化性较大,而这些变化又未能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主要表现有:(1)先建后报:由于基站建设数量多任务重,有些基站存在边建设边报批甚至未批先建的情况,导致这些基站的存在不合法,也得不到环保监管;(2)多建少报:被隐瞒的基站主要存在于偏远地区或地区交界处,这些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基站属于“黑户”,无法接受管理;(3)变更不报:基站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基站站址、设备参数和天线类型等,但变更后,运营商却未及时将所有变更情况通报审批部门,直接影响了审批部门后期对基站的管理[1]。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在基站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客观存在。总体来说,环境管理部门对基站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成效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存在,目前对基站的环保管理工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3环境管理工作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基站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入手,对目前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修正,所取得的成效有限,需认真梳理出一套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才能正本清源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主要关键点如下。

3.1法律保障,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正名

随着4G基站建设的全面铺开,近几年的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无疑将呈现大幅上扬趋势,如何建立健全基站建设的法规体系,理顺基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与城乡规划间的关系,积极稳妥的调和因基站设置而诱发的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市民之间的矛盾,有效构建“人居和谐”的城市基站设置综合环境,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法规层级较低以及与《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的交叉,造成了运营商和居民在遇到基站设置纠纷时往往各执一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乡规划法》中的通信范畴的理解、运用和执行不到位,规划部门一般只认定是固定网络通信,导致移动通信基站未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极大影响了随后的基站选址、建设、管理工作;(2)无论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或是从公众意识的层面来看,移动通信基站作为提供电信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地位认同度都不够。例如《物权法》中“不得擅自改变经营性用房”,《物业管理条例》中“必须经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同意”,这些相关的解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偏差。(3)《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了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故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对电磁辐射污染均可适用。但对于电磁辐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损害事实”的举证变得异常艰难,在实际案例中,针对此类诉讼司法机关也仅能基于民生问题的考虑,开展通信企业和民众间调解工作[1,2]。综合江苏省的现状,笔者认为,江苏也急需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设置、建设、维护及环境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法规及规范,这些法规及规范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明确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具有公用电信设施性质;(2)将移动通信基站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属于建筑物工程项目的配套,从而与其他配套工程同步实施;(3)明确故意破坏移动通信基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进一步规范企业建设及运营基站的行为,针对违法基站、超标基站绝不姑息,服务民生,切实维护周围公众利益。总而言之,只有解决法律层面的不足与认识,才能从根源上扫除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的障碍。

3.2规划担纲,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安家

当前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和建设比较随意混乱,市民投诉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未对基站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再加上各大运营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大肆加速通信网络建设。从法律层面上认同基站的公用电信设施地位并将基站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再加上铁塔公司的成立,基站的报批、建设和维护可以由铁塔公司完成,显著提高站点复用率,避免了三大运营商的混战和资源浪费,也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在铁塔公司时代,基站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应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从城市整体规划、片区规划阶段开始。基站站址专项规划由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会同市规划国土等部门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进行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每年可根据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发展要求,按照规划修订程序对基站站址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该规划编制过程中,铁塔公司应作为牵头单位,综合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报告及铁塔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从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和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交情况说明及意向报告,做到早期介入。基站规划站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网络覆盖需要;电波传播特性;设备性能状态;网络优化需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

3.3环评检验,审核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

铁塔公司的成立,对于基站环境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铁塔公司作为基站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可以负责基站从报批到申请验收的全程手续,而不需要三大运营商各自办理流程相同的手续,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推荐的工作流程如下:每年初,铁塔公司将适时召开全年计划集中协商会,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提出各自的建站需求,铁塔公司综合网络现状及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确定本年度批次基站的初步选址方案及基站相应的技术参数。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铁塔公司提供的基站选址方案及技术参数进行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基站项目的规划符合性、拟建址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电磁环境的影响,给出项目是否环境可行的明确结论。在项目开工建设前,铁塔公司将本批项目的报批资料连同可研阶段环评文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设完成后,基站进入试运行阶段,铁塔公司应提供项目可研阶段环评文件及批复文件、实际建设的基站相关资料、项目变更情况,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资料核查、现场核查及现场监测等流程,最终从技术角度明确该项目是否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项目通过环评后,铁塔公司将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基站项目资料参数及图片资料整理后一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该流程能在满足现有环境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减少运营商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移动通讯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发展,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主要存在项目多、分布广、变化大等问题。本文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阐述法律法规需明确的要点、基站选址的专项规划及立足于铁塔公司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流程,三管齐下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范靖靖.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若干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12.

[2]秦培顺,沈阳,秦岭.法律保障规划落地环评先行———正本清源解决移动基站“设置难”[J].上海信息化,2013,11:33-37.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5

关键词:高山发射台;建设;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TU248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高山台站建设的要求

广播电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不仅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总结“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工程建设,对面新的环境形式,广电事业要适应今后的长期发展及新媒体发展,以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高山发射台的建设,需注意如下几点:

1.1 选址要适合自身条件

选择新台址要充分考虑广播电视事业长远发展,在发射场地规划上为今后节目套数和功率的增加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要具有前瞻性。场地、塔高和覆盖面应尽可能大。天线周围地势要平坦,总坡度小于等于5%,天线前方1000米范围内坡度小于等于3%;要求土层潮湿,传导系数较高,有利于电磁波的传播。

1.2 不影响周边的环境

发射台强大的高频电磁辐射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及健康,并对周围机关、学校、医院、住宅等民用电子设施产生严重干扰及影响,因此,新时期的发射台建设应在保证有效服务区覆盖的同时,尽量选择远离喧闹城市的郊区,以减少对公众的电磁污染。

1.3 提升备灾能力

安全优质播出历来是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生命线,新时期的发射台更要强调这一特点,因此须提高发射台的备灾能力。一是搞好防雷设施,这是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台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此外,基于当前自然灾害频繁,高山台站设施应能抵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如特大暴风雪灾、地震等。

1.4 倡导节能环保

节能降耗是我国基本国策,高山台站在这方面应该有重大提升。台站内部应采用低功耗的发射机设备系统,外部应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并做好污水排放、空气处理、节水工程、绿化工程等环保措施。发射塔、机房、生活区尽可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2 高山发射台建设主要内容

2.1 发射台机房

要做好机房建设,关键如下:1)在满足广播覆盖需求前提下,适当考虑地域因素及发射台远离城市的特殊因素,合理确定各分项规模,包括房屋建筑,用地、配套实施等。2)为满足发射台机房点多、面广的任务要求,机房建设尽量减小规模、降低占地;3)机房平面应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布置功能房间;4)根据广西气候特点,可采用简约欧式坡屋顶建筑风格,既突出现代广播电视事业建筑的艺术风格,体现创新性质,又利于雨水排放,避免发生雨水渗漏情况。5)高山发射台因地处高处,易受雷击,为保证设备及电力供应稳定,建设时应考虑独立的防雷系统,保证防雷效果。

2.2 附属工程

1)发射台站的日常管理以安全播出为首要任务,台区建设围墙防护,台区内还设有铁塔、外电终端杆等,场地内进行混凝土硬化。2)做好道路修缮、庭院绿化及环境保护等项目。3)水电方面,可在邻近或山脚选择供应稳定的线路自行建设。因台站为无人值守,规划时可不考虑生活用水供应,机房建设时修建蓄水池,储存雨水用做消防、维护、日常清洁即可。

3 建设施工要点

按村村通工程已建台站为例,阐述高山无线发射台建设的选址、规划、机房布局等工程建设要点进行详细探讨。

3.1 场地规划

建设用地选择在县城周边的小山上,占地2亩多,地势较高,便于网络传输及覆盖。机房主要布置有:发射机房、卫星信号监控室、节传监控设备室、仪器仪表备件室、配电室、油库等功能房间。为减少建筑规模,机房内机器布置为双排布局,机房宽度在7.0-8.0米。

3.2 塔桅工程

新建一座自立镀锌钢管组装结构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塔高60M,塔架底部尺寸为8m×8m,与机房距离3米。塔身分为三段直线段,满足不同要求的天线安装。

3.3 机房工程

依据南方气候,发射台机房建设主要考虑机房内的降温,不需考虑冬季采暖的问题,此外发射台机房建设需考虑自然通风采光、防辐射、防盗、防蚊虫及防台风,保温隔热等要求。在设计规划考虑坡屋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上减少了值班宿舍、监控室等。

机房建设重点考虑防雷及防干扰问题。机房多位于高山,雷雨较多,为保证设备和电力供应的稳定,建设时考虑独立的防雷系统,对防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防雷效果。1)防雷。一是新建铁塔、机房、配电房地网。在机房侧面新设地网,作为机房总接地面与地网连接缓冲释放,并采用降阻剂,以降低接地电阻,防止击雷对机房系统影响。二是在电源线路防护方面,为减少雷击影响,电源进出线全部使用铠装电缆,电源系统采用三级SPD防雷措施,增强雷电释放能力。桥架、线槽全金属架构,多点接地。强弱电独立走线。三是以机房总接地汇流为中线,铺设3mm×25mm铜排,连接至各设备接地点,重现布置保护接地和高频接地,以铜带敷设,统一接入从外网引入的接地母排。机房内部采用等电位连接,所有桥架、设备及机柜可靠接地,相互间不产生回流。结合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措施,保证电子设备可靠稳定地工作。2)防干扰。因发射台发射频道多,电磁环境制约因素多,易造成窜扰,影响播出质量,对此,采取措施如下:一是结合原机房主体结构,改造中按照功能重新区分发射、监控、多工及配电区,独立建造变配电机房,利用墙体进行分割,墙面铺设铜网屏蔽,以利于电磁屏蔽和防干扰,走线清晰。二是采取抗干扰、屏蔽能力强的线缆,走独立金属桥接或者线槽,避免强、弱电信号之间的干扰。三是整个机房采用防静电地板,铝合金吊顶,设备、机柜均依照规范严格接地,以将相互间的干扰降到最低。

3.3 供配电工程

发射台的供配电主要由发射台的配电房、发射机房的配电柜和自发电机组成。1)配电房的供配电。基于资金及施工周期,发射台配电系统改造只按外供电一路来实施。为保证供电安全和今后第二路外供电实施时内部供电不需改造即可使用,配电房的内部供电按二路的方式实施,降低配电系统故障几率。为防范外电停电遭成停播,发射台内部配备一台柴油发电机组。为防强雷电,在高压配电柜装有手动切换开关,强雷电时切断开关采用自发电。2)发射机房配电柜。机房配电柜的输入电是来自配电房两路不同的供电柜,其中一路送UPS电源,另一路送其它设备。在发射机房的配电柜上安装了电源自动切换器。

3.4 节能环保方面

如前所述,节能、环保、绿色、美观是新时期高山发射台建设要考虑的目标之一。机房坡屋面设计加大了机房空间,机器产生的热量从屋顶自然排出,减少空调耗能,节约能源。机房建设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破坏,采用节能建筑材料, 修建蓄水池,利用机房坡屋面收集雨水,保障机房的消防和清洁用水。对此,在本工程中,我们力将新建设施融合到当地景区中,所用材料及工艺均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参考文献

电磁环境保护办法范文6

关键词: 电压失稳; 灵敏度; N-1; 电压薄弱区域

中图分类号: TM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58-04

引言

目前,电力系统规模已越来越庞大,负荷也越来越重,大容量发电机组、交流超高压线路以及直流输电和新型控制装置等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受到输电线路的高成本及环境保护的限制,往往不能建成相应强大的输电网络,从而使电网结构比较薄弱。所有这些都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新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由于系统不能维持受端电压水平而引起的电压失稳或电压崩溃事故。

IEEE电压稳定小组1990年的报告认为:如果电力系统能够维持电压以确保负荷增加时,负荷消耗的功率随之增大,就称为系统稳定的,反之,就称系统是不稳定的。CIGRE于1993年提出:如果系统受到一定的扰动后,邻近节点的负荷电压达到扰动后平衡状态的值,并且该受扰动的状态处于扰动后稳定平衡的吸引域内,那么就认为系统是电压稳定的,与此相反,如果扰动后平衡状态下负荷邻近的节点电压低于可接受的极限值,那么就成系统电压崩溃。

电压崩溃是由于电压不稳定导致系统内电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降的过程。电压崩溃包括电压失稳和崩溃两个阶段,一般在崩溃之前都有较缓慢的电压失稳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短有几秒钟,有可能很长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引起电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电力系统没有能力维持无功功率的动态平衡,且系统中缺乏足够的电压支持。

电压稳定分析方法中,静态分析方法计算速度快、需要的运算数据较少。在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中,通常把系统中某一节点的功率极限-临界潮流解看作电压稳定极限。这一极限点也被称为电压崩溃临界点[1]。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指标应该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系统状态离不稳定还有多远或系统的稳定裕度有多大,二是机理,即系统发生不稳定时,有哪些薄弱区域,薄弱节点,哪些发电机,支路是关键的,即要知道应该要采取哪些措施最有效。

本文在分析电力系统电压失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基于负荷扰动的灵敏度分析法以及基于故障后电网持续供电能力的全网N-1电压扫描综合查找电网电压薄弱区域的方法。最后应用某省电网的实际数据进行了算例验证。

以图1所示的单机无穷大供电系统为例,有以下等式关系:

=sinδ=cosδ-()(1)

整理后,可得:

()=[1-2±](2)

当=0时(边界条件),由式(1)、(2)得:

()cr=() (3)

由式(3)可以看出,一方面有功负荷愈大,要求的最低稳定运行电压愈高。另一方面如果受端有功功率过大,或系统输电电抗过大,或系统供电电源电动势过低,为了保持受端负荷的稳定运行,受端地区必须有足够过补偿的无功功率,除补偿地区负荷的无功功率外,还必须向系统送出一定的无功功率,以维持受端母线电压有足够高的运行电压水平才能稳定的运行。

由临界条件可以得出:

=2(Q+P) (4)

把式(4)带入式(3),得受端的临界电压为:

U2cr=X (5)

从式(5)可以看出,若节点电压U因故障而降低,而供电功率的P和Q值若保持不变,一方面增大了该节点的电流,在jX上产生很大的电压降,使节点电压U更为降低,另一方面,假设负荷为恒功率负荷,负荷需求与节点电压U无关,使得Ucr不变,导致负荷对电压下降的自我调节作用减弱。两者的综合作用将加剧电压的下降,甚至出现电压崩溃。

当负荷不断增加,运行点不断向临界点靠近,电压逐渐降低,最终达到PV曲线的临界点C,导致电压崩溃。电压崩溃的物理实质表现为系统已不能维持其送达负荷的功率与负荷所需的吸收功率之间的平衡,即系统丧失了平衡点,其数学表现是不存在潮流解[2]。

二、灵敏度指标分析方法

灵敏度方法是早期用于电压稳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在某种扰动下系统变量对扰动的灵敏度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这类方法往往从简单系统出发,然后直接推广到复杂系统,原理及实现都比较简单。它不仅给出了电压崩溃的指标,而且从其提供的有用信息中可以方便地识别系统中各节点的强弱,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灵敏度方法属于静态电压稳定研究的范畴,它以潮流方程为基础,利用系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微分关系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

基于潮流计算的灵敏度分析的基本方程是节点功率平衡方程[3]。

P=VV(Gcosδ+Bsinδ)Q=VV(Gsinδ+Bcosδ) (6)

灵敏度分析的数学方程可以写为:

F(X,U,α)=0Y=G(X,U,α) (7)

其中,状态方程F(X,U,α)包括了PQ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平衡方程,以及PV节点的有功功率平衡方程,输出方程Y=G(X,U,α)中可以包含PV节点的无功功率方程、网损方程、平衡节点方程、支路潮流方程等各种输出方程。

*+=0=*+(8)

式(8)是通过式(7)对控制向量U求全微分得到。从式(8)中,可以得到两种灵敏度的表达式:

=-[]-1=-[]-1+ (9)

dX/dU为状态变量灵敏度矩阵表达式,dY/dU为输出变量灵敏度矩阵表达式。

灵敏度指标计算程序的设计思想是:给定某一初始运行状态,解常规潮流方程求出初始潮流,得到各负荷节点的等效导纳和负荷模型各参数,将负荷用其等效导纳表示,然后开始迭代运算[4]。

灵敏度指标除应用于判断系统电压稳定性外,还可应用于判断薄弱区域、薄弱节点,薄弱支路,关键发电机,以确定无功补偿等控制器的安装位置。灵敏度指标不仅能识别电压崩溃,而且提供的信息可以方便地识别系统中各节点的强弱以及所需要采取的对策。

灵敏度指标的优点是:

1)计算较简单且计算量少;

2)提供的信息量较多;

灵敏度指标的缺点是:

1)非线性,难以确定稳定阀值,不能定量反应当前状态离极限状态的距离;

2)只适合于恒功率负荷模型[5]。

本文选用的是母线灵敏度指标中的电压-无功负荷灵敏度指标,即:dQL/dUL。考虑到dQL/dUL的非线性,且电压失稳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在接近电压崩溃的过程中,仅靠某一状态的灵敏度很难反映dQL/dUL在接近电压崩溃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且临界状态的灵敏度很难捕捉到,所以本文考虑了当前运行点电压Ui与电压崩溃点Ucr之间的各个灵敏度状态量的值,参入灵敏度变化率,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灵敏度的值。

Mi=dQLi /dULi(10)

式中Mi即为节点i的灵敏度大小。若按其绝对值大小进行排序,数值最大的那些母线可以判定为电网中的薄弱母线。灵敏度的变化率为:

Mij=dQLij/dULij-dQLi(j+1)/dULi(j+1)(11)

即:

Mij=Mij-Mi(j+1)(12)

式中,j表示节点i的第j个状态。综合指标为:

Wi=(M+M/) (13)

将各节点的灵敏度指标率指标Wi排序,数值较小者表示系统在向崩溃点过渡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

三、电压崩溃点的求取

本文采用连续潮流算法[6],在计算电压崩溃电点时,以潮流不收敛作为电压崩溃点出现的标志。

原则上,网络中各负荷点的功率可按任意方向增长以逼近崩溃点,而且以不同的方向增长,会得到不同的电压稳定临界点,但是总会有一个方向上的电压稳定临界点是最小的,计算出这个方向的电压稳定临界点,就能对电压失稳提出有效的对策。不过,在计算过程中,负荷和发电机模型对所得计算结果影响会比较大。电网实际的负荷是由各种负荷组成的。想要得到一个准确的综合负荷模型非常困难,所以负荷模型的选取一般采取简化处理的办法,假设负荷模型全部为恒功率负荷。这样处理会得到比较保守的计算结果。

在电压的稳定计算过程中,发电机输出的无功功率可能会越界,因此必须要考虑发电机的无功越限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当发电机无功越界时,将发电机节点从PV节点转变为PQ节点。不过,这种处理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当系统在电压稳定极限点附近运行时,系统的电压变化较大,发电机实际输出的无功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有时难以维持恒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四、算例分析

(一)安徽电网简介

安徽电网以220千伏与500千伏电网构成主网架。安徽电网新增装机中绝大部分为600MW煤电,且大部分接入500kV电网,全网属送端电网,约有30%的电力送往省外。从地理位置看,新增电厂主要分布在两淮区及沿江一带。由于电压失稳或电压崩溃基本上都发生在重负荷情况下,因此考虑的运行方式主要是大负荷运行方式。本文选用2010年安徽夏季高峰规划数据作为计算基础,数据中总负荷约19GW。

(二)安徽电网存在的电压失稳隐患的现状

一方面,安徽电网的无功补偿现状为大多采用并联电容器组的形式进行无功补偿,而电容器补偿的无功量是随电压成二次方的,也就是说,当电压下降时,电容器补偿的无功也随之呈现出大幅值的下降。这对于电压稳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电压失稳属于局部问题,随着负荷的增加,除了越来越接近电网传输极限之外,系统对短路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电网进行解环运行,消除电磁环网的存在,从而减小短路容量,以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这样势必改变电网的网架结构,这样的改变又会对系统的电压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全网裕度分析

评价电网的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当前状态与状态变化率[7]。其中,有功裕度指标反映了节点承受功率扰动的能力,与电网承受负荷增长的能力有较强的对应性[8];灵敏度指标则反映了节点电压对无功波动的反应快慢程度[9]。

从当前运行点开始保持负荷功率因数不变,缓慢增长全网负荷,步长0.2%PL(PL为全网负荷)。当安徽电网负荷增长到21274MW时,系统失稳。这样就得到安徽电网的电压稳定总体有功裕度为:

KP =×100%

=×100%=17.87%

(四)全网N-1分析

对全网的220kV、500kV线路及变压器元件进行N-1开断扫描后,分析统计造成节点电压越界的线路及变压器元件,全网的N-1校验,用以查看电网中元件因故障退出运行后,系统各节点对负荷正常持续供电的能力。全网N-1后电压低于0.90(算例中以平均额定电压为基值)的带负荷节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出现低电压的节点均出现在宣黄区域。该区域有永五一台和敬亭两台525kV的主变担当电源点与网相连。区域内部仅有一台600MW机组,该区域共计负荷1475MW。其中宁五变承担424MW的输送功率,敬亭变承担486.8MW。经全网N-1分析,除宁五变退出运行后造成宣黄地区部分节点的低电压问题,其余节点电压在N-1故障后均能保持在0.91以上,满足系统运行要求。

当宣黄地区的宁五变退出运行后,该区域的供电由宣一期电厂和敬亭两台525kV主变提供,临溪、万安、潜口、雄路等变电站离电源点较远,需要长距离供电,无功损耗较大,加之所带负荷较重,因此出现了低电压现象。本文计算中用的负荷模型为100%的恒功率负荷模型,运算结果比较保守。由于实际负荷中有部分的恒阻抗特性的负荷,会比所得到较乐观的结果,但仍需足够重视,避免在N-2故障中,出现电压过低的现象。此外,若宣黄地区的三台对外联系主变均退出运行,则该地区孤网运行,还要考虑低频低压的配合减载问题。

(五)电压-无功灵敏度指标的计算

如按单个节点增负荷,负荷增量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可定向的比较各节点的有功裕度、无功裕度、电压裕度和灵敏度指标的大小。

本文选择从当前运行点开始,同时增加安徽电网143个(141个230kV和2个115kV)带负荷节点。每个节点保持功率因数不变,缓慢增长负荷到临界状态,并将它们按大小顺序排列。如表2所示(为了与N-1结果比较分析,选取前21个节点),此时各节点的有功裕度与全网的有功裕度、无功裕度等同,灵敏度和电压裕度指标的排列相同。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出前26位节点进行比较。

将顺序靠前的薄弱节点进行归类,可以看出安徽电网的薄弱节点主要集中在AQ、BZ、BC区域,由电气上彼此相连的节点构成电压薄弱区域,其余薄弱节点大体上为终端变电站。根据节点所在的位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类:

1)与电源或无功源有较大的电距离,需要进行远距离输电且负荷较重的节点。

例如:AQ区域中的黎河、石牌,天柱,独秀、山口电气上彼此相连,构成环网运行,且负荷较重。该地区靠皖江电厂两台300MW机组和凉亭525kV主变供电,尤其黎河变、石牌变的输电距离较远,造成无功的长距离传输。当凉亭变母线故障断开后,将造成该区域靠525kV庐桐变提供功率,造成较大的电距离,无功消耗增大,容易出现低压问题。

2)一些关键节点,如与送端连接线较少的枢纽变电站。

例如:涡阳变,当与送端变电站颍州变的连接线发生严重的永久性故障时(例如同杆并架的双回线路全部跳开),对负荷侧的电压影响较大。

3)与电源点的联络线上潮流较大的节点。

例如:南漪变,当敬亭变与南漪变联络线因故障双线跳开后,南漪变成为终端变电站,环网解开,潮流方向改变,造成了长距离的供电,容易形成低电压问题。

4)终端变电站。

例如蓼城变和寿州变,终端变电站在输电线路末端,当传输距离较长、负荷较大时,其电压损耗较大,所以,若送端发生大的扰动,对终端变电站的母线电压影响较大。

(六)全网薄弱节点的确定

本文结合基于断线故障的N-1分析和基于负荷扰动的灵敏度分析所得的薄弱节点综合确定全网的薄弱区域,如表3所示:

表3 全网次薄弱节点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力系统电压失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基于负荷扰动的灵敏度分析法以及基于故障后电网持续供电能力的全网N-1电压扫描综合查找电网电压薄弱区域的方法。经过对实际算例的计算,所得结果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相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且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有系统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该方法全面考虑了由负荷扰动和线路故障所产生的薄弱节点,可直接用于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双喜,姜勇,朱凌志.电力系统电压静态稳定性指标评述[J].电网技术,2001.25(1):1-7.

[2] 李欣然,贺仁睦,章健等.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及静态电压稳定性广义实用判据[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9.19(4):26-30.

[3] 段献忠,袁骏,何仰赞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灵敏度分析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4):9-12.

[4] 郭建,韩肖清,王智宏.电压稳定灵敏度分析计算方法[J].山西电力,2005(2):34-36.

[5] 余贻鑫,曾沅,贾宏杰.静态电压稳定灵敏度判据及dQL/dVL和dPL/dVL的判据评论[J].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报,2000.12(3):1-4.

[6] 赵晋泉,.一种模拟负荷动态恢复特性的连续潮流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7):59-63.

[7] Fouad A A,Zhou Q,Vittal V.System vulnerability as a concept to acess power system dynamic security[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2000.15(4):1247-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