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1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企业管理

1.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这条主线就是预算管理。在国外,预算管理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者(或所有者)。投资者(或所有者)关心的中心是经营成果--首先是产品,进而是利润,管理者的管理中心当然与投资者相一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势于多元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分散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种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因此,推行预算管理是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3.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必须逐渐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运行。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随着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是否能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4.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引入“资本”概念,开展资本经营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最有意义的进步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和投资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即满足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要使资本真正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必须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广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机制就是对资金有效管理、控制和运行的机制。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5.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以产定销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企业在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

其次,在市场销售一定、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在对外扩大销售的基础上,企业始终坚持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从而为直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预算管理实行程序化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将经济效益目标落到实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其四,企业预算管理的重心从经营结果(目标利润)延伸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2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现代化 人的现代性 内涵 关系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美)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3

2008年以来,我国住宅金融政策出现了前紧后松的大幅度变动,前十个月对住宅金融紧缩的原因是担心房地产泡沫,11月份以后的宽松政策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住宅金融政策的大起大落,对我国住宅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以及住宅的市场化取向是不利的。

2008年初,在“双防”背景下,以及对住宅市场产生泡沫的忧虑,管理层对住宅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其中包括市场交易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以及货币金融政策。我国住宅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其实很难简单地给出答案。有人以家庭年收入与房价之比来证明中国房价太高,并以此证明住宅市场存在泡沫。其实,这个比值并不科学。家庭年收入怎么算?平均值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房价怎么算?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的房价本来就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地段,房价也是天壤之别,即使同一个地段,同样单价、不同面积,计算得出的家庭年收入与房价之比,显然是不一样的。无论按照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还是现代资产理论,住宅价格的巨大价差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特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客观上也具有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城市人口压力等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并不能简单地加以打压。

2008年11月前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国务院对住宅市场的财政金融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逆转,出台了一系列刺激住宅市场的政策措施。虽然出发点是良好的,但是,从长期看,刺激住宅市场的金融政策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

以低首付、低利率刺激住宅市场,在初期阶段一般很难达到目的,市场预期是政府还将出台更为有利的财政金融政策;在进一步的政策刺激下,即进入中期阶段,市场开始回暖,一些家庭开始买房,随之,房价稳定并开始小幅度上升;再次,市场进入第三阶段,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更多的家庭加入买房者行列,房价开始持续上升;第四阶段,管理层出于宏观经济调控目的,提升利率,最终导致还贷成本提高,部分家庭无法偿还房贷,房价开始下降,更多的贷款者不愿意偿还房贷;第五阶段,银行出现大面积因购房者“断供”而导致的坏账。

上述的描述,并不是缺乏依据的逻辑推论,而是发生在许多国家的事实。无论是1980年代末期日本的泡沫经济,还是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源头,都是宏观经济管理者采取了低利率、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刺激住宅市场的货币金融政策,最终酿成了金融危机。虽然,刺激住宅市场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能够换来数年的经济繁荣,但是,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必然的,且代价更为昂贵。所以,刺激住宅金融市场的金融政策,无疑是饮鸩止渴。

与住宅市场相关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应该保持中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首先,不能把住宅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只有尊重住宅市场发展内在的规律性,才有可能使住宅市场健康发展;其次,稳定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给予家庭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家庭收入支出的合理安排;还有,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房产商住宅开发的计划性和合理性;最后,在稳定政策环境下运行的房产市场,其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不利于住宅市场的投机。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4

【论文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触及新的领域。党的十五大对此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劳分配制度与按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二是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马克思从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两种财富的源泉。一种是使用价值财富.其创造的源泉包括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源两个方面另一种是价值财富.即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价值财富,其源泉和实体就是惟一的人类抽象劳动.它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结晶。所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指的正是后一种概念,它和前一种概念并不矛盾。

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创造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创造”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因为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没有生产要素.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第二.生产要素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是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第三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就是必须不断地实现价值补偿和替换生产要素得不到替换和补充.社会再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价值创造过程就会中断:

第四,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经济效率.影响劳动创造价值量的大小。因此,生产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价值形成有重要的贡献。承认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而是更好地保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实现。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而在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方面适应公有制性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适应财产所有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又必然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样.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组成的具有非公有性混合所有的企业也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也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发展壮大。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密不可分。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难以多样化、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难以扩大,主体地位难以增强,而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发展。结果.上述基本经济制度也就难以坚持与巩固。

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配置理所当然地也就包括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而市场对生产要素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正是在不断的流动、不断地分化组合中.生产要素不断地按照市场的需求得到了配置。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就是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所获收益和稀缺程度给生产要素提供相应报酬.这就意味着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实现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市场配置资源是同一过程,市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也可以说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可能有市场配置资源.也就根本谈不上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必然性。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深化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与组合的加速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级的转化.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并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联为一体。当前.为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参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进一步推进国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我国.进一步推动我国相应的生产要素进入世界。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伴随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因此.这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实行也就极为要。

4.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由于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合法经营获利.能够引导和培养公民积极向上、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良好素质.形成勤劳、节俭、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社会保障公民的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收益.使得社会的公共生活对社会成员来说成为休戚与共、利害相关的.他人的行为也与自身处于有机联系之中.从而产生对社会、国家的公共生活的归属感.增强公德意识.改善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由于可以从生产要素的投入中获取利益.社会成员就会自觉地思考投入和获益的方式和结果.关注社会现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人们要自觉通过接受教育.参与竞争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发现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总之.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使社会成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发挥。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确立及在实践中的发展.对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1.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在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的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必将会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在产权清晰界定的前提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会进一步从分配角度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并在实践中使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更加合理化、多样化。

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分配上的确立和巩固。在经济生活中.拥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7就是凭借这种所有制来参与分配.来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决定者。多种所有制的存在.必然要在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上表现出来.决定了它必然要在分配上得到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由多种所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正是多种所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二者在生产与分配上得到了统一.使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为完善、更加巩固。如果我们在所有制上确定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但是在分配制度上却仍然只讲按劳分配.这就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内在联系.就会使得多种所有制无法在分配上得到实现.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领域必要的延伸。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5

在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动道德进步的同时,应当看到,伴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看待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首先,我国正处于新旧道德体系的转换时期,由于旧道德的综合滞留,而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形成,使不道德现象产生。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应运而生,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作用已经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总体上看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当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骤然袭来时,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反而把封建社会的东西拿来使用,利用新体制的不健全,趁虚而入,取得栖身之地,从而泛滥成灾。因此社会中的种种不道德现象,恰恰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其次,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需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就像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好的东西可以进来,坏的东西也可以进来。不少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拜倒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面前,丧失起码的社会道德。然而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会也会进一步的完善。

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迫切需要以新的道德体系来为市场经济提供有利保障。那么,新时期道德建设又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集体主义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上层建筑,在道德方面必然体现为集体主义原则。真实的集体是把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需认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我们要追求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个人的不断完善就意味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集体的不断完善就意味着是不断努力消除集体方面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更加真实地代表集体成员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努力成为一个道德的人,那么道德的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就会实现。

其次,合理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资源配置和财产分配过程中,是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否体现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非常关键。如果实际的分配机制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那么人们内心的公平信念就会动摇,人们就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通过不正当关系,采取不道德行为去获取社会资源的行为就会得以扩散。因此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已成为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6

一、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假设具有方法论意义

(一)市场经济是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

人具有什么本性以及怎样根据人的本性制定经济政策、法律及进行管理是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管理理论的重要的起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利益形成,即所谓“经济人”的观点,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经济人假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二是人有完全理性,总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三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法律体制完备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能产生利他,越追求自己的利益越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经济人及其利己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经济“无形之手”发挥作用的前提。如果市场主体不是经济人,政府经济调节的政策就会失灵,市场传达给他的各种信息就会充耳不闻,经济就不能发展,也不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道德信用机制。市场经济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经济人假设是以理论抽象方式来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人的本质特性的,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建立法律、道德信用体系等健康经济秩序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经济人假设为起点,它因利益而有活力,因活力而有动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可以运用经济政策引导人们的利己心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积累财富;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经济政策可以更无懈可击,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可以使法律和道德体系更完备,扼制私利和利己主义的泛滥。从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看,遵循了这个规律改革就会成功,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用人和分配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两大杠杆,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围绕这两个杠杆进行的,实质上是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一方面改革政策要能满足员工的利益要求,激发员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让员工感到有奔头;一方面制定的政策要完备,不能漏洞百出,出现钻政策空子,富了和尚穷了庙或偏离政治方向的现象。上述这两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是法治经济、道德信用经济。没有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能是暂时的。

(一)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假设,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缺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活动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经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往比较适应计划经济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急剧下降,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法治观念、道德伦理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给人们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以极大冲击。再由于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出现了不断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化堕落等现象。如视道德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无视法律的存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公德淡漠,对公共道德规则熟视无睹,甚至故意破坏,人与人之间冷漠,良知麻木;职业道德丧失,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贿受贿,不讲信用等等。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同样不讲道德,缺乏信用,上大学贷款可以不还。人们形象地称这些人为有知识没文化。这些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出现信用危机。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有过去长期极“左”的影响,特别是“”对、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誉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使一部分人失去信仰信念,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反感,不信任任何正面教育;还有我们过去的思想教育是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多,英雄主义教育多,大众都能做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少,中层次教育缺失;再有过去对我国传统文化批判的过多,使几千年形成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以传承,而相反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却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泛滥。如投机取巧,被认为是聪明,老实守规矩被看做是傻子等等。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经济人假设为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个人利益得到首肯和鼓励,但是并不等于任由如同潘多拉魔盒开启后的私利泛滥、物欲横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社会利益而抹煞个人利益,这个社会将日趋僵化;相反,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抹煞社会利益,将又会导致私欲横流。市场经济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它同时也是法治经济、道德信用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内在的约束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缺位,还面临着新的课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道德意识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理论武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张的作用,达到了宣传鼓动和统一思想、稳定思想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指出:“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体系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这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在抓理论武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要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现代公民意识,即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方面,应以经济人假设为起点。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深入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没有以人的假设为前提,但它潜在的承认人是不完美的,如果假设人是完美的就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了。比如我们提倡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是因为能做到无私不容易,所以要提倡,对能做到的无私的先进人物理所当然的要鼓励。但是长久以来,我们把这种鼓励当作了客观存在,认为人都是高尚的,党员干部都是无私奉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涌来时,面对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负面表现,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苍白无力和缺位。思想政治工作以经济人假设为起点,承认人是自私的,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提前防范的作用,不至于面对人们的负面表现手足无措。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决定一个社会的特色和发展取向。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用善恶评价并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像一支看不见的手明智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一种行为规范,表现为行为和活动现象。法律规范是人们协调和处理利益关系的外在强制。法律只有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之上,才能成为良法,才能为公民所遵守。道德对法律有价值评价和导向的作用,道德是对法律的补充,法律对道德有保障作用。法治意识是公民信奉法律、遵从法律、将法律当作至上的权威的一种自觉。因此,仅有完备的法律还不是法治,法治意识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础。道德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道德和法治体系的建立特别是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育要比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建立困难得多。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承担起这个重任,要为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服务,使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服务。

1.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都要落实到价值观上,价值观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等等。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动力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一个人不能没有价值观,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带普遍适用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道德规范要把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联系起来。道德规范要特别注意可行性,要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和老百姓思想水平的实际。防止重蹈覆辙把道德标准定得过高,不区分实际情况,大量凡夫俗子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但又无力拒绝,表面接受暗里越轨,用道德伪善自己,这样会加重道德的危机。道德规范要人性化,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遵守。我国已经出台了《公民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要建立职业道德规范,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

3.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了许多传统美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合理的经济伦理,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比如传统文化强调诚信精神、强调节俭美德、强调人和思想等等。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努力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4.加强教育,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普遍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不等于就能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只有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普遍增强,法律和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主动出击,热点引导,典型宣传,扶正祛邪,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先进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普遍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为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奠定思想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