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4 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关键词 :4R原则;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福建省人民政府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4R1015-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14CX-13、2014CX-14)。
第一作者简介:黄婧,女,1985年出生,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与规划研究。通信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47号高新大楼四楼工程所,Tel:0591-87869461,E-mail:lzzjing@163.com。
通讯作者:陈彪,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E-mail:ny_chenbiao@sohu.com。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的精神,为推动平潭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2011 年11 月18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在农业发展规划上,鼓励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到平潭投资兴业,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海峡渔业科技交流园,推进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基地建设[1]。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确立了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国家对平潭发展和建设的支持,也为世界认识平潭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试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条件以及潜在的市场。因此,搞好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规划[2],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芦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构建,加强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带动以及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提高综合实验区农业经济竞争力。笔者根据综合实验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遵循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对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规划与分析,仅供参考或借鉴。
1 地理区位基本情况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主岛面积251 km2,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 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日照1869.5 h,平均降雨量1180 mm,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农业综合开发。2012 年“海峡号”直航台湾加快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5 h,至福州交通里程128 km,至莆田、厦门分别为114 km、249 km,具有明显的东南沿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平潭县受历史战略地位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人口为32.3 万人占总人口的80.5%,而且工业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区域经济落后。从《2013 福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平潭县财政总收入为13.40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7.9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2.63%为58.8 亿元。从图1 中可以得知,在2010年之前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最低为52.9%),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从2008 年的61.7%下降至2012 年的42.63%,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2011 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推动了非农业产业如地产、旅游、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业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总值比重,但年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96%乃占主导地位。
3 规划区农业基础条件
示范基地规划区域芦洋乡位于海坛岛中腹部,全乡面积31.86 km2,其中耕地面积486.7 hm2,林地面积702 hm2,滩涂面积297.3 hm2,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粮油作物品种、西红柿大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和纽荷尔脐橙芦柑等水果品种三大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应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等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展成为平潭重点的农业生产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同时在芦洋北有海岸线长达4 km的原生态长江澳海滩景区和面积333.3 hm2的长江林场,全省第二大风电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区具备了打造集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的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3]。
4 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目标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以芦洋乡境内的平苏路以北(文明路两侧)的洋中村、芦北村、西边寮村为重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1.4.4”工程。在规划中重点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强调园区的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以芦洋乡芦北村为创业示范基地中心发展区域,规划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构建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挖掘对台农业合作潜力,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突出建设“4 个平台”,进一步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4],使示范基地成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先行区[5]。
4.1 主要功能定位
根据综合试验区芦洋乡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农业示范基地。以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化和产业化技术整合集成为重点的产业链网络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不同农业资源进行连接[6],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种养结合循环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8]。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及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以下6 点。
4.1.1 投资创业功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到规划区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合作功能有计划引进农业高优品种、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工作,特别是台湾农业的引进、对接和合作。
4.1.3 示范辐射功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扩大辐射示范作用,形成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样板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4.1.4 科技培训功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4.1.5 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企业间合作的运用规律与模式,以农业创业投资为主体,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把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区域农业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资本、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6 农业观光功能依托长江澳“林海风车”景区,整合规划区的果园、生态林地,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园,打造精致生态观光农业,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的目标[9]。
4.2 基本空间布局规划
示范基地规划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为基本目标,按照农业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 原则[10],以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示范辐射、科技合作、体制创新和农业光观等功能定位[11],突出示范基地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样板作用,逐步建成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推动实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是以芦洋乡芦北村为中心,以建立设施农业、生态果园光观农业、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粗加工4 个示范基地为主,规划面积超过333 hm2,主要建设集约化大棚设施、农业数控设施、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农产品粗加工、农业技术交流、物流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等。
扩展区主要通过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环境基础条件,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扩展示范基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推动创新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辐射带动区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以基地为核心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综合实验区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管理经验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的链接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4.3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规划建设“1.4.4”工程即一个中心、4 个基地和4 个平台。
4.3.1 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在交通发达的示范基地中心区——芦洋乡芦北村,依托进入示范基地的重点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联合相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示范基地管理、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
首先通过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俱乐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为入驻示范基地创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良好的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及时引导和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其次加强高、新、优农业良种和先进配套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再创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主要通过邀请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管理专家,以专栏、板报、图片及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是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面向示范基地内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与物流服务,在验货、储存、配送、结算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多方位服务的农业物流枢纽;
最后是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格性检测与评价工作,协助农民和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志管理工作等,达到保障农畜产品食用安全,增强示范基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12]。
4.3.2 示范基地建设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供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大比例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承载系数,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同时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非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成设施农业,使示范基地大部分达到设施化、规模化、无公害的生产要求,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生态观光果园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基础和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从名优水果的引种培育、种植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优质水果生产和观光休闲采摘专业区。通过精致农业、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建立现代精致农业科技园,同时加强与农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生态高效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而且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整合周边的生态原生林,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和谐的观光示范基地建设。
(3)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示范基地。以规划区内的养殖基地畜禽污染物治理为前提,按照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示范基地,将养殖场的固体排泄物用于无害化堆肥生产有机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增值化的种养结合生态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农产品粗加工示范基地。着重利用示范区内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以示范基地如水果、蔬菜、禽蛋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加工资源,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对原有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升级,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原有产品价值,延长产业链。
4.3.3 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平台。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和产业区域规律,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生态外向型集约农业的开发、休闲观农业”的产业发展布局[13],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示范基地的资源融合、政策优惠与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空间,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高素质农民到区内创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优良品种和以良种为中心的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和当地农业现状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吸收消化与推广应用,形成高科技农业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带。
(3)建设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农业发展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先试先行,探索建立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对接、引进和合作。
(4)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台湾农民为投资主体的闽台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将更加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
5 分析与讨论
笔者以福建省有关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项目规划突出示范基地的农民创业功能和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1.4.4”工程,通过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带动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通过建设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构筑高水平的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着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优质农产品,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提升综合实验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使示范基地成为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的主要示范基地和发展高优农业的样板[14],推动实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岸农业更紧密合作,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
5.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试验区整体经济还不发达,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丰厚的农业资源还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农业投资软硬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在引进外来农业资金、技术上,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升岚台现代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5.2 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今急需引进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提高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马铃薯清洗、烘干、保鲜以及深加工、蛋品的初选检验、精装等项目和园区营销中心的整合即是着眼于现代农业,立足于发展种植生产、精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完备的农业产业链模式。
5.3 对台农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岚台农业合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也为平潭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目前台商在综合试验区直接投资农业的规模小、后劲不足、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因此,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灵活高效的对台农业合作模式与机制,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黎元生.深化闽台精致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5.
[2] 孙国兴,李瑾,于战平.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初步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15-17.
[3] 毛丽玉,范水生,朱朝枝.福建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5-18.
[4] 张健,董保健.海南创意农业园区规划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78-81.
[5] 陈彤.闽台农业先行区规划与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3):34-37.
[6] 那伟,张永峰,祝延立.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56-59.
[7]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8] 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6-81.
[9] 孙璇.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海岛旅游业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2):55-59.
[10] 尹昌斌,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9(1):70-75.
[11] 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27-30,46.
[12] 杨培源.小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10-213.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2
一、对“都市型农业”的认识
“都市农业”相对“城郊农业”和“传统农业”而言,是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多功能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工业化、都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农业新特征——具有与都市产业体系紧密相连、与都市消费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特点。人类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安全的食物,还需要适宜的生态和休闲的田园环境。特别是在噪音、污染、缺少植物等“大都市病”难以治愈的情况下,更引起市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宽阔的田野、芳香的泥土、自然的景色、农家的生活。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大城市,对于都市农业来说,生态功能甚至大于经济功能。
美、法、日等发达国家都把都市农业放在整个都市体系中予以优先考虑,并赋予其显著的都市特征:都市农业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它要充分利用都市科技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都市农业是安全绿色的农业,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提供给市民高品质的鲜活的健康食物;都市农业又是多功能农业,通过多种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学习的场所,为都市发展提供环保的生态屏障;都市农业更是高效率农业,附加值高、性能多样,能保证经营者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城乡人均收入达到基本平衡。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市农业方兴未艾,就是看到了农业对都市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区完全可以保证都市农产品的供给,但不能提供除食品之外的其它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只有都市农业的发展才可以解决城乡结合区域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问题。
二、天津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比较京沪穗等大城市,天津市农业人口多,地域广、产值低、生态任务严峻,为此,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应该围绕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展开,即一要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二要建成全市绿色生物骨架。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是对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建设绿生物骨架是对都市农业布局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两者相互支撑构成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结构。
(一)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
所谓高效安全农业,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效益与质量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国际上对高效安全农业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从其中部分指标及天津市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差距较大。为此,应该通过建设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基地来加快提升都市型农业水平。
1 发展有机农业基地
有机农业是高效农业的主要来源,有机农业以生态型的高品质赢得高收益。天津市青水源种养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安说:“种大田作物最理想亩产就是一吨粮食,最多卖2,000块钱,除去成本净落600块钱就是种田能手。而设施农业再加有机概念,一亩农产品一年销售收入就是3到5万元,要是特殊品种能达到7到10万元。”可见,设施有机农业是农业走出低档次,迈入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像天津市郊县半数以上耕地均属于盐碱缺水的中低产田,改造起来难度很大,发展设施型有机农业就成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选择。建议放弃部分中低产田的生产,建成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等有机农产品设施基地,把部分中低产田开辟成生态农业用地,植树造林,开展林下经济,形成符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举两得。
2 发展生态养殖基地
牧渔业产品是城乡消费的重要食品,是农产品提升附加值的主要产品。天津市的水面和草牧场面积有180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具备宽阔的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条件。2010年天津市牧渔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60%,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农业。鉴于天津牧渔业基础条件和良好趋势,国家农业部已经将奶牛、水产养殖纳入全国重点支持的农业品种,列入国家“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由于畜牧业的温室效应高,在天津市现有的畜产品生产规模基础上不宜继续扩大。建议借助天津农业研发生产的优势,引导水产品、畜禽养殖向安全生态的方向升级,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出率。建议在北辰、武清已经建立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基础上,加强良种研究、提高奶制品行业标准、打造天津安全奶业的优质品牌,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水平。在宝坻、武清、汉沽等具有较大水面的区县,建议建立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基地,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深度开拓京津市场,提高天津水产品在周边市场知名度。
3 发展休闲农业基地
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市民提供旅游观赏景地和休闲场地,使人们重新回归自然、亲近阳光、绿色和新鲜空气,获得安宁与心灵的净化,是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提高都市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今宝坻、蓟县、西青、北辰相继开辟了农家乐、农作物观赏园、市民农产品基地等休闲旅游项目。但是,比较南方休闲农业,我们还可以在深度上下些功夫。如蓟县、汉沽、武清的水产养殖的面积较大,在生产功能基础上,可以把生物养殖与市民欣赏、养鱼与垂钓、餐饮休闲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休闲渔业;蓟县、宝坻农家乐休闲项目,可以把果蔬、花卉、山货的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开辟养生观光果园;还可以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城里人休闲时住进森林公园等。建议围绕阳光和绿色主题,在生态较好区县,建立一批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园等,开辟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前往,让农业与市民生活交融在一起,同时提高都市农业的增加值。
(二)建成全市的绿色生物骨架
天津是特大型工商业城市,空气、河流、土壤污染相对严重。天津的都市农业应当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为城市设立生态屏障,为工商业发展提供“绿肺”功能。
1 绿色生物骨架的内涵
把城市打造成绿色生物骨架的设想,是我们对英国社会学家霍德华关于“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理解。即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上——尊重乡土自然,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状况,坚持保护、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绿色生物骨架就是通过保护原有土地植被、水域和湿地,保持原自然景观形态,采用生物护路、育林、填补都市死角等绿地化措施,形成全市多个绿化圈、多条生态带,进而形成一个被乡土植被所包围的生态网络,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们一进入天津范围,就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生态网络享受到绿色的滋养,让天津真正成为一座生态宜居城市。
2 绿色生物骨架的布局
根据天津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建议把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远郊平原、蓟县山区等4个农业发展区,有计划地设计并建成以都市农业(包括林业)为基础、以“双城”和“十一座卫星城”为依托的生态网络,努力使城市和主要功能区均能处于生物骨架的包围之中,成为在生态系统中间隔分布的功能岛。
一是依托交通林网、国铁两侧林带、高速公路、快速路、公路两侧林带,以及独流减河、蓟运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一、二、三级河道,把交通廊道打造成生态廊道,把天然水道改造成生态廊道;
二是有计划地开发和维护全市的水产养殖、野外公园、苗圃林业、湖泊水库,将全市的各功能区,以湖泊、林带、生态环农业基地等形式分隔开来,起到净化空气,打造生态屏障的作用;
三是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倡导企业、单位、居民家庭充分利用各种空间,栽树养花,让花草树木占领每一处都市死角,形成天然氧吧。
3 绿色生物骨架形成途径
首先,可以利用天津市较好的水产养殖的丰富资源,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型设施渔业开发、水体和养殖环境的修复等为途径,探索海洋生物资源、滩涂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浅海及滩涂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途径,实现海洋与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环城农业应在果蔬等优势产业方面,增加和完善都市农业开发区,减少都市化扩大对农业用地的冲击,保证农业的土地数量。可借鉴西青区的“适当集中,关联互动”的发展思路,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区(核心区)、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和加工物流产业区一并规划、统筹建设,打造具多功能的都市型高效农业。
第三,保持全市农用地面积不缩水,保证林业和水面面积不断扩大,远郊地区应推进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品质的蔬菜、花卉、园艺、种子种苗、林果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建设优势种业基地,保持我市在黄瓜、种猪、杂交粳稻等优质种业的全国领先水平。宝坻的水稻、三辣,武清的小麦、棉花,宁河的水产品、蓟县的山货、农家游,都应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农业用地供给,增加碳汇吸收量。
第四,进一步重视天津市南北生态地区的保护与利用。认真编制和实施好七里海、大黄堡、于桥水库、团泊湖、大港水库等重点生态地区规划,在保护中慎重进行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保护北部山地资源,加强林木抚育和采石采砂废弃矿面的植被恢复;改善郊区县的河流、水库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统筹盐田开发与滨海新区生态体系保护,做好滨海新区盐田湿地利用和保护工作。
三、提升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重新认识都市农业
不管都市农业如何发达,如果仅从经济角度,其地位还是无法与工业或者服务业相比。但如果从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考虑,农业功能则是其他产业无法相比,发达国家农业实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只有当各级领导的现代农业理念内化为都市农业价值观时,都市农业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因此,解决都市农业问题,首先要树立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性和农业外部性的认识,从而把都市农业摆上城市的优势产业地位。
(二)站在全市协调发展高度,编制都市型农业规划
要切实加强政府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规划、土地、科技、旅游、园林、环保等方面专家,共同编制出一部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为一体,城乡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的可操作性的“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要有项目作为支撑,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效农业产业园、珍稀花木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休闲农庄、农耕文化村、食用菌产业园、中药养生休闲园、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等。这部规划,要在“天津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规划”和“天津市‘十二五’农业规划”中有所体现。
(三)认真总结国外经验,加快提升都市农业指标值
一些专家认为,荷兰、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统一标准,但发达国家有4个都市农业指标值值得借鉴:(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80%以上;(2)农产品商品率都在95%以上;(3)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4)农业劳动力收入占都市人均收入都在0.7:1以上。我们应从多方面努力,加快提升都市农业的这些主要指标值。
(四)增加激励政策,营造都市型农业发展环境
政府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市财政聚焦各类强农惠农的专项资金,杜绝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信息网服务等。要对介入都市农业项目的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给与一定支持。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3
1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改善和保护农场的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我们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沼泽化以及土壤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土资源的流失使耕地肥力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很多地方土地的沙化也很严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 2、推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垦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垦区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垦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发展农场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意识淡薄、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如,生态意识淡薄这点就表现在多数干部群众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仍处在浅层次和低水平。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很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重产值、产量增长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环节而轻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规划引领作用乏力、可学可比的典型少、推进的力度小等。又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从近几年各级支农资金绝对额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从投入结构看,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强化对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
目前,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有一定认识,但要使之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和信息平台,宣传普及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成立农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有序引导。
2.完善发展规划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贯穿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一条主线。同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效推进。
3、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农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重视生态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及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为了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着重于“四抓”:一抓组织机构的健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垦区的生态农业工作。二抓生态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生态富农”发展策略。三抓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基地、主导产业、绿色品牌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等给予资金扶持;四抓典型示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职工和相关部门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生态农业
各农场作业区应从本单位生态条件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垦区可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不能偏离。可以专门设立有机食品发展奖励基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系列产品,重点培植相关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4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依据市委、市政府“12345”发展战略和贯彻落实区委“七个三”要求及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前建成小康示范村”的战略目标,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工作要求,结合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依托农业实际,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区农业综合实力更加强劲。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年均可比增长3.5%;实现农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年均增长13%。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7.5%,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2.6%。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业“旱涝保收”。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科技型农业
以颜龙安、熊远著、陈焕春等院士领衔指导的五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青山省级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科技型农业。至2016年,将“一区一园”打造成华东地区的农业新品种研发基地、农业新技术展示基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1.突出基地示范性。在“一区一园”引进、扶持各类有示范意义的基地经济。加快推进农科所示范基地、设施蔬菜栽培示范基地、瘦肉型生猪繁养示范基地、红豆杉种植示范基地以及高产油茶林种植示范基地等多个科技示范性项目建设。
2.突出技术引导性。依托“一区一园”,引进、培育、改良、推广动、植物优良品种;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利用新技术从事种养业;鼓励引导农民购置现代农机具,推广农机新技术。至2016年,将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0%。
(二)发展休闲型农业
抓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契机,充分利用的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全面发展休闲型农业。至2016年,全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1.加强生态建设。构建以城市、乡镇、村庄绿化为点,交通主干线通道绿化为线,山地绿化为面的“森林城乡、绿色通道”。突出抓好中环路、青福公路、高楠公路等新建、改建公路的通道绿化及沿线可视范围内荒山荒坡的造林绿化。至2016年,全区80%的乡镇和行政村建成省级“森林乡镇”、“森林村庄”。
2.加强环境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六改四普及”和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弘扬和谐文明新风尚;全面治理农村闲置建筑、废弃建筑、违章建筑,加快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执行市、区规划,引导农民依法依规建新房。重点抓好对319、320国道沿线房屋的屋面和墙面的改造。至2016年,完成497个富裕和谐秀美村庄建设,319、320国道沿线2条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基本建成。
3.加强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高坑镇天晟旅游度假都市、玉屏峰生态休闲体育公园、白源街生态休闲园等重点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至2016年,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发展服务型农业
满足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需求,在农产品加工、流通两个环节上下功夫,全面发展服务型农业。至2016年,服务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小集群。
1.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扶持福林食品公司、健康壹加壹饮料公司、发旺食品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进行原料基地、产品研发、包装提升等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性地引进瓜果、蔬菜、肉制品、豆制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当前,重点抓好青山下柳源葡萄酒生产线建设和城郊井冲屠宰场建设。到2016年,力争全区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0家,基本实现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
2.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五陂镇规划建设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利用向世行申报的1500万美元贷款,在中环路段建设好农产品物流园,力争至2016年建成雏形,至2019年建成为赣湘边际区域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园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四、主要保障
(一)做好产业规划。发挥产业规划的纲领性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紧密结合富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重点完善319、320国道、中环路等重点路段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5
关键词: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
1 河豚渔村生态园概况
河豚渔村生态园位于江阴市临港新城申港街道。临港新城北依长江,南临太湖,西接常州,东邻张家港,交通十分便利。东至上海150公里,西至南京160公里,南至无锡30公里。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4℃,年最多风向是东南偏南,年平均降水量为1056.84毫米,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的年份占72%,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7天,日照2165小时,无霜期229天。
河豚渔村生态园以养殖特色水产河豚鱼闻名,养殖范围逐渐扩大到“长江三鲜”,并初步形成水产养殖、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在江阴以及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次规划面积约100公顷,区域内以农田、池塘为主,包括部分自然村落,基地情况较为复杂。基地内西伍新农村、河豚鱼养殖基地、渔光会馆、水产研究所等现有项目相对独立,彼此缺少联系。道路、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同时,生态园内缺少足够的游玩项目吸引游客停留,游客参与性较低。
2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理念及SWOT分析
2.1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理念
以农业元素为基,坚持生态友好;培育农业旅游体验的新元素;特显主打产品,优化配套设施;突出生态效益,彰显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内涵。
2.2 景观规划SWOT分析
2.2.1 优势(Strength)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基地内的渔光会馆、河豚鱼养殖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客源市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
2.2.2 劣势(Weaknesses)
地势平坦无起伏,不利于项目布局建设;渔光会馆、特色水产养殖基地、西伍新农村村等项目均为单个开发,互相之间缺少联系,整体外部环境及配套设施滞后;区域中部的东西向道路将区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缺乏整体性;旅游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2.2.3 机遇(Opportunities)
江阴地区生态园建设宏观背景条件良好,旅游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这些都为本规划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4 威胁(Threats)
江阴及周边地区生态园旅游同质化竞争;生态旅游服务方式变革和旅游产品创新能力相对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河豚渔村生态园景观规划布局
3.1 总体规划布局
结合区域内现有项目内容,梳理道路,整理水系,丰富地形,整合现有项目内容,充实旅游景点,以“一轴四区多点”的形式完成区域规划。
3.2 “一轴四区多点”景观规划设计
3.2.1 一轴
道路北起滨江路,南至跃进河,是区域内南北向主景观道路,恰似一条轴线串起区域内多个景点。在本规划方案中,我们详细调查了该条道路的绿化现状,分析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考虑了道路的几个节点景观。
北入口处河豚渔村的牌坊,标志醒目;在南入口处,方案规划了以“空怀迎客”为主题的入口广场。南北两个入口景观,互相呼应,很好的表达了对进入生态园的客人的欢迎。
轴线道路与多条支路交叉,在这些道路节点,我们以“长江三鲜”为主题,分别设计了“江鲜入网”“诗话三鲜”“游鱼乐荫”“河豚嬉水”四组景观小品,丰富沿线景观,揭开生态园的文化内涵。
3.2.2 生态休闲活动区
位于基地中部北部,主要功能为餐饮娱乐、住宿、运动休闲、停车、旅游用品与购物等。设置的项目有渔光会馆、高尔夫练习场、湿地森林及湿地花卉观赏、乡村风情旅舍、农家小院、拓展训练区、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展示及申港名人文化广场等。
3.2.3 农家生活体验区
该区位于基地中南部,主要功能为垂钓娱乐、休闲活动、自助农田耕作等。设置的项目有垂钓天堂、野炊烧烤、捕趣塘、自助果园、农地租赁区等。
3.2.4 水产养殖观赏区
该区位于基地中南部。主要功能为养殖观光、休闲活动、科普知识等。设置的项目有特色水产养殖区、水产科普园。
3.2.5 农耕文化展示区
该区位于基地东南部西伍村。主要展示农耕文化、体验农家生活、农家风味餐饮、住宿等。设置的项目有西伍广场、竹林小径、村民公园、西伍老宅、瓜果农艺廊、农艺教学作坊。
3.3 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3.3.1 尊重生态规律
植物配植时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的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
3.3.2 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
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表现出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浓荫,秋季的绚烂和冬季的苍翠。
3.3.3 植物与灯光的有机结合
在中心绿地及重点区域,植物配合灯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变化,明与暗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使植物更趋生动、活泼,丰富生态园夜间景观。
参考文献:
[1] 姚朋. 本土的风景与乡愁――鄂尔多斯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与思考.建筑与文化.2014(6)
[2]谷康. 苏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以无锡观光农业园为例.规划师.2012(1)
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6
自1995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并将生态示范区建设这一环境工程列为“九五”重点之后,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迅速步入稳步发展和扩容时期。中国作为生态环境大国,从生态环境现状和发达国家已把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来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示范区无疑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依据我国国情,当前我国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基本以县级行政区为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在建设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避免了单一模式,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
生态农业始终是生态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总结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开展了大量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工作,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至20__年,我国已有8个生态农业村被授予“全球环境五百佳”的称号。此外,我国还受委托举办了国际生态农业的培训班。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工作,经多年努力,正向纵深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更趋齐全,由初级向高级推进,业已出现一批高水平、高效益、各具特色的成功样板。如湖南省隆回县注重发展以果、药为主的生态农业,不仅使该县1.6万多公顷荒山秃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为山民觅到了生财之道。我国农村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的“全球五百佳”之一——江苏姜堰市河横村就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起点,最终形成一个集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保健食用油生产基地、食用菌药用菌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水产基地为主的生态型农村经济模式。我国50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的辽宁盘山县在十年之内由过去被人们称为“南大荒”的贫困区,一跃进入“小康”,靠的就是全方位生态农业建设。目前在盘山县已形成以优质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以河蟹为主的水产业、以棚菜为主的蔬菜业、以黄牛和瘦肉型猪为主的畜禽业、以“红富士”为主的林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并举的总体框架并建立了十大基地,大投入带来了高产出,使盘山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典型。
二、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
如上海崇明县,利用国营农场众多的优势,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起点,逐步推行鸡粪喂猪、猪粪化沼气、沼气渣下鱼塘及其他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后逐步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进而大量出口,形成多家骨干企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而江苏大丰县则在推广生态工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农工农、回收利用厂内消化、清洁工艺三种方式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
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资源,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其他行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安徽黄山便是一个典型。黄山市政府和黄山管委会经过十年努力,他们视保护为重中之重,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发展旅游又保护环境的新路子。他们完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实行分区旅游,景区轮休生态保护,改善景区交通、娱乐、服务设施,开通微波通讯,以燃油代替燃煤,防止大气污染,为让黄山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焕发出“世界级”的风采做出了贡献。
四、乡镇工业型 示范区
以县域内乡镇企业为整体对象,开展乡镇工业小区规划,加强污染管理,使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通过在六省七县开展乡镇工业小区试点工作,为生态示范区工作奠定了基础,如江苏无锡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无锡继续在全国领先的关键是要走乡镇工业型生态建设之路”的结论,到20__年,他们已经基本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近年,为解决乡镇企业给农业造成的污染,提高农业产出,保护太湖水资源,无锡正紧锣密鼓地沿太湖建设高标准的乡镇工业型示范圈。
五、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如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扬中市投资10亿元,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另外,由广西北海市城市规划局等联合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我国第一个20__年小康型生态城市住宅示范区——“银湾花园”小区,绿地面积占34,它的启动推动了我国的生态住宅与生态城市建设。
六、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