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财务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6 -03
创业板在我国创业板特指深圳创业板,其地位仅次于主板。它是为短期内不能在主板上市的新兴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成长空间的场所。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地位也不容小觑。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上市门槛、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处于新兴企业快速成长,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建设资本市场添砖加瓦。我国创业板的定位很明晰,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商业模式新等。
一、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创业板市场的独特性,其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一)上市标准相对宽松
证券交易出于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考虑,会严格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虽然新兴成长性企业发展前景很被看好,但在起步阶段也很难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创业板市场因为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赢利能力等规定较松,从而把那些无法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吸引到创业板上市。从交易类型来看,主要是以不能在主板登记上市的证券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为主。从发展趋势来看,交易种类日益增长。
(二)交易机制灵活
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基本是券商与券商、投资者与券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易。价格方面,一般交易之间都是按净价基础来确定,不收佣金。交易额方面,零数交易和大额交易都可以,并没有数量单位的限制。市场参与者方面也没有限制,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良好的流动性才能保证创业板市场发挥其功能,而新兴企业的小盘股便常会遇到流动性不强的问题。
(三)产业构成以新兴行业为主
创业板市场以新兴高科技公司为主,其现代化的交易、低门槛和较好的服务,都让高科技公司认为创业板市场是上市交易所的不二之选。
(四)投资者构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决定了该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向所有投资者开放。个人投资者主要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参与市场,最终创业板市场中投资者市场便呈现出投资机构化的倾向。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创业板企业的风险概况
创业板企业风险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和来自创业板本身的风险。类似于主板市场存在的诸如: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诚信风险、盲目投资风险、股票大幅波动风险、市场炒作风险、中介机构不尽职引发的公司质量风险等,这些创业板市场都会存在;另外,创业板本身也存在风险:由于创业板市场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大多仍处于创业成长期,发展并不成熟,所以相对于主板的风险,创业板的风险会较高。例如:
1.公司经营上的风险,由于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和冲击;
2.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创业板企业虽然有着较强的种种创新能力,但不能避免会遇到技术失败或被其他企业技术替代的糟糕情况,更严重的是可能出现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问题;
3.规范运作方面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中不乏很多民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中独大的现象很常见,较易出现运作方面的风险;
4.股价波动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因为普遍股本较小,股价就很容易纵,就会引发股价波动的风险;
5.创业板企业估值的风险,创业板因为出现了很多新的经营模式甚至新行业类型,但市场上却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这就可能导致对创业板企业估值不准确,所以此类估值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经历十年的长跑与冲刺之后,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二十八家企业的挂牌上市,自此创业板交易正式开始,此举成为创业阶段的企业寻求融资的快捷途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创业板一方面被人民赋予高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各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估方法,所以评估模型各不相同。与此同时,2009年6月我国实施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按照新规采取竞价方式购买新股,竞价抢购,价高者得。
创业板开盘之初,各家机构竞投使得首批股票的发行价越来越高,导致创业板发行出现了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三高现象。具体情况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公司上市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为56.7倍,28家创业板公司实际募资资金合计154.79亿元,而预计募集资金仅为约70.78亿元,实际比预计超募84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19%。原因是发行价上升,直接导致市盈率和超募比例的上升。所以市场的风险显而易见。
此外,创业板企业自身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再融资风险都会给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与其他板块风险的比较
创业板是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摇篮,也是低门槛、高风险但同时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
根据证监会提出的管理办法,主板和创业板即沪深股票市场主要有三大区别。第一是财务指标要求低。创业板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是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而主板要求最近3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创业板要求拟上市企业连续2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而主板要求连续3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不难看出创业板门槛比主板要低不少,但是风险控制要求方面,却比某些海外创业板要高。三是对投资人要求高。管理办法中提到,创业板市场应当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投资者准入制度,并且向投资者充分完全的提示风险。虽然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但预计创业板市场某些方面将会比主板更加严格,比如投资者资金要求和涨跌停板限制等方面。
整体来看,虽然某些风险可控,但创业板风险仍比主板风险高出很多。
三、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投资者便开始担忧起风险来。首批发行企业市盈率和超募比例都出现了惊人的高值,这必然会加大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或投资的风险。
针对财务风险,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应对投资风险的策略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所投资的项目没有收到预期效益,继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有以下几种情形:
1.投资项目未能按期投产或是虽已投产但亏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投资项目不亏损但盈利低,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
3.虽然没有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但仍然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
创业板公司上市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实现公司创新和发展的目标为规避风险,谨慎科学的决策如何使用募集资金尤其是巨额募集资金,是极为重要的。上市企业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实施有效的投资管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切忌主观臆断,需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在决策执行的阶段,当发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可能会与预期背道而驰时,或者出现超预期的长时间的亏损,以及投资与回报难以匹配时,应该适时终止执行,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带来的不利程度,及时制定应对方案。
此外,超募资金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投资回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在决策投资方向方面,需坚持发展主业,这不只是证券监管部门对募集资金用途的规定,更是创业板公司对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创业板公司在六个月内明确超募资金用途,作出使用规划,并要追踪监管超募资金。因此,为合理高效的使用这笔资金,创业板企业应在提升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配合科学有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企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补充流动资金往往是创业板企业在募集资金的重要用途之一,这更加突显了企业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流动风险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企业最大可能的减少坏账损失,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现金和库存量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加速资产周转,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应对再筹资风险的策略
不断地资金流的支持才能使创业板公司发展壮大,仅仅一次的上市发行并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需求,企业日后还可以通过类似方法来筹集到资金。我们文中所讨论的是创业板公司首次发行后再融资的风险应对,如果企业没有能将首笔募集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没有将其发挥最大效用,股东对实际收益不满意,这肯定会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大而全就乱投资,而应该立足于发展主业。应该通过企业自身挖掘和技术改革,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方式实现长远发展;再用过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张自己,使超募资金的用途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在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投资者不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还能使企业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为企业今后的再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四)应对经营风险的策略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经营方式的改变或者是经营决策的失误等所产生的风险。其他因素固定时,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与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成正比,稳定的需求带来稳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风险才越小。因此企业应该先深入调研市场,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适销程度,来决定是否要大力生产该种产品。有些企业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过强,这类企业更应该认真看待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认真考虑通过投资运营新项目是否能过规避或者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者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是经营风险。此外,创业板中有很多企业属于民营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内部容易出现独大现象,所以更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决策机制,确保企业规范高效的运转,才能规避运作方面的风险,进而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加上二级市场的爆炒,首日收盘的市盈率便超过100倍,最高的更是达到200多倍,这看似利好无数,但面对现实,上市公司本身和理性投资者并不对虚高的价格有所期待,因此,创业板公司更加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避免因为不当的收益分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合理发放盈余,过度发放或者以现金形式发放盈余,都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投资者的积极性会因为企业受益过度留存而打消,股价不涨反跌,同时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的投资报酬率长期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不能满足股东期望时,他们的积极性便会被打消,又因为对未来收益如何不能确定,股东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这种情况下,股东会因为企业不分配或者少分配收益而更加不满,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才能更好地规避企业收益分配带来的风险问题。
四、关于创业板的进一步思考
创业板企业的三高发行并不是市场和投资者们所期待的,对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对此作出规范。
首先,可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新兴的、高成长型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使供应量增加,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通过建立合理的统一的估值体系来降低创业板企业的估值风险,使投资者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促进理性投资;最后应出台针对超募资金该如何使用的制度,对超募资金的使用用途作出安排。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2
[关键词]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根据风险在经营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将财务风险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公司的风险是由负债引起,简而言之认为没有负债就没有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认为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融资的不当使公司存在可能无法按期支付的负债、融资所应负担的利息,从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落的风险。例如企业如果因为呆帐过多导致其现有资金不足以支付利息,或者举借了更多的负债,所得利润不足以偿还负债等。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危机,而不可能完全消弭危机。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的打开给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和投资的平台,但从其成长之初的七年多的历程来看,不仅很多中小投资者在投资中受到重创,众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是大起大落,究其原因是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较大并且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阐述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U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运行环境到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主体行为等影响因素,都可能从不同的层面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企业财务风险。从宏观经济学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创业板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动荡极易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运营;另一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受到国家扶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当国家政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需求时,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相对降低、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升高;相反,当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约束时,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相对较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也较低。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角度来看,内部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直接,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创新能力等。由于本文意在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展开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微观影响因素。下图为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图。
(一)公司规模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中小型公司,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一个首要因素。公司规模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财务实力,另一方面体现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健全程度。企业规模越大,所具有的经济效应就越好,外部融资成本就会下降,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爆发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会越小。相反当企业规模越小时,所具有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差,外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动荡时,企业极易受到影响,并且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相对简易,财务风险预警信号不易被及时察觉,因此公司规模较小时,企业财务风险程度较高。本文以资产的对数衡量公司规模并用S代表,即S=年末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lnC)。
(二)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程度是股份制公司的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不同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衡量股权分布状态的指标。股份制公司收益权和控制权是由每位股东根据自己的出资比例决定的,股权的分布状态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如何分派股东的控制权,股东可以根据自己掌握股份的份额对公司的决策实施干预,股东不同的行为方案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成果也截然不同。股权的过度集中会产生控股股东,他们可能乱用自己的控制权,与经营者协谋侵占上市公司和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下降,财务风险产生。
据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创业板中第一大股东及其关联人持股30%以上创业板公司就有233家,占总数的49%,大股东股权高度集中成为创业板的一大特征。本文用Z指数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Z=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第2大股东持股比例,该比值越大说明股权越集中。
(三)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即来自债权人的债务资本和来自投资者的权益资本。企业的债务规模决定着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的高低。企业资本总额中自身持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所占比例不合理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资本结构中借入资本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越高,财务杠杆利益也就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债务融资是否合理、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合理,影响着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财务杠杆的使用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的高低程度。本文以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即R=年末负债总额/年末资产总额。
(四)创新能力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密切的影响,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与一般的普通企业相比,企业在管理理念、产品、技术开发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方面都高于普通企业,所以这类企业的发展能力很强,而且企业的筹资能力也比一般企业较强,自然面对的企业财务风险也较小,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的财务风险。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创收性,而创收性越强企业的竞争力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相反若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创收性低,企业就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因此也会遭受很大的财务风险。本文采用高技术超额利润率指数衡量创新能力,即D=高技术利润率/市场平均利润率。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样本选取
根据上述分析,将各影响因素设为解释变量,以创业板公司财务杠杆系数Y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S+β2×Z+β3×R+β4×D+ε
其中: β0为常数;
βi(i=1,2,3,4)为自变量系数;
ε为随机误差变量;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统计年鉴数据库和和讯网披露的数据。选取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484家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数据输出,其模型的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Y=1.573-0.875×InC+1.029×Z+0.767×R-0.057×D
由表1、表2可知,在样板属于面板数据的情状下,R2为0.553,拟合优度较好,自由度为4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性。根据回归数据表3,从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公司规模(C)、股权集中度(Z)、资本结构(R)均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创新能力(D)在0.00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公司的规模的大小和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企业财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的高低与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是相符的。
四、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地防范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枢纽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二)创建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企业的财务危机是由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生成,因此要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来预警可导致财务恶化的早期信号,及早的解决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生存的危机。
(三)保持合理的Y本结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将企业的资本、负债和投资的结构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平常运营能力的正常进行。
(四)加大企业主行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业板公司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为利润源泉的。主业的发展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将高新技术与主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主业角度着力研发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收能力,使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最大化,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 考 文 献]
[1]沈莉莉.基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原则[J].中国外资,2011(24)
[2]刘兰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导报,2011(13)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3
【关键词】创业板;财务风险;公司治理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创业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是专门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著名的NASDAQ市场就是创业板的代表。经过10年的准备,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开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已经达355家。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表现在财务上就是有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根据创业板的特点,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投资风险、再融资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决定了其投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这些公司一般是高科技类的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与风险共存;其次,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处于成长期的初期,上市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壮大,募集资金所投向的项目和主板相比也就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更大的投资风险。
2.再筹资风险
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的变动导致企业再次融资产生不确定性或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再融资产生困难。正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处于成长期的初期,其后续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不是仅仅一次IPO就能满足的,因而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再融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再融资的渠道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和从银行贷款,无论哪种途径,因为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再融资中出现资金来源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更是不容忽视,首先因为其处于成长初期,其市场有待于开拓,其主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其次,创业板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普遍存在业务比较单一,且存在依赖于大客户的情况,因而在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创业板企业上市后,流动性资金得到补偿,而且很多公司超额募集,需要对多余的资金进行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产生了流动性管理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5.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不合理的分配政策导致公司现金流量不足、财务结构不合理,使得财务风险发生,这一点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企业因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资金,但股权的集中,大股东容易为了套现可能推动大规模的现金分红。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治理因素
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一些内部治理上的缺陷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加剧,而这些因素是往往是财务风险的源头。
1.家族色彩浓厚,股权结构一股独大
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股权结构上出现的夫妻、父子、兄弟等类型家族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据一项对2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调查[1],其中200家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其发行上市前平均第一大家族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54%,持股超过70%的有51家,50%至70%的有64家,30%至50%有61家,30%以下的仅有23家。随着创业板家族企业的不断上市,新“一股独大”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控股股东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之间难以相互制衡,控股股东很容易操纵股东大会的决议,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事情更易发生,如可能产生控股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股权交易等方式达到自身收益最大化,然而却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与决策风险。
2.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决策机制不科学
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举“内部人”为董事来影响董事会的运作,董事会易于成为控股股东的掌中之物,一般都是由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董事会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障。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大部分采用“家长式”的集权决策,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公司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中的同时是公司创办人的家长一人做出,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时,企业的决策风险极大。
3.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家族型的“一股独大”导致经营者出现两种可能:一是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多半由家族内部人员担当;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经营者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前一种情况,采取的是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家族企业不能根据成员的资格和业绩来任命、奖赏、惩罚和开除成员,因为个人待遇总是被曲解为归于家庭角色的责任;即便引进职业经理人,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但在实际控制人处于绝对强势的情况下也形同虚设,对于不规范的治理状况和不正确的决策行为,要么选择顺从,要没选择离开。
4.制衡与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为了达到创业板上市的要求和条件,在保荐人的辅导下内控机制会得到规范和完善,市场的外部监督力量进一步增强,但制衡与监督机制仍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其一,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难以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其根源仍旧在于“一股独大”的家族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理层或者多数是家族内部人员(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两职合一的),或者是完全受内部人控制;其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前者是由国内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而监事会尽管是董事会平行的机构,但其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职位的任命、工薪等基本都由管理层决定,监事会受内部人控制也就自然而然了,其监督和制衡作用也就成了空话;其三,保健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督导作用存在问题,保荐机构对持续督导的公司制度完善方面关注不够,比如有的公司在重大事项授权审批制度等治理、内控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有的公司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保荐机构未能督促整改。
三、完善创业板公司内部治理,防范财务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一点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更为重要,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的缺陷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加剧,其根源在于家族制下的“一股独大”,公司控制人、董事会、经营者等角色的多重重合,控制股东既能操纵股东大会的决议,也掌控了董事会及经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控股股东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即便不是这样,其决策缺乏约束性与科学的程序,也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分散股权来解决公司治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散股权那就需要控股股东转让部分股份,一是转让给中小投资者,二是转让给机构投资者,转让给前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国内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习惯于用“脚”投票,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虽然降低但不会影响其控制权;引入实力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其接受转让的股权比例相对大,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2.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制度
国内企业采取的是二元制决策与监督体系,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监督,但股东大会不能经常召开,一些日常性的决策董事会完成,股东大会对于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就成疑,因此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也就成为极为必要了。
首先在董事会建设方面,为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借鉴台湾证交所的做法,对属于关系人、配偶、二代直系血亲、三代旁系血亲等的董事会成员比例进行限制;同时,提高非管理层人员担任董事的比例,尽量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以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其次要重视监事会建设。国内企业的监事必须由股东或职工担任,其选举基本上是由控股股东或董事会操纵,其身份也注定了其不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能。为了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建议对《公司法》有关条款进行修订,增加监事的组成来源如债权人代表等外部监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权,如通过扩大监事的可监督范围和赋予一些硬性的审批决定权来增加监督的有效性,通过允许监事个人对董事会进行检查监督,以提高监督效率。
3.加强制衡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的防范,还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构建适当的制衡机制,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在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核心管理人员的选聘上引进正的累积投票制,提高提高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降低第二重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其次,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在经理层中尽可能聘用职业经理人,并在制度上保证其独立行使经营权,避免控股股东的掌控,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相制衡;最后,要完善对管理层(董事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完善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激励的度和期限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是创业板问题的实质[N].经济参考报,2011-5-23.
[2]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91.
[3]韦磊.试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4
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是指投资于非上市股权或者上市公司非公开交易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广义上的PE投资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进行的创业投资、发展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重振资本、Pre-IPO资本以及其他上市后私募投资、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本文所指的PE为广义上的PE,主要指在公司未上市前,成为公司股东的投资机构,国内典型的PE代表为鼎晖创业投资中心、红杉资本、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弘毅投资等。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在深圳交易所集体上市,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33家私募股权机构参与了其中20家的资本运营,按照被投企业的发行价计算,获得了5.76倍的平均投资回报率。PE的参与和介入在为企业解决资金瓶颈,提升管理绩效,带动企业发展并推动其上市进程等各方面显现出积极的影响和效应,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和作用。
二、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和研究开发的投入往往较高,但固定资产、生产能力、从业人数和销售额等主要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企业盈利不确定性大,面临较大风险;第三、企业组织结构尚不完善,信息披露要求低于主板市场,股票的抛售压力也大于主板市场。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主要为在我国深交所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确立有无PE参与的标准主要为公司上市公告书中所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中,是否有PE性质机构。为凸显PE参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采用对比研究为主要方式,样本选取如表1所示。将有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称为A样本,无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称为B样本。
结合表3中数据,分析可知:(1)PE参与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更强。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反映样本A均值和中值均高于样本B。PE在选择参与对象时,会自发选择盈利能力初始水平更高的企业,在提升企业主营业务规模的同时客观上会因为股本规模稀释了企业的每股收益.(2)PE参与的上市公司运营流动性强,但现金周转状况不佳。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样本A的存货周转率均值要远大于样本B的均值。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样本A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大大低于样本B,这说明PE参与下的上市公司现金周转能力不强。充分反映样本A企业在追求市场占有率和主营业务规模的同时承担了较大财务风险。(3)PE参与的上市公司的负债规模较大,偿债能力差,风险大。样本A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要比样本B多2.97个百分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均值也低于样本B。反映出PE的参与会带来上市公司负债规模增高,不确定性风险增加。(4)PE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不存在明显的积极影响。成长型指标上样本A与样本B无明显的差距。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PE参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以样本A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剔除无形资产占比指标,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其财务风险。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 and Bartlet检验,结果为0.511,大于0.5,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企业的总得分越高,表示企业的安全状态越好,潜在的风险程度越低;反之,得分越低,企业的安全状态越差,风险系数也越高。上图反映PE参与下的上市公司总得分大多在0线附近上下小幅浮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普遍存在。
得分最高的为吉峰农机。自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七次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农机产品购机国家补贴力度加大,形成利好。吉峰农机也大力实施扩张战略,通过“并购重组”与“新设整合”等方式,增大企业规模提升整体增长能力。在这一阶段,新增门店71家,发展经销商814家,形成以农机、农用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电四大业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营收较上年增长122.76%。
得分最低的为新宁物流。公司以电子元器件保税仓储为核心,并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采购与生产环节提供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主要包括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管理、配送方案设计与实施,及与之相关的货运、进出口通关等。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相对稳定,自上市以来募投项目整体建设进度低于预期。原定于2010年6月份达到使用状态项目,但截至去年9月末,投资进度仅为58.20%。公司整体募投项目建设进程缓慢,未能适时为公司主业扩张增添驱动。仓储业务毛利率的下滑和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盈利大幅降低。
四、结论
本文在对比分析有无PE参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特征,构建了我国PE参与下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处理和模型测算,得到相关企业风险状况排名。从研究角度而言,在有无PE参与的确定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只选取了用于评价上市公司的12个指标,指标的选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不能完全客观,后续研究中,将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浅析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趋势及面临风险》,《特区经济》2011年第4期。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5
1.1单变量模式法
人们最早从单个财务指标入手研究财务预警模型,即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该模型通过选取单一财务比率作为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风险的标准,而选取哪个财务指标作为标准也是近代单变量财务预警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其中最早以单个财务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的学者是Fitzpatrick•P•J,他通过对十几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单一财务比率将这些样本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把财务指标预测结果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相对比,得出单个财务比率中判断准确率最高的是资本收益率和负债权益率,。尽管Fitzpatrick•P•J研究的结果很不错,但未使用统计的方法,直到1966年才有人急需延续他的研究方法。1966年,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在前人基础上以单个财务指标为基本比率,使用债务保障率,资产负债率等5个财务比率,运用统计的方法对1954至1964年间大量的成功企业和失败的企业进行单变量判定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样本的检测结果来验证所选取财务比率判定的准确率,用以找出最具判断能力的财务比率。Beaver从研究结果中分析得出,对于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最有判断能力的财务比率是债务保障率,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
1.2多变量模式法
为了进一步优化财务预警模型,克服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缺点,构建出对企业是否面临破产危机有更精确预测结果的新型财务模式,众多研究者从1960年之后又陆续开发出众多财务预警模型。其中多个财务指标分析是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是Altman的Z记分模式。
Altman的Z记分模式(Z-scoremodel):美国学者奥特曼(1968)最早运用多个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来研究财务预警问题,他以1946至1965年间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作为样本,把有可能预测企业发生破产危机的财务指标分为五个综合反映企业各方面经营情况的财务比率,通过这五大指标整合出一个多元线性方程,求出Z值,通过判断Z值大小来对企业财务经营状况进行预测,进而得出著名的Altman的Z记分模式:Z=1.2X1+1.4X2+3.3X3+0.6X4+0.999X5反映了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的变现能力。
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额反映了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的变现能力,营运资本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资金的周转使用情况,当企业营运资本降低时,表示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它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利润,反应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小财务失败的风险越大。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即EBIT/期末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利用成果,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X4是来反映财务结构,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总债务之比能够说明在公司债务超过资产,无力清偿债务而破产前公司的资产价值能下降多少,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的感应企业价值的大小。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X5为总资产周转率,整体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周转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加速资产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Z记分模型从能够反映企业综合财务经营状况的五大财务比率入手,构建出适用方位更广的财务预警模型,从Z记分模式中可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股票市场价值、增加销售收入、增加本期留存收益和EBIT或者降低本期负债等,都可降低企业出现破产危机的几率。
Altman教授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得出:Z值大小与企业财务状况成反比,当Z值较小时公司出现破产危机的几率越大,同时Altman教授还得出Z记分预警模型正常的临界值即当Z大于2.675时,公司经营状况较好,当Z值小于2.675时公司就会出现破产危机,,当Z值介于1.81与2.675之间时,说明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存在隐患,需要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修正和调整。
2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应用结果比较分析
2.1单变量模式法应用研究结论
只注重某一单一财务指标,其本身就有缺陷,单变量模型法简单易行,没有前提条件限制,适用于全部企业,但是在企业实际预警应用应用中,很少有企业以单变量模型来预警本企业财务状况,原因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它只重视对个别指标影响力的分析,容易受管理人员粉饰会计报表、修饰财务指标、掩盖财务风险的主观行为的影响,以致模型判断失效;”第二,单一使用某种财务比率会忽视其他财务比率的预测作用;第三.如果根据不同的财务数据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这几个财务数据所得的预测结论可能相互排斥。第四,虽然财务比率是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但是只用某一单个财务比率无法反应企业整体财务状况,预警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2多变量模式法应用研究结论
从上述多变量财务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果可知,Z记分模式在危机全面爆发的前一年的预测结果Z值为1.59小于指标体系的下限1.81。Z记分模式适用于绝大部分企业,并且从案例分析结果可知在企业危机发生前一年中,Z记分模式的预测结果具有极高的准确度,这也对于预测其他出现财务风险的企业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作为财务预警研究基础的财务指标造假,则预警结果就会出现偏差,由此可知Z记分模型可以很好的判别企业财务状况,但是无法识别预警所采用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从而导致整体的预警结果出现偏差。但是运用多变量模型进行财务预警也有相当多的缺陷,其中本身存在的缺点有:
(1)工量巨大,企业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量大;
(2)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前一年中,多变量财务预警的准确度较高,但是在危机发生的前三,前四年中,预测结果准确度较低,远不如一元变量预警模型也就是说Z记分变量模型只能得出企业是否出现破产危机,而不能从根本上找出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和根源,并且Z记分模型中所含的自变量太多,过多的财务指标反而使得研究人员出现本末倒置,过多的注重结果而不去探究出现问题的根源,这也会增加Z记分模式运用的难度。
3改进财务指标体系的建议
3.1改进单变量模式的建议
单变量模式法虽然工作简单,只采用单一指标,但从总体预测准确度来讲其预测精度不高,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在企业破产的前两三年中反而预测比较准确,由此可以使用单变量预警模型对企业进行长期监督。所以改进单变量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可以根据企业所经营的行业规律及业务的自身特点选择个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破产危机的预警进而可以从长远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做预警,与多变量财务预警的今期预测相结合。
(2)企业还可以选择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数据作为监测指标,由于我国企业财务数据造假严重,因此在运用单变量预警模型来监测企业财务状况时更多的选择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指标,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指标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3.2改进多变量模式的建议
(1)在预警模型中加入某些非财务数据指标,财务预警做到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辅助,在对企业进行财务预警等数据分析时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一些非财务数据指标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例如企业过度依靠银行贷款等,这些都预示着企业可能存在潜在的破产隐患。并且信息是财务指标等所不能显示的,将这些非量化信息业作为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2)财务预警模型与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相融合,根据行业周期及特点对预警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虽然多变量预警模型可检测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并且有很高的准确度,但由于不同行业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经营周期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企业在实际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预警模型中,不能直接生搬硬固定的多变量预警模型,而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目标去构建自身的财务指标体系。在模式的基础上加入行业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4结论
创业财务风险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了当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进行研究与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通常来说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其独特并且深刻的历史背景。即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持续转型和各国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不确定性在日益提升,这使得波动性较强的金融市场替代了过去相对稳定的金融市场,这使得传统的金融工具较难对新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面临这种不确定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出现,为有效降低此类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金融市场中各类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面对着金融环境的持续变化和自身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也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工作的进行。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下就导致了其各种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和发展。即衍生金融工具在本质上是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而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在实质上就是企业不断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自身融资模式、经营体制革新的过程。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到现今,经过不断的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结合,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形式变得更加巧妙、精确、可信,这其实也更好地体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自身魅力和经济价值。最终企业在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在不断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衍生金融工具原理
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是根据其具体特性和原理来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远期、期货、互换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1.远期。远期通常是远期合约的简称。而远期合约是指以一个固定的价格在一个未来的一个约定的日期。交易双方买入或者卖出某种具体数量标的物品的协议,而这一日期被称为交割日期,而其中的价格被称为交割价格。即通俗的说远期合约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合约。除此之外,远期合约最为显著的特征通常是订立交易协议的具体时间和交易发生时间之间存在的滞后性。就我国企业而言,目前对远期合约进行应用的方式通常是以汇率为基础变量的远期外汇合约和以利率为中心变量的远期利率协议。这些远期合约的买入与卖出实际上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而采取的财务管理措施。
2.期货。期货是衍生金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说期货在本际上是一种标准化了的远期合约,但是相比远期合约期货更加注重套期保值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和规避风险功能,并且相比远期合约期货的整体流动性也更好。除此之外,由于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因此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并且通过期货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标准化的交易并且更为合理的规避金融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3.互换。互换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核心内容之一。通常来说呼唤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参加者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签订协议,通过互相或者交叉支付相应的本金或者利息的多边交易行为。一般而言,互换的期限往往是中长期期限并且根据协议内容的不同,互换的主要形式也存在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除此之外,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互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规避利率变更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并且减少货币汇率变更给企业的涉外业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这主要体现在资金募集、降低理财成本、防止被并购、确保投资收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1.资金募集。资金募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资金筹集环节中,即主要是在对筹资成本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在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较为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期权及和其他相应的组合型衍生工具,除此之外,在企业反收购的资金筹集和、认股权证和以及相应的改善企业资本结构等工作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锁定筹资成本并且有效改良企业的财务结构和负债结构。例如,某企业需要进行一项较长时期分段资金募集,当时利率上调预期较大,企业通过签定远期利率协议将单一期限的筹资利率进行了有效的固定,企业借入的每一笔贷款,通过远期利率协议的应用企业可以将浮动利率的贷款在未来某一个时间段进行锁定,该企业在该项目资金募集使用上有效降低了应利率上调风险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募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2.降低经营成本。降低经营成本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过程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企业在降低经营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利率较低的外汇种类作为筹资的对象,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兑换成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要的币种,然后通过互换、远期汇率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来降低相应的经营成本。例如:某外贸公司,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为规避汇率风险,出口业务签立订单后,即向银行办理锁定汇率业务,如2013年2月收到订单,预计6月份收汇,公司在2月份与银行以6.18锁定汇率,合同金额USD100000,00。到期6月份按期收汇,以6.18结汇给公司,而当年6月份实际汇率为6.10,这样公司就赚取了人民币8000元的收益;同时该公司对于进口业务则采取押汇方式,公司从德国进口奔驰底盘业务,采用欧元结算,远期信用证方式支付。欧元波动较大,公司收到客户提交银行的单据后办理押汇,到期再支付给外商,2013年9月2日办理一单业务,当天汇率为8.114,而2013年11月29日实际支付汇率为8.3229;2013年10月28日办理另一单业务,当天汇率为8.4424,而2014年1月10日实际支付汇率为8.2712。所以应用衍生工具交易有亏有盈,是有风险的。除此之外,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固定利率来换取浮动利率并且通过利率互换来对债务利率进行合理的优化,并且有效降低相应的融资成本和理财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3.防止被并购。防止被并购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的重要目的。通常来说由于现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企业间的并购与被并购变得更加频繁,因此企业为了防止被并购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即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有效突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差别的限制,从而在企业面临被并购时可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来有效进行反并购工作除此之外,由于现代企业间的购并操作越来越繁琐频繁,因此收购与反收购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与筹资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工作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并且同时有效避免由于企业投资股票并且其价格下降的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金融衍生工具在反并购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又财务负担和债务负担,并且减少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流出的压力,最终在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金融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衍生金融工具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财务管理实践的运用创新促进我国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锡,顾苏秦.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问题探析[J].税务研究,2008,1(3):55-57.
[2]温铁锁.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分析[J].企业管理,2013,5(8):44-46.
[3]杨晓敏.集成化财务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2(5):51-53.
[4]赵莎.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后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思考[J].现代企业,2012,12(36):23-25.
[5]王烟军.企业融资政策选择行为规范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