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幼师生 法制教育 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制在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以及对外开放和经济科技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法制教学方案的实施,将使幼儿师范学校步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如何对幼师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幼师生的法律意识,是幼师政治教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我校以贯彻新方案为契机,采取立体交叉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了法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了幼师生的法律意识。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里

1.1 从2009年来,我校一直把法制课作为必修课,放在一年级开设,每期开学初要求任课教师制定完备细致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幼师生的思想、知识状况、年龄、心理发展特点,着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幼师生系统地掌握了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

1.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师生对法制课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法制课本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何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爱憎分明的情感和辩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1.3 以提高幼师生学法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把考试成绩列入学绩,与其它必修课相当,成绩不合格者,影响升级,同时对这方面的优秀生、特长生予以奖励。

2 注重地方法规的知识补充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幼师生的法律意识,更好地服务当她经济建设,我校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编写了法律知识补充学习材料、农村实用法律常识等乡土教材, 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法制选修课,作为对必修课有益的补充。同时我们对选修课要求十分严格,从制定计划、备课、写教案、上课、到复习、考试,学校都进行规范管理。

3 参加社会教育实践,走出校门多维施教

法制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根据幼师学生的特几 点和学佼附近的具体情况,我们经常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教育实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人才,我们主要采取了少下两种方式:

3.1 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法制课的教学内容,以个人或小组为主,利用假期或其它教学时间,进行了下列方面的调查研究:各行各业学法、护法的优秀典型;城市、工厂、矿区环境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一些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的状况与治理对策;农村、城市改革以来建设用地状况;教师被伤害事件及工资兑现状况;计划生育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等等;调查结束后政治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同时学校也 采取措施,组成考核领导小组,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估,把此项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

3.2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旁听,参加政法部门的宣判大会及法制宣传一条街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在耳闻目睹的活动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4 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4.1 开辟法制宣传园地。法制宣传园地对增强幼师生的法制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校设置了2个阅报栏、4块黑板报、6个橱窗,办法制专栏,摘抄、撰写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文章、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启迪、陶冶。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我们经常把法制教育融进演讲会、竟赛、咨询、答辩、自编普法手抄报,文艺晚会、校园之声,法律知识培训班等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立体教育。

4.3 定期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法制宣传。我们学校充分发挥了电教室的作用,经常为学生放映法制性较强的录相和电影;每晚坚持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并开展新闻分析活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法制教育的宏观形势,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2

一、“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

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空气”提供了较丰富素材,课文用四幅图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厂排放的废弃”、“洁净的空气”、“汽车尾气的处理”,以直观、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水体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出现了两次对比:①水“无色透明”水“浑浊污垢”;②水“分布很广”水“资源短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教材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3.温室效应

“奇妙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的利用”都提到了温室效应,并解释了温室效应的成因.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4.酸雨

“化学与环境”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根源.

5.白色污染

“化学与材料”中重点讲述了塑料的使用、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大量使用塑料造成的后果——白色污染.

二、“明危害”——帮助学生明确

污染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课本,二是网络.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危害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找方法”——协助学生找寻

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找寻防治各种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从“国家号召做的”、“当地政府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三方面考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整体的解决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己也可以为整个人类作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植树造林;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当地措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定期植树造林.“自己应做”:不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优先选购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室内室外养花种草;不吸烟;等等.

又如,水体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工业上,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生活中,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当地措施”:大力度监督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建立集中处理垃圾厂.“自己应做”: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洗菜的水浇花;做实验时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等等.

四、“强意识”——增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

1.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蕴涵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意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险 维权意识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8,(09).

[2]钟兴奇.用工单位能否应员工要求不办社会保险[J].农家科技,2009,.(03).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流动性实习实训;问题;对策

流动性实习实训是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乡镇和社区,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地群众进行服务的一种实习实训模式。流动性实习实训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我校流动性实习实训学生和带队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访谈,以及对流动性实习实训的管理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了流动性实习实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一、校外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性问题

由于流动性校外实习实训地点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在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学生组织、教师管理、实践岗位、实习任务等问题上经常存在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学生实习实训效率不高。

2.综合职业素养差,沟通能力弱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很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增强参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不知道如何同外界相处,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旦有矛盾,就有可能出现争吵甚至使用暴力等不文明现象,不少实习实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耐挫能力较差。这些势必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滞后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另外,中职学校师资薄弱,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管理

(1)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对农村乡镇和社区群众技术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制订流动性实习实训计划。

(2)将计划上报实习实训处,安排参与实习实训的班级。

(3)相应班级的班主任确定参与实习实训的学生。

(4)实习实训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加强实习前岗位指导,确保实习实训的有效性。

(5)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实训报告和总结,并进行自评,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和评价。

(6)学校制订相应的奖罚制度,以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实习实训前的专题讲座

(1)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学习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3)预先了解实习实训环境。在实习实训前,简要介绍校外流动性实习实训场地的环境、特点、位置,观看实训地录像,了解当地概况、文化、生活习惯等,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前做到心中有底。

(4)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调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

(5)学习实习实训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如安全用电制度。

3.加强心理辅导,增强职业素养

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实训前担心与群众难以沟通,害怕自己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满意。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疏通和辅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同群众、同学融洽相处,虚心接受老师给予的工作安排和老百姓的批评。

(1)通过流动性实习实训,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准技能型人才”的感受,积累经验,发现差距,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2)流动性实习实训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学生普遍感到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从业经验。学校针对校外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制订了相应对策。

(3)流动性实习实训使学生能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融入专业的发展理念,为学生较快、较好地适应社会做了一定准备。

参考文献: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5

打工者社会保护状况堪忧

在目前近3亿打工者中,8600万人从事着制造业,我们穿的用的都是他们制造的;5800万人从事建筑业,我们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铁路都是他们建设的;2000万人从事家政工作(《中国家政服务企业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中国网),她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人,却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这是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群体。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3581万,在农村他们见不到父母,在城市他们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

阅读《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现,报告中没有关于“农民工参加‘五险一金’的比例”的相关数据,有点匪夷所思。这个数据从2009年到2014年是有的。2015年报告中继续保留了“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数据,而签署劳动合同的打工者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同样匪夷所思的是,在2009年这一栏中,42.8%的打工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只有7.6%的人有养老保险,只有21.8%的人有工伤保险。我们不禁要质疑,劳动合同里面到底写了啥?在这个事情上我有点儿发言权。当初为了撰写《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中“工厂文化”的章节,我去工厂打工体验。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被派遣到苏州一家台资厂之前,劳务派遣公司和我签了劳动合同,名为“实习协议书”。填写的时候是在厂子大食堂的餐桌上,派遣公司工作人员横眉立目地吆喝着,指示我们什么地方填什么,然后让我们签字上交,整个过程的时间很短很短,我们不可能有时间阅读完协议书内容,阅读完也不一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是否同意里面的内容了。但是,我们必须填写并且上交,而且,我们只填一份,上交了之后我们手里是没有备份的。我当时跟着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无论一个人懂不懂法律,在那样的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资本霸权气氛之下,任人摆布。我想,我的这个亲身经历应该可以解释上面的质疑了。我的确签了劳动合同,但这个劳动合同和我的权益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还用来损害我的权益,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协议里有一条:“如果工作不满一年将扣除一个月工资。”也就是说,工人是否有劳动合同和是否进入国家社保体系不是一回事情。但是,这些是不会有人给工人解释的,也不屑于给工人解释,而且工人也没有任何地位和资格去询问任何问题。现在打工者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意义只是用来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工人对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没有发言权的,其实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雇佣劳动合同这一个过程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工人从宪法中的领导阶级变成了被雇佣的劳动力;其二,由于工人实际上失去了政治地位,因此在成为劳动力的过程中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工人在接受了作为被雇佣劳动力的现实情况下不仅无力影响合同内容,甚至无力维护合同中规定的有限权利。

木匠手指被切掉以后

2016年4月15日,北京某城边村一家家具厂。那天,在木工车间,老周在打线,老周的侄子抱着手跑过来,他的手指被立刨打掉了。大家立刻去立刨那里找手指,但是手指被打得粉碎,和木屑混在一起,连渣都找不到了,只能看到他走过的路上的一滴滴的血迹。那根被打得粉碎的手指,将会和木屑一起做成板材,做成高档别墅里的一个漂亮的柜子。老周的手指也少了一节,那是他20多岁的时候被机器打掉的。老周是湖北人,2010年带着儿子、侄子和外甥在这家家具厂包下了下料这个工序。第二天上班后,各种机器照常转动,工友们各自干着自己的活,老周正在用他那9根手指做着示范动作,手把手的教儿子怎样操作那台只停了半天的每年都会切掉至少一根手指的立刨机。在北京城边村和全国的无数小工厂里,工友上社保的比例几乎为零。老周承包了那个工序,老板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这和他没有关系,如果想要得到赔偿只能通过打官司。

表格中2014年数字的第三行,打工者中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人数只有26.2%。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工友来说,如果受了工伤,手指被切掉了,因为没有工伤保险,他的治疗和赔偿都得不到保障。

黑工厂拒不支付工资

2015年5月到7月,29岁的王宇和父亲一起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某村的家具厂做木工。他们听信了老板“每人每月6000元工资加上200元饭补,工资按月发”的口头承诺。干了一个月,看到有几个以前给老板打工的工友前来讨要工资,老板就是不给,工友没有要到工资。王宇就边干活边向老板催要工资。这家工厂没有营业执照,王宇与老板也只是口头协议。父子俩给老板干了两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老板曾让王宇叫了一些工友做贴皮和打磨的临时工,也欠2万多元没给。

王宇去镇劳动监察大队申请调解,工作人员去厂里两次,老板对执法人员很客气,答应很快就支付,等执法人员一走就不认账了。王宇再找监察大队,被告知,调解无效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王宇去区劳动监察大队,没有被受理,因为这是一家没有营业执照的黑工厂,区监察大队只受理企业的劳务纠纷。王宇只好去区法院告。他和工友拿到了老板写下的工资欠条,法院判老板欠债还钱,老板就是不还。王宇去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但工厂已搬去了河北,执行局无法跨省执行,只能眼看着老板逍遥法外。

在北京和周边打工6年,王宇从来没有签过一次劳动合同。工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资格和地位询问工厂是否有营业执照,更不可能要求老板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自己来试试,看看能否在北京的城边村家具厂找到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这真不是觉悟高低和法律意识强弱的问题。

劳动维权遭到报复

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40岁的贵州人老赵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广州S厂工人维权过程,可以说是历尽了艰难险阻和酸甜苦辣。一年过去了,维权结果虽然不尽如人意,至少厂方同意在3年内为所有工人缴齐2002年以来的社保。按理说,一家正规企业,理应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保,不按照法律缴纳就是违法,但是工人合理合法维权反而受到打压。开始的时候,老赵不是女工代表。后来,在第一批女工代表被解雇以后,老赵被大家推选出来。现在,维权结束了,老赵被厂方安排到一个清闲的岗位上,每周5天8小时。这样的岗位在工厂就是一种惩罚,因为工人的工资都是靠加班挣出来的,被剥夺了加班的机会就没有钱挣了。老赵因为是工人代表,而且申请了仲裁,所以厂方和老赵等二十多名申请仲裁的工人签了协议:3年内补缴2002年以来的社保,如果离职可以一次性补齐社保。老赵她们当初维权的意图是希望为全厂职工争取到一次性补缴。但是,大家心不齐,相信了厂方所说的苦衷: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有人问老赵:“为了争取大伙的利益现在被打压,自己都挣不到工资了是否后悔?”老赵说:“我一点都不遗憾,我真的一点都不遗憾。我就是为了大家争一口气嘛。我家里有3个孩子,负担很重,如果继续这样打压我,让我挣不到加班费,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撑下去。”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