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1

摘要目的:分析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儿24例,对其进行针对于感染性休克的完善护理,比较护理前后婴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前后婴儿的心率、血压、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护理措施可以对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婴儿起到很好的恢复作用,能够让婴儿恢复生命体征的正常,避免感染性休克危及婴儿生命。

关键词 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28

Nursing of infant 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complicated with septic shock

MO Chen-zhang,ZHAO Feng-li,CHEN Li-zi,et al

(Donggu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Dongguan523000)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fant 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complicated with septic shock nursing main points,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baby the vital signs of change.

Methods:From October 2010 to October 2013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baby 24 cases complicated with septic shock,to perfect nursing for septic shock,compared the vital signs change baby before and after care.

Results: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baby′s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blood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Improve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can be complicated by septic shock babies have very good recovery effect,can let the baby to restore normal vital signs,avoid septic shock baby life threatening.

Key wordsInfant;Intussusception reconstructive;Complication;Septic shock;Nursing

小儿肠套叠是2周岁以下的婴儿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腹部急性病症,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1]。婴儿肠套叠整复术能够使婴儿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如果患儿的患病时间较长,并且发生了术后感染性休克,则会对患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直接危及患儿的生命。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了24例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儿,在进行了完善护理之后,患儿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现将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3~13个月,平均(6.8±3.4)个月。所有患儿在手术前均存在哭闹、呕吐、便血等症状,经过术前诊断,均为代谢性酸中毒。采取剖腹探查术治疗,将肠管整复后即行关腹处理。24例患儿在术后10 h内并发感染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升高,血乳酸浓度升高等现象。

1.2方法

1.2.1术后护理在进行手术后,由于患儿有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因此要采用心电监护、血压观察、呼吸观察等方式,随时掌握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通常根据患儿的啼哭声以及其他外在症状表现,就可以判断出是否发生了感染性休克[2]。在发生休克的早期,婴儿的啼哭无泪,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心率很快,并且动作表现烦躁,一旦患儿出现了这类症状,应及时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休克护理。

1.2.2休克护理首先,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用套管针建立3个左右的静脉通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任意一条静脉上先建立起一条静脉通路,待静脉补液使患儿血循环稍微稳定后,再相继补充静脉通路。这种静脉通路的建立顺序可以避免延误患儿的最佳抢救时机。其次,遵循医嘱,对患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患儿的生命体征复苏。在输注药物时,采用输液泵均匀地输入,不可与碱性药物于同一静脉通路输入。若输注血管周围出现了条索状苍白,则应更换输注部位,并热敷原输注部位。最后,提高对患儿的氧气输送,并严密观察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在进行氧输送时,一般采用鼻导管或者面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面罩,可更好地保证持续供氧。

1.3评价指标通过观察患儿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来评价护理措施对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影响。生命体征指标为心率、血压、血乳酸浓度3项。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并发感染性休克是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了感染性休克所带来的危险,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婴儿肠套叠疾病的有效治疗[3]。目前,应对婴儿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方法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婴儿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调节,并随时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出现感染性休克[4]。而如果患儿已经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则需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并通过综合护理与药物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纠正休克,使患儿能够恢复正常。一般判断婴儿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症状表现以及生命指标测量进行,发生休克的婴儿,在生命体征表现上为哭声嘶哑无泪,呼吸急促紊乱,情绪躁动不安;而在生理指标上的测量表现则为心率增快,血压降低,血乳酸浓度异常增高等等。

本组24例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儿,在刚发现休克时,所有患儿的心率、血压以及血乳酸浓度都远远偏离了正常值,随时有因休克而致死的危险。但在严密的护理预防的帮助下,在患儿发生休克的早期就发现了休克症状,并第一时间就采取了及时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休克护理。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24例患儿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了正常,心率减慢,血压回升,血乳酸浓度降低,基本脱离了危险期。

因此,完善的护理措施,是让肠套叠整复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婴儿避免受到生命危险的重要保障,能够让婴儿恢复正常生命体征。

参考文献

[1]朱敏艳,陈艳艳,黄小平,等.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围手术期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351-351.

[2]赵旭,黄卫东,王俊,等.经腹腔镜治疗小儿难复性急性肠套叠12例[J].腹部外科,2010,23(3):171-172.

[3]陈海妹.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术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4):181.

[4]朱衡香.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80-481.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2

现场救护,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一旦发生灾害事故,现场人员可以及时、正确地运用救护技能,挽救生命。根据医学知识和有关统计,在人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瞬间内(即4~6分钟),对伤员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则伤员的生存率可达43%。

当我们生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时,护士、医生首先检查的、观察的是患者的生命体征。何谓生命体征?它有何意义?让我们一一解析生命体征吧。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的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医护人员通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你会测量体温吗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通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通常所说的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数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临床上通常以口腔、直肠、腋窝温度为标准。正常体温范围值分别为: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腋温36.0~37.0℃。

测量方法:体温常用体温计测量,常用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和感温胶片等。测体温前30分前,不能进行运动、进食、洗澡、冷热敷等活动,根据年龄、病情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口腔疾患不宜测口温,直肠或疾患不宜测肛温等;婴幼儿宜选肛温,精神异常、昏迷病人宜选腋温,成人选择腋温、口温。如用水银体温计,测温前应将体温表上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口温测5分钟;腋温测5~10分钟,肛温测3~5分钟。

急救要点:如发热或体温降低,需采取相应的降温或保温措施。

摸摸脉搏感受心脏的功能

正常脉搏指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等均正常。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分,节律规则,每搏强弱相等,动脉管壁光滑、柔软、且有弹性。

检查脉搏方法:测脉搏前30分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紧张、恐惧、哭闹等活动,用食指与中指(不可用拇指)轻轻触及手腕的桡侧(大拇指一边)的动脉,如有搏动,说明心跳存在;如摸不清楚,可选择触摸颈动脉的搏动或观察颈动脉的搏动;也可以用耳朵贴在心前区听心跳声;凡是浅表靠近骨骼的大静脉都可以用来诊脉。如发生心跳停止或脉搏消失,需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急救要点:施救者让患者仰卧,施救者手腕、肘、肩三点成直线并与地面垂直。两手交叠在两连线中点快速有力按压30次。按压速度大于等于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特别注意:在开始胸外心脏按压之前一定要解开患者上身的衣物(包括内衣、领带)。

血压一直下降怎么办

血压是动脉血压的简称,正常人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日常活动中可有微小波动。健康成人收缩压为12~18.6千帕(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8.0~11.9千帕(60~89毫米汞柱),脉压为4.0~5.3千帕(30~40毫米汞柱)。

测量方法:测量血压常用血压计,有水银柱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和气压表式血压计3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择。目前水银柱式血压计较为常用。测血压前30分前,不能进行运动、吸烟、情绪激动等活动,测量部位常在上肢肘窝的肱动脉或下肢动脉处。血压降低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病人。

急救要点: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要改善缺氧状态,纠正缺氧对肌体的危害,同时在吸氧过程中可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呕吐物,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在突发急性心力衰竭时,一定要先帮患者稳定情绪,家中平时最好备一些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等,患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二硝酸异山梨醇,降低患者肺循环静脉压。

要让患者采取坐位,两腿要自然下垂,这样能够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的负担,并可使较轻的心衰状况自然缓解。让患者保持安静,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看看伤员是否还有呼吸

正常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

观察呼吸方法:主要看胸、腹部有无起伏:有起伏说明有呼吸,没有起伏说明呼吸很微弱或已经停止;也可将手掌心或耳朵贴在病人的鼻腔或口腔前,感觉有无气流进出或者用一丝纱线(或一小片棉花、餐巾纸、草叶等)放在病人鼻腔或口腔前,观察是否被气流吹动。垂危病人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病人生命垂危时,呼吸变的缓慢、不规则,直至停止。对呼吸已经停止者,须马上施行人工呼吸。

急救要点:进行人工呼吸前先开放气道,用仰头抬颌法将患者的头向后压以开放气道(车祸等外伤情况不可用此法),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清理口中的异物(包括假牙),确认无异物后将头转回。观察患者有无呼吸,若有,将头偏向一侧;若无,保持头处于仰卧状态。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用口包住患者口腔向口腔中吹气(如有条件可隔纱布、衣服等吹气)。每次吹气1秒以上,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3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持续动态监测对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硬膜外或硬膜下颅内压监测,同时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14例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在正常范围内,16例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出现轻度异常,18例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出现重度异常。34例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和脑灌注压下降的患者中,仅有10例表现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结论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持续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变化,较其他方法的判断更为及时、准确。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测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65-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for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dynamic monitoring. Methods : Monitoring 48 cases of severe brain injury patients using epidural or subdur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 and observing the mind,pupil and life consciousness changes signs. Results :1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1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ppear mildly abnormal, 18 case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ppear severe abnormalities. 34 cases of different degree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drop of patients, only 10 cases showed changes signs of the mind,pupil and life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ontinue to monitor changes than other methods, the condition of the judge is more accurate and timely.

【Key words】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racranial pressur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monitoring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连续性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其重要性可动态了解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提示和应对继发性脑损伤,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2010年我科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CPP监护,有较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

选择对象为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四年内我科收治的48例入院CT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即意识障碍,入院时GCS评分3-8分,其中男 36 例,女 12 例,年龄 19 ―62 岁,平均34.6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31 例,高处坠落伤11 例,打击伤 4例,其他伤2例,其中38 例入院后即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0 例行保守治疗,均给予ICP和CPP监测。

1.2 评定标准

根据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ICP正常40mmHg,常用20mmHg作为正常颅内压力的界限值。

根据第三版颅脑外伤指南CPP

预后:1~3个月均按GCS标准评价治疗效果。

1.3方法

48例患者在入院后床旁或开颅手术后将压力传感器探头安置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传感器的另一端与颅内压监护仪连接,我科使用日本LE-9269颅内压监护仪持续颅内压监护,同时使用迈瑞PM-7000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每15分钟测量血压一次。根据CPP(脑灌注压)=MSAP(平均动脉压)-ICP(颅内压)=舒张压+1/3脉压差-ICP 来计算CPP值[1]。根据MASHALL降颅压的治疗方法[2],当颅内压轻度增高时,予抬高床头30度,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

2、结果

2.1在保守治疗的10例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ICP升高和CPP下降,其中5例变化范围小,予以采取MASHALL降颅压的治疗方法,恢复至正常范围。另外5例ICP20-40 mmHg ,CPP

2.2在38例术后监测患者中,有14例患者ICP和CPP处于正常范围,11例患者有较低程度的ICP和CPP改变,采用积极地治疗措施,ICP和CPP处于正常范围,此25例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有13例发现ICP20-40 mmHg ,CPP

2.3 1~3个月后均按GCS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预后良好率27例,不良13例,死亡8例。

3、护理

3.1:术后72小时采用抬高头部30度。

3.2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3.2.1监测时要点:ICP传感器放置于患者耳垂处,避免监测仪导线扭曲、折叠或脱出。

3.2.2排除干扰因素: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因测压时患者躁动、用力咳嗽、翻身、尿潴留等会影响压力的准确性。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3.3密切观察病情:在监测ICP和CPP的同时,也要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等的变化,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医生的下一步治疗。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轻柔,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提高血氧含量,有助于减轻脑水肿。

4、讨论

4.1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的意义:世界上主要的颅脑外伤治疗中心目前都在使用ICP和CPP监测指导治疗和护理,这已经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入院CT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即意识障碍,入院时GCS评分3-8分,单纯的通过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CT扫描不能准确地判断颅内压的情况,多数学者主张行ICP监护。同时监测CPP变化,不但能了解脑的血流量,而且也能了解脑组织的含氧量[3]。通过ICP和CPP变化为临床判断和诊治提供可靠消息,为治疗争取时间,避免了传统的常规治疗耽误救治时间,提高病人的预后。

4.2疗效分析:本组48例患者均给予ICP和CPP监护,植入颅内压传感器后,有14例ICP和CPP在正常范围内,未使用脱水剂,给予常规的止血、镇静等治疗,16例ICP和CPP出现轻度异常,视情况给予脱水剂降颅压后,恢复至正常范围,资料表明,并非每一位颅脑损伤的患者的ICP都升高及CPP降低,此时若按照传统治疗方法滥用脱水剂,对患者有害无益。在34例不同程度的ICP升高和CPP下降的患者中,仅有10例表现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说明ICP和CPP的变化较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更为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迟发血肿和术后复发血肿,便于及时采取有效地治疗护理措施,救治患者。

参考文献

[1] 文亮,李冰,雄建琼.早期机械通气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5,23(3):215-216.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4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白内障的基本知识、手术的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介绍成功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晶体植入术患者的经历,以消除患者因手术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尽量配合治疗、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安抚因重见光明而易于激动的情绪,防止眼压升高、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

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以及合并全身疾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由于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较低,且多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因此应给与相应的低糖低脂低盐饮食,通畅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2~4g、糖类摄入量控制在200~280g、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5~35g。同时严格戒烟禁酒,保证准时用餐以及合理的进食量以及速度。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术前30min时的负面情绪情况,测量患者术前30min及术中血压、心率水平,观察术后发生眼压升高、人工晶体脱位、前房出血的例数。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绪情况经t检验,入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无差异(P﹥0.05),术前30min时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生命体征情况经t检验,观察组术中和术前30min各项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心率和血压均明显高于术前30min(P﹤0.05)。见表2。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5

通讯作者:曾莉

【摘要】 目的 讨论冷敷方法降温是否有用及术后发热时是否必须使用冷敷方法。方法 将30~80岁脊柱外科术后患者分为冷敷法实施组和对照组,两组都是体温超过37.5 ℃开始测量。测量记录6 h内每小时的腋窝温度、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结果 两组之间的腋窝温度、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敷方法无明显降温的效果。结果不能说明冷敷法降温有效,也不是最好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 术后发热; 冷敷; 效果比较

术后创伤性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组织损伤释放细胞分裂素(cytokinin),作用于间脑的发热中枢,发热中枢受到刺激导致骨骼肌产热(颤栗)和散热抑制(皮肤血管收缩)引起体温升高[1]。本院ICU一直使用冷敷方法作为发热的主要降温方法。但对于手术创伤造成的发热实施冷敷法的效果不能确认,还可能诱发颤栗,且患者对腋窝及腹股沟的冷敷会产生畏寒等不,故对使用冷敷法降温一直存在疑问。曾有以外科SIRS患者中头部外伤患者为对象的研究报告显示不能确定使用冷敷法导致体温下降,且使用冷敷法引起患者不及能量代谢亢进[2,3]。因此,考虑到对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术后发热实施冷敷法是否有效,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进行检验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术后入住ICU的脊柱外科患者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0~80岁,平均(55±4)岁;体重40~80 kg,平均(50±2.5) kg。入选标准:在本院ICU脊柱外科术后入住患者,手术方式、损伤程度基本相似,术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正常,未出现发热症状。

1.2 方法 按患者出生月份分类,奇数的为实施冷敷法组,偶数则为对照组。术前患者状态使用ASA-PS分级,入住ICU后使用APACHEIISCORE对危重程度进行评价。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调查,将室温设定为24 ℃~27 ℃,湿度为30%~50%左右,统一患服等。如腋窝温度在37.5 ℃以上,1 h测量1次腋窝温度、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6 h后结束。将腋窝温度超过37.5 ℃以上使用冷敷法的作为实施组,不使用冷敷法的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为48例,实施组患者应用冰枕及双侧腹股沟冰敷的冷敷法,记录6 h内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不作任何降温处理,同样记录6 h内的生命体征。如果体温超过39 ℃以上给予voltaren塞肛,并结束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两组患者术前ASA-PS分级及入住ICU后的APACHEIISCORE危重程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组因疼痛使用voltaren塞肛1例,因使用冷敷法产生不而拒绝的3例。对照组因体温达到39 ℃以上使用voltaren塞肛1例,想使用冷敷法的1例。最后进行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

2.1 体温的变化 两组体温变化如图1所示。实施组患者从开始到6 h期间虽有0.3 ℃的体温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虽有0.1 ℃的上升,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且6 h后两组的平均体温均为37.9 ℃,转出ICU时两组之间的体温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实施组37.56 ℃,对照组37.54 ℃)。

2.2 收缩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图2、图3显示收缩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在手术结束后很快就开始调查的情况很多,颤栗和麻醉的作用、睡眠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各个病例的血压虽有变化,但总体上没有显著变动。心率也基本一样,总体没有显著变化,且收缩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呼吸频率的变化 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4。

3 讨论

3.1 多个部位冷敷法降温的有效性 实施冷敷法虽然体温呈下降的趋势,但这个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且即使呈下降的趋势,也仅仅只有0.3 ℃,生命体征亦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临床上可以认为是无降温效果。另外,对照组虽有1例体温超过39°而使用药物塞肛,但满足条件的48例患者不能确认体温上升。因此,无论是否使用冷敷法,大部分患者体温没有上升。

3.2 对患者的影响 虽然冷敷法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有无大的影响还不能确定,但不实施冷敷法也没有造成不良影响,且实施冷敷法后因不快而要求停止的有3例(5.88%),因而不能忽视实施冷敷法所造成的患者畏寒和不。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冷敷法使体温呈下降趋势,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实施冷敷法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无太大影响。冷敷法会造成患者的不,术后发热不实施冷敷法的患者中术后第2天就降温的病例也很多,且在未实施冷敷法的患者中也只有1例体温上升,因此,在临床上不能确认实施冷敷法有好的降温效果,考虑可以不进行冷敷。

笔者认为,在发热的时候可以不用立刻行冷敷法,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对体温呈上升趋势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冷敷法。应该先确认患者的不和意愿后,再考虑是否实施。

本文结果是在以完全没有感染的术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得到的。对于心脏手术后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例,发热会给临床过程带来重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冷敷法的实施对临床过程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陈主初,王树人.病理生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74.

[2] Gozzoli V. Is it worth treating fever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 of external cooling. Arch Intern Med, 2001,161(1):121-123.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出血;生命体征;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4-01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是治疗包裹性胸膜炎,慢性胸膜纤维板增厚,支气管胸膜瘘,结核性脓胸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采取脏层胸膜纤维板或壁层胸膜纤维板剥除。术中剥离纤维板范围较大,患者出血多,撕破肺表面时可造成严重漏气。手术时间长,创伤重,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术后病情观察与护理,在疾病的恢复中,尤为重要。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做胸膜纤维板剥脱术76例,现将病情观察及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中,男性54例,占76.3%。女性18例,占23.7%。年龄13-68岁,平均35.4岁。单纯胸膜纤维板剥脱术50例,占65.79%,同时做肺叶切除或肺内病灶楔切术的18例,占23.68%,同时做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5例,占6.58%,同时做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的3例,占3.95%。3例患者于术后4-6h因出血量过多而二次进手术室行剖胸探查止血,占3.95%,经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1.2 诊断 72例患者中,诊断为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42例,诊断为脓气胸伴支气管胸膜瘘4例,结核性胸膜炎同时继发肺结核的18例,结核性胸膜炎同时继发胸壁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同时继发胸椎结核3例。

2 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72例患者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或静脉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术后回监护室时,处于全麻术后清醒状态。呼之能应,但很快又入睡。血压与入手术室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刚出手术室时的血压可达140-180/90-110mmHg,术后血压升高者49例,占69.74%,于回病房30分钟后可自行恢复正常。呼吸频率正常的有34例,呼吸频率加快者42例,占55.26%,在26-30次/min之间。心率在60-100次/min的50例,占65.79%,心率在101-120次/min的26例,占34.21%。体温变化较大,出手术室时体温在35.7℃-37.5℃之间,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全在3h以上,加上术中失血,补液为低温液体致身体热量过分丢失,同时在全麻术后苏醒期物对体温调节的抑制和肌松药物的作用,患者出手术室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寒战发冷,其中寒战69例,占90.79%,给予保暖及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结束,嘱其做深呼吸5分钟后患者寒战好转,于术后2小时体温逐渐升高,最高者达39℃。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者70例,占92.1%。因此,术后应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min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3h后若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每30min测量一次,8h后可1h测量一次,术后16h可每2h测量一次。如患者血压高,心率快,继而出现血压正常或偏低,应结合胸液量的变化判断是否有胸内出血,给予高度警惕。若患者呼吸频率增快,血氧饱和度偏低,提示患者疼痛,不敢呼吸所致,应鼓励患者采用腹式呼吸,同时可用镇痛剂,并根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调节吸氧浓度。患者回病室后,应备好热水袋(加套,防烫伤),将室温调到25℃为宜,注意保暖,患者寒战症状消失后,如体温过高,应给予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镇痛剂,体温一般在术后1周恢复正常。

2.2 密切观察引流管及引流液的变化 胸膜剥脱术后患者,放置上下腔胸腔引流管各1枚,连接闭式引流,上腔引流管用于排出胸腔内的气体,下腔引流管用于排出胸腔内的液体,患者出手术室后,首先检查引流管连接情况,引流管波动及肺表面漏气情况。若引流管不畅,可影响胸内液体及气体的排出,导致肺不张,同时可影响病情观察。由于胸膜纤维板剥离面积较大,术后出血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术后应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观察引流管波动情况,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若术后1h胸液超过100ml,持续3h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结合胸液的性质、血压、脉搏的变化,综合判断,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72例患者中有3例于术后4-6h因引流量超过正常,引流液的性质为血性液体,同时患者的血压由偏高至血压正常后逐渐降低,心率加快,面色逐渐苍白,在应用止血药和输血的情况下症状无改善,医生决定立即进手术室,行剖胸探查止血术,术中清除胸内积血及血块1200-1600m,避免了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拔管指征:引流管波动范围缩小在0-1cm,引流液每24h低于50ml胸透或拍片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即可拔管。

2.3 密切观察呼吸道通畅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防止窒息,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出手术室后应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经常听呼吸音,判断有无肺部音及痰鸣音,置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行有效咳嗽、咳痰,于术后4-6h,生命体征平稳,可抬高床头,取半卧位,同时可给予按压切口及引流管处。鼓励其咳嗽,若咳痰不畅时可以给予扣背,刺激气管,雾化吸入等措施,必要时吸痰。于术后6h后鼓励患者进食饮水。室内要经常湿式擦地,或经常洒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60%-70%,以防气管黏膜干燥引起痰液黏稠而咳痰困难。术后1d鼓励患者吹气球,吹瓶子等,若肺表面漏气重者,做深呼吸即可,禁止吹气球。备好气管切开盘、吸引器、呼吸机,以备急用。

2.4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 患者均采用切口敷料包扎,外加胸带固定,术后应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完好,有无渗出及胸带固定情况。若切口敷料有渗出,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术后胸带包扎过紧可影响患者呼吸,过松又起不到固定止血的作用,建议于术后1d后给予适当地放松,以能伸进一指为宜。

3 出院指导

3.1 出院后要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定期复查。

3.2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适当锻炼。

3.3 同时做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要卧床至术后3个月,方可逐渐下床活动。活动时需使用胸带固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