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应用
电子商务指企业内部网、互联网及增值网等不同形式通过电子交易开展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而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凭借该技术可完善现有的管控和查验,促进物流水准的提升,改变原有较旧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运作的商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一、物联网技术相关概述
物联网指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短距离通讯网络、有线、无线等网络方式实现互通,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及应用集大成的SaaS营运等模式。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远程控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在线升级、报警联动及统计报表等管理服务功能。相关术语有“智慧地球(Smart Planet)”、 “Pervasive Computing(普适计算)”、“传感网络”、 “Smart Grid(智能电网)”“X-internet(可执行的互联网)”等。虽然目前关于物联网的概念有诸多解释,但其最主要的概念即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可靠传输;把各种物理对象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互联网、传感网络的融合接入信息网络,使可靠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共享和交互。(2)全面感知;采集和获取物体信息可通过GPS、摄像头、射频及二维码技术进行感知和捕获。(3)智能处理;运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分析和处理海量感知数据,有利于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二、电子商务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1.添加最优平台
提升物联网效果在于创设最优的传感网和具有实时通信功能的网络及依托云计算的处理平台。其中云计算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海量IT资源,从而满足用户对数据使用需求,是一种IT资源新型的服务、交付、使用和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在供应方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时,用户自然会将数据交给云端托管,其中必然会涉及数据安全,选择可靠的服务方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而数据方也应结合用户需求研制相关数据安全保护技术,避免发生数据安全事故,保证数据的正常使用。而云计算所具有的便捷性能准确体现在当下电子商务范畴内,一定程度上关联着金融市场。电子商务所支撑的云计算可针对地域以内的普通客户,做到平日及互通的信息传递,除了明辨现有的进展态势,最重要是能接纳先进的管控经验,进而制定有实用性的解决方法。
2.不同时段的质量检查
电子商务即在虚拟态势下的网络进行的交易,用户直接面对商家,和实体店相比,该方式更能促动用户的消费信心。对此,应重视虚拟模式下的产品质量检查,如果发现潜藏在产品中的质量瑕疵或信息不对称,应及时予以解决和明辨。RFID即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以说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简便快捷,并能运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业内普遍认为RFID和条码比较可以识别单个物体,所采用无线电的射频能透过外材料读取数据,识别读取各个物体,但条码仅能识别一类物体且借助激光,从而只能依次读取。该技术可明辨产品产出日期和产片商家,在短时间内可明辨产品信息并将其录入物联网,由此一来,用户可随时识别相应的产品信息,对保证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物流配送控制
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掌控产品的配送过程,产品在整个物流途中的情况都可实时了解。电子商务通过RFID技术、EPCgloble网络技术实时监控产品,一定程度上了避免了产品丢失或偷盗的意外事故,也相应避免了产品达到目的地无人接收和产品投放错误现象,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线下物流实时话跟踪的个性化需求。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传递整和产品的配送信息和交通信息,跟踪管理配送产品的位置和配送车辆的运行状态,信息活跃在配送车辆和管理中心。所以,要及时分配和调度对送货车辆,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制定送货车辆达到时间和行驶路线,提高配送效率。可以说智能物流配送系统运输可大幅度减少运输线路设计不合理现象情况的发生,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车辆空载现象和事故。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时能有效结合送货企业需要派送的目的地及实际的交通路况信息涉及最简便、最快速的运输路线,实现配送服务的及时性和快捷性。主导企业在整个虚拟物流组织中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对此,电子商务运营商要不断加强和对方的业务合作,尽可能低将分散的库存和配送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联系在虚拟物流组织主导企业,实时掌握各个配送公司的能力状况和库存情况。
三、结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必然会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管控技术相结合可提供可用的化解方案,降低现有的购物门槛,限缩耗费的制备成本。当前所构建的物联网还处于初始阶段,应将处于当下形态的电子商务应用于物联网之内,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嘉,李宗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J].价值工程,2012,31(29):183-185.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信息传递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工业不断发展,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环境监测是使用人工采取样品进行检测的方式,这种监控方式:(1)无法进行长期的远程实时监控;(2)不能够及时地反应环境变化等信息;(3)由于依靠人力,劳动强度大,这些不足使得传统监测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监测对于环境的信息化管理要求。随着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始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开始了最早的探索和应用,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缺陷,降低了监测成本,也使得环境监测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很落后,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复杂、多样的环境进行自动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1物联网
1.1概念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到物体与物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定义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一般是使用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仪、全球定位系统(GPRS)、激光扫描仪和气体感应器等设备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和记录,实现检测、定位、监测和扫描的一种信息技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信息的交流,让使用者能够在物联网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让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保证其准确性,达到人工智能化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物联网在现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如医疗健康、道路交通、店铺监控等,它们都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实用性。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开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物联网技术。
1.2组成结构
环境监测物联网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应用层3大部分组成。其中采集层通过传感器、智能卡、电子标签、识别码、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环境因子的识别、监测分析等信息的捕获、采集,以达到智能感知的目的;网络层利用无线网、移动网、固定网、互联网、广电网等传输网络实现感知层所采集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是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将采集层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大范围的传输与共享,并且实现多方的交互;应用层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中的特定应用服务以及实现网络层和应用服务间接口和能力调用功能的中间件,用于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以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识别、感知、分析和预测,发挥智能作用。
2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大气污染监测
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空气污染现象,空气质量较差,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重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了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其中就有人们熟知的PM2.5。大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大气降尘监测等几个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沟通等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对大气污染监测的整个过程中,如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甚至能够监测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氮气含量等,可以快速地发现空气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实时传输功能把监测器上的相关数据传输到气象控制中心,再由气象控制中心传输给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告知民众,让民众及时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污染的危害,保证身体健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天气气象预报的准确和适时就表明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上确实已经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2.2水污染监测
当今世界水污染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应当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自动监测功能也被广泛用于对河流河道水质、水库水质、污水处理质量等监测中。通过传感器监测水体中含有的各种固体污染物含量,各种气体含量,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而后将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再由那里的计算机自动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水质好坏情况、水质安全情况并提供两种相应系数,所有的数据都会自动进行储存备案,一旦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计算机还能够自动报警,引起人们的警觉。而且物联网技术具有的“物物相联”的特点使得人也能够对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人为地进行实时的监测观察,以便为及时整改服务。
2.3海洋污染监测
我国对于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早就对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进行着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帮助。海洋污染物联网系统建设能够监测一个国家海洋的水质情况、污染物情况,能够在发生一些人为灾害或者自然灾害时做到及时发现,从而为及时处理争取时间。比如在发生核泄露造成核污染时及时发现污染物是否到达国家的近海,为及时有效的防范争取时间;在发生油船原油泄漏时也能够及时地判断原油泄露产生的污染情况并及时地做出处理,有效控制污染的范围和规模,把损失降到最低。
2.4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尽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系统概念,但也已经逐步地被接受应用,并发生着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一个监测系统不仅仅包括前面提及的几个已经投入使用的环境监测系统,它还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对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动物生存情况的监测等一系列的监控,所有的信息、数据等最终汇集到中央控制系统中,由中央控制系统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目前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的应用主要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沙漠绿植研究、生态环境恶化监测中,已经体现出了收集、预报等功能和功效。
3存在的问题
3.1监测要素不全
在关于生态环境的物联网技术系统性监测中,监测的对象其实较为简单,很多监测系统的构成也较为单纯,因而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比如只能够对海洋中几种特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对空气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范围非常有限,因而监测的功效也大受影响,这些与对全球整个生态环境的监测需求是极不匹配的,缺乏完善、全面的整体性环境监测势必制约着环境保护与防治,所以监测要素亟待补充和完善,方能担当重要使命。
3.2监测技术还较为初级
世界上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其实也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硬件、软件上都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完善和加强,还有很多课题亟待人们去研究和论证,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认知和开拓;不仅仅是完善传感器、传输器、运算器等硬件;更多的是在软件系统的研究控制上要加大力气,加强技术攻关,努力改变监测技术的初级化制约着监测成效的现状。
3.3监测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我国在环境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上起步晚,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逐步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在积累中提高,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整个国家的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建设也还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各自为政的特点,因而显得混乱;甚至同一个地方、不同监测系统每天向公众播报的空气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及等级都不相同,这样的环境监测效果确实不尽人意。因此实行监测的统一规划和标准,有利于提升监测效果。
3.4公众的认知度较低
物联网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名词概念,其技术应用在我国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宣传力度也不够,甚至对于已经应用了一定物联网技术的领域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宣传,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对于普通公众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有隔膜的。这样一来,关注度低自然导致相应的政策无法进行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便不能有效地扩大范围。虽然公众对于这样一项技术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前景,但是市场和生产研发之间出现了巨大脱节,这也与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未来发展
4.1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对于相关设备技术的研发、生产,国家要不断加大加强政策支持,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相关研发企业、生产企业的政策补贴,在提高物联网相关附属设施质量、性能的同时不断地降低成本价格,让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环境监测中,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4.2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规划
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的系统规划,统一监测的标准,统一国家层面的系统建设标准。同时对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杜绝地方性差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和水平。
4.3加大宣传,提高民众对于物联网的认知
必须要通过科学教育频道、有关新闻频道、社会活动以及公共产品展示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普通民众对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支持,因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归根到底要惠及民生幸福。
5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必然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生活的改善和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尤其对于现代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其建设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对于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环境保护以及国家实行节能减排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得现代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森,韩世鹏.物联网技术推进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1,(03):78-79.
[2]李敏,张丽萍,蔡晓波,孟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放射源管理系统设计[J].舰船防化,2011,(02):80-81.
[3]李国刚,李旭文,温香彩.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1,(01):79-81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医院管理;体域网;射频识别技术
0引言
随着综合医院的发展,患者、医护人员日益增多,医疗设备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逐渐显现出管理效率低下和差错率高等问题。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传感器以及智能技术可有效识别、感知物体和设备物资,并能够实时传输监测和管理信号,将为医院各重点领域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物联网概念来自Auto-ID中心提出的RFID系统,旨在通过RFID技术把信息传感设备联接在互联网上,实现智能化监测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同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ITU)正式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介绍了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和未来发展等。
在中国,“感知中国”的理念于2009年在无锡被提出,2014年的《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述和词汇》和《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2个云计算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管理方法为医院人员、物资的管理带来极大方便,而且物联网相关的技术为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高校和相关企业的科研单位正在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智慧医疗”的模式正不断将现有的医疗资源用物联网技术整合起来,体域网、智能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为未来医学指出一个发展方向,并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医院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但离大规模成熟应用仍有距离。本文首先对物联网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物联网技术研究如何解决医院管理中的问题,最后讨论总结物联网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其在医疗中的发展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物联网
ITU从时间、地点和物体3个方面的连接指出了未来通信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扩展到任何物体的连接[2](如图1所示),即物联网。物联网从字面上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2层含义:(1)终端扩展延伸到任何物体;(2)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物联网从整体功能看来,包括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3个方面,分别对应终端传感器、数据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为物联网早期的概念,通过对系统中物体状态的感知为智能化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数据传输可利用现有通信设施,当前的物联网研究ZigBee、Wi-Fi等通信方式。在构建的物联网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物体的有效识别,目前采用的解决办法通常是RFID技术。RFID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人工干预,可对物体、人等进行跟踪识别。最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标签、阅读器、无线3个部分。
2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1智能呼叫系统
医护人员在患者就医期间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当患者出现状况时,通常是患者方通过呼叫器向护士站或是监控中心进行呼救,医护人员则是被动地响应患者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的智能呼叫系统通过识别技术对患者进行标记,可以利用各类传感器和传输网络实时获取患者身体状况参数,并通过监控中心对患者的位置、身体状况等进行监控,医护人员可实时掌握患者健康状况从而做好治疗方案。对于重症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的护理,智能呼叫系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出现突发事件时,智能呼叫器中的传感器信号能够触发呼叫功能及时主动地向护士站或是监控中心发出报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呼叫系统的特点在于将传统被动的响应变为实时主动的监控,甚至可以通过对传输健康信息的分析提前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预测,进而提前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准备。
2.2医疗设备监控
医疗设备是医院运作的基础,对医疗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是工程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的职责,尤其是大型设备或是流动性大的设备。
(1)医疗设备集中管理中心。为方便临床急救治疗、降低医院设备购买成本,目前很多医院对呼吸机、监护仪和注射泵等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医疗设备集中管理中心人员的职责主要是响应科室应急需求,为临床科室提供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技术支持。然而,当设备租借给科室后,工程人员通常无法获知应急设备的使用状况,如呼吸机、监护仪是否存在长期闲置的情况,输液泵和注射泵在科室之间是否会发生相互转借,类似情况的发生会降低设备应有的应急价值,为应急设备的集中管理带来困难。物联网智能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设备动态监控的问题,实时定位设备所在科室,掌握设备的状况,使得医疗设备集中管理中心对应急设备的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通过位置传感器等实时将设备所在区域传至集中管理中心,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处理,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调配科室暂时闲置的设备。应急设备在科室长期流动的监控分析可为集中管理中心设备的选配、维护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今后租赁中心规模和人员的调整。
(2)大型设备的监控。医疗设备状况和环境的监控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型贵重设备的监测或是设备所在地复杂导致工程人员不便直接监控的情况。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在特定位置安置相应传感器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状况及其环境参数,如医疗设备内部温度、振动频率或是供气室的气体气压,工程人员或是操作设备的医护人员根据实时传送到控制平台的信息获得设备运行中的状况。传统的设备监控平台一般固定且不易扩展或升级,利用物联网技术可根据需求设计专用的传感器和搭建相对灵活的传输网络,监控模式可根据现有条件灵活选择,如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将故障信息发送至手机。
(3)科研设备的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平台在科研设备、耗材和试剂等物资的管理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静态统计,而且可以动态跟踪科研人员对物资的使用情况。实验过程中设备运行状态、耗材试剂的动态领况、设备预约占用时段内设备是否被有效合理地利用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进行有效地管理。
2.3智能仓库
随着医疗设备和耗材规模的不断增加,库存规模也逐渐增大,传统的人工查验和登记方法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型医院提出了智能仓库的概念。智能仓库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对仓库的环境参数、库存量以及货物的位置等信息进行采集,并搭建智物联网中的通信环境任何时间•移动中•室内、室外•白天、黑夜任何地点•移动中•室外•室内(远离计算机)•计算机旁•计算机之间•人与人(H2H),不用计算机•人与物(H2T),用设备•物与物(T2T)任何物体能网络对数据进行传输,结合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货物的定位、跟踪、仓库的巡检、监控,即智能仓库。智能仓库主要负责医疗设备物资的常规筹备、日常管理、存储流通和优化保障等工作。智能仓库平台的构建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RFID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构建通信网络,安置协调器、定位节点以及传感器,并且研制多用途的电子卡片,实现批量医疗物资的管理。智能仓库管理平台的构建包括ZigBee网络搭建、传感器安置以及管理系统的构建。智能仓库管理平台可实时有效地实现常规化管理,如仓库库房物资出入库和装箱管理,物资的巡检、盘点及环境参数检测,远程监测监控和自动巡查盘点,物资的现场快速自动定位搜索,物资抽组和优化抽组管理,物资有效性和周转工作的管理。智能仓库不仅能够实时监测仓库状况,而且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仓库数据的分析为仓库的调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智能仓库对仓库库存量、环境参数和物资抽组等进行详细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得出相应优化改进方案。以RFID技术、智能传感器和ZigBee网络技术为基础提供的实时数据为智能化统计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保障,当发现仓库物资管理中的问题后,依据货位规划策略对整个仓库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规划,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仓库管理策略,满足医疗卫生单位的要求。
2.4无线体域网
无线体域网[8](wirelessbodyareanetwork,WBAN)工作区域集中于人体附近,最大的有效通信距离约2m,对于使用者身体特征参数监测和自动化治疗提供保障,是新型普适医疗保健、疾病监控和预防的解决方案。现有WBAN设备原型的通信方式一般均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具有超低功耗和高速数据传输潜力。体域网本质是小型的传感网,利用附着于身体的各类传感器采集生理特征参数,通过合适的通信方式将信号传至决策控制单元,然后由执行单元采取相关的措施。WBAN技术在医疗中可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能够实时为患者提供帮助并且具有更加精确的治疗效果。通过相关的传感器可实现传统人工诊断,可根据对血压、脉搏和心率等参数的智能分析处理结果为患者智能化执行相应操作,对需要长时间实时监测重点患者的护理带来很大帮助。体域网在特殊环境下人群的监护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通常处于远离医护位置的危险环境中,如战场中的战士、火灾救护现场的消防员。体域网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无论是面向大众的智能手表、手环,还是实验室中的智能衣服,都为体域网在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医疗中,不同病症的患者或者处于特殊状态中的人群都可以利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和个性化诊断,为患者监护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3讨论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人员、物资的管理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取得广泛应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需求层次较低。虽然国内出现了不少物联网应用,但是现有的应用量不足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水平与工业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某些医院的管理仍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是信息化程度很低,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很小,无法实现规模化、成体制的应用。
(2)行业标准不统一。由于发展水平和地域限制,世界范围内物联网的行业标准并不统一,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通常互不兼容。针对某一医疗卫生单位设计的物联网产品,一般无法直接复制到其他单位或相关领域,兼容性较差。
(3)数据处理方法尚需改进。如何在大数据中提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为后续处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是今后制约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因素。如果将物联网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只单纯地用于记录备案等用途,而不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信息为管理调整等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4)存在安全风险。物联网系统主要通信部分多是无线通信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作为物联网主要的识别技术,RFID也存在安全隐患,尽管其安全隐患目前并未引起较大的风险,但是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技术发展,RFID会逐步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企业内部数据,其安全问题势必会提上议程。
(5)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推动技术,传感器技术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深入,今后智能型传感器将会与微型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纳米级的生物传感器可从人体体表甚至流动的血液中检测健康状况,真正将物联网技术推向高度智能化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运输;影响对策
引言
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货物运输中,可以对车辆运输路线、车货位置和安全情况、运行环境(如车内运输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控,掌握车辆和货物的实时信息,防止车货损失,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性和运输管理的透明性,从而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一、物联网概述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仍然还有一些争议。综合国内外资料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GPS系统、各类传感装置、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以一定的通信标准、协议为基础,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到人、人到物和物到物的互连,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具备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智能监控三大功能。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互联网特征、识别与通信特征、智能化特征。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物流运输领域可以说是最早涉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领域之一。从运输方式的维度,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五个领域都用相应的应用,而且应用情况基本相似。主要就是实现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智能监控。例如:通过EPC自动获取货物真实信息和身份,防止货物装卸错误、取送错误等情况发生。通过RFID电子标签和传感器等,掌控货物、运输工具、运输环境、运输路径以及驾驶员等情况,实现对货物和车辆的实时跟踪和监控,自动提供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最优运输方案。从普通货物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的维度,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如冷藏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大件货物运输、集装箱货物运输领域的应用相对广泛一些。
(一)物流运输领域应用的物联网技术
通过调研和对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优秀案例》的分析。并依据物联网本质,物联网包含感知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三大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实际应用状况如下:
1.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物流运输领域的物品不仅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而且时刻处于移动、交换过程中,为此,需要对运输中的物品进行识别、追溯、分类、拣选、计数、定位、追踪、监控,以及对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这就需要用到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激光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红外技术感知技术。
2.运输领域常用的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在物流运输作业中,包含有大范围和区域范围内的线路运输与调度。要实现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物联网,需要集成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M2M技术、3G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在网络技术方面采用互联网技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3.运输领域常用的智能技术物流运输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因此也会涉及的广泛和复杂的智能技术。区域范围内的运输物联网系统包括: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大范围物流运输系统包括: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典型应用
1.RFID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RFID技术是物联网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技术。RFID在运输领域的重点应用包括:第一,集装箱追踪与管理。能够实时记录箱、货、流信息,用智能集装箱电子标签记录开关箱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实现集装箱运输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第二,货物和车辆的跟踪与管理。货运车辆上的RFID标签中包含车牌号、车辆载重量、车辆容积、司机信息、运输线路、车辆所属单位、货物信息等基本信息。第三,通过在托盘等装载设备上加装的RFID标签,实现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此外,还在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
2.GPS技术在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在货物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货运车辆运行管理。通过GPS技术对运输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监控、调度等操作,同时提供报警功能确保车货安全,特别适用于对特种货物和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长途货运管理等领域。二是物流运输监控系统。通过车辆跟踪、路线规划与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等,对运输过程中车辆和货物进行监控管理和合理调度。三是网络GPS系统。通过公共GPS监控平台,提高了GPS的利用率,节省企业费用,降低物流运输行业总投资费用和总成本。此外也应用于智能港口物联网等其他领域。
3.无线传感网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监测区域内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级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从而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包括运输中的设备和车内环境监测、运输车辆与物品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运输管理以及冷藏货物运输管理等。例如运输冷藏货物,温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车厢内的温度高于或者低于规定的温度就是发出报警,以便于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保证运输质量。
4.智能机器人在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智能系统的执行者之一。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目前我国智能机器人在汽车物流、烟草物流、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运输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在两端的装卸环节,尤其是冷藏货物运输或标准化的运输环境。
5.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
第一,运用GPS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建立运输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例如通过建立GPS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实现货物实时跟踪与监控,实现货物运输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第二,运用RFID、声、光、机、电等多项技术,建立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四流”全面协同。第三,基于物联网的运输服务信息平台。一是建立智能货运与配货信息化平台,在线提供实时的货物信息、返程配货信息、导航监测服务等。如汇通天下的配货网站就是这样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个典型应用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全程实时监控和跟踪集装箱货物,使货主、船公司、港口、海关等部门都能随时查询集装箱货物的实时状态信息,提高运输效率、安全性和透明度。
三、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自动化程度,优化运输管理流程
运输业务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流程极为复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运输公司、货主和政府部门能实时监控各个运输节点和运输途中的车货信息,从而提高车辆装载率,减少所需车辆和人员数量,减少商品损坏、错运、丢失等情况。物联网运输系统能根据车辆和货物信息自动设计货物配载方案、最优行驶路线等运输方案,并直接传达至车辆和相关工作人员,便于在第一时间组织装货运输。例如在集装箱运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自动识别、检验和通关、卸货清点、验收,提高速度和效率,减少货物损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整体上优化了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
(二)改善运输信息传递,提高运输效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货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智能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准确定位车辆位置,方便企业对货物管理、纠纷和应急处理,改变了通过电报、电话、邮件、短信等传统传递信息的方式。运用RFID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并对比所运货物的信息,确保货物安全,防止货物遗失、被盗、误装、误卸。传感器装置能够收集货物所处的实时环境,这对特殊药品、冷冻食品、贵重金属等运输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了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
(三)降低运输风险
物联网智能运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迅速准确确定车辆和货物的位置,并采取补救措施,有时候系统还能自动采取处理,大大降低货物运输风险和损失。如GIS系统可对车辆位置和违规车辆进行识别,运输企业和货主可以实时获取信息,确保货物运输的有效性。GPS实时监控系统,能随时随地查询交通地理位置和速度等信息,并实时跟踪车辆是否存在停滞、偏离或速度异常等情况,若存在立即发出警告信号,迅速纠正,避免人、车辆和货物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降低了运输风险。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
首先,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获得海量的运输信息,从而大规模地整合运输资源,对全社会范围内的运输资源的进行优化配置。例如物联网智能跟踪技术能及时获知车辆实时信息,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成本。第二,货主企业、运输企业、其他利益方可以通过的物联网监控平台,实时获取货物和车辆动态信息,对货物和运输资源做到精确掌握,协助制定最优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第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运输过程自动化提高,运输差错和纠纷减少,人工成本下降,从而节省物流运输总成本。
(五)提升物流运输服务质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使得运输信息在运输各方实现共享,提高了运输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和应对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客户提供有关产品的运输信息,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运输方案,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从整体上提升物流运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管理对策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服务。
(一)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虽然物流运输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有众多的优势,但目前也只有少数的资金雄厚的运输企业可以推广物联网技术。政府应在资金上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加大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运输企业提供优厚的贷款政策或补贴等措施。引导运输企业开展运输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进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会产生规模效益,物联网系统中的产品价格和使用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政府要推动物联网标准的统一
目前,物联网标准过于分散,标准不一,RFID使用会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在海南省,为方便对车进行管理,在车上安装RFID卡。但车出了海南省,RFID卡就无法使用了。这样,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政府要尽快促进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统一,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加强物联网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智能化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安问题。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中的巨大障碍之一。RFID标签会记录大量信息,一旦遭到黑客、病毒侵袭,会使信息大量流失甚至被恶意篡改,给运输企业和货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安全技术能力,消除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物流运输领域涉及的企业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才能更好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四)规范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体系的建设
物流运输涉及五种运输方式,有普通货物运输,也有特种货物运输。运输企业各自为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参差不齐。除了从国家层面加强全社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外,还需要对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体系进行规范化建设。首先,要对物流运输物联网中的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统一;其次,对物流运输软件以及物流运输标准进行分析,设计统一的行业标准,从而便于各运输企业、货主、政府部分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共享。
(五)加强协调机制,促进公共物流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运输领域的物联网建设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交通运输部要牵头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运输物联网系统相关部门合作与联动,形成不同利益方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推进公共物流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大量分散的运输信息得进行集成和优化,整合各种运输方式、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资源,并实施有效管理,提高物流运输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加强物流运输领域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培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物流运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的思维,了解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并能熟练运用于物流运输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吃苦耐劳精神,适应运输生产、服务、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阙丽娟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及影响[J].现代商业.2014(8):44-45.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5
关键词: 物联网; 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铁路运输
Abstract: as a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vitality of IOT technology progr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 our country will br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China railway transportation, broad prospects and shar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enger, freigh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afety supervis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field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FID; sensor; railway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F5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也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尤其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悄然兴起, 很可能引起第三次信息化发展浪潮。那么,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应用及 其发展前景会如何呢?
1. 物联网
物联网(IOT) ,顾名思义,指的是物物互相联接的网络,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 再通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慧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物联网中,物被赋予了智能,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直接对话。
2. 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铁道部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建设中,确定RFID技术为解决"货车自动抄车号"的方案。随着铁路建设的高效推进和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和安全监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工作流程是: 先将车号信息及车辆的技术参数信息输入车辆标签内部存储器; 由地面AEI设备实时准确地完成对列车车辆标签信息的采集, 并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专线传至车站CPS 设备; CPS 管理设备完成 AEI采集数据的处理,为车辆管理和设备维护提供可靠信息。在此期间, 由铁路局AEI监控中心设备实时监测每台地面AEI的工作状态,协调、指挥AEI设备维护, 确保AEI 设备良好运用, 并实时接收 AEI 采集的列车、车号数据和每台AEI产生的故障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 通过对故障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析, 及时了解地面AEI设备的工作状态。标签编程网络将车辆信息写入标签内存的网络系统, 防止出现错号、重号车, 并对丢失损坏的标签进行补装。该系统的使用不仅实现了对列车车次,车号的自动识别、实时追踪和故障车辆的准确预报,提高了车辆利用水平和运输组织效率,同时也为我国铁路探索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普遍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物联网应用于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广阔前景
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大力研究与实践。
3.1客运信息共享
在客票中都植入识别芯片,售票时将有关信息写入芯片内。在候车室、 检票口、 客车车厢 、出站口等都配置一个读写器,当旅客每到一处,读写器会自动写入信息。同时车站及车上的检票人员只需通过便携式的识读器对车票上的 RFID 电子标签进行读取, 并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就可以辨别车票的真伪。物联网还可以利用RFID 技术的网络信息共享性,实现列车与车站之间的信息共享。车站的预留客票发售情况以及车上的客流量实际情况都可以及时反馈给对方,车票动态信息更加准确,有利于列车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货运信息管理
在铁路的货运仓库管理方面,RFID 可以充分发挥其电子标签的智能特点。在货运标签中植入识别芯片,打印标签时将信息写入芯片。借助嵌在商品内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标签所记录的商品序号、日期、目的地等信息, 当货物入库、到达目的地会自动提醒并核对信息,工作人员不用开箱检查就知道里面物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防止货物在仓库被盗、受损等情况。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中也有其独特优势,在每一节车厢均装置一个芯片, 在铁路两侧,相互间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读写器, 这样 就可以随时掌握全国所有的列车在铁路线路上所处的位置, 当前的速度, 便于列车的跟踪 、调度,同时克服了现行轨道电路易受外界干扰等问题。
3.3 铁路安全监控
利用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物联网在铁路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必将大有作为:利用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对铁路机车、车辆、线路、信号、供电、气象、自然灾害等监测信息进行智能采集,在应用层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二次汇总和处理,利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入侵、火灾等危险信息进实时监控,并进行智能报警。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铁路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铁路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铁路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都在其轨边检测装置安装了车号自动识别装置,通过故障信息与车次号和车辆号信息的结合,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和实时追踪,对提高运输安全防范能力、确保铁路车辆行车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铁路运输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刘海涛, 马建, 熊永平. 物联网技术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陈海滢等. 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物联网运用技术范文6
【关键词】智能汽车 无人驾驶 车联网
1 无人驾驶技术
1.1 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概况
从长远的趋势来看,汽车发展的趋势是实现自主驾驶,而无人驾驶作为自主驾驶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是未来智能交通的构成基石。在广义上,无人驾驶汽车是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主导其运行的汽车,是有着汽车外形的移动机器人。因此,无人驾驶汽车也被称为自动轮式移动机器人。它是指在没有驾驶者输入的情况下,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所实时的路况信息,依靠车内的智能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装置控制动力传动装置实现驾驶功能。它具有整个道路环境中所有与车辆安全性相关的控制功能,不需要驾驶员对车辆实施任何认为操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无人驾驶的研发工作。20世纪,已经产出可以人为远程操纵的无人驾驶汽车,并通过相关的测试。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科技公司开始着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例如美国谷歌和特斯拉公司,它们使无人驾驶汽车越来越智能化,已经很接近可以量产的模型。
1.2 无人驾驶技术的组成
作为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无人驾驶技术涉及到多个功能的融合,而其中几个重要的内容如下:
1.2.1 汽车体系结构
在传统汽车体系中,汽车主体结构是一个系统的“骨架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中的汽车体系决定了系统软硬件的组织原则、集成方法及支持程序。
1.2.2 外界环境感知与识别
无人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获取行驶环境状况同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环境感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本车和周围障碍物的位置、相对距离和相对速度信息提供给汽车中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为汽车的后续反应提供支持。
1.2.3 定位导航系统
在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过程,汽车的位置、行驶方向、速度、姿态等多种信息由定位导航系统获得,可以不折不扣地说,定位导航系统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基石。定位导航技术种类繁多,常用的定位导航技术卫星导航技术、惯性导航技术、航迹推算技术、路标定位技术、地图匹配定位技术和视觉定位技术等。实际操作中,通常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导航系统综合使用,以便获得更好的性能。
1.2.4 路径规划
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出发点和目的地的情况下,无人驾驶系统自动获取一条无障碍、能安全到达并且高效出行的有效路径。路径规划第一步先建立交通环境地图,随后是调用规划算法搜索可行的路径。
1.2.5 运动控制
计算机计算好路线之后,通过实时的反馈算法对汽车的运动做出控制。
1.2.6 车辆一体化设计
2 车联网技术
2.1 车联网概述
广义上,车联网就是车与一切事物联系的网络(Vehicle To X),通^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实现车与车、车与其运行的道路设施、车与云端以及车与家之间的互通互联,从而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车辆智能化,并能为驾驶者提供动态信息服务的泛在网络。车联网系统由车内网和车外网构成,汽车本身自有的车载网络叫车内网如CAN、LIN、MOST等网络,而车外网则包括车载移动互联网和车载自组网。
车联网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层三层组成。第一层为感知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端,即通过车载终端上的RFID、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感知车辆信息及状态;第二层为平台层,也就是管,即车辆与一切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三层是服务层,即通过云平台实现车辆与交通信息的管理、应用程序的管理及分发、数据的储存、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相应的服务。车联网的研究,需要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始终围绕车辆来进行,车辆的运行有两个环境:一个是车外的运行环境,另一个是车内的驾驶环境,如果脱离这两者,就不是真正的车联网。
2.2 车联网的工作原理
车联网是以车辆为核心,进行道路利用率、道路安全等项目的综合研究,车辆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方式实现车辆与一切相关事物的相连。因此,车联网必须具有移动性、无线性、及时性和稳定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