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型课堂讲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前沿科技;充分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08-02
高等教育的普及,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整体人口素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教学不是即席演讲,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是大学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1]。高校教材的更新远远比不上科技前沿发展的速度,教材的相对滞后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领域学识广博,学有所成,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体系的教学科研并重型人才[2]。本文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例,在工科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先进工业技术应用实例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极大促进了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开展积极课外科技拓展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有利于教学科研的相得益彰。同时,还促进了高校教师追踪科技发展动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有效避免了现实生活与教材的“剥离”。将科研动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国内科研型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初步尝试。
一、充分备课是合理组织教学的前提
在目前展开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工科的教学依然以教材为主,以工科实验、参观认识实习和金工电子实习作为辅助。作为教学主要环节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3]。教材类专著的编写,大多基于存世数百年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领域内多名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和修改编写而成,大部分学生在教材中获取的书本知识,在走入社会后往往已经过时。这一现象对于学生和高校而言,是一种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新入职员工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顺利工作,培训的时间成本、财力和机会成本徒增。针对现有教材相对滞后的缺点,不少教师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引入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前沿科技应用的展示。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于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好把握,同时熟悉业内主流科技期刊,可以及时追踪当前行业内部的科技发展动态。这为将前沿科技引入课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级省级著名教学名师们的授课效果深受不同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他们的教学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大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师课前备课充分,在课堂上完全不看讲稿就能用严谨的语言出口成章,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也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另一种风格是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老师凭借自己宽广的知识面自由发挥,讲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但学生课后复习要花很多时间翻阅教材才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两种授课方式孰优孰劣颇受争议,一时间很难评出高下,因为这要看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大多数学者和教师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应该采用第一种方式,而给高年级(特别是研究生)讲课,可能第二种方式更好。前者备教材,后者需具有宽厚的知识储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风格,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备课。充分的备课不仅要求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烂熟于心,还要求具有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课堂讲学的顺利有效有良好的把握。
二、引入科技前沿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4]。从备课的流程来看,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认真细致的研究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学教育杂志就不时发表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例如,采用科幻进行公民教育、阅读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教学等[5]。上述实践不但在大学进行,也在中小学进行。多数研究积累了经验,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第一手信息,也发现了科幻教学中的不足。科幻教学以生动有趣故事作为引子,启发学生开始自我探索,自我寻找和学习,这使他们学会了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和较为严谨的学术证明。相比之下,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科研发展动态则是经过学者审慎严格的论证而得出,具有相当强的学术性、逻辑性和理论基础,更适合作为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内容。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进行备课,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走向[6]。在教材备课的同时,引入科研发展动态,是充分备课的有效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堂授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此做出了努力和尝试,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以复旦大学杨玉良担任校长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开选修课为例,作为我国第一代高分子专业博士、中科院院士、多项“863”、“973”重大科研计划负责人和复旦大学校长,他本身也是一名教师,杨玉良院士在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课上播放的PPT多达154页。来自软件工程的2012级本科生方家婧就感言听校长上课“和老师平时上课一样亲近,校长讲的许多东西很前沿,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虽然与我的专业关联性不大,但是依然感觉很有收获”[7]。值得指出,杨院士将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为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提供了参考。
三、引入科技动态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和较强的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机电专业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现代机电设备朝着两个大方向发展,一是大型化综合化,二是微型化和智能化。随着器件微型化的发展,微机电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本课题组承担的科研任务之一是针对微机电系统中微流体驱动和微纳粒子操控机理及应用的研究,因此,也对校内研究生开展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和引进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微机电系统中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例说明。微流控技术被Forbes杂志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直至今日,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加显著地成绩。微流控技术作为当前分析科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个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点的新概念,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又称其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其装置特征主要是其容纳流体的有效结构(通道、反应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微米级尺度,操控微小体积的流体在微小空间中的活动,在微小的芯片上构建化学或生物实验室,从而将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集成到快速和自动的微流控系统。由于微米级的结构,流体在其中显示和产生了与宏观尺度不同的特殊性能,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分析产生的性能。随着微流控芯片的不断发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微型全分析系统只是微流控芯片的一个类别。微型全分析系统是以样品分析为最终目的一类微流控芯片的统称。微型全分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最大限度地将分析实验室的功能转移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微型全分析系统将生化分析的许多过程与步骤,即生化分析实验室的“功能集成结构缩微”在几平方厘米左右或更小的芯片上,具有检测速度快、试样用量少、通量高等显著的特点。微流控分析芯片综合了MEMS技术与微流体力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可以实现多种分析功能,最大限度地把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为一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这一技术具有相当明确的应用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部分学生在听取本课程之后,积极的探索开发新型的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微流控芯片技术引入机电专业课堂,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索机械加工新工艺。微流控分析芯片发源于MEMS技术,因此早期常用的材料是晶体硅和玻璃。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近年来己经成为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主导材料,它的种类繁多、价格便宜、绝缘性好,可施加高电场实现快速分离,加工成型方便,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但是硅材料也具有本身的缺点,这些影响了硅的应用。玻璃己被广泛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使用光刻和蚀刻技术可以将微通道网络刻在玻璃材料上,它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强度、散热性、透光性和绝缘性都比较好,很适合通常的样品分析。在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通过微流控芯片基底加工的实例,学生对于机械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有了深刻的理解。目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于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和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PDMS芯片经软刻蚀加工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微结构的生成。并且,由于这种材料的弹性,可以更好地与外界部件进行整合。PDMS芯片应用在某些生物实验中,可以形成足够稳定的温度梯度,便于反应的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其对可见光与紫外光的可穿透性,使其得以与多种光学检测器实现联用。在细胞实验中,由于PDMS的无毒特征以及透气性,因此显现与出其他聚合物材料相比不可替代的地位。PDMS微通道的加工不是传统的去除式切削加工,而是类似软“铸造”的一种需要模具和流动性材料的工艺,开阔了学生在机械加工工艺手段领域的眼界。
总之,将科研成果融入到传统教材开展教学,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深入一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还有利于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和科研素质,应当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朱栋.大学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1-242.
[2]杨松山,高胜,贾光政,王金东.数控加工仿真课程行为艺术教学法探讨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3:77-78.
[3]殷雁君.基于学科课程体系发展背景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建设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7).
[4]杨阳.有效备课构建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9-200.
[5]韩天琪.科幻:科学教育方式新探索[N].中国科学报·思想周刊,2012-12-17(5).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职业规划 微课程
【课题项目】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SCG25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1-02
一、微课定义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最早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之后,微课以目标明确、情景真实、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征迅速发展,其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微课被引入我国后,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首次对微课进行解释,并在2013年进行修订。微课程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二、微课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优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现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并不买账,微课的运用将改变往常的形式,采用带有当下网络流行与与时俱进的元素的视频来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微课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优势如下所示:
(一)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网络可存储海量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访问,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自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自较强。这是微课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
(二)短小精悍、方便学习。微课时长在10分钟左右,其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常用流媒体格式,方便学生下载播放及保存。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三)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性强。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某一只是点或者难点展开的,一事一课,目标单一、集中,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传统教学是以一课堂为一个单位,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较多。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可以将传统课程中的目标及重点进行分析,主题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四)传播及时,受众面广,不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和和更快速度的传播。高职院校大学生或者毕业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
(五)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微课在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的教育价值和应用有着广阔前景,也将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趋势。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重要的大学生教育内容,应该有完善的模式来保证其课程发挥效果。基于微课不收时间和空间上面的限制,可以依托网络学习的平台,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作配套的系列微教案、微讲稿、微课ppt、微视频等。其中,微教学视频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主题突出、短小精炼。微课的录制者还必须考虑学生观看视频时的感受,要充分考虑字体背景的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一下设计:
(一)内容规划
微课依托具体学科要求产生,最终目标是应用,是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微课建设内容需要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
(二)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三)微课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微课视频的开发原则:(1)在展示近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遵循视频证据的重要性。(2)直观记录教学方法对课堂产生的影响要比教师对教学行为的文字描述更加有效。(3)重点记录学习的发生情境,鼓励观众聚焦学生和他们的学习结果。(4)对有需求的辅助资源提供恰当的综合描述。
(四)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课堂师生自己做主:(1)视频(由群组或个人)共同管理,为学校学生提供视频学习。(2)视频库可以提供个性化子域名称,与博客和维基服务类似。(3)教师个性化维基视频管理可以展现个性化的徽标图。(4)教师可以选用学校特定颜色和视频的皮肤。(5)教师个性化选用的视频目录,使用权限可对内或对外开放。(6)教师可以将新的视频嵌入自己的课堂中并加到自己的视频目录中,展现众人受益的维基之道。(7)正如教师自己在使用的视频文件一样,在导入视频的时候,记得加入标题和描述。
将微课运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干、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新颖、传播广且受众面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当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弊端,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提升与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杨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微课的开发与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3
护理教育学课程是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培养目标是护理专业本科生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教学能力[1]。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掀起微课革命。为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教研室积极经过探索与准备,将微课运用于护理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护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系本科学生1-7班314人为观察组,2012级1-6班283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统一招收入学,在年龄、性别、是否第一志愿报考护理专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理论课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即教师PPT 演示讲解各个章节内容,并在课后布置作业;实践课提前让学生准备授课的材料,由每位学生讲授一段与专业相关的5-10分钟的课,内容形式不定,交一份1学时的教案及选择一个病历进行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理论课采用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师均相同,具体做法为:在讲述重点、难点或疑点时引入微课。如在讲述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定律时,引入一个操作性强的微课《七步洗手法》,老师穿针引线,学生边学边做,通过学做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又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的基本模式》中的介绍“微型教学”时,选择李玉平制作的《什么是微课》[3],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课;在介绍理论与实践讲授法教学时,分别演示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微课,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教学方法;在讲授“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一主题时,授课教师直接将我院系护理教师制作的微课过程展示给学生,比如备课时所参考的书目,制作的教案、讲稿等,直观易懂;实践课其中2个学时让学生欣赏全国获奖作品《圆柱的体积》[4] 等几个作品,及湖南省微课网中一些优秀作品,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及实践课中怎样应用这些方法;另2个学时为讲授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以往是将学生带到病房见习,由护士长讲授,随着护生的扩招,医院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以往的护士长讲授的关于疾病的健康教育中,选择比较好的制成微课,供同学们学习与借鉴。然后布置作业,内容同对照组。
1.2.3时间安排 两组学生均为大二第二学期开设《护理教育学》。这时学生已接受了一个学期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护理教育学课程开展奠定了基础。教程统一使用姜安丽的编制的《护理教育学》[1],理论12个学时,实践4个学时。
1.2.4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 教育实践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小讲课、课件和教案成绩随机抽取某个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等的综合评价。由4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打分。学生教育实践得分=出勤10%+课堂表现10%+小讲课35%+课件15%+教案10% +健康教育20%,满分为100分。
1.2.5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问卷,由学生勾选,对2013级314名、2012级2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7份,收回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201级314份,2012级283份。
1.2.6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与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教育实践成绩(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护理教育学课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护理教育学是以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1]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与护理院校教师的培养及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这门课程理论性偏强,护理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填塞式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其更要的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单一,运用PPT讲授,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4
一、讲授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讲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使用启发性教学语言,克服“填鸭式”教学方法;还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没有不必要的重复,没有口头语和多余语气助词。这几方面都是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在这里不再赘述。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在语言上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师在备课阶段,自己或通过集体劳动,在语言上字斟句酌后确定内容,用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并力求完美,弥补教师个人能力的不足。2.多媒体信息量大,比口讲省时省力,能提高教学效率。3.多媒体可以重复播放,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可以反复阐述、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4.使用多媒体可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并不受时空限制展现大量事物,如变化很快的可以人为地放慢,变化慢的可快速呈现,便于教师讲授。
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多媒体代替讲授,应该注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具体的感性材料,教师必须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抽象,作进一步的讲解。解说可以复述媒体呈现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也可以从内容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2.对只有图像没有声音的内容,教师必须边演示,边进行对应的解说。解说必须与画面密切配合,语言准确、简练。对学生看得清楚明白的内容,不要过多地重复,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对画面中不能清楚呈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3.在播放一段视听教材时,画面往往一晃而过,所以在播放之前,可先向学生作必要的介绍,或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4.把握讲授的时机。教师不应随便在媒体有解说音时插入讲解,这样不但不能增加传送的信息,反而互相干扰。
二、板书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白板)以凝练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符号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板书的要求包括书写规范、语言准确、有条理性、重点突出等。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板书可以增强口头语言效果,有利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作笔记,加深记忆。缺点是传递信息慢,板书差会破坏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板书大大减少。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使用最广泛的微软办公软件中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制作电子教案,不仅可以达到原来板书内容的要求,而且可以播放插图、动画、声音等;各种绘图软件不但可以制作平面图形,还可以制作立体图形、惟妙惟肖的动画等。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板书的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板书了呢?有的学校为了让教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室里不安装黑板,这是完全错误的。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都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记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书写板书时的动作、“圈圈点点”时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是使用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另外,不考虑教学成本,盲目使用多媒体也是错误的。有的教师把讲稿用实物展台放映代替板书,可以说是一种偷懒,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教师的“板书”要求除了练好“粉笔字”,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一定基础的美术知识。在用计算机设计电子教案时,应注意三点。1.每一幅电子幻灯片内容要适量,字的大小应适当,以让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原则。2.慎用色彩。使用色彩太多易造成教学内容不突出,尤其底色与内容对比反差要大一些。3.注意给学生留出做笔记的时间。使用电子幻灯片,教师的时间节省了,有的学生忙于记笔记,却耽误了听老师讲解,因而要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
三、演示
演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结合有关内容的讲解把各种直观教学教具及实验展示给学生的示教方法,是出现较早的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它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因此受到了许多教育家的重视。传统教学演示主要是教师示范表演,要求教师课前反复练习,课上熟练操作,演示与讲解结合。演示顺利,教学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望;演示不顺利或失败,就会使学生产生疑虑,教师也很难堪。多媒体的演示功能特别是电脑动画特技几乎无所不能,使人有时对屏幕上的内容产生疑惑,而一些科学实验、实验标本、教具模型等是学生真实所见,可以触摸得到,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对那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演示还应继续保留。
多媒体用于课堂教学可丰富演示教学,使可演示的内容范畴大大拓宽,传统媒体做不到的多媒体几乎都可以做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原本在课堂上要教师亲手做的演示现在可以用媒体播放的形式代替,但对教师的演示基本功要求更高了。1.教师在课前要从大量素材中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材,选用的教材要有较高的图像和声音质量。2.教师要懂得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必须懂得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设备不能正常演示或演示不出来,延误教学进度。在播放有声教材时,要注意音量大小适中。3.懂得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上的功能和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不断学习,掌握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方法,尤其对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预先制作出课件。对制作好的课件应在课前反复试验,以防在课堂上演示失败。5.重要的课件应注意及时备份,防止文件意外丢失影响教学。6.制作课件中插入的声音要使用恰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鼠标点击,在课堂上,教师每点击一下鼠标就响一串声音,本意是引起学生注意,如果声音太多了,实际上非常影响学生听讲。
四、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控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使教学保持稳定和有序,按照预定目标前进。调控要求教师有好的导入学习和结束教学的技能、信息反馈和课堂组织管理。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练出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教师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可使用声音、图像、动画等生动形象的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样,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重放等功能如概括总结、引申、拓宽等来结束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姿态、作业等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如计算机播放时的声音、速度、画面大小等。课堂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力、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和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达到教与学的目的。现代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受社会影响大,喜爱新鲜事物。多媒体教室内的各种设备使课堂具有现代气息,能够强烈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用多媒体可以提供典型、规范的示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投影仪,使讲解操作的过程一目了然,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容易。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职前教师 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从结构上分析,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反思能力、组织学科课外活动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虽然专业能力更多是通过职后教育和自我学习形成的,但职前教育阶段的起点和奠基作用不容忽视,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将对基础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
笔者对某师院师范专业2007——2008届毕业班学生各500名(范围涉及文理各专业)进行了“关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当问到“作为21世纪的教师,你认为目前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76.27%的学生认为缺乏必要的从教技能将是自己为师的最大障碍,具体表现为:
1.课堂教学基本功严重欠缺
讲课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讲、写、作、画、演。有些高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只能开设一门“教师口语”,且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极少,所以92.7%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远未达到培养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教育实习之前,98%的学生没有“到中小学教育见习”的经历,73.6%的学生四年学习期间从未有“模拟课堂,组织教学”的经历。89.6%的学生不知“说课”要“说”哪些内容,92.5%的学生不知怎样写“教学设计”。通过对带队实习教师的访谈得知,师范生课堂教学基本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多语病;书写能力差,不知如何使用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教态呆板,甚至手足无措,缺乏形体语言的辅助效果等。
2.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低
毕业班学生计算机一级过级率达到96.7%,但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了解和掌握率不到4%,67.4%的毕业班学生承认对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完全不懂或不太了解,12.6%的学生称自己曾开发过以电子教案和小型课件为主的教学软件(主要在教育实习期间),但也承认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很低。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系统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1.5%、2.6%和12.8%,甚至62.7%的学生不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等简单的电化教学工具。
3.创新与科研能力不足
从2004—2008年间,职前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为0,89.4%的毕业班学生对教育科研方法一无所知,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历届科研能力差的毕业生已对相应地区普教系统的教育科研产生不良影响,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师院所在地市,初级中学教师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城镇占16%,农村不到5%。
4.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差
在校期间,学过与“班主任”角色相关课程的学生不到总数的5%,学过与“学校管理”相关课程的学生不到10%,而97%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到中小学参加过任何班级或学校活动。实习期间,只有1%的毕业班学生亲自组织过班级活动或团队活动。
专业能力水平低下使大部分高师毕业生要经过2—3年实际教学才能弥补职前教育的缺失,这对基础教育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与当前教师高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现实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二、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不牢: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不尽合理
从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布局看,教育专业课程既是体现高师师范性的支撑学科,又是发展其学术性的特色学科;从职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看,这类课程也是他们获得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应在高师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在过去“小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在教学计划中只能占到总学时的10%左右(其中包括教育实习4—6周,占3—4%),仅为国外的1/3,各国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实习一般在20—25%。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强,一些当前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评价、现代课程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实验等课程不能开设。在能开设的课程中,除学科教学论以外,其余均为公共课或选修课,从校领导到师生一般将其作为“副科”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其应有地位得不到体现。再有,课程内容缺乏提炼,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反映中小学教育实际、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复僵化等问题突出。另外,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目前这类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极大地遏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浅尝辙止的讲解使课程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思想上忽视、课程少、课时紧、内容与教学缺乏科学设计等问题,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也就忘没了。这种状态无疑使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失去了牢固的基础。
2.榜样缺失:教师的教学示范引导不力
良好的示范性是职前教师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在缺少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师范生的教学行为大多是参照大学课堂中教师的行为,甚至自己中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使职前教师能从日常教学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目前高师院校一部分教师头脑中有种错误认识,认为对大学课堂示范性的要求不必像中小学那样严格,以至造成他们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而本身专业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评职称密切相关的写文章、搞课题上,不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不讲究教学艺术,不愿把精力放到改进课堂教学上,一只粉笔、一份讲稿从头灌到尾,使职前教师不仅难以从其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榜样示范,而且难以从自己的教师身上得到敬业精神的熏陶。
3.训练不足: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人的各种能力必须在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参与教学实践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而目前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是高师院校的“通病”,这种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教育专业课程为依托的教育见习严重缺失。由于课时紧、经费少或没有教育见习基地等原因,目前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基本原理灌输、轻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指导的现象。“纸上谈兵”式的教学缺乏直观性与针对性,学生课上所学理论根本无法通过实践环节加以验证和“消化”。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高师有限的实验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需求,致使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不得不演变成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演示为辅的教学形式,省掉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环节。如此教学,职前教师的从教技能、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均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指导。 二是毕业前一次性教育实习形式化严重。由于受实习学生人数众多、实习经费短缺、指导力量薄弱及实习基地条件有限等因素制约,目前高师教育实习基本采用一名教师带一个实习小分队的形式,小分队少则二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即使有实习点的协助,教师在管理与指导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育实习内容狭窄、单调,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基本功范围内,对于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学科课外活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均得不到尝试与锻炼;另外,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前指导、熟悉实习点情况、实习后总结外,在中小学的时间充其量只有4—6周,一些实习基地担心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会轻易让他们组织课堂教学,大部分实习生整个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仅为1—2学时,甚至有的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加之实习期间有的学生为考研拼命苦读,有的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不能安心实习,使实习流于形式。难怪当问及毕业班学生“你认为教育实习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作用”时,选择“作用不大”的占到87.9%,可见,教育实习根本达不到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对策
1.调整价值取向,突出师范特色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一直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孰重孰轻、孰主孰次的争论,目前比较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学术性与师范性是统一的,师范性是方向,学术性是水平,二者对师范教育发展同等重要。可是在原有价值取向指导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的现实,一时还难以转变,表现在办学方向上重“学术”、轻“师范”的倾向还很明显,以学科课程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最近几年,一些师范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大量形式、主题多样的综合素质微型课程,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主题活动,虽然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不乏由于对“综合素质”理解有偏差,“主题”过于随意,使综合素质教育综合有余而特色不足,甚至在时间和资源上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可以说在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师院校没有真正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没有对自身合理定位。高师院校只有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根本目标,避免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才能真正突出师范特色,从而把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
2.重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针对目前高师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少、学时少、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等弊端,笔者认为应首先增加课程门类,并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基础理论性课程,如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法、国内外教育论著选读、教育心理学等;基本技术与方法类课程,如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育管理学等;操作性实践课程,如教材教法指导、教师技能训练课、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课程以必修和选修、讲座、专题研讨、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次,增加教学时数,使教育专业课程占高师总课时数的1/3—1/4。另外,还要优化教学内容,彻底改变此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空洞、远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不能体现学科研究最新成果的局面。要根据学生需要编写教材,使教育专业课程真正成为能指导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学科,同时也为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深化教育实习改革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对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实践是能力生成的源泉,而且科学规划与组织、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有效的时间保证是教学实践取得高效的前提。为此,应从改革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人手,结合课程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就得到到实际操作的训练。除了专门的执教技能训练课开展实践活动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可抽出其总学时的1/4—1/5,大约8—10课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以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技能竞赛或到中小学做课外辅导员与兼课教师等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师示范指导与学生反复练习有机结合。另外,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本着检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避免形式上的单一。
与此同时,改进教育实习方式。鉴于目前学制及课时的局限,建议实习时间至少延长至10-12周。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英国不少于20周,美国为15周左右,联邦德国为18个月0。要改变传统实习以系为单位的方式,组建由各系学生混编的教育实习小分队,由本校业务精干的教师与实习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教师共同指导,且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采取听课与评课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试讲与实讲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职前教师得到严格的、高质量、全方位的专业能力训练。
微型课堂讲稿范文6
在新兴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微时代”的到来使社会接受新知识的脚步加快,广大学习者在寻求一种快餐式的学习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新知识内容。银行会计学科作为实用性强的财经类学科,试图借助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为学生提高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1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他通过录制视频课程的形式,在10分钟内通过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教学设施讲解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借助互联网与学习者交流。在可罕学院教学视频的启发下,新的学习资源“微课”应运而生。所谓“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手段,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为讲解内容的短小课程。微课程录制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意图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赋有创意的教学安排将知识点传授给广大的学习者。全球最早提出“微课”理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1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他首创了影响广泛的“1分钟的微视频”,其倡导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011年,胡铁生先生将“微课程”引入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建设,并创立了首个微课学习平台,引起了强烈反响。根据近两年微课程建设实践,我国的微课程资源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1课程时间短,易于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微课视频的时间短,最短的可以达到1分钟,最长的不超过20分钟。较短的时间安排能够有效地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实证研究表明,短视频可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走神”的现象。另外,微课程多采用mp4格式上传,具有容量小的特点,易于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随时下载浏览。
1.2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微课程的内容多以自学生难以理解的,或是对教育教学有价值的知识点组成,主题鲜明,通常经过任课老师精心设计制作而成,内容紧凑精彩,较能满足学生针对性学习以及快速理解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要。1.3共享方便,利于扩充微课教学资源除了可用于本校学生教学安排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广大同行以及学习者及时互动交流,反馈讨论,形成开放式的微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资源共享,协同进步的目的。
2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银行会计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具有一定难度。本微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遵循简单有趣,可信有用的原则,抓好选题、教学策略、表现手法3个关键环节,分选题、教学设计、素材制作3个步骤完成。
2.1选题分析
根据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银行会计微课的选题首先应分析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认知水平。以我院银行会计课程面授对象为例,他们具有学习意愿较强、但不够自信,课堂氛围较沉闷,难以坚持,容易分心走神的情感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储备较少,理解能力较差,学习不能举一反三,具有综合能力欠缺的认知水平特征。经过对学生的课后询问,发现学生们对“个人房贷还款方式”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于具体的计算方式课堂上虽能听懂但转眼即忘。“个人房贷方式”是本科目的重点、难点,也是社会实用性很强的热点。由此选定本微课的主题为“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选择”。
2.2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得当完整,为后期微课制作提供蓝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整的微课设计应包含3方面,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2.2.1内容结构微课虽然是一个紧凑的视频短篇,但也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例如导入、授课、互动、结束等内容。因此,本微课在10分钟时间内加入短剧导入、知识点讲解、学生提问互动,总结的教学结构。
2.2.2表述方式在微课制作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拟好讲稿,这样能有效保证语音录屏顺畅。在录制过程中,应讲标准的普通话,避免学生混淆焦点。本微课主要是针对“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中的等额本金贷款法和等额本息贷款法的定义、特点对比进行PPT旁白录屏。2.2.3视觉设计在微课制作中,应尽量摆脱传统的讲台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形式,最好加入案例情节,针对教学内容拍摄短视频插入微课,PPT数量也不宜过多,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量加入动画效果,使画面精彩好看,抓住学生注意力。
1)设置情景和角色扮演2位学生扮演刚结婚的小夫妻,正在讨论是否买房的问题。男(背景:室外):你说上次看那套房子还买不买啊?中介来催好几次了。女(背景:室外):买呀,拿什么买啊?画外音加入PPT演示:录制旁白:房到底买不买?您还在为这个问题而发愁吗?住房贷款来帮您。个人住房贷款,又称为按揭(mortgage)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住房的贷款,通常以所购住房作为抵押。切换视频:女:房贷怎么还呀?切入PPT录屏演示。录制旁白:怎么还?住房贷款还款方法通常有等额本金还款法和等额本息还款法。
2)贷款方式知识点讲授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是在还款期内,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这样由于每月的还款额固定,可以有计划地控制家庭收入的支出,也便于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确定还贷能力。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是将本金每月等额偿还,然后根据剩余本金计算利息,所以初期由于本金较多,从而使还款额在初期较多,而在随后的时间每月递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在初期偿还较大款项而减少利息的支出,比较适合还款能力较强的家庭。
3)课堂讨论引入实例:中国建设银行棠下支行于2012年10月向储户李涛发放30年个人按揭住房贷款,贷款总额70万元,年利率6.4%,两种还款方式下李涛应如何选择?公式讲解:
1)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额=贷款总数/(P/A,i,n)
2)等额本金每月还款计算:每月还款额=贷款本金总额÷贷款期总月数+(贷款本金总额-已还累计本金)×月利率
2.2.4总结等额本息还款法,总体利息支出较多,提前还款所需归还的本金多,能抵御通货膨胀风险,适合工作收入稳定,国家企事业单位,一般公务员等,且不打算提前还款人群。等额本金还款法,前期还款负担较重,适合收入较高人群,且打算提前还款人群。
2.3微课制作
录制微课用到的基本工具有电脑、附带话筒的耳麦、视频录像软件(带摄像功能的手机)、固定手机的夹子、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8、PowerPoint、剪辑课件软件premiere。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手机拍摄情景视频。拍摄过程中,入镜人物注意衣着整洁,忌穿横条纹的衣服,以免影响拍摄效果。以此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课件内容简明扼要,重点清晰,适当加入动画效果,切忌喧宾夺主;然后安装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8,按照设计好的旁白为课件录屏;最后利用premiere对各种素材进行剪辑,对录制的视频进行裁剪,添加片头片尾以及字幕,变焦以强调重点,降噪,添加舒缓的背景音乐等操作,以期制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制作一个精彩的微课主要以内容创新组织为主,技术应用为辅,力求用最简单的技术操作完成精彩明了的教学传授。
3微课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