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艺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道艺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道艺术分析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村高中艺体生;“学案导学”模式;数学导学案;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55-03

一、问题提出

很多艺体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上数学课犹听天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县农村高中普遍实施“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改革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的策略是“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降低学习难度。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高中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效果,笔者对艺体生的数学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高中艺体生的数学成绩。

二、调查概况

为了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次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某农村高中艺术生全体同学为样本,共498人,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498份,回收498份,有效卷49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均为99.4%。为了保证每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采取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数学导学案的态度、做法以及满意度等,调查数据采用百分比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数据统计,进行如下分析:

问题1:你在自习课上有自学数学的习惯吗?有53.9﹪的学生表示“有”,近22.1%的学生表示“偶尔”,有24%的学生表示“没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这一结果直接反映出新课改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成效,体现新课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收获程度。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明确,自学习惯更没有养成,也就自然没有自学的学习行为。同时,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问题2:你认为完成“导学案”有必要吗?有72.9﹪的学生认为“有”,27.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择认可“导学案”自学质疑的必要与重要,而近1/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数学自学,应该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深思。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向往,激发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无疑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案导学”模式、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当务之急。

问题3:你的听课方式是怎样的?有15.1﹪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想听”,49.2﹪的学生表示“全听老师讲,自己一般不会主动思考”,35.6﹪的学生表示“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并喜欢问与数学相关的一些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当前必须重视对农村高中艺体生的听课方式指导,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融合于数学课堂,乐于学数学和善于学数学。

问题4:你在一天中课外用于学习数学“导学案”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仅有18.2﹪的学生表示“多于0.5小时”,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农村高中艺体生课外用于数学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些数学“学困生”原本就厌倦数学学习,教师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并引导得好,“学案导学”模式所强调的课外数学自学“导学案”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数学学习已成为目前我们部分农村高中高一新生阶段学习的最大障碍。

问题5:你经常体验完成“导学案”带来的成功感吗?有40.3﹪的学生表示能“经常”体验到自学质疑带来的成就感;36.3﹪的学生选择“偶尔”,有23.3﹪的学生选择“从没有”。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体验过自学带来的成功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萌发的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能给学生以学习效能感觉。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及时反馈,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强化成就动机,激发起上进心。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要第一时间批阅,给予适当的启发性、教育性批语,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的成就需要,使学生受到及时的激励和鼓舞。

问题6:你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有无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或浑身无力?经常有放弃课前完成数学导学案的想法吗?有26.2﹪的学生表示“有”,42.7﹪的学生选择“没有”,30.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有”。有22.1﹪的学生选择“经常”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曾有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浑身无力的感受,有54.9﹪的学生作出了“偶尔”有的选择。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困难时的心理健康程度。大部分艺体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不得法,心理承受的压力过大。针对学生心理困扰较大的问题,教育教学中很有必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林崇德曾说过:“育人的过程不科学,接受教育的人会很痛苦”,只有我们的教育者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健全人格,这样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你的导学案通常是独立完成、与他人讨论后完成、还是请教老师完成的?有40%的学生表示“独立完成”,有25%的同学表示是和他人讨论或请教老师后完成,有35%的同学表示是抄写别人的。在访谈中,有42﹪的学生表示,当学习遇到困难时,选择了“标上记号,上课听讲”,31﹪的学生选择“查资料或求助他人”,27﹪的学生选择“放弃预习”。究其原因,进一步的访谈结果表明,除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愿自学外,不少同学表示是“不会自学”。“学案导学”模式中自学的方法还需要有具体的指导,这已是农村薄弱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问题8:你认为完成导学案对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帮助吗?有22%的同学选择有“很大帮助”,有53%的同学选择“一般”,另外25%的同学选择“没有”,许多学生在主观上认为,自学后听课,没有新鲜感;有些内容看不懂,自学也没用;作业量太大,没有时间完成学案等等。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普遍对自学“导学案”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只有让学生对自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己自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样的问题,在问题9中也有所反映。只有11%的同学对导学案的设计情况表示满意,另外66%选择“一般”,还有2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反映出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改进,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而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更不能随便找几个题目做张导学案就发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目标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从总体上看,农村高中艺体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往往十分被动,很少预习,而且也不会预习。这些数学学困生,正是由于没有找对方法,不会正确学习,导致其上课时听讲抓不住重点,学过的知识得不到消化和巩固,长此以往,知识缺陷逐年累加,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四、结论

(一)要进一步认识高中数学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实施“学案导学”改革,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无疑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信奉和追求的境界。而“学案导学”模式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坚持以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①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完成学案,可以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和理解知识点。③通过学案的完成,可以增强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有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④在学案完成中,能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

“导学案”是师生互动交往、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中介,设计的依据是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以及数学学习中已暴露出来的带有共性的思维盲点;设计的视域应该指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设计的原则是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提供“脚手架”,引领学生主动求知、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活动情境,聚焦思维节点,注重启发学生心智,引发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分享思维成果;设计追求的境界是通过导学案的目标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主生成,最终实现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2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3

关键词: 日本茶道 “和” “和敬清寂”

一、引言

茶文化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这也是日本实践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使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土化的产物。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据日本文献『茶经祥说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公元729年)4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传『盘若经,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70年)初期。弘仁年间(公元810年―公元824年)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等为主体展开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成为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第二阶段是室町时代(公元1333年―公元1573年),这一时期诞生了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圣千利休三大茶师。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阶段是真正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わび茶”的形成时期。从国风文化(平安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并获得独立,至16世纪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在华丽的书院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わび茶”的概念。他的审美观不仅表现外在的形式美,而且注重宗教的还原式的内省美,他将追求华丽的书院茶风改成了尊崇自然和乡间茶具的草庵茶风。继珠光之后,武野绍鸥将日本的和歌理论导入茶道,将日本文化生活中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草庵茶道。绍鸥之后,由千利体集大成,从形式到内容上确立了草庵茶道,为茶道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世纪末,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成为独立的礼法,茶道由此正式确立。第三阶段是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8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最有名望的是“三千家流”。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茶道。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以来,茶道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加深,时代感增强,以及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等等,形成了现代的茶道。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

日本茶道主张以“和敬清寂”的心境来饮茶,以便修养精神。“和敬清寂”归根结底是中国的和谐思想的体现,和谐思想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核心。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中庸”,还是道家崇尚的“大和”,以及禅宗所追求的“空、无”,其核心思想都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均衡”、“统一”的永恒主题展开。和谐思想为我们综合东西方各种宗教、哲学和价值提供了方法,使现代人可以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更高层次的和谐关系。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共同体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具体体现。

二、“和”在日本茶道中的体现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而“和”是这四理念中的首项。

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强调以和为贵,上和下睦,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在茶道中所谓的“和”,就是客人与主人之间不存在隔阂,相互和合,成为无宾无主的一体状态。

中国的“和”之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精神,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人与客体之“和”、人与人之“和”、茶人自身的身心之“和”。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人与客体之“和”

本节主要从露地、茶室这两大客体分析人与客体之“和”。

露地是隶属于数寄屋(离开主屋,作为独立建筑的茶室)的庭园,即茶庭。它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

那么,露地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之“和”呢?茶室虽然是草庵茶室,却是建在城市之中,这样一来,占地面积就不可能大。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要营造出“市中山野”的气氛,首先要在露地上下工夫:一进入外露地,就是刚洒过水的石板路,空气清新,这让人感觉仿佛是山中的露水。在内露地,铺有脚踏石的小路设计,迂化,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期待感。小路的两侧不是司空见惯的富有季节性的花草,而是四季的常绿树。它配合透过人工修剪得错落有序的枝叶洒落下来的阳光,还有故意散落在小径上的落叶,让人们感觉这是与尘世不同的深山幽谷。在草庵茶室入口前,设有自然石加工而成的“蹲”(洗手池),长着青苔的石灯笼,这一切更增添了大自然的气息。在“蹲”洗手、漱口,清净身心,为下一步进入茶室做准备。

茶室的入口叫做“ニジリ口”,设计这种只能保持着跪坐的姿势、膝行进去的小出入口,其意义在于中断与外界的联系,使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也是茶人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自身和谐的道路。

进入茶室,引人注目的是窗户的设计。草庵茶茶室的窗户并不是整齐地排列着的,而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目的是使茶室内的采光达到最好的效果。茶室中为采光、换气所开的窗户错落而开,一般有三种:“下地窗”①、“莲子窗”②和“突上窗”③。由这些窗户射进的光亮,从坐在第一座上的人的阴影,到坐在后座上的人的表相,帮助调整人们在茶会的表情、动作所带来的美感。

茶室的窗户的设计从位置到造型都富于变化,目的在于为了达到以上所说的采光效果。除此以外,在壁面装饰上也达到了独特的美学效果。草庵茶道既鄙薄功利,在其茶室的风格上又忌过于平直、对称。这样的窗户设计使茶室的意境层出不穷。即使在较小的空间里人们也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反而可以在玩味不尽的意境中探寻幽深的禅的至妙之理。这就是茶室设计与禅宗思想的和谐。

(二)人与人之“和”

人与人之“和”可以从茶道四谛中的“敬”中得到实现,“敬”的思想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空)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一致。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不论客人的地位高下,即使是武士,他也会放下剑,膝行着穿过低于三尺的“にじり口”,进入茶室。座次也是客人们在门廊静候时商定的,必须依次进入茶室。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敬”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主客两方面的“礼法”加以分析。宣扬和教诲东方的正确的礼法也是茶道的宗旨。首先主人方面是以千利休的“七则”作为指导思想接待客人。“七则”的内容是:要把茶的味道点好;炭要准备好,以便能马上把水烧开;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保持自然美;时间以早为宜;即使不下雨,也要备好雨具;以心待客。从露地到茶室的摆设,主人悉心布置;在点茶缓慢的、严格规范的一系列做法中,客人体会到主人的待客的诚意。

客人的“礼法”主要表现在对主人的感谢。在茶道的茶事中,就要讲究前礼、后礼、总礼等。也就是说,如果被邀请参加茶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请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诺是否出席,同时对主人能够邀请自己表示感谢,这就是前礼;等到茶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还要去对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请做出答谢,这就是后礼;而总礼则是茶事结束时的一种礼节。另外,在品茶的过程中,当主人送茶时,客人要回敬“四礼”。④除此之外,“鉴赏”这个环节也是对主人回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充满野趣的茶庭、飘荡着禅气息的茶室、挂轴、插花、朴实无华的茶具等各个茶道元素的鉴赏之中,充分读懂主人的诚心、茶禅一体的内涵。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即“一座建立”,主客互敬、互爱,享受世间的美好,从而达到主客心灵的和谐交流。

(三)茶人自身的身心之“和”

茶人在人与自然(客体),人与人的和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即是茶道四谛的构成要素“清寂”。千利休在他的经典之作《南方录》中说:“‘茶道’、之本意,乃为表清净无垢佛之世界。”[1]由此可见,“清”既是形式与内容上的清洁无垢,又是佛理的体现。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它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日本茶道的创造者和发展者们对茶道的精神有过许多论述,如武野绍鸥的“佗び”,即“正直、慎重、不骄”,村田珠光的“清静禅悦法喜”,千利休的“能和、能敬、能清、能寂”,等等。归结起来,茶道所追求的是一种古朴自然、恬静幽闲、平和敬爱、清心寡欲的境界,都是围绕着“清心”二字,以“清”创造一种自心与自然合一、主心与客心合一的心理环境。[2]

“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做“死、涅、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做“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3]“无”在艺术领域仅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崭新的“理想的社会”就会应运而生。在茶道之中,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点茶,这些过程都在无意识状态中进行,以达到“寂”的境地。禅通过自力修行开悟,同样,茶道也是通过自力修行达到“寂”的境地。这就是自我实现,自身和谐的境界。在日本茶道中,各种礼仪和摆设的目的,就是让人去感受这种整体的、独特的、平和的、心灵中的美。[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儒道禅三家核心思想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和谐”、“均衡”、“统一”的这个永恒主题上,而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恰恰就是围绕着“和谐”这条主线而展开的。中国和谐思想与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和”即人和自然、人和人(主客)之间的和谐;“敬”是为达到和谐统一的手段,“清寂”是茶人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的“和”之思想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研究日本茶道之“和”,追溯日本茶道精神的源流,探索中日文化的共性,对于两国的友好交流、经济合作、和平繁荣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下地窗”:在给茶室内部的固定架抹灰时故意留下的一块,形成了一个矩形的漏空,墙里的材质可见,这就是“下地窗”。

②“莲子窗”则是用角材作成横或竖的栏栅状的窗户,一般装在“ニジリ口”的上面。

③“突上窗”是为观赏雪花.仰天赏月而开的天窗。它能起到立体的采光效果。

④一礼是对端茶人的谢意;二礼是对在座长辈、同伴的致谢;三礼是对自己获得饮茶机会的感谢;四礼是对茶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松井宗幸.茶道入门[M]东京:成美堂出版社,2004:24-27.

参考文献:

[1]西山松之助校注.南方录[M].东京:岩波书店,1995:214.

[2]胡攀.茶禅一体――试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1996,(2):48.

[3]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6):79.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4

关键词:茶包装;设计;文化语言;运用

1、 茶文化概述

我国几千年以来就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茶文化的初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是一种必备的生存物质。随着品种的增多、加工工艺的精细逐步促成了传统的、丰富的茶文化。从唐代开始,我国茶文化才真正开始,唐朝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极大意义上形成了茶文化。两宋时期,为茶文化的顶峰时期,茶的理念深入贯彻老百姓的观念,认为喝茶是一种休闲娱乐的项目。商业货物的流通,街头商店迅速的发展,茶商店与迅速蔓延的发展起来,茶文化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艺是茶道在社会中主要表现形式。茶艺有形有名,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心灵的一种领悟,在于一个人对喝茶灵魂的理解。茶艺与茶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艺道不可分别来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承,将茶文化对外开放与拓展。我国茶文化以新的视角的冲出国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注重集体价值,茶文化为当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注入了新的理念,促进各地文化的沟通和交流[1]。

2、 茶文化语言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以茶文化的v史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文化发展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着跟历史文化同样的浓厚氛围,发生了许多古怪风趣的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大都可以被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之中,来介绍某种特定茶文化。如,有一款茶叶叫《江山美人》,包装设计灵感来自唐明皇与杨贵妃共弹霓裳羽衣曲的场面,充分传递出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茶包装承载着茶文化,同时也是实和虚相结合所孕育的产物。目前,国画、壁画等传统背景文化元素用于茶包装设计中的图画,偶尔搭配诗词歌赋,对图画的进行进一步阐述。外包装除外,还有茶的内包装。内包装是用来直接包裹茶或者防止茶变质的一种容器或材料,常用直接包裹茶时的材质有陶器、瓷器、竹木、纸张等。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新型材料的产生和推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茶的内包装的使用材料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茶叶包装的整体把握下手,在茶包装的形体、结构、材料等设计中,我们应该先利用中国千百年来在制作工艺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的各种瓷器、青铜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华丽奇特的造型艺术.这样的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品味到浓厚的茶文化,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2、2以茶文化的地域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十几个亿,各民族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风俗,而各个民族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了融合繁荣而又区别的多元的文化韵味。不同地域的茶文化都有不同而又独特风情。例如,华东、华北等北方地区是绿茶的主市场,细嫩整齐、色翠昧香的绿茶为华东人比较喜欢;华北、西北人偏爱叶厚肉实、耐冲泡的绿茶;而贵州、 云南、广东、福建等较南方人,喜欢发酵后的红茶[3]。中国名茶行业把地方特色列为显著特征,在当地特殊的自然人工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茶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在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竹、蓝印花布等材料作为包装元素,这些材料都具备浓厚的云南风情,购买者只要略微观察就可以知道茶叶的产地,感受到这款茶包装设计的独特之处,知晓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继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茶包装设计者应前往产茶地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当地的文化特色。

2、3以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叶包装的设计语言要进行更好趋势的改进,茶包装不仅是方便携带储藏茶叶的容器,还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的功能、文化历史等信息,传递出正确的品牌信息并被者和市场识别和接受。在茶叶包装领域,包装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挖一个产品与竞争产品之间的不同点,同一种类型的茶叶可能有许多不的属性。包括产地、海拔、种植方式以及制作工艺等等,这个不同点建产品自身显著特征之上,包装的责任就是对其强调和宣传。计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来传达。设计师和广告文案利用了文字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表现形式,简洁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茶包装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我国茶道精神所体现的清、静、雅、和,就是一些茶包装设计所追求的一种素材。我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是茶道的精髓所在,在儒家思想中表示一切恰到好处。“清”,是最根本的精神体现.茶包装设计应体现清的美学理念,“静”是美学要义,设计元素要达到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和清净的心境。“真”,茶道精神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即是茶道的起点也是重点,这是茶包装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4]。

想对人的品格和人的性情进行修养,我国的茶道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实现自我的生存之道。茶文化作为茶包装创意来源,是一种珍贵设计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想在茶包装中体现茶文化的儒雅、宁静、清新,就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最好的价值目标,从中展开创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给予了茶文化新的启发和内容,充分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当代文化的色彩。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饮用,茶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茶道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你我相辅相成的,但是茶包装设计元素不必局限于只与茶文化有关素材的范围内,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发现新元素,开拓新视野。

3、 结论

茶包装要想设计出不一样的效果,就要着手于肥沃的茶文化土壤当中。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和旨意价值,使这些文化语言更好的融入茶文化当中。一方面让消费者一方面在欣赏茶包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茶文化对茶包装设计的影响与实践[D] 杭州师范大学.2014.

[2]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论-茶文化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2.

[3]高阳 基于茶包装文化元素的当代包装设计语言分析[J].福建茶叶.2016(2).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5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茶包装要体现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茶道,将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力图使茶包装设计在说明茶叶品性的同时彰显中国茶道,最终在茶包装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味道,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比兴手法;茶包装设计;茶文化;中国茶道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宗教内涵。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比兴手法除了说明茶叶的品性外,还要反映茶文化与中国茶道。这样的茶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增加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更是对茶文化、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

一、比兴手法在茶

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表现手法,源于先秦儒家诗学,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周礼》,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将“比”“兴”连用,合二为一,“诗之有意,画之有情,正是通过‘比’与‘兴’的结合而实现的”[2]。“‘比兴’合成一词,一方面是因为兴中有比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加一大于二,可以有更大的包容。”[3]比兴手法可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等,通过客观物象而寄托、抒发及表现主体情感与观念,是“物”与“心”的统一。比兴手法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而且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其所形成的隐喻、抒情风格,在茶包装设计中亦得以彰显。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本性清淡优雅,是饮中圣品,有君子美誉。茶树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得日月雨露精华滋养,满腹清和之气,被称为尘外仙芽;茶叶自采摘后要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复杂工艺处理后才能饮用,可见茶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历程,在淡香中重获新生而本色如一;泡茶首选泉水,高山流水,人与自然山川在一壶茶中融为一体……茶的诸多天然属性易于言志比德。茶从人们发现到享用,逐渐超越了消暑止渴的基本功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茶文化。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以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呈现。儒家学说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茶人将“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应用到人格修养中,把“中庸”“礼仁”思想融入中国茶道,如晚唐刘贞亮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中国茶道精神———清、和、敬、静,均与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在茶叶生产、茶文化发展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因茶具有破睡功能,佛教徒修行坐禅时提倡“以茶代酒”,继而僧人饮茶成风。专心静虑、顿悟成佛的禅的境界,又与质朴、清淡、纯和的茶的本性相通。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与茶的关系呈现出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境界。人们把茶叶当成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灵,即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在茶道中指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情感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又是与茶的自然天性极其吻合的,因此确立了茶道虚静恬淡的本性。”[5]中国茶道吸取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融汇三家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比兴手法作为连接中国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的桥梁,对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汉字的传承、材质的确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不仅要具有保护茶叶、便于储运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茶的天然属性、茶文化与中国茶道,提升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销售,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说:“设计不仅要有一流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头脑,也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如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使设计作品具有空灵、淡泊的东方水墨意境。”[6]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都可成为茶包装设计中用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的素材。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激发消费者对包装内商品价值的认知,在心理层面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茶叶,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品位,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与中国茶道。

二、比兴手法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案的比兴手法

图案是一种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与观念、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传统图案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融入了传统哲学与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具有寓意性、象征性的特点。传统图案包括传统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民间图形与中国画等,传统图案“是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美,这种美表现为意境美,通过寓意、谐音、联想、象征等抽象的表现形式,把人们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7]。将传统图案经过变化、重组后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比兴手法表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表达设计师的某种意趣与情感,与接受者达到视觉与情感共鸣,这不仅是对茶叶品牌形象的定位,而且是对传统图案、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乌龙茶、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综合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方法,品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铁观音冲泡后茶色如铁,形如观音,其历史典故与凤凰有关,在包装设计中,根据铁观音馥郁清幽的口感,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图案选择云纹与草书“清风”。规整的云纹装饰图案增强了整体的形式美感,体现出铁观音的个性与档次。云纹寓意高升、吉祥如意,与铁观音的渊源相联系,凸显铁观音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民族性。草书“清风”既是这款铁观音的主题,又有清廉、廉洁的寓意,是茶道精神中“廉”的表现。规整的云纹、草书“清风”与接受者的理想愿望相结合,进而表达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与清正廉洁的寓意。黄山毛峰产于云雾缥缈的黄山,黄山地区“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图案结合水墨山水、传统云纹与毛峰造型。浓淡适宜的水墨山水,若隐若现的云气与远山,传神地表现出黄山毛峰产地的自然景观,同时“追求文人林下清谈之风与潇洒飘逸的精神气质,把归于自然作为美的至境”[8]。云纹装饰图案,强化了毛峰天高云淡的特性;一芽一叶鲜嫩的特级毛峰图案,直观地表现出毛峰的质、色、形。

(二)书法汉字的比兴手法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表意性与象形性特征,折射出古人对山川自然的敬畏,对伦理道德的尊崇。汉字在茶包装设计中是传达茶叶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汉字书法,更具有“意象表征”与“形神兼备”的特性,不同的书体蕴含着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如楷书稳重端庄,行书婉转流畅,隶书厚重朴实,草书豪放飘逸,篆书古朴高雅。汉字的“深刻与完美令其成了一种具有思维观念和审美心态的语言图画”[9]。汉字书法作为文字标识,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茶叶品性的介绍,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使得茶包装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碧螺春的包装充分展现了茶包装设计中对于书法汉字的运用。厚重古书的外观,寓意博大精深,竖排的五体书法诠释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白色的宋体“碧螺春”置于五体书法之上,色彩与字体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主题,同时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青色的主体色调强调了碧螺春作为绿茶的品性,金色的印章肯定了包装内商品的质量与信誉。印文化融入茶包装设计中,也是汉字的表现方式之一。“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营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远格调,又赋予了它引领观者步入自由梦想的空间,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境地。”[10]将印章引入茶包装设计中,挖掘印章所具有的象征性传统及视觉联想,与茶的品性相契合,引导消费者透过包装确定茶叶的品质与价值,从而实现视觉传达的寓意性特征,达到宣传商品的最终目的。普洱茶包装,以印章的形式突出“陈年普洱”的设计主题,宽厚的印边框及印面图案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与印章下仿古色调的古书页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陈年普洱尊贵、至高无上的古代帝王般的气魄,这种综合文字、色彩与形式的组合,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既是对“陈年”的解读,又是对普洱茶品性的说明,同时印章作为权力的凭信与防伪的手段,在此处转化为对普洱茶的肯定,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展现茶包装中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尽显茶道之简约质朴的形式特点。

(三)传统色彩的比兴手法

色彩在茶包装设计中是最敏感、最活跃的视觉要素之一,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茶包装设计成功的因素之一。传统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种制度性的文化”[11]。在茶包装设计中综合茶的自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利用传统色彩的寓意性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色彩设计。产于湖南的安化黑茶,加工工艺复杂,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养生保健图5安化黑茶包装功能显著。安化黑茶包装选择黑白二色。黑白二色是道家哲学二元论的色彩象征,是阴阳转化的标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12],大面积的黑色庄重而高雅,意在表现茶道精神之“寂”,同时凸显出白色的字体和图案。白色的“禅”字,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即除去欲望,放下执着,回归本性,从而达到宁静安详的状态,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相近。黑白二色的包装,不仅再现了传统道家的文化色彩观,传达佛、道宁静淡泊的色彩心理诉求,强化视觉冲击力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感,同时,透过黑白二色表现出安化黑茶“涅槃寂静”的茶道内涵。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加之与皇家、宫廷的密切联系,包装设计一般以红色、金黄色为主。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颜色,也是我国人民最为喜爱的颜色,运用于嫁娶、节日、集会等喜庆场地,象征着兴旺、团圆、吉祥等,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红”,不仅代表着红相,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当今世界流行色之一。尊贵、亮丽的金黄色,是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具有帝王风范。红色与金黄色的搭配,尽显吉祥与喜气、尊贵与特别,用色彩表现出我国的吉祥文化与民族底蕴。

(四)传统材料的比兴手法

传统的包装材料主要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原生材料如麻绳、竹筒、藤条、稻草等,取材于大自然经过加工发生质的变化的材料被称为再生材料,如陶瓷器、纸等。“包装的主题和内容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得到体会的,材料是使其内容物化实体。包装设计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等都会影响到包装整体风格的传达。”[13]在茶包装设计中把握材料的物质性、象征意义的转化与延伸尤为重要。对传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对茶叶“绿色”特性的最佳诠释,环保的包装材料能够贴切地体现出茶叶清新自然、古色古香的特性,也是对包装内茶叶新鲜程度的说明,符合现代人们即买即饮的生活习惯与回归自然的愿望。竹者重节,节者为信,竹子代表重节、重信,同时,具有高雅、虚心、廉洁等精神文化象征,是儒家“比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用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极具雅致、简洁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防潮功用,在增强商品包装趣味性、文化性的同时,是对龙井茶雅逸、脱俗、高尚品性的说明,传达人们对君子品质的追求及以茶养廉的愿望,是对“清”的中国茶道精神的表现。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材料情有独钟,木质表现出的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是其独有的”[14]。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充分演绎着道家人化自然的境界。棉纸价格便宜,易折叠且无异味,用棉纸包装的茶,配上中国书法与朱色印章、稻草绳,是对自然的回归,在保护茶叶的同时增添了包装的趣味性,较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

三、结语

经过对比兴手法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发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中蕴含的丰富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充分挖掘蕴藏于传统图案、书法汉字、传统色彩与材质中有关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喻、比拟、寓意、咏物,从而创造出更为贴切的传达茶的天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包装设计。优秀的茶包装设计要将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习惯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物质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同时说明产品的信息,使得茶包装设计基于宗教、文化底蕴而兼具现代气息,这是对现代设计师的要求。另外,在茶包装设计中选择传统图案、色彩、文字、材料等进行产品包装时要充分尊重销售地域的审美习惯,因地制宜地与销售市场相联系,这样的产品才容易打开市场。

作者:张玉霞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飞飞.故国之思:明遗民画家花鸟画的“比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3]周啸天.再论比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1-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李丽施.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叶,2005,31(4):256-259.

[6]卢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裴朝军,周玉基,景怀宇.论中国传统图形语境下的颐和园品牌形象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12):119-122.

[8]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2010(16):144-146.

[9]皇甫娟.包装设计中民间艺术元素的体现[J].包装工程,2015,36(2):107-109.

[10]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01-104.

[11]万文瑞.基于中国绘画元素的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8):112-115.

[1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茶道艺术分析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音乐教育

茶道的本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礼仪,现在正向艺术创造活动靠拢。音乐在茶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容置疑。茶道的表演,离不开音乐的点缀。同时,成功的茶道表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对于表演者的艺术造诣有很高的要求。茶道表演者不仅要对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因为茶道表演者在表演时,要在音乐的背景下进行,这也说明了音乐和茶道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了解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音乐和茶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1音乐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最早起源于中国,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茶文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茶文化在宣扬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巅峰。与此同时,唐宋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从我们平常所说的唐诗宋词中就可以看出唐代的诗歌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唐代的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会涉及到茶这一因素。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在我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艺术创作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数目很多,在这些作品当中,有很多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以现代作品为例,《请茶歌》、《采茶舞曲》等,这些优异的文化作品实现了茶文化与音乐的完美融合。通过将音乐与茶文化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进行音乐的创造,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2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与语言相比,音乐更不容易受到国界的限制。例如,现在很多国外的歌手,在中国都有大批的拥趸,而我国的一些著名歌手在国外也不乏追随者。这都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跨过语言的障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音乐能够带给人以享受,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正是这种作用,让人们对音乐的追逐,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同时,作为音乐的创造者们,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经历结合到作品当中去,这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音乐作品的传唱度更高。在音乐的传播当中,声音作为唯一的载体。在茶文化的传播中,茶香便是独一无二的载体。茶香让人们对茶欲罢不能。茶香的这种吸引力让茶的传播,不受国界的限制,全世界爱好茶的人们都不会放弃对好茶的追逐。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不仅仅局限在我国生产。由于世界各国的水质、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差异,种植出来的茶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茶香。通过茶香作为载体对茶文化进行宣传确实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过程,茶艺师们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对茶香进行叙述。同时,品茶者,只需要闭上眼睛静静的通过品茶这一动作来感受茶香蕴含的茶文化内涵。综上所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上有着相通之处。学生通过对茶文化和音乐信息传达的相通之处进行学习领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这种信息传达方式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通过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这也是在茶文化中引进音乐教育的目的之所在。2.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的流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而且音乐的流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音乐的流动又能带给听众极大的享受。音乐的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引起听众的共鸣。因为音乐的很多元素也来自于生活,当然也包含人们在日常中所具有的情感。当音乐随时间的流动让听众在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是音乐的起承转合作用。与此类似,茶艺表现也有着这一功能。在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周期内,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内涵,才有可能被我们通过想象所接纳。茶艺与音乐的这种内在韵律的相同性,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内在韵律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对茶艺表演更容易理解。2.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包含精神文化的作品。作曲家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来表达自身的情感。然而观众能否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进而了解作曲家的内心情绪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样,当我们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也有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对茶艺师的表演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否是茶艺师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却不得而知。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音乐或者茶艺表演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并不会影响音乐或茶文化更好地传播。正是这种理解的差异,让人们对音乐或茶艺有更丰富的理解。每个人在接收茶艺信息时相当于是对茶艺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进行一次再创作。比如茶艺程序的原创作就是第一次创作,茶艺师要对这种茶艺进行自己的表演,就需要对它有自己的理解,这相当于是对茶艺的第二次创作。观众在欣赏茶艺表演时,通过自己对表演的理解所感悟出的茶艺内涵实际上是对茶艺的第三次创作。这些不同层次的创作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时的心情、环境等因素。观众在欣赏和欣赏差异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精神世界的探寻。所以观众在感受音乐流动的时候,以及茶艺师的表演时,都会通过内心深处的共鸣,对自身的灵魂进行升华。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结合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听、学、用三个步骤做起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3.1音乐欣赏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样,在日常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实际是对音乐的一次创作。学生通过对音乐内涵的感知,完成由声音认知到精神领悟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欣赏一首音乐之前,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否则容易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感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也是对他们音乐创作的一次阻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以我国的音乐为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通过让学生对我国一些民歌、戏曲以及曲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精髓,因为这些曲艺作品中不乏我国茶文化与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3.2民歌学唱学生在接受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能完成,需要学生通过对大量的音乐进行欣赏、领悟后,才能有效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只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突破,对于音乐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通过民歌学唱能够加快学生对音乐领悟的进程。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也来自于生活的经历,并对这种经历进行有效的提炼升华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变现出来,正所谓艺术创作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很多民歌包含了茶文化因素,像我们前文提及的《采茶舞曲》等艺术作品就包含了茶文化的一些真谛。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更能对茶文化产生共鸣,对茶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知。3.3音乐实践对音乐进行欣赏以及民歌学唱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音乐的流动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同时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水平,可以通过音乐实践,将学生与音乐进行更好地融合。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时,可以结合自己对茶文化的领悟,这对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

音乐和茶的结合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水平和茶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通过将茶文化与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不仅给人多方面的体验,也能让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将茶艺与音乐的结合过程中,人们能鼻闻茶香,耳听其声,心得其韵。将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也能使音乐茶文化教学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10(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3]蔡荣章.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