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技术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通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通信传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保证通信信号有良好的质量,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设计通信传输线路,了解影响通信传输线路的各种因素,遵循规范设计线路的走向,施工图纸的绘制要科学合理,把握好质量,尤其要格外关注关键技术,从而提升通信传输线路的可靠性和施工质量。
【关键词】通信传输线路 设计 施工质量技术
通信传输线路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光缆;另一种是电缆。工程中经常会利用光纤当作信息媒介,以此增强通信信号的保密能力、稳定性、抗干扰性。现如今的通信工程,为了节约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线架空敷设是干线光缆通常会选用的建设手段,当受到条件限制的时候,才会使用地埋处理的方法。本文主要分析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质量技术。
1 通信传输线路设计探讨
1.1 通信传输线路设计的具体要求
通信传输线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选用成熟的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要符合施工、运营的要求;满足人们对通信质量的要求;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比较,既要满足短期目标,也要满足长期目标。
通信传输线路架设施工中,电力线路可能会与通信传输线路同杆架设,这种情况是允许出现的,但在设计时要注意两种线路间的距离要符合规范,否则遇到恶劣天气两者可能会发生碰撞,出现安全事故。通信传输网杆路的设计和架设,需要全面考虑施工地的地理环境,同时要结合具体的城乡规划。通信传输线路设计的基础是保证技术可行,然后尽可能减小材料运输和后期维护的花费,同时还要与交通部门、电力部门等各个部门进行沟通,科学设计杆路具体的位置和走向,尽可能避开危险地段。
1.2 杆路的设计
现阶段,我国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的通信传输线路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小型城市、偏远山区等交通欠发达的地区,仍然需要架设光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施工难度大,对杆路技术的要求严格,尤其是在山区地段。因而,设计人员在开始设计前,要充分调研施工地区的地形,全面勘察杆路的走向,同时,要反复比较论证设计方案,以保证线路平、直、近,并且走向清晰。另外,杆路尽可能的靠近公路设计,这样有助于各种器材的运输,而且维修容易。
1.3 杆路的测量
杆路的走向应参考施工地的气候条件和线路负荷进行多次论证。重负荷地区的杆路50米一档较为适宜,假如受到地形、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进行恰当的更改。水泥杆大部分是8米的重型杆,但是在地形制高点适宜选用6米的重型杆,10米的重型杆适宜用在低凹的地方,以此减小线路倾斜角度。要尽可能确保不同杆路之间距离的准确性,测量人员在测量时要记录号杆号、拉线桩位置、杆高等要素,标注好地形地物及建筑物名称;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物,这时可以运用分段测量,但务必确保数据准确。
2 通信传输线路施工要点
2.1 架杆的选择和埋深加固
水泥架杆的长度有三种,一是6米,二是8米,三是10米,选择架杆的时候要认真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架杆位置土壤的性质、杆路荷载等等,设置架杆的时候,要结合地形条件,特殊情况下,通信传输架杆与电力线路可以用相同的杆进行架设,不过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距离。架杆的埋深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2 水泥杆上拉线的装设
受到大风、雨雪等天气以及本身重力的干扰,光缆线路的平衡性会受到影响,出现不平衡张力,杆路的安全性容易受到威胁,因而,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杆路的平衡性就需要考虑水泥杆上拉线的装设。选用镀锌纲绞线,规格是1毫米×7毫米×2.6毫米,地锚埋深要超过150厘米。风力比较大的区域,要设置防风装置。一般而言,拉线与杆路之间的夹角是45度,即使受到地形的影响,夹角也不能少于30度。
2.3 光缆的铺设和吊线的安装
通信传输线路光缆的敷设通常会使用光缆挂钩把它挂在光缆吊线的上面,光缆吊线一般使用镀锌钢绞线,选择时要考虑不同的条件。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光缆的保护层不被损害,通常会用滑轮牵引的方法。如果电力线路与传输线路同杆架设,二者之间垂直距离要多于2米,要运用有效的措施避免飞线。铺设光缆的时候,要保证其距离地面超过6米,如果需要跨越交通枢纽,与地面的距离要超过7.5米。
2.4 接地保护的设置
不论是电力传输线路还是通信传输线路,为了保障安全性,避免在雷雨等恶劣天气出现意外事故,要设置好接地保护。架空线路用拉线设置接地保护。所有的架空线路,要确保每隔1千米就要接地一次。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只有保证通信传输线路设计的科学性和施工质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人员要全面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设计可行性高的方案,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监管人员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设计和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相关人员要尽早进行解决。通过各方努力,提高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鸣.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2(24).
[2]魏明.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研究[J].通讯世界,2013(09).
[3]曾惠斌.对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1).
[4]王伟峰.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J].中国新通信,2012(15).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2
为了让人们生活出行更加的方便快捷,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地下铁路已经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项目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从地下铁路通信的方面出发,对工程建设可能涉及的相关主要施工技术及具体的把控质量的相关措施作较为深入的分析。
1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现状
地下铁路近年来逐渐成为被社会各界所认可的绿色出行方式,但是其设计工艺和施工难度非常的高,想要完善保证地下铁路的顺利运营,克服任何在地下铁路运行中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要有一整套全面可靠的通信系统作为保障。该系统可以比作地下铁路的中枢神经,其重要意义不可替代。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地下铁路通信工程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①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前期资本投入巨大,风险非常的高。施工建设中有许多细小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都很有可能会对数据通信网络带来无法想象的破坏;②地下铁路通信工程其特殊性较强,建筑工程方面的经验与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在地下铁路通信工程中来;③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为了能确保地下铁路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保障地下铁路通信系统的质量。
2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
(1)设备运转的维护。
由于要尽可能的避免所处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故障,需要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采取完善的措施,以尽量使环境能够满足通信设备的工作需要。
(2)强调与已有线路的合作。
我们能够轻松的从中国地下铁路运营的相关数据中发掘,从而看出网络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今的大方向。比如:对地下铁路通信线路设计之前,就需要考虑设计方案与当地总体线网规划能否相适应。因为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我们才能实现城市资源有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3)重视接口的专业处理。
地下铁路通信网络极为精密,里面包括各式各样的端口,所以要认清专业端口处理的重要性。将严格专业的处理接口工作,细致的计划以确保设计合乎地下铁路工程发展的作为第一目标。
3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1)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从设计就要认真重视。
多年的建设实践让行业一直认为项目设计会对整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产生深远而重大的作用。故我们必须认真积极贯彻以下四点原则:①要遵循系统性保障原则。由于地下铁路通信的系统性极强,故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所以在设计时要从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视野来对待工作;②要遵循安全原则。地下铁路数据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是其他所有功能的前提,没有此项基本功,其他所有功能也就无法顺利的实施了。故安全和稳定在设计过程当中就必须作为首要任务进行考虑;③要遵循科技创新原则。科技创新就是要尽可能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地下铁路通信工程建设的效率;④要遵循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即所有的软、硬件设计或是施工,为了便于通信系统的管理和稳定性的维护,必须要遵循某种统一的标准;同时为便于应急或是系统升级,还要考虑到其他设备能够有效的接入到通信系统当中。
(2)严管地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品质。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种施工要求的工序需要明确一系列的控制关键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操作和技术管理等工序的品质。一旦其中出现施工技术条件要求严格的情况,就可以通过事先设置处理方案采取品控以及技术支持等多种处置手段。
(3)把控技术选择过程中的质量。
当前地下铁路通信技术涉及了多业务传输、传输透明公开等多种技术,由于这些特殊因素的存在,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要进行全局性的思索,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良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选择适合的传输工作手段,判断是否符合中国地下铁路通信需要,从而确保通信系统品质。
4结束语
由于十三五期间中国为了实现城镇化整体目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绝佳时间窗口。那么在地下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就是地下铁路通信工程需要攻克难题是长期且繁琐的,倘若我们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好这些难题,不仅会影响人民出行的安全便利,更会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脚步。故我们肩负保证地下铁路建设施工的质量从而确保工程安全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我们深入全面的思索如何发挥通信系统的特点,格外的要把握好地下铁路轨道通信工程的各项技术属性,来保证项目工程施工质量。同样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人才还要不断思考如何升级工程设计中的流程,为中国地下铁路的优质数据通信来提供强大的保障。
作者:胡星煜 单位: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谢文东.论地下铁路通信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4,10(1).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用户需求 数字集群 网络结构
1 引言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专业无线通信领域,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使用。尤其在经历了911、SARS、印度海啸、中国2003年非典疫情等事件之后,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建立一套数字集群调度指挥综合通信的应用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实际管理的人口已达一千多万,在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城市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越来越复杂。为了高效地统一调度各种政府资源,提高政府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深圳市组建一套完善的350MHz城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以便统一地指挥调度突发事件。
2 用户需求
深圳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深圳市应急指挥系统主要的应用支撑平台,它将满足市政府应急部门处理日常事务、突发事件的通信需要,实现深圳市公安局应急指挥中心接处警子系统、常规无线通信系统等的有机集成,并为GPS系统、移动查询系统等应用提供无线数据传输通道,从而提高深圳市公安局应急指挥系统的工作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2.1 覆盖需求
深圳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需覆盖深圳市主要地区,重点覆盖深圳特区内的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中心地带、人口密集地区、重要部位以及特区外的宝安、龙岗区政府所在区域、核电站、机场、码头、车站等重要地区,重要建筑物(例如:市民中心、会展中心、深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等)等需实现室内覆盖,而且需要保证能够覆盖到深圳市的主要隧道。
要求主要街道和路面、重点地区、重要建筑物内部、地铁站厅的通信概率大于95%;主要隧道的通信概率大于90%;边远山区的室外通信概率大于80%。
2.2 容量需求
深圳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需满足深圳市公安局日常指挥调度的用户容量,并保证在大运会期间在竞赛场馆及敏感地区的用户数量需求,确保在遇到突况下指挥调度通信的畅通,并在大运会之后能够易于扩展容量,以满足对全市重要场所及敏感地区覆盖时的用户数量需求。因此,系统容量设计为25000个用户。
3 系统的网络结构
深圳应急指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由EADS提供的2个TETRA数字集换中心DXTip、67个TETRA数字集群基站TB3、11个DWSx有线调度台、2个无线调度台、1套鉴权系统、2套网管系统以及4套TCS服务器组成,如图1所示。
在67个TETRA数字集群基站TB3中,含有28个2载波基站、32个3载波基站、7个4载波基站;交换控制中心设备和基站之间通过2M传输链路相连,一些重要基站采用双链路连接到两个交换控制中心。
3.1 交换控制中心DXTip
DXTip是TETRA数字集群系统的交换和控制中心,具有呼叫控制、信令交换、数据库处理、通信协议处理等功能,能够与基站、调度系统、局域网交换机、TETRA互联服务器和外部网络连接。
DXTip建立在DXT200的容错平台基础之上,具有性能可靠和处理能力强等优点。在DXTip中,参与呼叫处理的所有模块均采用冗余配置,当一个模块出现故障时,交换机内部的故障恢复系统自动采用备用模块代替工作,不会对通信造成影响。DXTip能够支持高负荷话务处理能力,并且提供快速的呼叫建立。
深圳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所配置的两个交换机之间接口采用E1方式,其中一个信令链路占用一个64kbit/s的PCM时隙,8个话路(每话路8kbit/s)占用1个64kbit/s的PCM时隙。
根据跨交换机的话务量、所要求的服务等级(GOS)以及跨交换机的信令,可得每个TETRA交换机需要配置142个话务链路(即18个PCM时隙),交换机间的信令链路需要16条(即16个PCM时隙)。
因此,交换机之间总的链路数为34个PCM时隙,共需2个E1接口。为了提高可靠性,在每个E1中均设置信令链路和话务链路,形成2个E1互为备份的形式。此外,还设置两条E1链路作冗余备份。
3.2 基站TB3
深圳应急指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基站采用EADS公司提供的TETRA基站TB3,由于该基站在数字处理技术和射频等方面采用了新设计,并将全向和扇区方案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升级性,且具有极好的无线覆盖性能和低运营成本。当进行网络的无线覆盖设计时,能够用较少的TB3基站满足覆盖要求;当进行网络实施时,能够利用同等数目的TB3基站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
使用Mentum Planet高级网络规划工具进行网络的无线覆盖预测,该网络规划工具还能够通过输入实际测量的结果进一步完善传播模型,以适合特定环境。在Mentum Planet覆盖预测中,使用广泛应用于覆盖预测计算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使用精度为20m的深圳数字地图,该数字电图含有深圳市城区地形、地貌以及道路的信息及郊区地形、地貌以及道路的信息,手机的发射功率低为1瓦,基站的发射功率为25瓦(合路器输出端口)。
根据链路预算和站间距计算结果,调整无线基站布点方案。深圳全市共设置61个室外覆盖基站,2个室内覆盖基站,预留3个基站,并配置1个车载移动基站。
根据公共安全网络的实际运行经验,平均每用户的忙时话务量一般为0.012Erl,系统内的总话务量为300Erl(0.012Erl×25000个用户);在每个TETRA数字集群基站中,每个载频(收发信机)具有4个逻辑信道,每个基站第一个载波的第一个时隙(逻辑信道)为主控信道,其余为业务信道。
根据Erlang-C模型以及公共安全网络的系统服务等级要求(排队时间超过0.5秒的概率小于5%),则配备1个载波的基站最大话务量为0.93Erl,配备3个载波的基站最大话务量为7.29Erl,配备4个载波的基站最大话务量为10.95Erl(无线信道拥塞率要求小于5%)。
因此,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中含有28个2载波基站、32个3载波基站、7个4载波基站。系统需要的话务量为300Erl,所组建系统可供给的实际话务量为351.75Erl,留有17.2%的容量冗余。
4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
4.1 系统的主要功能
深圳应急指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主要具有语音呼叫、数据传输、系统调度控制以及系统安全功能。
语音呼叫功能主要包括组呼、个呼、系统全呼、紧急呼叫、呼叫优先、预占优先呼叫、有线/无线互联呼叫、背景组/通播组呼叫、调度授权呼叫、语音优先、呼叫保持、PABX电话组呼、快速呼叫、超出服务区指示、呼入呼出限制(呼叫限制)、呼叫提示、优先级排队、用户级别、发射禁止(发射关闭)、直通模式等功能。
数据传输功能主要包括状态信息传输、短数据信息(SDS)传输、IP分组数据传输等功能。状态信息传输用于发送频繁使用的某些信息,状态信息的长度只有16bit(65536个不同的值),其中32768个信息被预留用于不同的应用需求,而其余的用于TETRA系统的标准需求。TETRA数字系统能够在状态信息被存储到系统数据库之后,向终端发送确认信息。用户不同应用的状态信息不存储在数据库中,可被用于向一个用户终端发送信息。EADS的TETRA数字集群系统只是作为这些状态信息的服务载体。短数据信息(SDS)传输可以保证在无线终端间或无线终端与调度台间发送信息,无线终端可以同时参与短数据信息传输和话音呼叫。IP分组数据传输可提供IP数据报的传送,使用无线终端将位于现场的PC与企业内部网(LAN/WAN)相连,提供intranet的应用服务。分配给用户的IP地址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EADS TETRA数字系统和终端支持IP数据传输和话音呼叫业务的交替传送,并且赋予话音呼叫业务更高的优先级。无线终端可以同时参与短数据传输、状态信息传输和IP分组数据传输。
系统调度控制功能主要包括动态重组、基站区域呼叫、区域选择、通话限时、自动重拨、迟后进入、移动终端遥毙/复活、监听、环境侦听、强拆/强插、通话组扫描、优先扫描/优先监视、主叫/被叫显示限制、讲话方识别显示、缩位寻址、呼叫限制、超出服务区指示、二次拨号等功能。
系统安全功能主要包括双向鉴权、空中接口加密、密钥管理、端到端的加密以及对移动终端的遥毙/复活等功能。
4.2 系统的技术特点
该系统使用了大量创新性的概念进行设计,并使用强有力的控制部件,其主要技术特点为:
(1)综合交换技术
综合了IP交换和传统电路交换的优势,避免全IP系统的VoIP的不成熟性对专业指挥调度通信的影响。
(2)最先进的350MHz TETRA基站TB3
TETRA基站TB3结合了全向和扇区方案的优点,比传统的TETRA全向基站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与载波数目相同的扇区基站相比,具有更大的容量。
TB3基站的硬件已经能够支持TETRA版本2的高速数据TEDS(80kbit/s ~300kbit/s),只需将来从交换机将高速数据软件包下载到TB3基站便能支持TEDS高速数据传输,无需硬件升级。
(3)可靠的系统设计
所有系统部件都建立在高级冗余容错平台上,系统中主要和重要的功能部件全部采用冗余备份方式,能够提供最高的可靠性。核心交换机内部全面冗余,无单点故障;基站高度可靠,确保无线接入;具有安全可靠的网络拓扑结构;多级时钟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高度模块化的结构
系统采用非常灵活的结构设计,可使网络升级和扩展非常的灵活和方便;具有高度模块化的结构,可以提供扩展功能,以满足不同话务容量和用户容量的需求。在升级过程中,只要在现有硬件上加入新的模块和软件即可。整个升级过程不仅容易而且也很经济。同时,系统还支持远端软件升级,即从控制中心一点可以远程向基站、调度台、API服务器下载升级软件,无需访问站点便能完成升级。如在夜间进行软件升级,使所有站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工作在统一的软件版本,不会对整个系统的调度指挥造成影响。
(5)全面的远程运行维护能力
基站不需要人员值守,提供数十个外部告警输入端子,实施环境监测功能;具有软件远端升级下载功能,即从控制中心一点可以远程向基站、调度台、API服务器下载升级软件,无需访问站点便能完成升级,从控制中心下载软件到基站进行升级,无需派人逐站升级,并保证网络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同一功能水平。基站采用自动调谐合路器实现频率远程调整,保证后期灵活的网络优化及干扰调整(从控制中心对基站的频率远程修改,无需派人去现场)。
5 结论
深圳市应急指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组建能够为深圳市公安局建立“扁平化指挥,点击式调度”的新型警务模式,即由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调度一线警力资源的“点对点”式的体系。通过减少指挥层级,畅通指挥关系,科学、合理的直接指挥最基础作战单元和勤务岗位,实现对警情的快速反应、精确出警,提高指挥警务效能,同时推动公安信息化成果的移动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 444-2003. 公安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规范[S].2003.
[2]章辉.荆洲800MHz TETRA数字集群技术实验网[J].移动通信,2002(2):44-46.
[3]孙昕,等.深圳和珠海350MHz TETRA数字集群技术试验网[J].移动通信,2007,31(2):32-34.
【作者简介】
余 峰: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计算机通信专业,工学学士,工程师,现就职于深圳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4
如今我国工业迎来全新改革发展机遇,特别是网络实时通信技术支持使得工业自动化控制目标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笔者的任务便是针对网络通信技术特性,其在工业控制期间的适用问题,以及日后网络实时通信技术的控制要点等内容,加以有序论证。
关键词:
网络;实时通信;工业控制;自动化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在网络实时通信技术贯穿融入工业自动化生产空间之后,有关工业生产的不同工序流程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并且呈现出愈加可观的改革发展趋势。不过网络实时通信技术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的漏洞,如若想要确保今后在工业领域愈加自然可靠地沿用,并且顺势带动自动化发展进程,就必须预先制定出合理的革新调试方案。
1网络通信技术的特性
如今网络通信技术开始在我国各类产业领域之中融入,不过因为其主张沿用CSMA/CD协议进行相关介质访问,使得该类技术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实时和确定性不理想的状况。如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在针对多路访问现象进行动态化监察与发送报文过程中,一旦说遭遇网络运行过于繁忙的状况,要持续到空闲状态再予以监听。可与之相互矛盾的是,大多数节点在发送报文期间,仍需同步承担网络整体监听的重大任务,像这样持续到网络重新空闲时再发送报文,不单单会全面增加数据信息传输消耗的时间,严重情况下会直接发生无法顺利传送的现象。以上结果充分表现出当前我国网络通信运行确定和实时性不佳的状况。
2现阶段网络通信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适用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无法提供电源,因此在工业环境中沿用期间,需要额外提供电缆等辅器具进行供电,可归根结底来讲,以太网自身也并非完全安全的系统。正如前面内容强调,以太网沿用的是CSMA/CD协议的介质访问模式,这类技术模式不单单难以全方位迎合工业生产实时性控制需求,并且存在严重的不确定特性。须知以太网开发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办公室和商业领域之中调试现场总线之间不兼容等挑战困境基础上,为各类公司控制器之间数据高速实时化传输提供保障。相比之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之中应用,则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3新时代下网络实时通信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合理化应用措施
面对以太网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工业环境不适应性等消极状况,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尽快予以解决。毕竟唯独在实时性的通信网络条件支持下,有关生产现场中的相关设备故障信息才会在第一时间内精准地传输到上级。至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沿用网络实时通信技术的具体细节则表现为:
3.1借助网络负荷持续降低途径改善数据信息传输速率
须知以太网上传输的数据冲突概率,往往和数据通信量维持正比例关系,就是说当网络内部不存在过多的数据通信现象时,涉及报文冲突的概率自然就会得到合理程度地降低。而诸多实践经验验证,当通信负荷被控制在25以下期间,网络通信过程基本上能够维持畅通效果;而当负荷维持在5以内时,则能够全面规避报文发送的冲突状况。相比之下,在工业控制活动中,当网络负荷维持在10以内期间,部分人员可能认为当中的报文冲突可以成功规避,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虽然说冲突概率不是很高,但网络负荷如若低于一定数值指标,将会不利于网络宽带的经济性应用结果。
3.2配合交换机提高网络站点的宽带
传统的网络通信技术的核心控制媒介,主要是共享形式的集线器,不管透过功能或是结构角度审视,该类集线器都归属于物理层的中继器。所以,如若想要将站点衔接到共享式集线器并保证共享一个宽带,并且确保能够顺利地发送和接收相关数据时,就必须全面以太网预设的介质访问模式CSMA/CD协议。需要注意的是,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一类保留多个端口的开关矩阵,在受控过程中不同端口的数据信息流都维持相对隔离的状态,唯独在相同端口传送的信息流才会发生冲突迹象。换句话说,当下单位端口都可视为一个冲突域,所以可以借助网络负荷予以测试演算,或是配合交换机工作原理将网络加以分割处理。分割各类端口并且衍生出多个数据通道之后,不同端口上的数据,不管是输入或是输出,就不会再过度承受网络介质模式CSMA/CD协议的约束,进一步贯彻落实网络通信不同站点宽带提升的目标。不过该类模式需要投入较多数量的附加成本,特别是在现场仪表之中沿用期间,有关数据存储和转发程序,也会遗留显著的延迟和不确定隐患,所以日后还须技术人员多多地加以改良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持续革新发展,有关其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融合进程、质量,也需要予以同步改善,其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便是网络通信技术的不确定和非实时性。而笔者在此阐述论证的网络负荷降低、网络传输速率提升,以及借助网络交换机来提升内部单位站点宽带等方案,都可以很好地解决网络通信在工业自动化中应用的不确定和实时性不高问题。相信经过持续优化改进之后,势必能够令工业控制行业赢啦愈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赵新亚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云欢.工业无线网络可靠性研究及实验平台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2]胡增云.基于无线技术的生产线异常停线监控系统的设计[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3.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5
【关键词】通信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0 引言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项目管理是在项目通信工程的基础上,采用工程科学以及管理学的方式,对通信项目进行质量管理。随着通信工程的专业化与流程化,当前的通信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针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全工程管理,保证通信工程符合国内的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规范,实现项目的经济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对通信工程的项目进行的质量管理,是保证通信工程质量的管理方式,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现状以及项目特点进行管理。
1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推行质量管理相对较晚,当前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1)整个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主要以典型企业的工程实例为基准,缺乏能够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质量管理理念不够深入。
(2)当前通信企业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较少,而且管理过程中,文件管理储存不到位、职责划分不清造成质量管理问题。
(3)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认识不够科学,难以站在企业的高度进行质量管理,缺乏保障项目全过程的整体管理与责任划分。
2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通信工程全过程是一个综合型项目,项目的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归纳起来,影响通信工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的因素,在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通信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对于质量由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避免人为造成的失误。
(2)材料因素,通信工程需要耗费多种材料,材料质量是保障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通信工程质量,需要做好材料管理,对于工程的材料进行有效核查,避免材料质量问题。
(3)设备因素,在通信工程建设中,需要用到多种测试设备、电子仪表,为了做好工程质量管理,需要保证设备的状态完好。
(4)环境因素,通信工程受到电磁环境等影响较大,施工现场应该保持清洁,避免灰尘、电磁等因素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5)方法因素,通信工程全过程施工的方法与项目阶段的划分,对于通信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通信质量,需要做好技术准备。
3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综合反映了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工程建设的全部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各部门之间、各施工工序之间、各作业面的工作人员之间良好配合,要求严格监控影响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任何决定性因素。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影响因素有人员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方法因素,为了做好通信工程质量管理,应该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为指导,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为了提升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模式,应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质量管理。
3.1 完善质量管理实践保障机制
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保障机制对于相关制度的实现具有保障作用,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组织文化、组织环境会对质量管理造成影响,因此在实行质量过程时,应当构建支持项目质量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培训、管理等方式实现保障。为了做好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施以下保障措施:(1)制订计划,保质保量进行建网工作,在前期的规划与勘测的基础上,通信工程施工企业需要根据勘测报告完成通信网络设备安装工作,计划制定过程需要做好统筹安排,以保障计划的顺利进行,其中施工计划由通信运营商根据基站现场的安装情况和通信厂商、 施工单位的人员情况来拟订,通信运营商整体把握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通信厂商的负责人和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具体关注相应部门的工作量,并与通信运营商密切联系,不断调整,实时处理突况。(2)通信网络优化及维护,通信网络的优化与维护对于通信工程各行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障通信网络的顺利进行,避免因为维护问题二产生的质量问题,需要做好监督检查,实施网络优化工作可。在建网初期,主要进行的是单站优化工作,邻区的加载一般在基站控制器设备上进行,机房的环境监控、通信网络设备的运行监控、 通信网络设备故障的排查和检修、 整个网络设备的软件补丁加载和升级等工作。通信网络设备维护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通信网络的使用情况,因此,整个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尤为重要,而且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3.2 完善质量管理资源优化分配机制
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的提升需要大量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障项目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做好资源配置,应该从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资源实现识别与分配,合理发挥资源优势,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
3.3 建立、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通信设计企业实施项目质量管理活动中涉及三种最常见的质量、安全环保和职业道德建设管理体系,通信工程企业大多数已经获得相关认证,但是为了构建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应该以企业的现状为基础,将相关的质量、环境以及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中,提高设计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质量,同时需要采用岗位责任制,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3.4 建立和实施高效的质量管理过程模式
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效项目管理模式的支持,为了提升项目质量管理,符合客户的需求,应该做好与客户的沟通,调整营销策略,从而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在质量管理实践中,应该以项目管理体系为指导,寻求合理的工程方案、保证现场管理,建立质量信息档案、质量绩效考核、项目综合质量管理,推动优化项目质量的建设。
3.5 建立畅通的设计质量检测和通报网络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统一的沟通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发展,并且要实行抽检制度,在建设的过程中,以成产管理的检测体系为基础,完善检验,建立检验结果公示制度,建立质量安全信息专栏,保证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保障工程价值实现的重要管理,对于通信企业的发展、国民通信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通信工程质量能够为政府机构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提升生活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通信企业除了面对国内通信同行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外通信巨头的竞争。为了实现企业价值,需要做好通信工程质量管理,以企业的现状为基础,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通信工程质量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明.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相关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6).
[2] 刘海生.项目管理在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9).
[3] 胡杨亚.张蕾,试论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2(3).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6
A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TIAN Yanqin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efficient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s built, and a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scusses the mode in the form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cooperation of home and school,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school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ory?collaborative mode, its key points and advantages.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rovid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website; study spac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f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教师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而开展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师指导形式的教学形式。①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交大附小)在2009年到201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研究活动所需的教学网站、学习空间等学习资源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为协同教学搭建了平台,教师、家长共享网络资源,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开展了协同教学的改革。
1 信息技术支持下协同教学平台的搭建
信息技术支持下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在研究活动的开展中,课题组教师共同构建习作教学“专题网站”、习作教学“学习空间”,阅读教学“学习空间”,将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相应的网站,学生、教师、家长共享学习资源。依托该平台,教师共同备课、学生在线学习、网上提交作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支持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建设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支持下的教与学。空间可以实现多种常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套用的快速建站方式以及教师自定义教学模式的建站方式。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资源进行结构化重。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习作和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网站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后,可以通过论坛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源上传到“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这样网站的学习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辅以QQ、E-mail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件的实时和非实时传输,文件共享,在线答疑和讨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成员利用QQ互相交流,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教师也能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交流,为协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的构建,为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2 校内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
2.1 教师与教师之间
2.1.1 教师合作构建网站
研究活动是在中高年级开展的,实验班四个老师共同完成了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开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沟通交流,携手共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种协作的工作形式。在工作中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精神,为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1.2 教师合作备课
协同教学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教师之间的协调,需要比单一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教学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等常规工作。
由于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成熟的资源和模式,研究之初,各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要共同备课,进行资源的构建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题小组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先针对其中一个年级的单元习作或单元课文进行设计。教师共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需求等,完成资源的设计,在立足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后,课题小组分析教学效果,认为这样有准备的教学,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再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别的年级。经过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环境支持下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模式。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在作文教学网站上上传和单元作文相关的学习资源,然后学生在网站上进行预习,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构思,学生在论坛里完成习作并上传。阅读教学中课前设计本单元的学习资源,然后学生在“学习空间”完成预习,接着进行课堂讲授,最后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是教师合作备课的成果,既发挥了团队的优势,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研究结论的科学、严谨,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习。
2.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2.1 师生共同构建网站
开展本研究所需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是协同教学的核心平台。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也参与了网站资源的构建,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材料,下载后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并通过QQ和教师交流网站构建中的问题。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网站上,成为新的学习资源。研究工作进行一年后,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下载资源、上传资源等网站构建的技术,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协助教师管理网站。学生经常能上传更活泼、更吸引大家的学习资源。每一位学生既付出劳动,又享受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2 师生互动评价
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修改作文,共享学习过程。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都是有任课教师自己批阅的,学生也只能看到教师一个人对自己作文的修改和评价。专题网站支持下,学生将作文传到论坛,其他同学也能阅读、修改、发表自己的见解,被批阅的同学也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和肯定。这种互动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本研究在校内协同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学互动的方式得以优化,对师生关系进行了调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家校合作的实现
3.1 家长参与教学网站的构建
教学网站的构建,除了教师、学生,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协助教师开展工作。学生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知识面比较广,有一些家长从事计算机行业,也有部分家长是中小学教师,能为学习网站提供更为丰富的设计思路和学习资源。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考虑相关学习任务,家长协助教师收集素材,下载资源,课题组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同老师共同管理网站,加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能更多地体会教师教学的辛苦,教师也能更好对家庭教育给予关注和帮助。
3.2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家长能在教学网站的论坛里看到自己孩子和班级同学提交的作文,也能参与孩子作文的评议,能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传统的教学中,家长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教学,因此家长虽然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不容易发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专题网站的教师论坛和家长论坛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了方便,家长可以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协作,也能对孩子的辅导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加强了家校互动。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家长和教师、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在学习空间支持下,学习了《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单元的课文后,该实验班开展了《我是小导游》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做主持,小导游和家长共同准备资料,模拟导游们解说我国的世界遗产,比如“九寨沟”“桂林山水”等等,并将这些导游资料和活动实录上传到《我国的世界遗产》学习空间,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开拓了课外生活,开展了家长和学校的协同学习。
4 社会与学校教学的协同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家庭、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各方面的的协助。教学网站的部分学习资源是下载、上传网络上原有的资源,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学生习作、图片资料等被本研究开发的专题网站应用,支持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学生校内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也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支持学校教学,以专题网站的教师论坛为平台共同交流教学中的问题。
同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除了实验班的学生外,广大的本校师生也将专题网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本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构建了系列作文教学网站和阅读教学空间。这些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喜欢并使用。在专题网站的支持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支持和协助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开展以来,笔者及课题小?M在协同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在社会、家庭的帮助下开展学校教学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本文对协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家庭教育给予了一定帮助,并为社会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资源。
本文系甘肃省规划课题《专题网站支持下的下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GS(2010)G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