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1
这种隐患反映在新闻伦理领域,一方面就是,新闻伦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只会“遵纪守德,照章办事”的新闻人才,教材则偏重于学理的论述和道德原则规范的阐释,以致新闻伦理教学成了一种道德说教,成了一种对新闻宣传理念的灌输;另一方面就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反悖”———与职业行为中大量的问题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事实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确的判断。
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反悖”表明,尽管新闻工作者自身在职业道德认知上具有明确的正确态度,但是,由于新闻伦理教育不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发展个体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及解决伦理问题的道德判断力,以致于新闻工作者不能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简而言之,在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日趋注重“人文化”、开始关注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大形势下,新闻伦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构。新闻伦理教育目标的重构:充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选择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课题。选择的内在机制就是选择者对一定选择对象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选择意味着在一定价值标准下的取舍和排序。新闻传播行为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新闻工作者的行为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道德行为选择。可以说,新闻工作者依据什么道德标准选择新闻,这是新闻道德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新闻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但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道德善恶取舍并不总是一目了然的,因为新闻工作者经常要面对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而需要进行伦理抉择的问题,尤其是道德准则在特定情境下相冲突时产生的道德两难问题,比如救人与采访孰先孰后、披露细节与保护隐私孰轻孰重这类问题。新闻工作者经常独自面对这些问题并需要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却没有现成详细的行规索引。“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必须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伦理问题,必须学习在合乎道德的正当新闻行为与不合乎道德的不正当新闻行为之间作出理性的抉择,或在若干可能一定程度上都合乎道德的新闻行为中挑选出更加合乎道德的一个或几个,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并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进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教学内在地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即批判性思维不同于有充分理由的思考,需要考虑思考者的想法;批判性思维需要根据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维,必须作出满足理性标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在本质上是考虑真实的问题;批判性思维需要有理智,即批判性思维需要仔细思考方针和准则,运用它们时需要对现实有敏感性。
新闻伦理学本身是一门批判性、反思性、行动性的学科,新闻伦理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批判性思维,而是需要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维必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批判性思维需要努力用推理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地给出答案,或凭印象回答问题,或根据我们的教养方式简单地回答问题;第三,批判性思维需要相信我们推理的结果,即: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在某一情境中该做什么决定时,跟随推理的不仅仅是信念,而是行动。
新闻伦理教育教学进行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育一种能产生负责性结论和积极行动精神的道德推理能力,进而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性、道德情感。概而言之,新闻伦理教育既是批判思维的养成教育,也是积极行动的促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新闻伦理教育应建构起的目标价值是: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分析和道德推理解决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致力于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行动者。新闻伦理教学内容的重构:以新闻伦理问题和典型案例为主体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曾经指出,“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
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行动精神,要求新闻伦理教育教学是“问题陈显”教育和“对话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是源自于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新闻伦理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或学生要提出新闻实践中的真实的伦理道德问题,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且呈现问题情景的方式应尽量与现实中的一样;之后,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平等的批判性合作对话,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投身于具体行动中去。但是,“道德伦理问题不总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实际存在的和假设的案例是激发想象力的基本工具。”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2
公共关系伦理教学困境伦理从来不是公共关系教学的主要内容,从主流公共关系教材的体例结构可以看出,很少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公共关系伦理问题。这与公共关系的实用主义传统有关。“公关发展重工具理性,轻价值关照。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公关和广告、促销一样,被视作‘逐利’的工具,其本应秉持的价值和理念被忽略。”此外,公共关系伦理教学的困难还在于伦理本身的特性,伦理泛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不像法律准则有“他律”的强制约束,它主要依靠自律。一门学科的理论或职业方法、技巧可以通过传授习得,但是伦理不是简单的职业道德规范就能促成的,它根植于人的内心,需要体会、感悟,最终才能形成认同。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情境性问题,对公共关系伦理的简单理解,并不能应对复杂的情景问题。关于伦理教学,西方学者有过讨论,认为情境对于伦理教学非常重要,有几种教学方法被认为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情景化理解。第一,案例教学,给出一个公共关系案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大家以伦理理论和规则为基础,对呈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道德想象和价值评判。第二,模仿。模仿是有效的经验学习方法,其目的不是考察学习者的知识和分析能力,而是通过模仿案例中的角色,唤起学习者的情感,再现真实生活。第三种教学法被称作“故事讲述”,让学习者约访公关行业的从业者,了解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公关伦理问题及其体会,并讲述这些故事和自己的想法。以上三种教学法都有助于丰富学习者对公关伦理的认识和体验,但学习者接受到的是间接的、过滤了的经验,缺乏“以我为主”的直接参与,本文介绍的PBL教学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PBL教学法及其在公共关系伦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PBL教学法概要
PBL教学法,也叫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最初源于20世纪中期,是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产生的。PBL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7]PBL教学法认为学习应该是建构性的过程,而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者可以根据他们所知道的内容建构知识。该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指导者或帮助者的角色。其作用不是给学生提供参考答案,也不是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明确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组织小组。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规则;第二,设计问题。问题是PBL的起点和关键,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非结构化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而且越是新近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越能激发学生解决的兴趣。第三,呈现问题。PBL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有时候是模棱两可的,这样的问题很难被界定,而且有很多种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定义、细分问题,并找准问题的关键很重要。第四,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分享信息,确定要完成的目标。着手研究,选择最好的办法解决关键问题。第五,总结、反思和评估。为提炼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有意识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每个小组是否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否设定了恰当的目标,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评估各个小组和学生的表现。
(二)PBL教学法在公共关系伦理教学中的运用
设置一个好的公共关系伦理问题是教学实践的关键,好的问题本身必须隐含伦理价值,能提升学生对公共关系的伦理认知,强化学生的伦理价值判断。在一次PBL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一个这样的事件:2013年8月20日,《南方都市报》中刊登了一则整版的悬念广告,该广告引入了现代人讨论热烈的话题———“小三话题”,内容是现任张太写给前任张太的信,“你放手吧!输赢已定。好男人只属于懂得搞好自己的女人!祝你早日醒悟。搞好自己,愿,天下无三!”广告一经刊出,因内容惊爆,赚足了眼球,后因广告内容“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裁定为违法广告而被禁播。有消息曝出该广告是化妆品品牌“韩后”的一次商业炒作,该事件既是一次广告行为,也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事件策划,策划团队承认想通过“小三元素”“爆点”获得关注,广泛造势,为后续活动做铺垫。就以上事件,本课程设置了以下问题:评估此次事件策划的影响和意义,并就“韩后”目前所处的舆论环境提出公共关系传播建议。该话题来源于近日发生的真实案例,选择该话题进行问题设计,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该话题本身反映的就是传播伦理问题,触及社会敏感的“第三者”问题,并通过“嚣张小三”口吻大放厥词,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以此吸引公众注意,是恶意炒作,这和公共关系所倡导的“真善美”的价值,以及负责任的传播不相符合。其次,该话题反映了公共关系事件策划中的“搏出位”现象,为了使自己的委托人扬名,不惜用“出位”的方式传播自己,这一现象在公共关系实践中非常流行,饱受争议。关于此种现象一直有两种态度倾向,一种倾向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其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比较而言终究得不偿失;另一种持赞赏态度,认为此举提升了企业的曝光度,节省了广告费,称得上是“传播智慧”。究竟哪种观点更正确,任何逻辑思辨都是苍白的,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判断实践中的真问题,在评估“韩后”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同时,思考理论上倡导的伦理道德究竟是否有现实意义,并就伦理失范后的企业提出公共关系传播建议。把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问题,把问题细化为:调查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情况及态度倾向;调查社会化媒体和网络论坛对该事件的转载、讨论情况,及态度倾向;调查公众对该事件的感知和评价;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该事件的得失进行评估;对如何消除该事件的不利影响提出传播建议;明确纠正性公共关系策略关键及其执行。并在小组内对任务进行了协商分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表现出了较强的工作热情,他们查阅了相关理论和案例,调动尽可能多的知识储备完成该项目:有的搜集媒体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有的着手公众调查;不断讨论和修正方案;撰写报告,制作PPT等。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四个小组都给出一个相似的结论:“韩后”的事件炒作,确实提升了曝光率,增强了知名度,但在舆论夹击之下呈现出“失控之势”———媒体对“韩后”的责难由道德伦理方面转向了对其质量的质疑,并指责其涉嫌以“假洋鬼子”的身份蒙骗消费者,是品牌身份造假,“韩后”陷入信任危机。学生提出了“真诚沟通”的建议,认为伦理既是一种应恪守的价值,也是一种有效的公关方法:“韩后”应该夯实基础,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优质产品,这是任何有效传播的前提。同时也为“韩后”的品牌传播提出策略性建议:传播“正能量”的品牌故事,塑造“正能量”形象;围绕重拾自信等话题,关心、抚慰女性情感;在时尚杂志或者女性论坛,分享护肤美容经验,策动口碑、互动传播等。
三、基于PBL的公共关系伦理教学评估
(一)有助于学生把公关的伦理规则转化为内心认同
公共关系伦理遭遇的最尴尬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已建立起道德规制,但在实践过程中伦理失范屡有发生。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出一个来源于公关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问题的探索,在探索中理解伦理道德失范的成本和代价,从而形成自己对公关伦理的价值判断。自我探索过程比起说教,或者对伦理规则的讨论、解读更有意义,因为它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自我基于实践形成的内心认同。
(二)有助于学生积累相关伦理失范事件的应对经验
危机应对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危机按照责任大小被依次分为五类:谣言、自然灾害、伤害、事故、违背。其中“违背”是指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应该,却为了眼前利益公然欺骗公众,或纵容不法行为发生。这类事件是最严重的危机,也与公共关系伦理不无关系,在应对的过程中,道德、价值、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等伦理策略都是重点考虑的方面。运用PBL教学法,呈现有关公关伦理的真实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相关经验的积累。
(三)有助于建立学生对公共关系职业的正确认识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3
工程伦理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与一般的职业道德相比,工程伦理具有团体自律性、伦理专业性、行为规范性以及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工程伦理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推进,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对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危机。一大批工程新领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也带来了全新的道德责任问题[1]。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如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制定的工程认证标准2000提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具备“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以及“对当代问题的知识”。[2]
工程伦理教育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仍然较为薄弱。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实务轻综合素质等倾向;在教学内容上,工程伦理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更缺乏适应高校学科领域或服务行业领域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师队伍方面,主要是哲学、伦理学领域的教师,授课教师既缺工程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又缺乏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现代工程活动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在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伦理认知,形成敏锐的工程伦理意识;在能力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工程伦理情境,掌握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技能,妥善解决两难的伦理困境;在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道德自律,自觉将专业伦理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1. 工程哲学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工程活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客观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工程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论、技术中立论等社会思潮一度主宰人类社会。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时常面临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多重伦理价值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伦理考验。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动中的多维伦理关系、在解决道德困境中应秉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原则要求,成为工程伦理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工程伦理问题
敏锐识别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伦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姜卉认为,工程伦理问题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工程伦理的价值谱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体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3]首先,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义务发生对象”类别多样,包括工程人员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公众、自然环境等,因此,不同类型社会关系所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员与自身专业的关系而言,存在对职业的忠诚问题、是否胜任等问题;就工程人员与雇主的关系而言,存在兼职问题、虚报及谎报问题等。其次,工程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皆存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例如,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综合评估工程项目对各义务发生对象的影响,以价值排序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在实施阶段,应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求,以保证工程品质。最后,具体工程领域(建筑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伦理问题。
3. 工程伦理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是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4]。工程伦理规范从抽象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则、守则和施行细则。一般而言,公众健康、安全与福祉是各国工程专业团体公认的伦理原则。同时,各国或地区还订有各具特色的伦理守则和施行细则。我国台湾地区“中国工程师学会”1996年制订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包括4个层次,如,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工程师对业雇主的责任、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每个层次分别包含2个伦理守则,如,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包括“敬业守分”和“创新精进”;每个伦理守则又分别包含6个施行细则。[5]
4.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现成的伦理规范可以遵循,但工程伦理规范的有效运用还需要工程人员准确理解伦理情境,正确认识与多重“义务发生对象”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和价值冲突,采取一定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进行伦理推理,进而解决工程伦理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伦理模型,如卡罗尔伦理屏风模型[6]、弗里切的伦理决策支持模型[7]、AASCB综合伦理决策模型[8]。国外工程伦理已经研究开发出解决伦理两难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议的划界法(line-drawing)和创造性的中间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伦克(H.Lenk)提出的解决各种责任之间冲突的优先次序原则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伦理教育会议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决策模式[10]。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作为核心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学术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课程。[11]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核心课程,以致工程伦理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功能难以有效发挥。[12]因此,发挥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具体工程专业领域,开发建设融工程学科和伦理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是应用技术大学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建立起完备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是丰富充实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国的现实案例,努力开发针对本地、本专业背景的主题和案例[13];二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案例资源,并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进行选择性吸收。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伦理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工程伦理行为选择的辩论相结合,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学生工程伦理的内化与工程伦理精神养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组设计、计算机模拟、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常用教学方法。
(二)作为教育理念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应紧密跟踪当代工程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大工程观”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理念与内容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当中,提高学生将伦理思想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伦理与专业技术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工程伦理教育,如在建筑、机械、电气等工程类专业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类专业开展信息工程伦理和网络工程伦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等非技术性的课程中,如,将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将工程伦理教育与学生实践实习以及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如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四是广泛开展以工程伦理教育为主题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工程协会等各类社团、开展学术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积极发挥“隐性课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为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学是一门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对从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应积极加强工程伦理学学科建设,为提高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跨学科教学科研共同体的组建。一是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学协同创新平台,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任务,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业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教育跨学科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跨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聘请工程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等。
(四)作为环境营造的工程伦理教育
仅仅依靠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个人道德觉悟和伦理选择能力是无法改变当前工程界伦理现状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将教育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展为全社会工程从业人员,将教育范围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加强专业伦理审查,各工程社团应制订伦理章程、加强专业自律,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环境,传承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积极与国际工程文化对接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三版)[M].丛杭青,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国工程师协会.中国工程师信条实行细则[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12]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4
教学观念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它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如何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伦理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伦理学教学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以为达到该学科教学目的有所裨益。
1护理伦理学概述
护理伦理学是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护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医德素质教育的课程。
1.1护理伦理学的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护理人员应遵守的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护理难题,使护生意识到她们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培养护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的美德,使她们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保障医疗行为不偏离医学目的,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使命,把护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1.2护理伦理学的基本任务
培养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品德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是护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护理人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使护生树立新的医德观、价值观,具有识别、解决护理伦理难题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基本的护理科研伦理意识。
1.3目前本课程设置的特点
绝大部分院校为选修课,课时少、内容多,它既包括护理道德一般理论,又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各个方面的伦理内容,以及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伦理新问题,如生育控制问题、死亡控制问题、器官移植问题、克隆技术等;护理伦理学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内,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实现护理伦理学的实践要求,是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研讨,探索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比较良好的教学方法。
2护理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建议
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1更新教学观念
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扭转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局面,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潜能、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传统教育主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现代教育更关注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次,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发挥学生在成才过程中的内因作用,通过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增强护生的内在素质,提高护生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促进护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外部条件,自觉求知,努力成才。然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目前的大学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本位,为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决策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最后,应确立终身教育的教学观。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一个人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其一生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地摄取新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护理伦理教育要确立终身教育目标,全面挖掘护生的潜能,包括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慎独”境界为目标。
2.2丰富教学内容
在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突出核心内容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创新、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应加强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注意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现实性,努力实现符合地方院校护生护理道德品质培养的实际;教学中及时补充临床真实案例所反映出的伦理问题,加大对安乐死、脑死亡、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问题、临终关怀等医学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讲解。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护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转变。传统护理伦理的教育内容,以较高的标准统一要求护生,使护生感到“教学内容陈旧枯燥,远离自己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针对这一情况,应做到对教学内容和素材取舍的再创造,强调要针对护生思想现状和立足护生终身发展,强调对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及时予以关注和探讨,增强护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她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学模式由“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双向型”的主动参与式教学。传统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扼杀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个性和创新潜能,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讨论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需要他人告诉其应该想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智来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其次,教学方法由“单一化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以及“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学习方法指导,重教师中心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教师资源轻学生资源)、“四多四少”(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得多课外补充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不良现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以举办护理伦理学专题讲座为主,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理论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以反馈教学情况,以便及时改进、丰富教学方法。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5
之所以想写这样一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为国内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市场化媒体管理参考
2004年底,国内已有一批媒体企业上市,如北青传媒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9.04亿港元,是北京青年报社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重要举措,对于其他媒体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具有领头的作用。
笔者一向认为,国内业绩好的报业集团在目前发展阶段,如果仅仅是为了“圈钱”,不必非到股市上筹资。有的正在准备上市的报业集团老总也私下说,上市圈到的钱还不知道该怎么花呢。上市筹资是有代价的。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有权撤换管理人员。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上市也能促进中国媒体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风险披露标准和透明度。既能通过法律与市场监督保障股东权益,又能通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和股票认购权等物质手段激励员工、保留优秀员工。相对于“圈钱”,当前这股酝酿中的上市热,更反映了国内报业集团尽早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彻底摆脱旧的行政体制的热切愿望。根据目前国内媒体的现状,一般来说,媒体企业上市可通过并购、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属于“喉舌”性质的媒体的主体业务不能进行企业化运作,只能将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实行事业办企业,事业单位作为出资人,授权企业单位经营,如北青传媒模式。即使如此,从长远看,媒体从业人员学习一些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现代企业的才能,并将之和媒体实践相结合,对于转换媒体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自己作为记者转行成为媒体管理人员的经历。
我1986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和新闻系毕业后,先是在北京英文《中国日报》担任7年记者。后获美国《读者文摘》奖学金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被亚洲管理最佳公司之一的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聘用,历任《联合早报》高级财经记者、《联合早报网》主编、亚洲网有限公司副总裁、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高级经理等职,参与过分公司上市筹资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是新加坡第七大上市公司,出版当地主要报纸杂志,并投资于电视、电台、网络等电子媒体。虽然我是新闻科班出身、老记者,可谓“血管里流的是墨汁”,但在一个高度市场化条件下的国家和媒体中从事财经报道和媒体管理工作时,以往国内外接受的新闻教育和积累的工作经验相当不够用,非常吃力。这样才在工余攻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 Buffalo)在新加坡开设的MBA学位,可谓学以致用。
笔者对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的管理层做过统计,发现在28名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发行人、总裁、总编辑在内)中,有新闻和商业经营两方面经验的只占17.9%;只有商业经验者则占50%;两者相加,有商业经验者占大多数,达到67.9%。在28人中,受过财经、商业管理教育者占到60%。发行人和总编辑中也不乏有MBA学位或管理文凭者(见“纽约时报公司管理层背景”)。根据笔者的观察,其他世界著名媒体公司的管理高层的背景,也大致如此。为了保证管理层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公司对他们的商业经营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工作经验和能力。由于国内媒体进入市场时间太短,媒体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对于所谓媒体经理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国内业界和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提出媒体经理人需要既懂政治,又懂经营、新闻等等。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和财经新闻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对懂商业管理的人才将有更大的需求,也会有更多的媒体人士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发生兴趣。MBA教育以培养实务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已开始得到国内一些媒体集团的利用。实际上,国内已出现了“天价”媒体EMBA项目。① 纽约时报公司管理层背景
工作背景 人数 比例(%)
有新闻工作经验者 9 32.1
有商业经验者 14 50
两者皆有 5 17.9
合计 28 100
教育背景 人数 比例(%)
受过财经\管理\MBA教育者 17 60.7
数据来源:,2004年11月
二、系统介绍市场化条件下媒体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谈到媒体的经营与管理,比较常见的概念和话题有市场与消费者的细分、产品的差异化、社会责任、财务管理、新技术应用等,这些在MBA的战略管理、营销、伦理道德、财务管理等诸多课程中都有涉及。但MBA更注重培养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整体了解。在美国MBA的管理“通才”教育下,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主要能力:
通才的眼界,能全面考虑一个组织的问题,并在较大范围内了解组织的状况。
分析和综合能力,能把含糊的和没有条理的信息条理化,得出对问题的准确解释、形成创造性的选择,并恰当地完成。
技术与专业技能,包括各种商业手段和职能方面的能力。
商业伦理,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尽职精神和伦理观。
能成功地与同事或竞争对手交往,能在各种竞争条件下出色完成任务。②
中国的MBA教育在过去10年里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系统了解MBA战略管理、商业伦理、经济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组织行为等课程(各个MBA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因此只列出主要课程)覆盖的知识结构的传媒人士并不多见。此外,现在的传媒管理人比较忽略媒体企业的文化、使命、伦理道德等概念,缺乏建立现代化媒体企业的整体思考,也即MBA要求的通才的眼界。掌握一些基本的MBA管理内容,对他们的工作也是会有帮助的。如果是要将MBA的概念和案例运用于媒体管理,则应具备MBA知识和媒体管理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知识。因此,我觉得应该利用自己的经验写一本概括MBA基本内容,并与媒体实践相结合的书。
必须强调的是,MBA式的媒体管理也并非被所有人接受。美国人Underwood曾在上个世纪90年过一本《当MBA们管理新闻大厅的时候》的书,对所谓MBA式的现代化媒体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这里,MBA代表了报业中的市场营销、成本、赢利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商业概念。该书作者认为,在“MBA”式管理制度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包括《今日美国》(USAToday)在内,是市场营销占了上风,结果一味迎合读者,抹杀了采编人员的创造性,更取代了媒体教育读者的功能。③无独有偶,中国的报纸编辑也有类似抱怨。④
难道“MBA”们努力吸引受众和广告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有什么错吗?如果按照更好地服务他人的商业理念,媒体服务的对象应包括股东、受众、采编人员、分销商、政府监管人员以及所在社区等诸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媒体作为一个创造性和自主性强的企业,要发挥雇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商业经营更为成功。在追求商业利润和照顾利益相关者关系之间,如何平衡绝非易事。这样的道德难题在企业管理中司空见惯。国外MBA最近几年开设的伦理道德课程,便是为了帮助经理人理解应对管理中出现的伦理道德冲突。
国外对媒体进行MBA式管理的批评意见还有,媒体除了传播专业功能以外,还必须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媒体的商业功能。这种观点有些类似国内关于媒体上市必须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的要求。
本书侧重于介绍企业的全面管理知识,和这些知识在媒体经营中的运用。但作者也同意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须兼顾媒体的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方面功能。为此,在拙作《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一书中有大量篇幅专门介绍新加坡媒体集团如何发挥特殊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职责。同时,笔者认为,除公共媒体组织外,多数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赢利。现代企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要取得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媒体进行企业化经营时也不例外。
美国大学在教授媒体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时候,大致会有两个教学方向。一种是强调媒体经营与管理的财务管理;另一种则是强调对人的管理。本书在写作时倾向于后一种方向。因此,虽然此书提供了媒体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实践,但这只是粗线条而已。如书内有介绍媒体经济学与媒体财务管理,但其目的是要帮助读者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概念、读懂报表中数字代表的意思,而非是讲述会计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如前面所述,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是要介绍MBA教育要求的通才的企业管理眼界。此外,虽然这本书强调“系统”介绍MBA概念及在媒体实践中的运用,但相比于整个MBA教学内容和方式,这本书只有入门的功效。MBA1910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MBA教学方式强调案例讨论,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强调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这都是看书学不到的。
本书共分11章,包括了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伦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统计、财务、运营、技术与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等MBA主要课程。除了介绍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以外,还试图将这些内容和媒体管理实践相结合。有些案例和分析,如多媒体整合对媒体企业组织的影响和媒体缩减规模(裁员)期间的人力资源策略,皆出自于本人亲身经历,在MBA学习时成为课堂讨论的主题。附录还列出了国外著名商学院MBA和新闻学院媒体管理课程简介,为有意进一步学习的传媒界朋友提供帮助。
(作者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媒体MBA精要》一书近期已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
注释:
①据新华网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管理、新闻学院联手,酝酿多年的传媒管理方向EMBA项目自正式招生以来,“前来咨询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校方表示,最初被称为“天价”的25.8万学费并未吓倒报名者,截至2004年6月底,招生情况已远远超过校方的预期。
②赵纯均等:《中国管理教育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范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行政班,将其分为2个实验班和2个对照班,共239人,年龄为16--21岁。
1.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依据高职护理伦理学的课程特点,从调查高职护生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与苦难的认知、生活目标、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护理伦理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理解等角度自编的《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调查共发放2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研究设计 实验班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向4个班的护生发放《高职护理伦理学中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
(3)统计学方法。问卷答题数据按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1%的护生认为可以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并且97.05%的护生觉得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会引发自己对生命和未来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思考。绝大多数相关任课教师和护生都认为高职护理伦理学与生命教育有很多的结合点。
2.2调查中,实验班92%的护生认为自己最宝贵的是生命,对照班的护生仅占30.2%。实验班76%的护生对于死亡毫无准备,并感到害怕,对照班的护生为56%。实验班的护生在对生活的热情、生命的意义、未来的期许、生命控制及对死亡与苦难的接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的同学,并且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3.思考
3.1积极培养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针对本课程进行过专门的教育与培训。甚至有51.4%的教师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2],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背景,直接导致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简单和不能结合临床实践等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护理伦理学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富有创造性,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生命教育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教师需要尊重和关怀每一位护生的生命价值,引导护生独立思考,帮助更好地完成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短期培训和自学等方法来提高教师们将生命教育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相融合的能力。
3.2努力发掘高职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即是让学生形成正确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死亡问题的教育。高职护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她们相比普通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拥有与之相同的共通性,又能通过护理对象的生命过程来理解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價值。高职护理伦理学主要研究护理过程中面对患者的生老病死时,护士如何遵循护理道德原则及规范来处理护际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其中正蕴含了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诸如安乐死、死亡的定义与标准、临终关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器官移植、尸体料理等,这些教学内容能够激发护生对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护理伦理学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师需要努力发掘课程中的这些生命教育内容,并适时适度地将护理伦理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整个课程教学饱含人文气息和生命意味。
3.3不断丰富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形式。如今高职护理伦理学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纪录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及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引导护生参与教学,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大大地提高了护生们学习护理伦理知识、思考生命意义的积极性,活跃了高职护理伦理学课堂,加强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提前精心选择或编写融合了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需能真实反映出护理实践中涉及的生命伦理问题,尽量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地呈现给护生,使她们能有更强的代入感。随后组织护生查找资料、进行研讨,教师从旁予以指导,寻求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实际生命伦理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护生们理解并接受许多枯燥的护理伦理理论,并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
面对问卷中"假如你成为了一名护士,需要像非典时期的护士前辈们一样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项任务时,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62.9%的实验班护生选择了"我会迎难而上",对照班的护生则为43.2%。可见,通过将生命教育渗透至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去,能引导护生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使之能够积极地直面人生的苦难,勇往直前,并在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呵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