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当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中职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中职学生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子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中,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质,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冲突时,不会直接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践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注重教会学生礼仪、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门课不是为了理论而去教,而是为了实践而去教。本门课的讲课应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并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典型性与得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传授完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点,又能借助案例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炼、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案例不可太深奥也不可太浅显,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例如,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讨论“丁丁现象”,丁丁将一位被别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却说是丁丁撞的。举这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丁丁与老奶奶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趣味性和适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处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列举案例时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滥,切忌没有时间去讲解理论点。对于学生已弄懂的知识,教师没必要再滔滔不绝地举大量的事例,这既使学生厌烦,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选取时事热点,同时也尽量避开反面例子的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做到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运用的有机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在是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例如,在讲《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一课时,列举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三鹿企业破产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能很好地辩证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断地以偏概全,因此举例时要尽量避开反面例子。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教育;安全管理
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1改革管理理念
1.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弹性与自主性不足,管理者在思考问题和分配任务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则主要是遵守和执行,缺乏自主性,这实质上是刚性管理,虽然有利于保证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如教师参与管理积极性较低、灵活性不足等,导致管理工作僵化、呆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矛盾,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管理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即要求尊重信任教师,理解关心教师,积极激励教师,赋予教师一定程度的自,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德育教育和人本管理理念实质上属于柔性管理[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赋予教师一定的自,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积极为小学管理献言献策,同时又可以使他们适应小学的发展,满足小学管理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2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学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以往主观化的管理方式完全凭借个人经验,是导致小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传统管理方式,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势在必行。小学民主化管理是指由全体教师共同行使管理权力,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积极听取学校教职工意见。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合理分权授权,信任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集思广益,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民主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就是充分尊重学校教职工,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管理关系,这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内部管理关系好了,教职工就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效率自然会提高。
2严格规划安全管理措施,建设和谐校园
在小学教育管理环境中,首当其冲需要注意的就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它对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安全管理就是小学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安全管理搞好了,教师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才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完成学习。再次,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年纪尚幼的小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同样地,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稍不注意就会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情况发生,受伤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以周密科学的考虑和措施来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小学生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其打造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管理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给予全方位的重视,以科学的思路对学校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和建设:第一,校风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建设,良好的校风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文明健康向上的学生,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学生之间发生不文明现象,诸如打架斗殴等行为,校风可以说是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大前提;第二,奖惩分明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严格规范校园行为的标尺,它能够使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适当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一旦有了明确的依据,师生的各种行为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标尺来丈量。校园内任何行为的实施要有理有据,才能够使一切顺利有序地进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和谐建设非常需要一个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警示学生以足够的分量引起他们的重视,不仅如此,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制度也是一把明确各自责任及职责的标尺,若是发生什么状况,就能够按照制度规定有章可循[2]。第三,一个及时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是小学校园所必须具备的,除此之外,校园内要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内,要认真贯彻有关于防火防灾的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对灾害及一些急救措施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增加一些动手的安全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技能所急需的。在一些小学校园内,定期组织安全抬升演练,以平时的训练有素来预防危险来袭的可能,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害率降至最低。
3结语
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措施都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划的,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将民主化、科学化融入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传统管理模式进而改善现在的小学校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积极思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管理工作,以建设和谐校园为重要目标,加强各方面管理,努力协调好校园各方面工作,真抓实干,保障校园安全,为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c版,2014,12期(12):129-130.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程式要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4-0049-02
现代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学课程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一门重要课程。在语文教育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语文教育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程式要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对案例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案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含有详细的问题和教学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条件有:①问题:教学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只是对一个事件的单纯叙述,那么只能称其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选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够对某一道理进行反应,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③在语文教育学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师主管随机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教学案例所包括的三个重要条件如上,那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读,就是要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学老师对案例的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努力掌握案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引出案例中的额问题,进而对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学观点进行研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对案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案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设计之间存在不同。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并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笔者在对语文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确立。语文教育学的课程教育中,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评审,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决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优势会存在教师无法控制的现象,如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故而,在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教师提出了有关案例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1)教学案例中的重要问题种类有哪些?(2)案例中老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样的应对措施?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案例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研讨作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2.1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在语文教育学中,学生要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件的交流,进而有效保证了小组的学习质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对小组人员进行安排,保证小组成员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别平均,组间能力相当。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充分融合,并让每个小组的观点不断完善和成熟。
2.2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控制。在语文教育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强调,但是如案例阅读时间果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使教学节奏变得异常混乱。因此,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阅读案例时间和研讨案例的时间),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案例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2.3重视教师的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和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产生。结语:总而言之,在语文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学应用在语文教育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与语文教育学教学方法变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2.
[2]范蓓蕾.案例法:语文教育学教学的最佳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94-95.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4
案例教学是目前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开启学生智慧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案例教学法包含四点内容,分别是:背景、主题、细节和结果。其中背景是指一个事件所发生的事件、地点、主要人物以及发生的原因,通过实际事件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思考;主题是指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垫定基础;细节是指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事件的细枝末节当中不断钻研,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让学生明白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并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案例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应用实践的课程当中,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某种社会岗位的人才。就当前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其学历教育主要应依托为国民教育,但在实际发展中,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对于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需求不统一
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以实际岗位为出发点设置课程,而是沿用传统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注重通用知识的传播,教学内容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不统一,联系也不够紧密。虽然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制定出一些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在授课的体系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仍然受到很深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无法满足部分企业岗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
中职教育由于更加注重岗位的实用性,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避免一些理论价值较强的。然而纵观我国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或者与学历教育完全相同,或者直接使用地方学校的教材,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需求。一些院校虽然自行编写、设计了教材,但由于其教师缺乏企业任职的经验,对于岗位的实际要求缺乏相应的了解,教材的编写也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三)教学成果不够显著
在上文中讲到,目前的中职教育教学沿用传统的学历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反映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实际岗位联系不大,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便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教学成果不够显著。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思索的主要问题。
三、案例教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案例的准备
准备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企业的岗位众多,每一个岗位对于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准备案例的同时,要关注到企业的实际建设。在进行正式的案例教学之前,学校可以开展学生谈会,让学生上台讲话,讲述自己的工作目标以及对中职教育教学的要求等,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案例。
(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到案例的具体情节。在正式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个观点充分融合与碰撞。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案例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三)注重案例教学的归纳总结
在学生结束对案例的讨论后,教师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阐明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为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方向。在教师归纳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学生要做出相应的课后反思,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否正确,针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习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预备教育;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5-0282-2
基金项目:江西省省级教改课题:《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JXJG-07-3-5)。
1 预备教育的概念
预备教育普遍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教学模式中,其中自然包括案例教学。本文所指的预备教育特指依附案例教学的教育方式,并与普遍预备教育有所区分。国内普遍预备教育的相关研究更多的基于教育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傅开梅等的谈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机制[1]、毛少华的谈生命美学视阀下的师生关系[2]以及姚素贤的心理暗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等,为预备教育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预备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前智育。学前智育的定义是指家长或者幼师利用某种方法来开发学龄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得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幼儿是学前智育的对象,缺乏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性格易于塑造。大学生作为预备教育的主要对象,对社会以及世界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成长环境和阅历的差异,导致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
预备教育是指辅助案例教学对象更好掌握教学内容,以心理、行为两种暗示教育为依托,旨在构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目标的教育方式。预备教育为学生更好的达到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推动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障。
2 预备教育的特点
2.1 相融性
基于案例教学的预备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相比普遍预备教育具有更大的相融性。以人为本、彰显人性的教学目标,真实的教学内容,推崇讨论、对话与交流的教学过程,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式,多维度的评价标准等为案例教学与预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融合点。[4]相融性的加大对教师自身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相融性的特点提供了教师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以及学生更灵活自主的理解方式。
2.2 隐蔽性
预备教育之所以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归结于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相比案例教学,传统教学方式裸的教授,填鸭式的灌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便是在少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兴趣的缺乏等依旧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然而,预备教育在案例教学中由于其隐蔽性得以非官方的姿态出场,博得了学生的青睐,其生活化的口吻与非专业化的娱教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3 持续性
预备教育并不是字面上的解释为教育前的预备工作,而是伴随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甚至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依然存在,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预备教育是一种特色教育方式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案例教学当中,是一种受渔的过程。通过案例教学的预备教育,学生能够耳濡目染,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的理论方式,即便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当中也依然受用。
3 预备教育的作用
3.1 授人以渔
预备教育是一种以心理行为暗示为依托的教育方式。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各类型专业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特点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预备教育的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育方式的不同便是典型实例。学生通过不同案例教学中预备教育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整个学科的自我学习模式,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授渔的目的。
3.2 唤醒与激发
预备教育具有唤醒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预备教育在整个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起着隐蔽辅助作用,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主学习是一种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应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机制现象表达。在环境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将其归结为环境刺激对人产生某种唤醒、某种应激反应。[5]而预备教育正好充当着环境刺激与唤醒者的角色,进而引起自主学习的行为,从而发挥其纽带作用。
4 预备教育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正如前文所述,预备教育在案例教学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效果的好坏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预备教育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更多的是一种暗示教育。文章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及笔者自身经验的积累大致将预备教育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为心理暗示教育和行为暗示教育两大类。
4.1 心理解暗示教育
心理暗示教育过渡到学生自我心理暗示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持续动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暗示的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自我暗示教育作为学生预备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减少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的厌学行为。心理暗示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6]
4.1.1 需要暗示教育 心理学上认为, 需要是人类行为动力的源泉, 也是个性的基础。深刻的需要引发动机, 进而推动对象进行活动来满足需要, 是产生行为的源动力。人类的各种学习活动同样得益于各种需要的推动:好奇心、求知欲、好感, 以及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等。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需要暗示教育,如好奇心的激发、前途命运的分析等,能够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4.1.2 目标暗示教育 如果将人的行为比作黑夜海面的一艘小船,需要暗示比作小船的发动机,目标暗示则是岸边的灯塔,指引着小船的前行方向。学习目标是诱发由学习需要导致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只有需要并不足以引发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对象意识到外界存在某种目标,需要才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因此目标的暗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目标暗示教育还应结合远目标、近目标同时进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高薪工作、幸福生活甚至人生境界的追求等作为远期目标暗示的内容,也可以将了解某种学术流派与历史桥段、奖学金的获得等作为近期目标暗示的内容。具体的目标设定可以随着教师目标暗示的教育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1.3 情绪控制教育 上文将人的行为比作黑夜海面的小船,即便有了发动机和灯塔,如果没有人的理性驾驶,同样无法抵达彼岸。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暗示和目标暗示固然重要,如果没有理性的情绪控制,也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学会情绪控制暗示显得尤为重要。情绪因素在自主学习和心理暗示教育中因其突发性、多样性而最难揣测和把握,是心理暗示教育的难点。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理、心理、阅历、经验等。但是,在心理暗示教育过程中, 情绪控制是最难以把握的因素, 但也是最有创造力的因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情绪控制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自信心的激发与否同样发挥作用。如何有效地引导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生成和稳定, 是心理暗示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情绪控制的方法如数颜色法、运动舒缓法、音乐缓解法、记情绪日记法、暗示调解法、注意力调控法、自我平衡法等都为情绪控制教育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7]
4.2 行为暗示教育
行为暗示教育更倾向于一种榜样示范教育,包括教师对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榜样行为影响。心理暗示教育在预备教育中讲究言传,而行为暗示教育则注重身教。行为暗示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典型、榜样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对他人的思想及其行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过:“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8]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同学的行为暗示、榜样示范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动力。此外,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8]行为暗示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的专业热情等都会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感染、激励、号召、启迪和警醒的作用。
4.2.1 教师的行为暗示教育 教师主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行为暗示。教育本质就是一项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9]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吸引他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成为预备教育成效好坏的基础。按照管理学的观点,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具有权力性和非权力性两种影响力。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包括品德修养、知识才能、情感态度等施加非权力性影响,属于无形的柔性管理,能够让管理者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同样存在着此种关系,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教师人格魅力的行为暗示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成熟以及自我意识强烈,硬性的教育影响十分有限,容易激起逆反心理,相反,教师的真才实学、敬业精神、待生如友的态度则会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在预备教育中提高人格魅力的影响为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2 学生之间的榜样示范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榜样示范同样具有行为暗示的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榜样行为,使得榜样行为由点及面的扩散开来,影响更多的人。当学生了解到同学榜样的学习经历及其取得的成就时,他便会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同学之间的榜样会使学习者经常将自己与榜样作比较,通过榜样的激发,学习者时刻对照和检查自己、自警自策,达到自我教育的过程。
5 结语
基于案例教学的预备教育具有更大的存在与发展空间。预备教育作为一种隐性的辅助教育,在与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结合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升、目标达成提供了必要准备。然而,现阶段预备教育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足、概念模糊、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为研究者提出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学识尚浅,仅希望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为案例教学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参考文献
[1] 傅开梅,牟文谦.谈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探索,2012(8):37-38.
[2] 毛少华.谈生命美学视阀下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
2012(11):15-18.
[3] 姚素贤.心理暗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01-202.
[4] 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11(20):145-146.
[5]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刘晓东,张文皎.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23):22-24.
[7] 袁贵礼.自我情绪控制的方法[J].中国青年研究,2003
(8):53-56.
[8]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王宇航. 浅析教师人格魅力与师生沟通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3):24-27.
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