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抽象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7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概括,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以“数的减法”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10的数字,那谁知道“8-5=?”。

生(齐):不知道。(很多学生表现出困惑的样子)

师:不知道没有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的减法”。现在请看黑板,老师在黑板上挂了几个苹果?

生(齐):一共是8个苹果。

师:很好。老师摘走5个苹果,现在黑板上还剩几个苹果?

生(齐):还剩3个苹果。

师:那么,“8-5”就可以看成是8个苹果减去5个苹果,还剩3个苹果,即8-5=3。那谁来告诉老师“6-3=?”。

生1:“6-3”就是6个苹果减去3个苹果,还剩3个苹果,即6-3=3。

师:非常棒!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通过直观的苹果卡片,形象生动地给学生演示数的减法运算过程,再进行抽象的减法的概括,使学生充分理解数的减法的含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

多媒体是现在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在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抽象的认识,建构抽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变换”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很难想象出将一个图形旋转一定角度之后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种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锐角三角形,让学生想象一下将这个三角形旋转180°之后的位置。在学生都感到苦恼和疑惑时,教师用动画的形式演示这个锐角三角形旋转的过程,让学生形成一种空间感。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图形旋转和平移的方法。最后,教师选出几个图形,让学生进行旋转和平移的练习。在多媒体呈现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很快掌握了图形旋转和平移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图形旋转问题直观地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的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旋转图形的理论,从而建构学生的抽象思维,并通过实践联系,巩固学生的抽象理论认知。

三、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领悟抽象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

例如,以“商的余数”教学为例。

师:昨天老师去买苹果,苹果10块钱3斤,但是老师只想买一斤,请你们帮算一下,老师应该付多少钱?

生1:我知道,10除以3……老师,我算不出来。

师:之前我们学过的除法都是整除的,这个是不是除不尽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商的余数。余数就是不能整除的部分,在这个例子中就是10÷3=3余1,同学们都面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老师现在就考考你们。这里有55个草莓,要平均分到8个果盘里,你们算一下,每个果盘放几个,还剩下几个?

生2:55÷8=6余7,每个果盘放6个,还剩下7个草莓。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问题中领悟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多的将多媒体引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灵活、更加容易让学生们去有效率的学习和吸收知识。通过借助多媒体工具,将原本生硬的课程动态化,将原本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及记忆。且对于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以及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多媒体教学工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应用中发挥了特殊的有效性。

一、 激发兴趣,提升效果

我们常说:“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数学这门学科,由于其严谨性,常常会使人觉得枯燥乏味。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喜欢接触和接受新奇好玩的事物,而对枯燥乏味的学习却难以坚持。我们如果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就能更好的提升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生动的图片、美妙的音乐,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有效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新奇、快乐、生动的感觉,由此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江都市郭村中心小学在其《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中,就通过多媒体工具模拟了游戏竞赛的场景,再通过直观的图表来表示枯燥生硬的数据。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 直观描述,便于理解

小学生对于事物认识的抽象性普片不够成熟,对于一些知识的概念认识不够直观,便会影响其对于知识的理解,使教学工作产生困难,甚至会使学生积极性受挫,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和应用,这些例子和应用,我在通过多媒体平台来展示的时候,就能够让学生直观的对知识概念产生认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当中,以动画的形式模拟现实中常遇到的事例,例如模拟学生们都熟悉的体育老师进行投篮比赛,一位老师投篮20次,投进9球,一位老师投篮25次,投进12球,再让学生计算两位老师的命中率,这个命中率就是投进球的次数是投球总数的百分比。这样通过借助多媒体工具的模拟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了何为百分数这样一个抽象概念。

三、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一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往往会觉得很无力,因为成人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与小学生不一样。然而我们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辅助,就可以很容易的去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在教授“时间乘以速度等于路程”这个概念的教学里,教师将路程问题化为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军事小故事的形式来展开:一辆坦克车从军营驶向战场,它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一共用了10分钟抵达战场,那么试问军营到战场的距离是多少?在多媒体课件上,教师把坦克车每分钟所行驶的路程用不同的颜色线来表示,然后将所有的线连起来,就从军营一直连接到了战场,这个时候就向学生提问这些不同颜色的线的共同点,学生经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会很容易发现,这些线的长度是一样的,即坦克车的速度是相同的,而总路程就是每分钟行驶路程的总和,最后就很容易的得出“时间乘以速度等于路程”这样的概念,解决学生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四、 师生互动,寓教于乐

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很多时候不仅仅在于所学课程的本身,同时也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会从学生的口中听到这样的想法:“某某老师对我们很好,我们很喜欢他,所以我们爱上他的课!”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曾经经历过的。而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其使用的过程当中就能很好的融洽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趣味性使学生更能适应和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会认为教师不是要自己死记硬背的学习,而是带着学生们一起在做游戏,一起在讨论一件趣味性很高的事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 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中,我们一直希望能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开拓其综合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能更加行之有效的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灵活性、多样性都为这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样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来实现不同的理解形式和理解方法。例如我们可以例举各种形形的事件,模拟各种形形的场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的开拓其思维的散发性,更有效的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并能例举相似例子,正确的运用所习得的知识。

通过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借助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抽象难懂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用图、文、声、像这样的方式直观生动的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启发其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爱国.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3

一、提问式教学的意义作用、特征

1.提问式小学教学的意义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双方老师学生往往缺乏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课堂乏味,没有足够的语言交流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高。提问式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师生双方“语言交流”、“融洽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通过这种提问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质疑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回答,课堂上的表现、问题思维模式等“反馈信息”,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教学中的短板,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

2.提问式小学教学特征。①提问式小学数学教学,互动双方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学生”,提问一方通过语言,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回答。②提问式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模式可以是“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教师根据苏教教材的难易程度,采取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方式。③提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自由度”更高,教师可以根据“低、中、高”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调整教学进度,随即进行有效提问。使课堂充满未知性,趣味性。引发学生对于深层次问题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提问式教学中现存问题及案例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架构、情景设置不当

案例(1):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某老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大自然的景象,由一只蝴蝶引入大自然世界,不断掠过“对称”的树叶、鲜花。结束时,富含深意的说了句:“同学们看过视频,你们不觉得大自然中的万物其实在(图形)的世界里是一家人嘛。”课堂一片寂静,学生陷入了沉思中,原本不相关的“蝴蝶与鲜花”有什么联系呢。看到课程气氛反响平平,老师几经引导才回归“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正题。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情景设置不当、案例架构不明,所列举例子典型不强,容易使学生误解。小学数学教学情景构建应具有针对性,化繁入简,使学生可以在提问中快速理解老师意图,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如这题换成两幅学生踢足球和打篮球的场景,“篮球”、“足球”进行比较,案例不仅接近学生日常生活,还能加快教学进度。

2.教师提问方式呆板,缺乏启发性

案例(2):在一堂“9加几”的公开课上,老师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了一段运动会影像,其中展现了学生参加,跳远、赛跑、踢毽子比赛的场景。结束时,老师问到“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什么·”;同学答“学校举办运动会”;老师问“还有呢·”“他们在踢毽子、跳远”老师继续问“还有呢·”连续数个问题仍旧没有引入教学正题“9加几”。直到最后几经引导,当问学生算法时除了“9+3还有什么算法”,课堂氛围显得沉闷。

案例分析:教师提问方式呆板,则会使小学数学教学满堂尽是“还有吗”、“知不知”、“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善于提问、采取多种模式提问,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思考能力,使教学丰富精彩。

三、提问式教学进一步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

1.小学数学教学常规提问方式

①猜想式提问模式。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猜想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自考能力。

案例: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猜想式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是底乘高除以二,平行四边形也属于梯形,那么梯形面积怎么求呢”,同学思考猜想后回答“底乘高除以二”,根据猜想的进度,老师可以适当再次暗示“其实梯形底就是上底加下底。”从而进一步让学生猜测题目解答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②矛盾式提问模式。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固定”思维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加深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案例: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却在中间画了等号。引起学生一片质疑,不断提问,引入“约分”感念,让学生自己计算、思考、约分化简、达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小学数学;设计开发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M探究性数学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三种新型的探究性数学教学活动,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探究本领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一直被小学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意识和自主态度,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周长”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具体的操作,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给你们一片树叶,怎么样计算它的叶边线长度呢?什么叫做周长?怎么样快速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并在小组内部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经过思考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哪些规律同样适用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周长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模拟,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进“翻转课堂”,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的奇偶性”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实践中认知奇数和偶数,并掌握奇偶性的基本规律,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叫做奇偶数?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奇偶性有哪些基本的规律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书本,并进行思考。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奇偶性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趣味思考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动态图画、优美音乐和形象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有效学习数学。

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国土面积”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大的数据的具体改写方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渐使学生认识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并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较大数据。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幅动态的中国地图,并标注“国土面积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动态地图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地图有什么样的关系?老师要教会我们看地图吗?”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即“9600000作为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我们要方便记录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写?(960万平方千米)”教师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列出一系列的以“万”为单位的数据,并进行改写,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具体改写形式,找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教师展示出各个省份的土地面积,指导学生按照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类似的改写,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的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传授知识与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论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物体想象能力欠缺,理解时比较困难的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的认识》,我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新故事,让羊村里的小羊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课前的动画人物喜羊羊介绍导入,再到让孩子们把自己喜爱的小羊们的图片沿着边线剪下了,初步认识到边线就是周长,然后和小羊们一起参加羊村运动会,提出如何帮助小羊们测量羊村游泳池和篮球场的周长问题,带着问题和小羊们一起学习整节课设计注意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2012版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我设计了由哆啦a梦带来的一幅由三角形组成的实物帆船拼图的礼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三角形角或边的特点将这七个三角形分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测量,有的数数、记录,然后组长组织讨论,得出分类结果,实物分类后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设计的网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这样教学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提高课堂密度,创建高效课堂。

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根本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只利用课堂教学是十分有限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查找网络,收集新课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和生活中的数学。课中教师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和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人机对话,学生回答问题后,计算机对学生的答案即时作出反应,对的时候会发出掌声、表扬的音乐及“你真棒”“恭喜你,答对了”的语音;做错时,会发出沉沉的声音及“请你再动脑筋,再想一想”;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很快知道学习结果,满足其求知欲望。同时,也可设计计算机回答的错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计算机也纠正了错误,出现了正确的结果。这样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创建高效数学课堂。课后还可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根据找到的资料,解决问题。还可通过网络了解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等等。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新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本课本 + 一根粉笔 + 一张嘴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当今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必定能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获得理想的效果,从而有效创建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81-01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因而奠定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中的趣味性,引导小学生从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中解脱出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要求,实施趣味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基本前提,实际上,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反而是有趣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实施趣味教学,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让课堂成为教师的主宰,那么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也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用趣味故事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集中注意力,实现趣味教学的目标。例如,有位将军不相信一休很聪明,就决定考验他。将军府的一位妇人对一休说:“将军昨晚招待客人时客多碗少,因而客人们除饭碗是每人一个外,菜碗和汤碗都是共用的,菜碗两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一共用了220个碗。怎么计算来了多少客人?”聪明的一休说:“一共是120位客人。计算方法是:饭碗是每人1个,菜碗是2人1个,汤碗是3人1个,也就是说1人用1个饭碗,1/2个菜碗,1/3个汤碗,合起来1个人用的碗数就是1+1/2+1/3=11/6(个)。因为总共用了220个碗,每个人用了11/6个碗,所以客人就是:220÷11/6=120(位)。以故事的方式和学生探讨数学使之,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故事情节,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课堂上有着各自的意义,但归根结底,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以趣味游戏培养数学意识

在趣味游戏中进行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游戏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方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实施已经很多年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数学意识是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他们不再受到枯燥的数学概念的困扰。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课堂就应该带有趣味性。特别是在有些难度较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数学游戏,把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游戏内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近距离地感受数学知识体验,在氛围轻松的数学趣味游戏中有效领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观察物体”的学习中,教师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说:“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教师由此引入学习知识,让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并让他们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为何可以看到长方体的一面或者两面,最多三面,这些面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之后选择小组代表来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具有竞赛性的趣味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能促使他们更投入地融入教师的教学引导中,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这种具有趣味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体验中被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如何学习数学,在和谐、欢快的课堂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意识。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随时组织一些简易的数学游戏,如算术比拼、知识竞赛等。通过趣味学习,学生还能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学习乐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数学趣味比赛时,应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游戏,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更加热闹,更加有趣。

三、以动画情境实施课堂教学

和语文课不同,数学课既要有趣,又要有味:“味”是针对学科特点而言的,“趣”是针对儿童特点而言的。要有“味”就必须理解数学,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要有“趣”就必须了解学生,善于在抽象的数学与儿童具体形象的心理特点之间架设桥梁。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数学味”必须具备“儿童”特质,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探索天性,促使其积极地感悟数学,形成数学素养。只有当数学味与儿童的兴趣之间达成和谐,才能有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来看,仅仅根据课本上的插图或者对话来实施教学,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也比较差。教师应该善于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课堂教学策略结合起来,为学生呈现出有趣、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进行演示: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各自拿着一块长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玩具,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玩具面积大,那么谁的玩具面积大一些呢?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积极解决问题,交流思路。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先对两个玩具的面积进行计算,之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此时,教师再一次提问:大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如何计算呢?然后让学生通过剪、拼、移、想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以思维引导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力思维,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情境氛围,带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在相互的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动画情境教学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动手,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将兴趣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向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小学生比较贪玩好动,课堂上也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要注重以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将趣味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真正受益,为他们的快乐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