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1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2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

1.引言

目前,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使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使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设计法。

3.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3.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在案例的策划准备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为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准备。通俗说指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3.2分析研讨,拟订方案。

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初步拟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3.3亲自动手,撰写案例。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案例的撰写阶段。在对案例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进行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描述真实具体,详略得当,情节跌宕起浮、合情合理,素材取舍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简洁生动,文笔表达流畅。

3.4总结反馈,分析评价。

在案例设计的总结阶段,要根据案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需要把它总结深化,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指导后继的教学实践。

3.5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5.1鲜明主题。

体育教学案例总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借助主题反映事件的内容或形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个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5.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亦即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啰唆。主要描述事件的大概场景,概括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问题。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者做好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5.3案例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任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5.4细节描述。

主题确定后,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是整个案例的主体部分,切忌在叙述上简单化、表面化,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

3.5.5案例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思路,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还要交代最后的结果,即采取多种形式的某种教学措施后的即时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反应,还包括教师的基本感受,因为让读者了解或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

3.5.6分析点评。

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撰写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对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评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点评时,要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3.6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评价的指标。

尽管目前对案例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体育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3.6.1对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

从整体看,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选题的本土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案例决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素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翔实性;案例表述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流畅性;案例撰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6.2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

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思考讨论题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分析的深浅清晰程度、课堂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3.7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注意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案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7.1注意案例的广泛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仅仅依靠教科书或案例库中现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资料,将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搜集起来。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收进来。这既能增强案例的广泛性,又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7.2在案例中故意设置悬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检验和实践已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恰当巧妙地在案例里设置一些不同的悬念或陷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已学过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了讨论,巩固了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7.3案例要能引起争议,有分析阐述。

案例内容越是有争议,案例的层次、角度越复杂,越能引起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的争议与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更进一步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因此教学案例写作,不仅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且要有教学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学现象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这样在有争议又有分析的教学案例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更加深入、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7.4加强案例库的建设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

案例选择离不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则为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对搜集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系严谨的案例库,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3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案例既包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也包括教材之外的生活案例,无论是教材案例的选择,还是生活案例的引用,最根本的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围绕教学大纲、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自身素质等科学地应用案例。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保持教学开放性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利用案例教学的优势营造更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生动的教学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一扇大门,此时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

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中“征税与纳税”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税收行为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以工资为例,阐述了工资的一般构成要素,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如工资总计6000元,其中基本工资2000元,绩效1500元,奖金2000元。此时,学生发现基本工资、绩效和奖金的总和并不等于6000,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提到的“税收”内容。教师通过上述案例向学生阐释了税收的基本概念,以及税收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树立人人都是纳税人的意识。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逃税现象,比如买东西时卖家拒绝开发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逃税行为。

三、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的正确运用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默契,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需要学生正确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建立良性的互动和高效的交流机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设置自由讨论环节,由学生自行发挥、自由辩论,而学生通常面临彼此意见向左,乃至出现情况失调的局面,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地介入和引导。

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中的“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时,教师引用了国内外众多宗教案例,包括不同导致的冲突事件等。学生在自由讨论过程中容易将国外的宗教政策与我国的宗教政策相混淆,从而犯了根本性的认识错误。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6-02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把现代教育思想划分为人文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以及创新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已经被人们达成共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地里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一。其可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1促进学生更充分发展

1.1案例的开发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原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有非常强的结构联系,因此,其相同结构的内容非常少。但是,高中学生理解最为困难的还是许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地理过程之间的联系有区别,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使这些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直观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从客观上引入实际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1.2案例的开发使静态的地理知识过程化,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拥有广泛的自由度、增加展示自己的机会,可通过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相对于地理教学案例而言,一般提供了详细的地理理事实情景和基本材料,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举一反三、迁移模拟、引申扩展、类比评价等,努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独特见解,学生可展现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具体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通过进行分析、总结、抽象、概括教学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想,并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进而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1.3案例的开发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内在化,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案例教学是“做”中学,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是内化了的地理知识,是使人懂得、能掌握的知识,是有着知识的具体性,而不再是让人难懂的,用语言过度凝练化的难懂文字,它能很快的被运用到实际中去,去解决处理适用于与它相适应的问题。经过很多次实践后,学生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而不是所谓的空想主义,因此它有利于学生的人生发展的。

1.4案例开发使雷同的地理知识模式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观念:在高中必须学习的地理中,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属于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大小一样的区域地理在其构造上有很多的类似点。假如将这些区域地理知识一条一条的按照一定的条件讲解,那么必定使很多知识出现冗长复杂,就会使这些知识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混淆,超过一定的度,就使得学生对地理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从上面提到的形势中,可以看出,将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储备归纳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1.5案例开发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实用化,提高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兴趣:各个地方地理实效性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当下的活动与将来的发展都与地理案例分不开的。地理案例可以一些抽象,生辟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平易化,让学生很易于接受 ,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关注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经世致用的原则 ,这就是这个案例的功效。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1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精神的发展:地理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理解为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度和深度。具体来说,指的是从事地理教授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中表现出的勤恳敬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情开朗,积极进取等的精神。从下表可以看出,教师参与案例开发的过程中,从“不愿合作、不愿意参与”到“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再到“主动积极的投入”,专业精神得到极大的发展。

2.2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体系被有些学者分为一下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三方面知识协调均衡增长,是地理案例开发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感知到某些因素与指定的案例教学相关,才会将有关的信息作为案例素材收集起来。从“选择素材”、“编写案例”再到“调整案例”的分析过程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就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2.3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规划与设计能力:“地理案例开发结构模式图”可以看出,案例素材来源渠道广,教师并不是随意地确定主题和课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校特色、社区优势来选择。另外,教师确定主题和课题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力结构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2)组织与协调能力:地理案例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要素。通过很多实践证明,组织与协调能力的高低对一个来说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指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校内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时候给学生讲授的知识是很深奥与复杂的,所以在讲授之前,作为教师,必须得有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二者是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收集是处理的基础与条件,处理是收集的结果与量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具体是:调查、搜查,考察、文献检索等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是:类比、归纳,总结,综合,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等的方法。:

(4)筛选与鉴别能力:案例资源的内容是多彩的、繁复的,具有交流性与研讨性。然而那些案例资源被赋予价值意义呢?首先,教师应具备确定某种案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的能力:第二,案例资源要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符,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匹配。第三,案例资源要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相符合。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1.1 明确教学目标的依据

1.1.1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明确教学目标的依据。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它以中国化的为主题,以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这个课程性质和标准出发,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过程可以有怀疑、有困惑、有动摇,但是教师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以理论和事实来引导同学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1.2 教学内容。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概论》,在每章后都设计了思考题,已把编者的意图告诉了我们。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思考题,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用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要求。

1.1.3 学生实际。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新信息能力快,加之自主意识能力不断增强,对问题有各自独特看法。但是,大学生看待现实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较主观,尤其对社会中看到的丑恶、不公等现象极度愤怒,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诱惑却有极大兴趣。如果我们不注意学生的这些特质,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1.2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例如“在讨论(条件)半个小时后,全体同学(主体)能够表述(行为动词)案例的发生背景和原因(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呈现这四个要素,有时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者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1]

有关认知及能力要求,可以借鉴布鲁姆的分类表。

1.3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既要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变化,又要重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运用行为目标法、表现性目标法、内容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法,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2 精心选编案例

案例是指人们对已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件捕捉的记述。一个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有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考方法和知识体系。

2.1 案例的特征

①内容具有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出于保密和其它原因,可以使用假名或代号,但情节必须真实,不能随意杜撰。②结构具有完整性。有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来龙去脉、有发展过程、有人物情节,并包含有比较充分的数据和资料。③描述具有具体性。不仅要对事件发生过程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而且要对事件中涉及到的人的内心世界,如,动机、态度、思想、意图,需要等进行描述。

2.2 案例的要素

案例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外在要素,二是内在要素。

①外在要素。外在要素是案例的格式要素,它是案例编排的格式与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分析三个基本部分。②内在要素。案例的内在要素也即是内容要素,它是对案例内容的介绍、描述和评析。一般由5W加1H的要素构成,即Who、When、Where、What、Why和How,这些要素又可以具体概括为两个方面:背景材料和案情材料。

2.3 案例编写

①明确案例编写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编写目的,通盘考虑案例的用途是什么,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以《概论》第五章为例,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此问题,编写教学案例时可以中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事实进行对比,目的就是通过随后的学生讨论来论述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做好案例选题,广泛收集案例素材。通常可有三种方法收集素材。一是笔记摘录法。二是上网搜集法。三是学生参与法。③精心思考创作。突出对事件中矛盾、对立的叙述,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情节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

3 创设问题情境

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实践等方式精心设计问题产生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不断萌感和想象,自然地获得知识、能力。

3.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①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②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90后大学生个性活跃,自主性强,因此案例教学课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人生设计。这样做不但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③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开放性思考。案例教学提供问题情境,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彻底破除以知识为中心目标的束缚,倡导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整合,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得出结论,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2]

3.2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①引入社会生活事件创设情景。如实施《概论》第五章案例教学时,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知识点,以春节回家为什么难和中国建设高铁从而实现铁路提速为例,就很好的实现了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感同身受。②引入时事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如在讲《概论》第五章案例教学过程。就共同富裕的话题,可将贫困大学生与富家子奢侈、西部贫困村和“中国首富村”华西村等进行对比,用强烈的反差以创设思考的情境。③借用文艺作品来创设情境。由于文艺作品有其生动性特点,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往往能收创奇特的效果。如在第十章社会主义文化的案例教学时,可引入某年春节中央联欢晚会小品节目《卖拐》作为提问材料。

4 开展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方式是以学生积极发言为主,教师的适当点拨为辅;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

4.1 讨论前准备

①小组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和角色分配。②给学生思考时间。课前将案例分发给同学,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讨论的时候才不会哑口无言,表达的思想更有层次感。

4.2 讨论中的方式

①教师――学生模式。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对学生的观点与建议进行审查,也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加以反驳,使得讨论能够深入进行。②学生――学生模式。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与推理或考虑到别人所没有见到的情况,对某位学生的观点提出异议或质疑,而被质疑者或他人用另外一些不同的见解与分析去反驳或辩护。

4.3 案例讨论的步骤

①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寻根问底。②观点改进。学生听取小组成员观点后,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能够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反思,形成新的观点。③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

5 总结讨论意见

案例总结讨论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升华,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5.1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能力要给予赞赏,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教师点评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将学生的思维从案例内容所表现的典型情境问题拉回普遍的社会生活实际中,由特殊走向一般,揭示出案例所包含的相关原理、方法论内容,充分凸显思政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

5.2 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成果测评两个子系统。平时表现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定,教师通过考勤对学生的出勤率给予评定,学生则在小组讨论中对其他组员的讨论表现进行评定,也可以自评。

参考文献:

[1]罗广荣.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6-20.

[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5-15.

[3]涂曼妮.课堂有效性案例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范文6

[关键词]零售业差异化营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商品零售商大为振奋,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幅度。然而,随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的全面发展,本土零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越加多元化,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采取何种营销战略将关系到零售业未来的成败。如今的2008年,许多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都有了自己独有的一套经营策略,每一个企业都在极力将自己做大做强。我认为其中成功的法则有一条:差异化取胜。

尽管现在零售业业态种类很多,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层次的消费需求。大中型零售企业进入多店、连锁店甚至多业态组合的发展模式。而且经营的产品可以来自于全国各地。商店的识别将以品牌特色、服务特色来区分。但是这也不能避免零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困难。其中零售业经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观念滞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销售观念这个阶段。通过人员推销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忽略了顾客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顾客想要购买的产品是什么。一些企业对商品的研究很浅,今天卖电脑、软件,明天买锅碗瓢盆,既缺乏专业人才,又无法宣扬商品的卖点,无法整合企业的优势,更谈不上整体的经营定位或营销策略。在这种观念下,必然导致库存大量积压,销售渠道不畅。

2.产权结构不合理,中国的零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就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实现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也将困难重重。由于所有者缺位,产权残缺(即资产的收益权与控制权脱离),经营者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切肤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进取、行为短期化,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动力,导致企业对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反应十分迟钝。

3.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外资企业发展过快,许多连锁超市一跃成为零售百强,而对于农村的零售网点的建设和业态形式发展重视不够。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4.缺乏统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连锁的心脏和大脑,没有它,就谈不上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连锁”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没有库存随时补货上架的理念也就失去了意义。

5.管理手段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当前的管理,层次多,有效管理幅度小,信息反馈速度慢,效率低下。同时零售商较多,人员素质有差异,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零售企业的未来压力只能是有增无减,为了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可以采取的差异化营销对策有:

(1)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企业面对的是消费者,应该深刻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零售商就是通过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这一点,我相信任何的企业都是可以做大的。

(2)加强服务。以服务为中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零售商通过恰当的服务定位,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就能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服务特色,同时服务对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3)准确定位,特色经营。零售企业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细分的,尤其是农村零售企业,采取补缺或避强等定位策略,寻找能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目标市场,创出自己的经营特色。在市场定位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区域定位或层次定位。区域定位就是根据商业区域内的顾客类型、消费需求和购买期望进行定位。层次定位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群的需求特征而进行具体定位,也称特色定位。一个新建零售企业的定位,一般包括店址定位、业态定位、功能定位等,而对一个正在经营的零售企业,应通过不断的市场调查,不断对企业的顾客定位、经营品种定位、经营方式定位作出改善与调整。零售企业的特色经营是指零售企业根据本区域和本企业的实际市场竞争与经营情况,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市场、经营内容、销售与服务方式、业态特征和店容店貌等方面,制定出明显区别于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经营内容、形式、范围、服务等方面建立起独特的经营领域,树立起独具特色的市场经营模式,一独特的经营管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经营特色一般包括:业态特色、商品特色、营销特色、服务特色、形象特色和功能特色。特色经营一般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突出本企业特色的经营战略。另外,还应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发展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加速普及,零售业态应将全面应用电子商务这一技术手段,实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为零售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