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1
中学生正值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脆弱的时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却不知该如何利用;有敏捷的头脑,却遇事不加深思熟虑;有纯洁的心灵,却容易受到各种诱惑;有如火的热情,却缺乏理智的约束,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少年的稚气,又有青年人的朝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去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使法律知识上升为法律意识,这是中学德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灌输宪法权威为引领,教育学生树立崇尚法治、 有法必依的意识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懂规矩才知怎么做,守规矩才能得幸福。法律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须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树立宪法至高无上,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基本的观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们更应让青少年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这比较好理解,但这一结论主要是就国家管理的角度而言,与宪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统一。事实上,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位伟人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教学,使学生们理解并树立这样的意识: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帮助学生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敢于同违法宪法、法律和破坏我国法制建设的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二、以学习常用法律为契机,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律己、公平正义的意识
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通过学习《民法》,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必须遵守”的平等、守约思想,促进平等和契约观念(诚实信用)的形成。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律,教育青少年把为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诉讼视作一种权利,明确捍卫这种权利是一种正当行为,鼓励青少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大胆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及时充分地利用诉讼权利,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平台,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意识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一些诉讼法程序,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个别学生起到触动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类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法律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3. 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开拓视野,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旁听审判,比在课堂上听老师泛泛讲解更有吸引力、说服力,也更深刻。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及对法律的适用,都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的神圣与威严。
4.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进行法律普及,还可以引导学生收看诸如《今日说法》等法律电视节目,阅读法律刊物和书籍,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5. 利用互联网补充教学。网络的发展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快速接受网络观念的优势,推动法制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模式转变。
6. 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按顺序依次提供一个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典型案例或自己身边真实的法律案例供大家讨论、分析,案例不要涉及太晦涩、艰深的法律术语和富有争议性的案件,只要是能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可。此活动每半个月或三周开展一次。有很多案例非常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教育和警戒意义。如两高中学生在教学楼三楼走廊打闹,一人失手将另一名同学推出窗外,造成重伤,根据《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在没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这种法律意识的,以为赔点钱就没事了。
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探究法律世界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更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以家庭教育为辅助,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从自己做起的意识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人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
一、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法律素质是当前医疗市场的需要, 医疗行业是一项服务于患者的高风险职业,疾病种类多,情况复杂,转归又难以预测。医护人员需要应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满足患者不断提升的健康需要。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既维护患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也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权利,只有时刻将法律意识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矛盾、纠纷。
1、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需要。和谐医疗关系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医患纠纷上升幅度十分明显,令人担忧和警惕的是,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不多,许多纠纷演变成了冲突事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的受访医生对自己的职业环境不满意。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采取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良策。
2、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完善和优化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的需要。医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医学生应当具备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知识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努力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成长为不致被淘汰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门人才。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医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懂得基本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法律知识,有助于了解并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色及其规律,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地积极投身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
二、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方略
1、注重学习和掌握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法律修养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修养的学习重点,在法学基础理论部分,掌握法的本质特征和涵义,了解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了解法治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等。在宪法部分,了解宪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在部门法部分,掌握我国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侧重培训《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法》等,由最基本的“民法”入手,到与医疗行为息息相关的“医法”,使医学生对其有相当层次的了解和熟悉,加强自我修养、培养法律素质。
2、安排典型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与医疗纠纷有关的案例分析。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策划,对临床上曾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针对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正如美国法学院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学生从司法审判和法庭辩论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寻找依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务实”色彩,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法律运用和能力的训练。
3、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再教育
在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在进行各项临床实践时都能从法律角度去分析、理解、体会。防范在医疗过程中如执行医嘱、护理操作、医学检验、配药发药、文件书写、与患者接触沟通可能会出现的潜在性问题,使学生对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能的法律问题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也就是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医疗实践中,更牢固地培养法律意识。
4、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法律修养的特性所决定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法律知识,这谓 “知”。但“知”并不是法律修养的最终目的,“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加强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法律修养素质的学习目的。
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玉芝.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4
[2]古津贤.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
[3]王雁菊,李江,孙明媚.医学人才法律素质的培养[J].理论界,2005(8)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民商法;市场经济;意义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所在,我国基本治国方针就是依法治国。所以每条法律都有独特的存在意义,也许法律还是不够完善,但相信一直都在完善的过程当中。要想使法律得到完善,就必须对其有所建设,使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以下的文章就什么是民商法、怎么样建设民商法以及坚强建设民商法建设的意义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只有加强了民商法的建设,民商法这一体系制度才会越来越完善。
一、民商法的组成部分
从整体抽象意义上来说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这两条法律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但细讲的话,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然而民法又细分为人身法和财产法。
人身法是由亲属法和人格权法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亲属法是指收养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家庭婚姻有关的法律,人格权法则包括了肖像权、隐私权以及荣誉权等相关法则。然而财产法又由债法和物权法两个部分组成。债法与个人债的产生、保护、保全相关。物权法则又包括了物的所有权、担保物的取得以及所有物权相关。
商法则是指由规范的商事活动以及调整商事法律关系这两个相关部分组成。广义的商法与其它法律相关联。比如说,经融法经济法等。所以清楚明确的商法界限,对此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就我国而言,商法的成文规范具体法则包括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劵法、票据法以及保险法等等。民法和商法都属于私法两者的联系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民法是存在于商品经济市场当中,所以这一点就离不开商法。但两者的社会经济基础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可以说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的一种。两者的价值也有所不同,民法追求的是人,而商法则是目标。而且两者创法的目的也不一样。
二、加强建设民商法的途径
加强建设民商法的途径是一个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点:
1、加强中国民商法律意识的培养
民商法所具有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是不可能在人的脑海自发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在我国民商法律意识都还不强的情况下,所以进行相关的培养和教育都应该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这种方法包括了两个主要内容:将民商法的法律常识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二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商法。
2、进行专业的民商法法律教育
即专业人才是进行了相关专业学院培养所选的。要重视民商法律的教育,是形成意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建设具有法制效应的国家是一个过程,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3、普及民商法的教育
这是一个面向全民的提高民商法律意识的方法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可以实行不同的形式,比如:从小学起设置相关的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一些相关民商法律的意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三、加强民商法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民商法的建设可以提高经济市场以及个人自身的良性发展
民商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地方的大多数人都具有了相关的民商法律意识,才能使民商法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还有民商法律意识的提高,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和更加的完善。民商法律意识的提高,更加完备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体系。法律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只有提高了人们的民商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懂得他们所享有的权利以及该尽的义务。明白自己生活离不开民商法。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加强民商法的建设又是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途径之一
首先人们的意识决定了民商法的发展方向,还有建设民商法能加快经济市场的发展速度。严格遵守民商法这一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紧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民商法本来就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加强民商法的建设本来就是一种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的体现,也是完善法律的一种途径。
3、民商法律基础的形成是民商法律意识的提高
建设和完善民商法的法律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与否来进行的。法律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了,而是要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然后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法律的形成。所以具有法律意识是形成法律中间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而形成的。
4、加强民商法的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现民商法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民商法的内在意识和内涵。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民商法的了解和接受以及履行的程度。有些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可有些便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以及熏陶所得。从而降低了法律的不可行性。从而体现了民商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一种调节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民商法的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维护自身利益这两个重要方面,都具有提高人民民商法律意识,以及让他们清楚价值取向的功能,还有助于信息的提供,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模板的作用。民商法建设的加强还对人们的法制思想有这不可取代的影响。要想加强建设民商法,培养群众的相关法律意识是关键。(作者单位: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 实习生 带教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300
加强考核,及时评价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过渡,是护生从学校走向临床的重要转折点。我院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而笔者所在的科室既是省重点专科,又是现今全国首推的优质服务示范工程中的试点病房。为了迎合示范工程“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主题,切实做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作为带教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如何带好护生实习、造就护生良好的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当前护理模式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从事优质服务示范病区临床带教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做好思想教育:如今临床护生多为80、90年后的独生子女及护理本科生,自我意识较强,“索取”大于“付出”,而为了适应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陪而不护”“人人参与基础护理”的理念,护士的工作时间除了必要的治疗外绝大多数都在协助病人的生活护理,任务繁杂,又不易得到病人、家属及社会的理解,一部分护生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甚至很自卑。作为带教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正面引导护生,激发其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使其明确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让其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护理实习中,从心理到行为上顺利的度过实习阶段。
培养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①培养法律意识: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带教老师可利用空闲时间带领护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熟知《护理应急预案》[1],使她们及时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②加强自我保护:遇事多想、多请教,尽职慎独,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总带教与专人带教相结合:病区助理负责总带教,入科当日由其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优质服务示范病区各项规章制度、人员配制及APN排班模式等情况,安排操作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或护师专人带教,这对提高护生带教质量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实习时间为2~4周):①第1~2周:首先要了解护生前期的实习情况,使其尽快熟悉本科的工作流程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示教专科操作,及时发现护生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②第2~4周:可依据优质服务示范病区“人人参与管理病人”的理念,让其分管1~2张床位,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护理病人,带教老师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做到放手不放眼。使护生在心理上感觉受到重视,自己不仅仅只是基础护理的代言人,从而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2]:①思想道德:带教老师在护生心中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一言一行均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故带教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严中有爱,严中施教,以人为本,不要把她们当成实习的工具。②专业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量将自己的亮点展现出来,并要了解护生的学习需求,在传授技术的同时虚心学习她们的优点,达到双赢的效果。
加强考核,及时评价:本科室实习结束时对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进行及时的考核,总结其在本科室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肯定,同时也是对带教老师工作效果的评价,带教老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
讨 论
护理实习生带教是每位护理同仁应尽的神圣义务,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尚在探索之中,作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的带教老师,我们将与其齐驱并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带教工作做的更好,为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5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素养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职院校学生违法行为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的法制教育有效性不强。本文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策略,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技术、有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依法治国的号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有了新的要求。但面对当代有思想、有个性的九零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观念落后、内容狭窄、方法无效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进行法制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写照。面对每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频发生,校园和谐令人担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和谐状况也令人堪忧,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就业以后面对的劳动纠纷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对社会或者就业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期间必须注重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职责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法律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利用法律意识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质的提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三)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近几年爆出的“XX学院杀人案”、“投毒案”、“盗窃案”,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和不良影响,抑制大学生犯罪行为急需解决,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采取高效、有力的法制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智、正确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定[1]。
(四)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关注理论上的规划和如何制作就业材料、如何把握就业技巧,教授方式也以单一的、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主要有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部门的老师担任,如果在这门课上贯穿法律知识,老师、教授方式、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革,帮助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法律基础教育,但是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一门法律公共课,每周两个课时,并将其归入思想教育课,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性,法律课程本身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枯燥,讲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教师只是一味的赶课程,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对公共课不重视,以应付考试为主,因此不能真正掌握法律知识,为自己所用,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功利心强,不重视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和积累,或者对自己有直接利益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素质、知识的积累。即使关心法律,也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调查发现,89.5%的学生比较关注民法,只有9.5%的学生度过宪法,虽然学生们了解过法律知识,但水平相对太低,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2]。
(三)缺乏对法律的相信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觉得即使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也可以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在“当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调查表明:47.5%的学生选择“私了”、“差不多就行”、“忍让”,37%的学生认为权利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面对“你相信法院会做出公平判决吗?”的调查时,只有21.5%的学生相信,由此可知,学生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缺乏信心[3]。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封建帝制的影响,认为权利至高无上或者说认为以德治天下,只要提高道德规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再加上社会频繁的负面事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让学生对法律失去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杜宇法律知识的传授跟其他理论课程一样,虽然传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条文及原理,当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性和跟学生自身专业相符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学生都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自己或至亲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48.7%的学生选择利己,29.3%的学生需要认真考虑,数据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法律缺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容易在利益面前迷惑自己。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专业课上,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要不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要素在于是否实用,而法律知识作为公共基础课,既不用参加严格的考试,又不用记忆,只是为了修到学分,因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不能要求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了。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法律基础课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必须课,但都依附于德育教育,学时较短,只作为考查课,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心理不够成熟,正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此时心理脆弱,易冲动,社会比校园复杂,所以遇到事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
1.改变教学内容
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借助《法律基础》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独立,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多展示案例,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法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并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学懂法律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挑选解释的教学视频,比如《今日说法》等普法栏目,让学生了解最典型的、该发生的案件并指导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学校提供模拟法庭,学生可模拟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4]。
(二)学校要“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法律信心
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知识殿堂,因此良好的学校法制氛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大的影响。学校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违法乱纪或不良事件时有法可依,坚决杜绝包庇纵容、走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秉公处理,合理合法的诉求后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的权威[5]。其次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依法办事,学校管理制度与宪法等法律相适宜,尊重学生隐私、,尊重学生的民利,适当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
(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高职院校管理者可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各大节日、纪念日、法律颁布日,集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如:12.4国家宪法日,学校相关组织可开展宪法宣传、知识竞赛、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9月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开展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四)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法律是公共权威,能够稳定社会规范,严密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核心是“法律素质”,因此高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育人事业开展,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构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培养一批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搞法律素养的人才。
(五)注重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小时,因此网络法制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新任务。网络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性强、共享性号,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认识偏差,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陈锐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0-251.
[2]任皞,张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例[J].职业,2016,14:109-110.
[3]梁凯昕.高职法制教育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成功(教育),2013,11:240-241.
培养法律意识的途径范文6
大学生对依法治校理念的理解
1.积极方面。8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是依法治校”;92.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经常组织法治宣传的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62.3%的学生认为学生遵守校规是学生的义务;22.7%的学生认为这是学生的权利;15%的同学则选择是因为害怕学校制裁。在设计的案例“一位女大学生于2010年某日在学校超市购物,收银员怀疑其偷拿物品,揪住她强行进行搜身,引起学生围观,结果并没有偷拿任何物品。超市未作任何表示后将其放行。如果你是这位大学生,你会怎样处理”中,87.6%的同学选择“找学校相关部门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只有12.5%的同学选择“自认倒霉、默默离开”。这些积极方面表明学生对于依法治校的理念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并支持,他们能够通过依法治校的贯彻执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消极方面。虽然学生意识到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校园侵权问题是正确的,但面对现实情况时,很多同学却选择了退缩。在问题“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在‘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两者间如何选择”,有61.4%的同学选择“私了”;17.3%的同学选择“寻求法律援助”;21.3%的同学选择“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求助于法律”;88.7%的同学去学校超市买东西不会主动索要发票收据;49.6%的同学认为学校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区;对“你认为不缴纳学费是否属于违法”的调查中,51.9%的同学认为“不是”;32.7%的同学则表示“不知道”。这些消极方面表明学生虽然能够认识依法治校的理念,但由于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存在一定欠缺,导致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并贯彻实施依法治校。
大学生对学校能否推行依法治校工作,解决学校与学生的矛盾冲突的认识
1.积极方面。超过90%的同学对学校实施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的态度“充满信心”;在设计的案例“学校为了管理需要,准备在宿舍安装摄像头,你认为这种措施是否合法”的回答中,持不合法观点的同学占92.8%;问及学校是否可以对学生作弊、打架等违反校规的行为作出处罚时,62.3%的学生认为“可以”。这表明学生是比较积极地看待学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同时对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
2.消极方面。81.6%的同学认为学生与学校相比是弱势群体;问及“你认为学校是否保护了你的合法权益”时,33.7%的同学选择了“是”,26.9%的同学选择了“不是”,而39.4%的同学则选择了“不知道”;在设计的案例“学校准备于2011年1月对学生宿舍抽查管理,检查学生是否违规使用电热棒和酒精炉,由于部分学生正在上课,管理人员用备用钥匙打开学生宿舍,你认为这种行为是否合法”中,高达79.5%的同学认为不合法,其中以理工科学生为主。这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会在依法治国的方针引导下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并认同依法治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但在涉及具体内容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有不满甚至是否定的看法,这种错误理解有可能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激化矛盾,导致学生与学校关系对立。这主要是由于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学校方面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使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学生方面则缺乏获悉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综上所述,中国民航大学学生在依法治校方面法律意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依法治校法律意识层面单一。多数学生虽然具备一定法律意识,但只停留在基础层面,注重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出发,没有更深入的理解作为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存在个体差异。数据分析得知,不同生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本专科不同的学生对依法治校法律意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一定的差异。大一新生、专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理工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与法律意识方面弱于文科学生。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三是部分大学生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观念淡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相对性,学校的权利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则是学校的义务,二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校。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权利,如获得学位、获得资助等,对学校的学业管理、违纪处分等义务却甚少认同。如缴纳学费本是高校学生应尽的义务,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履行义务观念淡薄,故意不缴纳学费、拖欠学费,甚至认为这些行为不是违法行为。
对策探讨
(一)实施依法治校的制度构建
1.形成并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目前国内有些院校的管理规章和政策仍游离于法律的边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仍抱有学校唯大、行政办事的旧观念,没有树立依法办事、依法治校的理念。这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观念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无视法律的心理,从根本上妨碍了学生守法意识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当首先做到依法、依制度办事,减少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违规性、随意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2.制定、修改和完善学校的规章规则。依法治校中的法不仅包括宪法、国家各级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学校的自治性规章。学校在贯彻实施依法治校方针政策时首先要有可适用的“法”。我国《教育法》(第26、28条)和《高等教育法》(第27、28条)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施行自主管理的依据是学校的“章程”。所以,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规校纪及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及时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各种内部规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法办事”。
3.建构依法治校的具体模式和体系,确保依法治校方针的有效实施。高校应推行以“依法治校”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设置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学生违纪申诉制度,设立法制副校长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力,体验到依法治校的氛围,为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协调学生管理工作,缓解各种校内矛盾,实现学校管理法治化提供有效途径。
4.推进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普及性的法律教育课程一般只限于法律基础课,只在大一开设,而且学时有限。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48学时,其中法律基础课时仅占不到1/3。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不能获得充足的法律知识,无法达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而且法律基础课属于公共课,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通过大众传媒学习法律知识的占51.5%,通过课堂学习的占41.5%,自学的占7%,说明学生对于学习法律知识更乐于通过媒体等外部途径而不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所以,高校应推进法律教育课程改革,相应增加法律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同时拓展法律选修课的范围。调查发现,7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法律选修课或辅修课,帮助其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加强普法宣传实践。高校应建立法律咨询中心、法律诊所,负责有关法律知识和校规校纪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大学生法律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强化大学生依法治校法律意识的内在要求
1.强化大学生是依法治校主体的意识。大学生是依法治校的关键人物,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备是依法治校形成的灵魂和核心。“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的力量并不仅仅依赖于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生对待法的态度。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强化自己作为依法治校主体的认识,高校才能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机制,依法治校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