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复旦大学;微电子学;创新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有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20世纪50年代,谢希德教授领导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半导体学科,培养了我国首批微电子行业的中坚力量。6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锗集成电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博士点,1988年、2001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在一级学科于1998年获首批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独立设置的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特聘教授岗位,建有“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年和2003年被列入“211”工程建设学科,2000年被定为“复旦三年行动计划”重中之重学科得到学校重点支持,2005年获“985工程”二期支持,建设“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教学形成了“基础与专业结合,研究与应用并重,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色。近年来,在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我们根据国家和工业界对集成电路人才的要求,贯彻“国际接轨、应用牵引、注重质量”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复旦大学“微电子教学工作三年计划大纲”并加以实施,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对专业教学的特色开展了深层的挖掘和拓展。

一、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课程建设

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在相对固定的框架下不断加以更新和完善。

我们设计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表”,根据对于目前工作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制定了新的微电子学本科培养方案。主要修改包括:

(1)加强物理基础、电路理论和通信系统课程。微电子学科,特别是系统芯片集成技术,是融合物理、数学、电路理论和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有关近代物理、信号与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使微电子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更宽。

(2)面向研究、应用和学科交叉的需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增加了电子材料薄膜测试表征方法、射频微电子学、铁电材料与器件、Perl语言、计算微电子学、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等课程,为本科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研究和应用开发打下基础。

(3)强调能力和素质训练,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开设了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器件测试实验、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分析实验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等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的多门实验课。

在课程体系调整完善的同时,还对于微电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包括:

(1)精品课程的建设。几年来,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经过建设已经获得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其中半导体物理和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程获得学校的重点资助,正在建设上海市精品课程。另有半导体器件原理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正在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之中,有望明年获得称号。

(2)增加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课程。为了满足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尽快吸收、学习最新知识的需求,贯彻落实教育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在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中新增全英语教学课程3门,双语教学课程4门。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也为微电子专业的国际交流学生提供了选课机会。

(3)教材建设。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补充更新专业知识,除了选用一些国际顶级高校的教材之外,还依据我们的课程体系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业教材和论著。有已经出版的《深亚微米FPGA结构与CAD设计》、《Modern Thermodynamics》、《现代热力学-基于扩展卡诺定理》,列入出版计划的《半导体器件原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另外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对实验用书也进行了更新。

为了传承复旦微电子学的丰富教学经验和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辅导制度,如课前试讲、课中听课及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辅导等。每学期听课总量和被听课教师分别均超过所授课程和任课教师人数的50%以上。对所有听课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反馈给任课教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保证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实现所有必修课程的电子化,建立主要必修课程的网页,完全公开提供所有课件信息,部分课件获得超过15000次的下载量。青年教师还独创了“移动课堂”的授课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完整复制课堂教学,既能高清晰展示教学课件的内容,又能把教师课上讲解的声音、动作及临时板书全部包含在内,能够使用大众化的多媒体终端进行播放,随时随地完美重现课堂讲解全过程。

通过国际合作的研究生项目及教师出国交流,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如复旦-TU Delft硕士生项目、复旦-KTH硕士生/博士生项目等)中海外高校教师来到复旦全程教授所有课程,复旦配备青年教师跟班听课和担任课程辅导。这使得青年教师的授课理念、授课方式及授课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同时,由于联合培养项目及其他合作项目,复旦的青年教师也被邀请参与海外高校的教学,担任对方课程的主讲,青年教师利用交流的机会,引进海外高校的一些课程用于补充复旦微电子的培养方案。这些都为集成电路专业特色的挖掘和拓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微电子专业的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在教学评估中得到各个方面的好评。

二、培养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微电子专业创新人才也需要在培养方法上加以改进和创新。

针对微电子工程的特点,在坚持扎实的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能力训练。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学实验室环境得到及时更新,几个方面的实验教学在国内形成特色。

(1)本科的集成电路工艺实验可以在学校自己的工艺线上完成芯片的清洗、氧化、扩散、光刻、蒸发、腐蚀等基本工艺制作步骤,为学生完整掌握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际训练。

(2)在集成电路测试方面,结合自动化测试机台(安捷伦SoC93000ATE),开设了可测性设计课程,附带实验。

(3)集成电路设计课程都附带课程项目实践,培养了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素质,取得很好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尝试开设了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共同选修的研讨型课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本科生不仅可以得到研究生的指导,在课堂上就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探究,还可以在开展课程设计时在小组内和研究生同学共同开展小型项目研究,对于提高本科生进一步学习微电子专业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科研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配合复旦大学的要求,微电子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持续设置多种科研计划,给予本科生进实验室开展科研以支持。

(1)大一的“启航”学术体验计划。计划鼓励大一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学术能力的资源平台。“启航”学术体验计划的所有学术实践项目均来自各个微电子专业的导师,学生通过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申报与自荐的形式申请加入各学术实践小组。引导学生领略学科前沿,体验研究乐趣。

(2)二、三年级曦源项目。项目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想的基础上,鼓励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研究团队,独立提出研究方向,寻找合适的指导教师。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团队。在开放课题列表中寻找合适的课题方向,并向该课题指导教师进行申请。还有更多的学生在大三甚至更早就进入各个研究小组,参与教授领导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来自企业、海外等的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完成的计划和项目成果之外,学生们还在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表说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收获。

通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及外籍教师讲授课程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培养,提供层次更高、路径多元的培养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化眼光,开拓了学生的培养渠道。

几年来,微电子学专业学生的出国交流人数逐年增长,从2008年起,共有20位本科生赴国外多个高校交流学习。交流的项目包括双学位、长学期和暑期项目等,交流时间从3个月到2年不等,交流学校包括美国(耶鲁、UCLA等)、欧洲(伯明翰、赫尔辛基等)、日本(早稻田、庆应等)及我国港台高校。大多数同学在交流期间的学习成绩达到交流学校的优秀等级,同时积极参加交流学校教授小组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个别同学由于表现优异在交流结束回国后被对方教授邀请再次前去完成毕业论文;也有同学交流期间)参加国际级大师的科研小组工作,获益匪浅,直研后表现出强于一般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看到,国际交流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不同培养模式,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体验多种文化的机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自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每学期均新开设“前沿讲座”课程,课程内容不固定,授课人为聘请的海外教师,有的来自海外高校,有的来自海外企业,课程均为全英语课程或双语教学课程。这类课程直接引进了海外高校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受益,同时也培养了复旦微电子专业的青年教师。企业还提供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软件,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为学生参加科研提供了培训。

经过2年多特色专业项目的建设,复旦微电子学专业在巩固已有教学特色基础上,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和拓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2

微电子论文3100字(一):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在机械制造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微电子技术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实际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子;机电设备;工业;应用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电子设备的产生催生了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结合,再综合应用于实际的综合技术,现代化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为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微型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作用能够总结成如下三点:第一,直接控制机械工业生产过程;第二,机械工业生产期间加强各物理参数的自动测试,进行测试结果的显示记录,在计算、存储、分析判定并处理测量参数或指标;第三,进行机械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机电一体化系统里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怎样进行适宜计算机选择,怎样设计硬件系统,怎样组织软件开发,怎样对现有计算机系统等进行维护与使用是相当关键的,也是值得探索的

课题。

1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在某微电子控制机电系统当中,主要是由PLC、管路压力变送器、变频器等多种设备组成的。在控制系统当中,管路压力变送器主要是检测控制辅助冲量、管路水压、蒸发量等三个变量,接着将数据信号向PLC当中传送,并且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将信号发送信号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器来控制水泵运转,在设计系统的過程中需要与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结合,并且对变频器的输出频率进行确认,输出频率在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系统的控制息息相关,在确定系统输出频率是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和考虑用水量以及扬程参数等。在整个系统当中控制流程的用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压力变送器向PLC传送的通过PLC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有效的调节循环泵的频率,合理的分配能源,让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节约资源的

作用。

2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从PLC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且稳定性较高,机身体积相对较小,可以有效的和其他的配件进行组合。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因为机电设备往往会占据一定的面积,如果想让其厂房中的占比较高,就一定要注意让厂房的空余面积加大,尽量让控制器的数量减少,让机电设备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PLC的节能性较高相比,其他的控制系统可以节约资源,让工业生产的成本支出降低,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由于PLC设备可以有效的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组合,可以灵活方便的在厂房当中进行布设,让一机多用。可以实现让厂房的设备结构进一步得到简化,对设备维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减少人力输出,可以将人力有效的分配到工业生产当中,让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提高。PL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现场总线和生产设备之间

进行连接,有效的监控工业生产,可以动态化的监控生产的全过程,确保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解决生产时产生的故障,避免由于机械故障而导致生产进度停滞,让设备的维护开支得到控制,PLC的计算速度很快,可以轻松的对生产时的任何变动进行管理和控制,有效的防止由于设备变化控制器无法及时应对而产生的问题,PLC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升级,伴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就算生产线当中的产品产生了变动,只需要正确的调整,控制程序也可以符合新产品生产的具体需求。

相比于其他编程操作,PLC控制器在编程的过程中较为方便,员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熟练的掌握编程的技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工作步骤相对较为简单,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设备的维修安装以及操作,由于PLC自带程序编辑器只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梯形语言,就可以对其进行熟练的掌握。对控制器的工作语言进行了解,当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控制器。

2)变频器调速器的作用。变频器工作状态分作自动与手动两类,手动工作状态即在PLC结束工作后展开的人工操作行为,经电位器调节能对变频器输出频率进行给定。自动工作状态实质是PLC输出信号为变频器输出频率展开控制。和传统调节阀控制方式相比,PLC控制可节电,更好进行水泵磨损控制,在延长设备寿命与实现系统自动化水平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和传统正弦波控制技术相比,因变频器用到了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先进性和独特性在性能上得到充分凸显,同时因其特有的低速转矩大、运行稳定性强、谐波成分小等特征,这对我国电网而言输出电压自动调整功能能充分进行优势发挥。第二,变频器具备外部端子、键盘电位器与多功能段子等一系列操作方式,功能完善,可输入多种模拟信号(如电流、电压、频率等效范围检测,转速追踪等);并且变频器可实现摆频运行与程序运行等一系列模式。第三,因变频器全系列元件应用的是西门子产品,有极强的保护性能,可靠稳定,能很好的避免过流、短路、过压等问题,确保本机能正常运行。并且变频器有良好的绝缘耐压性,产品质量好,设定简单等使得其有更强的适用性。

3)电路发挥的作用。在安装PLC和变频器的时候,保证电路的稳定是保障工作的必要。电路在安装过程中,应该采取边安装边测电的方式,这样更能使电流稳定,这同样属于工作期间需引起重视的关键环节。在电路安装完毕之后,不要急着通电,应该先再次检查电路是否安装正确,查看是否有少安装或者多安装的情况。另外,测量一下接触元器件的连接点,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接触不良的地方,若有漏电情况应该及时对此进行维修。电路在工业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安装电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遗漏一些小问题,有时一些小问题也可能出大错,保证电路的稳定才能更好地协调其他设备的安装稳定。应认真复查电路,查看电路有无正确安装,或存在设备多安装或少安装的现象,同时应认真检测每个接触元器件连接点,明确有无接触不良或短路现象,若发生漏电务必要及时维修与处理。电路调试的具体流程总结如下:

第一,应认真查看明确电路整体状况,了解电路面板线有无准确连接,有无看似连接实际并未连接的线,或易短路的线;是否存在两条或多条线混淆的情况;此后,使用最小量程档的万用表对电路面板进行检查,查看开路处和闭路处有无正确开路与闭路,地线是否漏接,电源连线连接的安全性等,同时需测量电源有无短路现象。测量期间可直接进行元器件连接点测量,如此可明确有无以上情况的同时又弄清楚是否存在接触点不良现象。第二,电路调试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即硬件电路调试。调试期间务必要注意细小环节的把控,根据电路功能原理做好各个单元电路的调试,再作整体调试,后进行整个电路的调试。电路在工业生产里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电路安装过程里务必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认真谨慎,切不可遗漏或放过存在的小问题,确保电路稳定性得到保障。

3结束语

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的组成包括变频调速器、可程序控制器等,由于操作相对简便、效果好,在工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明确各个方面的要点,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工业领域发挥出最大化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推动电子设备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走的道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改革。

微电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现阶段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浅述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浙江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经验,从学科划分、考核体系、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和国家支持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阐述如何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关键词]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产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01-04

回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作为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工程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经济改革和世界范围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到PBL和CDIO理念的引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建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再到加入《华盛顿协议》和新工科的提出,中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在实践中发展。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中,2001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情况,对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背景

21世纪初,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软件产业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始显现。软件产业作为当时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国内外巨大的软件市场导致对软件从业人员需求量的剧增。国家从当时国内外行业背景及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于2001年由教育部正式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试点35所(后增加至37所),均由国家重点高校负责建设;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类学校又设立了36所高职示范性软件学院。其后,各省、市结合自身地方产业成立了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50多所,对软件人才进行储备。从2001年至今,示范性软件学院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产业促进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我国的软件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追赶后,我国不但解决了软件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弱小、产业单一、人才技术短缺等诸多问题,而且在部分领域超过了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接下来,国家开始效仿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对信息领域更基础、更关键但更薄弱的“卡脖子”短板——集成电路产业发起冲锋。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美国对华贸易战的背景下,从晋华、中兴到华为、大疆,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形势尤为严峻,发展变得刻不容缓。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面临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4个核心问题。参考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为解决集成电路产业4个核心问题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应运而生。

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成立

《纲要》从组织领导、资金政策、金融税收、人才保障等8个方面采取了保障措施,指出“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微电子学科发展,通过高校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微电子职业培训机构”。这是继2011年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后,国家再次对高校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2014年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预通知》。2015年六部委《关于支持有关高校支持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清华、北大、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序幕自此开启。

三、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定位及现状

《通知》指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快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工程型人才。可以看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两个核心要求,“工程型”人才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自2015年第一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至今,各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历程和办学模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原有信息学院或微电子学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的是新设立微电子学院挂靠其他成熟学院运行,有的是整体新建并单独运行。由于处于建设初期,不同学校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摸索,或大刀阔斧,或小步慢跑。目前,各个学校的微电子学院都在人才培养、师资规模、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都面临一些共性的难题,如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与一般学院的定位区别、如何进行“工程型”人才培养、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与影响、如何更好地与企业结合,以及如何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对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也并非无样板可以参考,2001年开始建设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很好的借鉴,特别是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管理等诸多具体、常规问题上。然而,软件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相差较大,而且当今的时代背景和2000年也完全不同,如何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来建设微电子学院,需要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与时俱进地思考和探索。本文从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实践出发,分享一些经验与思考。

(一)学科划分与评估体系

学科划分和评价问题是微电子学院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关乎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方向和结果。单独的学科设置及评估体系,不仅能加强微电子学院的独立性办学,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微电子学院建设的展开。

1.设置微电子一级学科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及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微电子学院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产业培养急需的“工程型”人才。然而受招生名额等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集成电路高级专业型人才不足万人,而且缺口仍在扩大,可见,扩大集成电路招生名额势在必行。以浙江大学为例,2014年以前学校集成电路每年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即使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以后,新增了微电子本科专业,微电子学院每年本硕博招生也不足200人,以如此培养速度,根本不足以填补产业人才需求的缺口。由于我国大学招生名额是与学科划分挂钩的,这就涉及一级学科设置的问题。

目前,浙大微电子所在的一级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下含有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波、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其中与微电子学院直接对应的两个二级学科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领域分别对应集成电路的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后者主要涉及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制造、封装测试。

此外,微电子一级学科问题,除了与扩大招生名额相关外,也和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成败有关,因为这涉及微电子学院与高校原有信息学院的定位问题,以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问题。其实在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时,由于学科划分的问题,就存在着软件学院与原有传统计算机学院的“瑜亮之争”,学科资源配置之争。最终,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软件学院的建设经验来看,将微电子学与固定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重整、提升为一级学科十分必要,且宜早不宜迟。

2.修订学科评估体系

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而传统学科评估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因为“中心”的不一样,在进行微电子学院建设时,学校在资源配置时就必须考虑效益比问题。如果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投入无法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形成促进作用,甚至因为分流限制了已有学科的建设,学校不仅不会支持微电子学院的建设,甚至可能还会限制其发展。因此,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很难做到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只能“教学科研”兼顾,最终微电子学院在很大概率上将会和传统的信息学院同质化。上述情况在软件学院建设时出现过,且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很多软件学院选择异地发展的原因,其目的是避免与本校原有的计算机学院分流资源。

在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下,即使能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也很难满足微电子学院“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因为现有学科评估体系偏向于理科化,重理论而轻实践,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学生注重“卷面”,教师注重“文章”。而微电子学院的建立要求緊贴产业,注重实践,产学协同,因此培养“工程型”人才在现有体系下很难做到。

其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其本质也是针对现有“理科化”学科评估体系与工科建设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对现有学科评估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对基础性学科依旧使用现有“理科性”评估体系;对应用性学科,如新工科,则在原有的体系上建立新的“工科性”评估体系。这样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写论文的太多,做应用的太少”、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比例失衡的现状。为体现示范性,上述设想甚至可以率先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进行试点,实践可行后再逐步推广到新工科乃至其他工程性学科。

(二)师生考核体系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要求“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在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学科问题,具体到学校和学院操作时,就要考虑内部的考核与评价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考核,二是学生的考核。

1.教师考核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要求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教学,因此微电子学院教师在考核上应该与传统学院有明显区别,比如加大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要强调工程性,所以在教学考核中,要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引进师资时,可以效仿软件学院偏向引进有企业经验或者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师,形成本校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适当比例外教的格局,这一点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在人才引进时就尤为注重教师的行业或工程背景。

为了保证公平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实行聘岗制和聘期制,不同岗位考核不一样、聘期不一样,如在浙江大学,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有:教学科研并重岗、工程教育创新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其中工程教育创新岗就是浙江大学针对工程教育改革新设置的岗位。

2.学生考核体系

微电子学院要培养“工程型”人才,因此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考核过程、评价过程要紧紧围绕“工程”来设置。微电子学院学生与传统学生培养最本质的区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此之前,要提前区别一下其与动手能力的差别。“工程实践”能力与传统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手能力不同,是要在工业生产的背景下,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师式思维和行为”。这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工程环境而非简单的高校实验室环境,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因为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需要工业生产背景,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培养,这从源头上保证了学生培养会紧贴产业。通过设置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来保证和监督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获得,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才能立即上手,无须企业的再熏陶和培训。

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分步进行的。首先,针对低年级的本科生,加大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的比例和学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则是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导师企业课题(学业导师制)、科创实验(SRTP)、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来初步熏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到研究生阶段,通过企业、导师联合制定课题,学生选题并到企业培养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方法来完成“工程能力”的塑造。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微电子学院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传统高校教学以学校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将高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如何引入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从而达到“产学协同”。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利共赢。中国高校以育人为宗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企业以利益为根本,公益性只是其附带属性,只投入不计回报的企业少之又少。如何让两个不同的主体做到有机结合,使得“企业愿意参与,高校愿意放开”是困难所在。从需求来看,高校育人,企业用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纽带在人——学生,解决好“如何以学生为纽带将企业和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从软件学院的经验看,多是通过校企理事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设课程等方式来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以何种合作方式,想要长久有效就必须做到互惠互利,纯粹的一方投入不可持续。从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来看,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导师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为依托,以项目的形式将学生的培养参与其中。这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和课题资金,学校再给予学生名额、教学工作量等支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将学校、学生、企业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后再以创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深化。浙江大学成立工程师学院就是希望从学校层面来推进和引导校企合作。此外,不同地区的微电子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也应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设专业,面向企业培养人,甚至可以对重点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院建设。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问题,政府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因为政府掌握着核心的生产资料和分配政策。比如政府在审批、税收减免、经济补助、教育资金、就业引导等各方面都能非常有效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双方的结合。日本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就是通过高校(实验室)、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发力,成立“VLSI技术研究组合”,从而打破美国的垄断。20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的崛起也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所以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学习。

(四)硬件建设及平台共享

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对硬件设施要求极高,这是其与软件产业最大的不同之一。如小型工艺操作、流片、实训等都需要高昂硬件和财力的支撑,因此微电子学院建设要格外重视大型共享平台建设,并以共享平台建设为契机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学生实践培养进行有机连接。然而一般平台投资都十分巨大,很难靠一己之力来进行建设,如浙江大学微纳加工中心一期投入6000万、工程师学院微电子实训平台投入近3500万,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投资近1亿。微电子学院建设更应注重开放式办学,尝试通过国家出资、政府出地、企业出技術、学校出人等多重模式,把握本地发展机遇以产业园、孵化器、共享平台的形式来共赢发展。

(五)国家和学校支持

从软件学院的建设经验来看,建设成功与否与国家和学校的支持息息相关。因为软件学院建设经费自筹,所以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资金的压力。从十多年后的评估结果来看,发展得好的软件学院与学校的长期支持密不可分;纯粹依靠企业、学费等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则很难实现。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软件学院之所以能在宁波办学,首先与宁波市政府给予启动资金、场地、师资、经费等全面的支持分不开,此外,与浙大持续的师资、运营等投入也密不可分,可以说宁波市政府和浙大的支持二者缺一,浙大软件学院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从产业性质来看,因为集成电路行业对硬件的要求要比软件行业高很多,这就决定了微电子学院的硬件投入要比软件学院投入要大得多,所以微电子学院势必更需要从国家、从学校争取更多可持续的资金,如专项经费、低息贷款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3

学科技能竞赛是大学推进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学校的良好口碑。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探究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推进大学学风建设新举措。

【关键词】

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学风建设和学科技能竞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指出,学风建设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浓厚健康的学风是一股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牵引着学生积极向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学科技能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具体作用

1.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一所大学学习氛围的好坏将决定着其学风建设的好坏。学科技能竞赛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在实践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查漏补缺,进一步明白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提升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并找到自身不足之处,加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营造出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他们身上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具有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乐于去尝试和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同时,他们又具有探究问题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参与学校学科技能竞赛,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在竞赛过程中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的内心更加热爱学习,激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能保证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历史新高的765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那些“死读书”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笔者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发现那些在学校里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同学,在校期间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团队意识,综合素质较高,容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中很多人进入著名的上市公司,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4.有助于学校良好口碑的提升。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他们中很多因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这部分同学在进校后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他们本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进步空间,通过学校和学院老师的积极引导,让他们参与到学科技能竞赛中来,发挥优势,让他们获得阶段性成功,从而获得喜悦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人生,这也会反映出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笔者所在学校在2015年学科技能竞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喜获二等奖。

三、继续推进的重要举措

1.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打造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教风和学风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相辅相成,一脉相承。学科技能竞赛可以将更多年轻有为、愿意投身学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吸纳进来,通过指导和教育一批高素质的学生获奖成才,获得更多的成功感,甚至获得一定的学校经费奖励和优惠制度,这将为他们赢得更高的人气和认可度,将会有更多学生加入到学科技能竞赛这支队伍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关系越发和谐,学生精神状态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2.以培养兴趣为动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通过积极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愉快心情和积极心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大学育人的初衷。广大学生们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已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储备,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本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参加学科技能竞赛便是他们今后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产品研究和开发上,对未来就业和成长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提升学科技能竞赛的实力。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包括获得较好的成绩以及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首先,如果参加了比赛并且能获奖,这是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继续努力,潜心钻研。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因此要想让学生素质高、学风好,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抓手。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科技能竞赛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教育发展事业添砖加瓦,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徐振华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许南阳.新教学评估模式下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4

近年来,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学校的科技工作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学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才能不断提速,为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展,建设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抢抓历史机遇,服务“五点一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适应环黄渤海区域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2006年春天,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五点线”开放开发战略。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就是要转过身来面向大海,调整全省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构筑新型沿海产业体系。要着力推动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装备制造业“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做出辽宁应有的贡献。这是在以独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构筑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开放与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和学者就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渔港、第一座现代化油港和现代化军港。当以“面向大海”为特点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提出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大连理工大学应该也能够在服务“五点一线”建设中大有可为。我们既看到了机遇。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在,从校领导到教师员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顶天”和“立地”辩证统一起来,把履行国家使命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完美结合起来,在服务“五点一线”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践中,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做出更大的贡献。

适应形势需要,调整学科布局

为了配合辽宁“五点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院系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时,都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加大了对有关服务“五点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服务“五点一线”战略的需要。

进入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先后成立,同时新增交通工程等本科专业,这是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新型学科,整合既有学科,实施学科交叉的谋划之举,其发展愿景必将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而广泛的人才支持。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其中,大规模培养在国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高级经理人才,是实现我国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自2006年1月揭牌成立以来,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承担干部培训任务,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综合办学优势,至今已举办六期专题研讨班,培训了350多位重点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近50位辽宁省属企业班子成员。中央企业负责人来辽宁学习研讨和参观,加深了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央企在“五点一线”的投资信心。就在今年首期研讨班开班期间,大连理工大学与9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央管理的在辽宁的重点骨干企业。现已与华锦化工集团启动年产1000吨尿酶抑制剂NBPT工业生产技术研究等产业化合作项目。

2007年3月,大连市和大连理工大学携手英特尔公司,共同签署创建半导体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英特尔公司三方共建的半导体技术学院应运而生。随后,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这对于提升辽宁省微电子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7月5日,学校又与大连德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建立大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技术合作意向书。现在,大连理工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连锁效应已显端倪,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国内高校中,集成电路产业设备最先进、研发实力雄厚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地位。

学校还将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出台和实施一系列新的调整措施,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为落实“五点一线”战略服务。

汇集多方优势。创新合作模式

搭建一批合作平台,研制推广一批自主创新型科学技术,并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尽快促成一批技术在企业实现引进消化、集成再创新与技术扩散,一直是学校服务企业,振兴地方经济追求的目标。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与服务“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目标相当吻合,并逐步走向成熟。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大连理工大学和成员企业携手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零距离”。两个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以化工、船舶、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等为重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超前储备技术,实现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目前已有省内57家大型企业加入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已完成540个技术合作项目,解决技术难题520多个。委员会成立至今,每年校领导都要率领相关教师到重点企业走访,仅2006年初,几位校领导就分别率领10个院系主管科研的院长和有关专家,先后对辽宁省鞍山市、辽阳市、本溪市、朝阳市、阜新市、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本钢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等6市、1院、13家大中型企业走访。并与鞍山市、本溪市、朝阳市、阜新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分别签署了为期5年的校市、校企全面合作协议。还分别与本钢起重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4项科研合作协议。上述市政府及企业领导也多次到学校回访,通过高层互访,增进了沟通,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还有计划地组织在读硕士、博士利用寒暑假到成员单位实习、访问,派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赴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承接科研课题。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将单一的技术和项目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和短期阶段性合作,变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群体性长期合作。真正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开辟企业“研究特区”

2006年3月8日,学校根据东北,尤其是辽宁的产业结构特点,成立了“辽油一大工”研究院;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求,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验室等13个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内研究开发机构;2006年5月10日,启动了“沈鼓一大工”研究院。

这两个合作研究院完全采用新的运行理念、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科研流程,成为企业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的“研究特区”。目前,“沈鼓一大工研究院”已启动大型高速压缩机转子试验系统及所固耦合振动等1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冀春俊博士为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解决了大抽压器的技术难题,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20万元。“辽油-大工研究院”也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等4个项目,研发经费达2000多万元,4个工程总投资额度1.5亿元,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5万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并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审定。这是国际上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

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建立“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都要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专职负责企业研发,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研发成果归属企业;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沈鼓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辽油不低于3000万),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沈鼓一大工研究院”、“辽油一大工研究院”已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600余平方米、1 1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聘任了首批大工教授、海内外相关专家,分别选派了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购置了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学校在企业群设立创新“引擎”

为推动大连市光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光电产业企业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了大连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中心以研制出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投入2000万元购置了研发设备、大连市政府提供了相关配套支持经费,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学校教师深入高新技术园区面对企业需求搞研发。在高新技术的氛围中,一方面使科研人员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又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不足,成为了一个“创新源”,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效。例如作为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受益者,大连世纪长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克服了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局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其生产的“世纪长城”牌大屏幕显示屏已在中国夏季达沃斯年会主会场等重大场合亮相。

加快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

建设科技园区,打造成果转化的“创新源”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技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一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依托大连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本着“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宗旨。按照“校府共建”、“一园多校”的模式共同发起和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是高新园区的“园中园”,2004年3月已经科技部和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国内企业总数已达96家,各类研发机构79家,中介服务机构20家,在孵的科技项目167项。吸引社会各类资金3 47亿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节能、海洋水产产业、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企业群。

2007年8月8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最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大连理工科技城。大连理工科技城规划设于旅顺科技创新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2公顷,总建筑面积56 69万平方米。科技城将建设三个功能区,主要涵盖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材料与控制园、绿色生态示范园、机电一体化装备园等8个园区。

依靠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

依靠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形成特色产业,同时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相互促进、互动多赢的局面是学校近年来科技产业的主要工作。

为推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研究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所需的相关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承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论证、设计等任务;组织、策划举办国际航运中心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来大连讲学,为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港航立市”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2007年,学校又与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半导体发光照明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专门围绕半导体照明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大连奥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专门从事汽车车身装配系统、传输系统、生产工具开发的大连汽车车身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大连创思福液力偶合器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创思福调速中心有限公司。

大力推进学校技术转移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要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要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是整合学校、国内外科研成果,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实现技术集成与推广,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市场的对接,学校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由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和公司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评估、许可和转让。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利用该项目重点建设了几何量分析测量

中心,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是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开放的从事几何量测量技术研究与测试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式测试平台,平台突出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供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技术支持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技术转移中心近期又重点孵化与转移了“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密闭式冷凝水回收技术”等节能、环保、降耗项目,其中“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先后在海城镁砂公司、锦州六陆公司、辽河油田石化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在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将使用过的聚酯(PET)塑料工业废料、食品包装容器、废饮料瓶等加工处理后生成PET颗粒,实现PET挤出机在增粘技术上的突破,该技术为解决数量巨大的废旧瓶的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目前该技术设备已在2家企业开车成功。

又相继成立大连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大连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大连光电研发技术中心和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以研制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是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学校有27个实验室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服务中心服务企业620余家,完成服务项目830余项。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开放,努力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先后与日本、芬兰、俄罗斯、韩国和德国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国际与国内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向流动,高层次地发掘国际技术资源,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如与日本岩手大学联合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办公室、与芬兰国立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等。

针对下一步的技术转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提出新三区联动的构想,即校区、研究开发区、产业园区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校区指大学,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园区指高新园区,是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具有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条件,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能提供较佳的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研究开发区指大学和高校园区之间的研发群,通过研究开发区来实现大学和产业园区实现技术转移的联动。

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已具有了很好的办学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始终担负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建设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链接:“五点一线”大有可为

“五点一线”是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提出的一项开放开发战略。“五点”包括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以及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一线”是指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连接“五点”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

以“五点一线”为支撑,“西拥渤海、东挽黄海”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刚一起步,就已日渐成为外商外资竞相涌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开放热土。

如今,在每一具体的“点”和“线”上,都有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活跃的身影。

――土木水利学院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辽宁省“五点一线”以及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创性地从港口物流角度主持完成了《大连港“一岛三湾”核心港区规划》、《长兴岛造船工业园区的工程方案设计》、《长兴岛海岸演变分析》、《长兴岛海冰调查》、《大连船舶重工长兴岛基地选择方案》等13项港口规划项目和专题研究,首度完成《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战略研究》,创新资源整合模式,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率先提出并负责完成编制大连航运价格指数,负责完成了《大连航运交易市场的功能提升研究与对策》;全面完成了《营口沿海产业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

集成电路设计学科评估范文5

1.总体目标。经济开发区()、、镇(港区)都要积极建设软件园。到年底,入园企业累计达到30家,实现营业额2亿元,引进国内外重点知名软件企业4家以上。加强软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真正将软件园建成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软件园,力争三年内建成一家省级软件园,五年内建成一家国家软件园。力争年内引进5家软件企业落户。

2.总体规划。按照“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多元投资”的原则,市发改委将软件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我市“”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三大主体功能区软件园建设规划要围绕全市整体规划与发展目标,首期启动不少于100亩地块,整体规划不少于500亩地块。

3.发展重点。以开展软件招商为抓手,坚持招商引企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吸引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到园区创业发展;以软件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扩大软件出口,提高技术层次和水平;以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增值服务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为重点,迅速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扶持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形象好的出口型和骨干型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带动软件产业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二、提升软件园发展服务能力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要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人力资源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双备份网络系统、专用数据业务接入平台、无线上网区域,通过通信网的大容量、高带宽、全线速传输,直达国家国际出口。

2.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创造性地履行职责,对软件园要“视为己有,视为特区”,本着“特事特办、难事巧办、急事快办”的原则,为软件园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规范园区运行、加强物业管理的基础上,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软件企业注册登记、软件产品报批、软件专利申请、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和业务培训、融资对接担保、优惠政策兑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三、集成软件园发展整体合力

1.强化领导。建立市长任组长,市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委、科技局、土管局、建设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财政局、教育局、劳动局、人事局、电信局、、开发区、镇(港)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软件园建设领导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加快软件园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解决和协调软件园建设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2.整体联动。市发改委、工商局、财政局、科技局、外经局、国税局、地税局要做好软件企业备案、注册、登记、审批等一条龙服务,税务部门对软件产品、软件企业国家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兑现到位,市科技局要争取各类科技资金的扶持,市财政局要按规定做好软件园建设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预算和管理,对市以上软件科技项目做好资金匹配工作;市电信、供水、供电部门在软件园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给予最优惠的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由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和应用系统,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优先考虑由软件园内企业承担。

3.确保投入。在软件园建设初期5年内,要树立“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观念,三大主体功能区每年预算安排软件园建设发展资金500万元,市财政1000万元,用于软件园建设及对软件园企业的奖励、贴息。市政府和软件园建设所在地共同出资或采取运用社会资金等其它形式设立软件园发展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软件园规划范围内的税费基金实行地方留成部分封闭运行,封闭期暂定5年。

4.突出招商。突出对国内重点软件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招商,突出招引国内重点和国外知名软件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到软件园落户,突出发展软件外移外包产业。注重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到我市软件园设立人才实习基地、培训基地和研发基地。将软件项目的招商纳入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对在支持软件园建设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鼓励园区做大做强

(一)鼓励第三方资金参与软件园建设。

鼓励软件企业自建办公用房,积极引入第三方资金参与软件园建设,用地视同工业用地出让,享受我市标准厂房建设规费及配套费相关减免政策。

(二)鼓励入园创办企业。

1.对新创办软件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的软件企业,对现金注册的部分按5%予以补助,最高补助100万元(营业收入4000万元以上),注册一年后按实绩予以兑现。对技术水平领先、软件外包规模较大、市场潜力大的软件企业,一企一议给予重点支持。

2.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以个人身份或与外商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的软件企业。软件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价部分可不作资产评估。软件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可为3万元。

3.经认定的软件企业,从认定之日起五年内,其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之后五年,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50%。企业软件技术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的转让所涉及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

4.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其人员薪酬和培训费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5.对入园新办的软件企业,根据人员、规模、销售总量等情况,提供开发和办公用房的优惠。对于新办的软件企业,免收10㎡/人房租三年,本地企业经批准迁入软件园的,免收10㎡/人房租二年。对于国、内外重点和知名软件企业房租减免实行一企一议。

6.对新办的软件企业,且租赁期在5年以上的,前两年补贴一个上网端口使用费。

7.对新创办软件企业审批凡涉及本市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性收费一律实行零收费。

(三)鼓励园内企业发展。

1.对软件企业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每通过一项软件产品认证当年奖励人民币1万元;通过软件企业认证的当年奖励3万元;认定为国家重点软件企业的当年奖励5万元。

2.软件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省级以上自主创新品牌的,分别给予每个品牌5万元、3万元奖励。

3.对入园创业软件企业且合同运行期在2年以上,建设公用技术服务平台和为软件开发所购置的关键设备的投资,按当年银行等额设备贷款的基准利息给予一年的贴息。

4.对软件出口型企业通过CMM2、CMM3、CMM4、CMM5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根据其通过认证的等级分别给予人民币10、20、30、40万元的奖励,其中CMM认证由低等级向高等升级的,给予两等级差额部分的奖励。

5.鼓励软件企业上市。软件企业上市按照我市关于鼓励企业上市的有关奖励政策执行。

五、软件人才支撑政策

(一)加速人才集聚。市人才基金增设软件人才引进专项,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引进人才机制,大力引进急需的软件产业研究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采取巡回招聘、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职业培训、多元办学等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建立完善的、直接面向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体系。发挥我市教育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培训软件专业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多层次、复合性、开拓型、适应软件产业跨越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落实人才政策。

1.落户第一年度(以营业执照为准),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奖励,以后三年每年营业收入增幅30%以上的,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用于企业奖励高级人才。

2.软件领军人才在软件园创办企业,软件园将给予领军人才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五年内免收租金;根据创业项目实际需要,给予软件领军人才创业项目不低于200万元的扶持资金,并提供总额最高可达10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同时提供100到30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场所,免收三年租金;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的软件领军人才自主创新科研项目,软件园予以一定比例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最高配套资金可达500万元;在实施五年内,对软件领军人才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软件园也将给予最高可达30万元的补贴。(软件领军人才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3.对软件企业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给予全额、第四年和第五年给予50%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奖励内部中高级人才。

4.在软件企业工作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可由相关部门直接办理户籍、人事关系调转和社会保险手续,人事档案不能正常接转的,由市组织、人事部门为其重新建档并接转所有关系,工龄连续计算。

5.软件企业的员工档案、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管理工作,可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于所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免收其档案托管费,并可申请进入市人才工作站。

6.帮助入园企业引进人才解决随迁父母、配偶、子女落户、就业、上学等问题,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子女由市教育局优先安排到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配偶的工作,由引进单位妥善安排,因专业特殊或引进单位安排确有特殊困难的,由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协助解决。

7.对入园创业的企业高中级管理人员,确因工作需要出国出境,有关外事、出入境管理部门优先帮助办理多次往返港澳地区通行证或出国护照。对入园企业引进的留学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不受评聘时限的限制,优先推荐申报评审。对入园企业引进的国外人才,市人事局帮助办理外国专家证。

8.入园软件企业采用定单式委托有关院校或培训机构培养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开设课程及培训时间须经软件园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认定)且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培训人数每人给予4500元补贴。

六、鼓励发展软件园服务业

1.在园区规划范围内,为软件园建设配套服务所办的商贸、金融、酒店、休闲、娱乐等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除外)以及科技人才中介培训等服务机构的,经认定,以企业对地方留成贡献部分的60%予以补助,补助年限为三年。

2.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以及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在软件园内创办创业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对在软件园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其投入到软件园企业项目的资金占当年总投资的30%以上的,以软件企业当年对地方留成部分增幅的50%予以补助。

3.对为支持软件园建设提供功能性配套,如有偿提供培训、办公、研发、公寓、商务等配套服务场所的企业,房屋租赁所缴纳的各项税费和土地使用税等,按年度征收后,给予对地方财力实际贡献份额100%的补助,最高补助年限5年。

4.鼓励入园企业建设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对建设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由园区专项基金给予相应的奖金配套。

七、鼓励以企引企

每引进一家软件企业入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奖励1万元;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奖励5万元。

八、其它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