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1
辅导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单纯的进行思政理论教育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难以形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心理基础;而一般的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缺少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因此,随着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提高和大学生入学后身心特征的变化,辅导员有必要继续通过实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契合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学的关联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高校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上较为缺乏,不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疾病的不够了解,很少会主动到心理咨询部门去咨询,同时又缺乏自我心理调适知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塑造完善人格。在这一层面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基础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不谋而合。
基础课教学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学生如果具备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产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乐观姿态来面对生活,会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在基础课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辅导员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要注意安排的内容不能太过于专业,要将基础课的心理健康内容和心理学专业的内容区别开来。在基础课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主要在于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注重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那么具体如何在基础课中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科学安排授课结构
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现状是搞好基础课教学的前题条件,一般新生进校后,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会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工作,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了解新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基础、思想特点、心理需要及其道德法纪素质状况。如在教学中简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大一新生常见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如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心理异常的表现进行描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研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授课结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课堂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是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基础课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它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给予了关注。
在讲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在绪论第一节讲适应人生新阶段时,可以加入对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在第一章第四节讲到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时,可以把大学生学习及考证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策略的内容加入其中,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可以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及人际交往的技巧;在第七章第二节中谈到职业生活中大学生择业创业内容时,可以加入求职心理辅导;而第三节中关于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时,适时结合情感心理调节等内容。此外,结合教材选用一批历史故事、社会新闻、心理情景模拟剧等辅助资料,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法融入到基础课中
心理健康教育同基础课的教学目的都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或心理的结构完善与重塑,来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的有益补充,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然而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往往习惯于说教、灌输或者凭教育者主观愿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可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引进到基础课。在基础课中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以便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达到基础课的教育目的。辅导员在基础课教学中要树立心理咨询师的态度,抛掉教育者的心态用接纳和倾听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共情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扰,如能适时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暴露,针对学生的倾诉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这些心理咨询技巧,就能了解学生真正遇到的问题,最终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高三学生孤独感团体心理辅导
一、高三学生孤独感的特征
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对于孤独感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孤独感的定义在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朱自贤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李传银等人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Jeny de Jong-Giereld把孤独界定为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总之,孤独感是个体主观的寂寞、无助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空虚感。
高三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在于该群体长时间处于高考带来的高压力和强竞争的环境中,高考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让高三学生感到焦虑无奈;高考复习的枯燥,使高三学生无奈烦躁;高三繁多的考试,使高三学生恐慌,他们需要多渠道的宣泄和放松。他们对人际交往所提供的心理支持的需求也远远高于普通的群体。因此对于高三学生孤独感可以描述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处于高压力和强竞争的特殊环境中,因人际交往水平达不到自己心理预期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性的消极心理体验,常伴随着寂寞、孤独、无助和郁闷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空虚感。
二、高中毕业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正处于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独立面对压力,处理焦虑、烦闷等消极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在高三学习中高考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让高三学生感到焦虑无奈;高考复习的枯燥,使高三学生无奈、烦躁;高三繁多的考试,使高三学生恐慌、郁闷,他们迫切需要多渠道的宣泄和放松。而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促成了高三学生孤独感的形成。
(一) 家庭支持系统的无力
父母是孩子最紧密联系的支持者,是其性格、品德的培养者和理想形成的启蒙者,因此主要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支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父母那辈人对现在的高考无论是知识,还是考试模式都不够了解,平日里对他们关怀备至的父母面对他们的困境真是无计可施。有些父母真心关注孩子,但只是采取一些叮嘱、唠叨等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即做不到移情,让孩子感受你在支持、理解他,又无法处理孩子的实际问题,家庭的支持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孩子与父母的这种支持无力引发了他们孤独感的产生。
(二) 知心密友关系的缺失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而心门则一点点地关小,到最后,只有少数掌握了密码的朋友,才可能让他们敞开心扉了。这是基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产生的普遍现象,标志着他们正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了无数次的痛苦,你已经无法找朋友倾诉,他们也会感觉累,没有能力去承受你的失败与痛苦。所以,你需要埋藏太多的情感宣泄,然后集中爆发或慢慢释放,只是那段压抑的轨迹再也挥不去了。"一位高三学生在日记中如此写到。因为学业的繁重,与亲密的朋友联系较少,减少了他们一条重要的情感宣泄途径。高三学生与亲密朋友的良好人际互动很难实现,这种关系的缺失使其孤独感的加剧。
(三) 学校人际交往的困难
高三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年级、同班同学,同学之间共同的话题多,感受相似,观念相近,同学之间原本可以无话不说,成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对别人的排斥感,在无意中容易出现一些相互伤害感情的语言和行为,因此他们都会格外小心地保持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高三学生中存在的保守、戒备和敏感的氛围使得他们的相互支持感减弱,人际交往显得困难,心理上的孤独感陡然增强。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辅导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被辅导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部分,它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把团体设计为一个微型社会,为团体成员提供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团体成员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探讨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感觉,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可以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高三学生孤独感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帮助高三学生预防和缓解孤独感,我们学校在高三辅导中对学生和家长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因为缺乏较具体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整个工作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团体心理辅导优势和积极作用已经显示出来。
(一) 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明白自己存在"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时,许多的不切实际的担忧和顾虑都会减弱。其次,当学生体会并认同团体心理辅导中一些潜在的价值观之后,例如"情绪的宣泄比苦苦压抑更有利于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敢于表达自己脆弱的情感更能够促进亲密感"和"再独立的人也需要相互依赖和支持"等,就会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努力去调试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大环境,达到缓解孤独感的作用,提升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 缓和班级氛围,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高三学生可以体会到信任、温暖和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在团体活动的通力活动中,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真实交流和真心分享,体验到了久违的心灵默契,大大缓和了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这些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使他们学会了体谅、互助、宽容和分享,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大有裨益。而且团体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增强成员的归属感,改善他们的孤独感。
(三) 强化家庭支持效力
高三学生家长在对待高考问题和孩子身心健康问题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意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范围可以扩大至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参与心理辅导的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家长学习体会和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缓解学生的孤独感。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设想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步骤设计如下:
(一) 确立目标
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高三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帮助建立班级成员的相互支持系统。
(二) 确定团体成员
一般可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
(三) 辅导时间和场地安排
团体心理辅导时间长短均可,尽量每月进行一次。事前准备辅导的场地和备用品,确保团体成员的安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活动需要如长棍、长细绳、卫生纸卷等备用品要在团体活动开始之前准备妥当,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四) 制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最近出现的冲突及其相应主要的情绪感受或者是学生即将面临的学习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制定实用、有效的辅导方案。
可以在学生进入高三开始之初,设置竞争与合作类的团体辅导1次,辅导中可以加入拓展训练中团队分组合作类的竞赛项目,在体验中让团队成员体验感知竞争与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期中可以建立合理认知的团体辅导1次,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设温馨情景让成员畅快地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学会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
在"一诊"和高考之前安排放松训练,应试策略的辅导活动共2次。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 高考;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考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高考能否取得成功对考生将来影响巨大。高考失利的复读生,在经过一番身心伤痛后重整旗鼓返回校园。面对前途的担心、家长的期盼、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等各种巨大的内外应激源,往往日以继夜地拼命学习,常使身心疲惫,出现各种身心症状。有关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广泛受到关注[1,2],直接针对高考复读生的研究稀少。为了解高考前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教育工作提供建议和设想,本文作者于2006年4月在某中学对174名复读生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半整群随机抽样,在连云港市某县级中学6个高考复习班中,每班随机抽取30人,收回有效问卷174份,其中男82人,女92人,年龄18.8±1.2岁,同时调查同一学校的高一和高二学生289人,收回有效问卷277份作为高中生对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和自编问卷进行测试,通过集体解说指导语、集体作答并现场回收的方法,保证问卷所获资料的信度。SCL-90每项症状按1~5分的5级评分法,以因子均分≥2作为评判存在心理症状标准。在Epidata2000 v3.02软件平台下完成数据录入和校验,用SPSS 10.0 for Windows和EpiCalc2000 v1.02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引入、剔除变量分别为0.05、0.10的标准,选择向前引入法进行。
2 结 果
2.1 复读生SCL-90症状检出率情况 调查的174例复读生SCL-90症状构成比情况:无症状(
2.2 复读生心理异常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见表2-1和表2-2):男性和女性复读生SCL-909种心理症状检出率在57.3%~24.4%和55.4%~30.4%之间,前5种症状高低顺序均为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男女生之间每一种心理症状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男生复读生组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心理症状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男生组(P
2.3 复读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高中生以及刘氏常模的比较 复读生SCL-90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组(P
2.4 复读生组在其他分类上心理异常检出情况和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复读生组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城乡差别、文理分科等方面,未显示统计学差别(P>0.05)。按任一因子分≥2为阳性标准,将复读生分为阴性组(n=49)与阳性组(n=125)。以本次调查因素中的性别、年龄、文理分科、是否住校、不在校时是否与双亲一起生活、在班级中成绩、近1周是否因病用药、近2周是否上网、本人对上网态度、来自家庭压力等10个因素作为变量进行成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显示成绩变量与复读生的心理异常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4。
3 讨 论
3.1 复读生高考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SCL-90于1984年王振宇等人引入我国,作为一种准则参照测验,对于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5]。由于国内常模难以及时更新,以往有关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多以1986年建立的中国青年组(18~29岁)常模或1999年常模为参照标准。为能更好反映复读生高考心前理症状水平,本文采用与同校高中生对照和2004年刘恒等[4]建立的常模参照样本进行比较,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调查结果显示,复读生存在和明显存在的各种心理症状检出率高达71.8%和31.0%。各症状检出率水平和顺位与余欣欣等[6]研究结果(该文于49页倒数25行两个百分数值和当页表中总计检出人数N值的计算方法似乎不妥)相似,反映复读生高考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作为复读生,曾经高考失利这一事实无法从他们内心深处摆脱;父母的期待、亲戚的关怀、朋友的鼓励、老师同学的注视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无法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过度学习而身心缺少调整,常使身心疲惫,出现各种身心症状,对心理健康不利,很多学生需要有效的心理辅导以调整心态。
3.2 男女复读生心理异常特征存在差别 男复读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等3个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中学生常模,除此以外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等方面还高于同校高中男生对照。可能与传统观念下男性承担着更多社会和家庭期望,面对老师和新老同学、亲朋好友异样的眼光,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和相应心理症状。女复读生仅躯体化、焦虑、敌对症状方面以及在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症状检出率高于常模和同校高中女生对照,可能与女生强烈的自尊心、性格大多内向,使她们不愿向老师或关系一般的同学倾诉,只能闷在心里或仅向个别好友诉说。心理负荷过重,个体难以承受时,可能产生躯体化、焦虑、敌对等心理症状。而返校复读的共同经历和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大致相同,从表现在复读生男女之间各种心理症状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3.3 成绩可能是复读生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 成组Logistic回归提示复读生的成绩因素与心理异常之间存在联系。说明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现有成绩影响。这可能与当前应试教育等因素有关,如学校和教师往往宠爱成绩好的优等生以提高重点率,关注有希望的中等生以提高上线率,漠视所谓没有希望的学困生,甚至指责他们学习不努力,挫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拉大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成绩处于中等以及偏下的复读生,在备考阶段,考虑到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奋力一搏,甚至可能再次失利,心理压力可能加剧,甚至产生消极厌学或悲观情绪,表现在心中有愁苦又不能说出,情绪低落,烦恼和各种心理症状随之而来。
3.4 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教育应受到重视 (1)强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康良好的人格,优秀的思想品德是健康人格的保证。(2)帮助树立自信自强,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奋斗目标;理想的实现要靠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达到。(3)家长和老师应为复读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消除焦虑、抑郁情绪,积极鼓励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帮助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4)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生,指导他们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温暖他们受挫的心灵,使困难生从自卑、消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积极投入复习。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4
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从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有60%至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度焦虑而影响日常生活。高考后的三个月内,考生在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高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会让许多考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出现生理紊乱现象。
高考生历经几年的寒窗苦读,压力积累,特别是高考前一个月的紧张复习,考试后进行自我放松是很正常的,但这种放松不宜过度。此时最好的减压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学生平时学习较忙,考后这段时间可以多和父母聊聊天,或者去拜访一些老同学,去亲戚家串串门。这些活动可以使考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平和的生活氛围,也有利于体能的恢复。考生更要理性地对待商家极力推销的所谓“庆功宴”“谢师宴”等“高考商业套餐”,以平常心度过高考后的等待期。考后的生活,可以多安排一些健康的非功利目的的活动。比如打球、下棋、学驾驶、学厨艺,等等。高考结束后,适当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考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其开阔视野,深入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另外,还要抽出时间为上大学做些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是一次“极限冲击”,在高强度的复习中。不仅要面临心理、生理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心理脆弱的考生会在高考后一段时间,出现心理需求“井喷”现象。而“后高考时期”学生的心理辅导是现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盲点。随着高考的结束,学生与高中母校的学习关系也随之终结,大学教育还没有到来,社会的心理支持系统又相对不完善,因此来自家庭的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 考试焦虑;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近年来,随着升学、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家庭、教师及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增大,使得处于青春期,不知道如何有效调节情绪和压力的学生考试焦虑情况日渐加重。考试焦虑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考试焦虑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辅导势在必行。
1.考试焦虑的定义
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1]。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殊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
考试焦虑和学生的动机水平成到U型曲线。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张力,激活思维,增强学习动机。但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
2.考试焦虑的表现
已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例如生理上出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额头出汗、手足发凉等;心理上产生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无法集中深入思考,无法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难以一一解决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严重影响考试情绪和考试成绩。
3.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考试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含认知评价,人格影响,自我期望,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合理,缺少可行的学习计划,缺少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只是准备和应试技巧不足;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
4.考核焦虑的辅导方法
4.1 自助
4.1.1 进行认知矫正
心理治疗家艾利斯曾指出人的认知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进而产生生理和心理症状。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事件形成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因此,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考试的担忧。要求学生把自己所担忧的一切都写下来,然后按担忧程度的大小排序。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理性的分析,如你的担忧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过于极端,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担忧辩驳。让学生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事实、理性和积极的态度予以驳回。用一些积极的话语反复进行自我鼓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使其卸掉包袱,轻装上阵[2]。
4.1.2 调整期望值,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期望值是自我确立的结果能达到的预期值和目标。它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期望值是否适度,直接影响考生的动机程度、情绪状态,也直接影响考生临场水平的发挥。因此,适当调整期望值,切合实际地提出目标和期望,这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状况,了解自己在各学科、各知识点、各题型上的优势和劣势,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自我期望。
此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都对期望水平、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一项积极举措。特别是在耐力和毅力的培养上,通过体育锻炼等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坚持性和持久性,让学生学会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到目标。
4.1.3 加强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
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调节和改变自己身心状态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考生在参加考试时,一定要增加积极的自我暗示,平常多说一些积极的话,少说一些泄气的话。作为考生,相信自己,鼓足信心,确信已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可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另外,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鼓励。把计划和目标分成一步一步,每达到进步就鼓励自己,在平时树立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耐力。
4.1.4 做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
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在考前准备好所有考试用品,避免出现意外状况,造成考试焦虑。在考前学习一分钟放松法,一旦进入考场过分紧张头脑一片空白时闭上眼睛深呼吸一分钟,调整紧张状态后开始考试。
4.1.5 正确认识考试目的,改善学习方法
学生在心中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试只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是查漏补缺,并不是自己全部能力的体现,成绩的高低不能真正决定将来成就的大小。人生有许多的转折点,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意义,都能使我们成长。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考试观,才会正确地看待考试的结果,才不会被成绩的好坏左右情绪,才不会产生对考试的焦虑。
教师很有必要教会学生抓住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科学的应试技巧,如认真审题、先易后难、认真检查、合理安排时间等。个体差异性很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和认知风格,因此学习方法各不相同。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通过分析和调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盲目学习其他人,随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步伐和学习计划,坚持自己的同时及时调整,达到最优的状态。
4.1.6 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普发现,人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沃尔普把这一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焦虑紧张状态的抑制,从而获得轻松的情绪状态。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每一个考生都应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迅速高效的放松模式[4]。
4.2 他助
4.2.1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应试技能辅导
要掌握应试的技巧。第一,要稳定情绪,全身放松。第二,在答题前要浏览试卷,统观全局。第三,回答每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第四,排列好答题顺序,贯彻先易后难原则。第五,统筹兼顾各题,恰当分配答题时间。第六,不忽视任何细节。第七,注意克服定势的干扰。第八,先求正确,再求速度。第九,考试时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增加一分也好。第十,做选择题时只要不倒扣分,尽量给出猜测选择。第十一,合理使用时间,不要提前交卷。第十二,考完退场后不要急于对答案。以上这些应试技巧发挥得好,就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3]。
4.2.2 鼓励学生间的心理互助
很多学生表示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和同学之间竞争性加强了,彼此经常相互比较,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不再和乐融融,不再互相帮助,而是相互防备着,害怕别人比自己好。同伴间关系的疏离让自己压力变得更大,情感无处宣泄,也没有办法建立正确的比较。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辅导中学会互助与支持,情绪良好的学生可以理解与支持情绪不良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来自同学的友善与温暖会给焦虑的学生以力量,使他们有勇气克服焦虑情绪,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间的人际互动,积极建立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4.2.3 重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一方面,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求家长配合,通过家长的言行为其子女减压,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们的信息反馈,准确得知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5]。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找学生沟通,特别是不要过分专注于学生的成绩,要从情感上让学生有宣泄的渠道,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放松,特别是部分出现明显考试焦虑症状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复习和休息的时间,以及寻找专业的帮助。
4.2.4 学校定时开设心理健康课
随着考生考试焦虑情况的严重,学校对中高考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视及应对的策略不断加强。考前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测验了解学生当前情况,把握学生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考试焦虑现象,这种焦虑心态若不及时解除,特别是重度焦虑的学生,势必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效率,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危害。心理学家也认为,学校对考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学校应在了解学生问题后针对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大部分测验没有显现出考试焦虑问题的学生进行班级的考前辅导,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考前问题进行讲座,如:上课、考试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不进去,厌学,想放弃;失眠,睡不着,早上上课精神不好,头晕脑胀;成绩总是提不上去,越是认真学一门课,越考不好;考试的时候很紧张,考不好,平时考得很好,考试发挥不出来;记忆力不好,学了又忘;复习中怎样攻克不擅长的科目。对轻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采取小组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放松训练,并指导学生回家进行练习,调节焦虑水平。对轻度焦虑的学生主要由心理老师指导班主任进行辅导。对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主要由心理老师完成,进行每周一次的个体跟踪辅导,联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对学生予以沟通和辅导,密切了解学生状况,协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的症状。
由于高考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具有的特殊心理,加之现在的高考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因此,对高考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个别心理辅导,效果更佳,这样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对待,针对性强。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取得令人满意的考试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
[3] 贺腾飞.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辅导策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
[4] 叶秀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高考焦虑心理辅导范文6
3月24日,上海。本着公益先行的理念,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詹晶明先生在由腾讯教育主办、新东方优能协办的“中高考考前心理减压公益巡讲”活动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研究多年的心得――“简单疗法”。并就考前如何调整心态,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与考生间如何进行沟通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还正面解析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错误心理以及对考试成绩造成的直接影响,全方位剖析了为什么缓解高考前心理压力是“重中之重”的原因。
调查显示,应考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五大类:第一类“紧张和过于担心”占41%;第二类“焦虑和担心”占23%;第三类“想入非非”占18%;第四类“自信、安全”占12%;第五类“漠然、放弃”占6%。
詹晶明提出对应考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接纳而不评价,分享而不建议,鼓励而不骄纵。”并推荐了做好睡眠、饮食、精力和记忆保健的具体办法。
他提醒,在考前家长要尽量维持平时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不要因为高考而过度溺爱孩子或者给孩子太多压力,要正确认识高考不是一场人生赌博,而仅仅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个转折过程,高考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但不会改变人生的理想与前景。
如何应对“考前焦虑症”?“很多孩子考前会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如失眠、脾气暴躁、胃口不好、精神不振等各种不同的症状,这个时候家长最好不要胡乱猜测孩子的想法与心态,”他强调,“要以引导孩子的注意力,营造快乐轻松氛围为主。”
对于考试前频繁的失眠和烦躁,詹晶明也有解决之道,“可以适当为孩子安排一些户外活动,调节他们脑力与体力的疲劳失衡,同时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晚上睡觉时也可以在床边放一只橙子帮助睡眠。”
对于精神不振、脾气暴躁的学生,詹晶明分析道:“这很有可能是孩子过度焦虑导致,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静下心来谈谈,让孩子想清楚未来到底要做什么,找到自己的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可实现的计划,完成了就能肯定自己。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只要年轻就有很多机会,不要把高考看做是振兴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他补充道:“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柠檬和香薰 ,柠檬的味道比较清淡,有助于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