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1

1.案例和困惑。

案例:王诏一小朋友,是一个比较胆小爱哭的女孩子,开学一个多月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稳定了她的情绪,比如:早入园还会哭,但只要老师过去抱她,她也会依顺地让老师抱,然后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她可爱但怯生。为了培养她大胆、活泼、自信的性格,我们帮她找好朋友,集中活动时经常提问她,有意地请她上来表演并及时鼓励她。总之,我们对她可以说是呵护备至、用心良苦,她确实也进步很大。现在,园长竟然跟老师说:家长要求给孩子调班,而调班的理由竞然是“某班有个熟悉的朋友,为了方便一起接送”。

困惑:难道家长为了“和一个家长熟悉的孩子同班方便接送”,就要让这个怕生的小女孩重新去适应新班级、新朋友和新老师?让这个令人怜爱的小女孩刚和班里小朋友及老师培养起来的感情和刚建立起来的自信等等,都将因“大人的接送方便”而夭折吗?站在关爱孩子的角度,老师真的很不忍心,而家长却这么忍心吗?难道是这位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这些方面吗?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环境吗?肯定不是的,因为,我们和这位家长的接触也一个多月了,了解这是一位很重视孩子教育,特别重视孩子健康环境的,很理解老师工作的家长。记得孩子刚入园第一天,老师忙着安定全班幼儿的情绪,她会帮我们安抚其他孩子,唱歌时她会帮我们弹琴,散步时,老师信任地把个别爱跑的孩子让她拉着手帮看着,这点让我们很感动,也很看重这位家长。那么,家长又为什么提出要调班呢?是觉得老师对她孩子态度不够好还是对老师有意见?或许是有什么误会?如果是对老师有意见,为什么不当面给老师提出来好让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呢?而园长说:家长提出调班的理由是“某班有个熟悉的朋友,为了照顾她们在一起方便接送,”可是,这个现象全园似乎很多,园领导都能一一解决吗?

2.反思、策略与成效。

反思: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老师每天在照顾幼儿繁杂的一日生活时,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又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要面对几十位的家长,确实需要花一番心思,不断探索家长工作,好好思考如何与家长交流。

老师只有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对孩子周到的服务是不够的,还得让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可我们的工作,让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宽容,就得与家长交朋友,搞好关系。家长对老师有意见,说明老师的工作存在不足,即使对幼儿的教育做到问心无愧了,但如果与家长缺少沟通,家长工作没做好,家长也不会认肯我们的成绩。

策略:根据以上的案例和反思,我采取了“家访”的策略: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孩子入园来这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并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诚恳地倾听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次的专题家访有很大的收获,找出了家长要调班的根源:在于本班的幼儿洗手间。这位家长提出:孩子那么多,小便和洗手的地方却那么小,太挤了;孩子的擦手巾挂在男孩子小便的地方也不合理,男孩子会尿到手帕上的。老师也向家长表态: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也都提得很合理的,能做到的我们会及时改正,关于设施的问题我们会向园领导反映,需要一定的时间。

成效:通过这次家访,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合理性建议和宝贵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馈给园领导,得到了园领导的重视。一星期后,我班的幼儿洗手间重新整改。这位家长很满意,也赞叹老师的工作责任和领导的工作效率。在一次家长会上,作为家长代表的发言以这件事为例称赞我园是民主的、有责任的、高效率的、值得家长信赖的一所好幼儿园。她的这一席话让家长们对我园更加了解,更加信赖了。

二、家长工作的策略

从以上的案例反思与策略效果中,我进一步领悟了“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家长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关系学,要做好家长工作需要技巧,就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取决于家长能否与幼儿园配合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工作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家长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策略。

下面谈谈家长工作的几种策略。

1.园访日和家访。

我们每月的最后一周的周五定为园访日,创造机会给家长和老师互相交流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表现情况,与家长座谈,听取家长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这种形式很受家长的欢迎。

家访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每次家访活动,主要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幼儿进行,如: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等。通过家访,找出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问题儿童”的健康发展。除了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进行随机家访指导之外,我们还要求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走访,并做好详细的家访记录和分析。

2.家长会议。

家长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好家长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是使家长了解我班的班级工作情况和主要教学内容与成效,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为我们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比如:班生数太多了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又如:孩子用没做记号的湿手巾擦嘴不卫生等等,我们就家长的合理性建议进行不断更改完善。

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孩子在家的表现,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班工作情况和教学目的,以更好配合老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家园教育一致。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谈谈育儿经验,也可谈谈自己孩子入园后的进步,家长则从中体会到家园一致教育的作用和家园配合的力量,加深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胆小内向 活泼 心理 帮助 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43-01

1 教学案例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结合相关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根据主题《春天真美丽》相关教学活动,这天我请孩子画春天的柳树,在我示范之后请孩子动手操作绘画,这时我听到了妍妍的哭声,于是我走了过去轻轻地问:“妍妍,你怎么了?”妍妍边哭边小声地对我说:“我不会画。”我说:“不会画没关系,老师来教你,好吗?”她并没有回答我,哭声也没有停止,于是我把蜡笔放在她手里,然后我的手握住她的手试图与她一起画,画了一会我试图放开手让她自己尝试作画,但是当我一放开手她也不动了,哭声始终没有停止。

案例二:

午睡时间,小朋友都爬到床上睡觉了,午睡室一片安静,这时我听到了一点声音,于是我随声音走到了小雨的床边,只看她一只手抓着床的边缘,脸上一副难受的样子,于是我知道她想小便了,以前也有过相同的经验,她因为不敢对老师说要上厕所而两次尿湿了裤子,我轻轻地问:“是不是要小便,小雨?”她点点头,我说:“快去吧!”只见她匆匆地向厕所走去。

案例三:

早上户外晨锻开始了,做完游戏后我请孩子自己去选择玩具玩,我发现小宝今天没有选玩具,一个人在一旁的角落里,于是我走了过去,问他:“小宝,你今天怎么不选玩具玩啊?”他一看我来了,就低下了头不语。我继续寻问:“为什么不选玩具啊?”本想着牵着他去选一个玩具的,这时刚好有其他小朋友前来告状,等我处理完发现小宝还无目的的走动,手里没有选一个玩具,于是我把他拉过来,对他说:“今天老师和你一起玩游戏,好不好?”可是他一副害怕的表情,我说:“老师只是想和你一起玩,我没有批评你呀,你不要怕啊!”,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听到了,都围了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要和你一起玩!我也要和老师一起玩!”而小宝却始终站着。

2 案例分析

每个班都有几个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交往的孩子,面对这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有时真是无可奈何。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对老师的提问相当害怕,往往在被叫后,坐在座位上以一种不知所措的表情面对老师,对于老师的引导也是无动于衷。在遇到困难时,不会寻求帮助,只会一味的流泪,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有时还是哭声不止。案例一中妍妍就是这种缺乏自信的孩子,面对这种孩子,身为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要多给她表现的机会,鼓励她大胆表现,并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案例二中的小雨是个特别内向的孩子,由于小班孩子爱模仿,在活动时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要小便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会陆续说要小便的状况,于是我们规定在上课时不能小便,这样也提醒了孩子在活动开展前要去小好便,就像我们规定午睡过程中不能小便,在睡觉之前每个小朋友都要小好便一样,但是,对于个别特殊孩子我们还是会特别照顾,经常提醒或是请他们想要小便时随时举手告诉一声。小雨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要提醒的孩子,由于她的胆小内向,对班级的一些常规能自觉遵守,甚至胆小到情愿憋着尿也不敢说出声。对于这种孩子,教师在平日应更多与他们亲近,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告诉他们要小便就告诉老师,不能憋着。教师多一点耐心和呵护,相信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使他们敢于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案例三中的小宝只是在面对老师的情况下才会变得胆小,在与孩子游戏时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为什么他会对老师那么害怕呢?后来我发现,小宝经常在课上与旁边的孩子讲话,经常被老师批评,从而造成了小宝对老师的惧怕,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我们应该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包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常常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孩子。

2.1造成幼儿胆小的原因

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等。

2.2改变幼儿胆小的有效途径

(1)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幼儿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个性活跃的孩子倍受关注,教师总是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而闷声不响的孩子常常倍受冷落,其实越是这样越会导致孩子更加胆小孤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特殊孩子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如表演、游戏、回答问题、小帮手等多请他们参与,并不吝啬对他们的表扬,使他们的自信心一点点建立,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以人为本;友情感化;赏识激励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只有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我所带班级的琪琪同学是各科都老师头痛的一名问题学生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他总是很另类,早读时,其他学生都在认真背诵时而他却眼睛盯着天花板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上课铃响了,他才慢悠悠的从后门甩手而入;课堂上其他人认真听讲的时候他却总眺望窗外;考试时,其他学生在专心紧张的答卷而他却昏昏大睡……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本想不管不问,因为我觉着他除了表现的与众不同之外,从不缺课,不扰乱课堂纪律,只是很冷漠的置身于课外。可每次进教室,我都不知道目光该跳过那里还是停留。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有一天课后,我与他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告诉他,既然每天能按时来学校,也从不违纪,那为什么要游离于课堂之外呢?上课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者不是很快乐吗?……对他也没提更多的要求,第二天,他竟然能认真听讲,也完成了作业,虽然错误很多,看到他的变化,我略感欣慰,看来他并不是一块顽石。

特殊学生,特殊对待,对他我比其他学生更多了一份耐心,更多了一份宽容,利用课余时间经常给他开小灶,随时了解他的掌握情况,利用活动后可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降低他的标准,减少他的背诵任务。逐渐的,他的脸上有了笑容,也愿意主动和学生交流了,上课就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并且经常主动找我给他讲上课没听懂的题。

案例分析:

对于琪琪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促使他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这个案例使我深刻感觉到对学生充满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对于问题学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案例二:

“今天的日清我又过了,我都连续过了好多次了”刚走出办公室,我就听见小同学在班里向同学们炫耀。走进教室,看着满脸自信的小,开学初的情景不禁涌现在了眼前。

小的智商不差,比较好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很正常,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懒惰与家庭教育。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散漫,缺乏主动性。懒于背单词、读书,因此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课堂常开小差,作业经常不完成。但是一到下课,他就生龙活虎玩耍开了。放学回家,只知道玩耍,家长忙于做生意,家庭作业无人监督,做作业马虎了事、以应付为主,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在第一次的质量检测中小只考了50分。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以学习为重,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让人讨厌不已,他口头上答应的很好,可事后仍一如既往。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怎么办呢?正在我无计可施时,想起一句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何不试试?不论这个孩子调皮还是听话,聪明还是愚钝,只要老师能用“显微镜”看孩子的不足,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就一定能找到独属于这个孩子的优点、长处去夸奖他。

于是我决定改变原来的做法,变批评为表扬。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他的自信心。上课时我抓住他听讲的一两分钟时间,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每当他回答上来一个问题、写好一个字,我都会及时地表扬他:“小今天真有进步,问题回答得准,声音宏亮。”这样,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他的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搞小动作的次数减少了,认真听讲的时间长了,同时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很欣慰,于是,我趁热打铁与他又进行了一次长谈,首先我告诉他,看到了你的进步老师真的很高兴,我想与他交朋友。一段时间后,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要我为他的作业而烦恼,而且上课也敢大胆发言了,虽然有时的回答会引来全班的哄堂大笑,但我却明确告诉他和全班同学答错不要紧,敢发言就是认真,就是进步。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5

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多主观与客观因素,尤其在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想要短时间彻底解决此问题难上加难。俗话说,“治病须治本”,只有抓住了其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涌动的生命,他们都需要人关心,需要人尊重他的人格,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然而,这些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足时,有些孩子便在默默承受痛苦折磨的同时,为了寻求他应当得到的东西,走错了路,这样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西部农村是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满向往,对于当前相对落后的生活环境却充满无奈和烦闷。同时他们要求在而今,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各种传媒中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对于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充家庭中获得平等独立的地位,但这一些正常合理的要求往往与现实的环境不融洽,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再加上某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形成了农村初中学生较城市学生相对严重的问题行为。 具体分析,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比较突出的问题行为。

一、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攻击性问题行为

买买提江,男,是初三学生,头脑聪敏、灵活,好奇心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嗜赌,脾气较躁。母亲不信任丈夫,常与丈夫吵架,家庭关系紧张。买买提江很羡慕同学的家庭和睦,对别的同学拥有的各种新鲜物件很好奇。而他平时的正当要求常遭到父母拒绝或不信任。时间一长,他情绪焦躁,无心学习,时常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课后常寻衅与人打架。发展到后来逃课、逃学。至此,其父母仍相互埋怨,对自己孩子的行为毫无察觉。在个别心理辅导时他说:“我很想读好书,我也向往内地大城市的生活,可我的家不象家,我在家常常被父亲打,父母也从来不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我是没有希望了。”

二、模仿性攻击问题行为

图孙江,男,初二学生。家庭情况正常,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均在乡办厂工作(三班制),常常不在家。父亲文化底,教育手段简单,图孙江小学时常被父亲打,因此他常在小学中欺负弱小同学,模仿父亲打自己的方式打同学。有一次看到几个小青年勒索同学钱,他起初很害怕,后来看到那个同学被打之后乖乖地拿出了钱,他感到好奇,以后有一次他也这样做了,居然也成功了。由此,他一直到中学后多次发生类似行为,在学校中小有影响。

三、教师教育行为不当影响下的问题行为

阿依努尔,女,初二学生,她文静,内向,文明而有礼貌,学习成绩中等,在师生眼中,她是个好学生,是那种无需多烦心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何,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不听话起来,课上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只是沉默地站着,课后碰到老师故意避开。有一次数学课上,居然顶撞了老师。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她的父母知道女儿成绩在降,也急了,骂了女儿,女儿一气之下离家住到了同学家。

总之,上述几方面,在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中较为突出,基于上述的分析,我认为应从这样几方面实施矫治。

第一、针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攻击性问题行为,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作为案例(1)中的买买提江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改变家庭紧张的关系,还给孩子一个和睦、安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合理的需要作必要的引导,或采取延时满足的方法,即培养孩子“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人,延缓这方面的需求,这样孩子的攻击会减少。另外,学校教师也应尊重买买提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其的行为维持良性发展。

第二、针对模仿性攻击的问题行为,应努力减少其攻击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是引导孩子辨识良莠。像案例(2)中的图孙江,其父应改变自己打骂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与学校老师一起配合,帮助孩子脱离那群社会青年。教育者也应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多观看文明礼貌,和睦团结,品德高尚的行为,多体验奖励,表彰这些高尚行为的情绪,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6

什么是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男性、女性身体器官上的差异、性别认同、性别平等以及性教育都包含在内。

对于3岁的宝宝而言,目前最主要的是要让他了解男性、女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并让他自我认知、探索和了解,而不是诸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不可以玩洋娃娃、女孩适合粉红色、不适合足球运动等传统的刻板印象。此外,还要让他了解两性是平等的必须互相尊重。

为什么说0~3岁是进行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期?

性别意识已经产生

研究指出,宝宝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专家提醒父母,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为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性别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一个阶段是两三岁的幼儿时期,另一个关键时期是青春期。让宝宝从小意识到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有个正确的认识,并非小题大做,它将影响到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能否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宝宝好奇心

宝宝到了一定年龄会对男女性别产生好奇心,经常会问很多“为什么”。这个时候是父母教育的契机,父母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案例一:男宝宝喜欢穿女装

讲述者:土豆妈妈

我一直想生个女孩,可偏偏土豆是个男宝宝,我可难过了,在他小的时候,我就照着女孩的样子给他打扮,比如给他扎小辫子,给他穿小女孩的衣服,感觉挺有趣的。这样一直到了土豆3岁,我发现他现在总是把自己当成女孩子,喜欢的玩具也是布娃娃之类的,是不是我当时的做法对土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呢?

专家点评:

爸爸妈妈不要从小混淆孩子的性别意识。有的女孩家长有意无意把孩子的衣着、玩具男孩化;有的男孩家长则喜欢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性别意识出现混乱,甚至导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结果导致男孩子长大后喜欢穿女孩子衣服,行为举止女性化,自小喜欢和女孩扎堆;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长此以往,当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严重不一致时,孩子会对自己的性身份产生认同困难。

案例二:宝宝吵着要看爸爸洗澡

讲述者:知了妈妈

最近,知了总喜欢偷看爸爸洗澡,每次爸爸要洗澡,她都吵着闹着要去看,平时常常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和爸爸不一样?”“为什么爸爸是站着上厕所的?”我们每次面对这样的情况,总是觉得很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她。

专家点评:

不要简单呵斥孩子的一些窥视行为。比如有时在父母上厕所或洗澡时,孩子会偷偷溜进来看几眼。此时不要大惊小怪、急于遮掩,甚至责骂孩子,因为孩子只是好奇,想观察爸爸妈妈的身体。如果大人选择坦然的态度和冷处理,会让孩子淡然此事;相反,如果大人反应过激,恰恰会强化孩子的好奇。他或者好奇于你的夸张表情,或者满足于你的惊慌失措,以后可能一再做出这样的行为。

为了化解宝宝的这类好奇心,爸爸妈妈在家可以利用洗澡的时间,或者运用绘本直接讲解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同时,耐心地回答宝宝提出的疑问,用一种自然的方式让她了解自我,认识性别,并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三:缺少男性的单亲家庭

讲述者:辰辰妈妈

宝宝还小的时候,我就与丈夫离婚了,宝宝一直和我过。平时除了外公外,他接触的人都是女性,外公是家中唯一的男性。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外公与他相处的时间也很少。最近我发现,宝宝在看见陌生男性的时候,表情有点疑惑,会盯着陌生男性看。听说缺少男性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日后容易出现性别的模糊,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