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1

关键词:历史;美术;跨学科;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第八条提出,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倡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强调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人教版教材、岳麓版教材还是人民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采集。作为美术教师,笔者在此谈谈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历史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图像资料。据统计,大象版历史教材中图像资料最多,约880种;其次是岳麓版,达520余种;图片最少的人民版教材中也近450种。显然,历史教材中的图像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图像资料包括文物、古迹的图片以及大量的美术图片。无论是文物、古迹图片,还是反映美术史的图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都记载了历史,直观地再现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历史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图像资料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阐释的作用,印证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正确地阐释和解读美术图片类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挂图、插图等教学资源,地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讲授苏联卫国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创作的大量战时美术作品。苏联美术家在卫国战争中,为配合苏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战时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真实、直观地再现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总之,图片类教学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美术图片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质,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

二、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学科内容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课程标准决定了学科教学中侧重点的不同。历史学科中涉及美术的内容注重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历史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重在把两门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通过两门学科间内容的延伸、渗透与融合,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下的教学案例正是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历史与美术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一:江苏省大港中学的束鹏芳老师,在给高二学生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时,依据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把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分成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板块,聚焦“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3:欣赏名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教师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请学生观察后描述对画面的感受。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得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5:提问“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幻灯片对比展示: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写实与真切,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自由引导人民》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展现出激越的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渴望。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束鹏芳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渗透着理解和揭示美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通过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幅代表作,提出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需要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这堂课在历史教学的文化情境中既欣赏了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二:在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文艺复兴》一课中,师生可以根据文艺复兴的时代特性研究“文艺复兴三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郝志红老师在给初二学生讲授《文艺复兴》时,先按照时间顺序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世纪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的圣母像,14至16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圣母像,发现美术表现的变化,接着提问三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哪个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活力。在互动式教学之后,教师提出在14至16世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再生,引出“文艺复兴”的概念,并提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的创新,提出创造性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无论是西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印象派的创作方法,还是我国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发展,都印证了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美术家及其创作的影响。以上两位教师的历史教学,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美术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和美术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美术与历史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三、历史教师美术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课标中可以解读到的是历史教学需要创设艺术的氛围与情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然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偏重文字部分的讲授,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介绍与解读,加之教材中涉及美术作品的教学图片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握美术作品的风格,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进而受到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美术素养,教学方法单一,仅限于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难以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美术的辉煌》一课,内容涉及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的艺术流派。教科书较为简略地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诞生及其特点,列举了大卫的《马拉之死》、安格尔的《泉》等几幅美术作品,而对于作品艺术手法的阐释过于简略。因此,笔者建议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外美术史的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紧扣历史课标和教科书,搜集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插图,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合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教学。同时,对于美术史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某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教师需要从画家的生平、创作风格、艺术语言的运用、时代审美观念等方面适度讲解,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认识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上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更新,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具体运用,希望能够让其他教师正确认识该教学方法,然后灵活将其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创设的一种真实有趣的情境,它能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学习当中。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只有在正确理解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例如,当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吴越争霸的内容,如果历史老师采用各种措施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第二,历史教师忽视了图文史料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它们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知识。但是当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进行教学,他们直接对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这就大大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忽视了多媒体教学。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调查可知,有的高中历史教师没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历史有关的图片、故事,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大家拿出你们的练习册来做几道题。”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配合地拿出来了练习册,整节课下来,历史教师反复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和练习册中的习题,他并没有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第四,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非常僵化,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将高考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第五,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历史教师看来,语、数、英是高中阶段中主要的学习科目,而历史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的讲解上过于随意,多数历史课被安排在下午疲惫的时间段,学生对历史逐渐失去兴趣。最后,课堂过于压抑,高中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按理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十分压抑,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到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一)创设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生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高中历史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大家请翻开教材。”全班学生非常配合地翻开了书本,历史教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当历史教师讲解完基本的历史史实之后,他说到:“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些内容了吗?”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此时,历史教师微微一笑,说到:“没关系,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教材中的“卧薪尝胆”这个历史故事,然后全班投票选出表演最好的小组。”老师说完以后,全班学生都开始兴奋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情境表演练习,整节课堂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活跃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并指了指幻灯片中的课题),这个单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将重点的识记内容用课件整理了出来。”学生一边看着课件中的内容,一边用颜色笔在自己的教材上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板书教学更具有优势,前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展示较多的历史知识,而板书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用插图和思维导图创设情境

插图和思维导图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插图和思维导图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当高中生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和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上课之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整体上给学生讲解一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大概过程,他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争霸战争的全过程。当历史教师讲到了城濮大战的时候,他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晋文公的插图以及退避三舍的战争图,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微课创设情境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讲解教材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使用了PPT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前者主要是用于制作历史课件,后者主要是用于录制历史课程视频。随后,历史教师通过PPT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完成所有的制作以后又对其进行了反复地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爆发”微课视频。PPT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的有效结合既能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3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融合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改理念,同时在目标设计过程中也让高中历史更好的施行义务教育,帮助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学会如何知道历史,怎样利用特定历史思维去了解现在和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

1.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过程”和“方法”进行分别研究,“过程”是指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程度等,在本质上可以说成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个经历,并在这些学习经历中形成抽象或概括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过程”是指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经历和体验来确认史实,并要运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是指学生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成教师根据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布置和安排出特定的情景,就某个历史学科方面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与特定历史思维相统一,从而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历史思维来理解历史和现代,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题目也可以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可以利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

2.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

本文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课来设计实践课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和巩固大一统的帝国,重点是讲述了秦朝创立中央集权的体制,虽然秦王朝在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它创造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的影响却很大。本文便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一课为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1:“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文献来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以及提炼核心观点的综合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一起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等内容。

(3)通过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并要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秦王朝的统治。

分析:根据本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将主体放在培养学生这一方面,而且还没有使用教学活动的过程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2: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一】公元前3世纪,中国因为什么原因而出现秦王朝大一统的趋势?(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来营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定情境,而且历史情景要充分体验秦王朝大一统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情景:教师出示两幅关于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图和几大国家的形势图,通过观察图片上的国家数量变化等来营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

问题:从经济、社会以及战争等当时社会的角度,充分思考秦王朝大统一趋势出现的必然性。

【探究二】秦王朝是如何从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存在?(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应资料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情景:出示两段与此问题有关的文献材料。

问题: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探究三】秦王朝在那个时期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概括)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命题:秦王朝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我们后世带来哪些影响?

A:这些措施对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B:留下了哪些沉痛的教训?

操作:(1)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如果两个小组人数不平衡教师可以选择参与人数偏少一组,而且分组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就应完成。(2)分组讨论。两个小组要在5分钟之内完成讨论,并推选1至2人将准备的观点进行发言。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4

一、复习理念

在课程功能上树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理念,在课程学习上,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理念,在课程教学上,树立“多元互动”理念。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二、复习方法

(一)由于时间的原因,只能进行一轮复习,重点是专题史。适当的结合通史的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专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专题知识。

1、专题史复习

(1)教材整合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感,优化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整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整合。

案例:必修一的“”、必修二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必修三的“”和选修中“亚洲觉醒的先驱”。

(2)史料教学

鉴于高考考查: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主要通过史料的形式呈现出来,复习中要恰当的选用史料。选择史料要紧扣教学重、难点,确保科学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学科思维意识和能力。

案例: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

上述资料体现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以上资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引用古籍原文,可增强历史感,简化、深化了教材内容。

(3)问题式教学

古语:“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解,需解则长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问题提出要科学,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层次,要以创造性发问为主。特别是开放探究性的问题。

(4)专题知识要点化、系统化,利于学生掌握。

案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

发展规律: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5)教学过程贯穿史观解读与运用。

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辩证唯物史观”。包括史观解读、备考点拨、应用训练。

2、通史体例复习

在复习必修模块时,恰当的、增加通史复习,可使学生复习所学内容,掌握好阶段特征。如:复习到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可简洁的联系前面所学的经济史和政治史。

案例:

(二)聚焦社会热点

把握近来高考关注热点,与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结合时政,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解读。

如:1、持续关注社会转型问题2、重点关注民生问题3、特别关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问题4、“海权”问题、“中美、中日”关系等。

(三)答题技巧

历史高考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题三种题型,要针对不同题型,包括题型解读、解答技巧、应用训练。

(四)训练提升,验证规范

教学内容:模拟训练,讲评分析,规范指导,狠抓落实。

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组自编试题,坚决摈弃滥发成卷,浪费精力的做法。查缺补漏,加强针对性,使复习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五)应试心理,战术指导

1、考前心理、生理调整。

2、考前攻略。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5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变革分析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微课程的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的,近年来才在我国教育界应用。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微课程的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应用微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今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含义

所谓微课程,指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或线下学习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图文并茂、内容简介短小、教学课程易于开发。本文研究的微课程是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是某一教学任务为中心,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其中,微课程主要包括微视频和微课件、微反馈和微教案。微课程主题突出、使用方便、传播多样,采用微课程的方法教学,可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制作微课程,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1.开发微课程脚本

脚本开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选定主题、设计方案、准备素材。由于微课程录制的时候只有教师在现场,而且微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也有限。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应注意一个微课程只能包含一个知识点和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选取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在选定主题后,教师还需要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提前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和背景资料。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可以分为讲授课、练习课、讨论课和实验课、复习课几种不同的课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微课程仅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于个别特殊的微课程,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近年来,微课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微课程的教学,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变革。

3.进行教学总结、反思

教师在完成微课程教学后,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比如,可以通过解答问题、微信互动、微博互动以及布置教学任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结合历史教学任务,教师讲述自己的微课程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

三、“微课程”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将微课程和实际课堂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自身兴趣和心理状况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做好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堂选择的教学工作。微课程必须始终围绕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主题和整体的教学框架。比如,教师在录制的微课程时,应该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框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讲解。同时,微课程应该在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分析并且调整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比如,讲述的历史时,删除掉那些需要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专注于教师主讲的教学内容。

2.注重讲解细节

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历史教师需要妥善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宏观出发,将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分,将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一个历史专题,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归类。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尽量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以及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讲解课程,注意语言的流畅,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才能感同身受。

3.鼓励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高中历史微课程时,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微课程和历史课程都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除了制作微视频外,还需要开发出师生互动交流的视频工具,以便学习和交流,取得更好的微课程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有着短小精炼、生动细致、主题突出的特点。微课程的制作流程为:开发微课程脚本、录制微视频和进行教学总结、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微课程”教学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课堂教学、注重讲解细节、鼓励课程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荣玉.高中微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变革[J].教育信息技术,2014(01):35-37.

历史学科融合案例教学范文6

关键字:历史教学;引导;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

初中历史是融合了历史、地理、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是在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

一. 现初中学生学习思维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制度的影响,大多数的初中生普遍存在思维漏洞或者缺陷,根据以前的教学案例来看,关于历史知识的教授,仅仅就处在灌输的阶段,教师一味的枯燥的讲解书本中的文字,让学生以必须接受的方式进行"洗脑",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只是模糊的记忆和背诵,根本无法形成自己学习历史的学习习惯。

根据美国的教育方针,美国学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重效率的美国人用脑来思维创新,而不是用来统计数据和存储知识。而我们的教育是把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作为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从而学生的大脑变成记忆的容器,以致我国出现过多起神童能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百数位而上电视、报纸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尤其是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更加要培养学生对时间,事件,人物等有联想记忆的习惯,例如,老师说出一个年代,学生能联想出在这个年代出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能够把时间与人物串联起来,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副生动的画卷,让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 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有效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觉能动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一个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通过兴趣自觉的启动思维的闸们。学生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自觉的探索知识、主动的思考问题"。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思维,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如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重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结构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传统的课堂结构是一个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三角关系。这个结构显得单一、不灵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即历史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优化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结构,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多维的互动式结构。互动式结构应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媒体和情景)等要素。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下,学生才能充分地和教师交流,与教材感应,同学之间相互沟通,思维在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中畅游。

三.积累良好学习方法

不管学习什么科目,都是有学习方法的。尤其是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面,更有注重这些好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有效率的进行学习,其他科目也无非例外。首先预习工作要做好,在历史的学习中,预习工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课前预习能够让自己在老师当堂的讲解下更好的吸收理解知识。在学习上形成目标意识,知道老师这节课所讲才能够更好的通过预习来达到听课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过程是很有难度的,很多时候学生听听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感,不愿继续听下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除了教历史知识之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分心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

与此同时,在做好预习的条件下,也应该有着复习的良好习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想必大家都知道,人的遗忘速度是有快有慢的,如何能够扎实自己学习的历史知识,这是复习的重要所在。要及时能够对课堂讲解锅的历史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这样才能够更加稳固自己所学的知识,避免发生了急速遗忘的事情。其次,通过做作业积累复习资料的习惯。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记在一本专门的笔记本里作为复习、考试时的参考资料。所以培养好学生有良好的预习过程,复习过程,还有在作业中重复复习学过的知识,这不仅仅在学习历史科目当中及其重要,其他科目也固然如此。

四.总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社会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所以不管是在历史教学中还是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