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案例分析;“引导探究―仿真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78-03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 必要性
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化,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为满足就业、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深造等需求,因而在学习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及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认识肤浅,但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管理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生产线托管、模拟市场等创新教学方式也在积极摸索实践,但是相当部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仍需要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内实现,采用案例教学可满足学生走向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物流课程特点使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如果只是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把物流管理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
1.2 特殊性
(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与一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提供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而物流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案例分析更注重实践,教材提供系列物流案例,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相应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用引入案例的方法为阐述的理论服务,即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来说明某一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最具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案例分析课程正是瞄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价值功能,不再是为说明一个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应用,而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情景中认识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资源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
2.1 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案例分析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储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的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物流企业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自身特殊性,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于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在必要的知识传授基础上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考虑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意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2 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物流案例分析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技能需要的“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进行管理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和高职培养目标一致的物流管理专业动态技能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练”逐步转变为“导演”,再逐步转化为“评委”。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3.1 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也以此为依据。物流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较多,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为例,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有61个,涉及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以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众多层面,若要以传统的“教材导向”教学逐一讲授,面面俱到,教学任务一学期无法完成。根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理论知识配套、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近的案例进行教学,突破教材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物流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岗位,依此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物流战略规划和微观作业管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后一部分。微观作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内容。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确的分析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一个对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机会,此外,案例分析可让学员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在企业组织中关键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权力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1)精心设计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案例分析课堂。接触案例分析,学生经常感到很无措、知识点比较凌乱。这主要是因为案例多是跨学科综合反映实际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物流活动,反映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将有关信息几乎都包括在内,往往掺杂多余无关信息,而且有关信息还不完整,其基本问题与理论表现得也不是很清楚,既有浅显的,也有深奥的,有可能清晰,也有可能混沌,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找出问题,理出思绪,分清主次,即“梳理辫子”,然后利用找出的机会,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权衡决策。采用“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由于案例较多,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规划、企业变革、作业方法、经验特色以及技术水平等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主要案例为:海尔供应链约束下的流程再造实践、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国美电器的物流体系、联邦的两种连锁和物流配送、中铁货代业务操作信息系统、UPS的物流服务及美国耶路全球公司在华扩张的反思7个案例。
(2)积极开展以“仿真创新”为主的主题探索。传统的案例分析将别人现成的经验教训和做法和盘托出,从教学方法论本源上说,本质上是式的学习,与课堂讲授如出一辙。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案例应是物流案例的主体。问题待决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比较各项备选方案优劣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仿真”解决管理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解决问题型的。可见,案例的重点与主体应是待决型。
将上述想法应用于案例分析,以本土企业为材料,分析特定假设场景下物流作业流程管理,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这种主题设计很难,教学过程中常选择既包含已解决问题,又包含未解决问题的案例为主体内容,如先描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然后将以后新出现的或扫尾、遗留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学生。如根据安庆市现有路网,分析连锁企业万家旺超市的配送管理问题。
(3)教学组织与实施。“引导探究―仿真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方式为引导探索,仿真创新,再引导探索,仿真创新。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中短篇、有现成的方案与计划案例,介绍某一管理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评价,指出其长处与高招,同时也点明它的疏漏与不足,要求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论证依据陈述其评价的理由。其次,选择情况描述中隐含一些问题的案例,要学生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拟定对策,最后作决定。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工作能力,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本土企业,自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该专题的策划,资料收集,组织整理,表达演示与辩论报告等。如此展开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案例分析,从而使得分析者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4)教学实施效果。“引导―探究―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材导向”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身边的企业,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收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学生只掌握物流管理部分业务管理知识,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4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由于案例分析课程的独特性,其成绩评定与一般专业基础课也有所不同,它来自教师评定(70%)和学生评定(30%)两方面。教师评定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10%)、讨论发言(10%)、技能展示(40%)、期末考试(40%)四部分构成;学生评定主要反映小组学习情况,一般由学习态度(20%)、小组讨论(20%)、团结协调(20%)、小组贡献(40%)四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拟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题目以案例题为主,主要包含基本知识应用考查(30%)、物流背景常识考查(20%)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出现的物流问题能力考查(50%)三部分。
总之,物流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论是案例分析的引导,还是探究创新案例的总结点评,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金家祥.实施案例教学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基层后勤研究,2009,8(3).
[2]应宏.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9(14).
[3]尚立云.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2
关键词 会诊化 高校教学 一师一课 多师一课
知识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教学更是至为重要。目前,我国乃至全球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都是遵循“一师一课堂”的模式,也就是一名教师进行讲授,学生接受和消化相应的知识点。然而,很少有人对这一固有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进行深入思考。①笔者从前瞻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一师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讲解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有时会导致学生一生都在秉持一个教师所传授的错误知识;一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把握不够深入,思维模式单一,难以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一师一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思考和反驳,多师之间的探讨和辩论能够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一师对一个知识点不能够跨专业展开联系讲解,而不同专业的教师对一个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趋于多元发展、科学技术迅猛普及、教学理念革旧出新,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会诊,顾名思义,就是多名不同领域专家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共同的研究与诊断,从而尽可能弄清一些未明病因与治疗方案。既然一师教学的弱势异常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多师一课”,即“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学科或单学科多师之间的互补配合,对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授课的同时进行会诊,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并接受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会诊化”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该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内涵
“会诊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众师同时配合互补教学,也就是在一个课堂上配备3~4名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辨析、互补教学。
1.1 目标方向
目标是实现“多师一课”的“会诊化”新型教学模式,克服“一师一课”的教学弊端。方向是多层次的包括国、省、校级的“会诊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2 结构定位
建立大课堂,将原有的3~4个班的学生融合到一个课堂授课,同时原有的3~4个班的教师一起在一个大课堂授课。基本上不会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结构比,但是组织模式是完全新颖的。虽然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由于多名教师的参与,会延长教学时间,但是由于融合了多个专业的教师同时教学,相当于同时教授了几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总的教授时间还是没有改变。
1.3 课程架构
改变旧有的一个专业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架构,变为几个相近专业的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架构。因为一个知识点在几个相近专业之间具有互通性。举例来说,医科大学对抗生素的知识点的讲解,就可以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制剂学课程的教师放在一个大课堂上进行会议化教学。例如当讲到青霉素这个药物时,药理学教师可以从药物机理的角度,药物化学教师可以从化合物合成过程角度,药物分析学教师可以从青霉素在体内代谢的过程,药物制剂学教师可以从青霉素的制剂形式的角度,进行配合讲解,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透彻而又全面地掌握青霉素这个知识点。甚至每个专业可以配备2名教师,从而能够互相纠正、集思广益和查漏补缺。
2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社会发展的节奏日益加快,一师教学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缓慢、角度单一、综合性低、实用性差等等,不利于培养出尖端人才。而“会诊化”高校教学将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适合未来高速发展的节奏。
虽然现在有一些教科书已经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理念,但是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基本上只是讲解自己专业的知识点,剩余的部分都是交给学生自己消化。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大部分学生基本就是“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只要能顺利通过考试就行,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至于对知识点的多学科系统深入理解,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会诊化”教学配合相应的多学科融合的教材,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随着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原有的教学已经发生变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变革。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便利性,但是对教学的深层次结构没有做出必要调整。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不断变革的21世纪,我们也应当对教学结构模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和试点。
3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可行性
3.1 教师资源
基本上是原有的教师资源,按照新的方式、理念组合开展教学。由于是结构性重组,所以教师资源不会对“会诊化”教学带来限制。
3.2 组织实施
一个院或一个学校内的教师或者多校内联合统筹安排课程。将来还有可能全国性统筹安排网络会议教学课程,面向全国学生网络授课。
3.3教学设施
现在高校都设有大型阶梯教室,能够容纳200-300名学生同时听课,可以作为“会诊化”教学的试点教室。“会诊化”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许多高校都具备。
3.4教学课时
“会诊化”教学所需要的课时和原教学的课时基本一致。笔者做了初步计算,比如A、B、C、D四门相近课程对一个章节的讲解都需要1个课时,则总课时为4个课时;如果将A、B、C、D四门按照知识点融合按照“会诊化”教学讲解,也许一个章节的讲解需要4个课时,但是不需要分别讲解,因此总课时仍为4个课时。如果将一门课程进行“会诊化”教学,还能够节省教学课时,并提升教学效果。例如A课程将1、2、3、4班分别配备四名专业课教师授课,则需要4个学时;如果所有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将四个班级的原有4名A课程教师集中在该教室“会诊化”教学,即使教学速度放慢,总共2个学时就可以完成原来4个学时的任务。
4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延展性
4.1 “会诊化”教学结合辩论教学
辩论教学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如果仅仅开展“会诊化”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仍然较低。因此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开展会诊结合辩论教学,对于一些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开展专门的允许学生参与的辩论教学课。就以药学教学为例,对于新兴的干细胞治疗的效果和前景这个知识点,可以开展辩论课。邀请学生发表见解,并进行辩论,同时药理学、细胞生物学、临床药学、毒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参与组织、监督、点评、答疑与指导。
4.2 “会诊化”教学结合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在实际事例中的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针对“会诊化”教学虽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理解,但是实际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这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会诊教学结合案例分析教学的办法。
对于一些实际应用较多的知识点,可以收集一些实用案例,组织一些案例分析课。就以药学教学为例,以一个肺部感染的病人入院治疗的处方为一个实际案例,组织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药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科的教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该处方上的药物做出解析,从而使学生领会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药的配伍、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体内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如何考虑。
4.3 “会诊化”教学结合对话讨论教学
中国的高校教学目前基本上不允许学生课堂提问,基本都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问,通常是一节课上下来,教师自信满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领会的程度却难以把握。对话答疑教学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既保证了教师充分地教,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地学。④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与对话讨论教学相结合。在“会诊化”教学的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学生将任何疑问或者尚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提出来,与教师们进行讨论,由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答疑,直至所有的学生都理解,直到没有问题为止。将“会诊化”教学与对话讨论教学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使学生彻底、全面、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将来还可以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发展对话教学。在几名不同专业教师“会诊化”教学的情况下,在场学生或者场外网络实时学习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观点。通过几名教师从不同角度的解答,可以加深所有听课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5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重点难点
5.1如何与高度专业化的课程融合
一些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点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是一个难点。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将高度专业化专业中的与其他学科可融合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进行“会诊化”教学,而对于高度专业性的知识点,重新设置编排并开展一师化教学或单专业“会诊化”教学。二是任何知识点都是要(下转第54页)(上接第28页)与外部发生联系的,没有纯粹的单专业知识点。因此,可以拓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关联,科学地组织多学科的“会诊化”教学。
5.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会诊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可以说是关键。哪几个学科之间的教材、课程能够较好融合?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融合讲解?多学科教师之间如何配合?课堂的进程如何主导?这些都是课程设置过程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相信一方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另一方面需要积累经验。
6 “会诊化”高校教学的未来前景
6.1未来远程自学体系构建
网络教学已经得到很好的重视与开展,网络教学的优势也逐渐显现。⑤当“会诊化”教学体系较为成熟时,在各高校、各省甚至全国层面都建立起了常规的“会诊化”教学课程,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新型的自学体系。也许不仅限于学生,甚至教师自身或者任何公民都可以借助于电子平台如TV或QQ、Wechat等App平台实时进入到这些“会诊化”课程。笔者认为“会诊化”教学能够系统性地解析知识点,即使没有背景知识的普通人也能够容易接受专业知识,有兴趣接受专业知识。因此,未来远程自学体系的“会诊化”教学的意义重大,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
6.2 “会诊化”教学的未来不可阻挡
传统高校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学分离,学―用分离,知识点的不同侧面之间相互割裂。学生只能从零碎的教学中来体会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具有非常大的缺陷。本文探讨的“会诊化”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克服这些弊端,符合未来教学革新的需求。目前,尽管关于“会诊化”教学的概念尚不成熟,就笔者所知,本文是第一次系统化地提出、论证、设计“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由于“会诊化”教学的试点、探索尚未开始,因此“会诊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难点。但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具有传统教学不具有的许多优势。随着教学改革大潮的到来,高校教学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从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效用着手,对“多师一课”的“会诊化”教学进行大胆探究。笔者相信,基于“会诊化”教学的诸多优点,“会诊化”教学的未来不可阻挡,或许会掀起高校教学的“革命”。
总之,“会诊化”高校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革命,需要循序渐进,积累经验,逐步走向成熟。
注释
① 韩洪文.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高等教育,2012 (9):67-72.
② 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25-27.
③ 张丽英.浅析案例分析教学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6):139-140.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临床医学 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14-01
在我国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单一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差。而案例教学法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运用课堂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将学生引用到真实情境中,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使教学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优点
1.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被动的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一味的记忆,产生消极情绪。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将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提前准备自己的相关方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学生主动判断疾病的可能性,促使他们勤思考,善解决。
2.对学生可以进行全面的培养
临床教学法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在校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是很少的,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很多实际的病人学生对临床医学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案例教学法将医院临床的实际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一位50多岁的男性在晨跑时出现呕吐,出冷汗,胸闷等症状,可以将护理资料给学生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分析心急梗死的临床诊断。可以对病人在休息、心电监控、检查尿量、意识变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给学生留出分析病情的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利用所学的临床知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出治疗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增长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讨论的组织者,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教师要结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根据学生的反映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讨论。通过案例学生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处理问题上优点和缺点,通过讨论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师生在双向交流中,学生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教师可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1.举证案例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举出的案例要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讨论、解决这个方案,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若案例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要遵守三个要求。第一目的性,案例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把教材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公开讨论的启发点。第二综合性,案例要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真实性。临床案例要以真实案例进行编辑,不加杂个人观点,准确的反应显示问题。临床案例要以教师实际观察获得。第四典型性,教师应用的案例要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代表性,对同类病情的诊断启到示范和导向的作用。典型案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共鸣。
2.案例教学要做好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是问题的准备,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不止是一个,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要有浅入深,由表及里,根据问题的主次确定时间安排。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思路和观点,针对不同的问题,积极引导、点拨学生,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理清学生的思路,这也是教师要具有的理论技能。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解决医学中出现的问题。
3.案例教学法中正确引导学生讨论
实施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讲知识,自己在课堂上被动的死板记忆。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把基础知识融合在讨论发言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想闪光点,及时调整课堂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讨论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总结出解决案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三、总结
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影响下,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只是充当一个“配角”辅助学生。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同时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减少高分低能的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会使枯燥的医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趣,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互相探讨,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考动脑的能力,也增强了同学们的信心。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医生的诊断思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临床诊断思维,为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鸣,张婷.病例联合 PBL 在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J] . 新课程研究,2012( 4) : 65-66.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4
【关键词】高职,会计证,通过率
根据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毕业生取得 “双证书” 的人数应达到80%以上。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简称“会计证”,下同)是财会类专业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会计证就自然被列为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学生若能在校期间考取会计证,竞争时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将提高财会类专业核心岗位会计证通过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而如今结合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目前的会计证通过率并不理想。本文在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证考证情况,并提出提高会计证通过率的具体对策,以切实提高高职学生会计证通过率。
一、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要求
根据最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当前会计证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学生通过计算机答题的方式进行,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规定具体如下:
(一)会计证考试报名条件
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报考次数规定
根据笔者所在的省份,会计证考试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可以通过网络报名1次,每个考生一年最多可以报考4次。
(三)考试科目及题型
会计证考试科目分别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考试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题型分为理论、实务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组成,实务操作部分为财务软件的操作。三科成绩需要一次性同时合格才能取得会计证。
(四)考试时间规定
会计证考试实行三科连续考试,总时间180分钟,中途不设休息时间。
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证考证情况分析
(一)财会类专业生源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学生生源结构有财会类中职、普通高中文科和普通高中理科学生。根据统计,有些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中职学生录取比例达46%,而普通高中文科、理科学生的比例各占27%左右。学生生源录取比例对高职教学和会计证通过率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中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个别学生也已经在高中阶段通过会计证考试。按理这部分学生的会计证通过率应该高些,但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相对弱些,也存在通过率不理想的现状。普高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基本没有会计基础,尽管学生综合能力较强,但要一次通过会计证考试也存在难度。其次,在教学方面,老师既要兼顾中职学生,又要考虑普高学生。中职学生会认为自己有了会计基础,自我感觉什么都会,上课就出现不认真听讲现象,同时对会计证考前复习也不够重视。而对于普高学生,会计入门尤其重要。不能很好入门的学生,就会感觉会计好难,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财会类专业学生生源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证通过率。
(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现在入学学生基本为95后出生。95后的学生受成长环境等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而高职学生是第三批入取专科类学生。相比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兴趣不浓,成绩相对较差。当前高职学生基本上只要达到录取分数线就能被录取。而有些学生怕高考考试考不上,就会选择在提前招生环节完成录取。这些学生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或迫于父母的压力而来高职读书。因此在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2、自控能力较差,手机依赖现象普遍。随着互联网、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人手1台以上智能手机。虽然手机有查阅资料、开展在线做题等学习功能。但大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抵制住手机娱乐功能的诱惑,沉迷于游戏、在线视频等,依赖手机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学习氛围的建设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使学生无心认真进行考前复习。会计证考通不过也在预料之中。
(三)会计证考试课程情况分析
当前会计证考试学生需要考《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三门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会计基础》课程分析
《会计基础》课程涵盖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十章内容,主要围绕会计记账、如何记账、记账的三项工具进行编排。该门课虽是会计入门课程,但这门课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账户、记账规则等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熟练运用会计实务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其单选、多选、判断题的题量分别为20题,多选题每题2分,其他题型每题1分;计算分析题为10小题,主要是会计分录题和填表题。
高职学生一般一入学,就会学习《会计基础》等入门类课程,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考过。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计算分析题忘记保存、多选题失分较多等现象。因此该门课通过率居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后。
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分析
课程涵盖会计、结算、税收、财政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较多。会计法律制度这章整体难度虽不大,是学生拿分的章节,但考点比较多,考题以单选题、多选题为主。结算法律制度以结算方式为主线展开,重点为票据部分,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税收法律制度为该门课程最难但也最有用的一章,尤其是新增的“营改增”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 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怕学、最难学的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放弃该部分内容的想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财政法律制度内容相对抽象,而且考点比较分散,需要学生把握重点进行记忆。会计职业道德这章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重点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在理解“32个字”的基础上能进行案例分析。该门课的题量分别为单选20题、多选20题、判断20题,案例分析题两大题,每题5小题。虽然判断题不倒扣分,但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从调查分析来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考试通过率最低。
3、《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课程考试理论部分分值比例占40%,实务财务软件操作部分分值比例占60%。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浓的操作计算机兴趣,再加上高职阶段学习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通过率最高,大部分学生都能一次通过该门课的考试。
(四)当前学生考证情况分析
笔者在任教的大二班级中抽取20个学生开展了考试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通过会计证考试学生5人,通过率占25%,其中第1次、第2次、第5次通过会计证的分别为1人,第三次通过会计证的为2人。在未通过会计证考试的15人中,三门课均未合格1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2门课程同时未合格2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未合格的11人,《会计电算化》未合格1人。调查对象20个同学一致认为三个科目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最难。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率最高,为95%,《会计基础》通过率85%,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通过率最低,只有35%。
三、提高会计证通过率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转变考试观念
1、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
会计证无纸化考试不同于纸质考试。首先无纸化考试三门课程的题库量相当大,每个学生通过随机生成试卷进行答题。其次三门课程要求一起联考,中间没有休息时间。另外学生通过计算机答题,也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根据会计证考试的各项要求,当前学生们持有“临时抱佛脚”、看两三天书就想通过的想法已经“out”了。因此,老师们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引导学生明确考试目标,制订系统地复习计划,围绕大纲,开展全面系统地复习,消除侥幸心理,积极为备考做好充分地准备。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会计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具备抵制手机娱乐等诱惑的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积极牺牲其他时间来备考。再次,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复习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复习,复习要到位,不到最后绝不轻易放弃。最后,引导学生明白考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把知识学扎实了,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2、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复习方法
在会计证考试中,学生需要一次性通过三门课程的考试。可见学生的复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如果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优缺点,采用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学生就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和复习效果。因此,正确的复习方法,对一次通过会计证考试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环节,老师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在复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要学会抓“大”放“小”;二是,对于分值比重比较大的多选题,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不求捷径,脚踏实地的学习,老老实实的做题,才是做好多选题的关键;三是,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莫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掌握巧妙的答题技巧
有的学生平时复习表现不错,但一到考试就感到恐慌,导致在考场发挥失常。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考试心态,在考试现场碰到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知识点时,不要惊慌,学会先易后难的答题思路。其次引导学生熟悉答题要求,每种题型都有不同的答题要求,不答题肯定不得分,对于不存在倒扣分的判断题,引导学生不要放弃答题机会。再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考试技巧,排除法、猜测法、比较法等考试技巧能有效提高选对的机会。最后,引导学生熟悉考试规则,《会计基础》课程的计算分析题要点保存按钮后才能提交;虽然三门课程联考,但三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可以相互挪用,引导学生先做自己强项课程,然后把考试时间挪给自己薄弱的课程;另外为了便于检查答题情况,引导学生一门课程做完不要急着交卷,等三门课程都考完后再点交卷按钮。可见,掌握巧妙的答题技巧,能较好地避免不当失分,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做对题目。
(二)采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面,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将开设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与会计证无纸化考试课程进行融合设计,可以分别从教学考试大纲、课程考核评价以及免试认定等方面进行设计。首先,在制订高职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时,财会类专业可以结合会计证考试大纲进行制订。其次,高职相关课程的考核方案可以参考会计证无纸化要求进行设计。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制订课程免试制度,对于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可以对相关课程成绩实行免试认定。通过课证融合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和考证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会计证通过率。
同时,对于学生反馈最难考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高职院校应重点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平时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重点加强薄弱知识点的学习,并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改进复习方法,从多角度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考证通过率。
(三)利用APP开展仿真化练习
现在各种APP会计学习软件越来越多。APP会计学习软件借助手机开展学习,是一种携带方便,以考试为目的,以题库为学习形式的在线学习软件。同时APP软件可以在线分章节学习,还有强化练习、随机练习、错题练习和模拟练习等功能。对当前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来说,APP会计学习软件无疑是一款比较实用的软件。高职院校可以借助APP会计学习软件,引导学生正确开展仿真化练习。学生可以利用APP软件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复习。通过模拟练习,学生能及时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开展错题练习,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会计证通过率。
参考文献:
[1]徐 慧,论提高高职会计学生上岗证通过率的策略,《新课
程》,2014(11)
[2]朱晓蓉,提高高职会计学生会计证通过率的教学改革研
究,《科学大众》,2014(10)
[3]谢姝,关于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证通过率的探讨,《中小
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
[4]陈 玲,无纸化考试模式下提高会计证通过率的探索,行政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5
关键词: 消费行为学 教学改革 探索
一、消费行为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行为学》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詹姆斯・恩格尔等人出版了《消费者行为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教科书。自此以后,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对消费者问题的关注,消费者行为研究备受重视,消费行为学的发展与传播大大加快。如今,在西方各大学里,消费行为学不仅是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受到管理、传播等专业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我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该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很少有高校开设消费行为学课程,进入90年代后,我国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学越来越重视,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此课程,以“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学”命名的译著与教材不断增多,消费行为学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和传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尽管消费行为学教学受到了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零碎,缺乏整体一致性。
消费者行为极其复杂,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消费者行为,从而使得消费行为学缺乏体系性,显得零散。单靠教师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覆盖相关课程知识,也无法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的融合运用,以至于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感觉收获不大。
2.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使用国外案例存在对案例背景的理解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分析案例时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很难进入案例情景,找到真实感。而且中国消费者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消费行为必然具有其特殊性,比如“面子”消费心理,“攀比”行为等,这些在西方消费者行为中并未体现出来。第二,目前使用的案例陈旧,不能反映我国消费者行为的现状。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影响,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能够反映我国消费者行为最新动向和趋势的案例的缺乏,导致学生感觉案例陈旧,失去分析的兴趣,以至于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消费行为学课程考核还是以卷面考试为主,仅仅考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核其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难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问题,根据《消费行为学》课程实践性、多学科交叉性、创新性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对《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目标
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市场,也即围绕着消费者行为进行,以消费者行为作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备扎实的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功底,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营销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根据我们对国内高校消费行为学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整个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其探索性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消费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消费行为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采取以解决营销问题为导向和项目制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到结论的得出,主要或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体现教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过程性和合作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消费行为学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1.《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分类整合。
按研究型课程的培养目标,将《消费行为学》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按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研究型课题模块规划教学内容,运用系统论,将各教学模块进行整合,使其各教学模块构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以创新知识为主导的有机协调的整体。
2.《消费行为学》研究型教学方法设计。
以开放的问题式教学为导向,针对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和研究型课题模块各自特点,运用“并行工程”理论,按照“知识准备”和“研究应用”两条主线,设计多维立体化教学方法。
对于自学模块,需要建立自学资源库,这是保证自学环节质量的基本条件,同时也需要建立教师和学生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实施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教学模块包括课堂讲授部分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对于动机理论、态度理论、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教学适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为学生搭建基础理论知识框架。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则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合适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研究型课题(项目)适合采取项目制的方式组织教学。消费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一看就懂,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去解决。教师可通过以实际营销问题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多种调查工具和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建议。比如“网络口碑对大学生手机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就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口碑、网络购物、消费者购买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然后进行定量调查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为企业进行网络口碑营销提供建议和对策。这种任务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其它能力。
3.《消费行为学》研究型教学考评体系设计。
针对自学模块、课堂教学模块、研究型课题模块各自的特点,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考评,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相结合。
四、结语
总的来说,消费者行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交叉性强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消费行为学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在消费行为学教学方面也树立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与消费行为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以营销问题为导向,探索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提高消费行为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科研教育,2007,(7):119-120.
融合教育案例分析和对策范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产生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进行买卖交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作为信息技术成功运用的典范,电子商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前景的新型信息服务业,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包括培养方式、人才定位、学科建设等)却相对滞后。因此,究竟应该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依托什么样的理论教学体系,采用何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各种探讨。本文将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其中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应对策略。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2002年教育部批准了8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2003年又批准了56所高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截止2008年初,累计327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部分高校已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研究生。从总体上看, 从我国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取向:即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经济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包括物流与市场营销);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三种办学模式均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天下,其中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所占的比重更高一些。我国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管理为主,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平台,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二是设在信息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以技术实现为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进行电子商务台开发、管理与维护能力。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电子商务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处在摸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传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清晰的定位。许多院校缺乏符合学校实际和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适应性,缺乏竞争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缺乏针对性,找不到着力点,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这种培养目标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同时兼顾多个方向,可能造成学生没有“专长”;二是以“多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人,比如网页设计、系统开发、出口报关、客户服务等等,而不是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干不好的“全才”。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跨业的学科,主要涉及的专业有:管理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学、贸易学、法学等。虽然早2002年7月15日~23日在杭州举办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讲习班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就确定了十门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网络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网络金融、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电子商务法体系,但目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偏差,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电子+商务”,因此,高校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是“对半开”,对学生的电子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商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对一”,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二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所设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这种割裂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构成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使得学生既不符合专业技术娴熟的当前要求,也不符合对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未来要求。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缺乏目的性和原则性,在学科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和专业课选择上没有依据,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支持。
3.师资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型专业教师转行而来;一部分是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学专业教师转行而来。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深入和实用,还处在探索和学习阶段。由于大部分师资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的经验,而且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使得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薄弱,这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4.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和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网络营销、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尽管最近几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仍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主要是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软件,供学生模拟练习,而这些软件大部分依旧是脱离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这种模拟练习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各学校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解决思路和应对策略分析
由于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目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也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从而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很低。如何摆脱困境,让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逐渐走上供需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之路,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的策略有:
1.要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电子商务在理论上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特点是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它是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相关学科的综合、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电子商务的特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开出了融合文、理、工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的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据统计、现代商学、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法律基础与经济法、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语言、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电子商务人才是现代营销和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每个学校的资源优势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办学目标上有所侧重,充分考虑各学校的差别来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明确培养目标
各院校应根据市场的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及变化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全面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同时,应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进行培养,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每一个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都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充分分析和利用本校的优势学科和所在行业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重点高校侧重于研究型或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个大而广的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高,在市场上才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3.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商务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等进行简单的叠加,应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合理地安排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更新和优化,避免知识的重复、陈旧、冲突和遗漏。
4.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电子商务人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应用的技能。一方面,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的网络试验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去实践理论。另一方面要产、学、研相结合。要让教师、学生走出学校,走工厂,深入社会,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因为人才的培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这就需要校充分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产业界则要明确校如何培养人才。学校应加大投资,建设具备一定水平的校内实验室,选择功能较为完善的模拟软件,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可根据某门课程的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实践;也可根据某一专业方向或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择特定的项目进行实践,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应贯穿专业学习整个的过程。学校还要通过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教材问题要解决
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材的运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学科,目前能够真正可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精品教材很少。因此编写内容实用、适合教学的专业教材,是摆在电子商务专家及有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6.师资力量建设要加强
要办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有一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电子商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对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各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一,跨学科培养电子商务教师,如让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教育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类教师学习管理学、网络营销和商务等方面的知识;让从事管理和商务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系统地学习有关计算机和网络等知识,以满足电子商务教学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的需要。第二,激发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开展商务与技术结合方向的课题研究,以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其教学内容。第三,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在保证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到企业去兼职,以丰富教师的阅历,为其理论教学提供大量的实践案例。第四,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通过他们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缩短高校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尤其建议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加入企业家或个人创业者口述的案例分析。
总之,高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规律来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更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 玲: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管理,2007(10) :14~15
[2]周水平 涂传清: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6(12):157~159
[3]何丰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7
[4]李洪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C].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论文集(2006.6,天津:南开大学).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6.5:54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