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1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胜利,该怎样提高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应关注的问题。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理应熟悉管理心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对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78-01
一、管理心理学
1.管理心理学的简介。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原理和基本知识运用到管理中去。在企业中,以员工或者说每一个被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心理研究,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的力度和工作的效率。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工业化出现是紧密相连的。19世纪末,工业化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增加,合理的管理和安排企业日程成为难题,于是便出现了管理科学,其代表人物是泰勒。而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进一步细分,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推动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这便是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3.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现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亚于战争,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心理学来更好地管理员工,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保持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是通过对其资本的组织从而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合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并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2.人才培养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并应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等一系列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综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价值高的、稀有的、别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竞争力。这样所有企业才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瞄准国内外先进的同类企业,做好创新的定位。企业必须重视利用先进的国内外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在创新的路子。还应构建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力的推动企业飞竞争和改革的进程。
三、管理心理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管理心理学可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发展成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营销意识。
2.管理心理学可以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企业竞争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源泉,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因此,加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3.管理心理学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在当今社会而言,企业的生产与竞争,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乃关键所在。学习和应用管理心理学,一方面能促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的市场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不是依靠团队共同作用的,人才团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构成了团队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核心竞争力、重视管理,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以改善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促进员工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才能真正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魏娜.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5)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2
斯艳红(1989―),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笔译翻译。
摘要:科学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协作,由此来达到雇主和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科学管理坚信雇主和雇员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一方的利益遭到破坏,都可能使企业发展失衡,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因此,科学管理是企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管理; 企业发展; 作用
一、科学管理思想
(一)科学管理概述
科学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由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提出。
他认为,劳资双方应有一种工业化的和谐关系,资方应大幅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科学管理旨在提高生产效率,财富最大化只能促使生产率最大化,并不是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泰勒认为,工人和管理者双方最重要的目标是培训和发掘出企业中每个职员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各尽其职,发挥他们的天赋,从而使他们的工作效率最大化。
科学管理的目标是使雇主和雇员财富最大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同行业最大化。同样,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不单单是他比同级别雇员获得更高的薪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效率达到最高。因此,如果给予他们适当的机会,他们能够从事与其天赋和能力相适应的最高级别的工作。
(二)科学管理的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包含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第一,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科学地选择职员。
第三,对职员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四,管理者与职员亲密友好,相互协作。
正是由于各个要素合成,而非个别要素决定,才构成了科学管理是科学,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完成的;是需要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员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对抗;是雇主和雇员财富同时最大化,而不是一些人获得财富最大化,另一些人则拥有很少的财富。科学管理制度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最良好的愿望,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能。在科学管理制度下,除了改进工人这些方面,还需要管理者负责把工人已有的传统知识汇集起来,加以整合,并制成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助于工人的日常生产工作。由此可见,科学管理就是使工人胜任这一工作的工人能够常年以一种高效率的状态工作,并感到身心愉快,变得富有而不感到劳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管理就是要预先制定任务计划并实施这些计划。
二、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科学管理
(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它是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的管理规范化,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缺乏规范化管理任何企业必将举步维艰。按照学界的权威说法,规范化管理主要指:一是规范企业战略目标管理,二是规范企业组织流程设计,三是规范组织构架设计,四是规范企业制度建设(指制度的编制、执行、修订完善),五是规范信息化建设。而制度建设则是企业规范化管理中尤其重要的一方面,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如何则直接体现在制度的建设上。一个企业要想规范化自身的管理,首先应该加强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利。其次,企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过时的规章制度,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保证制度的合理化和权威性。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泰勒的管理学理论中,人一直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角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更是突出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绝对地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要使员工在企业中有很强的“主人”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最大潜力和才能,更好更高效的为企业服务。企业管理者要在员工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让员工感觉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员,最大的发挥他们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企业管理者应顺时的把管理理念由“管理型”变为“开发型”。重视员工“主体”的地位,使员工在思想上更加主动,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热爱。
(三)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灵魂,企业能够掌握最核心的技术,能够占有最大的市场,靠得就是走坚持创新这条路。企业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创新素质,是企业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要给员工创造更多机会,提供广阔的舞台进行创新。要尊重企业员工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要在企业管理中对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打造企业创新的平台,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风气和支持系统,促进企业员工对创新的积极参与。同时,企业还要为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做好自我表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其次,应当加强员工的创新性学习培训,加大对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鼓励员工参与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创新性能力;最后,在企业里构建“鼓励冒险,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培育一种创新的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必须抛弃传统呆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让企业每名员工都能积极主动的成为公司创新的源泉,对那些为企业创新作出贡献的提出表扬。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激励机制主要有物质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方法。激励机制主要作用有:①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②提升员工价值的有效措施;③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根本途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管理中一种好的激励机制通常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励模式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精神激励,另一种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主要通过对员工精神上的嘉奖和鼓励,可以满足员工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内在需求。企业管理可以通过表扬员工,鼓励员工以及加强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来使得员工获得精神激励,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物质激励主要是给员工一定的物质刺激,鼓励员工工作,它主要用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形式。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奖金,津贴甚至给员工加薪等物质刺激方式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科学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基础,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科学管理这一环节,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处于边缘化。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途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企业发展不应只是资本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同时还需要管理者把科学管理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使得企业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弗勒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杨丹娜,《科学管理是兴企之道》,南方经济
[4]赵玲娟,《浅谈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经营管理者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3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多岗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重构
1.引言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管理背景下,多个国家、多个地区、跨行业协作设计、异地制造、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代企业对于多岗位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以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例(例如大飞机制造、手机电器等产品),可以串联目前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本科专业,重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
2.实施层次
(1)在宏观层面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以企业/产品的供应链流程为对象,在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经济贸易类多个专业中,协作开展多岗位复合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在中观层面上:所涉及专业的相关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当于在企业供应链流程和产品/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承担了若干重要分工,发挥了不同作用。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追求供应链环境下各参与方多赢的最大化效益。
(3)在微观层面上:串联起所涉及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包括部分实验、实践课程),全面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以企业/产品的供应链流程为对象,重构基于多岗位协同的、软硬件结合的、综合型设计性的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教学相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创新性学习。
3.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方案
涵盖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及其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采用如下方案:
(1)企业的组建(涉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和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国公司管理课程、信息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及实验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2)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涉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创新管理等课程及相关实验、信息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及实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3)生产企业的选址与建设(涉及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含异地制造、协同制造等理念)
(4)生产与运营流程设计(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生产与运营管理、ERP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5)生产现场管理(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生产与运营管理、生产物流管理、ERP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6)产品销售(涉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7)售后服务(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和实验)
(8)产品更新、淘汰(涉及物流管理专业的逆向物流,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创新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9)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绩效评价(涉及工商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4.实施路径
以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例如大飞机制造、手机电器、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专业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为辅线,串联经管学院所有专业,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宗旨,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如图1所示。
首先,以“企业模拟经营管理”为抓手,贯穿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环节,将各专业相对独立的试验项目建立联系。通过角色扮演和多岗位协同型管理,学生通过各环节的实验了解、熟悉、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制度、知识、方法,形成学生创新的基础。
其次,许多专业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运筹学等,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如物流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的课程实验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个性化模块。专业个性化模块有助于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的素质。不同课程实验之间也有数据和信息的联系。
图1 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组成
以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为例。基本模块指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必须进行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总述、B2B实验、B2C实验、C2C实验、网上银行、信用认证等;专业必修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而采取的个性化实验措施。比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必修模块为“供应链方案设计”、“网络配送方案设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必修模块则是“网络营销方案设计”、“网上支付与结算方案设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是“招投标方案设计”、“合同与文档管理方案设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是“EDI方案设计”,“海关通关系统设计”等;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是“网络安全方案设计”、“电子商务流程优化”等。
再辅之以创业指导课程、校内实习基地、专业导师指导、创业政策、公共关系的宣传,有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
5.实施特色
(1)教学与实验项目的模块化设置。教学与实验模块成为各专业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课程之间有先后关系、承接关系,也存在着教学与实验内容的交集。通过教学与实验模块的拼接形成某一门课程乃至某一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将是一个实现资源共享的较优解决方案。
(2)教学与实验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数据不被重视,做完一次实验就丢弃不用。实际上保存这些数据非常有用:①对比历次学生实验水平,分析差异,有助于教师更好的组织实验。②不同课程之间有承接关系,比如电子商务与企业资源计划之间就存在数据的共享和传递,电子商务实验产生的销售订单数据将转化成企业资源计划的生产需求,继而安排生产计划,而生产引发的采购订单又要与电子商务实验相关联。③开放性实验的开展,实验数据将成指数级增长。
(3)模拟经营,寓教于乐。通过角色扮演和多岗位协同型管理,学生进行企业模拟经营,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区域、本地)、市场销售(含传统销售、网络销售)等。学生们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热情被激发。
6.实施成果总结
(1)通过诸多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创造了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和开展多岗位协同的空间。
(2)所涉及专业长期以来在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建立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到最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整套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多岗位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
(3)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上海市乃至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较多。
(4)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国内著名高校深造的学生人数、涉及专业不断增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也使上海电力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声誉继续显著提升。
(5)教师通过出国培训、去企业产学研践习、国内访问学者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并能指导学生们参与自己或企业的教研、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6)通过国家有关部委、行业主办的各类认证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直接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7)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实验报告、大型作业报告和实习报告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与实践效果。
(8)所涉及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不断规范化和优化完善,积极参与校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与的学生们深受培训企业和就业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吴杨.面向现代经营者素养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1-15.
[2]李剑英.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在电器产业链中的实践[J].企业管理研究,2009(8):23-26.
[3]吕肖鹏,蔡建刚.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课程平台的构建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4-27.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开展的各个经营项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以管理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达到提高企业运行稳定性的目标。企业经济营管理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从而突破企业运行中的问题。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不稳定
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人才储备,没能给予经营管理人员相应待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不强,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当前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不少企业缺乏有效贯彻执行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人才,各部门之间人员频繁调动不利用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由于各部门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明确,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因此影响企业发展有效性。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未能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实用,烦琐的管理程序严重的拖慢了企业的运转速度。一些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较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企业没能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因此难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
(三)管理理念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一些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运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些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甚至存在着企业发展的停滞现象,运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很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无效、低效和低质问题。一些企业缺乏跨越式发展思维,不能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融合,不能应对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降低了企业运转的有效性。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一)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为了达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还要根据现代市场情况制定企业发展的具体战略目标。首先,企业应当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不神机妙算对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进行合理性验证,保证经济目标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企业需要合理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特色,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达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目标。
(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规范化发展,需要企业结合现有的人员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流程,明确企业的发展特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自身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当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重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性,真正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规范化,这样才能达到全面促进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目标。
(三)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现代市场机制强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活动的运转效率,只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调整企业以往的经营方案,真正的以需要为导向,明确的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运转的有效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达到提高企业运转整体质量的目标。因此,应当合理地融合各部门,进一步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岗位,达到提高资源运转效率的目标。
(四)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应当从市场需要出发,制定具体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政策。首先,建立企业内部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的企业合作体系,着力从创新角度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其次,定期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人才培训,促进企业现有人员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围绕着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鼓励员工的成长,促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激发员工潜力的目标。第三,还要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不断自主投入到企业发展创新中来,从而有效的避免人才流失。
(五)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员工的视角出发,注重根据企业的日常工作状态,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需要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运营氛围,全面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主动的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和做出贡献。首先,给予员工必要的奖励机会,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保证企业内部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其次,在企业内部营造公平的氛围,有效防止企业经营项目中存在舞弊的现象。第三,加大企业运行风险的评估力度,保证企业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四,形成综合性的企业经营评价体系,使得企业风气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达到提高企业经营质量,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目标。给予奖励或旅游机会,使其激发起员工的上进心,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除此之外,企业要想保证内部经济体系稳定运行,就应建立更加客观、严格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确保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将各个项目资金投入与收支明细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同时还应采用经济风险评估手段,从而确保企业资金流动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其次,企业应将全部员工都参与到经济管理评价体系中,使得企业风气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6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校企合作平台不容忽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尴尬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国家出现的“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问题,归根到底,真正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识别,不了解职业领域的目标、不了解个人特质和不主动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二是缺乏职业环境适应能力,个人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行为习惯难以满足职业环境的需要。三是缺乏对自我的反思和评价,由于对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缺乏反省,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集合[1]。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大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大学生通过边做边学,既可以更准确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又可以增进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这样的特殊机会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差距,并及时作出调整,完善自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二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2]《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研究型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显而易见,校企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品质,尤其是自信与适应性的品质。职业品质是大学生在行为和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是大学生胜任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3]在自信心品质上,依托企业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生产环境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等资源优势,大学生可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同时,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择业的自信心。通过到企业的实践机会,大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根据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T.Hall)等人的研究,适应性是在当代获得职业肯定的核心因素所在。[4]
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必须具有基础性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必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经过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水平和掌握程度。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5]例如医生必须具备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具备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销售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推销能力等。
校企合作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获取职业经验,做好就业准备。首先,大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的实践机会,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做好就业准备。其次,大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准入社会的实践中,边做边学,提前体验了社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能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最后,校企合作促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就业前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实现了实践与就业的“零距离”链接。
三 实施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要推动实施校企合作,既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又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实施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大学生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品质、就业技能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主动地做好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广东海洋大学要成功推荐学生就业,应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要积极推行校企合作计划,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计划给学生创造了在求学期间进入企业领域从事具体岗位工作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需要既有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和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本校学生毕业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成功率。
二是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很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单靠学校一方是无法培养的。[6]所以,学校通过与社会企业的互动合作,为学生创造了提前体验社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能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为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环节,推行校企“实习生计划”
“实习生计划”是大学生通过利用寒暑假或其它课余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学习所必需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校企合作项目。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在大力推行这一计划中应重点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参加企业实习。二是科学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培训两部分时间占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三是要加强学生参与实习过程的监督、指导与考核,通过指派指导老师定期巡查学生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企意见为参考,对大学生参与实习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切实保证学生参与“实习生计划”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搭建校企联合的“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包括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和团队融合能力等。[7]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湛江高校龙头,培养的毕业生一直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利的势头,与珠三角或者湛江地区周边信誉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携手共建长期有效的就业基地,为本校学生创造更有利的课程实习、见习和毕业生实习条件,学生利用进企业提前实践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增进了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也能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加深了解,为企业进一步选人留人提供了参考。这不仅解决了学校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还扩大了学校在企业界的知名度,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合作发展。
(四)深化校企互动平台,走“多元化”合作道路
广东海洋大学应迎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层面上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通过与社会企业深层次的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多元化”的合作路径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带薪工作。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对口或者相近的合作企业从事带薪工作,学生可充分利用校外课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得到锻炼。二是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参与校外团队项目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团队项目,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与企业各层次人员交流学习,还能在团队工作中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增强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一方面,企业可以帮助学校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衔接,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介入学校职业指导教育课堂,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掌握一定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胡尊利,等.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3):24-25.
[2]张明亮,等.借鉴国外经验,切实搞好我国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9):79-80.
[3]马征杰,等.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立足点[J].教育与职业,2008(6):142-143.
[4]Hall D T.The protean career:A quarter-century journe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 1-13.
[5]阎大伟. 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