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1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提出的依据

批判性思维即评论性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独立分析问题,并针对某件事根据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了批判性思维,就很难产生带有开创性的思想和观点。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王充的《论衡》就是一部充满批判色彩的光辉著作,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他是不会写出这部作品的。再比如对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结合中国实际,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批判精神的经典实例,我们应该通过历史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该怎样教导学生去择取历史信息,怎样解释教材中某些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这些工作极为重要。众所周知,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高中历史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新时代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向。

2.新课程改革的外部推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且历史教材知识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有必要。历史新课改首先针对历史教材进行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观点中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此观点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位,如在新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上多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没有明确的判断。

(2)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思维活动,包括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想象某一历史场景、查资料文献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说

以“宋明理学”的教学为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宋明理学?同时参考以下几段历史材料:

材料一:“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三: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四:朱熹的著作《家礼》。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2

一是审计教学困难重重,既难教,又难学。难教,是因为审计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审计理论中审计的目标、重要性的概念、审计风险、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较抽象难以理解,审计实务中的环境和对象也处于较大的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仅能展示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效果较差。且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激励机制的运用、媒体的设计等;在教学实施环节以教为主,不能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教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缺乏师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协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结束环节未能有效总结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难学,是因为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践知之甚少,面对抽象难解的理论只会感到空洞无物,毫无兴趣,加上审计实务中诸多技巧难以掌握,无从下手。目前审计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实践的需求,更无法满足职业判断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急需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完善的办法。

二是审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实质上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职业判断的综合评定,属于再判断的范畴。会计通过职业判断所形成的会计资料是审计职业判断得以进行不可或缺的依据。会计是审计的基础,会计职业判断同时也是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由于在会计教学中没有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加之审计教学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素养了。

三是审计教学中未能注重逻辑训练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莫茨和夏拉夫(1961)认为逻辑学是“审计学科之母”,并广泛采用哲学、逻辑学、数学、历史学和道德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计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从20世纪末批判性思维在审计领域出现之后,在国外倍受教育界的重视,其与会计、审计专业的结合得以迅速发展。美国于1967年就开始注重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并要求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学会欣赏人文科学。但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会计和审计专业课程缺乏逻辑训练,也未能充分重视批判思维的培养,导致职业判断意识缺失。

二、审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

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课堂是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场合,要想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知识传递切入口,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主要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获得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初步感悟;教师用设计好的浅显易懂的引例导入理论知识的讲解;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设计问题情景和场面,以便师生互动环节的展开;在重点和难点处设计难易适中的典型案例,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结合所要讲解的内容,引进课外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针对学生无法亲身体验且不易理解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电教辅助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有效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开放的、充满启发诱导,学生能够顺畅地各抒己见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引例的分析和拓展,从最佳切入口切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重点、难点,尽量采用多角度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地充分展示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展示程序的递进逻辑和过程。浓缩审计理论,将一部分理论融入教学案例之中,让学生以审计人的角色参与其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深入思考,在协作和互动中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还应该适时告知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将要结束时回顾教学过程,归纳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总体把握当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不仅要学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各种成功和失败,从而渐渐形成职业判断意识。

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讲解法、案例分析、示范模拟、角色扮演、虚拟课堂和互动教学等,各种方法都有其相对的优势,也各有其缺点。传统讲解法具有信息量大、比较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比较直观,针对性强,信息交流较为充分,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教多的知识经验,缺乏系统性;案例分析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理解学习的内容。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实现最佳的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多媒体演示、看录像、听录音、小组互动、现场演讲讨论等,于何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予以精心设计和安排。

三是通过审计案例教学传授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所需的隐性知识。在人们获取的知识中常常会有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模仿、亲身实践等方式去领会和掌握,职业判断所需要的就是这种隐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将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这正是隐性知识形成的基础。通过案例中创设的具体情境可以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审计判断。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有经验的审计师的业务档案,将其真实的判断过程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审计师的思考过程,学习和领悟审计师判断的技巧,感知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轨迹,从中获取审计判断的经验,同时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做出职业判断,不同的判断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判断结果,而不同的判断结果又会对审计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边观察边思考,边领悟边讨论,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此外,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考过程。案例教学重在过程,得出结论之前的思考过程才是课堂的主题。运用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通过团队协作和互动完成多角色扮演产生多种观点,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帮助学生将其原有的感悟升华,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搜集和选取案例,自行分组讨论,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四是大胆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且容易理解。与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审计应该是最乏味最难以理解的科目,要想解决难学难教的问题,就必须创新。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33-02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着重向学生们提供对组织环境中的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除了用有限的课时力求将其理论体系完整地分析、解释透彻之外,还应该立足理论重点,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理论认识

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了解实践中有关的典型事例、领会某些理论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教学及管理策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目标而采用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一系列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描述为“苏格拉底式”方法的一个分支或变体,苏式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别称,这种方法主要采用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将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提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矛盾的事实、指出学生知识的漏洞等方式来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迫使学生尝试重新恢复思维平衡的过程。

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教学案例不同于一般案例,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引人课堂的方式,这样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处理这些真实或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因此,要求教学案例必须具有教学价值。具体应该表现为:第一。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每一个案例都需要一种理论的支撑,通过学习案例,使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第二,案例要能引起争论,通过不同观点的思考、争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对决策分析起重要作用,案例一般都是围绕决策问题来进行的,案例提出了管理者或政策分析人员面临的选择或必须做出的决定,但不把实际上采取了什么行动或行动结果告诉读者,迫使学习者做出抉择;第四,要有概括性,要将现实中较大的管理问题加以提炼,把案例中关键点展示给读者。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教学案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因此,选择优秀的、适合的案例成为案例教学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如果不能独立地运用事实、观念和概念要点去解决问题,学生就不会真正掌握知识。概念的应用涉及较高层次(等级)的分析技巧,而这些是能够在一个教育与培训的环境中学到的。使用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激励学生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手段。如教学案例中的“应用题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节比较简单,篇幅一般在数百至千余字,一般是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没有冗余或干扰性信息,有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多用于教师对该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这种案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具有较好效果。

组织行为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经由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发展而来,包括直接面向社会生活实际、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均是建立在大量翔实、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上。因此,这些理论观点都很抽象。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一般都是围绕特定的理论内容展开,案例中所提供的信息是现实问题或现实情境的再现,其中既包含了明确的理论知识点,也包含了有关组织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等方面的知识或深刻见解,而且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带有很强的解剖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得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个人的思路成为集体的智慧,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知识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实践。通过反复思考、讨论、争论,课本理论知识与技巧不断得到强化,对复杂的、抽象的组织行为理论获得了比较清晰、感性的认识。

2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建立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和解决问题的心态

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设备被引入到工作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希望学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组织创造价值。这些择人标准的提出,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高校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育重点。

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环境的复杂性、现实问题的不可控制,体验实践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困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会用现实的眼光审视问题,做出抉择。因此,现实案例的系统性学习与讨论为准备参加专业性和实践性工作的从业者提供了间接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建芷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心理条件和解决困难问题的心态。

三、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一)案例教学前提―选取适合的案例

选取适合的案例是课堂案例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特定情景,其中涉及《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或几个理论知识点,这类案例是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的客观书面描述,是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能够帮助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抓住潜在的学习机会。威廉姆・克利夫说:“完全开放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为他们在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时可以考虑相反的或替代的方案。尽管如此,如果学生不具备适应这种开放性方法所必需的智力成熟度,这样一种设计也可能造成混乱和认识上的障碍。我们已经发现直接的案例分析对部分较为弱势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应该准备给缺乏经验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反馈信息。”

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案例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

情感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通过充分挖掘使得这些能力得以加强,而且应当提供多种合理答案以激发学生批判性的思考;第二,案例中必须有一位特定的、可辨认的关键人物,否则案例分析可能会模糊不清过分理想化;第三,需要学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评价、运用问题;第四,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思考,以便对问题及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

(二)案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方式设计的目标,是学生参与程度的最大化。参与程度的高低绝不是形式的要求,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要能激起学生投入案例学习的热情。有经验的教师把学生分为三类:俘虏型,这类学生的学习是被要求或被强制的;好奇型,这类学生对课堂持观望态度,如果认为符合他们的兴趣,将会倾注很大精力;投入型,这类学生准备充分,愿意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自发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于前两类学生有必要通过案例的趣味性和外在的驱动手段来转变或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评分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外在激励手段,特别是学生面对不喜欢的资料时更为有效。

其次。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引导对学生深入研讨案例至关重要。教师课前一定要精通案例材料,对案例事件要有一个完整的掌握,想象案例讨论的进程情景或细节,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反映。

最后,实施案例讨论,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方式:从某个单独事件的讨论出发,通过分析,形成一般的见解或结论;从一般的对策出发;从某个提前准备好的书面材料出发,其中既包含对学生的反应或解决方案的讨论,也包含对他们的结论或主张为什么存在差异的分析。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就对贴近应用和实践教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通过对现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透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改进其教学现状,提出了成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应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服务性学习策略与成人高教服务性学习

(Service-learning)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它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服务性学习是将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实习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业成绩,并促进人格发展和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服务性学习主要注重培养受教者在服务社区(成教学员所工作的各类岗位)活动中的功效性,以此来提高受教者参与成教学习并服务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从实践中反思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从服务(岗位工作)经验的反思中提高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增强了成教学员理论结合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教育、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将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和扩大看作是一项严肃的议题。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向高校教师传播并组织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或教育哲学与方法论)与成教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对于成教学员来说,通过创设应用与实践环节来有效地促进岗位技能和理论学习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成教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这就是说,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模式策略。在服务性学习中,服务者(成教学员)与教育者(成教教师)双方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关系,共同参与服务(成教部门)的学校来建立学习目标,一起决定进行的方式来满足双方共同的兴趣、需求与期待。传统的成人教育大都由提供服务(成教高校)的一方来主导、策划整个服务(教学)活动,而服务性学习策略则由双方一起来策划完成整个服务(教学实践)活动,共同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加强双方的能力与成长。服务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在为成教学员真正解决岗位技能和知识提高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正是培养提高成教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最为主要的目标。为此,一种借助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二、基于服务性学习的成人高教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

在成教服务性学习模式教学中,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需求分析和研究学习,也就是“成教教学案例(见图1)”的调研、学习,即论证其服务性教学实践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研习的环节中,很多成教教学项目,是可以与学员们的基础课程很好地连结的。作为一个服务性学习模式的“成教案例教法”,既要能向学员们展示在研习中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服务(工作岗位)实践设计中,使服务实践项目刺激学员们深入学习、动手制作的兴趣,又要能使他们的研习成果,有效地应用在服务(工作岗位)实践的项目中。为此,将“教学案例”作为学员成教课堂教学的开始,分四个阶段逐步实施“案例教法”。即学习实践教学阶段、比较鉴别阶段、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和成果归纳提炼阶段。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因为该阶段是教师、学员、指导者三者经过学习实践教学阶段的相互融合以后,形成的一个在对“提出成教(服务)问题”和“实现目标”进行综合探讨的教学策略,所以,它是培养成教学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策略的精髓。

三、基于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策略的实现要点

(一)第一阶段:实习实践教学阶段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之所以适合实施于成教教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结合,比一般性的教学学习和教学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目的是要求学员在生活(实践)情境中进行学习,并从实际经验中获得反思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所以在成教教学的案例中是否具有课程整合和反思的要素是其关键。为此,就要从成教教学案例的“案例教法”中开始,分三个方面设立教案教学内容。1.学员服务性学习策略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为此,在案例教法内容的设计上就要将服务(学员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整合到教学的学术性课程之中,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必须为学员提供经验性的学习体验,使学员在进行岗位工作的过程中应用新学到的知识,对所做所见进行反思,使得学员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工作技能。2.教师对学员实施反思性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提升)。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如何以学员为反思性教学目标来确立成教教学案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一方面,要注重指导学员在自身岗位工作中体现服务功效的教学架构,提高学员参与岗位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培养学员从岗位工作的实践中反思汲取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要构思怎样培养成教学员从岗位工作经验的反思中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更深层次地提高成教学员理论结合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在为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选配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其环境和形式的多样性,培养适应各种情况变化的教师。教师必须懂得如何通过统一、适当的模式使成人教学项目适合服务情景的需要。3.实践要让指导教师适应反思性教学,就要在案例教法的内容制定上,重点突出“教学对话”(in-structionalconversations)和“认知训练”(cogni-tivecoaching)的方法,尤其注意对成教学员进行以反思性实践为重点的服务经验的现实性和背景性的指导。使案例教法充分体现让成教学员在服务性教学活动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的教学策略。(二)第二阶段:比较鉴别阶段调查发现,学员们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与服务(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为此,通过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教学阶段)的三方反思教学,对正在岗位工作的成教学员的社会服务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提出成教(服务性教学)的问题”,引出拟“实现目标”,全方位地进行“问题分析(反思)”,对要进行的成教教学的主旨实施比较鉴别(即进入该模式的第二阶段)。案例教法问题的提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设立。即注重实践的效果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包括通过结合服务性(学员岗位工作)需求的问题提出,来满足他们期盼的内在需求,彰显学员投入成教学习的主动性,克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主体的缺失性及对立性,从服务性学习的实践中改变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奈,真正实现学习模式由强制性向自主性的转变;注重从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提出服务性问题,实现学校教学和学员的需求相结合;注重从社会实践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相互结合的视角提出问题,使学员对所提问题赋予其在实践工作中的创新性,为完善成人高教的实践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即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奠定基础。(三)第三阶段:反思体验提升阶段对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学员来说,在反思体验提升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主要是四个方面,即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术语、流程的基本框架;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实施岗位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理论程序及操作过程;掌握岗位工作和为社会服务过程的复杂性与模糊性的预判能力;成教学员可能面临的基本社会关系问题的处理能力。而“服务性技能技法”的培养主要是:研究其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理论过程和实践经验;学会和掌握经常与指导教师(反思性教师)沟通的技巧,获取讨论方方面面的相关业务的能力;怎样提取和分析业务数据;对岗位工作的各种结论充分理解并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对于“实践反思补充知识”和“反思获得的新知识”的体验过程中,主要培养提高学员的七个方面技能。即基础理论对辅助岗位工作的深层融合研究能力;从相关数据中提取有用价值的分析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协作能力;对关键事物清晰的描述能力;充分获取新知识的检索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区行为的写作能力;自身服务社会和公民意识的自我觉察能力。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ErnestLeroyBoyer)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它的使命,对学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从事一份职业,而是为了让学生享受一种作为负责任公民的生活。为此,对于成人高教来说,在该阶段主要是通过由服务性学习派生出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实际应用、遇到问题所采用“服务性技能技法”的解决、体会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在“实践反思补充知识”的渴求课堂再学习、再到社会实践“反思获得的新知识”等的实践活动,让学员充分认识和享受理论与实践、实践与提高、再实践所能获取新的知识的有益生活,召唤成教学员作为公民的一份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第四阶段:成果归纳提炼阶段通过反思体验提升阶段的不懈努力,学员在岗位工作或服务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使学员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愿望得以实现,成教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也得以达成。要使这种服务性学习成教教学模式能长期有效和更具生命力,就要在此时对取得成果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归纳提炼。采用服务性学习的成教教学策略来开展实施教学之所以会对成教学员产生积极效果,是因为它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服务项目(学员自身工作实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对课堂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社会服务(或岗位工作)地不断反思,并提高这种不断的反思。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不断提高上,另一方面它可以将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循环归纳提炼,然后作为新的成教教学案例积累在下一次成教教学的初始教学案例中,并在新一轮的成教教学模式中再进行提升和归纳,如此往复,不断提高成教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成效。总之,将服务性学习教学模式植入、应用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不再走原来“普教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视学习者为知识的接收者,单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无视教学效果的误区,主张尊重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在注重其获得知识、技能等工具价值的同时,关心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关注其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而使其不断自我完善,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栾美晨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1).http://www.mov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307/.

[2]刘志.服务性学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策略的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03):79-83.

[3]齐小玉.服务性学习理念下高校成长向导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129-130.

[4]房慧.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03):74-78.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5

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医学改革的要求。

一、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PBL教学法形式的特殊性,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教学案例形式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应用价值,保证具体改革形式的有效性。以下将对PBL教学法在医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弥补原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近些年来很多医学院校都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基于医学改革的重要性,合理应用PBL教学法能弥补原有教学形式的不足。在原有教学过程中课程具体安排存在很多问题,多是以知识框架结构为主的,针对课程安排形式的特殊性,在具体安排阶段会存在改革形式不符合实际标准的现象,导致教学机制存在很多弊端[1]。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PBL教学法对后续教学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改革阶段,要根据临床教学形式和实际控制结构,以问题为基础,将教学案例落实到实处。PBL教学法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为目标,因此在系统改革阶段,必须掌握系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已有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分析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具体改革形式有清晰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形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结合的形式。根据医学改革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增加学生对各类医学知识的了解。该教学形式是以培养代替知识传授为主,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医学改革中应用PBL教学模式

针对PBL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求需要从当前实际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已有教学形式和改革形式的变化,合理英语PBL教学形式。以下将对如何在医学改革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规划课程结构

基于现有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布局阶段,医学院必须建立有效的结构模式,及时对各个模块标准和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在初期教学阶段,涉及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的标准等,需要按照规划形式和控制形式的要求,及时对课程标准进行划分,保证其符合医学改革的需求。在不同模块教学阶段,涉及到理论评分和实践评分,需要按照已有系统规划形式及综合性要求,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能力。在设计和实施PBL教学过程中,要将现有学科的知识和系统进行总结性分析,将各个基础学科知识贯穿于真实的病例中[2]。

2.采用小组讨论教学结构

PBL教学案例比较特殊,由于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个学生必备的能力,但是独立学习会限制学生自身知识量,在后续干预教学阶段要采用小组讨论教学的形式,在现有教学结构基础上,优化比例形式。在开展PBL教学之前,需要帮助学生理解PBL教学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对医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基准,根据PBL教学案例的变化格局,及时转变教育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有效的教学主题,保证教学结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医学改革有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布局阶段,必须从实际教学案例入手,明确教学布局形式的具体化要求,做好教学改革的实际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PBL教学阶段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按照布局形式的具体化要求,将评价体系落实到实处。教师做好评价工作,在学生对医学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判断疾病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主要突出在讨论中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否严谨合理,注重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保证现有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才能使其适应医学改革的具体化要求[3]。

4.明确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医学信息的种类比较多,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医学改革形势和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教师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以PBL教学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入手,从自身的角度对改革信息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具体教学方案采用有效的评估方式,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理论和实际教学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要充分利用理论体系实践案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提升自身创造性思维,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6

一、地理案例教学中素材选定的要求及处理原则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