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课件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课件内容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1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2

关键词:医学化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保庆(196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9-02

化学是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化学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如何既给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出整体介绍,又能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不同专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构建出一套对理工类不同专业适用的医学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以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对于理工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进行过座谈,就目前医学化学教学的授课内容、学生的满意和认可等方面做了调查,对医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医学化学课程在泰山医学院的现状

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前身是单学科的医学院校,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医学各专业的要求和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学校现在已发展为多学科的医学院校,虽然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但医学和理工等专业差别大、跨度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同,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在医学和理工类等专业都采用医学化学同一本教材,在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在30~80学时不等,占3~4学分,理论和实验课的比例约为3∶1,课程基本都在大学一年级进行。

从历年学生学习的情况看,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学习,但不知怎样去学;非生物类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医学化学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用处;更有一些学生仅仅是应付学习,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行。近年来,随高校规模和新上专业的增加,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怎样让学生成材,也是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近年来在理工类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医学化学课程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医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近年来,随着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新的分支学科正不断涌现,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如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做到从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将化学学科系统而又不失重点地传授给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在几代化学教育家和广大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综合性大学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将化学学科以理论化学(结构化学与物理化学)、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与性质(无机与有机化学)及化合物的测量与表征(分析化学)为主要线索来介绍化学知识是符合目前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因此,大学医学化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也就是以化学原理、制备与性质、测量与表征为医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医学化学的教学如何适应理工类等相关专业

医学化学在我校授课的专业主要有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与一般大学理工科的化学教学,无论内容和难度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如何做到既能系统地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又能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殊要求,这应是大学医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思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教学内容应因专业不同而在难度和重点方面有所不同。如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过去在原先医学化学的教学中,一直都属于略讲或不讲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上述专业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实际上起了削弱化学学科重要性的作用。

1.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本科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医学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应遵循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一章增加了化学传感器的内容,这在医学诊断和环境检测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在《滴定分析法》一章中,增加部分仪器分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仪器的正常使用维护,是物理学的主要应用,对保证仪器灵敏度、准确度、选择性等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电化学分析与光谱分析中如何降低信噪比等等。《有机化学的对映异构》一章涉及物理学光学的应用,要重点讲解,其它内容一般了解即可。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1。

2.医学影像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工、医多学科结合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按医学化学的教学要求教学外,还涉及较多的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中又要使用各种现代先进诊断仪器。因此在教学中,第一要突出物理化学中动力学的内容。因影像专业要接触放射性同位素,要熟悉其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第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要突出配合物的内容,因涉及肿瘤病人的化疗使用的配合物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类化疗药物。第三,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造影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学的内容重点应讲基本有机物的性质,主要是药物性和毒性方面的知识。第四,要增加分析化学的仪器分析内容。因为医学影像专业是以诊断为主的专业,常用磁共振、CT等大型先进仪器,因此学生应对现代分析手段有所了解﹑熟悉,才能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2。

四、结束语

总之,在理工类不同专业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来介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使医学化学的教学更贴近专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年来,在上述几个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都作了尝试,效果明显。通过学生网上课程评价,得分96.6分(百分制),学生绝大部分是满意的。通过新修订的医学化学的理论授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清楚了医学化学哪些内容与自己专业更密切,不再是仅仅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使医学化学的学习突出了与学生就业、专业成才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磊,陈鹏,赵劲,等.化学生物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傅献彩.大学化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无机化学(上下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3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实践

0 引言

课程整合是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合与合并,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沿袭的是本科护理专业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虽然进行了改进,但改进的主要方式是按比例将所有课程的课时都相应减少或删减部分内容,这并不符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2]。为了紧跟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需求,我校在参照其他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选取以外科护理学为整合试点,进行了以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探索和研究。在总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授课次序,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实训学时,改革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理论课整合过程介绍如下:

1 明确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2008年1月23日我国颁布的《护士条例》别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者就可以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于毕业后2个月即可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后取得资格证书即能就业,因此,护士执业考试不仅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3]。我校护理课程采用的是混合课程模式,即在原有疾病分科护理的基础上,按护理程序授课。打破课程界限,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保证教学质量,强化能力培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为主线组织教学,形成整体优化、突出护理特色的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体系[4]。

2 淡化学科课程界限,优化教学内容

混合式的课程模式由于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各自成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课程之间不必要重复现象较多,许多内容在医学基础课和其他护理临床课中学习过的,在外科护理学中又出现。因此,将外科护理学中这部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保证整个护理专业教学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学科课程界限,而不要求外科护理学这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度,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避免课程教学中的重复。

2.1 落实新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

在教学整合中,整合思路要清晰,具有全局观念,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积极适应教学计划调整后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取局限单纯删减、压缩的方式,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整体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2.2 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相对集中讲授

对疾病护理中有同性的问题,根据课程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整合相关课程具有共性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门课中。如营养:基础护理学中已有了营养状况评估的内容,可将外科护理学外科营养中的相关内容省略,将重点放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优缺点、配制要求、患者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将重点放到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上来。通过集中调整,使不同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大大减少,避免了一个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重复已经讲过的内容,而没有新内容,即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解决了无限增长的知识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通过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外科专业护理上,真正突出外科护理学科特点,增加了课堂教学新内涵。从而实现:教学重点突出、知识掌握牢固、考试负担减小。

2.3 调整授课时间和顺序,使相关课程有机衔接

对于课程内容相近、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调整授课时间和顺序的做法,使内容相关的课程能够有机衔接。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护理,内、外科护理均有讲述,但护理侧重点不同,将病因、身心状况、辅助检查等内容放在内科护理中重点介绍,安排外科护理有关内容紧接其后,以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为重点、直接讲授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内、外科疾病病人护理的内在联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内、外科病人的护理重点和区别点,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这样的调整和安排不仅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而且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类问题,有助于学员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课程整合效果及存在问题

3.1 课程整合效果

课终教学反馈授课效果均较好;通过对上述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分析,在试卷内容分布、试题难度、试题类型未做大的调整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保持了正常水平,与往年成绩相比,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接收学生实习的医院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好,知识面广。

3.2 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之间要倡导协作精神,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剖开门户之见,在认识和思想上统一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大目标上,同时也能够增加长期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师与其它课程教师的交流[5]。其次,是开展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扩展到其他临床专业课,如果能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做进一步调整将具有更大的意义;最后,就是缺乏适用的教材、配套教材和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1]赵瑛.民办院校《内科护理学》和《健康评估》课程整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105.

[2]高薇,孙静,卢玉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9,6(09):393-395.

[3]高薇,孙静,刘洪.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整合利弊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9,12,24(23)(综合版):46.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4

关键词:实验困惑;内容重构;高中地理;反弹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反弹”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苗头指向了地理课程“大纲”,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束缚。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反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源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以及课程的定位等,而实现重构必修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反弹现象”解析

1.从课时角度出发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尝试了探究教学后,又“反弹”到原来的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而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实施更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课时时间不充足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量过大也导致高中地理新课程出现“反弹”现象。

2.从惯性角度出发

由于传统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惯性,这就制约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发展,这是高中地理实践中出现“反弹”现象的主要困惑。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为例”,与教学大纲相比较,该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与复杂程度都明显降低,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标准较为贴近,而任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所以就直接根据原有的课程内容编排进行授课,这就制约了新课程预期标准的实现。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困惑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反弹”现象,笔者对其进行了深思,而实践的困惑在于“反弹”现象与学科系统对教学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教学实践出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对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实施枝杈式删减,无法真正实现该目的;其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层面的自然地理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然地理学习难度系数,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重构

1.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高中地理必修课内容结构的构建一定要科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课程结构应定位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构,并与课程改革相契合,从而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的目的。

2.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

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接收地理均衡教育,可以把人文、自然以及区域地理三部分课程结构设计成独立的专题,不改变知识模块本身,并对最低数量的选学专题进行规定,将其作为高中地理必须课程学分。通过这种方式,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同时也能充实每个专题的内容。例如,在高中自然地理的模块中,必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地貌与地形,选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土壤与气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题,从而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到结构知识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必修课程框架内的选学结构的有效方法。

3.科学的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修课程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大部分,如果仔细剖析,每一个部分可以占用一年的教学时间讲解。而在这三大块内容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础,能有效地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衔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对地理探索比较早,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掌握相对全面深入,而自然地理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也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自然地理作为主修课,以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作为选修,并将三者合理搭配,完善地理课堂教学,从而科学地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须模块,并缓解内容结构构建中所出现的模块设置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结构构成方面,要遵循多因素平衡原则,保持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任课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地理学者,也不是把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系统转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地关系于地理环境的地理视角去获得地理知识,并从根本上对其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进行高度激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

随着多媒体的深入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对任教的八、九年级七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92.5%的学生喜欢用课件来上历史课,但是只有52.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可见针对不同的历史课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在新授课、活动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

阐述。

一、多媒体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取舍、有结合、有情境、有补充。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所有的课都用课件上或使用课件时经常小错不断,很多学生就认为老师有不负责任偷懒抄袭之嫌。因此,在使用课件教授新课时首先必须对课题精心筛选,有取有舍,选择一些战争、艺术、思想这类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讲清的课题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我们的历史教学。

其次,多媒体只是手段,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抛弃传统教学是不可取的。新授课时还必须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对于课件上图片提问的设计、环节的过度,版块的总结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课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大,有必要以板书的形式提炼要点,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再次,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多媒体的发展给历史课创设情境,在历史背景中去评价人物,体验情感的机会。如,八年级上《劫难与抗争》时我先展示了圆明园兽首图片,立刻就有学生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在法国被拍卖的兽首,随后我又展示了一幅《哭泣着想回家的兽首》的漫画设问他们的家在哪里,为何他们有家不能回,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上完课后还有一些学生还在讨论兽首的下落,如何回归,圆明园要不要重修等问题,我想爱国情怀在这一课上不需要用语言表达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位学生的心中。

最后,多媒体在新授课的运用中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教材在编写上有些史实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如,八年级上《伟大的开端》开头就讲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很多学生非常疑惑,是在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吗?当时的中国世事万变,复辟,北洋政府上台,这些书中都略去了。利用课件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列出南京临时政府―复辟―北洋政府这条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强了知识的体系性。

二、多媒体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运用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为了让历史知识体现时代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历史活动课走进了课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跳过、忽略不上。长此以往,既压抑了学生丰富的个性,不利于初中学生的成长,也无法使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更无法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以史为镜”。

活动课的安排可以不拘泥于书本教学顺序的安排,将新授课和活动课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七课活动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先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定义等,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航海路线的绘制、搜集航海家的经历及趣事,并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课后我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修改,将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制作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在小组展示和演讲中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也便于通过表格等形式对后续的表格归纳,

评价航海家,活动和新授课一气呵成。通过用多媒体课件对新授课和活动课的串接,学生认识到了航海活动伴随的血腥与残酷,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三、多媒体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巩固复习是一种上位学习的方式,通过综合练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以使学生认知结构更趋完善。因此,复习课课件的制作不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堆砌与浓缩,而要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如,有一位老师教学内容是复习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她先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复习三课的基础知识,再用课件的展示加以纠正,把一些以混淆和易错的知识点精心安排了练习,应该说基础知识抠得很细。遗憾的是最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刚开头下课铃声就响起了。基础知识在复习课只需要做到让学生再明确就可以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好铺垫。所以通过制作课件开展历史知识比拼或者看谁答得快等游戏形式很快地过一遍。侧重点应该在比较异同,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无法自我构建准确的内在体系。

再者,在用课件编制练习中,不必面面俱到,对疑难问题的突破,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随着问题的展开和深入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与解题方法。历史复习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类型,材料题要避免过长、过难,以免学生在大量的文字阅读中失去兴趣和耐心。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创制一些有难度的、创新型的试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在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不断暴露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根据课型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才能让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历史课课件内容范文6

本课知识容量大,时间跨度广,如何在当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追求有效和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如第一目“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了解即可,上课无须作详细解释。第二目“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在导学案中对相关知识点可进行列举与阐释,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能基本掌握。本课应重点放在第三目“达尔文和进化论”和第四目“造物主的落寞”上,以便于围绕课标要求,有的放矢,使得教学价值得以高效挖掘与延伸。

这一节课我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为主,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充当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上完之后,心中颇为感慨,值得欣慰之处主要有:

1.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就痛斥传统教学是一种“灌输式”“银行式”的教学,成为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一种工具。而这一课,从形式和效果上来看,都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成了课堂的主体,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积极地表现和展示自我,从而为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2.从课前的准备到课上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和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较,后者肯定优于前者。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体验学习,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本课课前不少学生作了大量准备,如搜集材料,制作课件和组织辩论等;课上每组代表基本上均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认真、顺畅地展示材料和表达观点,这大大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使他们能有机会展露自己的“一技之长”,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3.激发了学生团结合作与互助互励精神,有利于促进和谐融洽班风的养成。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且于激励、唤醒、鼓励。”除了老师以外,同学之间的激励也不可小觑。当上台展示同学忘记说词时,其他同学能主动鼓掌给予鼓励,使展示同学找到了自信,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第六组同学制作的课件《敬畏历史》,在全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下,共设计了十一张幻灯片,内容丰富,图片精美,体系合理,用词精确有力,制作了链接互动按钮,设有刊首语、目录和反思等栏目。只是上课时间有限,而只好忍痛割爱,没有全部在课上展示。

4.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应做到与现实有机结合。本节课,学生们利用了大量有鲜活时代感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美国科学家对东非地理与气候的研究成果来表达对进化论的质疑,用从网络下载的一段虐兔视频的截图来呼吁人们不要虐待生灵,用灰犀鸟、黄眼企鹅、红面猴、黑足雪貂、海牛、河马等动物正面临灭绝危险的现状,来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良知……。从而实现了学史不仅要“知有陈迹而知有今务”,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历史和现实间往返运动,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当然,本课对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践行,也使我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的不良现象,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易造成能者独尊,弱者旁观现象;评价体制陈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合作探究资源缺乏,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合作探究成员老化,应定期合理调整。

“一遍功夫一遍巧,十遍功夫呱呱叫”,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创新,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此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开发学生自主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