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1
1 负性心理分析
1. 1 思想不重视, 怀疑的态度 一些年轻的患者, 在检查出肺结核时自己没有任何症状, 当医生向其交代病情的时候, 告知其病的严重程度性和服药原则。一些患者会怀疑大夫是否夸大其词, 自己精神、食欲很好, 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后果。他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 打听其职称, 怀疑诊断是否正确、服药是否有效、还疑虑重重。甚至在服药的时候也不按照医护人员的交代, 不定时、不定量、不按要求服药。比如利福平需空腹服用, 往往会饭后服, 服药时也不戒烟、不戒酒, 甚至拒绝服药, 这些大部分都成为复治患者的来源。
1. 2 有些患者一旦换上了结核病, 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传染病, 从心里上认为自己会受到社会的歧视, 甚至治疗痊愈之后仍然会有这种想法, 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影响治疗。
1. 3 药价问题 目前某些抗结核药的价格偏高, 一些收入低或下岗失业人员, 往往会由于经济问题部分患者间断服药或拒绝治疗, 这也是复治患者的来源。
1. 4 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物大都有毒副作用, 在服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后出现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 服药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腰疼等症状;雷米封会引起神经兴奋、记忆力下降;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损害还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就停止服用该药物。利福平会出现尿液、汗液呈橘红色现象, 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用药的负性心理, 影响结核规律全程治疗。
1. 5 影响饮食 服药期间要戒烟酒, 忌辛辣、肥腻甜味食品, 服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皮肤晦暗等表现, 致使一些患者失去信心从而出现负性心理。
综上所述, 大部分年纪较轻、体质较好的患者会对治疗产生不重视的心理;体质较弱、女性、老年人可能会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负性心理。人是一个有机体, 无论是躯体、脏器或是精神、神经疾病, 都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发生疾病。情感上的喜、怒、忧、思、惊等情感变化, 都会使体内新陈代谢下降、抑制器官功能, 使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 从而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导致复治。
2 护理对策
2. 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结合患者的护理要细致、体贴入微、热情, 使患者明确住院的目的。消除疑虑, 克服不良习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于各种疑虑给与耐心、科学、满意的解答, 同时进行卫生宣传, 让他们了解结核病的诊断、治疗的知识, 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 纠正非理性信念,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端正态度、热爱生活, 摆脱用药负性心理意识, 提高服药的自觉性,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服药治疗。树立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服药原则, 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威信。
2. 2 一些患者因为负担不了住院费用而出院, 对于出院需要继续服药的患者尽量推荐到平价药店去买药, 对于符合国家免费治疗条件的患者推荐到指定的防疫站接受免费治疗, 帮助肺结核患者按时服药治疗。定期检查、定时服药, 早期治愈。
2.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 如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如肝肾功能下降, 立即停药并给予保肝保肾治疗, 待肝肾功能正常后再继续服药。如出现荨麻疹, 可服用扑尔敏或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后再调换药物。告知患者口服利福平会出现橘红色尿为正常现象, 停药后症状消失。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告诉患者多饮水, 解除药物对肝肾的毒性作用。使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必要性。
2. 4 饮食的调理 结核病患者应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为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应注意饮食的多样化, 应多吃含高钙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大豆、骨头, 多食含维生素高和无机盐的水果和蔬菜, 亦可多食清热、祛痰、收敛的食物, 如莲子、百合、西瓜、鸭梨,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食欲和心情, 为服药打好良好的基础。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卫生宣传教育和解释, 以使其明白注意饮食和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烟酒)对治疗的积极意义。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团体动力;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7-0004-04
微观下的心理活动课指从微观层面来探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内,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历年来从宏观层面来阐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的比较多,但从微观角度来阐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廖凤池和钟志农。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钟志农(2009)的观点是,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两位学者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进程的理解大致相同。廖凤池是从心理教师上课操作的角度来划分一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个阶段,阐述的是教师如何来开展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是从团体动力发展的角度来划分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阶段。首先,他们都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次,他们对各个阶段的命名不同但所指内容大致相近,廖凤池的第一阶段场面构建阶段和钟志农的暖身阶段都是指开展暖身活动;廖凤池的第二阶段引导投入和钟志农的转换阶段所指的内容也是相似的;钟志农阶段划分中的团体工作阶段包含了廖凤池的经历过程和分享觉察阶段,钟志农的划分中多了一个结束阶段。
笔者认为钟志农的提法更有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能够引导更多的人从团体辅导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操作心理辅导活动课。遵循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观点,笔者在工作中不断从团体发展动力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对此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一、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的发展轨迹
钟志农是依据团体动力的发展来将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划分为四个阶段的。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何长珠(1997)曾定义“团体动力”为“团体一旦开始运作后,所产生并持续改变的一种影响力量”。黄惠惠(1998)则认为团体并非静止不动的,是动态而有生命的组织,这个生命体是由“人”及“他们的互动(团体的过程)”所组成,而团体的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团体动力”。由此可知,团体成员互动就会产生团体动力。依照这样的理解,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团体动力。
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团体动力会有以下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开始的“暖身阶段”,团体动力通过暖身活动被激发起来,学生们对今天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产生了热情,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这个时候团体有了动力,但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到了“团体转换阶段”,学生们逐渐有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并且每个人都逐渐将注意力向这个主题集中,最后,通过这个阶段的活动使团体动力向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个发展问题”的方向转移,使整个团体的动力有了比较一致的明确方向;在“团体工作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围绕着这节课中提出来的大家都关心的某个发展主题进行体验或展开讨论,整个团体的动力针对“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个发展问题”开展工作,使这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最后进入“结束阶段”,此时团体对“团体共同关心的发展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或经验,这个时候整个团体动力凝聚成班集体持续发展的力量或升华为促使学生成长的动力,并会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外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发展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与班级集体发展阶段的关系
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动力和班级集体发展阶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考查班级的团体动力发展变化的。班级集体发展阶段是从整个团体发展过程宏观看待团体动力的发展,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是从微观角度,看团体发展的某个阶段的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团体动力发展变化。任何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都是在班集体宏观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要考查一节课的团体动力发展情况,首先就要考查在上课之前这个班级集体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要使团体动力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上课之前我们需要认清每个班级团体的特点和互动模式,以及这个班级在这个阶段的团体动力处在怎样的发展状况,课上很难改变的是什么,可变的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不同的专家对班级集体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根据多数著作中常用的分法,把班级集体宏观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凝聚中的集体阶段、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3
一、小组心理辅导的提出
基层学校的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工作有两大项: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大部分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用性较高、涉及面较广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而个别辅导针对的是个体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借用的形式有师生对话和心理咨询两种。这两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我校在近八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中,积极研究符合本校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心理辅导便是其中的一项。小组心理辅导属于团体辅导的一种。我校的团体辅导主要形式有三种: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心理活动课和小组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针对全校师生,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心理规律,发展良好的性格品质。心理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立以“快乐适应、自知自信、合作进取” 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小组心理辅导则是对有某一类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协同发展,使他们增强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心理辅导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中的学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有校本特色的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低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出现的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进行的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部分孩子注意力分散,我们进行的是《感觉统合训练》。在中段学生中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不少,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受欢迎的朋友》的活动;面对班干部的苦恼,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好领导》的活动。而高段学生中亲子交往的矛盾普遍存在,我们进行的是《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对六年级女生,我们为她们准备的是《女孩子的悄悄话》,以帮助她们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小组心理辅导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为辅导任务,通过组内互动和辅导老师引导,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获得健康的发展。
二、小组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的。可以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在生活环境中对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氛围的创设,利用群体内聚力提高咨询的效果。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在小组心理辅导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的情景,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他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小组心理辅导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在小组内,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
小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开放、愉悦地参与辅导,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保密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隐私,增强互信和理解,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2.民主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使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有平等的地位。整个小组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轻松的氛围,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3.发展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老师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的问题和把握小组辅导的进程。
四、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学生的构成
1.广播招募构成
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广播,在每天广播快结束时,公布平时观察到的学生烦恼,以知心姐姐的名义,欢迎学生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广播结束之后,马上报名。报名表如下:
这样将有共同烦恼和问题的学生招募起来,以小组辅导的最佳人数6至10人为一组,参与小组活动。如果来报名的学生众多,可按主题分成几组。
2.教师推荐构成
教师推荐的方式多用于低段学生,因为低段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对心理辅导还不了解。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使我们将一、二年级的小组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定位为感觉统合训练。在低段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显出分心、多动和学习障碍。他们由教师推荐到心理辅导老师处,由心理辅导站讨论编组,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游戏。
(二)小组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
1.组织作用。从小组心理辅导开始、到过程中、到一次辅导的结束,辅导老师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建立关系,告知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减少拘束感。其次在活动中,保持小组成员的互动沟通,运用保证、鼓励、支持的技术,使辅导顺利进行。最后,在小组总结中,对活动作出正确的解说,重申保密原则。
2.倾听作用。辅导老师始终保持真诚、接纳、同感的态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言语,也指导他们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辅导老师在倾听过程中还可以适时采用复述、反映与澄清等技术。
3.教育作用。因为小组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小组心理辅导老师在小组成员能够接纳你的条件下,将社会的认知、良好的行为加以指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可以采用的技术有适时和适当的提问、面质、聚焦、示范等。这样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效仿榜样,形成适应性的行为。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使用
1.团体讨论法: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如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过程:
(1)忆往事,激感
首先让小组成员畅所欲言,一起来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感知父母的不易。
(2)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也有很多的烦心事,有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请具体说说。
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想策略,搜索方法
有时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大家各想各的主意,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你们认为较好的三条,打上五角星。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索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应对唠叨的积极方法。
(4)说方法,理解共情
说说大家挑出的方法,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在说方法的时候,让小组成员思考得更细致,更好地处理具体的问题情景。通过谈收获,不仅能够巩固团体讨论的结果,更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理解父母的心情。
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如在《做个好领导》的小组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针对中队干部提出的“有的同学不服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创设情境。在自修课上,教师扮演那个老是不做作业、调皮的孩子。请小组成员作为班干部来管理,用好办法来劝说,让同学听从班干部正确的做法,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几次小组心理辅导,故事情境相同,但每次角色扮演都会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每一次辅导老师扮演不守纪律的孩子总会给班干部增加难度,以确保情境接近现实。但每组在操作时,因为遇到的是个性不同的班干部,所以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快速地调整角色。在其中一次的角色扮演中,“调皮孩子”遇到了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马上就自觉学习。于是扮演“调皮孩子”的辅导老师马上请小组成员讨论,这个好干部是怎样能够让同学遵守纪律的?而在另一次的活动中,这个“调皮孩子”没有遇到能让他遵守纪律的干部们,于是,辅导老师适时而止,请小组成员来扮演“调皮孩子”,自己扮演班干部,用爱心、用智慧使“调皮孩子”不再妨碍大家。然后再次引发比较、讨论,使小组成员理解调皮学生渴望关注、渴望关爱的心情,也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
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
如在小学低段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好动易分心,情绪不稳定,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障碍,我们就通过小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主题活动。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分别安排跳羊角球、袋鼠跳、走平衡木、匍匐前进、前滚翻、趣味手工等训练,促进这些特殊学生对身体协调、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时要遵循从易到难、教师示范、帮助强化的原则。 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个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玩耍、发泄,的确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4.认知改变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重建其理性化思考,进而改变情感体验与行为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等。
如在高段学生中进行的小组心理辅导《考试紧张怎么办》,我们就运用了认知改变法。活动过程如下:
(1)倾诉苦闷,获得共情
请大家都说说自己考试紧张的经历。
(2)科学改变认识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诉说,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考试的时候都会紧张。其实,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考试紧张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像觉得考不好丢面子、影响自己前途或担心考不好受父母责备等都属于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而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汗腺分泌、肌肉颤抖等属于身体反应成分。
其实考试焦虑也并非坏事。中度压力与焦虑是考试的最佳状态,利用好考试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和放松自己。只是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人注意力涣散,干扰回忆过程和思维过程。
(3)改变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有关考试焦虑的一些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4)寻找例外,调整认知
今天我们还想讨论一个话题:你有没有一次考试,是不太紧张或你觉得适度紧张的,并从那次考试中总结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从大家的谈话中总结:认真复习,提高自信;平心静气,由易到难;自我调节,学会放松。
(5)练习放松,储备方法
教师讲解深呼吸缓解法和肌肉放松法。
深呼吸缓解法: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所以,当你在焦虑紧张时,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
肌肉放松法: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的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具体做法是:A.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B.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C.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
(6)说说感受,巩固认知
在这次小组心理活动结束前,请学生说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小组心理辅导的后续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组心理辅导探索》在我校仍在研究中,我们下阶段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更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开发出整套更为完善的小组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72-02
朋辈心理辅导即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等方面。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由于朋辈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辅助教育形式,探究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
一、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剖析
1.社会支持的定义
所谓“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遇到外界环境的威胁以及困难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进而可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来研究社会支持,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定义。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2]。Cohen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归属性支持[3]。
2.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共同组成的系统。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朋友或同学、家庭成员、学生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层[4]。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核心层的成员与危机个体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先发现危机个体的危机状况,对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3.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的变化
我国学者陶沙[5]研究了大学新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特点,发现入学前,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支持较多;入学初期,各支持源提供的支持显著降低,但父母提供的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在入学近一学期时,父母、同伴提供的支持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程度继续下降。易进认为,就大学生而言,从家庭获得的支持类型多为情感支持,同伴侧重于工具性支持和陪伴支持[6]。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
1.朋辈辅导员为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的行为干预原理是出自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近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掀起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热潮,纷纷在校内成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或培训朋辈辅导员,或建立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已连续数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并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了心理联络员。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旨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自上而下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反馈机制,并通过朋辈的力量,最大范围和最快速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反应,这也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的有效实践。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熟悉的同学、亲密的朋友诉说。而朋辈辅导员正是这样一群与当事人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友”,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因此,朋辈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朋辈辅导员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同学间的心理危机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并向上级汇报,联系周围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根据个体需要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协助个体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马上联系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Benard)称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7]。
基于这一特点,将朋辈心理辅导运用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形成大学生稳固的危机个体社会支持的核心层,并成为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2.朋辈心理辅导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具有优势,表现为: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利于自身成长,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对于求助者来说,它是一种获得帮助的有效途经,是在专业心理辅导尚未完全普及,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对于助人者来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蔡秀娟认为,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8]。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对23名同学开展了朋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其中大量的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3名朋辈辅导员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变化以及相应的问题。结果发现,培训前,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培训后,60%的人领会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意识到同伴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有70%的人回答找同伴,10%回答找父母,8%回答找老师,12%回答找其他对象。可见,通过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也给他们个体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一样,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会出现来自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感受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甚至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朋辈辅导员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培训。在督导中,指导教师会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达到自我完善[9]。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化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后,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到生活、学习辅导,拓展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国内多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以各种形式组成的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治疗性的目标,也有发展性的目标,因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引入到朋辈辅导员培训中或者由朋辈辅导员带领到团体中。团体辅导的开展可以增强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气氛,对于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和社会支持系统核心层的建立与优化都非常重要。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有良好的成效,是因为成员们,即朋辈间有着接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验,共同的理念使得辅导者与寻求帮助者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朋辈辅导员能够更为积极地提供倾听、支持与其他帮助,因此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传柱等人研究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辅导形式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带领下的团体活动,方案如下:(1)破冰游戏――“棒打薄情郎;(2)魔镜;(3)抬棺游戏;(4)重要事件管理;(5)飞夺泸定桥;(6)我的情绪我做主;(7)相亲相爱一家人[10]。研究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借助朋辈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得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更易于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大学新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与戒备心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归属性支持。
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效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利用了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和个人中心治疗等多种咨询理念,通过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开启、催化、保护、支持、折中、连结、摘要、整合、示范等技术,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11]。特别是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中谈道,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观启发了我们,在设计此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运用团体动力学及人际沟通理论,创造一种信任、民主的团体气氛和高度的凝聚力,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和社会资源。因为人际沟通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合理地运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同学间的帮助和关心对大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12]。大学生要学会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恰当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团体初建阶段,选出队长、设计队歌、队徽、口号,“同舟共济”等活动,使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创设互助、和谐的小组氛围,为成员倾吐心声奠定心理基础。再如,“解开千千结”,“信任之旅”,增进成员对解决心理困惑的信心,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信任和团体凝聚力。
社会支持系统观告诉我们,社会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支持,它强调主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引导每位团体成员在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下的情绪和反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游戏”中。因为主观支持总是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感知到的现实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13]。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手段,回忆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人的帮助,以及开展“求助者的训练”,体会求助者和助人者的感受,感知朋友的关心,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此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4]。因为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设该团体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那么通过此类活动的设计即可达到使朋辈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维持和提高自尊水平的目的。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带领的团体中,设计“价值大拍卖”、“照镜子”、“我是谁”等活动,促进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不仅为被辅导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也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入,则利用它的优势,使团体成员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支持与被支持,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泽志.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学理论,2012(11):201-202.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4]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6]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8]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64-68.
[9]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126-127.
[10]张传柱.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3):172-173.
[11]杨珊.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7-62.
[12]蒋美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短程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社团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是90后,他们思维开阔,普遍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浅,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中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以及一些心理调适、学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担负着这些严峻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高校心理方面的专业老师短缺,拓展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途径迫在眉睫。而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大优势就是,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友谊与信赖关系,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因此在高校中研究朋辈心理辅导的实现途径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朋辈心理辅导实现的途径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应先着手培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再有针对性地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心理辅导员最后通过心理社团等集体活动达到心理互助。具体如下:
1.宣传培训
心理咨询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咨询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来访者达到,改变来访者行为的一种人际关系。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要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只有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好处才会有意识地认识和了解他对自己的帮助,这样才容易在学生中选拔合适的、并且感染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委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辅导,参与一定的案例分析,并且通过考核任命其为心理辅导委员。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
可以举办心理社团,在同学中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定期收集学生们的心理困方面的问题,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举办讲座;播放心理电影,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和心理沙龙活动。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委员们共同分享辅导的心理体验和收获,同龄人之间的这种辅导交流可以让大家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同学们彼此之间相互心理安慰、彼此鼓励和支持。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的人有各种需要,其中在大学阶段爱和归属的需要最重要,朋辈心理辅导能更好的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渴望,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建立友谊,找到了合适的倾诉对象等等。因此,关注朋辈心理辅导将是高校心理辅导未来发展的另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