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1

党的十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明确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和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等措施。

农场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一个基层单位,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场,增强农场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职工群众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农场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构建小康社会步伐。现就法治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场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场的重要保障

在依法治场过程中,普法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必须加强和坚持普法教育,形成规模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农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一)抓普遍大多数,突出创新普法形式。有些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泊,也有普法不深入,群众不知法、不懂法,究其根本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方法陈旧落后。因此要重点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教育,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将普法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干部年终考核;以新视野,新角度去拓宽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度和广度。如拍摄法治微电影、举办普法讲座、开展法治宣传周、宣传月、“12.4”全国宪法宣传日、举行法律咨询、法律竞赛、法治文艺演出等。

(二)抓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普法针对性。实践证明,就普法抓普法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普法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有的放矢地宣传有关法律,促使热点难点问题的依法解决。如对上访群众宣讲《条例》,对违法治安管理的当事人宣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普法阵地化建设,突出法治宣传持久性。在农场建立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立法治宣传一条街和法治宣传一面墙,建立“三微一台”(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台)媒体宣传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并长期坚持。

二、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场的重中之中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公民,只要是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都要进行法治理念教育,但在开展这项教育的同时,要选准重点,积极推动这项活动的全面展开。

(一)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保障。通过发挥党委中心理论组学法的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干部的法治学习。

(二)公务员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依行政和依法履职能力。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激发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热情,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水平。

(三)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培养法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保障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学生做到了学法懂法、知法守法。

(四)企事业管理人员法治宣传教育,提高诚信守法,依法管理的观念。通过普法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带动了企业职工群众的学法用法的热情,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五)职工群众法治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群众民主法治和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开展了送法下管理区、送法进工地、送法到田间等系列活动,有效维护职工群众和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三、“结合式”法治宣传教育为依法治场营造了良好氛围

法治宣传教育靠单打独斗,“填鸭式”“单一化”的一味灌输是很难达到实效的。要想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就必须联合各部门,形成整体,改变以往的普法方式,使各部门普法依法治场工作相互融合,稳中求新,最终实现良好法治氛围的局面。

(一)法治宣传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做到“调解一起、教育一片”。使调解程序法制化,做好普法宣传和调解工作的有机融合;结合各村情况,因地制宜依法调解,以案示法,引导群众学法用法,增强主动性,从根本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二)法治宣传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结合。利用农闲、大集日等时段开展“重民生 促发展 走基层”活动,宣传《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并挂出维稳工作宣传条幅,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有力推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三)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工作相结合。做到“办案一件、警醒一片”,“援助一案,温暖一片”。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律六进”实践活动,组织普法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进管理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为辖区普法对象的做好法制教育工作。

(四)法治宣传与维权相结合。通过法治宣传,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协调机制建设,不断拓展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共同做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把上访转化为下访,通过法律途径认真处理好群众的维权诉求。

四、“分类指导式”法治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场重要抓手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场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必须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新的措施,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区分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一)领导带头。治场者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虽然依法治理的客体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务,但依法治官吏是重点。参与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做到“打铁先得自身硬”,要群众知法守法,干部首先要模范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二)突出重点。打开一个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局面,必须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对实践中出现的典型,要注意挖掘、发现和培育。大力宣传学法用法标兵和积极履行义务、遵纪守法的正面典型,总结推广依法治场、治校、治区的先进典型。同时,对后进单位、反面典型,坚持教育引导为主,用先进带动后进。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2

*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述法列入领导干部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德、能、勤、绩、廉、法”六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增强依法行政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科学发展新要求,催生干部考评新体系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作支撑,将述法纳入领导干部述职考评,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齐头并进。

一是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近年来,*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腾飞的良好态势。然而,与之伴随的却是涉及土地规划、征地拆迁、劳动用工等热点问题引发的行政争议案件和上访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重发展速度轻群众利益的思想。对此,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市组织了专题大讨论,并最终形成“必须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考核学法用法情况”的共识。

二是树立全面科学政绩观,必须强化干部学法守法用法。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具有决策权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是推进法治建设的“着力点”,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市从“强化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的要求出发,围绕确立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司法为民、遵章守法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明晰细化,促进领导干部树立全面科学的政绩观。

三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必须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干部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一段时间,由于少数部门、乡镇片面强调“工作效率”,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简化法定程序,导致“民告官”案件频频上升。这不仅没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们为民谋福祉的政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形象。通过开展述法考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干部真正创造出社会认可、群众得实惠的政绩,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3

一、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和意义

“12.4”国家宪法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指导思想是:全面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活动为载体,动员县广大群众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与依法行政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通过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活动主题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但在群众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法律知识。

二、活动步骤和内容

(一)集中精力认真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集中开展宪法的学习。在学习工作中,安排时间业务学习,学习宣传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学习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精神。使全体行政执法人员对宪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三)利用每周五下午的集中学习时间,加强了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结合自已工作职能组织我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同时还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赔偿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有法律,从而提高了全体执法人员的素质。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4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与法制理念树立情况不容乐观之间的矛盾

在法律知识与法律理念普及的问题上,法律知识的获得并不难,难的是法律理念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养成。我们曾经认为普法就对法律条文的传授,所以在历次的普法活动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国这种“至上而下”的法律宣传方式是基于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缺乏和法律意识荒芜的现实,这种大规模的普法“造势”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法律感觉相对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观念,让他们初步地领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法律条文再背得滚瓜烂熟,而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也还是于事无补。

2、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与法律宣传内容、途径、手段过于单一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各种矛盾也将趋于多发和复杂,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也将越加强烈。尽管我们的法律宣传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有些法律宣传并不贴近人民群众,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义务放在首位,较为忽视权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传的形式仍然过于单一,依旧以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为主,而忽视了公众对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样化。

3、全民法制观念、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针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还有差距之间的矛盾。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对应,针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普法仍然有较大差距,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律素质依然不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不够,执法违法、执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对社会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一般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固然这不尽是普法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确实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社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社会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的意识不强。

二、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使法制宣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

1、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崇尚法治这一中心,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宪法和其他法律的权威

这里面的“渔”和“鱼”分别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不能替代法律意识,普及法律应该涉及更深的层次,既要解决普及法律知识的问题,更应当解决法律素质、法治精神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是让人民群众自觉自动地学法守法的根本保证。为完成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过程,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这个核心。首先要倡导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动应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根治权力腐败问题。同时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政府行为受法制约。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强调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社会主体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自觉的社会行动和行为,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质疑。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坚持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长期任务,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提高依照宪法和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用法治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2、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往在普法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颁布什么法律法规就一味地宣传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围相当浓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就向百姓“强行灌输”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绝不是我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过传递各种法制信息,使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达到“动态”的法治普及。要承认和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个体特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因为普法对象层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适用于公众的普遍的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等特点,在现代法律理念引导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率先垂范。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并且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对普通的百姓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法律义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感召力,使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变被动地接受法律教育为主动地学习法律,使学法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在需求。从历次普法的实际效果看,宣教内容在过度强化实用性的同时缺乏其应有的针对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普法内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养的畸形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变异。普法教育要以适应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要作为检验标准。

3、树立创新思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形式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实现手段,是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实目标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动中,我们传统的“摆、讲、赛、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样化,普法不应该是单向灌输,而应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普法,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5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度,营造“七五”普法良好氛围。经常邀请法律专家对村组干部及广大群众针对农村实用法律法规法治培训,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普法讲座,发放法制宣传资料,有效促进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建立固定的法制宣传栏1块,刷写各类法制宣传及平安创建标语12条,发放各种普法资料万余份。建立了文艺宣传队伍并经常看展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七五”普法工作的内涵。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好人评选活动,把“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古训,讲到会上、挂到嘴上、记在心上,让浅显易懂的做人处世之道,融入弘扬人间美德、倡导文明新风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基层普法的效果,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手段,强化宣传效果,在群众中形成了浓厚的法制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知晓率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提升。

二、把普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普法工作重点。围绕“七五”普法工作,我们把普法教育与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有效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围绕不同阶段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征地拆迁、安全生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反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校园”、“诚信守法企业”、“法律进村组”等活动。把关系民生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深入基层使广大群众提高了“法在身边”、“与法同行”的意识,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把普法与抓好“民主法治创建”相结合,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村务、财务定期公开,严格财务监督和管理,确保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依托村级调解室,合理的整合现有资源,一是进一步加三务公开栏的实际作用,做到定期公开村务、财务;二是在村图书室建立法治一角方便广大村民自行参阅和学习法律知识;三是每年组织对农村干部进行法制培训,同时,要求村干部率先垂范,争当本村的法律明白人。四是将组以上干部组成各组的普法中心户长,宣传和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注重基层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职能,建立法律顾问工作制度,为村民和村委会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强化了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全面的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范文6

一是召开“国家安全教育学习会”。

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4月14日上午由局党组书记同志集中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

二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活动。

4月15日上午在镇村组织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活动。集中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学习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通过悬挂横幅、现场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街上来往群众宣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为群众就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答疑解惑,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