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教学;政治课堂;法制意识;着力培养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程度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标准之一。法制意识的培养,不能随心随欲,同时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久而系统性的任务。因此,学校进行政治课程教学时需要采取合理高效的方式,从而实现法制教育的稳定性开展。

一、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处在青少年阶段,对外界的判断力以及自身的认知力还很薄弱,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失去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下,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益突出,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发展,对家庭、社会、自己周围的人际网络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青少年受到法制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立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作为学生日常接触的学习科目之一,政治课程由此成为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融合法制思想的不二载体,广大青少年是其直接受益者。加强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与法制观念,初中政治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挖掘课程资源

1.明确法律含义

在初中政治课中,教材内容不仅包括道德理论知识,还涵盖了一系列日常得以运用的法律条文,例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民法》《刑法》等。初中政治课首先从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开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即:由国家制定的,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法律不是枷锁,而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法律。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一点导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对自己的公民身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普遍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切实维系法律与学生的相关性

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与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使学生明确如何能够称之为犯罪行为以及违法行为,让学生明白与自己健康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前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当受到严格处罚;后者普遍概括为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超出法律禁止界限的行为。同时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然受到制裁,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法律意识,为自己拉一根警戒线。

三、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政治课程一般较为严肃。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缩小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感,着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留下的弊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教学。例如在设计具体案例应对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动性并用以正确分析现实问题。其次可以选定一个法制主题进行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或者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组织。同样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调研等多项活动,从而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方式,将法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加深印象。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在学生假期过程中双向入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活动,从源头断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2.探索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用多重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论传输与自我实践、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进行合理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能。在学习之余,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计划性插入情景教学,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习的热情。学生自主寻找案例进行剖析再现,并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3.注重课程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练习布置,将法制意识彻底融入学生生活。首先应当注重不同性格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深入分析,设置不同的层次与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学阶段法律教育是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品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逐步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观念的熏陶并将其转化为己用。

4.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初中学生大多处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比较叛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除了以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之外,更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在此年龄段内有不良行为或者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帮扶,矫正不良思想,预防违法犯罪。学校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存档备案,尤其是留守儿童,对管教宽松者,切实了解其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表现,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家长建立一个长期通信的渠道,及时交流、解决。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关爱。

5.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化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走进教育教学中,尤其对于政治、数学一类的严肃性科目,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将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出来。例如多数国家屡禁不止的,近些年来,由于青少年群体的是非能力较差,贩卖者逐渐将矛头转向这一群体,进行引诱。在讲解危害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多样化的案例供W生进行分析与警惕,搜索一些历史鸦片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将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其自主查找资料,给以鲜明的对比,让其充分认识到的危害性,自觉地抵制、拒绝。

在当今社会,由于法制观念培养教育的不及时,教育模式不完全,导致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从而使犯罪率大大增加,给家庭、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初中政治学科的开设有效地为法律知识的普及提供了联系的平台,与青少年直接进行对接,将法制意识留在心中,更加珍惜现下的稳定美好的生活,为其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培养出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初中政治课程的教育任重道远,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在提高学生自身法制观念的同时,也为国民素质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2

一、营造发问的氛围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作为教师,尊重、关心、热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这种师生关系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前提。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这样学生就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营造发问的氛围,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导言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升发问的人气。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发问的氛围之后,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问,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发问的好习惯。

二、有效地引导发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该怎样提问,掌握提问的方法,如可对文中的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可对作者的见解、文章的写作等提出疑问。也可引导学生对难于理解的句子提问;也可引导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加以提问进而评析其妙处,揣摩作者的妙笔生花;也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也可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对课文中大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

有效引导发问,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使得学生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发问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积极互动、共图发展的过程,会让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能提出问题是一种智慧,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更是一种智慧。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给知识注入了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而教学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与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

三、以发问促发问,发问后留下问题

以一个较大的问题,由此细化出若干小的问题,再让学生细化出各个具体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提供唯一标准答案。当学生发问后,教师恰当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又引出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做法是以此引发学生发问的兴趣,当学生获得了发问的价值后,自然会进行更有价值的更精彩的发问,从而解决了让学生开口难的问题,成为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所思、所想、所感的好方法。

四、培养学生发问的好习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主动发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共同收获,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收获的体验,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培养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职生而言,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一、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第一,中职学校以技术教育为主,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且课时量小,决定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因此,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第二,中职学校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低。此类学生虽然对法律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他们不愿自觉遵守法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教育的缺失。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中职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他们会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加上学校法律教育的不到位,他们的那点法律意识逐渐淡薄,对违法犯罪存在侥幸心理。

基于以上分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校法律教育的缺失,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中职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有其特殊性,如年龄小、阅历浅、经历不丰富,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不仅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观察,有些学生在毕业时甚至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凭证。基于此,笔者认为更需要加强对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二,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中职学生就业早,因此他们的法律思想和意识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必将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中职生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律知识教育,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给社会带来的必定是正面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完善中职生法律课程的设置

虽然职业院校均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少,而且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局限于开卷考试。结果是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而走上歧途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应该而且必须把法律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察,如调查法、问卷法、抽查法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法律课程而言,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的讲解法也许更有效果。第一,案例应该选取有代表性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模拟法庭训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原告”“被告”“证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很遥远、很陌生的词语。学生自己扮演这些角色,亲自体验法律程序,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体会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和公正。

3.教师与家长应共同努力

一方面,教师的话语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德育课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法律知识和思想的灌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一旦触犯了法律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溺爱或者放纵不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庭教育在学生的青少年期其实可以起到法律潜意识的导向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以积极的心态和极强的法律意识迎接人生的挑战。

4.开设心理咨询室

中职校学生年龄偏小,模仿性、好奇心强,易冲动,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极易误入歧途。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在宣传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些主要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咨询的作用与意义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职能;另一方面,便于有心理障碍者被及时发现、识别自己的问题,主动前来咨询,间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致使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越发的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要将多人的甚至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将其完美实现。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它是一门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政治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增强合作能力。本文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要增强

如果想要更好地通过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要增强互动合作。在政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教学基础,还是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时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针对一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同时学生也要给予回答,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或知识点时,也可以向教师进行询问,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又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下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搜集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等到下次上课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如果资料中有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则要给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学生不仅会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同时也会领悟到合作的意义。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互动合作的积极性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与自己互动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给予表扬与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自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最后将问题解决。比如,在讲解一堂需要多位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来完成这项课程任务。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必须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合作的重要作用。

三、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交协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接触的人几乎都是上学的学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慢慢接触社会,试着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比如,当讲到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社会上的人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就迫使学生主动走上大街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去图书馆搜集相关的各种资料。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增加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在的很多学生课堂积极性很差,甚至对教师的提问不予理会。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合作。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如何应对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比赛这两个字比较敏感,也比较重视,在比赛中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比赛的胜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辩论赛,就会迫使学生积极地去查阅有关书籍,搜集各种资料,赢取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才能力、思辨能力及合作能力。

五、避免纸上谈兵,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提出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方法,教师要切实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而真正将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杜绝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合作的现象发生;要自动地与那些由于腼腆或成绩差等原因不愿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教师还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宽知识层面,这样有助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合作式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参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主要起着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塑造成具有突出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10).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5

【摘 要】 文章认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论认知,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三是切实规范行为,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途径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认知法律存在的价值追求,集中表达了大学生对法律至上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认知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

1、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思想体系来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欲望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主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理性方面确立的价值标准与精神信仰。[1]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证。[2]与此同时,法治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发展生产力,保证实现社会正义,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保证二者的平衡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内在逻辑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法治的价值属性在于一定社会的法律是对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社会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确认,也是对社会主体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需求的维护和实现。[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法治内含的价值要素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法治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法治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依法确立和保障人民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最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保障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必须获得法治的保障。法律作为市场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设定市场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评价市场社会关系主体行为标准,使市场主体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二、价值认同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

1、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高等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既要讲清楚法治价值的理论内涵、法治价值的运行机制,又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境。[4]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重大事项师生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创新活动,切实推进了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校在积极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强的优秀教师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从司法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校园保卫老师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坚持法律知识传授和法治精神培育并重,把法律知识传授作为媒介,把法治信仰培育作为目的的法律教育理念,丰富法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进行案例和情景教学,切实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

2、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发挥传统校园媒体中的法治教育栏目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媒体,旗帜鲜明地宣讲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使高校师生形成高度共识并且共同遵循。二是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引导在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团学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关注校园内外的法治热点事件和问题,引导校园舆论形成校园良好的氛围。三是要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利用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要时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3、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内化机制

要使个体将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行为,需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因此,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必须紧密围绕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认同。首先,要从关心大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高校育人的全方位过程中,特别是关涉学生权利义务的具体工作中,时刻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保障大学生正当的权利和合理的诉求。其次,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学业入手。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是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入手。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岗位。总之,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生存环境中寻求切入点,兼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同时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个人利益。

三、规范行为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更重要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近几年来,发生个别大学生违法的典型案件,甚至出现了药家鑫杀人案、黄洋投毒案等严重的刑事案件,这反映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知行不统一。行为规范的强化机制强调一方面是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另一方面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弘扬和褒奖。

首先,积极参加法治校园的建设。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章程、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与师生切身利益制度出台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和参与依法治校的渠道。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制度规定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服务。如近年来浙江高校学生公寓普遍采取的夜间限电限网、高校校园禁止违禁电动车行驶等制度,需要大学生从法治精神的高度理性看待这些制度,积极参与这些制度的制定,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社会热点法律实践,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开展诸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宣传,投身法治建设的大潮,推进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行。

最后,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践行法治精神。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时刻要有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如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经常发生学生使用违禁电器的行为,个别行为还引发火灾造成不幸事件,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将遵守规则的法治信仰内化于心,付诸于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法治观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 叶承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法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3] 公培祥.社会主义核心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6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I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