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远程会诊; 互联网; 基层医院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s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teleconsult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our lives.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leconsultation experience of Ze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and investigates the realistic meaning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arrying out teleconsultation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 words】 Teleconsultation; Internet; Primary hospitals

First-author’s address:Ze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1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34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上个世纪就谈到:未来医生将对着电脑屏幕根据网络传来的信息,对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诊治[1]。在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使这一预言变成了现实,并正在贴近人们的生活。新医改意见也明确要求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2]。为贯彻落实这一医改意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4年7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与增城北部山区派潭、正果和小楼三镇卫生院正式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这也开启了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对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探索和思考。

1 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实践探索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原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2008年10月,整体移交给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技术力量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管理。移交以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派驻专家教授到该院进行坐诊、查房、手术,促进该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短短几年,该院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升级为当地首家三级综合医院,肩负起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重担。

派潭、正果、小楼三镇位于增城北部山区,基础相对落后,包括医疗在内各方面公共也相对薄弱,是广州市扶贫开发重点帮扶镇。作为增城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有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高度重视对派潭、正果、小楼三镇基层医院的帮扶工作。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该院将开展远程会诊服务作为帮扶支援的新尝试,与三家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

该远程会诊系统平台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为区域会诊中心,其中包含医疗应用系统及与视频应用服务器、专业储存服务器等设备。三家镇卫生院为会诊终端,部署PC终端运行会诊平台软件以及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的医疗设备等。整个远程会诊系统涵盖了会诊过程控制,病历数据采集,病历资料管理(传输、存储与解析),音视频通讯(高清音视频交互与录制),电子白板(文档演示、同步阅片等),协同浏览,远程桌面共享,Dicom传输、存储与解析,远程急救转运监护,基础信息维护,统计分析,标准接口(软件和硬件接口)等功能模块,通过会诊中心与会诊终端的对接,满足紧急会诊、实时会诊、影像学会诊、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医医和医患沟通等的需要,从而使派潭、正果、小楼三镇的人民群众在当地医院就能够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增城区人民医院专家的会诊及诊治方案

2 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现实意义

基于我国的基本情况,结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在派潭、正果、小楼三镇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综合医院面向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意义重大,无论对于患方、医者,还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都能带来双赢。

2.1 方便患者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普遍薄弱,医疗条件比较差,危重、疑难患者不得不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而上级大医院高昂的检查费用、治疗费用,以及所需的路费、陪护费、住宿费、餐费等,却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此外,路途的颠簸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适,甚至还可能错过了诊疗的最佳时机,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俱疲的痛苦。远程会诊的建立,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患者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及时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免于遭受路途的颠簸和辛苦,并大大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真正给患者带来优质、高效、便捷、价廉的就医体验。

2.2 加强医生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基层医院由于基础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加上患者少、福利待遇较低等,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人才流失严重,这就造成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普遍低下。远程会诊系统则给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与上级医院专家教授交流学习的平台。当他们遇到急危重或者疑难病例无法确诊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则可以和上级医院专家及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咨询,并获得指导。在帮助完成病情诊治的同时,上级医院专家也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开展远程教育。现代医学知识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没有条件及时获得最新的医学知识信息。远程会诊系统则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和上级大医院的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病例讨论,观看专家教授的医疗操作演示,学习和掌握到新的先进的诊疗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层医院的进修学习费用。

2.3 实现资源下沉,缓解医疗资源不均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还是很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医疗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在我国,80%的人口分布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而80%的医疗卫生资源却集中在大、中型城市[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都希望到大医院就诊,这就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的现象。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医院门诊患者中有60%是常见病或者多发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高的疾病,大部分患者诊断明确,多为复诊情况[4]。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农村和边远地区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立,使得大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好地下沉到基层医院,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让基层医院可以共享大医院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患者在当地就可以接受大医院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均衡现象。

3 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未来战略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远程会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远程会诊起步晚,并且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遇到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还需从技术设备、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等诸多方面入手,把远程会诊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去考虑。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 远程医疗会诊是在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等一系列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整个过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套先进的网络通讯设备。然而,在开展远程会诊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线路、终端、软件等问题造成远程传输质量差从而影响专家的会诊结果、部分基层医院远程医疗系统通信制式不兼容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还比较普遍[5]。可见,高速、高清、高效的通讯网络是进行远程会诊的基本保障,而一套远程会诊系统的投入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此外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后,软硬件的升级维护、网络费用、工作人员的薪酬等都花费不少的经费。因此,为了突出远程会诊的投资价值,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效益论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运营模式,让远程医疗这一新兴医疗模式既让患者减轻医疗负担,又使医院降低医疗成本,共同提高效益。同时,也希望政府方面能够加大对远程会诊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积极鼓励远程会诊的开展。

3.2 加强从业人员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 “发展远程医学,设备是基础,人才是关键。”[6]一方面,基层医院要正确认识自身与大医院客观存在的医疗水平差距,把大医院作为高级人才库和坚强的技术后盾,积极参加上级医院举办的网上授课、病例讨论等,遇到问题时虚心向会诊专家请教咨询,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会诊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参与会诊的人员既精通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又熟悉医疗业务知识,使各项操作符合会诊过程的需要,确保远程会诊的效果和质量。

3.3 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明确、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远程会诊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有关法规制度,如卫生部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开展远程会诊过程中的医疗职责,使远程会诊有据可依[7],但这些明显不能与新形势下远程会诊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在目前的阶段下,会诊医院双方以及患方、运营商之间仍然没有十分确切的法律制约,如果出现信息传输中的失误、资料不全或资料本身的失误、咨询诊断的失误造成误诊,计算机病毒或“黑客”侵入造成患者信息资料的泄漏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可以明确该由哪一方来承担责任[8]。因此,主管部门应该针对远程医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信息网络、医学和法律等多个维度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减少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各类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将医疗风险控制到最低。同时,参与会诊的医院要结合双方的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会诊流程、申请条件、工作人员职责以及突况的应急预案等,确保远程会诊的规范化管理[9]。

3.4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普及范围 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人们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远程会诊目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对其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除了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之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治还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视、触、叩、听,从而综合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10]。而远程会诊却是会诊专家通过视频网络对患者进行远距离的诊治,触、叩、听、闻等关键的体格检查都不能亲自进行。这就让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病情急重、病因不明的患者在心理上对远程会诊产生一定的不信任感,不愿意接受远程会诊。甚至许多医生也对远程会诊的效果和质量存在顾虑,而且部分医生还可能会认为申请远程会诊是对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否定,不愿意轻易请教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远程会诊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远程会诊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远程会诊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对于广大医务人员,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他们对远程会诊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可以通过制度规定、奖励机制等鼓励他们参与到远程会诊当中,充分利用远程会诊的医疗资源,提高自身的诊治水平[11]。对于社会公众,政府和各开展远程会诊的医疗机构要积极发挥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远程会诊技术实例的宣传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当然各开展远程会诊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会诊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取信于民,才是对公众最有力的宣传。

总之,远程会诊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12],无论是对患者、医生,还是医疗机构甚至整个医疗行业都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看到远程会诊的美好春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远程会诊向着更加完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凯.信息化助推新医改――记“健康快车”专家远程会诊系统[J].信息化建设,2009,12(6):16-19.

[2]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87.

[3]孙一民.远程医疗在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应用可行性和必要性[J].医学信息,2001,14(2):86-87.

[4]印成增.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18):313.

[5]许丽萍.远程会诊系统攻略[N].计算机世界,2008-07-14(050).

[6]马明,于翎,刘久弘,等.远程医学会诊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医院,2009,13(4):52-53.

[7]王志博,王九生.远程医疗主要功能及发展战略前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2,9(6):32-34,40.

[8]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8(6):8-11.

[9]金开宇,彭晨辉,李则河.关于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65.

[10]王寰.浅谈远程医疗会诊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27(12):385-386.

[11]薛启勋,李福平.发展远程医学 促进医院发展[J].管理杂志,2000,7(5):371-372.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2

信息对称性是核心

栗昕认为,远程医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对称性。“专家看到的患者信息应该跟基层医院看到的是一致的,否则就可能发生误诊。”为保证信息的对称性,要求医疗相关信息化系统(包括远程医疗系统)尽可能地遵从相关国内、国外的标准,例如DICOM、HL7、IHE、ICD10、ACR等。

传统的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随着影像技术、检验技术及IT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的标准正在被推广和普及,信息对称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以影像产品为例,现在的设备制造商和医疗软件提供商都会遵循DICOM标准。

以往电子病历信息是通过手工输入、扫描、投影等方式传送,现在由于有了通用的标准(HL7、CDA),可以把电子病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送到专家端。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保证了病理图像的无损传输,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示教、远程超声/内窥镜示教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虽然成熟度目前还没有影像那么高,但基本能解决信息对称性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保证了信息的对称性。

但在现实中,很多所谓远程会诊系统都是通过辅流技术(视频会议中实时传送课件、文档等信号,即使用辅流传输)实现远程视频会议,这种技术有两个问题:

首先,传输过来的信息不能保证跟在医院看到的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视频会议可以做到高清了,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色温、色差问题。医学影像等资料也无法保证信息对称性,非DICOM的影像无法进行诸如窗宽、窗位调整等操作,更谈不上三维重建等高级后处理了。

其次,更大的问题是,所有的证据文档都在基层医院申请端,专家端什么都没有,一旦将来产生医疗纠纷,会是一个大问题。

十几年前,大家认为远程医学就是远程视频会议,其实,远程视频会议只是远程医疗的一个辅助手段,专家诊断的依据更多是基层医院提供的各种相关检查、检验信息和病历信息。而传统的通过胶片扫描仪、实物投影仪等方式传输医疗资料给专家的方式,还是解决不了信息对称性的问题。

规范、可管理的流程是保障

栗昕说:“只有信息对称性无法保证远程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合理、灵活的流程设计才是远程医疗业务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

原国家卫生部针对远程会诊业务在2010年了《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对远程会诊的业务流程做了纲要性规范。近些年,国内很多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运营服务提供商都在摸索适合自己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的模式。

心医国际总结了这些运营经验和教训,针对不同远程医疗模式设计了不同的业务流程。临床会诊包括交互式和非交互式,既有VIP、急诊等特殊流程,还有多专家、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等模式。专科诊断中,远程放射、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示教等模式均有不同的业务流程。而且,所有流程基于小模块化开发,可以自由组合、灵活部署,最大化满足客户的流程定制化需求。

远程放射诊断模块除了传统的从医疗机构PACS系统获取影像这种方式外,心医国际自主开发了一套DICOM网关软件,可以直接从影像设备获取影像并即时上传,在上传的同时,自动生成影像会诊申请单,从DICOM信息中自动解析相关患者信息并填入申请单,管理员只需填写其它必需字段即可完成远程影像诊断的申请流程,极大缩短了影像传输和远程诊断申请的时间,从而,为远程影像诊断的即时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另外,全流程的时间管理和质控管理也是保障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的核心,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系统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应用。会诊进行到哪一步、这一步的完成时间节点、操作人是谁、该操作人是否给下一个流程的操作人留言……这些信息在系统里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多级会诊、历史会诊信息也都可以在时间轴上体现。

再有,除了远程专家预约之外,系统还支持远程设备预约,支持随访、双向转诊、数字医学资料的共享、远程培训等功能。

栗昕说,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产品应该被定义为基于网络的医疗服务系统,而不仅仅是远程医疗系统。

心医国际远程医疗系统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栗昕:特点是非常鲜明的,比如我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是全流程的闭环质控管理,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状态都有对应的质控环节,这在目前是国内唯一的。而且有一部分质控是智能化的,如前述的DICOM自动校验等等。只要有影像上传,系统就会自动纠正影像DICOM信息。如果姓名、性别、状态等信息是一致的,系统会自动校验通过,如果不一致,系统会提示不能通过,并告知通不过的原因。

另外,我们的产品全部遵从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远程医疗的标准和规范。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基层医院配合的话,可以直接按照标准的模式采集数据,如果不配合的话,我们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传统的光盘导入模式其实对电子病历厂商要求也是很高的,它需要支持一些相关的标准,不然的话,只能通过原始的手段进行手工录入或者扫描录入了。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真正由远程医疗业务驱动视频会议进行系统集成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商。心医国际在河南和青海的远程医疗项目,分别是与华为和宝利通合作的(同时支持与思科、中兴等主流视频会议厂商的集成),其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在基层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提出远程会诊的申请后,由分诊管理员进行分诊管理,确认分诊信息后,系统通过心医国际的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可以直接控制视频会议供应商的MCU(多媒体控制单元),并在设定的时间自动唤醒MCU,由MCU呼叫会诊各方的视频会议系统,把视频会议创立起来;也可以设定会议的结束时间,并支持倒计时提醒和会议延时设置等功能。极大简化了会诊管理员的工作。

还有一些小的设计,比如我们系统集成了一个IM聊天软件,它打通了基层医院的医生和专家的沟通通道。在分诊完成后,相关三方(申请方、管理方、专家方)的聊天室即时开放,方便三方对该例会诊或诊断进行沟通,并可以设置聊天室的关闭时间,避免专家受到不必要的骚扰。

这个工具还能实现远程影像交互式操作,这个功能更有价值,特别在远程培训方面。专家端和客户端的相关操作可以即时反应到对方的屏幕上,反之亦然。

远程医疗系统在国内的运营情况如何?

栗昕:国家从2009年开始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建成之后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真正地用起来。究其原因,更多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医保政策的配合、会诊/诊断的收费标准、会诊费用的管理等,虽然各省都出台了相关的会诊收费标准,但是大都不规范、不严谨,有的价格非常低,基本没有办法维持运营。

近来,国家相关部委已经意识到制约远程医疗发展的相关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试点政策,放宽了一些法规。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等。我们公司也多次开会讨论远程医疗的运营管理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同时,我们自己也适时建立了远程医疗的运营团队,已经和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等多家北京的大型医院进行合作,组建一个专家团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学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国内也有很多从事远程医疗服务的运营商,很多是与专家私下签的服务协议,这种模式下专家的出诊时间很难得到保障。心医国际是与医院签署的合作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专家的远程出诊时间。

现在贵公司的系统应用情况怎么样?客户反馈怎么样?

栗昕:在郑大一附院,医院领导很有忧患意识,非常重视远程医学的发展,近几年累计在远程医学方面投资了数千万,连接了河南全省118个县医院,现在正在推动建设市级远程医疗平台。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3

关键词:远程会诊;罪犯;精神疾病

远程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医学研究、应用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结合的成果,它主要通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远距离地实施医疗、保健、教学和医学信息服务。我院是全国监狱系统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2007年5月,与全省25所监狱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经过5年的工作实践,已完成1000余例视频会诊案例。现将近5年罪犯精神疾病远程会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012年近5年全省各监狱医院服刑人员中发现疑似精神异常,并提出远程会诊讨论案例1049例。男871例,女17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2.05±11.46)岁。未婚506例(48.24%);已婚者400例(38.13%);离婚或丧偶者143例(13.63%)。文盲119例(11.34%);小学308例(29.36%);中学570例(54.34%);大专以上52例(4.96%)。

1.2方法 对5年来开展的精神疾病远程会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远程会诊系统特点 本信息平台系统主要借助于视频会议系统软件,以CS架构为特点,以服务器/客户端体系结构为依托,构建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主要分为远程会诊管理中心端和会诊医院客户端,它们之间通过监狱系统内部局域网连接。利用普通的计算机、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耳机和麦克风等进行基于网络的虚拟会议交流。与传统的基于硬件的解决方案相比,本系统是以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质量、视频会诊功能特点。主要包括高保真语音视频、电子白板、屏幕共享和会诊录制。

该系统通过在建立远程服务器端管理系统,全省各监狱通过客户端登录服务器进行远程视频会诊[1]。各监狱医院设立客户端,有1~2名精神疾病防治医生,专职或兼职开展罪犯精神疾病防治和远程会诊工作。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设立会诊中心,优选出6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参与远程会诊工作。主要包括发现、初筛、审核、批准、传输、预约、确定、会诊、反馈、处理等10个环节。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4数据分析 统计人口学资料、案由及刑期资料、精神疾病诊断资料等,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案由资料 入监至会诊时间(27.30±20.74)个月。暴力型犯罪586例(55.86%);财产型犯罪311例(29.65%);性犯罪109例(10.39%);其它型犯罪43例(4.10%)。刑期1~5年443例(42.23%);6~10年235例(22.40%);11年以上201例(19.17%);无期102例(9.72%);死缓68例(6.48%)。

2.2远程会程诊断结论 拟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人数比例占第1位,约31.27%;情感性精神障碍为第2位,约占14.39%;无精神病为第3位,约占11.82%。见表1。

2.3处置意见根据 会诊结论,提出处置意见一般分为:①建议住院:指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或监狱秩序的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病、应激相关障碍等需要收住精神专科医院,以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在1049例中,建议住院457例,占43.57%;②补充资料:对资料不全或临床症状不明显需要继续观察和监控的案例,则提出补充既往史、个人成长情况等资料,择日复诊,占29.45%;③对症处理或药物维持:诊断为轻性精神障碍,按原方案继续在监狱中维持用药,或给予相应的药物调整治疗,占6.58%;④心理矫治:诊断为人格障碍、轻性心因性精神障碍或因现实因素引起的情绪问题,则建议监狱心理矫治中心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或咨询,占20.40%,见表2。

3 讨论

监狱系统精神疾病远程会诊系统不同于社会形式的会诊模式,①是面向各监狱医院发现的服刑人员中疑似精神异常者;②是它会诊模式近似于普通门诊向专科申请会诊,或联络精神病学会诊而非目前主流的下级医院向上级医院开展的远程会诊形色。会诊过程遵从远程会诊的规章制度、会诊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原则。原则上是以拟诊的方式给出结论,最后的诊断还需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或住院确定。从1049例远程会诊案例统计分析看,未婚多见,占48.24%;小学文化以下占50%,为40.70%;入监至发现精神异常为2年左右;暴力型犯罪占55.86%;10年以上重刑犯常见,为35.37%。结果与罪犯精神疾病鉴定资料相近[2]。拟诊精神分裂症占第1位,约31.27%;情感性精神障碍为第2位,约占14.39%;无精神病则占第3位,约占11.82%。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拟诊为无精神病或诈病的案例相对较多,说明服刑人员中的思想复杂性加大,另外也提示会诊医师的甄别能力有所提高。

江苏省监狱系统精神疾病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具有安全性、直观性、及时性、简便性和节约性的特点,是罪犯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对监狱精神卫生工作的一种重要补充,拓展了监狱精神疾病防控工作的路径,解决了监狱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时间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4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

远程医疗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个人与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医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监控,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发展水平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的80%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的80%则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够到具有完善医疗设备的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因此造成了重点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不堪重负,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床位闲置,医疗资源浪费。如果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则可以大大缓解此矛盾,让欠发达地区患者不用往返奔波也能够接受发达地区大医院专家的治疗。既为及时准确抢救与治疗赢得了时间,也使少数高水平医学专家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既充分利用了卫生资源,又使患者节省了费用开支;若利用远程医疗进行远程教学、手术观摩等,也有助于提高中小医院的整体诊疗能力和医师水平。

发展历程

远程医疗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当时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随之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远程医学研究。1969年美国建立了远距离心电监护系统,70年代中后期远程医疗的运作模式及可行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立项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远程医疗试点网,这为之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86年世界第一套商业化远程医疗系统创立,美国麻省医疗中心与弗罗里达医疗中心实现对接。80年代后期,伴随着可用于提供医疗服务的通信、信息管理等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高质量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远程医疗进入了快行道,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将远程医疗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大力开展远程医疗的研究并提供具体服务。此时我国也启动了远程医疗的探索,一些医院开始尝试着举办了一些远程病例分析、远程手术及远程培训。如1988年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1996年10月上海华山医院开通了卫星远程会诊,1997年11月上海医大儿童医院利用ISDN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了疑难病的讨论等。

随着更多的医院的参与,国家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远程医疗建设的内容。如今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医疗技术也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与视频会议相关

应该说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与视频会议系统的普及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视频会议市场多年沉寂之后,终于在2003年受SARS事件影响而被激活,当年视频会议需求增长高达42.61%,此后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视频会议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的日渐普及以及线路资费下降等因素的刺激,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进入稳定的加速增长阶段,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视频会议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视频会议已今非昔比,不仅能提供视频的传输,还包含会议所涉及的视频、音频、图示和数据等,如实时和非实时通信应用、即时存储、广播回放、媒体共享、电子白板、文字交谈、文件传输、文档修改、Web协同浏览、远程协同操作都已融入其中。而且随着H.264编解码技术的成熟,高清大规模应用已成为现实,这对于远程医疗至关重要,因为远程手术、远程会诊中模糊的图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此丰富的功能,也为定制开发提供了可能。

视频会议及相关厂商结合各行业的应用特点和实际需要纷纷推出了行业解决方案,视频远程医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细分。如宝利通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宝利通远真系统ATX为核心,专家和患者可以通过视频系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通过内容共享功能查看病人的病例、X光片等。在会诊过程中,专家还可以邀其他医师、专家加入会议,提高会诊的准确度和效率。此外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此系统还提供了远程探视的服务,增加了病人及家属见面的机会。为了应对某些紧急情况,系统还支持调用监控图像,通过对讲机、电话等与专家、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安防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大大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华为在这方面也有充分准备,其远程医疗方案基于华为智真产品打造,采用真人大小的还原远端图像的高清技术,可为远程诊断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同时支持各种专业医疗影像设备信号采集,可将捕获的多路图像以多画面或者单画面方式作为辅流进行传送。在诊疗过程中,系统会将视频、音频信号和医疗数据信息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直播和点播。该解决方案基于IP网络,采用H.264编码技术,在带宽大于等于1M时即可达到720p的图像效果,大于2M即可达1080p效果。AVA不久前也推出了远程医疗录播方案,通过一键式的方式对现场拍摄进行控制,相应的摄像头会对现场进行自动拍摄,并将拍摄的画面以直播的方式传送到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各方。同时AVA录播系统还可支持多路信号的输入,因此在远程诊断中可以同时将发言者和检查的CT片等展示或传输给对方。录播系统将远程会诊现场数据直接存储在服务器上,观看者在后期可通过平台登录进行点播观看学习。

空间广阔参与厂商众多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5

[关键词]远程医学;医学信息;远程医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4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说是由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以及远程护理、远程培训、远程信息分享等内容构成的。通过狭义的角度对远程医学进行理解,主要是指远程影像学、远程护理等远程化医疗活动。远程医学不仅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的路途奔波,还可使医学资源得到共享。[1]近些年来,远程医学信息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1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以及全面推广阶段。起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此阶段主要是借助一些独立的远程技术来实现医疗诊断的目的;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医疗基金会在这个阶段中成立了自己的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成功举办了各种有关远程医学的专题讲座、手术现场直播以及学术交流大会等,在此阶段中,远程医学逐渐从以往的学术研究向商业化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2-4]2000年至今为远程医疗的全面推广阶段。

2我国远程医学存在的问题

远程医学所应用到的技术十分多样化,其中最基本的为医疗技术、远程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攻克,才可以确保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医生及患者对于这种新科技下的医疗方式接受度较低;②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个人安全以及隐私保护问题;③没有制定规范的收费标准,未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④远程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够健全;⑤通信条件以及通信资源匮乏;⑥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兼容性较差。

3构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31构建远程会诊电子病历信息库

电子病历的主要作用在于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记录着每一位患者从头至尾的远程就诊过程,例如远程诊断结果、远程治疗方案、远程随访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医生及患者提供远程信息查询功能。[5]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加强病历库的安全防护。

32建立医院电子病案信息库

电子病案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医学领域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详细、完整的病案资料是确保就诊质量的最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6]完全摒弃了传统病历不便携带和查找的弊端,大大节省了医生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病案必须与纸质病历一样符合相关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病案信息的完整、无误,为患者就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3建立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在兼容性的网络平台中构建一个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一套具备完善远程医学信息及相关服务功能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远程就诊、远程治疗、远程信息查询等服务,具备良好的通信平台兼容性,可以在各种通信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很好地解决了网络远程医学信息业务工作开展对相关应用技术的需求。

4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的应用

41远程医疗就诊的实现

远程医疗会诊是目前为止在医学服务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项目,它主要是通过远程医学信息进行全方面的会诊。[7]远程医疗会诊可以为医院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为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带来了一丝曙光。

42远程诊断的实现

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借助计算机模拟系统展开辅助诊断;使用传感器系统来完成一些疾病发展趋势的检测,以及部分伤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此外,随着LIS系统以及PACS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碓蕉嗟囊皆嚎始导入这两种系统进行应用,这将在本质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质量及有效性。

43进行临床教学

医院可以在手术室中设置相应的监控设备用于记录整个手术过程,并在教室中通过转播的方式传递给实习人员,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后保存进医疗学习系统当中,用于后续的学习与观摩。这样一来,手术教学工作并不会对手术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观看人数,确保更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术教学来获取更多样化的医疗知识,掌握更丰富的医疗经验,能够很好地培养见习医生和青年医生。

5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51组建管理机构

组建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专门为远程医疗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技术层面来保障远程医学信息可以畅通传递。

52培养专业人员

选取业务骨干,培养一批技术过关的高素质人才,学习远程医学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远程医疗工作流程,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信息查询等操作,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式,遇到常见的仪器故障可以快速进行反映与遏制,确保远程医学工作的流畅性与高效性。

53构建完善的远程医疗设施

构建远程医学中心与网络中心共用网络机房,通过网络布线实现与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之间的连接。在铺设网络线路时应确保一定的合理性,确保铺设方式满足相应规范要求。远程医疗中心需要配置一些基础设施与场所,例如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录像仪等,为远程医学及培训工作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6结论

远程医学信息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产物,我们必须针对它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度思考。远程医学信息无论是在医疗资源还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都具有充分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现代化临床医学中的主流趋势。此外,远程医疗信息还有利于国内医疗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一些基层医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的解决步伐, 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霞,孙晓琳,张喜雨远程医学的研究及其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8):35-38.

[2]傅征,连平远程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6

[3]许锦标,廖翔云,王群智能化医院的功能及系统设计[C].北京: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4]王金才,周梅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5):21-23

[5]荣剑远程医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9):6-7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范文6

这种联盟方式将给百姓看病就医带来多大的改变?有了好政策的硬性支持,患者是否能对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软硬件”做到真正放心?

一体化服务体系

按照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要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打造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这个“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建立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分工合作的区域医疗共同体,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的格局。

据此,朝阳区卫生局提出“区域医疗机构区片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思路和方案。具体内容是,将朝阳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4个片区,每个片区内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核心的“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是朝阳区以及北京市的首个医疗联盟试点。

朝阳医院是北京市首批五家改革试点医院,从2011年起相继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疾病诊断分组预付费,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医药分开试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朝阳医院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优势医疗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指出,一方面众多危重症患者滞留在急诊室住不上院,群众抱怨住院难,而另一方面许多经过救治后等待康复的患者又不能及时转出占用着床位;一方面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医院超负荷运转,患者门诊就医挂号难,而另一方面大量长期慢病定期开药的患者又涌向医院而不愿回到社区基层。

在改革与困境的双重条件下,朝阳医院率先试点医疗联盟。北京朝阳医院作为联盟内唯一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将为联盟内其他医院开通两个绿色通道。第一个就是双向转诊。联盟内医疗机构的危重症患者可以转至朝阳医院,慢病管理和康复期患者转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治疗和康复。而第二个绿色通道就是化验检查的直通车。陈勇说,在基层医院不能做核磁共振,但是如果是联盟成员单位的患者朝阳医院就能给他优先安排检查。其实在分级诊疗模式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主要承担部分危重疾病和一般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主要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病管理、康复治疗等。从今年8月开始,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曹锐到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并带为社区医生做指导和培训,“我每周到这里一次,两个学生每周也到朝阳医院去跟我看门诊”。陈勇说,让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转到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康复,也为朝阳医院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服务最有需要的危重患者。

信息化破局?

按照医疗联盟的设想,通过联盟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朝阳医院康复期患者可以及时转入基层,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收治能力;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共享朝阳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潜力。

实际上,这样的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前推行的双向转诊机制中,将患者引导向基层是重要目标,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患者很难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产生信任。”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季和平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阳医院推行了若干举措,包括对联盟内其他成员单位实行专家指导和免费业务培训,化验、检查等将优先联盟内容成员送检的患者,与朝阳区卫生局共建信息系统平台,以实现医疗影像学远程在线会诊。